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 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
李镇西教学实录《在烈日和暴雨下》
李镇西课堂实录----《在烈日和暴雨下》1999年11月,我曾在外地借班上了一堂课,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上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你们喜欢《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吗?”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喜欢。
”我高兴地说:“嗯,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这时,前排靠边的一个男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他明确说他不喜欢这篇文章。
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章,他说:“我觉得这篇文章里面有许多词语用得不太好。
”为了说明他的这个观点,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
我当即满腔热情地表扬了他:“同学们,虽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于向大多数人说‘不’。
这种不盲从多数,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
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我郑重提出:“这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看法。
”这堂课就以这种方式拉开了序幕。
我问学生:“这篇课文是我学还是你们学。
”学生答:“是我们学。
”“对啊,”我乘势说到,“既然是你们学,你们就不要老指望老师讲多少,而应该由你们自己来讲。
”我先请同学起来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难字,可能是由于比较紧张,没有同学举手。
我说:“没人问我,那我就问你们吧!——请问‘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的‘长’怎么读?”开始有学生发表看法了:有的说读“zhang”,有的是说读“chang”……经过辨析大家认为正确的读音应该是“chang”。
根据同样的方式,同学们还弄清了“拿起芭蕉扇扇扇”这一句中三个“扇”字的不同读音。
“很好!”我鼓励道,随即又说:“同学们自己弄清了一些字的读音,这只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
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初步感觉或第一印象啊?现在可以随便谈谈。
”学生开始活跃了:“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特别好。
”“我觉得文中的比喻用得特别好!”“还有拟人也很生动。
”“文中的一些动词特别准确。
”“我读了以后,感到祥子太令人同情了。
特级教师李镇西《孔乙己》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李镇西《孔乙己》课堂实录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
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
(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
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
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
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
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已己》这篇小说。
(板书课题:《孔已己》)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
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已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
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已己》,通过对"孔已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
教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已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2014-11-6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她说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把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于是,学生们纷纷脱下校服外套,我眼前的色彩突然缤纷起来。
上课开始了,我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门见山,直入课文,同时提出学习本文的方法与要求。
一句“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让我们看到了李镇西老师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作风)我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迅速回到座位上,安静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
李镇西老师面带微笑,步伐从容地走进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朱自清先生的《冬天》。
”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的?”李老师的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冬天很冷,要穿很多衣服。
”一个同学率先发言。
“冬天会下雪,很漂亮。
”另一个同学紧接着说道。
李老师微笑着点头:“大家说得都很好,那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翻开课本,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认真地默读着课文,李老师则在教室里来回踱步,观察着大家的阅读情况。
“好了,大家都读完了吧?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李老师问道。
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文章写了作者回忆中的三个冬天的场景。
”“不错,那具体是哪三个场景呢?”李老师继续追问。
同学们纷纷举手,李老师点了一位同学回答。
“第一个场景是作者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在冬天里吃白煮豆腐;第二个场景是作者和朋友在冬夜泛舟西湖;第三个场景是作者在台州和妻儿一起度过的一个冬天。
”“回答得很准确。
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作者是怎么描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白煮豆腐的?”李老师引导着同学们回到课文中。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一位同学朗读着文中的句子。
“从这段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李老师问。
“能感受到父亲对家人的关爱。
”“还有呢?”李老师鼓励大家继续思考。
“能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又一位同学说道。
李老师点头表示赞同:“对,就是这种温馨的氛围。
那再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豆腐的?”“‘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李镇西 作文讲评课 《温馨的记忆》课堂实录
李镇西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教学过程: (上课前,指导学生阅读诗歌。
(《死水》) 正式上课。
先做演讲。
) 李老师:今天应该哪位同学做演讲?掌声有请。
学生一:我今天要讲的是我对《再别康桥》的感想,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轻轻的我来了"这样的句子我非常喜欢,直到上学期我翻到了这篇课文,我当时有自己的心情,我一下子想到了三年前我初中老师给我读这首诗时的情景,我重新又阅读了一遍《再别康桥》,也觉得很好,有些同学说它没有男子汉气概,我觉得是侠骨柔情,也算得上是男子气概。
(大家笑) 李老师:我觉得他第一次是不错的,开始很有礼貌,一开始他提出了观点。
对这一点我有一些感想,柔情有,侠骨何在? 李老师:好了,现在我们评讲作文。
(板书:温馨的记忆) 李老师:昨天我和同学们说今天要作文讲评,同学们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用两节课。
李老师的作文评讲课是分十几个版块。
今天我将推出六个版块。
多媒体演示: 榜上有名 佳作亮相 片断欣赏 出谋划策 恕我直言 老师试笔 (李老师分别介绍六大版块。
) 李老师:以后每次给大家写一篇同题作文。
好了,先看第一个版块:榜上有名 多媒体演示: *** *** ***等 (大家鼓掌。
) 李老师:自然还有同学榜上无名,有些失落,不要紧,下次评讲作文可能你的名字就排在第一位,再次以掌声祝贺这些同学。
(大家鼓掌) 李老师:我刚才说了,这是这次写得好和比较好的。
有的同学会说,我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为什么这次没有推荐?不要紧,下次或许就会榜上有名。
(出示名单)大家猜测一下,哪个同学将获得奥斯卡奖? (学生小声议论) 李老师:有请裴丹同学登台亮相,朗读自己的作文: (大家鼓掌) 裴丹:(读) 温馨的回忆 裴丹 从小到大,我的回忆几乎都很美好,有那么几个不愉快的回忆也被覆盖了,要说温馨的回忆,大多都是父母留给我的。
我不知道父母是怎样认识的,我只知道从他们相爱的那一天起一直到今天,他们过得都很甜蜜,他们两个看起来永远都那么恩爱。
作文评讲课教学实录(李镇西)
真情浓墨写童心--我的一次作文评讲课李镇西时间:1999年5月地点:成都石室中学以前我的作文评讲课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先念一两篇优秀作文,再不点名地批评一下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今后作文应注意的问题。
在这样的作文评讲课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
近年来,我对自己的作文评讲课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作文评讲课也应该以学生为上作,即尽量让学生参与作文评讲;作文评讲课也应体现出对尽可能多的学生的鼓励,而不只是老让少数“写作尖子”频频亮相;作文评讲课应该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师生平等对话,其至可以争鸣;作文评讲课在形式上也应尽可能新颖生动活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这里,我给读者介绍一下我最近(1999年5月6日)在成都市“语文素质教育观摩活动”中上的两节作文评讲公开课。
先说一下作文评讲的课前准备工作。
这次我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1.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题目自拟;2.在写作中突出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在学生按有关程序(写初稿、互相批改、自己修改定稿)完成作文的同时,我也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这也是多年来我给自己定的规矩)。
我对所有作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两篇相对写得好的作文,尽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还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一找出来,归类整理。
另外,我还选了两篇写作问题比较典型的作文,以供课堂上学生修改。
最后,我从自己保存的过去我教过的学生的作文中,选了一篇同类题材的作文,准备供学生参考。
作文评讲课一开始,我就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大字:“真情浓墨写童心”。
我对学生解释说,这一句话概括了这次作文的要求:“真情”是说要真实,而不能胡编乱造;“浓墨”就是要注意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写童心”就是写自己的心灵世界。
“值得高兴的是,这次相当多的同学的作文达到了或基本达到了这些要求,其中不少同学的作文还很感人。
乡愁课堂实录及点评_李镇西
《乡愁》 。 ’ 去台湾时他才%,岁, 再还 “我觉得我们第四组的同学读得也
诗中的 ‘清远的笛’ 、 ‘月亮’ 与 ‘树’ 生互看一眼, 点头微笑。 就问他们: 出诗人多年漂泊在外, 思念家乡的 得他们最后一节读得太快了。 ‘永 不老去’ 要读得非常缓慢, 饱含深 情,表现诗人浓郁的思乡情。” 生 %): “ 我觉得这首诗里, ‘ 模糊’ 和 离的时间很久了, 对故乡的印象已 日渐模糊了。 ” (第四组朗读的同学 信服地点头) 生%*说: “我觉得我们 第三组的同学读得好 (第三组选的 是舒兰的 《乡色酒》 ) 。我们小组注 位置的变换, 却让人感觉三十年时 间的流逝, 所以我们在朗诵时间和 人称时都作了强调。 ” 生%&接着说: 快与忧伤对比明显, 朗读时我们通 过轻重快慢的处理表现出作者浓 他俩点头起立,深情朗读了一遍, 同学们报以掌声。 我总结道: “同学们读得精彩, 评得也精彩, 我们就选第二组和第 三组为今天的朗读优胜组。 一组和 四组的同学虽然没有获胜, 但是他 们也提出了中肯的朗读建议, 尤其 是第一组的再次朗读, 为我们再现 了诗人难以言说的思乡情, 使同学 们对诗歌的朗读有了更深的体会。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音乐, 让我们再 深情朗读这些思乡诗, 直至背诵下 生诵读中结束。
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作品有 《白玉 ・ 愁》 。 比方说第三句 ‘虽说是千山万 苦瓜》 、 《听听那冷雨》 等。 ” 我微笑: 水的相隔吧’ 中的那个 ‘吧’ 字, 他 “你介绍得非常详尽。余光中从上 世纪 )$ 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 诗, 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上世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 之情便日重, 在离开大陆整整%$年 的时候, 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 一挥而就, 仅用了%$分钟便写出了 乡时已 )( 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 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真是 ‘断肠人在天涯’ 的游子之痛啊。 第 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 “对, 那么 ‘大陆’ 要重读。 ‘大陆在那 “拖长些, 读降 头’ 怎么读? ” 生%!说: 调。 表达他回不到祖国的惆怅。 ” 众 生点头。 我问: “可以读升调么? ” 有 我请生%!用升调读。他读毕高兴地 说: “我觉得读升调也可以表达期盼 回到大陆的情感。 ” 我总结说: “读升 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现的是 哪种情感。 ” 然后出示第四节朗读指 导的演示文稿, 并配上马思聪 《思乡 曲》 , 让同学们自己读第四节。生纷 纷深情朗诵。我问同学们: “还有哪 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 ” 生纷纷表示 家朗读了全诗。 接着我下发了一组乡愁诗 (李 感。 另外最后一句 ‘萧风中, 池塘两 岸的芦与荻’ 中 ‘芦与荻’ 语速很 “钱 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生 %/说: 坤确实读得不错, 我好像也能听到 忧郁的笛声, 见到了月色下的水塘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
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生(2):第二小节。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生读。
李镇西教《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教《冬天》(课堂实录).我教《冬天》(课堂实录)李镇西 2021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恳求,盼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
这可把我难住了,由于我毫无预备,连教材都没有带。
但校长的热忱真让我不忍拒绝。
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打开电脑,我选中了朱自清的《冬天》。
这是我特别宠爱的一篇散文,多次给我的同学朗读。
于是,我打算其次天就讲《冬天》。
虽然没有这篇文章备课资料,也没有其他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但我想,只要我把同学调动起来,真正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我的课就算胜利了。
下面,就是我依据教学录像整理的课堂教学实录。
“同学们,你们好!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冬天”。
由于是借班上课,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同学,我必需先给他们讲讲我的教学思路,于是我说:“我们怎样来学这篇文章呢?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准备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探讨这篇文章。
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我,对我也不太了解,我对你们也不太了解,不过不要紧的,尽管是公开课,但咱们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喧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我常常在想,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呢?我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我略微停顿了一下,看到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我知道他们已经开头和我一起思索了。
于是,我接着说:“我先把我的观点讲一讲。
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其次,读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识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举个例子,比如有人读《红楼梦》会流泪,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和现在的读着有什么关系呢?这是由于读着从中读出了某些和自己感情相通的东西,所以要流泪。
名师课堂实录
李镇西系列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李镇西老师讲《祝福》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李镇西:再别康桥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李镇西专栏(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韩军系列韩军:我教鲁迅的《药》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登高》课堂实录(韩军)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程少堂系列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程翔系列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程翔《散步》课堂实录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程翔《雷雨》实录赵谦翔系列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程红兵系列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程红兵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于漪系列于漪专栏含:《往事依依》教学实录《春》教学实录宁鸿彬系列宁鸿彬专栏含:《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变色龙》教学实录《石壕吏》教学实录钱梦龙系列钱梦龙课堂教学专栏含:《死海不死》实录《谈骨气》实录《雁》实录《论雷峰塔的倒掉》实录《故乡》实录《岳阳楼记》设计钱梦龙老师讲《睡美人》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余映潮系列余映潮专栏含:《律诗二首》实录《纪念白求恩》实录《夏天也是好天气》实录《鹤群翔空》实录“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指导”教学实录余映潮评点《<老王>教学设计》许序修系列许序修专栏含:《想像表达训练》教学实录许序修:《登高》教学实录胡明道系列《狼》胡明道执教胡明道《老王》教学实录魏书生系列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魏书生《统筹的方法》(实录)其他干国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杨邦俊老师《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及评点洪镇涛《文学与出汗》教学实录及评点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教学实录吴泓《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系列目录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李镇西老师讲《祝福》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李镇西:再别康桥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李镇西专栏(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
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
(板书:“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
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学生:好!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
“于不疑出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
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
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
(学生开始思考)学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
李镇西老师的作文评讲课提纲
李镇西老师的作文评讲课提纲【作文评讲:描写感动】一、榜上有名:周超,李浩,钟永欣、姚静莉、彭宇航、陈昕、吴润、谢婉晴、郑恒燕、方海伦、喻茜、张榆、刘杰、白玉、张茂林、龙晓庆、周小月、周玲、夏珂蓉、夏桐、李文超、魏益、钟慧、童年、杨可可、张珊珊、陈莉萍、黄建钧、汪李建……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展示了一颗善于感动的心!二、佳作亮相:甜甜的笑,震动了心采访:1.请谈谈你的构思过程。
2.请问你最满意的是什么?3.请问你最遗憾的是什么?三、片段欣赏:如何展开描写?语言描写:方海伦、喻茜肖像描绘:彭宇航动作描写:陈昕、吴润心理描写:郑恒燕对比:刘杰排比:姚静莉前后照应:谢婉晴四、出谋划策:修改《令人感动的母亲》1.是否有错别字和病句?2.写作是否紧扣题目?3.内容是否真实?情感是否真诚?4.是否有具体细致的描写?五、逆耳忠言:1.写的不是自己的经历,写别人的故事或风景。
不善于日常感动,意味着感觉麻木、精神生活贫乏。
2.编造与抄袭:作文就是做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真诚做人的灵魂。
3.空乏议论,简单叙述:观察不细心,对生活缺乏热情。
4.题材雷同、语言公式化: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懒惰。
作文就是做人!六、老师试笔:《似梦非梦的童年往事》似梦非梦的童年往事这事发生在1964年还是1965年,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当时我只有五六岁,还在读幼儿园。
确定无疑的是,那是一个春雨潇潇的下午。
幼儿园已经放学,其他小朋友都被他们的爸爸妈妈接走了,可我的妈妈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来接我。
虽然有非常温和的阿姨陪着我,给我讲故事,但我还是着急。
具体细节记不清了――也许是阿姨同意我回家,也许是我趁阿姨不注意偷偷溜出了幼儿园大门,总之,后来我就一个人跑到了大街上。
尽管下着小雨,但我还是凭记忆朝家走去――我一边走一边想:平时妈妈送我上幼儿园走的是哪条街哪条巷。
这么走着走着,可老也到不了家。
每一条街都很熟悉,可每一条街又都是那么陌生。
我终于迷路了。
在越来越大的雨中大哭起来……突然,我感到头上的雨停了,可眼前的雨仍然下个不停。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
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
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
“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
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麦子评:平和、亲切、幽默的语言导入,迅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表白自己也是初次接触……一起来分享,没有居高临下的教学姿态,民主平等的氛围悄然形成。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
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
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麦子评:设问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提示学生读书的方法吧,非常巧妙。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
读懂还有什么标准?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
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李镇西《温馨的记忆》作文讲评实录纲要
板块四:出谋划策
导入:好作文需要一颗感受爱的心, 当然也需要思考。 提问:
值得赞赏的地方在哪里? 同学们还有什么建议?
鼓励同学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帮助 他人修改文章。同时又能设法不伤 害那位同学。
板块五:恕我直言
1. 2. 3.
教师课件展示: 写作从生活开始,生活从细处感 悟。 感:是感动,悟:是思考。 好的文章总是从怦然心动到若有 所思。 读学生习作《秋韵》,亮出教师 的观点。
板块一:榜上有名
表扬同学,同时又注意呵护其 他没有被表扬的同学。
板块二:佳作亮相
1. 2.
猜猜哪位同学获得了“奥斯卡”奖呢? 获奖同学之一裴丹喜出望外,走上讲 台朗读自己的文章《温馨的回忆》。 提问学生:
3.
你怎么构思的? 现在看这篇文章,你觉得最满意的是什么地方? 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满意?
板块六:老师试笔
教师读自己的同题作文 接受学生的评议
听听李镇西自己的话
仔细听听,思考能获得什么启 示?
几点启示
主张作文首先是生活的表达方式,是生 命的活动形式,而首先不是技巧。 注意到整体美,也注意到局部美,尽可 能让更多的学生成为表扬的对象。 敢于试笔,有宽广的胸怀,他自己认为 能和学生一起进步。 对教育的执着信念,对教育人生的热爱, 对学生成长的真诚关注。(源泉)
老师试笔教师读自己的同题作文接受学生的评议听听李镇西自己的话仔细听听思考能获课教师 李镇西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时间:2004年9月16日
详见《听李镇西老师上课》p138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从前一天的事情说起
六大板块
李镇西课堂实录
李镇西课堂实录 —— 《荷塘月色》 第一节课 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 “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 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 《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 《杜鹃枝上杜鹃啼》 。
”我说: “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 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 贾志杰同学举手了: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 ”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 “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 “在教材第 5 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 ”我对全班学生说, “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 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 5 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 语言。
揣摩语言, 是在一定的语境中, 如联系中心意思, 联系上下文, 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 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 “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 “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 ―― 既然 ‘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 摩语言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 ‘整体感知 '再解释 ‘揣摩语言 ',但为什么书上却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两分钟过后, 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引言李镇西是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独特的叙述手法著称。
其中,他的《冬天》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的分析,来解读这篇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课堂实录以下是一堂关于李镇西《冬天》的讲课实录,讲课教师为李镇西研究专家,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李镇西的《冬天》一文。
首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学生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老人在严寒的冬天里生活的故事。
他住在一个破旧的屋子里,没有家人陪伴,生活非常艰难。
教师:很好,你描述得很详细。
接下来,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这个老人的生活状态给你们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学生2:我觉得这个老人的生活非常孤独和无奈。
他没有家人陪伴,每天都过着单调而贫困的生活。
教师:非常有见地。
这个老人的生活状态确实给人一种孤寂和无助的感觉。
而且,他生活的环境也非常恶劣,没有暖气和真正的家。
这种环境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呢?学生3:我觉得这个环境让人感到很冷和绝望。
当我读到老人瑟瑟发抖的情景时,我感到很心疼。
学生4:我觉得这个环境让人感到无力和怜悯。
我们生活的条件这么好,却有人过着这样艰难的生活,让人觉得很无奈。
教师:你们说得非常对。
通过描写这个老人的生活环境,李镇西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和孤苦的现实,引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除了环境描写,这篇文章还有哪些细节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学生5:我觉得老人每天都去捡垃圾,然后卖掉换取生活费的情节很让人心酸。
他为了生活而奔波,却依然过得很苦。
学生6:我觉得文章中的一个小细节也很有意义。
就是老人在桥边看到了一对年轻夫妇手牵手走过,虽然只有那么一瞬间,但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感觉。
教师:你们指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细节,一方面,老人捡垃圾的情节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困人口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年轻夫妇的情节则给了读者一线希望。
这些细节之间的对比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有力。
李镇西:《秋天的情怀》课堂实录
李镇西:《秋天的情怀》课堂实录导读:教学过程:提前发关于秋天的一组诗文。
导入新课:中国文人最喜欢写的两个季节是什么?请大家背一背自己读过的喜欢的关于秋天的诗。
1、晴天一鹤排云去。
2、远上寒山石径斜。
(李老师提示,学生背诵,李老师回忆他的经历)3、李商隐:夜雨寄北(学生跟着背)4、范仲淹的《渔家傲》。
(学生跟着背)咱们成都的孩子应该是李白杜甫的子孙,杜甫在这里已经读到本科了。
咱们作为李杜的子孙,应该有怎样的情怀怎样的素养。
5、一道残阳铺水中。
写秋天的很多,我们看到了古人怎么面对秋天,今天我们要来看毛泽东怎样面对秋天。
转提到不朽的睡眠,引出《枫桥夜泊》,李老师在苏州读过三年书,却没有写出过这样的诗。
一、1、学生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印发的诗文中有)问:你们最喜欢哪一句?李老师最喜欢第四句。
同样在秋天,陆游最先想到的是国家。
让学生背诵《登高》。
李老师点评:背是背对了,但是感觉不好。
杜甫抱病身体不好,但杨同学读得太欢快。
李老师范读一下。
(深情地读。
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表现的感情与第一首是不是差别很大?学生认同。
从猿声提到轻舟已过万重山。
难道猿声还有通俗与美声之分吗?心情不同而已。
读一首不太著名的诗:白云已经飘尽了,秋风也已经停了,很可能以前与朋友在这里赏过风景,满腔的离别情绪,很沉重。
秋天很容易让人产生伤感。
学生读。
军中夜感:惨淡天昏与地黄……问:汗竹香是什么意思?2、独上江楼思……月光如水水如天,从来望月人如旧让一个同学稍微讲解一下。
这首诗是写一种思念友人的情怀。
(你怎么知道?)(这个人可以是任意一个人,由你去想,每个人可以注入自己的情感。
)他以前曾经和朋友来过这个地方,但是人已经不在这里了,旧的事物又勾起了他对故人的怀念。
月光如水勾起了我的怀念,在大连的时候曾经见到过这种情景。
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风景依稀似去年。
3、杜牧的诗。
陪谢校长去天津。
天气很热。
这首诗还有一个版本,草未摇,(草木摇),你们读一读,看哪一个版本更好一些?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以前我的作文评讲课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先念一两篇优秀作文,再不点名地批评一下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今后作文应注意的问题。
在这样的作文评讲课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
近年来,我对自己的作文评讲课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作文评讲课也应该以学生为上作,即尽量让学生参与作文评讲;作文评讲课也应体现出对尽可能多的学生的鼓励,而不只是老让少数“写作尖子”频频亮相;作文评讲课应该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师生平等对话,其至可以争鸣;作文评讲课在形式上也应尽可能新颖生动活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这里,我给读者介绍一下我最近(1999年5月6日)在成都市“语文素质教育观摩活动”中上的两节作文评讲公开课。
先说一下作文评讲的课前准备工作。
这次我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1.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题目自拟;2.在写作中突出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在学生按有关程序(写初稿、互相批改、自己修改定稿)完成作文的同时,我也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这也是多年来我给自己定的规矩)。
我对所有作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两篇相对写得好的作文,尽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还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一找出来,归类整理。
另外,我还选了两篇写作问题比较典型的作文,以供课堂上学生修改。
最后,我从自己保存的过去我教过的学生的作文中,选了一篇同类题材的作文,准备供学生参考。
作文评讲课一开始,我就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大字:“真情浓墨写童心”。
我对学生解释说,这一句话概括了这次作文的要求:“真情”是说要真实,而不能胡编乱造;“浓墨”就是要注意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写童心”就是写自己的心灵世界。
“值得高兴的是,这次相当多的同学的作文达到了或基本达到了这些要求,其中不少同学的作文还很感人。
同学们请看今天的第一个板块‘榜上有名’!”我一边说,一边在屏幕上打出“榜上有名”四个字和一串姓名,同时大声念了这些学生的名字。
我说:“这些同学的作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情真诚,而且描写真切。
其中有两个同学的作文最为出色。
那么,入选今天第二个板块‘佳作亮相’的同学是准呢?”我稍微卖了一下关子,在学学们猜测和期待的目光中,我朗声说道:“请周晓竺同学登台朗读她的佳作!”在学生们的掌声中,屏幕上打出“佳作亮相”四个字,周晓竺同学开始朗读她的作文。
周晓竺的这篇作文写的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因为当上了班委学习委员,她原来的英语科代表职务被班子任安排给了同桌于若玲同学,对此,非常喜欢英语的周晓竺心里特别不痛快,而于若玲恰恰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于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便产生了。
对朋友的不满、怨恨的情绪,笼罩在两个都很善良纯洁的好朋友之间。
文章中的故事没有人为的结果,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对朋友真诚的愧疚。
当周晓竺在朗读这篇作文的时候,学生们显然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文章念完了,学生们以他们的掌声表达了对这篇佳作的赞赏。
但亮相并未就此结束,我趁热打铁,对周晓竺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你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文章中会有两处分别写道‘千钧的重物被吊在一根细头发丝上,在我眼前晃动’和‘我心里那个胀得鼓鼓的红气球,霎时把气放了个精光’?”“我这是用比喻来描写我当时由紧张到松弛的心理变化。
”周晓竺解释说。
“哦,明白了。
——好,祝贺你!”我和学生们再一次向她报以热烈的掌声。
“今天,第二位‘佳作亮相’的是蔡峰同学。
”我说,“别看蔡峰同学平时的作文好像不怎么样,但我想他今天的作文可能会打动在座所有同学的心!”蔡峰的作文题目是《灵魂的搏斗》,写的是初一的时候一次老师收随笔,他因为没有写,便随便抄写了一篇交了上去。
那天,老师评讲随笔,表扬了坚持认真写随笔的同学,蔡峰却感到了弄虚作假的羞愧和痛苦:“我的脸红得像太阳一样,耳朵也红得像火。
此时,我紧张万分,恨不得马上下课,这可是我认识李老师以来第一次盼望语文课的下课铃!……我失去了一颗诚实的心。
虽然李老师一点儿都没有点名批评我的意思,甚至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交上去的随笔是抄袭的,但我仿佛觉得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在用轻蔑的目光看着我……”没有掌声,整个教室一片沉默。
可能学生们的心还停留在蔡峰“灵魂搏搏斗”的战场上……“刚才我采访了周晓竺,现在我把采访蔡峰的任务交给同学们。
大家对这篇佳作有什么看法,可以向蔡峰同学提出。
”我说。
我的话音刚落,胡夏融同学举手了:“我认为这的确是一篇佳作,我听了以后很感动。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也有不足。
刚才我听得很清楚,蔡峰说“我的脸红得像太阳一样,耳朵也红得像火’,这里,蔡峰用颜色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我认为不妥当。
因为,一个人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脸发烧,但不可能看到自己的脸和耳朵很‘红’。
”我马上问蔡峰:“你认为胡夏融同学的这个意见怎么样?”蔡峰真诚地说:“很好,我非常感谢他!”这时,掌声终于响起来了。
两篇佳作念完了,我小结道:“刚才的两篇文章,当然不能说已经完美得无懈可击。
我们之所以认为周晓竺和蔡峰的作文是‘佳作’,那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仿佛知道我要说什么,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一起说了出来:“真诚!”“对!”我高兴地说,“内容真实,感情真切,是这两篇文章最突出的优点,也是所有优秀文章的灵魂!两位同学所写的事都是生活中极普通、极细微的小事,这尤其值得表扬。
当然,应该说这次不少同学的作文也有这个特点。
比如说,周月同学写自己为在体育课上叫同学的侮辱性绰号而感到愧疚;张萧文同学写他忘了给远方不认识的朋友寄信;崔涛同学写对母亲的愧疚;王君玲同学写自己因情绪不好却冷淡了同学;刘琛同学写自己有一次忘了给修车帅博说声谢谢;陈墨同学为那次忘了做班上的清洁而内疚;吕方继同学写自己一次在十字路口闯红灯的经历,他在惭愧的同时,很自然地联想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不能乱闯红灯’的道理。
……这些同学的文章都应该受到表扬,因为他们首先有一颗童心!”接下来,作文评讲进入第三个板块——屏幕上出现了四个大字“片断欣赏”。
我说:“和每次作文一样,虽然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同学作文中的‘精彩片断’。
”十几位同学依次上台朗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断(这些片断,我都在作文中用红笔—一勾划出来)。
在这过程中,我适时通过电脑在屏幕上打出这些片断的内容并进行归类——有的在动作描写中融入心理描写:“……当时,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王磊的文具盒静静地躺在桌上。
风吹得很猛,教室里的桌椅被吹得直响,我就盯着那文具盒。
我知道那里面有一支很漂亮的笔,而且似乎很贵。
我四下望了望,似乎没有什么人,确切地说,没人知道我在教室里。
突然,风猛地一吹,只听‘吱——嘭!’,门被关上了,我一下子抓起文具盒就往地上摔,那支笔一下滚了出来。
我将它捡起来,仔细观察着:我似乎看到了王磊的脸——一张因刚刚欺负我而幸灾乐祸的脸,我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一下子又将它摔在地上,连同那文具盒狠狠地踩了又踩,直至看到那塑料的文具盒裂开,破了。
又一阵风吹进来,我觉得心里快活极了!”(于若玲)“……我终于把她孤立起来了。
我心里乐滋滋的,就像一个为民除害的大英雄看犯人受罚一样。
突然,她盯了我一眼,我慌忙避开了她的眼光。
可她孤零零的样子、茫然的目光却深深地印人我的脑海,我急速地跑动在球场上,试图忘掉这一幕,可它就像幽魂似地紧紧缠绕着我,像一场恐怖电影令我久久不忘,将我抛入它的阴影里。
”(彭莹)有的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心理:“当我听见售票员在叫乘客买票时,我紧张起来,我的心就像一台正在行驶的汽车的发动机一样,突突地跳个不停。
”(黄易浩)“看着他帮我做着这一切,我的心里翻腾着感激的浪花。
”(冷欢)有的通过想像写心理:“我终于没有给她寄信去。
我内疚极了,仿佛看见她一天天忙着希望到收发室去找她的信,又一次次满脸失望地离去……”(张琦耘)“我手中的笔在卷子上艰难地滑动着,那些题狞笑着,对我挤眉弄眼,好像在说:‘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起!’”(王倩芸)有的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风还在不停地刮着,雨还在不停地下着。
我的心在这风雨中更显得沉重。
”(卢星月)学生们在读自己的作文片断时,我便引导大家归纳心理描写的种种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从学生作文中总结出来的,使学生们特别容易理解和掌握。
除了心理描写,我还请几位学生念了他们各具特色的片断――黄芪的作文首尾照应不错:(开头)“冰糖总是白如玉,可心灵为什么不能总是白如玉呢?——这是我一直不明白的头号大问题。
”(结尾)“唉!为什么冰糖能够永远白如玉,而心灵却不能呢?”张杨以一个物件引出话题:“它,一颗晶莹无假的雨花石正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故事……”好些同学语言幽默:“因为我很讨厌我的同桌,所以不管她说什么,我都反感。
比如,她说她和黄继光是同一个家乡的人。
我就有意说话来气她:‘这算什么!你和黄继光的关系还不如我呢!’‘为什么?’她居然大真地问我,于是我毫不客气地说:‘因为我和英雄都姓黄了”(黄璐莎)“当时,我对班主任的印象特别不好。
他是男的,姓黄。
他可真是姓如其人。
他的皮肤是黄的,食指与中指被烟熏得焦黄,一说话便露出满嘴黄牙,他经常穿的白衬衣也早已洗得发黄。
总之,他的一切都似乎与他的姓分不开。
”(向楠)“可能我当时‘脑子里有点贵恙’,总爱欺负他。
我就像帝国主义,他就像东亚病夫。
但是东亚病夫的病总会好起来的,沉睡的狮子终于站起来了。
他终于愤怒了,向我这个帝国主义发起了反攻……”(汪熠)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先后有近二十个学生登台朗读自己的作文片断。
作文评讲课的第四个板块叫“咬文嚼字”。
我在屏幕上打出了我从这次学生作文中找出来的一些语句——记忆忧新恍然大吾说出真象失去连系结果他受到严历的批评。
他是一名从农村来的。
我还深深地体会到了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自己去动手,不要老是依赖别人,这样既使自己得到的成果自己心里也会很踏实的。
一张旧旧的车月票,早已不知去向,可留在我脑海里的,却远远不止这些……我让学生们互相讨论.找出这些语句的错误所在并提出修改意见。
面对这些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错字病句,学生讨论得特别热烈。
最后,这些错字、病句被全部改正。
“咬文嚼字”一完,第一堂课便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