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东方专制主义有感
2023年重读《东方》有感
重读《东方》有感这6部长篇小说当时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
尤其是描写“文革”的反思文学《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将军吟》《芙蓉镇》,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作品一版再版,很不容易抢到手。
相反,《东方》《李自成》受到了冷落,读者不怎么喜欢它。
我到书店常常看到,书架上静静地站着《东方》《李自成》,问津的人比较少。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很快改编成电影和多种剧目,在全国很是火热。
再加媒体的推波助澜,人们街谈巷议最多的也是这两部大作。
1985年,我从旧书摊上淘得《东方》(上中下三册)三本。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其他四部大作我都读过了,现在只剩下《东方》了,耐着性子读吧。
我还读到丁玲《我读<东方>》一文,她指出:“《东方》是一部史诗式的小说,他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的宏伟业绩的史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座雕塑了各种不同形象的英雄人物的丰碑。
”据小道消息说,《东方》评上茅盾文学奖是与丁玲有关系的,她刚平反,在文艺界还是有点儿能量的。
因为80年代张扬的是反思文学,描写“文革”的作品大受欢迎,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大家不怎么上心,更何况描写抗美援朝的题材,中国那时对朝鲜的忘恩负义是很反感的。
中朝关系还没有正常化。
再加文艺方面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三突出”写作原则,我读了《东方》的第一反应是《东方》或多或少受了“四人帮”的极“左”思潮影响,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郭祥、邓团长、周仆、杨大妈等身上有点“高大全”的味道。
我心中暗暗思忖:英雄人物身上难道就没有一点儿缺点和错误?他们是天生的英雄不成?对《东方》有一点儿不屑一顾的情绪,不怎么看好这部书。
后来我读到魏巍创作《东方》的艰难过程,逐渐改变了对此书的看法。
《东方》的创作,经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1955年初,魏巍开始动手创作《东方》,到1965年写出了40万字。
“文革”中魏巍被打成“黑线”人物,《东方》的手稿被没收了,于是创作就中断了。
1970年手稿回到魏巍手中,但江青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搞什么“三突出”的创作模式,使《东方》的创作无法进行。
东方主义读后感1500字
东方主义读后感1500字东方主义读后感1500字在说这本书之前,我想先弄清楚一个我们大家经常说但是却又不能说明白的词语——“东方”。
东方顾名思义,是一个方位词,地球除了极地以外太阳升起的方向。
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是指一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或是政治名词,泛指亚洲东部的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区别于西方。
“东方主义”这一概念,所关涉的是“西方”表达“东方”的理论和实践。
这种表述,有长久的历史和内在的逻辑结构。
当然,英国齐亚乌丁·萨达尔的这本《东方主义》正是对这一历史和结构的一种梳理。
在梳理东方主义的历史以及内在的逻辑结构时,也梳理了有关东方主义的诸多理论和批评,并讨论了东方主义在当代西方的演化和实践。
这本书中,黄哲伦以一本舞台剧《蝴蝶君》来展现东方主义最为关键的成分——性的'吸引以及对温顺的东方女子的幻想——来呈现一种对东方主义心智的研究。
西方文明是一种标准,以之来衡量东方诸文化和文明。
“在一些西方人眼中,古代中国可能是一个巨大且封闭的色情国度形象,在他们有着‘东方主义’意味的春梦中,也许总会有一位年轻妩媚的中国女子,她会满足他们的一切不可理喻的欲望——而这样的欲望有时还会延伸到近现代的中国,延伸到另一种性别,就像美国电影《蝴蝶君》中上演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合他们的口味——虽然他们自己也搞不清那位媚眼迷离的“蝴蝶君”是用怎样的方式满足那位法国外交官的…… ”“西方”这一概念范畴相对于东方这一概念,东方成为所有非西方之物以及西方现实欲望对象的标志。
东方主义是西方文明中最大的假象:有关西方的性质、以及西方东边的伟大的伟大文明和文化的性质之假象,关于我们和他们之假象。
作为一种集体制度——包括神学,哲学以及社会学,呈现技术,虚构类型,以及游戏写作,表述权力和事实的模型,以及一中精细的用于解释差别的制度(为了控制和遏制东方——东方主义由一种强烈的“可爱的假象”之爱支撑着。
客观而不偏不倚的东方主义是不存在的,在定义上,他就是具有偏见和派性的主题。
孔夫子旧书网上被爆炒的十六本政治学图书
xx旧书网上被爆炒的十六本政治学图书2009-03-18 21:56孔夫子旧书网是国内最大的中文政治学旧书集散地了,一些很难买到的书籍,包括港台书籍都能买到。
那么现在就先秀一下在孔网上被爆炒的十六本政治学图书,主要都是八十年代翻译出版的,也有一些是九零年代出版的。
1、S·N·xx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版1印其实,对贵州人民出版社,我没有特别的印象,甚至某些时候还有点反感,可能是因为那套白色封皮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
不过,贵州人民也倒是出了几本不错的书,比如最早版本的《顾准文集》。
而这本书在孔网被炒到100块,也不过分。
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另外还有一个翻译版本。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同一本学术著作,有几个翻译版本是很普遍的,接下来还要提到几本书也是如此。
这里反而推荐这本书的另一个翻译版本,江西人民出版社的,书名翻译成《帝国的政治体制》,是我喜欢的张旅平译的。
张除了这本书,也还翻译过S·N·艾森斯塔得的《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政治学手册精选(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1版1印如果不是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将此书指定为必读书目,不晓得还是多少人会费尽心思去搞到它。
光是复印版,就卖到128块。
其实,这两本书里面选的文章,都是出自美国政治学会上世纪七十年代编的《政治科学大全》。
而台湾幼狮曾经出全过八卷翻译本。
目前,我也是仅仅于无心时购得两本而已。
自己手头的《政治学手册精选》,亦是馆藏本,只是内无划痕、水渍。
读书的时候,第一节“政治学概论”课程,教授就推荐这本书。
可是真正要看得懂,却要花不止四年的时间。
而且翻译这本书的,都是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那批复旦政治学的精英。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前些年三联新出的《政治科学新手册》,书是好书,可是翻译那套书的人啊,真是还很年少无知,谬误颇多。
3、K·A·xx:《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版1印当年美国的中国学界第一次论战,主角之一就是魏特夫,另一方有史华慈等人。
东方读后感
东方读后感东方读后感《东方》是一本由张平撰写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本书以叶绅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展现了他从一个毫无主见的少年,逐渐成为为爱和正义而奋斗的男子汉的过程。
读完《东方》后,我深受感动,感受到了书中弘扬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小说以叶绅在书中的成长为线索,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与凋敝、一个人的成长与奋斗。
通过叶绅一家的事迹,本书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进行了一次悲壮的描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成长。
在面对家族衰落和沉重的压力下,叶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最终取得了胜利。
作者通过叶绅的成长历程,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信心的力量,让人们明白只有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
此外,《东方》还把深深的浪漫情怀融入了作品中,通过对叶绅和秀荃、癸癸之间的爱情描写,表达了对于真爱和幸福的向往。
叶绅和秀荃的爱情故事是整个小说中最让人动容的部分,作者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情节,将两人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受到情感和命运的考验,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爱情,并选择了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他们的爱情故事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表达了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东方》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叶绅所追求的正义和真理是他成长的重要源泉,也是他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
他将自己的人生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这种理念指引着他的成长和奋斗。
这让我明白,只有在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获得成长和进步。
其次,爱情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叶绅和秀荃的爱情,还是其他角色的爱情,都是《东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爱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也能够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人,适时表达对他们的爱和感激。
最后,只有不断学习和进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叶绅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始终对知识充满热情,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成长。
对东方主义的反思
对东方主义的反思作者:谈佳珺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4期摘要:近年来西方对东方主义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东方主义通常都以负面形象出现。
这种对东方不太正确的表述和看法是对东方的不甚了解和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
就世界而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或者说各个民族之间,都需要一种文化包容、文化理解,如此才能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东方主义文化霸权包容和理解一萨义德的《东方学》①翻译到中国后,对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学者对东方学或东方主义的关注。
从历史上看,很早以前就有对东方的评说,在西方,对东方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而东方学、东方主义也随着历史而不断发展,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
最早对东方的记载出自哪里不得而知。
但从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The Persians)中就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对东方的印象,可以说在当时“东方就由一个非常遥远而且经常充满凶险的他者被转化为人们相对熟悉的形象”。
[1]P28在剧中,即使由一个非东方人来代表东方,观众也并不关心对东方的表述是否正确而只关心舞台的布景、文本的修辞。
也就是说,如果东方无法表述自己,那么就由西方来承担这个责任。
大部分西方人对东方的感知都是来自别人的文本,所以说“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
[1]绪论P1《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有着数不尽的黄金、珠宝)的描述使得许多人对东方充满了幻想。
但同时,“无法理解的”、“野蛮的”、“专制的”、“色情的”等这样的描述被加在东方人的头上,似乎这是东方人固有的、本质的。
魏特夫以《东方专制主义》这样一个表述来命名他的书,或多或少说明,在他的眼里,东方就是专制主义的代名词。
《罗兰之歌》是欧洲11世纪的作品。
其对穆斯林的描绘就带着一些东方主义色彩。
“他们抱怨他们的天神,特瓦冈、穆罕默德和阿波连,他们都不相信”。
[2]第一九四章,P137这里的“他们”是指穆斯林,而西方人显然认为伊斯兰教同基督教一样是三位一体的。
《东方》读后感参考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她就是贝娜尔齐*布托,用一生的精力,为巴基斯坦的民主作着战斗!!追求民主是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
当今世界,美国就是一个民主的典范,她把民主的大旗,高高举起,以标榜民主著称于世。
世界人民渴望民主,民主的进程在人们的大力推崇下不断的加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中国也在健全民主的道路上全力前进。
回忆人们追求民主的历程,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巴基斯坦这个小国里,民主又是怎样的呢?东方的女儿—贝.布托自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政党为实现自己给人民的诺言而英勇斗争的不屈历史,一个布托家族为国家的自由民主奋斗的血泪史,一个民选总理为维护人民所做的牺牲,一个坚强的女人以自己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与专制统治者进展的种种斗争,从侧面再现了军事统治的黑暗、专制的惨绝人寰,从而鼓励我们珍惜今天的民主自由,为尽早把我们国家建立成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本书从1977年开场着笔,从作为巴基斯坦第一位民选总理的布托先生的家庭成员不断被关进监狱的现实出发,从一开场就笔调沉重的写出了齐亚政变前后的国家境况,从一个正踏入民主、法制正轨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专制统治者任意践踏体制、法律的黑暗地狱。
人民处于水深炽热之中,布托家族不顾个人生死安危,坚持指导人民党号召广阔民众团结一致进展对抗。
对抗、镇压,再对抗、在镇压,继续对抗······贝.布托的父亲,布托先生被齐亚不顾国际言论的压力在狱中残害致死,人民党的很多指导人也都被逮入狱进展人身残害,贝布托和母亲被军队关进监狱或监禁是家常便饭,只要齐亚认为有必要。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对抗。
布托先生即使在狱中也时刻关注国内的动态,不断教诲贝.布托,为人民党的一系列活动出谋划策。
贝.布托的母亲,继他父亲之后担任了人民党的领袖,卓越有力的指导人民为争取合法权利作斗争。
贝.布托自从牛津大学毕业之后,回国帮助父亲参与指导人民活动,不久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后来成为人民党领袖,成为巴基斯坦第二位民选总理,第一位女总理,即使在流亡途中,她边治病边继续和国内人民党的骨干及国际爱好和平、支持民主的政界领袖保持联络,不断为释放国内的“政治犯〞推波助澜。
《东方》读后感
《东方》读后感《〈东方〉读后感》在我所读过的众多书籍中,《东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岁月之中。
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力前行,他们的坚持、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奋斗,都让我感同身受。
特别是书中对于农村生活的描写,那细致入微的场景,仿佛让我亲眼看到了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闻到了泥土的芬芳。
比如说书中写到农村丰收的场景,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人们早早地就起床了,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男人们扛着农具,大步流星地走向田地,他们的步伐坚定有力,仿佛带着一种使命感。
女人们则在家里准备着丰盛的饭菜,炊烟袅袅升起,那烟火气让人心里暖暖的。
田地里,金黄色的麦浪随风翻滚,像是在欢快地舞蹈。
人们弯着腰,手中的镰刀快速地挥动着,“唰唰唰”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是在演奏一场丰收的交响曲。
汗水顺着人们的额头流下,滴落在土地上,但他们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疲惫,只有满满的幸福和满足。
还有村里的集市,那也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各种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卖水果的摊位上,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摆放得整整齐齐,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卖小吃的摊主熟练地翻动着锅里的美食,香气四溢,引得孩子们围在旁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
那些卖布料的、卖杂货的摊位前也是人头攒动,人们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物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一幕幕场景,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书中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也十分细腻。
有一对夫妻,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始终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共同努力去克服。
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誓言,没有浪漫的举动,却在平淡的日子里显得无比珍贵。
还有一位老人,他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眼中却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着年轻一代,让他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读东方专制主义
读《东方专制主义》(2007-12-10 14:27:39)转载标签:学习公社有这样一个现象,某一著作,得到的批评越多,说明它越有价值,或者有其理论价值,或者有其实践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还有一个现象,某一著作,得到的批判越多,也说明它越有价值,或者有其理论价值,或者有其实践影响。
这种影响,则肯定是好的,或者是不坏的。
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就是这样一本著作。
它得到的批评很多,批判也很多。
先说批判。
这里所谓“批判”,是指某一国家政权组织的“批评”。
《东方专制主义》首先遭到苏联官方的严厉批判。
苏联理论家在1930年宣称:不论“纯粹的真理”是什么,东方社会和“功能性的”官僚统治机构的概念在政治上是不能容许有的,讥讽地承认他们的反对是出于政治利益而非科学上的考虑;1950年,苏联研究东方问题的领袖人物认为他们最重要的成就是“摧毁了臭名远扬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
但正如魏特夫所指出,在苏联,任何真正的关于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都不可能。
几年之后,斯大林死了,这一理论又被苏联官方拣了起来,成为他们批判更东方的中国的武器。
那么与其相应,《东方专制主义》开始遭到中国官方的集中炮轰。
为什么苏联官方和中国官方如此重视这个理论呢?这说明了什么?只有一个说明,说明它们害怕这一理论,因为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解释力。
那么我们以《东方专制主义》这本书为例,进一步看看这一理论究竟说了什么。
英国法理学家哈特说,我们如果要有意义的谈一个学说,我们必须“确保我们所要考虑和批评的这个学说能以其最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不幸的是,人们常常不能自觉地限制自己的主观侵略性。
以我的有限所见,论者常常不能给《东方专制主义》一个“最有力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不考虑这一学说的自我限制,而是径自把这一学说推到极致,然后再展开自己的批评。
如果一个严肃的学说有它的核心观点和自我界限,那么我们必须把讨论局限在这里,如果想要讨论有效和有益的话。
东方读书笔记
东方读书笔记在繁华都市的喧嚣中,在忙碌生活的间隙里,我总喜欢一头扎进书的海洋,去寻觅那些能触动心灵的文字。
读书于我,就像是一场与作者的私密约会,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而我则是那个好奇的探险家。
最近,我读了不少来自东方的书籍,它们就像一道道独特的风景,让我流连忘返。
其中有一本,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那是一本讲述东方传统文化的书。
书的封面并不华丽,甚至有些古朴,可当我翻开它的那一刻,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住了。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东方传统的节日习俗,从春节的热闹喜庆,到中秋的团圆温馨,每一个节日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就拿春节来说吧,书中写道,到了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
大人们忙着采购年货,那场景简直比赶集还热闹。
集市上,吆喝声此起彼伏,“新鲜的猪肉嘞,快来看看!”“刚出炉的年糕,香甜软糯!”孩子们则跟在大人身后,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和玩具,心里盼着能早点把它们带回家。
到了除夕那天,一家人早早地就起床了。
爸爸爬上梯子贴春联,妈妈在厨房里准备年夜饭,孩子们也没闲着,帮忙打扫院子,摆放桌椅。
贴春联可是个技术活,爸爸站在梯子上,仔细地比划着位置,嘴里还念念有词:“左边高一点,右边再低一点。
”我在下面仰着头,充当着“指挥家”,“爸,再往左边移一点,对,对,就这样!”终于,春联贴好了,红红的春联在阳光下格外耀眼,给整个院子都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气氛。
年夜饭更是丰盛得让人垂涎欲滴。
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肴,有香喷喷的红烧肉,寓意着红红火火;有鲜嫩的清蒸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还有金黄的炸丸子,代表着团团圆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享受着这难得的团圆时刻。
爷爷总会端起酒杯,感慨地说:“这日子啊,是越过越好喽!”吃完年夜饭,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到了——发压岁钱。
长辈们把一个个红包递到孩子们手中,祝福的话语也随之而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孩子们接过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里盘算着怎么用这笔“巨款”去买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
《东方》读后感800字
《东方》读后感800字《东方》读后感我读完了鲁迅先生的《东方》这本书,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和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真实地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无尽悲惨遭遇。
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触动。
在《东方》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社会阶级的犀利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代表了社会不同阶级的利益和命运。
其中,凤霞和父亲这对母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凤霞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但她却被迫成为了他人的妻子,忍受着无尽的苦难。
父亲则是一个富有的地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与人勾结,欺骗和压迫农民。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比,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阶级分化的现象,以及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除了揭示社会现实,鲁迅先生在《东方》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常常面临着道德和生存的选择,他们在思想与行动之间游移不定,犹豫不决。
正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内心挣扎和迷茫,作者传达了对于中国人民的救赎与启迪。
《东方》中的人物形象既有悲观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他们或者被压迫,或者意识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反抗。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坚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英勇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改变社会。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还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鲁迅先生的文笔犀利而又细腻,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通过鲜活的细节,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纷乱和对于封建社会的愤懑。
同时,他也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生动。
这种写作风格让我陶醉其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冷峻批判。
通过阅读《东方》,我不仅从中汲取到了知识,还被启发和激励。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用知识武装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东方读后感
东方读后感首先,《东方》通过饱含感情和细腻动情的描写,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毅和智慧。
小说以富有代表性的李秉宪和闰土两个人物为中心,通过他们的生活遭遇和心路历程,深入地展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苦难和顽强的生存决心。
李秉宪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国人,他在遭受外国人的残暴欺压和中国政府的腐败背叛后,决定与闰土一起组织义勇军,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
小说通过李秉宪的坚持和闰土的智慧,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自强不息和智慧的一面。
他们虽然受到了种种的压迫和困难,但依然保持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坚毅和智慧的品质源于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小说通过描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展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小说中描写了很多外国人的形象,这些外国人大多具有高超的技术和优越的装备,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而这种先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
中国人民既希望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好处,又担心西方文明的入侵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小说中的李秉宪和闰土虽然受到很大的压力和影响,但他们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寻找一种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新世界。
通过李秉宪和闰土两个人物的经历,小说揭示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困境,并为人们思考中国现代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通过小说对中国历史的描写,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小说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千磨万击中的坚韧和智慧。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小说还揭示了中国政府腐败和官僚主义的问题,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东方》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它通过饱含感情的描写和深入的探讨,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毅与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以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_》
集体行动的逻辑
处理大量聚积的水所要求的技术工作,只有使用大量 的劳动才能解决,否则是毫无办法的。只有投入大量的劳 动力才能疏导和储积大量的水,而这大量的劳动力还必须
进行协调,赋予纪律和加以领导。因此,许多迫切希望征
服干旱低地和平原的农民只好被迫采用组织手段,而在机 器时代以前的技术基础上,这些手段只有一个成功的机会: 他们必须与同伴合作,并使自己服从于一个进行指挥的权 威力量。
官僚主义 恐怖独裁 国有经济——财产所有制和阶级划分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专制政权居于完全垄断地位,缺乏有效
的宪法上的制约、社会制约,自然法则和文 化模式的欺骗性。
庞大的官僚机构
• 任人唯亲
内戚、外戚 • 唯才是举
科举取士、实用主义
• 看天气
全面的恐怖——全面的屈从——全面的孤独
物质和心理上的双重威胁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治水农业的先驱者并不了解他们所作的选择
会得到什么最后的结果。他们在追求公认的利益
时,导致了一种远远越出其起点的制度上的发展。
他们的后裔和继承者建立了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结
构;但是他们这样做时却牺牲了保守的反对者所
企图维护、并且能够部分地维护住的许多自由。
东方专制主义的特点
高度极权——专制
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中声称,“赤手空拳不 能进行战斗。在危急的时候,任何理论上的真空犹如权 力上的真空一样,招致灾难。当我们自己方面拥有无穷 的强大潜力时,没有理由听任敌人为所欲为。”这表明 魏特夫承认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同共产主义运动坐斗争 时理论上的贫乏,因而出现了“真空”。《东方专制主 义》是魏特夫自告奋勇发挥他的“潜力”而献给资本主 义世界的贡物,是他与社会主义对抗、替资本主义辩护 的集数十年研究之大成的代表作。
东方专制主义 读书笔记
东方专制主义读书笔记《东方专制主义》是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提出了“治水社会”与“东方专制主义”的理论,阐述了东方社会的发展与治水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东方社会的专制主义是由治水工程所带来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感悟。
作者认为,治水是东方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古代,由于东方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经常遭受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治水成为了东方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完成治水工程,需要大规模的组织和协调人力、物力,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进行管理和指挥。
因此,东方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形成。
这一观点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治水历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洪水频发的国家,治水一直是历代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的治水工程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治水文化和技术体系。
在治水过程中,中国政府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对作者的“治水社会”与“东方专制主义”的理论也存在一些质疑。
首先,治水工程虽然需要大规模的组织和协调,但并不一定需要中央集权制度。
在一些地方,也可以采用地方自治或者社区自治的方式来进行治水工程。
其次,东方社会的专制主义并不完全是由治水工程所带来的,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宗教、文化、经济等。
此外,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治水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西方社会的自然环境较为优越,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因此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得以发展成为民主制度。
这一观点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西方社会的政治制度并非完全由自然环境所决定,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文化、经济等。
总的来说,《东方专制主义》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它让我对东方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和思考。
“评《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在沪举行
作者: 申汇
出版物刊名: 史学理论研究
页码: 157-157页
主题词: 《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社会;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
对比研究;历史事实;理论形态
摘要: <正> 1994年5月16—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历史所、近代史所、上海行政学院等联合举办的“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在沪举行。
该课题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共27人出席了会议。
与会者首先指出,美国卡尔·A·魏特夫于1957年出版的《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对比研究》一书,是西方冷战政策的产物,因而具有鲜明的反苏、反共、反华的政治意旨。
但它资料丰富,并以理论形态和学术作品的面目出现,因此我们对它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通过研究,以科学的态度从理论、学术上加以分析批判。
魏特夫理论的出发点,是他首创的“治水社。
中国学术界对东方主义》的反思和批评,举例说明
中国学术界对东方主义》的反思和批评,举例说明一萨义德的《东方学》①翻译到中国后,对中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学者对东方学或东方主义的关注。
从历史上看,很早以前就有对东方的评说,在西方,对东方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而东方学、东方主义也随着历史而不断发展,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
最早对东方的记载出自哪里不得而知。
但从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The Persians)中就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对东方的印象,可以说在当时“东方就由一个非常遥远而且经常充满凶险的他者被转化为人们相对熟悉的形象”。
[1]P28在剧中,即使由一个非东方人来代表东方,观众也并不关心对东方的表述是否正确而只关心舞台的布景、文本的修辞。
也就是说,如果东方无法表述自己,那么就由西方来承担这个责任。
大部分西方人对东方的感知都是来自别人的文本,所以说“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
[1]绪论P1《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有着数不尽的黄金、珠宝)的描述使得许多人对东方充满了幻想。
但同时,“无法理解的”、“野蛮的”、“专制的”、“色情的”等这样的描述被加在东方人的头上,似乎这是东方人固有的、本质的。
魏特夫以《东方专制主义》这样一个表述来命名他的书,或多或少说明,在他的眼里,东方就是专制主义的代名词。
《罗兰之歌》是欧洲11世纪的作品。
其对穆斯林的描绘就带着一些东方主义色彩。
“他们抱怨他们的天神,特瓦冈、穆罕默德和阿波连,他们都不相信”。
[2]第一九四章,P137这里的“他们”是指穆斯林,而西方人显然认为伊斯兰教同基督教一样是三位一体的。
在同穆斯林的战斗中,基督徒牺牲不少,他们死后“将同圣洁的殉道者在一起……在天堂将有一席之地”。
[2]第八十九章,P60而穆斯林们自然无法升入天堂。
在战败于查理王后,马西理王受伤,伊斯兰教徒们“跑到阿波连的神堂那里,他们骂着神像,将它污辱嘲戏:‘唉,你这恶神,为什么叫我们丢脸?为什么让我们的国王遭到这样凶险?我们好好信奉你,你却不给我们恩典。
东方专制主义
东方专制主义中国千百年来的君主专制的历史是东方专制主义的典型代表,而形成此种社会政治体制的原因也纷繁复杂。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早期,得天独厚的条件广沃的平原和相对温和的气候等变成了欧洲大西洋海岸各民族难以企及的自然条件。
在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刺激下产生了发达的农耕生产方式,恰恰是这种方式让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部落可以积累大量财富的粮食和财富。
与此同时,出于人类的天性和生存压力对粮食和的争夺也随之展开。
恩格斯在其代表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及:“用石墙、城楼围绕着石造的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
”河流,尤其是黄河的定期泛滥使得治水成为群体中举足轻重的事件,水利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要劳动力、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关系体系的高度集中才能完成。
因此,治水的领袖就获得了原始意义上的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最高权力。
但是,毋庸置疑,部落领袖的权利相比日后的皇权还相差甚远,但它却是日后至高皇权的雏形。
它的出现为最高权力一步步走向巅峰,专制主义色彩日益强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矛盾的交织体,社会的发展在于新矛盾的不断出现和旧矛盾的不断解决。
而贯穿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将其阐述为:皇室与政府的职权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
整个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脉络都是这两组矛盾的不断调整与解决和两组势力的斗争与妥协,也正是这对矛盾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助推剂。
权利金箍的每一次收缩都将导致权利的流动转移和定向集聚,中国社会的专制色彩也伴随着权利收缩的阵痛而日益浓烈。
公元221年,始皇帝统一中国,烽火连天、尔虞我诈的诸侯争霸让始皇帝认识到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分封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礼乐制度更是形同虚设,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
作者: 谢霖
作者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17-22页
主题词: 《东方专制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反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专制制度;历史条件;亚细亚
摘要: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一书论述了东方社会的性质、国家的起源及其发展道路,把社会主义制度说成是“专制制度”,并且提出所谓“亚细亚复辟”的问题。
这本书于1957年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弄清楚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理论的根本错误及其实质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在当前理论战线上批判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东方读书报告
东方读书报告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最近阅读了一本令人着迷的东方文学作品。
这本书通过深入的叙述和描绘,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感的东方世界。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分享我对该书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首先,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
作者以精心编织的故事线索,将读者从一个场景引入到另一个场景,从一个角色的视角切换到另一个角色的视角。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给予读者阅读时的紧张感,更让人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保持着持续的兴趣。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里。
这个国度有着富饶的土地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
我几乎能够感受到作者用文字描绘的那些绚丽多彩的景色。
作者以生动而细致的描写方式,将各种自然风光展现在读者眼前。
无论是山峦叠嶂的云雾,还是湖水上泛起的微澜,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东方国度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
此外,书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性格和经历,但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个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这些人物的情感和经历都与故事的发展密不可分。
他们的相互作用和冲突,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
除了人物形象,这本书还涉及了一些重要的主题。
作者通过故事中的对话和事件,探讨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例如,他描述了人类对自然的渴望和尊敬,以及对命运和宿命的思考。
这些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增加了这本书的内涵。
简言之,这本书是一部精心构思的东方文学之作。
它以其声乐工艺的叙述方式和独特的主题深深吸引了我。
通过细致描绘的东方风光,深入的人物刻画以及深刻的主题,这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东方世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乐趣,还收获了对东方文化和人生哲理的启迪。
我相信,通过阅读和体验不同文化的作品,我们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思维,增加对世界的理解。
因此,我推荐每个热爱阅读的人都阅读这本东方文学作品。
它将带领你进入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给你带来无尽的思考和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东方专制主义》有感
书名:《东方专制主义》
作者:卡尔•奥古斯特•魏特夫
译者:徐式谷、奚瑞森、邹如山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989年9月第1版
卡尔·奥古斯特·魏特夫,犹太人,是德国历史学家和汉学家,于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曾任共产国际教育宣传委员。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被推上了一个新高潮。
在这种形势下,西方的思想界和学术界出现了新的分化:有些人向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靠拢,而像魏特夫这样的人,则竭力想阻止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影响的扩大。
《东方专制主义》一书就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问世的,所以说本书其实是帝国主义冷战的产物。
看到“东方专制主义”这个书名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便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按字面上意思来说“东方专制主义”就是指东方的专制主义制度。
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卡尔·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中所要讲的是一个“东方专制主义是什么”的故事而不是“东方为什么专制”的故事。
维基百科里面提到,东方专制主义,指在西方传统中,对于亚洲专制主义的一种观点,最早可以被追溯至古希腊,正式形成一个名词来探讨则是德国裔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在1957年发表的著作《东方专制主义》。
魏特夫是西方分析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较早作者之一,他的著作《东方专制主义》采用的是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因此,他很早便在西方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但是马克思自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以来并未对此下过明确定义,而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进程时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一书论述了东方社会的性质、国家的起源及其发展道路,把东方的社会主义制度说成是“专制制度”,并且提出所谓“亚细亚复辟”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魏特夫所说的“亚细亚复辟”是不合理的,他仅仅是为了达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而一味的反对中国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
任何一种观点都有人持支持的观点,也会有人持批判的观点,著作也是一样的,《东方专制主义》一经问世便有各种批判的观点,尤其是来自前苏联官方和中国官方的批判。
魏特夫的最终结论认为像苏联和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只不过是古老的东方专制主义的复辟。
在斯大林时期,任何亚细亚的话题都是被禁止的,而在中国也直到1989年才有了中译本(60年代初由徐式谷等翻译的并未出版)并且马上就遭到了左学派的围攻,至今仍有不少学者批判魏特夫的观点,中国和苏联都如此重视这个理论是不是刚好能证明这一理论的影响力呢?我承认本书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对于书中的很多观点我持保留态度。
在《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魏特夫以“治水社会”理论为出发点,系统地论证了关于治水农业产生东方专制制度和国家的观点。
魏特夫在书中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非治水社会,另一部分是治水社会。
非治水社会的农业,由于靠“雨水灌溉”,不需要依靠人力组织大规模的协作,因而没有形成专制主义。
而治水社会这种社会形态主要起源于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在这类地区,只有当人们利用灌溉,必要时利用治水的办法来克服供水的不足和不调时,农业生产才能顺利地和有效地维持下去。
这样的工程时刻需要大规模的协作,这样的协作反过来需要纪律、从属关系和强有力的领导;要有效的管理这些工程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
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的准备行驶最高政治权力,(摘自1989年中译版本出版说明)于是便产生了魏特夫笔下的“东方专制主义”也称“治水专制主义”。
而马克思并未提出过由于水利灌溉工程的需要,必然产生专制主义,所以魏特夫称其“治水社会”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伟大经典遗产是站不住脚的。
按照魏特夫的看法,本书出版后有两个方面引起人们的兴趣,一是试图确定非西方的半管理专制权力制度的特点;二是把共产党的极权主义解释成这种制度的极权管理的变形,而且是专制的变形。
作者认为还有第三方面未引起人们充分注意,即本书的方法,就是采用巨大的结构概念去识别巨大的社会结构和变化的模式。
(1962年序)魏特夫把专制主义说成是“各种东方社会的共同本质”,而另一方面又肆意美化西方文明,说它自古以来就具有对专制主义的“许多内在的制度上的限制”,这何尝不是一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呢?本书第二章“‘治水经济’——一种管理者的和纯属政治性质的经济”中,他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纯属政治的经济”并且根本排斥机器和技术,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这方面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歪曲。
魏特夫将我国先秦以及秦朝以后的制度统称为“治水社会的制度”,但我们知道我国水利灌溉是在周朝灭亡后发展起来在汉武帝时期取得巨大发展的,所以我认为他这种不加区分的“治水社会的制度”说法是不合理的。
魏特夫说:“靠天下雨灌溉的农业并不像靠水利灌溉的农业那样需要经济上的集权。
”他认为东方国家的农业是靠水利灌溉的,而欧洲是靠雨水灌溉的,而我们知道事实上真正完全靠雨水来灌溉的农业是很少的,不管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农业从来都不缺少各种灌溉工具的。
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第七章“治水所有制的复杂类型”中谈到“构成统治阶级的不是私有者,而是控制政权和经济的官僚”,他的目的是企图说明东方社会的“所有制关系在统治阶级对国家实行的权力垄断面前,没有多大意义”。
他认为欧洲的专制主义与东方专制主义的差别在于“欧洲有许多内在的制度上的限制,使得暴政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亚洲则不然”在这方面他并没有用同样的尺度来衡量东西方的专制主义,暴政是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但我们不能把暴政完全归结于专制主义。
而通过魏特夫所谓治水社会的“核心地区”、“边缘地区”、与“次边缘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治水社会”理论的使用范围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只能适用于农业社会的人工灌溉部分,但是魏特夫却把这一部分扩大到整个东方社会,使其理论产生“解释方面的困难”。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魏特夫所谓的“治水社会”好像并不是建立在“治水”基础上的,东方社会无论是不是治水地区他总是可以用一些理论使其变成治水社会,而西方的治水地区他可以说成是非治水社会。
总之,我认为中国乃至东方的专制主义是其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由于所谓的“治水”而产生的,魏特夫把“治水”中组织的作用无限的放大,于是构建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治水社会”,然后又用各种理论将其扩大到整个东方社会,从而把东西方区分为“治水社会”与“非治水社会”,这种观点是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