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轨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合集下载

浅谈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分析

浅谈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分析

浅谈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分析刘禹妍一、日本经援外交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发达国家进行通商在二战之后,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开始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通商的方式来建立友好关系,通过扩大进出口规模的方式来为国际地位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1、通过日美关系来确保市场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将这一缺点变为自身的优点,充分利用后进国的优势来实现了经济的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日本以战败国的地位依附于美国,通过建立良好的日美关系得到了美国的经济援助,从而确保了自身的经济市场。

与此同时,在应用这一经援外交策略的过程当中,日本的保护主义策略不仅没有受到国家的抵制,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做法也得到了认可。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发展。

2、积极加入国际组织来开拓对外经济环境在外交权得到恢复之后,日本积极加入各种国家组织。

在这个过程当中,日本先后加入了IMF、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但是在加入这一协定之后,日本受到了不平等待遇,超过10个国家没有对日本采取最惠国待遇。

因此在发展外交的过程当中,日本政府将消除这种不平等待遇作为重要的目标,积极与各国开展经济合作,这种做法使得日本的对外经济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在1964年成功加入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这使得日本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3、减少经济摩擦的不良影响在二战之后,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经济摩擦的过程当中日本虽然得到了利益上的好处,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摩擦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比如在这个过程当中美国曾经要求日本撤销关税,进一步开放国内的市场。

这使得经济上的摩擦被上升到了文化和投资的高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为了抵抗外来压力,一方面通过相关措施较少这种摩擦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还努力与西方各国保持良好关系,避免出现关系上的破裂。

(二)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本开始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 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

政经论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  以中苏经济体制为例

中苏(俄)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未来改革道路的选择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中苏两国经济体制转轨道路后果及启示一·俄国经济体制转轨道路、结果及出现的问题〈一〉俄国经济体制转轨道路采用激进式﹙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斯大林在领导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之所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由多方面原因决定。

第一,苏联面临严重的战争环境。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面有武装干涉,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战争不断,苏联为退出世界大战赔偿了大量资金;内有人民起义,王党复辟,资产阶级政党干涉;加上连年战争,资源短缺,人力缺少,经济萧条,经济被严重破坏,因此需要统一调控。

第二,由于教条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不顾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好处。

计划经济体制的好处主要有:第一,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

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退了外来者的侵略,镇压了内部的武装颠覆,同时发展了重工业,成为了军事强国。

第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计划经济使人民生活有了着落,维护了社会秩序,有人民秩序地利用资源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

第三,使得苏联在西方国家普遍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时候,经济发展快而好。

第四,巩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露出了其严重的弊端。

第一,各经济发展部门发展不协调,重视工业发展而忽视农业发展。

工业高度发达,农业落后,人民生活得不到提高,重工业发展没有足够经济基础。

第二,工业内部各部门发展不协调。

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轻重工业严重发展不协调。

第四,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力停滞不前,社会主义制度不稳定,人民生活得不到提高,危机重重。

第五,经济全球化浪潮要求经济体制改革。

﹙四﹚经济体制改革过程。

政治学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政治学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政治学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研究的是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对政治行为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领域,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国际关系、经济学、国际法等多个学科。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被广泛运用。

其中之一是自由贸易理论,它认为自由贸易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国际合作和和平发展。

根据自由贸易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可以使各国在比较优势上互补,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提出了著名的李嘉图模型,通过比较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说明了贸易可以使两国都受益的原理。

然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由贸易理论。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是依赖理论,它强调了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和依赖关系。

依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较弱的地位,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

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受限,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政治的不稳定。

除了自由贸易理论和依赖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概念。

例如,全球化理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使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活动更加全球化。

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加速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同时也加剧了不平等和冲突。

此外,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关注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和影响。

国际金融体系是国际经济合作和金融交流的重要机制,它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等。

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危机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总之,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对政治行为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自由贸易理论、依赖理论、全球化理论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研究范畴包括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经济竞争以及国际间的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门学科主要关注国际间的权力关系、决策制定以及全球经济秩序等方面。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此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这门学科变得愈发重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关联变得更加紧密,经济因素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首先,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主要由国家间的力量和利益驱动。

根据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之间的争夺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是主要的驱动力。

其次,自由主义理论强调国际合作和互惠关系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开放市场和互利合作,国家能够实现共同繁荣和和平。

他们强调自由贸易、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法的作用。

第三,依赖理论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关系。

依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于国际经济体系的边缘,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

他们主张通过改变国际经济体系的结构来解决不平等和剥削问题。

除了这些理论框架,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

例如,研究国际金融体系和外汇市场的国际金融学,研究全球化与发展问题的全球政治经济学,以及研究不同国家间的贸易政策和争端的国际贸易学等。

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变化。

首先是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加速了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和联系,但也增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研究者们需要关注全球价值链、全球金融体系以及国际经济组织等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

其次是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随着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治理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这些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从而改变了全球政治和经济秩序。

最后是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国际政治经济学也需要探索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国际政治经济学 内容概要

国际政治经济学 内容概要

国际政治经济学内容概要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题主要是两个:(1)国内政治与世界经济(单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2)国际体系(国际机制/制度的设计和谈判)。

问题领域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跨国生产、全球化等问题;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如欧洲区域、亚洲区域化)、联盟经济等;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自然涉及三种关联性:一是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联性;二是国内要素和国际要素的关联性;三是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联性。

IPE三个主流思想体系自由主义主要观点重视市场力量。

从市场出发观察民族国家。

人是一种经济动物,贸易、买卖和交换是人的天性。

市场是为了满足和发展这种天性而产生的,所以它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活力的人类组织形式,占据左右一切的地位。

国际关系的发展是市场进化的历史,就是现代市场从西北欧逐步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当前的世界体系是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塑造的,而不是西方国家凭借武力或经济优势地位制造和维持的。

改变世界面貌的主要是经济力量、技术力量和组织(制度)力量。

市场力量占上风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经济人以理性选择为基础,能够忽略相对获益的不均衡,重视绝对获益。

基本假设(信条):1)市场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可以自动校正波动,实现自我平衡。

2)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根本利益是协调一致的。

自由主义者声称每个人尽可以追求自己的私利,而大家的行动自然可以导致效益最大化,是经济全面增长,使社火在整体上富裕。

3)经济增长的自然规律是渐进、连续、线性的。

就是说,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经济力量将根据人口、资源的投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代表学说:相互依存理论,贸易和平与民主和平理论,国际机制理论。

3种传统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模式

3种传统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模式

3种传统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模式
传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有三种研究模式,分别是现实主义模式、自由主义模式和马克思主义模式。

1. 现实主义模式: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是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中最重要的参与者。

他们关注国家之间的战略互动和对抗,以及利益和权力之间的竞争。

他们认为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是基于国家彼此之间的利益和权力竞争形成的,并强调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不稳定性和冲突性。

2. 自由主义模式:自由主义者则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经济合作的利益。

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和投资可以带来和平、稳定和繁荣。

自由主义者通常关注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商,寻求通过共同的规则和制度来解决国际经济和政治问题。

3. 马克思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是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结构性问题,强调阶级、剥削和不平等。

他们相信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因为它导致了一小部分人对资源和财富的集中控制。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改变国际经济结构,从而实现共产主义或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型。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政治影响因素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政治影响因素
嗬。
关键词 : 政治 经济 政策 影响
所 谓政 治 制 度 ,对 于实 行 代 议 民 主制 的 国家 ,其 基 本 含 义 是 “ 党制 度 、 举 方 式 , 策 模 式 和压 力 集 团 的混 合 体 ” 是 “ 府 机 政 选 决 , 政
构的总和” 其中, 。 利益 集 团和 政 党是 一 国政 治 制 度 的 主要 行 为 主
般 而 言 , 际 贸 易商 与投 资商 、 口竞 争商 品生 产商 要面 对 国 出
汇率 风 险 . 分 关 注 汇 率 的可 预 测性 。 同 时 , 于他 们 的 市 场和 投 十 由 资遍 布世 界 各 地 , 可 以 把销 售 和 生 产 比 较 容 易 地 转 移 到 国 外 , 因

围政 治 制度 主要 行 为 主体 的利 益集 团和 政 党 的 行 为 ,都 要 受 到 定 民 主 模式 的约 束 。 民主 模 式 主要 包 括 民主 化程 度 、 选举 制 度 等 内容 。 在实 行 代 议 民 主制 的 国家 , 以上 政 治 制度 成 分 , 贸 易 、 率 对 汇
而 . 国 内 的宏 观 经 济状 况 的可 预 测性 不 太 关 心 。 因此 . 对于 货 对 相
币政 策 独 立 性 , 些 利 益集 团更 关 心 汇率 的稳 定 性 , 而 表 现 出对 这 从 固定 汇 率 的偏 好 ;而 非 贸 易 商 品生 产 商 和 进 口竞 争 商 品 生 产商 主 要 在 国 内从事 经 济 活 动 , 内经 济状 况直 接 影 响 到他 们 的利 益 , 国 对 货 币政 策 独 立性 更 加 关 注 。 而保 持 货 币政 策 的独 立 性 只 有 在 实行 浮 动 汇 率 的条 件 下 才 能 实现 , 而 , 些 利 益 集 团对 浮 动 汇 率更 加 因 这 偏好 。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理解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利益和冲突。

本文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体系中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国家之间的政治力量、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外汇、投资等领域的政策问题。

通过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间利益和争斗的本质,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是促进国际合作与繁荣的最佳方式。

它强调国家间通过自由贸易进行互惠合作,实现共同利益。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开放市场和遵守规则,国家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合作。

2. 实用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强调国家间的实际利益和现实政策的制定。

根据该理论,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自身利益和国际形势,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国家的行为往往是基于实际情况和现实利益来决定的。

3. 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国际关系是由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所决定的。

根据该理论,国际经济体系的结构决定了国家之间的争斗和合作。

结构主义理论强调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和利益冲突,指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际体系的结构。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学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工具。

首先,国际政治经济学帮助我们理解国家之间的权力和利益。

通过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博弈和合作。

其次,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际贸易、外汇和投资等领域的政策制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理论,可以帮助国家制定更有效的经济政策,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再次,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例如,通过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贫困和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深度剖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内容及就业方向

深度剖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内容及就业方向

深度剖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内容及就业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又称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poitical economy of intentational relations)是一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即从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互动的角度来分析观察世界事务与国际关系的理论。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Cooper)在《相互依存经济学》一书中首次对相互依存关系作了古典式分析,指出战后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的新变化,标志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

一般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包括三大主流学派:经济自由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从阶级对立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等这一现象出发,具有严肃的批判和现实意义。

经济自由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继承了l8世纪以来的古典主义和重商主义思潮,一直居于政治经济学的主导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政治经济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利益集团对对外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

有关研究包括选举方法、行政体制等因素对利益集团的作用,利益集团的利益偏好、利益密度(利益的集中程度),不同利益集团间利益交换的政治过程等。

采用利益集团方法研究的问题领域有贸易、投资的自由化、移民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

2.有关国家间互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包括对国家之间战略互动关系、国家与国际体制的互动关系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了理性主义和社会学的一些成果。

研究的问题领域主要包括:国家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国内政治对政策协调的影响、区域合作与国家间相互关系等问题。

但是,上述研究也受到一些批评。

国家间互动关系研究还包括有关国际机制的研究。

国际机制是否能为各国的行为提供标准,是否能够提供有关国家行为的充分信息(比如有关国家执行WTO协议的情况),这对于国际机制自身至关重要。

当前一些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在国际生产体系方面,如国际咖啡市场上生产商、中间商和消费者的关系对于国际价格稳定的影响;国际经济事务如国际货币政策的法律化;信息不完整给集体行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中国经济转轨研究的四种经济学范式-经济学动态2011.4

中国经济转轨研究的四种经济学范式-经济学动态2011.4

中国经济转轨研究的四种经济学范式《经济学动态》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不断地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从官方到学界都积极探索,努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经济转轨的内容、路径与实现方式,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多种转轨经济学范式。

从其基本内容与主要影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轨的研究主要有四种经济学范式,即新制度经济学范式、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范式与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转轨研究范式。

认真分析这些转轨经济学范式,对于我们科学地总结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与转轨的实践经验,科学地推进转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正确而有效地指导我国未来经济转轨实践,是十分必要、非常重要的。

一、新制度经济学:“转轨成本-转轨收益”范式以制度变迁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我国经济改革与转轨的理论与实践影响较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费用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财产权为逻辑起点,全面研究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证明了市场机制在法律制度领域的适用性,从而把对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与对权利配置效率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用新制度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转轨问题。

特别是中国的许多年轻学者,将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一个制度变迁和产权重新界定过程的理论,由此逐步形成了转轨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

新制度经济学转轨范式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转轨的理论研究,另一个是对转轨中经济运行的实证或经验研究。

转轨理论研究主要是在一种转轨定义下探讨如何推进转轨的基本理论,提供一个可以用于转轨经济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

对转轨中经济运行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根据俄罗斯、东欧和中国的转轨实践来总结转轨经济的基本经验和比较不同的转轨路径、转轨模式。

其中,有些经济学家对转轨进行更为理论化的探索。

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范式理论,以期理解并阐释这一学科领域的核心思想和研究方法。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其研究焦点在于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权力分配和资源配置。

本文将从范式的角度出发,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主要流派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范式”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将详细阐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框架,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分析这些理论框架如何构建各自的研究范式。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各种范式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它们如何解释和预测国际政治经济现象,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深入分析和比较,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同时,本文也期待能够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工具,推动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述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主要探讨的是政治与经济在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这一学科的形成,既是全球化浪潮下国际关系日益复杂的反映,也是对现实世界中政治与经济交织现象的深入剖析。

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国家为主体,以国际政治关系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的政治逻辑。

它突破了传统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科界限,将两者有机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中,政治与经济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政治因素通过制定国际规则、构建国际制度等方式,对经济关系进行引导和调控而经济因素则通过资源分配、利益博弈等途径,对政治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这种相互影响使得国际政治经济学在理解国际关系时,更具全面性和深刻性。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国际经济体系、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关系等多个方面。

经济转轨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pdf

经济转轨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pdf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伴随着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践过程的不断推进,经济转轨理论研究也不断推进,形成了风格各异、内容不同的多种转轨经济学范式。

由于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于市场经济的结构和机理、经济转型的性质和规律、政府的作用、国有企业地位和宏观政策的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别,由此形成了转型经济学的不同范式[1]。

从其基本内容与主要影响来看,我国转轨经济研究主要有五种经济学范式:一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转轨成本-转轨收益”范式。

新制度经济学转轨研究主要是在大的制度环境即基本制度结构为既定前提下着力研究的是具体制度(行为规则)变革问题,提供一个关于转轨经济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转轨的主要原因在于新体制给人们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明显高于旧体制的实际收益,转轨路径选择的标准就是转轨过程的效益最大化[2]。

二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化经济改革-资本主义宪政转轨”范式。

以“华盛顿共识”为标本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轨必须把产权从政府手中转移到私人手中,实现产权的私有化,同时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中央计划转向自由市场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一方面主张实行大规模的制度转轨,转轨是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与全球资本主义制度趋同的过程;另一方面主张以激进方式实现产权的私有化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认为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范式。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是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经济运行机制中用市场机制对原有的计划机制的置换任务。

中国经济转轨的路径应当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基本前提下进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3]。

四是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市场化生产方式-市场型社会主义制度”范式。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运动。

政治学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学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学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探索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点。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理解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力量分配与冲突的根源。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 政治现实主义理论政治现实主义关注国家之间的利益追求和权力竞争,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是基于国家利益和实力的推动。

2.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强调国际贸易、经济合作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合作与互助可以实现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3. 依赖理论依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控制和外部依赖的制约,主张通过自主发展和南南合作来摆脱经济上的依赖关系。

4. 极权主义理论极权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关注资本主义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张通过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来实现经济独立与解放。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1. 全球化全球化指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国际互动和交流的加深和扩大,加速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整合与互联互通。

2.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与流通,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多边主义多边主义是指国际关系中多个国家通过合作、协商和共同行动来解决问题和维护共同利益的理念和实践。

4.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企业,对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5. 发展政治经济学发展政治经济学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挑战。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 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经济治理指国际组织和国家之间如何协调和管理全球经济事务,如国际货币体系、贸易规则和金融监管等问题。

2.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国家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促进经济合作,加强经济联系和一体化的过程。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研究第一章概述国际政治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国际金融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涌现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进行探讨。

第二章格罗斯曼的弥足珍贵的重商主义研究重商主义是指17至18世纪出现在欧洲的一种经济理论,其主张通过贸易保护和殖民扩张来促进富国强兵。

20世纪初,来自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开展了一项对重商主义的深入研究,他系统地剖析了重商主义的思想内核和历史背景,并挖掘出了其中的种种矛盾和局限性。

格罗斯曼认为,重商主义的出现与欧洲社会的特定因素和国际局势密切相关。

在当时,欧洲社会经历了一段残酷的宗教战争和国家建设期,物资短缺和财政压力一度达到顶峰,因此国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关税保护和货币贬值来促进贸易,并通过殖民扩张来获取大量的财富和原材料。

格罗斯曼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重商主义的历史来源和内在逻辑,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国家主义和全球化的关系。

第三章熊彼特的新殖民主义研究新殖民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经济现象,其表现为在国际分工中,这些国家被贴上了“原材料出口国”的标签,而在贸易中处于弱势,无法实现真正的经济独立。

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熊彼特认为,新殖民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国际阶级斗争的表现,其基础在于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和不平等。

同时,他也指出了新殖民主义的根源在于国际贸易中的非均衡性和不公平性,这一问题难以单纯通过市场力量进行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熊彼特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新殖民主义的深层次内涵,同时也提示了我们需要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上加大努力,共同打破南北发展分化的局面。

第四章不平等交换理论的研究不平等交换理论是指针对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其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价格远低于其进口商品的价格,并且这种差距难以通过市场力量得以弥合。

政治学中的全球治理与经济改革研究

政治学中的全球治理与经济改革研究

政治学中的全球治理与经济改革研究全球治理与经济改革研究是政治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也使得全球治理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议题。

在此背景下,加强全球治理和推进经济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全球治理与经济改革进行探讨,分别是全球治理的现状、全球治理的挑战和经济改革的途径与成果。

一、全球治理的现状全球治理是指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下,通过对共同问题的协调、合作和治理来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全球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课题,并在全球化的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环境保护、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等领域,全球治理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然而,全球治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制定国际规则的过程中,富国与穷国、强国与弱国之间的利益差异很大,这些利益差异难以解决。

此外,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也增加了全球治理的困难度。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国家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情绪在不断上升,使得全球治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全球治理的挑战全球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为全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它也带来了全球性的困境。

例如,全球贸易体系不平衡、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和工资不公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各国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权益。

第二,全球环境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荒漠化等问题,都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解决。

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国家在环保问题上采取了短视的行动,导致全球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根除。

第三,政治体制的挑战。

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体制不同,因此国际治理难以得到统一。

许多国家推崇的自由主义民主制度,无法适应当前的全球政治环境。

面对这些问题,全球治理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全球范围内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三、经济改革的途径与成果经济改革是目前全球治理中尤为关键的议题之一。

制度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之我见

制度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之我见

NAND 制度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构韩致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摘要:诺思在其《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释了产权制度的重要,但并未解释国家之间存在产权制度有效程度差异的原因。

基于此,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在对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修正的基础上,以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作为实证依据,建构了一个新的解释经济史的宏观理论框架。

全书的核心在于制度理论的研究,探讨制度上的历史演进及其推动力量。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制度理论;结构与变迁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2)07-0028-02收稿日期:2012-06-23作者简介:韩致宁(1990-),哈尔滨人,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

一、核心框架本书的内容围绕着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展开,“‘结构’涉及制度框架,‘变迁’涉及在一段时间里制度的设立、更改或破坏。

”诺思认为,为了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不足,需要人口变迁理论、知识存量增长理论以及制度理论,其中制度变迁理论是本书的研究重点。

该理论包含三大理论基石:国家理论、产权理论、意识形态理论。

作者将国家定义为“在行使暴力上有比较利益的组织”,因而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

国家规定着产权结构,对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产权结构的效率决定了经济的增长、停滞或衰退。

诺思认为契约论、掠夺论都是不全面的,他用暴力解释国家:国家可以以其暴力上的比较优势规定产权组织形式,潜在地利用暴力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根据有关经济组织的分析,作者认为,经济的实绩取决于其组织结构;经济的组织结构影响交易费用。

这里所谓的经济组织安排,就是通常所说的产权形式。

不同的产权形式对经济实绩有着深刻的影响。

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市场与企业、产权制度与市场、交易成本、组织密不可分。

市场交换需要产权制度,否则交换不能进行;市场交换存在交易成本,市场交易必须有使交易成为可能的基础,那就是一套复杂的法律结构及其实施,即需要一套产权制度。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国际与国内的论文-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国际与国内的论文-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国际与国内的论文际经济论文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国内政治联盟国际力量研究路径霸权稳定论依附论—、由内而外的研究路径:国家为中心国际政治学是研究权力及其分布的学科。

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因素(财富)是权力的重要来源,国家力量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

因此,把政治和经济结合在一起研究的动力,是对权力来源和运用的分析。

从本质上看,国际政治经济学考察的就是权力和财富之间的互动。

美国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二者互动的内在机制可以归纳为回答三方面的问题[1 ]:首先是市场经济增长的政治根源及作用;其次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与吉尔平相似,英国学派的苏珊斯特兰奇也对权力的结构作出了解释[2]。

她认为,国际社会存在两种权力: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

联系性权力是传统权力政治的范畴,结构性权力由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四种结构组成。

这是斯特兰奇对财富与权力转化模式的探索。

早期的ipe代表理论[3]包括:相互依存论、霸权稳定论和依附理论。

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复合相互依存理论” [4]通过“敏感性”和“脆弱性”两个概念,突破了纯粹的经济自由主义领域,把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初步探讨了财富与权力的转化关系。

金德尔伯格[5]和吉尔平所主张的覇权稳定论,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涉及财富与权力的转换关系,但是这种理论作为早期ipe的探索,把经济现象纳入政治学的分析框架中,为政治与经济在学科上的统一做出了努力。

基欧汉的后霸权合作论引入了国际机制的研究视角,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Www.. cOm依附论研究市场经济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影响,则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搭建了桥梁。

不过,依附论建立在一个相对比较静态的理论模型上,对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经济地位的变更无法给出合理的答案;同样,这一理论也无法让人信服地理解财富和权力转换的途径和因果关系。

经济分析与政治分析相结合国际问题研究的有效方法

经济分析与政治分析相结合国际问题研究的有效方法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J0哪aloftlleuIlivers蚵0fInt锄撕伽lalRBl撕∞s,2001No.1经济分析与政治分析相结合——国际问题研究的有效方法林宏宇(国际关系学院教务科研处,北京100091)摘要:经济分析与政治分析结合法,是国际问题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它是依据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问题所作的一种科学分析。

许多研究案例表明,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国际问题研究方法。

关键词:国际问题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政治分析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4.3489(2001)01.0003—04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在国际社会中,政治与经济更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交互作用日渐加深,“国际政治经济化”和“国际经济政治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许多国际问题已不能单纯地从经济或政治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而应把经济分析法和政治分析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看到许多复杂国际问题背后的实质。

这种国际问题研究的方法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经济分析与政治分析结合法。

政治问题经济分析法政治问题经济分析法,是经济分析与政治分析结合法的第一种表现形式。

在国际问题研究中,国际政治方面的问题往往占较大的比重。

而且,此类问题往往比较敏感隐蔽,如果我们仅就事论事,单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分析它们,而没有充分地挖潜和展开,往往比较容易流于表面和肤浅,不能真正揭示国际问题背后的实质。

但是,如果我们能从经济的角度对许多政治方面的国际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往往就能另辟蹊径,独有所得。

请看几个研究案例:例一:1999年10月12日巴基斯坦发生军事政变,以陆军参谋长穆沙拉夫上将为代表的军人掌握了巴基斯坦的政权。

这个重大政治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也纷纷对此问题发表看法。

一般都认为这是巴基斯坦文官政府与军方之间实力较量的结果,但对于真正导致这场政变的深层原因没有太多令人信服的观点。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国际与国内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国际与国内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研究路径:国际与国内摘要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和经济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一种是关注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现象,另一种是关注国内层面的政治经济现象。

本文就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这两种不同研究路径进行探讨,并讨论各自的优缺点和研究方法。

导言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时,学者们可以选择关注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现象,也可以关注国内层面的政治经济现象。

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各有优势和限制,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详细分析。

国际路径国际路径的研究对象是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现象,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组织等。

这种研究路径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互动,研究对象广泛,研究方法多样。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国际路径有以下优势:1.全球视野:国际路径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现象,能够提供更完整的、全球视野的分析。

例如,在研究国际贸易时,国际路径可以探讨全球贸易格局、贸易战和贸易协议等问题。

2.跨国比较:国际路径允许学者进行跨国比较研究,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差异。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政策选择。

3.全球化影响:国际路径关注全球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能够更好地了解全球化对国家治理、国际关系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全球经济危机时,国际路径可以考察不同国家面对危机的政策选择和应对策略。

然而,国际路径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研究对象广泛,难以深入研究细节问题。

其次,由于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分析复杂度较高。

此外,由于国际路径的研究对象通常是跨国性的,因此数据的获取和验证也面临着困难。

国内路径国内路径的研究对象是国内层面的政治经济现象,关注国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关系。

这种研究路径往往使用单个国家或地区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国内政策和制度来理解政治经济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转轨研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摘要]经济转轨研究存在多种理论范式,但研究目标多指向经济转轨中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综合考量这些因素,通过利益-制度这一对核心概念来研究国际-国内、国家-社会框架内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

从此视角来看,经济转轨是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政府整合国内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从而形成新的国家经济制度的过程。

在经济转轨发生以后的若干年里,转轨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依然是对于国内结构的把握。

在实践中,国家偏好与社会行为体利益偏好的整合受到多种国际力量的冲击,政府面临对偏好来源的界定与整合的双重任务,政府协调利益体矛盾的能力受到考验。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转轨;国内政治;社会行为体[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9-0022-05经济转轨是原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其一般理论为基础把经济转轨作为经济事件加以阐释,遇到了转轨实践中的难题:有意想不到的俄罗斯的失败,却也有出人意料的中国的成功。

新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各理论流派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对影响经济转轨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经济转轨研究越来越指向一种政策的出台过程,成为一种政策选择的政治事件。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转轨经济日益受到国际力量的冲击,于是,国内转轨政策的出台被置于国际体系当中加以考察,已经成为一种理论上的诉求,也是转轨经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经济转轨及经济转轨理论的问题指向从经济转轨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来看,影响经济转轨的各种因素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转轨中的政治因素新古典经济学以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以效用价值论和均衡分析为主要工具,强调自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策主张是建立市场制度。

然而在俄罗斯经济转轨出现无序状态时,新古典经济学陷入理论困境。

于是,政治、法律、文化等因素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之中,出现了多种理论逻辑对经济转轨的解释。

如:比较经济学研究范式强调在发达的市场中强大的政府的作用。

科尔奈用软预算约束造成短缺经济来解释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斯蒂格利茨用信息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建立了新政府干预观,提出转轨国家走第三条道路,均等地对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既要发达的市场,也要有强大的政府。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更是直接把问题指向了制度本身,经济转轨被列入一种制度变迁的进程,且制度指向了制度环境(包括宪法制度,是由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所构成的制度等),似乎只有当政治体制发生重大的变革以后,经济转轨才能取得绩效。

但是当我们把研究指向制度时,根本问题是找到制度生成的基本要素。

正如热若尔?罗兰认为的那样,“资本主义制度在发达经济中早已存在,我们在思考转型经济或发展中经济的时候,往往把这些制度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尽管它们并不在那里。

如果转型的经验给了我们任何启示的话,那便是,没有以适当的制度为基础的自由化、稳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大可能产生成功的结果。

”于是,经济转轨理论根据经济转轨的经验教训开始分析制度因素,特别是与政治相关的宪法制度因素,也就是说,经济转轨中的政治因素是影响经济转轨及转轨经济进程的重要方面,经济转轨是与转轨国家的政治模式的演进紧密相联的。

2、经济转轨的社会因素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经济转轨问题上充分暴露了理论的缺陷以后,经济学研究重点发生了转移,开始在经济转轨中发现新的理论议题,“从强调市场和价格理论转为强调合同行为以及合同行为的法律、社会和政治环境。

转型不仅仅帮助加强了经济思想重点的这种转换,而且重新引发了资本主义各种基本组织机构和制度之间互动互补关系的研究兴趣。

”热若尔?罗兰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资本主义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上,也就是研究政治约束、市场资源配置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强调成功的资本主义经济由各种制度支撑,强调法律、社会和政治环境,并且以动态的方式思考制度结构。

在转轨经济体中,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过程涉及配置资源方式的变化,在实践中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变。

那么,相关的问题是:在大规模的制度变迁中,驱使经济转轨进行的动力以及阻碍变化的社会力量究竟是什么?国内政治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国内政治又是如何反映国内社会力量的需求的?这些问题把经济转轨的研究引入到国家政治分析的深层领域,即国家社会结构问题,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当经济转轨并不存在市场基础的条件下,社会因素成为分析经济转轨的一个微观基础。

3、经济转轨的国际因素按世界经济体系理论的观点,当今最为典型的转轨经济体――中国与俄罗斯――由一个独立的帝国体系而进入到世界体系当中,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链中的边缘地区,它们对于世界体系的反应就是对不等价交换和资本依赖关系的反抗,而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

事实上,在20世纪初,以前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决定了计划经济体系与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环境的不同,这就是转轨国家共有的路径依赖。

也就是说,经济转轨的启动是与世界体系密切相关的。

从世界体系本身的发展来看,自公元1500年前后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凭借其进程内部的逻辑进行空间的扩张”,到19世纪末已经覆盖了整个地球,“几乎吸收了所有其他现在的历史系统”。

“跨国的商品链是从本体系起始之初延伸下来的。

而且自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成为全球性现象。

”当世界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围绕着两个二分法运作:一是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是经济专业化的空间等级,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

其中‘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是这个体系运行的动力。

”500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强劲增长就是“资本主义企业活动的结果。

”但是,“在过去500年里,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无限制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商品链的长度决定世界经济体的分工的界限。

这些长度是随以下几个因素而变化的:必须包括在链条中的原料的种类,运输与通讯的技术状况,以及,大概最重要的一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程度。

”只有当经济转轨国家被纳入到世界体系中,资本主义所谓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转轨受到的生产要素流动规律的影响也是经济转轨研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在转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正密切关注“从整个国际社会发展演进的背景和国际格局演变的大势去推进和发展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经历了一个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过程,这是与时代背景及研究议题的需要分不开的。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国际贸易、对外投资、货币合作等领域为背景探讨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依据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划分形成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派别。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两种关系:一是国家和社会力量的关系,二是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过利益一制度这一对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路径(理性选择)的确定,来“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

”作为一般理论分析工具,国际政治经济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有三个议题――依据社会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来确定其政策偏好,国内制度和利益的综合方式,国际层次的国家间互动。

从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有了一个基本的利益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国内政治和国际力量的相互作用的2×2模式。

从国家经济政策选择角度来看,利益一制度模式是一个高度的简约概括,对战略互动形势下的集体行动问题要给予特殊的关注,认为“制度是指行为者的各种偏好是如何聚集选择或者产生集体性后果。

”以分析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内容至少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含义是国内结构的界定问题,即国内行为体的划分及其利益偏好的确认;第二层含义是国内结构的国际因素问题,即国际政治经济对于国内社会的影响;第三层含义是国家制度的生成与政策的出台问题,包括对外经济政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关于国内结构的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学在理论框架下注重经验的实证性研究,在经验层面上考虑国家一社会关系的研究,集中在社会力量和政治制度产生的相对作用及其独立性上面。

比较政治研究者认为,“再优秀的体系层次理论也是不完整的。

即便是在面对同样的外部压力和机遇的条件之下,由于国家内部结构(由社会结构、集团和党派联盟而界定)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和集团仍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这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形成影响极大,在分析国家内部结构时,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都表现出了理性主义的一般性特点,把国家这个基本单位进一步分解,行政机构、立法部门、官僚机构、政党以及利益集团成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揭示在不同的国内结构下,不同的国内偏好是如何聚集成政策选择的。

这就提供了理解偏好与制度影响政策选择这样的分析逻辑和基本框架,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微观基础。

2、关于影响国内结构的国际因素的分析除了界定国内结构的行为体利益偏好之外,理性主义的分析途径还在于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内部社会行为体之间的战略互动效应。

把行为者的分析扩大到国际层面,对跨国公司、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等这些非国家行为体进行分析。

研究议题直接指向了国内结构受到国际因素影响从而发生制度变化的过程。

影响偏好的国际因素的界定,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济层面。

二是由于建构主义的挑战对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补充因素,包括安全和文化等领域。

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其90年代以来形成的基本框架容纳了这些因素,进行多要素的分析。

3、关于国家制度生成机制的分析通过国内结构的界定,国际因素影响途径的确认,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家制度的分析回归国内。

在国际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国际化压力下,政府面临着几种可能性选择:一是隔绝于国际化压力之外,这是可能的,但是这样做的代价高昂,所以只能是短期或中期战略。

二是操纵国际市场,这也是可能的,但是也需要付出可观的代价。

三是与其他国家协调,进行国际合作。

四是向国际市场压力让步,采取改变国内既有政策的做法,重新设计制定新的制度。

对于前两种类型的国家属于极端,比如前计划经济国家,霸权主义国家,大多数国家属于后两者,选择对外合作,或者是改变本国的制度。

转轨国家面临的情况就是改变本国的制度,生成新制度的过程。

在制度生成机制中,行为体偏好是自变量,通过对利益的界定,偏好决定制度的设计和选择。

在不同的问题领域,由于行为体的利益不同,那么偏好就不同,从而进行制度设计和选择也就不同。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为经济转轨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理空间扩展,越来越包容国际关系领域遇到的众多现实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