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艺术

合集下载

王安忆《长恨歌》叙事模式研究

王安忆《长恨歌》叙事模式研究

王安忆《长恨歌》叙事模式研究
小说《长恨歌》中,王安忆谱写的是上海这座都市的变奏。

通过弄堂少女的一生,演绎了上海的风雨四十年。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让历史以生活的本真面貌展现在人前,通过个体生命的意义来探寻上海的转变。

本文将从叙事的视角、结构、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长恨歌》的叙事模式。

在叙事视角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叙事视角、女性化叙事、叙事声音与叙事视角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

叙事结构则是通过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模式下的人物结构的分析来完成的。

叙事语言则主要分析了小说语言的抽象化和陌生化。

论文的重点主要放在文中的第二个部分,即叙事结构的分析。

在叙事结构中则主要着重使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结构。

通过对表层人物结构的分析来探讨小说的深层结构及意义主旨。

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意蕴和语言特色

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意蕴和语言特色

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意蕴和语言特色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叙述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武则天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一段悲剧的恋爱故事。

在这个叙述中,悲剧意蕴与语言特色密不可分。

作者通过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表达了人性的脆弱性和贪欲的可怕。

在文学表达方面,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经典的中国文学元素,如诗歌和歌词,以表达故事的情感内核。

《长恨歌》是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悲剧诗歌。

李隆基和武则天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挑战和冲突。

他们之间的关系被指责是不道德的,而皇帝用自己的职位来追逐女人则让人觉得猥琐。

不管是李隆基还是武则天,在他们的过往里都有着不幸的经历和青年时代的悲伤。

每个人都希望在爱情的追逐中找到安全和欢乐,但在《长恨歌》中,这种追逐只会导致更大的伤害。

作者很好地把握了故事的情感核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悲剧的意蕴。

故事的语言特色也是《长恨歌》的一大特点。

作者将它写成一首创作自由的诗歌,在情感上富有感染力。

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音乐性,例如其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的经典诗句,不仅表达了内心的思考,同时在语言上也格外优美。

作者在使用古代文学思想时极富才情。

他们曾引用杨振寿的《长恨歌》和晏殊的《青衫泪》等经典作品,从而把这个故事融入到中国古代文化中。

这种古典文学的运用沉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将悲剧的主题强调得更深刻。

总的来说,《长恨歌》揭示了一个悲剧故事的情感内核和文学表达技巧。

在世界文学史上,《长恨歌》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它既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热情和复杂性,又表达了爱情和人性的悲剧。

这首歌词启示我们,只有尊重他人并理解自己的欲望才能帮助我们摆脱最深层次的痛苦和孤独。

它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局限性,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经典作品。

《长恨歌》是一篇描写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武则天的爱情故事的文章。

这个故事充满了挑战和冲突。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深刻地描述了人性的脆弱性和贪欲的可怕,并通过一些经典的中国文学元素,如诗歌和歌词,来表达故事的情感内核。

长恨歌王安忆赏析

长恨歌王安忆赏析

长恨歌王安忆赏析《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王安忆对《长恨歌》的赏析。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以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批判而著称。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重新诠释和赏析。

而《长恨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自然也成为了王安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王安忆对《长恨歌》中的主题和情感的解读来看她的赏析。

在《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浓烈的爱情和悲剧色彩。

而王安忆在对这段爱情的赏析中,常常将其置于当代女性的视角来看待,她认为杨贵妃的悲剧是受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所致,这种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因此《长恨歌》中的爱情悲剧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王安忆对《长恨歌》中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也是其独到之处。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语言和结构的深入分析。

在对《长恨歌》的赏析中,王安忆常常将其置于当代文学的语境中来看待,她认为《长恨歌》中的叙事手法和意象运用在当代文学中依然具有启发意义,这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重新诠释和赏析也成为了她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后,王安忆对《长恨歌》的赏析也常常体现在她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中。

在她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和再诠释。

在对《长恨歌》的赏析中,王安忆常常将其置于当代文学的语境中来看待,她认为《长恨歌》中的主题和情感在当代文学中依然具有启发意义,这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和再诠释也成为了她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王安忆对《长恨歌》的赏析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既包括对其主题和情感的解读,也包括对其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更包括对其在当代文学中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这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重新诠释和赏析,不仅丰富了对《长恨歌》的理解,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可能。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王安忆长恨歌的赏析《长恨歌》是2003年08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安忆。

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

下面是王安忆长恨歌赏析,请参考!篇一 : 《长恨歌》赏析《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诗人凭借着传说和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全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再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千百年来一直感染并打动着读者。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体现在“长恨”二字上。

作者从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讲述了安史之乱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并求色最终得到了美娇娘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而使得全家鸡犬升天得到万千富贵。

作者反复用笔墨渲染了唐玄宗纵情声色沉迷于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发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些前因既是后来造成悲剧的基础也是引起长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从六军不发无奈何开始写起,详细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开始后玄宗弃杨氏于不顾的仓皇出逃,引起了六军驻马并要求除去红颜祸水的杨氏造成宛转峨眉马前死的悲剧。

这部分是故事最为关键的情节。

杨氏死后唐玄宗因怀念她引发的寂寞悲哀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诗人以心酸恻隐悲痛的语调细致的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让人读之揪心疼痛催人泪下。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这首诗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借助道士的帮助于虚无缥渺的仙境中找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幻境中再次展现了杨氏梨花带雨的绝世容颜,并以含情脉脉的托物寄词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厚谊,为进一步渲染长恨这一主题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在全诗的结尾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份量。

全诗所写之情缠绵悱恻所书之恨杳杳无穷,诗人以哀婉动人的文字和悠扬宛转的语调娓娓叙来,令人为之动容。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

摘要王安忆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在小说《长恨歌》中选用了独特的叙事方法。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长恨歌》叙事结构、叙事角度和叙事语言三方面,以此探讨《长恨歌》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叙事方法叙事结构叙事语言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Narratology, Wang Anyi adopted a unique narrative method in the novel“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angle and narrative language style of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so as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Keywords: Wang Anyi;《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Narrative method;Narrative structure;Narrative language目录引言 (2)一、叙事结构 (2)(一)直线式的时间叙事 (2)(二)多重空间叙事 (3)二、叙事角度 (5)(一)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5)(二)独特的女性叙事 (6)三、叙事语言 (8)(一)委婉含蓄的叙事语言 (8)(二)陌生化语言 (9)(三)日常生活诗化叙事语言 (10)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特色小说是一门叙事艺术,分析小说叙事特色是剖析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方法。

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

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

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叹几重悲歌——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悲剧性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杜丽娘为主线,叙述了她从一个普通青年女子成长为妓女、身世曝光、家族命运沦为阳痿、逐渐走向毁灭的故事。

小说以悲剧性的叙事方式,将主人公置于复杂的家族环境和社会背景中,呈现了一个受尽苦难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从主人公的命运、性别与权力、人性的可悲等方面,来探讨《长恨歌》的悲剧性。

首先,主人公杜丽娘注定了她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她的身世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她是谁的孩子,从小被“背黄巾布抱过河流”的远亲带大,长大后却被打入冷宫。

她身世之谜在故事中始终没有被揭示,使她成为家族的耻辱。

这个身世之谜是杜丽娘命运悲剧性的一个因素,她在这个家族当中是一个被孤立、被贬低的存在。

在这个家族中,她是一个永远找不到归宿的人,没有亲人与她共同分享快乐与悲伤,这使得她注定了要承受孤独与冷漠。

其次,性别与权力的关系也是导致杜丽娘悲剧性命运的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本来就是微弱的,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庸,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杜丽娘的母亲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她本想通过让杜丽娘接受教育改变她命运,但最终无奈选择了让她去做妓女。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多由男性决定,他们可以任意支配女性的身体和生活。

杜丽娘被强迫进入妓院,这是因为她是个女人,她的选择权被剥夺了,她的命运陷入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再者,小说中展现的人性的可悲也增强了悲剧色彩。

在《长恨歌》中,除了杜丽娘,其他人物的命运也都十分悲惨。

家族的衰败让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地陷入痛苦的命运中。

家族成员之间的争斗、勾心斗角,以及对权力的追逐和争夺,使得家族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覆灭。

每个人都变得自私、冷酷和不择手段,爱与亲情被无情地抛弃。

人性的黑暗和可悲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

总的来说,王安忆的《长恨歌》通过主人公杜丽娘的命运、性别与权力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可悲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内容提要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本文通过对《长恨歌》的分析来研究其女性化的民间叙事方式。

本文从“城”的女性文化载体、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和对《长恨歌》语言魅力的分析,及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五方面入手,分析了《长恨歌》独特的叙事方式。

将城市作为女性文化的载体,王琦瑶成为城市的化身,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以民间叙事的方式对日常琐屑之事进行细致的描述,来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情。

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婉,反映城市,反映生活。

生动的细节、繁复的叙事方式、抒情性的叙事语言,是《长恨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涉及同其他女作家,如张爱玲、梅娘、池莉、方方的比较来说明《长恨歌》的独特之处,及其在女性文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女性化、民间叙事、王琦瑶目录一、引言 (1)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 (1)三、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 (7)四、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 (11)五、《长恨歌》中的语言魅力 (14)六、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 (17)七、小结 (22)八、注释 (23)九、中文摘要 (24)十、英文摘要 (27)一、引言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上海这样繁华而有韵致,也没有哪个统称能够像“上海人”这样富于特定而又有丰富的含义。

王安忆的《长恨歌》就是通过“沪上淑媛”王琦瑶的一生,向人们展现了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整部作品采用了女性化民间叙事方式,从平凡琐细入手,表现了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和雅致。

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是琐碎的,也是精致的。

她在市民文化内涵中找到了相融点,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去执着地表现上海的每一个细小部分,她将这座城市看成是一个传奇。

王安忆说:“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

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首凄婉缠绵的长诗,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历史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缠绵的长恨情愫。

这首诗的解读有多种可能性,下面将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可以从传统女性形象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真切,从强大的后宫妃嫔到柔弱的民间女子,都展现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命运。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封建礼教的桎梏,被束缚在家庭和宫廷之中,没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尽管受到各种冷暖人情的挫折,女性们依然表现出了坚毅和意志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着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因此,《长恨歌》可以被看作是对这些传统女性形象的崇敬和赞美。

其次,可以从历史环境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长恨歌》以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示了历史的厚重和伟大。

这首诗重点描绘了西施和王昭君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并通过对她们的故事的追溯和揭示,将历史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示了历史的真实性。

同时,这首诗也涵盖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例如,“飞燕折弯寒江雪,凌波折弦卧石鲤”,这些描写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延续和流转。

最后,可以从王安忆自身的角度解读这首诗。

作为作家,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她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新诠释,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融合。

同时,王安忆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诗中,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示了对生活的思考和琢磨。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叙述历史的诗歌,更是王安忆对历史和自我认知的一次挖掘和探索。

综上所述,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首凄婉缠绵的长诗,可以从传统女性形象、历史环境和王安忆自身的角度进行解读。

这首诗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历史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缠绵的长恨情愫,同时也暗含了对传统文化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该诗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叙述杨贵妃的生平和悲惨遭遇,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权力的批判。

该诗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叙事结构方面,《长恨歌》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叙述杨贵妃的成长经历、与唐玄宗的相遇和爱情、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全诗共分为七首,以时间顺序叙述了杨贵妃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和美貌、到她被唐玄宗看中、再到她受宠若惊、最后以死让位,表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完整发展过程。

为了增加诗歌的艺术张力,白居易在叙事中插入了一些描写和抒情的内容,以丰富表现手法,突显情感。

整个诗篇的叙事结构严谨有序,铺陈中展开,情节推进自然,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画卷。

在艺术特色方面,首先是《长恨歌》的语言艺术。

白居易运用了许多技巧繁复、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这些手法在古文中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感情色彩、动人心弦。

诗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例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形容,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诗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长恨歌》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其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上。

在诗中,杨贵妃被描绘成一个美丽、富有智慧和才情的女子,她的形象真实而鲜活,让人们对她的遭遇产生共鸣和感悟。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作品在情感上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诗人通过描写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既表现了深情缱绻,又抨击了权力的腐蚀和摧残。

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社会现实的批判相结合,使得《长恨歌》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浅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浅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浅析王安忆的《长恨歌》王安忆先生笔端静静流淌的《长恨歌》,让读者觉之真切、细腻,又不失之犀利、充满理性。

其扣人心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王安忆的《长恨歌》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1曲挽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蕴。

作品通过1个女人来表现1个城市,展示出城市和女人的悲剧及人性和人情的悲剧,并探求人在命运面前无法自主的无奈和人与人之间可悲的利益关系。

叙述化语言和诗化语言是《长恨歌》的语言特色,作者这种旁观者的叙述姿态及对古典感伤诗词的借鉴都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

在故事营构上用了三个线条贯通三个叙事部分,叙事方式上王安忆一改以往的语言风格运用意象抒情来提升作品的感染力,散文化的语言描写给作品增色不少,使作品独具艺术魅力。

此书与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同名,时隔千年,却同样是讲述一个悲剧故事。

在书中王安忆用其独特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和一个时代的变迁。

从十六岁开始,王琦瑶的内心从未平静过。

无论是解放前去苏州小居,还是解放后在弄堂里埋名打针,那都是暂时的,她注定要回到上海,回到灯红酒绿的酒会、舞会。

那里才是她心灵的归宿。

对她来说,平静便意味着空虚。

那个时代的上海有着王琦瑶一样的内心,永远不会平静,浮华、喧闹、摩登便是那个时代的上海的名片。

与其说王琦瑶是整本书的主人公不如说那个时代的上海是主人公。

王琦瑶代表了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上海给予了王琦瑶太多的东西,或喜或悲、或哀或乐、或苦或甜,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悲哀的结束了,一个女人和那个女人的时代。

小说的特点在于:一、语言的精妙,大部分体现在对场景的描写里。

人物的出场需要铺垫,铺垫需要描摹场景,王安忆也乐此不疲,她沉迷于在场景上做文章,先画出幅画来,再让主人公走入画里。

血脉相连的弄堂,芳心微颤的片厂,昼若夜的爱丽丝公寓,落魄的邬桥,情欲重燃的平安里,每一次主人公的不同境遇里都跟随着一个场景,故事若不发生在这里就像是道具布错了景,分毫都差不得。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摘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通过抒发作者对长恨别离之恋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本文从叙事结构、主题与情节的融合、人物形象描写、语言运用特色和意境营造等方面对《长恨歌》进行分析。

通过探讨叙事结构的布局和节奏,以及主题与情节的关联,揭示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和语言运用的精湛技法,深化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结《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展望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长恨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展现人性情感和生命感悟的艺术画卷,值得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长恨歌》、叙事结构、艺术特色、背景、作者、重点、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意境、总结、价值、意义。

1. 引言1.1 介绍《长恨歌》的背景和作者《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全名为《长恨歌长恨歌》。

这首诗描写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唐朝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涉及诗、文、赋等多个领域,被后人称为“诗圣”。

《长恨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水平。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通过描写庙堂宫廷的情景,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现实。

白居易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透彻描写,将这段爱情故事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展现出了唐朝末年的苍凉和动荡。

通过分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白居易文学创作的风格和思想内涵,也能够更好地领略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分析《长恨歌》中的叙事结构,主题与情节的融合,人物形象的描写,语言运用的特色以及意境的营造,从而全面解读这首千古传世之作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1.2 阐述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首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长恨歌王安忆赏析

长恨歌王安忆赏析

长恨歌王安忆赏析长恨歌王安忆赏析《长恨歌》一直被认为是王安忆笔下最为动人的一曲挽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蕴。

作品将一个背负悲剧命运的女子置于旧上海那个特殊的环境里,用叙述性的语言和诗化的语言散文似地展示着那个年代的变迁里城市和女人的悲剧以及人性和人情的悲剧,而作者也正是凭借着一种旁观者的叙述姿态以及对古典感伤诗词的借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蕴。

第一次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就被一个水做的女子和她那痛到及至的美丽所打动。

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的爱情熄灭在情人的十指之间,也没有想过一个执着于爱的女子竟然逃不过命运跟她开的一次次不怀好意的玩笑。

然而,在王安忆的故事世界里,王琦瑶就是这样一个将哀喜情愁抒写的淋漓尽致的女子,有时我竟会觉得王安忆是残忍的。

现在再来看《长恨歌》的时候,不论是人物的生动细腻还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在我看来都已经退而居其次了,我想更多地注意当一个女人写另一个女人的时候那种感性而决绝的笔触和深埋于文字之下“疼痛”的情愫。

不难发现,王安忆是个善于通过意象写人的作家。

在还没有接触《长恨歌》之前我一直认为作者会在开篇就为我们展示那个大城市中的小女子,可当翻开书页越入眼帘的却是一长段关于弄堂的描写。

“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王安忆这样说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孕育了王琪瑶和让她疼痛的爱情。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

其实不管是弄堂的蜿蜒曲直还是它那近似于人暧昧而复杂的生活气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在隐喻着王琦瑶的一生,从一个典型的上海旧式女子到意外地成为“上海小姐”再到经历各式各样的男子带给她的爱情,王琦瑶在弄堂的见证下上演自己的悲剧。

她的路并没有象她自己期待的那样笔直,五个男人从她的生命中匆匆走过,只是那样略一驻足稍事停留,随即便转身离开,一切恢复宁静,彷佛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人。

他们或许有过真感情,或许有过快乐,但是快乐与爱都是偷来的,那么轻那么少那么经不起考验,而苍凉和绝望却成为她眼中最痛的泪滴。

开题报告王安忆长恨歌

开题报告王安忆长恨歌

开题报告王安忆长恨歌开题报告:王安忆《长恨歌》一、引言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而广为人知。

其中,《长恨歌》是她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该作进行分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作品背景《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唐朝盛世的繁荣和杨贵妃的悲剧命运。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重构,王安忆试图探索人性与命运的关系。

三、叙事风格王安忆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名,这种风格在《长恨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并通过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同时,她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白居易和杨贵妃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

四、文化内涵《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对唐朝文化的一次回顾和思考。

王安忆通过对唐朝盛世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

她通过对杨贵妃的塑造,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和束缚。

同时,她也通过对白居易的刻画,探讨了文人的境遇和追求。

五、人物形象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白居易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聪明才智和对杨贵妃的深情使他成为一个备受喜爱的人物。

而杨贵妃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她的美丽和命运的转折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和思考。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王安忆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六、艺术手法王安忆在《长恨歌》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她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白居易和杨贵妃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可读性。

同时,她还运用了对话和独白的形式,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此外,她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使作品更富有诗意和哲理。

七、结语通过对《长恨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王安忆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通过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同时,她也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回顾,对当代社会进行了反思和思考。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

试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及艺术特色《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叙事长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撰写而成。

该作品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充满了悲剧性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辉煌的宫廷生活和唐代社会的风貌。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长恨歌》在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我们来谈谈《长恨歌》的叙事结构。

整个长诗分为四十一章,以古乐府诗的形式进行叙述。

从形式上看,每一章都由五言古诗组成,行文流畅,韵脚优美,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在内容上,《长恨歌》通过贵妃的口吻,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从宫廷中的琴乐舞蹈,到西域的佛塔绿草,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无一不是以华丽动人的笔触展现在读者眼前。

整个叙事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引人入胜。

让我们来探讨《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表现上,该长诗以辉煌的宫廷生活和悲剧的爱情为主题,情感丰富而深刻,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作品中描绘了唐玄宗的皇宫和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女性的柔情与男性的霸道,对爱情、权力的渴望以及宫廷生活的细腻描绘,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白居易采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用“满城春色宫墙柳”、“花径不曾缘客扫”等,将唐代宫廷的繁华景象和悲剧爱情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白居易还通过对唐代社会、人文风情的描绘,将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作品具有历史的沉淀和思想的内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长恨歌》在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以古乐府诗的形式进行叙述,以华丽动人的笔触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情感丰富而深刻,充满戏剧性和感染力。

作品中描绘了唐代宫廷的繁华景象和悲剧爱情,展现了唐代社会、人文风情,具有历史的沉淀和思想的内涵。

这些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特色,使《长恨歌》成为了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相信在今后的漫漫文学史长河中,它也会继续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为后人所传颂。

浅析《长恨歌》的叙事策略

浅析《长恨歌》的叙事策略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引言 (1)1 王安忆与“她”的歌 (1)2 独到的叙事策略 (3)2.1将“悲”写在脸上的景物与人物意象 (4)2.2.1 闺阁 (4)2.2.2 邬桥 (5)2.2.3 女人化的男人们 (6)2.2俯视姿势的全知叙事 (6)2.3纯客观的叙事语言 (7)结语 (8)岂一个“悲”字了得——浅析《长恨歌》的叙事策略摘要:《长恨歌》以上海为背景,叙述了一个上海小女人王琦瑶四十年跌宕起伏的悲情命运,让人哭不出,叹不得。

点点滴滴却能轻易就走进每个读者的心扉,勾起读者心中绵密的惆怅和哀婉。

这种惆怅与哀婉在王安忆精心设计而又恰到好处的叙事策略下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从意象的斟酌、视角的选择、语言的雕琢三个方面构筑其叙事策略。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意象全知叙事悲情英文摘要:引言1 王安忆与“她”的歌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当代著名上海女作家,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

母亲茹志娟对其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从1980年代的《雨,沙沙沙》、《小鲍庄、“三恋”1990年代的《叔叔的故事》、《长恨歌》到2000年代的《富萍》、《桃子妖妖》、《骄傲的皮匠》等,30年以来,她始终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她的人生体验、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

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大都在上海这样一个兼容宁静与繁华的地方,以平实细腻的手笔描绘普通的柴米油盐。

《长恨歌》——王安忆的经典小说创作,被人读来读去,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赞,有人挑,但是不管别人什么态度,这部描写上海弄堂里平凡小女人的故事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认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光环足以看出来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小说围绕着女主人公王琦瑶四十年的情与爱,展示了一个上海小女人在那个纷乱复杂的社会中的生活状态。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王安忆长恨歌赏析一、主题内涵探讨:强烈的依附心理近年来,人们对这本书的探讨大多围绕王安忆在书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

他们强调小说所表现的女性的独立、自主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如徐凌俊在《王安忆<长恨歌>三论》中说:“比较一下《长恨歌》中的几个软弱的男性就知道,王安忆在作品中还是强调了她的女性优于男性的这种女性意识。

男人如果有优越感,也是凭借着他们的社会身份、地位与金钱,而女性,一无所凭,只凭借她们柔弱而绵长的旺盛生命力,就足以超越男性。

”“小说的主角王琦瑶是个女性,王琦瑶的手帕姊妹当然是女性,连在王琦瑶那里厮磨时光的男人,如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腊、长脚、她女儿薇薇的男朋友,全都女性化了。

小说作者把所有的男性都放逐到历史社会、历史时间里去了。

”所以他认为这是女性主义小说的范本。

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我认为,一部《长恨歌》,王安忆的女性意识恰恰不是体现在女性的主体地位上,而是体现在女性强烈的依附心理上。

整部《长恨歌》隐含了三种依附:男性对权、势、利、欲的依附;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城市对乡村的依附。

这三种依附又是环环相扣、因果相承,小说中每个人都被扣在其中一环上。

而无论哪一种依附,有一点是相同的:处于这一依附链条上的人都无法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1、男性对权、势、利、欲的依附《长恨歌》中的男性大多是被边缘化的。

如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萨沙、老克蜡、长脚。

作者只是给了他们一个特定的身份,未花多少笔墨写他们的出身经历,仅仅抓住了他们生命中与王琦瑶有交集的那一段来写。

因此他们似乎都有些来历不明、去路不清。

李主任是王琦瑶最初投靠的人。

他是高官,权力的化身。

但对政治权势的依附也使他沦为政治附庸。

“各种矛盾的焦点都在他身上,层层叠叠。

最外一层有国与国间;里一层是党与党间;再一层派系与派系;芯子里,还有个人与个人的。

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牵一发动千钧。

外人只知道李主任重要,却不知道就是这重要,把他变成了个活靶子,人人瞄准。

浅谈《长恨歌》的叙事艺术

浅谈《长恨歌》的叙事艺术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姓名:姜瑶学号:2009160122课程:任课教师:浅谈《长恨歌》的叙事艺术她用众多的作品来证明她的才情,她依靠开阔的视野来驾驭多种生活经验和文学题材,她在多变的风格中保持着创新的活力。

她,就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王安忆。

在她众多的小说作品中,《长恨歌》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融入了作家对于生活和生命的体验,细腻地描叙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审美体验,为读者“展露了一处人生的此岸,一群‘单纯’而‘不洁’的人们,一份琐屑而意念浮动的日子”。

【中国当代文学史P311】在我看来,《长恨歌》就像一朵盛情绽放的罂粟,有毒,但美丽且真实,忧伤,却说不出好坏。

本文通过多个角度来分析《长恨歌》的叙事艺术,进一步探究王安忆的创作特点,一窥女性文学的魅力和光芒。

一、叙述人这里的叙事人并不等于真实的作者,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

“如果把叙述者与作者混为一谈,我们就很难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理想、想象力与作者的实际道德、人生态度分开来,势必会混淆故事叙述与日常话语叙述的区分。

”[1](P4)比如在《长恨歌》中,王安忆采取的叙事策略是:让叙述者作为故事内叙述者发挥作用。

而这里的叙述者就是指的处于王安忆创造的文本环境里的叙述者,他可以洞察一切,然而这并不能说叙述者就是作者的直接出场,只是作者创造的一个讲述故事的人。

在《长恨歌》中,我们可以发现王安忆采取的是一种客观的全知型的叙述角度。

这种叙事角度让叙述人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操控者,“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私,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3](P188)在这种类型中,叙述者以介绍者的身份出现,但是并不直接登场亮相,在故事中发表话语、感想或者议论。

叙述者存在于人物之中和人物之外,但是并不随意介入叙述,也不具有某个角色,而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讲故事。

王安忆将《长恨歌》中的叙述者作为故事的旁观者,是对于不关己的一件事情的叙述。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

王安忆《长恨歌》赏析4王安忆《长恨歌》赏析■易欣宇/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摘 要:本⽂主要分析王安忆的⼩说《长恨歌》主要的写作技巧、以及所体现的⼥性⽣命意识和主体意识的主题,分析主⼈公王琦瑶和其⽣活的城市上海之间的关系和对应性,并简要地谈论关于《长恨歌》引发的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叙述性的抽象化表达⼥性城市王安忆说起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曾经听说⼀件事情,这个事件特别震撼我,说⼀个上海⼩姐在七⼗年代中期被⼀个上海⼩流氓杀了。

使我感到特别奇怪的是,他们怎么样结识的?他们结识的道路是⾮常漫长的。

我做的⼯作⾮常简单,就是王琦瑶怎样⼀步⼀步认识了⼩流氓。

”[1]经王安忆这个背景的介绍,故事反⽽变得简单了,⼀个结局,让⼈忍不住好奇这个故事的开始和过程,所以作者通过⾃⼰的⼈⽣经历和想象⼒,描绘这个故事,也由这个故事去抒发⾃⼰的⼀些观念并从中思考到⼀些价值,同时传递给读者,最后终于完美地来演绎这样⼀个悲剧。

所以,⽣于上海弄堂的闺阁⼩姐王琦瑶,传奇般地成为“沪上淑媛”和“上海⼩姐”这样的代表性⼈物,然后成为上海爱丽丝公寓中众多等待爱情的⼀个⼥性,经历了风⾬和繁华后,⼜重新步⼊上海弄堂平安⾥,宿命式地结束了⾃⼰的⼀⽣,掀开⼜结束了⼤上海繁华的⼀个时代,却也盖不住新的繁华。

⼀、弄堂·流⾔·闺阁·鸽⼦·⽚⼚有的⼈第⼀次读《长恨歌》应该会惊异于其如此长的前奏描写。

《长恨歌》的每⼀部分都以漫长细腻的⼤段⼤段似乎游离于主⼈公之外的事物描写开始,如第⼀部分的事物:弄堂、流⾔、闺阁、鸽⼦。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超的写作技巧,她采⽤的其实是传统的写作⽅法的开头,只是传统被⼈忘记了,反⽽让别⼈误以为是新的了。

这些“弄堂、流⾔、闺阁、鸽⼦”,王安忆解释为是主⼈公的背景,最为真实和具体的背景,最需要读者去品读的背景,因为这背景就是⼈物的基础,是⼈物的性格的基础,也和⼈物相互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的叙事艺术
【摘要】《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具有丰厚的思想文化蕴含和较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

作者以上海普通弄堂女孩王琦瑶为主人翁采用叙事的手法从语言、视角和思想等方面呈现了王琦瑶日常化、生活化的一生,这种写法也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才能。

【关键词】叙事艺术;长恨歌;王安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王安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一直是文学界最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总让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把她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这是一部具有丰厚的思想文化蕴含和较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

一、叙述语言
《长恨歌》的叙述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零度写作”的体现。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

“零度写作”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的陈述。

这是一种中性的和客观的写作方式,它强调由字词独立品质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和无趋向性,即语言独立性。

在《长恨歌》中,作者对小说的叙述始终保持中性的立场和冷静的叙事姿态,语言是客观的,丝毫找不到充满感情、热情澎湃的句子。

对弄堂和流言的描写,一词一句都是纯粹的描写,作者要
把最真实的上海展示在读者面前。

有几处是对故事事件的叙述,都是用短短的一两句话就点出事件:王琦瑶与程先生的交往,住进爱丽丝公寓时的局势,去邬桥避乱以及程先生的自杀。

中性的立场,客观的语言,作者的主观感受“零介入”,以第三人称写作所创设的旁观者的安全地位还原事实的真相。

作者都是以这种中性的立场向读者呈现概括性的事实。

语言看似冷静淡漠,实质上是将爱升华到了大爱,作品被赋予了生命。

所以说《长恨歌》的叙述语言是“零度写作”方法很好的诠释。

在语言方面《长恨歌》是与众不同的,叙述视角也是别出心裁。

二、叙述视角
叙事学理论认为,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全知视角是小说中常用的叙述形式,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权威,能够洞察秋毫,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把人物和时间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极富立体感,一般以第三人称出现。

限知视角即叙述视角受到限制,叙述者通常以第一人称出现。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采用了全知的叙事视角,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使叙述者的声音贴近读者的心声,将陌生的视角变得熟悉而不含糊,使人看得见、听得着、想得到。

从文本中不难发现王安忆是用鸽子的眼光从上空俯瞰整个上海的,以鸽子作为代言,这个人类真正的朋友,不但能体察世人,而且还能审视人间百态。

作者赋
予了鸽子特殊的能力,而鸽子则作为作者审视生命的代言人,揭示着弄堂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读全文,很显然,作者以鸽子作为独特的叙述视角,传达着作者的思想,超越了以男性或女性为切入点的叙述视角。

文中并没有透露出主观倾向,而是以鸽子的眼睛所目睹的一切理性的告诉人们真相,引领着读者对生命进行反思。

作者通过鸽子的视角,引领着读者对生命进行反思,而这种反思是在一种全知的状态下进行的,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给人一种新鲜感。

可以说,王安忆的这一尝试是成功的,鸽子全知的视角所传达的意义的生成是作家精神理念的体现,也是作者超性别写作姿态的体现。

这是《长恨歌》叙事艺术的另一面,笔者认为其叙述艺术最特别的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上的对“人”的关注。

三、文本的思想
《长恨歌》是女性文学,不仅是一种“性别文学”,同时也是包括性别意识在内的“人”的文学,最终走向“女人”与“人”的深层发展与建构。

[1]以王琦瑶的一生写女人不是目的,由对女性的关注上升到对社会的关注才是目的。

作者通过对其生活状态的揭露,表达对女主人公的同情,从而引起读者甚至社会对王琦瑶式女孩的关注。

而对王琦瑶悲剧命运的同情,在更多强调的是对一类人的同情,对上海弄堂里“王琦瑶们”的同情。

很明显,王琦瑶只是上海普通弄堂里的女孩的一个缩影,是她们的一个代表,王琦瑶的一生就是她们一生的写照。

作者把“王琦瑶
们”的生存状态暴露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去品评。

无论是王琦瑶当上“沪上淑媛”时的辉煌,还是她回到上海平安里以打针维持生计时的隐居生活,或是晚年因与老克腊的畸形感情而命丧黄泉的悲剧,作者用她那理性的笔触把故事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王琦瑶竞选上“沪上淑媛”后的生活。

她聪明美丽,有追求,从容,会交际。

在成功之后她没有高高在上,反而更加的安守本分,这也是她的聪明之处。

王琦瑶过的就是这样一种辉煌之下的淡淡的生活,看似平静、谦逊的外表下,却有一颗热情如火的心,犹如平静海水下面的暗涌。

作者截取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场景,昔日“沪上淑媛”,人尽皆知的“三小姐”,失去靠山后,靠给人打针维持生计。

就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展示女性的坚强,独立。

王安忆对王琦瑶式的上海普通弄堂女性的生存、奋斗是深切同情的。

从另一层面上说更是对现时人们的生活现状和人类为改变现状委生活奋斗的同情,女人们在为生活奋斗,整个人类都在为生活奋斗着。

总之,《长恨歌》中对某一类人的关注,揭示的是一种生存精神。

上升到王安忆的小说,其表现的思想不是某个性别的,而是整个人类为生存追求的一种精神的体现。

《长恨歌》即王安忆通过对女性生存的展示而达到一人的高度审视社会、审视时代的代表,这与女性主义作家相比在思想高度上就更近了一层,也是一个超越。

四、结语
通过对王安忆《长恨歌》看似冷静淡漠实质上是将爱升华到了大
爱的叙述语言,以及以鸽子为代言传达精神理念,引领读者对生命反思的叙述视角,还有思想上对女性主义的超越这三方面的分析,其叙述艺术就很明了了。

读者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王安忆的写作态度,对其宣称自己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王安忆曾对自己的小说理论观念提出“四不要”,这“四不要”已经超越了女性主义的小说观念,正是有这样的理论支撑,王安忆才能在小说创作中超越女性主义。

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不是“特殊”的个体,而是“一类人”,她不光指女性,也可以代表男性和整个人类。

因此,她的小说思想高度自然就从单纯的关注女性而上升到整个人类身上了。

参考文献
[1]任一鸣.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超越性别的性别书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p145.
[2]王安忆.王安忆自选集之六——漂泊的语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p3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