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
浙江永嘉城关中学刘志有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全面的推进,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弘扬人文精神成为新时期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只有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大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新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实践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包括历史和人文地理)的核心精神,在其指导下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人性的发展。关于人文精神以及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的讨论,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还没有较统一的标准和观点。综合他们的看法,可以认为:所谓人文精神,是以对人自身的关注为内在规定,以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总和。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素质、人文素养显现出来,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滋润着人文精神的完善。随着内在气质、性格、价值观念、个性的积淀和形成,人文素质、人文素养逐渐升华为人文精神。
一、重建失去的精神家园,充分认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一)培养人文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教育正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是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主导上的偏颇,使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功能被淡化,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的人文性被浓烈的功利色彩所掩盖。《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学科,培养人文素质责无旁贷。因此,深化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
(二)培养人文精神是新课程改革深化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局限于学科知识的讲授,注重教学目的的实现,偏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人文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应大力培养人文精神。把人文素质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新的要求,这既符合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又体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时代的人文精神。只有树立人文精神的新理念,才能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接受、落实新课程,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三)培养人文精神是学生终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以前的历史课程过于注重“双基”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应试,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怀。这种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合格人
才。面对教学主体的失落,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这一切说明,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迫切需求。
二、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切入点
《历史与社会》学科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人文素质,也是《历史与社会》课程基本价值的体现。对学生来说,人文素质实际上是指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都与他的人文素质密切相关,如果忽视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会导致人格的缺陷。比如,北京某大学学生在北京动物园伤害黑熊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创新教学理念,落实人文教育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对于历史与社会来说:我们应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使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支持。要改革教学模式,从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切实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不断“体验”和“生成”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师生互动,进行双向交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把教师善“导”和学生善“主”协调起来,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发现、理解、分析、判断身边的人文现象,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如课例《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请结合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做的事情,分析说明你对此的感想和看法?”这个问题一下子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李鸿章卖国求荣,是一个汉奸卖国贼。”有的说:“李鸿章只不过是慈禧太后手中的一张牌而已,逃脱不了当时的命运。”有的说:“李鸿章积极倡导并参与了洋务运动,应肯定其进步性。”(现今有许多学者提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像传统那样的灌输和教教材以及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多的是用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说出自己的想法,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使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体验,比纯粹的说教要好得多。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把握教材载体,挖掘人文思想
教材是学科内容的体现,只有教材里贯穿了人文精神,才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更突出了人性的特点,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行为方式的主体化,教学内容的人性化。我们应有效地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思维。如《历史与社会》中有“和同为一家”“献给世界的文明之火”“天生我材必有用”“新文化运动”等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素材,还有像人文地理中的“来自家乡的报告”等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素材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同时还应该增补一些新鲜的有丰富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的内容,如在教学中贯穿“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和中共十六大的相关知识,扩充教学领域,拓宽学生视野,渗透思想教育,增强人文意识。教师只有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梳理出最具人文价值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语言艺术,才能再现历史的人文魅力,使课堂教学浸没在人文氛围之中。
(三)密切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