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从新古典主义文学到启蒙主义文学
5启蒙文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克伦威尔独裁时期。1653年4月30日,克伦威尔发动 政变,解散议会。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 兰、苏格兰和爱尔兰(1649年占)的“护国主”,英吉 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 国政体时期开始。 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 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复辟。 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 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 (后来的玛丽三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 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 史称“光荣革命”。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 统治确立。
法国大革命
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 和内讧,陷于孤立的罗伯斯庇尔也末能完全守护住法国革命 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 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 政治。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 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 这时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已过去,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 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庇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 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 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 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仑,历史又淘汰 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仑(General Napoleon Bonaparle)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 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笛福
生平
出生于伦敦的商人家庭。父亲营屠宰业,信奉不同于 国教的长老会。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他 受过中等教育,他在学习当牧师多年后,才发觉自己 并不适合宗教生活,因此转而选择了经商。 他广泛游 历,经商也很成功。1692年,他的生意失败了,32岁 的笛福负债累累,同时还要养活妻子和六个孩子。由 于对政治一直有较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为报社撰写政 论文章来谋生。因为这些文章经常抨击国王和执政党, 结果笛福数次入狱,由于政论文章只能给他惹麻烦并 增加债务,笛福只好转向小说创作。生命的最后几年 中,笛福体弱多病,无人陪伴,债主不断上门,孩子 们也对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尔· 笛福去世,终年 71岁。
第五章第一节: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对英国资产阶级而言, 对英国资产阶级而言,主要任 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法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 法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尖 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 锐的社会矛盾,导致1789年 锐的社会矛盾,导致 年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 标本” 中心” “标本”和“中心”。
(一)、英国 )、英国
英国的启蒙运 动是在资产阶 级取得政权之 后发生的。 后发生的。
任务: 任务: 扫除封建主义因素是英国启 蒙运动的一大任务; 蒙运动的一大任务; 同时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一些丑恶现象。 的一些丑恶现象。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小说 这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 这是 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 贡献。 贡献。
第一节 概 述 一、影响文学的诸因素 二、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 的比较 三、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四、启蒙文学发展概况
一、影响文学的诸因素 18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欧洲 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 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 文化的理性调整时代。 理性调整时代 文化的理性调整时代。 18世纪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大 世纪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大 张旗鼓的进行思想启蒙和张扬 理性的时代。 理性的时代。
后者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后者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前者则以冷静而又富有哲理的 前者则以冷静而又富有哲理的 眼光透视现实生活, 眼光透视现实生活,更能把握 其本质。 其本质。 启蒙现实主义更鲜明地表现出 启蒙现实主义更鲜明地表现出 客观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客观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发展经历: 发展经历: 1.17世纪末——18世纪30 世纪末——18世纪30年 1.17世纪末——18世纪30年 形成时期。 代,形成时期。 诗歌方面的代表:蒲柏, 诗歌方面的代表:蒲柏,英 国第一个启蒙文学作家。 国第一个启蒙文学作家。 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 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笛福 斯威夫特。 和斯威夫特。
欧洲各种文化思潮: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
欧洲各种文化思潮: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the Renaissance(13c--16c):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古典主义(法语:Le Classicisme),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
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
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
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逐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
这时,它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
古典主义具有三个特征:(1)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2)理性至上(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3)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
借古喻今。
Neoclassical Period(1660-1798):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文学批评由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
文学批评由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由美国康奈尔大学M.H.Abrams教授撰写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以下简称《镜与灯》)出版于1957年,被公认为西方文艺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着作。
以构建可以统贯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文艺理论体系的范式开始,Abrams教授明确提出了以文学批评四要素:世界、欣赏者、艺术家和作品为基础组成的范式体系。
在这个着名而影响深远的体系当中,“作品”作为论述对象,被置于中心地位,与其他三个要素分别构成“作品——世界”“作品——欣赏者”“作品——艺术家”三种关系。
据此,Abrams把自古希腊时代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文艺批评理论归纳为“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三种学说,使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西方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史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从一开始一直到19世纪初,批评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这样描述:先是模仿说,由柏拉图首创,到亚里士多德已经做了一些修改;继而是实用说,它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修辞学写作诗法的合并,一直延续到几乎整个十八世纪;再到英国浪漫主义批评(以及较早的德国)表现说。
”在序言中Abrams提到了使用“镜与灯”这两个批评术语中典型隐喻的目的:“本书的书名把两个常见而相对的用来形容心灵的隐喻放到了一起:一个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个则把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认为心灵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
前者概括了从柏拉图到18世纪的主要美学思想特征,而后者则是浪漫主义关于诗人心灵的主导观念。
[……]从新古典主义批评到浪漫主义批评的变迁,可以初步表述为批评术语中典型隐喻的根本变化。
”Abrams认为,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取代风靡整个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成为主流批评思潮,这一变迁意义极其重大,因为这是两千年批评传统中,西方文艺理论首次将风向标指向艺术家自身。
从柏拉图到18世纪新古典主义批评,主流理论主要着眼于论证作品与世界,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即主要被统筹在模仿说和实用说的范畴之下。
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三节 赫尔德
赫尔德对文学、自然、社会的诸多思考和论述中存在一 种综合对应的关系。他用自然界植物的发展比拟文学的 发展,用社会中人性的特征解读各民族各时代文学的特 质。他力图消化吸收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表达他对 于世界和历史的整体观念。
第三节 赫尔德
四、评价
赫尔德不能算是一个拥有严格而完整的学科构架的文艺 理论家,但他是一个热情、敏锐并且具有独创精神的文 学批评家。
在于说明诗的优越性。诗能全面、广泛、透彻地描写事 物的动作以及情绪的发展变化。诗表现物体的美时,常 用的有效方法有两种:一是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二是 化美为媚。
评价:
在论述诗与画的界限问题上,莱辛并不以纯粹的学术研 究为目的,而是据此为契机,表达他积极进取、注重行 动的文艺观。
第二节 莱 辛
三、市民剧理论
西方文学理论
启蒙主义文论
概述
一、启蒙运动
含义:17世纪至18世纪,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 德国、意大利等国,发生的一次广泛而影响深远的思想 运动。“启蒙”一词的原意是“照亮”,启蒙运动实则 为思想解放的运动。
口号:“勇于使用你的理性”
特点:拒绝迷信和神秘,对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学进步抱 乐观的态度,崇尚科学,强调自由和人权。
悲剧的净化效果问题:莱辛依据他对亚里士多德《诗学 》的理解,指责高乃依曲解了亚里士多德。莱辛认为, 道德存在于激情的两个极端之间,中和适度才是净化之 道。
第二节 莱 辛
评价: 莱辛的文艺理论以其革命性和启示性,拉开了狂飙突进运
动的帷幕。
第三节 赫尔德
一、人物:
赫尔德(1744—1803),德国启蒙主义批评家,狂飙突进 运动的先驱和精神领袖。赫尔德的著作主要包括《论德 国现代文学片断》《批评之林》《论语言的起源》《莎 士比亚》《论莪相和古代民间的诗歌》《关于人类发展 的另一种历史哲学》《希伯来诗的精神》《民歌》《散 论集》和未完成的《人类历史哲学大纲》等。
西方文学十五讲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第一讲:古希腊神话艺术的突然兴起——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与骑士史诗——欧洲的启明星: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与启蒙思想的闪电——浪漫运动编织的灿烂星空——名作如林的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奇观——小结:两大源头与六大思潮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获奖作品《西方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句话就讲:“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
”在华夏民族已经进入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当埃及的金字塔也已经在尼罗河畔熠熠闪光的时候。
历史发展到了公元前15、14世纪的时候,就像天空突然升起彩虹一样,古希腊的文明崛了。
到了公元前6—5世纪,希腊人同大河文明的埃及、印度、中国等已经并驾齐驱。
在这一时段,地球上完全没有关联的地区,相继诞生了三位伟大的哲人:中国的孔子(前531—前479)、印度的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和希腊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大体相当的时间内,西亚地区形成了《圣经。
旧约》。
三位伟人和一部经书,几乎在同一时间内生长出来,一同撑起了古代世界的精神大厦。
文艺是新文明诞生的先导。
在上述四种文明成形之前,人类在各地的祖先大都早已有了自己的神话、艺术或诗歌。
而希腊的神话尤其表现一种雄大活泼的绚丽色彩。
马克思赞美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
这是一个毫无掩饰的时代。
人类的文明尚未筑起羞耻之墙。
几乎所有的神祗都是要哭就哭,要笑就笑,要造爱就造爱,一切都是那么率真,七情六欲袒露无遗。
对情欲的追求犹如飞蛾扑火,明知灭亡仍执意向前。
这就是希腊神话中洋溢着的悲喜剧精神。
古希腊的神话是一种规范的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就文学而言,每个民族是不同的:早熟的儿童和永远长不大的儿童。
希腊是下正常的儿童,而中国像是早熟的儿童。
伦理文化的过早成熟,使孩子穿上了长袍马褂。
中国的神话不如希腊神话那样富于哲理和诗意。
西方文论第五讲 启蒙文论cee
艺术的自然原则和真实原则
A.关于
的理论
严肃剧的性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极端剧种,那就是喜剧和悲剧。但是人不总 是在悲哀里或喜乐里,所以应该有一个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剧种。” “只要题材重要,诗人格调严肃认真,剧情发展复杂曲折,那么即使没有使人发 噱的笑料和令人战栗的危险,也一定有引起兴趣的东西。而且,据我看来,由 于这些行动是生活中最普遍的行动,以这些行动为对象的剧种应该是最有益、 最具普遍性的剧种。我把这种戏剧叫做严肃戏剧。” “严肃剧”——“正剧”,它要求以最常见的市民生活为描写内容,所以也称为“市 民剧”。【使第三等级人物成为戏剧的正面角色】 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视戏剧为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戏剧可以起到法律起不 到的作用。
莱辛
A. 对高特雪特的古典主义理论进行批判 【面临“如何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问题”? 批判的焦点是德国文学要师法法国古典主义,还是要学习文艺复兴的大 师莎士比亚? “这些英国戏剧没有法国戏剧中为我们所熟知的规律”,“没有这些规律也 能达到悲剧的效果”。】 B.向“诗如画”传统观点挑战 C.为建立德国市民剧斗争
其次,提出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
通过对维吉尔的诗所描写的拉奥孔和雕塑《拉奥孔》的比较,得出画的最 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
由此解释了雕塑拉奥孔为什么是“轻微的叹息”,而非是“哀号”。
再次,提出了术的时空辩证观:
诗虽长于表现动作,但通过动作也可以暗示物体;画长于表现物体,但通过物 体也可以暗示动作,但诗与画的界限并不能因此而混淆。由此出发,对于艺术 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包孕性顷刻”的规律:
文学作品:剧本《私生子》、《一家之主》,小说《拉摩的侄子》、《修 女》、《宿命论者雅克》等。
【法】狄德罗的戏剧改革理论
西方文论第八章新古典和启蒙
第四节 法国启蒙主义文论
1.狄德罗提出“严肃的喜剧”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其一,打破传统,建立严肃喜剧。 其二,强调戏剧的社会道德教育作用。 他说;“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交融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所犯过的恶行感 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我们 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我们心头的;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 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来得有效得多。” 其三,追求自然逼真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四,主张处境决定性格,这便是狄德罗十分著名的“情境说”。 2.狄德罗反对新古典主义,激起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其一,也反对请规戒律,呼唤天才。其二,重视想象。其三,赞扬壮大、 野蛮、粗犷的气魄,直接肯定了文艺的浪漫主义精神。 3.狄德罗倡导真、善、美的统一。 其一,强调整体的美与真。其二,主张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其三,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4.狄德罗还反对教训人的作家和批评家。
第四节 法国启蒙主义文论
三、狄德罗的文论 德尼· 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美 学家、作家、评论家,法国启蒙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主要文论著作 有《论戏剧艺术》(1758)(又译为《论戏剧体诗》)、《绘画论》(1756)等。 他的论著广博深刻,是法国启蒙主义文论之集大成者。 狄德罗提倡严肃的喜剧,即市民戏剧。在文艺复兴时代莎士比亚、瓜里 尼等人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狄德罗进一步顺应资产阶级市民彻底打 破到建贵族统治的需要,提出了建立“严肃的喜剧”的主张。这一主张 得到戏剧家博马舍的响应,提出建立一种介于英雄悲剧和轻松喜剧之间 的新型戏剧,称为“严肃戏剧”,也叫“正剧”,再加上德国戏剧家莱 辛等人的努力,在欧洲形成了近代话剧的祖宗——“正剧”或称市民戏剧。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作《论古代和现代悲剧》、《论对古代作家 的摹仿》
1.反对文学创作脱离现实而一味沉浸在神话
和虚构之中; 2.批评古代悲剧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果; (怜悯、恐惧——伟大——爱情) 3.反对盲目地顶礼膜拜古代文学作品。
其他新古典主义文论 家选讲
一、沙坡兰(1595-1674)
(一)古典主义批评原则的确立
启示,他们对自然的摹仿达到了最高成就;
理由2:古希腊罗马的作品经历了长久的时间
考验并受到长久的赞赏;
理由3:法国的优秀作品都是摹仿古典作品的
结果。
荷马的作品: “荷马之所以令人倾倒完全是从大自然学来的,他的 书是众妙之门,并且取之不尽,不论他拈到什么,他 都能点石成金,一经到他手里,腐朽也变为神奇。”
《法兰西学院关于悲喜剧<熙德>对某方所提意见的感想》
1.批评的目的:赞美优点,批评缺点,最终让 真理 得以阐明 2.批评的方法:教条、理性、分析
创作中的情感:肯定情感的作用,但须
以理性驾驭情感。
内容与形式的处理:形式应符合内容的
理性要求,避免以辞害意。
3.三一律的确定——遵循理性的要求
‚剧情发生的地点也要固定、说清, 比利牛斯山那边诗将能随随便便, 一天演完的戏里可以包括许多年:
在粗糙的演出里时常有剧中英雄,
开场是黄口小儿终场是白发老翁。 但是我们,对义理要服从它的规范, 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发展; 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
《诗的艺术》——新古典主义的理论法典
1669至1674年,布瓦洛用
了5 年时间写了一千多行的 诗体论文《诗的艺术》, 这是一部向封建贵族妥协, 按照王权的政治需求和艺 术趣味,总结文学创作经 验,规范法国文学艺术的 理论著作。发表后为路易 十四所重,钦定为古典主 义文学的理论法典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学习重点: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
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
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
学习本章,应了解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各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本章的重点作家是歌德。
关于歌德,我们应掌握歌德的思想发展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形象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靡菲斯特的“作恶造善之一体”的辩证特征、诗剧的艺术特色等。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18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牛顿(1642—1727)三大力学理论和万有引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改变。
瓦特(1736—1819)高热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欧洲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的视野大开,并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地肯定了。
上个世纪英国革命的发生,使人们看到一线光亮。
但是,当时的欧洲各国仍处于王权的强力统治之下,教会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的个性仍处于王权和教权的阴影之下。
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为铲除社会上的王权主义、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和思想家试图以文化知识为工具,开启大众愚昧的思想,使之摆脱王权与教权的控制。
他们崇尚理性,认为人类现在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理性是裁定一切的标准。
但这种理性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理性是不同的,17世纪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崇尚王权,维护王权和国家利益,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理性,而18世纪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凭借理性人能够解决一切重大难题、确立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坚信,运用理性必将迅速地驱散迷信、偏见及野蛮带来的社会黑暗,使人解脱对权威的单纯依赖和对传统观念的盲从,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
5新古典主义文论
二、新古典主义文学实践的表现
1、主要体现在法国的戏剧创作方面,代表 人物: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布瓦洛是 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者,同时又是新古典 主义文学规则的制定和阐释者。
东西,所以我们不能照抄他们的线条,
而是模仿自然的原形;我们既面对真
实的生活,又有古人的经验,便无疑
会发现古人尚未看到的生活上的某些 气质与姿态。” 这样也才保证诗与其 他艺术由于今日的刻苦钻研而愈益完 善。
2、法英之争
一方认为,英国戏剧应模仿和学习法国戏剧, 法国剧作家信奉古典的“三一律”原则,重视 对韵的运用,而这些都是无须证明的戏剧艺术 的正确规则。
西方文学理论
主讲人:李树锋
新古典主义文论
概述
古典主义文论:
以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为代表的古希腊罗 马理论家的文艺理论。
新古典主义文论:
以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实践和理论著述为典 范,遵从古代艺术规则,有意直接模仿古 代艺术,在此种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文学理 论。
一、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的条件: 1、社会政治经济条件 2、思想条件 3、特殊的文化机构
“谁不知适可而止就永远不会写作”
赞赏那些会用“灵活的歌喉”的诗人, “由庄重转入柔和,由诙谐转入严 肃”,要求诗人“提高你的格调吧, 要从工巧求朴质,要崇高而不骄矜, 要隽雅而无虚饰”。
2、自然
艺术要模仿自然,要描写自然人性。
在谈到喜剧创作时他说:“因此,你们,作家呵, 若想以喜剧成名,你们唯一钻研的就该是自然人 性。”并告诫道:“切不可乱开玩笑,损害着常理 常情:我们永远也不能和自然寸步相离。”
第五章启蒙文学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他们不承认任 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 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 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 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 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 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往的 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的 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 堆里去了”。
在意大利,戏剧也一度繁荣,哥尔多尼继承了意大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传统,并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 响,写出不少富有民主思想的社会喜剧,并作了一系 列的即兴喜剧的改革,使之成为有固定台词的现实主 义喜剧。哥尔多尼把讽刺揭露的锋芒直接指向贵族阶 级,《封建主》一剧描写了腐化堕落的候爵因引诱农 家妇女而遭殴打,作品表现了农民联合起来,决定同 贵族作斗争。《女店主》(53)则通过候爵和伯爵的 形象,讽刺了没落贵族和购买贵族爵位的暴发户的资 产者。女主人公在耍弄了两个显贵人物之后和一个仆 人结了婚。《老顽固》(60)以老一代和新一代之间 的矛盾为主题,反映了18世纪威尼斯社会的危机。哥 尔多尼晚年在巴黎度过,于1862年因遭受攻击而侨居 巴黎。
目的:启蒙思想家具有乐观的战斗精神,相 信人类不断进步,将要在封建的废墟上建立 一个新的社会,即他们所追求的“理性王 国”。他们真诚地相信封建制度一经铲除, 全体人民将普遍享受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 真诚地相信自己是为全人类而奋斗。其实, 他们宣扬的“理性王国”不过是理想化的资 产阶级王国。他们不但不否定私有制度,相 反,他们把这个制度看成是不可动摇的原则, 甚至是人权的一部分。他们的自由平等也只 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18世纪在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各国都取得巨 大的成就,其中以英国的牛顿和哲学家洛克 最为突出。洛克在继承霍布士之后发展了经 验主义,从而推动了唯物主义和自由思想的 传播。洛克对欧洲启蒙运动影响很大。继而 是法国的思想家贝勒(1647—1706)和封特 奈特(1657—1757),他们继承了笛卡儿哲 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摒弃其中上帝存在和 灵魂不死的唯心主义思想,把理性作为反对 封建制度和宗教权威的武器,提倡自由检验 的科学精神,肯定人类进步思想。他们是法 国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西方文学十五讲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第一讲:古希腊神话艺术的突然兴起——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与骑士史诗——欧洲的启明星: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与启蒙思想的闪电——浪漫运动编织的灿烂星空——名作如林的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奇观——小结:两大源头与六大思潮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获奖作品《西方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句话就讲:“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
”在华夏民族已经进入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当埃及的金字塔也已经在尼罗河畔熠熠闪光的时候。
历史发展到了公元前15、14世纪的时候,就像天空突然升起彩虹一样,古希腊的文明崛了。
到了公元前6—5世纪,希腊人同大河文明的埃及、印度、中国等已经并驾齐驱。
在这一时段,地球上完全没有关联的地区,相继诞生了三位伟大的哲人:中国的孔子(前531—前479)、印度的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和希腊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大体相当的时间内,西亚地区形成了《圣经。
旧约》。
三位伟人和一部经书,几乎在同一时间内生长出来,一同撑起了古代世界的精神大厦。
文艺是新文明诞生的先导。
在上述四种文明成形之前,人类在各地的祖先大都早已有了自己的神话、艺术或诗歌。
而希腊的神话尤其表现一种雄大活泼的绚丽色彩。
马克思赞美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
这是一个毫无掩饰的时代。
人类的文明尚未筑起羞耻之墙。
几乎所有的神祗都是要哭就哭,要笑就笑,要造爱就造爱,一切都是那么率真,七情六欲袒露无遗。
对情欲的追求犹如飞蛾扑火,明知灭亡仍执意向前。
这就是希腊神话中洋溢着的悲喜剧精神。
古希腊的神话是一种规范的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就文学而言,每个民族是不同的:早熟的儿童和永远长不大的儿童。
希腊是下正常的儿童,而中国像是早熟的儿童。
伦理文化的过早成熟,使孩子穿上了长袍马褂。
中国的神话不如希腊神话那样富于哲理和诗意。
从古典主义到启蒙主义(7) 共38页PPT资料
浮士德难题
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 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 致起来------怎样谋求个人幸福而不出卖 灵魂;
哲学层面: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 矛盾。
恩格斯称他是一个战斗的无神论者。
狄德罗比孟德斯鸠、伏尔泰更富有战斗 性,他在文学艺术上比较明确地提出反 对新古典主义的主张,他说:“新古典 主义所提倡的美是一种奴隶的美。”
狄德罗是在启蒙时代,用最鲜明的语言 提出艺术应当与当时的封建理性、道德 和古典主义所谓的美学观念决裂的思想 家。
4、卢梭:(1712-1778)
孟德斯鸠:“当时的法国已经是一个百病丛 生的身体,需要彻底的治疗,这个治疗的药 方是什么呢?革命。”
2、伏尔泰:(1694-1778)
博学、机智、富有思想的学者 。 哲理小说《老实人》:男爵府上纯朴的青年
-看到种种灾难、恶习和卑鄙行为乐观主义 信念动摇 ; 讽刺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一切皆善” 的乐观主义哲学 ; 悲观主义者玛丁 :不是在忧急骚动中讨生活, 就是在烦闷无聊中挨日子
悲剧性: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和罪 恶,宫廷贵族的荒淫无耻 ,大多描 写王公贵族(妇女)丧失理性,感 情放纵,酿成悲剧。( 《菲德拉》)
高乃依和拉辛悲剧显著的差异
高乃依写作时期:君主专制上升,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相当软弱,对王 权退让,塑造用理智克制情感的英 雄形象。
拉辛时代:封建王朝由盛转衰,贵 族阶级和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的均 势逐渐被打破,矛盾日趋尖锐,着 重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和罪恶。
俄国贵族沃尔玛
主题:通过纯洁的爱情,建立美好 家庭,建立良好的社会。
把爱情作为人类高尚情操讴歌,表 达天赋人权和回归大自然的哲学思 想。
西方文论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文档资料
笛卡尔属于演绎法的方法论指出,思考的 过程须经过分析、解剖、排列和综合四个 步骤。 在此基础上,笛卡尔提出对真善美的理解: 真理就是借理性而获得的明晰的认识;善 行就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意志对生活的指导。 人若能以冷静的理性来决定意志,以坚强 的意志来克制冲动的感情,就能达到善行。
“真就是美”,美的根本条件在于真。美的 条件存在于条理,秩序,统一,均整,平 衡,对称,明晰,简洁,规律——这也是 新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 唯理主义是17世纪法国的主导哲学思想, 核心是崇拜理性而轻视感性和情感,它认 为人世间存在着一种普遍永恒的人性,即 天赋的良知,也就是理性,每个人都应该 唯理性是从。
2、哲学基础——唯理主义 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强调理性主宰,理 性是真理的标准。理性是证明人的存在、 认识世界的尺度。“严格说,我只是一个 思维物”。理性即良知,即本性,对每个 人是均等的、普遍的、永恒的。真理是永 恒必然的,因此宇宙万物有一定的常理, 道德上有一定的情理,文艺上有一定的义 理。
1、欧洲君主集权制的确立和宫廷对文艺的 要求 奠定形成民族国家的基础;路易十四“朕 即国家”;法国贵族阶层被迁往巴黎 2、沙龙雅风和法兰西学院建立 发展、规范法语,建立起迎合皇帝与上层 社会趣味的文艺鉴赏标准。 3、理性主义思潮对文艺思想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的文化语境及特征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沙坡兰 第三节 高乃依 第四节德莱顿 第五节布瓦洛
玛格丽特(1553年5月14日 – 1615年5月27日) 又译为“玛戈” (Margot),出嫁以前全名是玛格丽特· 德· 瓦卢瓦,她的父亲 是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国王亨利二世(1547~1559),她的母亲 凯萨琳王太后来自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可以说她继承了欧洲声 名显赫的两大家族的基因。在她的父王去世之后,她的哥哥们 相继登上了法国王位,依次是弗朗西斯二世(1559~1560)、 查理九世(1560~1574)和亨利三世(1574~1589) 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和新 教残酷战争不断。而宫廷内部也奢华淫靡,腐败不堪。母后凯 瑟琳是家族领袖,为了平息连年内战而将信奉天主教的玛尔戈 许配给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Daniel Auteuil 丹尼尔· 奥 德耶 饰)。1572年8月24日,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正当人们 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凯瑟琳皇后(Virna Lisi 饰)却下达命 令,发动了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即西方历史上著名 的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 。 后来又经过数年战乱,玛格丽特的兄长们全都死于非命,而她 的丈夫则意外地继承了法国王位,成为了波旁王朝的开国之 君——亨利四世,玛格丽特也从法国公主变成了法国王后,史 称玛格丽特王后
第五讲 十七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文论
(三)合式原则
•
合式原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 整体统一(如人物语言须符合 人物的身份)、对创新的适度 把握、节制(如在舞台上不能 表现暴力事件——美狄亚必须 在后台杀死自己的孩子)。
(四)寓教于乐原则 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 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 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 帮助。” • 据说,这是西方文论史上 第一次明确提出寓教于乐原则。
新古典主义文论概况
• 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 其代表人物是布瓦洛(Boileau, 1636-1711)。 布瓦洛被称为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代言人,代表 作是《诗的艺术》(1674)。《诗的艺术》是一 部长达一千多行的诗体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 为总论,第二章论次要的诗体,第三章论主要的 诗体,第四章论道德修养。 • 除了布瓦洛外,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人物还有英 国的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等。
讨论
• 你对古今之争的看法。
Hale Waihona Puke 后阅读• 《莫里哀喜剧六种 》 • 《伪君子》 • 《诗学· 诗艺》
对古希腊文化的复兴与新古典主义 文论的兴起
•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 利。它在意大利语中写作Rinascimento, 意为再生或复兴 。在文艺复兴时期, 大量古希腊罗马文献被重新发现和重 新估价。其中包括古罗马大文艺家贺 拉斯的重要著作《诗艺》。 此书乃古 典主义文艺观的奠基之作。它直接启 发了十七世纪西欧新古典主义文学思 潮。
• 一六八七年一月二十七日,为了庆祝路 易十四久病痊愈,法兰西学院特地举办了一 次会议。会上,诗人佩罗(Charles Perrault) 应邀朗诵了他的歌功颂德之作《伟大的路 易时代》,提出了一个具有震撼力的观点:现 代作家比起古代希腊罗马的任何一个作家 来都毫不逊色。
_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文学
鲁滨逊:
塑造了文学史上 第一个资产阶级 的正面英雄形象
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
家财万贯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一位女主人。
《傲慢与偏见》说的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小节,尽是平凡男女的牵扯,琐碎生活的 点滴,你急着把这一页读完翻到下一页, 还是没什么大不了,但你就是会一页接一 页把它读完,享受利嘴利舌的麻辣,但不 会拉肚子,体验笔笔带针的刺激,但不会 见血。 读不完《傲慢与偏见》的男人,是对 女人心灵机锋毫无慧根的男人。 ——格林文化发行人郝广才Leabharlann 作为一切现存事物的裁判者。
启蒙主义文学的特征
1、最鲜明地、毫不掩饰地、尖锐地、彻底地批判 封建政治势力和教会。
2、强调理性,明确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 理想。 3、它的主人公变成了资产阶级,变成了平民。 4、在艺术形式、语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创造。
启蒙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一)英国: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大 笛福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 之父、现代新闻报道之父 《鲁滨逊漂流记》—— 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文学
新古典主义文学
一、新古典主义文学产生原因:
1、政治原因: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与强化——国家至上
1)人们依靠国家摆脱教会束缚,行使和加强世俗政权, 使人们获得更多思想自由和经济独立。 2)国家是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冲突的调节人。 3)国家能够维护祖国统一,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 路易十四、路易十五 “朕即国家”
举例:高乃依——古典主义悲剧之父
《熙德》罗狄克——施曼娜 (杰葛之子) (高迈斯之女) 反映二者情感与理性的冲突,最终理性战胜了 情感,获得荣誉和幸福。部分遵循了古典主义创 作原则。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6.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主义
莫里哀和《伪君子》
故事情节(五幕喜剧)
奥尔恭的儿子和母亲用骗术来对付骗术 计谋:奥尔恭的妻子假意答应达尔杜弗的约会要求, 把他约到自己的卧房,让奥尔恭在床下偷听. "我想答应你的要求,但是我感到对不起我的丈夫, 我在上帝面前感到有罪.""上帝如果妨碍我们的 感情,我们就把他扔掉.你的丈夫已经变成了地地 道道的傻瓜,我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现实发生什么 他就不信什么."(奥尔恭的妻子与达尔杜弗) 突起波澜:达尔杜弗的告密 结局:国王的使臣莅临,代表国王赦免了奥尔恭, 抓走了达尔杜弗
12
莫里哀:启蒙思想的诞生
《伪君子》的历史意义
– 标志着封建与教会势力的衰落 – 巨人的脚步与历史巨大的变动的到来
启蒙思想的诞生
– 政治舞台的转换
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妥协调和状态 -→资产阶级对封建和教会势力的冲击
–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掌握权力的斗争 – 斗争的思想基础:"启蒙"
13
启蒙主义创作:四大特点
– 剧作中人选择的层次
爱情→家庭(爸爸) →国家的利益
– 新古典主义的典范
歌颂王权,赞美开明君主 强调理性 主人公皆是贵族,戏剧结构符合"三一律"
– 局限:无法容纳人们的自由情感
7
新古典主义的最高峰:莫里哀
莫里哀其人
– 父亲:宫廷供应商,买来的贵族 – 流浪式的生活:21岁,一位女演员 – 几十年的痛苦:侮辱与损害 – 最走红的戏剧艺术家 – 代表作:《可笑的女才子》
– 独立自足并不是天生完美
22
卢梭的现代意义
知识分子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最高价值
– 当代的主要潮流:专业化 – 超越"专业"的逼人问题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文论
《诗的艺术》——新古典主义的理论法典
▪ 1669至1674年,布瓦洛用 了5 年时间写了一千多行的 诗体论文《诗的艺术》, 这是一部向封建贵族妥协, 按照王权的政治需求和艺 术趣味,总结文学创作经 验,规范法国文学艺术的 理论著作。发表后为路易 十四所重,钦定为古典主 义文学的理论法典
一、《诗的艺术》的内容构成
法兰西学院一角
新古典主义的产生背景3:
哲学基础:理性主义(Rationalism)思潮
▪ 核心:尊重理智,皈依理性,注重秩序, 尊重法则,从理性的角度来探索宇宙万 象,来建设人的道德制度。
▪ 代表人物:勒内·笛卡尔(1596-1650) ▪ “我思故我在”
理性主义的主要内容
▪ 第一,在认识论上,人的理性可以离开感性知 觉而独立,是真理的根源。它是一种先天的认 识能力,是一种良知,是普遍的、永恒的,人 人生而具有的,所以人凭借理性自能判定是非, 明辨真伪。
二、高乃依(1606-1684)
▪ 悲剧代表作: 《熙德》、《贺拉斯》、《西
拿》、《波里厄克特》、《庞 贝之死》、《罗多古娜》
▪ 理论代表作:
《论悲剧》、《论戏剧的功用及其 组成部分》、《论三一律、即行 动、时间、地点的一致》
高乃依的悲剧观
▪ 1.悲剧创作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金 人不必恪守古人的规范——审美的时代差异性。
“剧情发生的地点也要固定、说清, 比利牛斯山那边诗将能随随便便, 一天演完的戏里可以包括许多年: 在粗糙的演出里时常有剧中英雄, 开场是黄口小儿终场是白发老翁。
但是我们,对义理要服从它的规范, 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发展;
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 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二)自然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法国哲理小说 18世纪由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以人物活动 为主线,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 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如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老实 人》、卢梭《爱弥尔》。
卢梭的“返回自然”、表现自我与崇尚感情。 《新爱洛伊斯》《忏悔录》
第一节 概述 一、新古典主义文学概述 1、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背景:相持的时代 2、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艺术风格特点 是华丽、夸张、繁复
第五讲 从新古典主义文学到 启蒙主义文学
圣卡罗教堂
巴洛克是人文主义与宗教意识之间的斗争所带 来的忧郁、沮丧、悲观等等情绪的表现。 巴洛克文学在艺术上,采用极端混乱、支离破 碎的形式,表现夸张的忧郁;又用大量的辞藻、 谜语似的比喻来玩弄风雅。 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诗人马利诺, 长诗《阿都尼》。 西班牙巴罗克文学代表是诗人贡戈拉,长诗《 孤独》。 西班牙的戏剧家卡尔德隆代表作《人生如梦》。
3、《浮士德》的主题 <1>、诗剧的主旨,是探讨人性的善恶。 <2>、展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史。 <3>、表现了“浮士德精神”。 一般而言,自强不息、永不满足、上下求索、追 求理想,应当是“浮士德精神”的主要内涵。
<4>、提出了“浮士德难题”。 “浮士德难题”:怎样在谋取自我幸福的同时不 出卖自我的灵魂,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 接受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 即怎样解t;1>、启蒙运动与民族文化的复兴 早期代表:高特舍特 <2>、莱辛:标志着德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崛起 “市民剧”:打破悲剧和喜剧间的界限,要表 现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的人物和生活。 代表作:《爱米丽雅•迦洛蒂》
<3>、“狂飙突进”运动: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 国规模的文学运动 代表作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铁手骑士 葛兹·封·贝利欣根》,席勒的《强盗》和《阴 谋与爱情》以及克林格的《狂飙突进》。
3、古典主义思潮与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兴起的原因 <1>、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兴起一种崇尚古代希 腊罗马的风气。 <2>、文艺复兴后期的混乱。 <3>、文艺复兴的科学研究精神创造了一批知识 巨人。 <4>、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的政治需要。
所谓“三一律”,指的是一个剧本只写单一的 故事情节,剧中的戏剧行动应发生在同一个地 点和一天24小时之内。
5、法国十七世纪文学 <1>、路易十四时代——古典主义思潮产生的基 础 17世纪中叶路易十四亲政的几十年间,法国专 制君主制达到极盛时期。路易十四被称为“太 阳王”,“朕即国家”。 在世纪之初,主要有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 是笛卡尔的唯理论,一种是伽桑狄的感觉论。
<2>、古典主义悲剧奠基人:高乃依——《熙德 》 <3>、古典主义悲剧的顶峰:拉辛——《安德洛 玛克》
《天上序幕》 学者生涯——一个人的世界——知识悲剧——理 性的局限 爱情生活——二个人的世界——爱情悲剧——文艺 复兴的问题 政治生活——官场世界——政治悲剧——古典主义 开明君主的问题 追求古典美——美的精神世界——艺术悲剧——希 腊罗马的空想性 改造大自然——群体世界——事业悲剧——启蒙思 想的实践理性
古典主义文学的局限性 A、为了服务宫廷,就必须迎合贵族的趣味,而 忽视了人民的喜好。 B、因为戏剧过于集中精炼,往往使人物概念化, 缺乏个性。 C、把古典主义文学法则说成永恒的法则,这就 不能不称为限制作家创作的清规戒律。 “戴着镣铐跳舞”
4、英国十七世纪文学 <1>、清教徒革命与王朝复辟 清教与国教的矛盾实际上就是新兴资产阶级与 封建王朝的矛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因而被成 为清教徒革命。 <2>清教徒文学: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班扬:小说《天路历程》 革命诗人弥尔顿 :《失乐园》、《复乐园》和 《力士参孙》
4、英国启蒙文学 <1>、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与笛福 <2>、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
<3>哥特式小说与浪漫主义文学先驱 哥特式小说是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的一种小说 类型和流派。
浪漫主义文学先驱: 布莱克与彭斯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摊开你的手掌 永恒在这一刻收藏
5、法国启蒙文学 <1>、启蒙时代与“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全名是《百科全书,或科学、艺 术、技艺详解辞典》,由狄德罗和科学家达朗 贝担任主编,其内容除自然科学外,还包括哲 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习俗等 ,几乎囊括当时全部知识领域。 《百科全书》撰稿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后来成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名词。
2、《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 <1>、是出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体 现者。 <2>、是人类向善意识、追求意识的体现者 <3>、是抽象的善与恶的 矛盾统一体的体现者。
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靡非斯特的形 象特征) 剧中的魔鬼靡非斯特的主导精神是恶。 <1>、梅菲斯特的形象与浮士德是相反相成, 互为依存的。 <2>、恶在历史上有自己的必然性,并且对历 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恶并不等于“坏”。歌德说,梅菲斯特是 “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是“广阔人生经验 的生动的结果。”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与深入。
启蒙文学是18世纪的文学主潮。 特征:<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民主性。 <3>、创新性。 <4>、现实性。 3、感伤主义、古典主义、罗可可文学 感伤主义正是中下层民众这种情绪的反映。 诗人格雷的《墓园挽歌》 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
罗可可艺术:纤巧、玲珑、雅致 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
2、主题思想 <1>讽刺的矛头首先指向教会。 <2>对上流社会的讽刺。 <3>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本性的讽刺。 <4>对英明君主的歌颂与肯定。 3、艺术特色 <1>、表现手法既严谨又灵活。 <2>、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民主倾向。 <3>、运用了“间接描绘”的方法来塑造伪君子 的形象。 <4>、人物性格特点是集中、夸张、概括性强。
①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②崇 尚“天才”,认为“天才”体现了个性得到充分 发展的完美人的形象。③返回“自然”,意味着 政治上反对封建诸侯的专制主义,艺术上反对模 仿法国宫廷风格,提倡德国民族风格,提倡民间 文学。④狂飙突进更强调感情。
第二节 莫里哀(Moliere) 一、生平与创作 第一部作品《可笑的女才子》 五幕散文体喜剧《吝啬鬼》 ——资产阶级爱财如命的本性 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伪君子》 1、作品介绍
高乃依
拉辛
二、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1、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8世纪的欧洲已经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 的社会转型时期。 “光荣革命”与牛顿 2、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文学 封建势力同包括一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群众的矛 盾日益尖锐化。推翻封建制度,铲除封建残余, 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成为欧洲 各国的时代主题。
4、《浮士德》的艺术特点 <1>、以主人公的精神发展作为作品的情节线索 <2>、突出地采用了矛盾对比的方式塑造人物, 展开情节。 <3>、广泛采用了象征手法。 <4>、作品同时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 <5>、作品采用了多样化的形式。
第三节 歌德 他的《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 莎士比亚的戏剧齐名,并称为西方文学史上的 四座里程碑。
一、生平与创作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了“狂飙突 进”运动的最高成就。 维特这一形象代表当时德国社 会觉醒了的年轻一代,他们发 出了要求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 来的呼声。
二、《浮士德》 1、内容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