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学案

合集下载

《阁夜》最新学案

《阁夜》最新学案
2、参看课本P43探究·讨论一的诵读提示,深情、顿挫的朗诵这首诗歌。
3、自己结合工具书及文下注释,翻译诗歌,
(提示:诗歌的语言具有跳跃性,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合理的补充;另外为了追求声韵的和谐,它的语序往往不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把诗歌提供的意象做合乎情理的调整。比如“天涯霜雪霁寒霄”,正确的语序是“寒宵天涯霜雪霁”,或者是“寒宵霜雪霁于天涯”,即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夔州上空的漫天霜雪停止了。在答题时,翻译的语言要力求优美。)
(4).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清新明丽、清远含蓄
(5).繁华、热闹、高亢、雄奇瑰丽、富丽堂皇、慷慨激昂、华美壮丽
课题
阁夜
时间
授课人
审批赵建学
课型
自主合作探究
备课组高二语文
设计方霞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背诵默写
3、鉴赏古诗词的意境
学习重点:背诵默写
学习难点:目标1、3
一、自主、合作学习
1、解题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阁夜”,即西阁之夜。
5、请分析“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所营造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导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到古文阅读、思维拓展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

通过《阁夜》这篇古文的学习,我们能够培养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课前预习】1. 阅读《阁夜》这篇古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2. 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并记录下来。

3. 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夜行器的概念和功能。

4. 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感受《阁夜》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意蕴。

【课堂内容】1. 古文阅读及思维拓展李白的《阁夜》从标题就能看出来是一篇夜景咏叹诗,是李白描写他在夜晚游赏中的所见所闻。

文章首句“钟山川上寺,夜半钟声到”点明场景,引出了下文的描写,另外此句的中“寺”和后文“月明千里路”均蕴含了哲学上的意义。

第二句到第四句句则描述了景色,其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微雨漠漠送秋归”这四个字极好地表现出了秋天的气息,让读者看到了一幅阴雨霏霏的夜晚景象。

第五句到第十句句,则从自己的经历中发人深省的思索出发,深入散发景色所触发的情感,哲理性较高。

2. 文化背景在古代,夜行器是一种指示方向用的器具,由陶瓷或者玻璃制成,上面有兽面或者神面等雕刻,夜间照亮。

这种夜行器多数用于照明和指引行进方向,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一。

文章中描写的“青帝子”则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位神仙,以指引方向的绝技远近驰名。

【课后作业】1. 背诵《阁夜》这篇古文,并理解文中表达的意蕴。

2. 汇总整理课上记录的生僻字词,扩展自己的词汇量。

3. 进一步探究夜行器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古代科技的认知。

4. 汇总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夜景,并通过阅读《阁夜》中的文学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感受。

【拓展阅读】1.《夜行船》朱自清2.《月下独酌》李白3.《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学生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阁夜》优秀教案

《阁夜》优秀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阁夜》诗;(2)理解《阁夜》诗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阁夜》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阁夜》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分析;(3)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情感和主题的把握;(3)杜甫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阁夜》诗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阁夜》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如“阁夜”、“五更”、“鼓角”等;(2)分析诗中的情感,如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3)揭示诗的主题,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阁夜》诗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阁夜》诗;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阁夜》诗;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阁夜》诗全文、注释、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2. 教学资源:搜集与杜甫及其诗歌相关的资料,如生平介绍、作品选集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阁夜》教案

《阁夜》教案

《阁夜》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阁夜》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意境的理解;(2)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和成就;(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阁夜》;(2)让学生自主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让学生自主找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感悟。

四、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的结构、韵律特点和意境主题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古典诗歌。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阁夜》;2.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写在日记本上;3. 选取一首古典诗歌进行欣赏和鉴赏,写下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阁夜》为例,讲解古典诗歌的欣赏和鉴赏方法。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比较《阁夜》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结构分析和欣赏鉴赏。

《阁夜》教案6篇

《阁夜》教案6篇

《阁夜》教案6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阁夜》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阁夜》教案1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学案: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

《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低沉,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2、概括全诗内容: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有什么作用?明确: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明确:听觉、视觉。

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一)课堂练案: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说明:《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

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阁夜》诗文。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感知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阁夜》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理解。

2. 诗中较为生僻的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文译文、作者简介、诗文背景、鉴赏分析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习资料:包括古文词典、参考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阁夜》,提问学生对“阁夜”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4. 欣赏与鉴赏(1)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提醒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作业布置(1)背诵《阁夜》诗文。

(2)写一篇关于《阁夜》的鉴赏心得,包括诗文的理解、意象分析、情感感悟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其他描写冬夜的诗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比较不同诗人对冬夜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阁夜》学案

《阁夜》学案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四月飘泊至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这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战争的烽火一直没有停息。战祸绵延数年,人民死伤无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一个深冬的夜晚,霜雪初霁,寓居在夔州西阁中的诗人,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常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第周第课时总第课时
【学法指导】
1、题解: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满孤寂悲凉的感觉。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2、内容提要: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超越时空的联想;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学习过程】
一、深情、顿挫诵读《阁夜》,然后试将原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二、赏析。
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1)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有什么作用?(2)其中“催”“寒”二字既写景,又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感受。试作简析。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是千古名句。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创造了一种什么样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理解《阁夜》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2、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其诗作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 766 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都先后死去。

杜甫流寓夔州,身世飘零,心情十分沉重。

四、文本诵读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3、反复诵读,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五、诗歌解读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一联点明时间是冬季,岁末的白天越来越短,在天涯漂泊的诗人在霜雪初停的寒夜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孤寂。

“阴阳催短景”写出了时光匆匆,“天涯”则强调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漂泊之感,“霜雪霁寒宵”营造出了寒冷、凄清的氛围。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有何作用?这一联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

五更时分,军中的鼓角声悲壮响起;三峡上空,星辰倒映在江水中,随着波浪摇曳不定。

通过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又描绘出了三峡的雄伟壮阔,以壮景衬哀情,更凸显出诗人内心的悲壮和感慨。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一联写听到千家野哭,战争的消息传来,百姓在战乱中痛苦不堪;而几处渔人樵夫却唱起了夷歌,表现出当地人民生活的困苦和无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战乱频繁。

杜甫《阁夜》优秀教学设计

杜甫《阁夜》优秀教学设计

杜甫《阁夜》优秀教学设计杜甫《阁夜》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阁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阁夜》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的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

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吟咏,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流动。

学习这首诗歌,通过朗读吟诵,整体感知,透过字里行间,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沉的复杂的感情。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这首诗歌,后面的学习就比较顺畅了。

学情分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了解了杜甫其人其事,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作品,如《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等。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杜甫的形象。

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理解《阁夜》还是比较容易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复杂的深沉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吟咏诵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韵脚,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歌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唐诗的领域内有两座高峰,就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以其飘逸豪放,被称为“诗仙”。

而杜甫以其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圣”。

前一个单元我们刚写过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阁夜》。

二、知人论世:解题:阁夜:西阁之夜,西阁即作者寓居的夔州西阁。

夜,这是一个不眠之夜。

诗人是因什么不眠呢?当时诗人寓居的夔州发生战乱,连年不息,杜甫的几个好友也相继离世,他自身又孤苦伶仃,漂泊在外,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上身世的凄惨,他在这个不眠之夜用笔记录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了这首诗。

阁夜/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

阁夜/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

阁夜/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阁夜/杜甫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题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满孤寂悲凉的感觉。

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

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2、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

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3、岁暮/阴阳/催短景,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天涯/霜雪/霁寒宵。

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夷歌/数处/起渔樵。

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卧龙/跃马/终黄土,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二、具体分析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注释:• 阁:指四川夔州西阁。

• 岁暮:年终。

• 阴阳:指日月。

•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日光。

• 霁:雨停初放晴或雾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霁」来形容。

• 寒宵:寒冷的夜晚。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

“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分析】首联对起,点出时间和地点,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凄苦悲凉的心境。

《阁夜》学案

《阁夜》学案
《阁夜》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吟咏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2、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吟咏、诵读诗歌,感知中国诗歌的声律特点。
2、在诗歌的音韵美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美。
3、学习和鉴赏诗歌中的用典等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诗歌,培养对古典诗歌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信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问题探究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阁夜》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阁夜》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阁夜》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阁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描写了在高高的宫阁中,自己与友人一起经过了一夜的诗酒谈话。

此篇文章可以作为人教版高二选修的教学内容,下面将就如何进行《阁夜》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1、知道七绝是唐诗中的一种形式,熟悉上古阳刚诗风2、学习押韵格律并体会唐诗中的华丽文字及思想深度3、理解唐代文学艺术特色,了解唐代宫廷生活及宫廷诗歌作品4、学会把自己的感觉及思考结合到文学作品中,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文本分析通过阅读《阁夜》这首唐诗,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唐诗中的常见格式。

让学生分辨出什么是七绝的格式。

结合全诗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例如:“瑶池”“云阙”等有文化内涵的意象,并结合诗的结构、韵脚等研究唐诗的形式特点。

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风格鉴赏让学生结合诗的上句、下句分别分析韵部的对仗关系,并重点阐述诗歌中针砭人性的思想。

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唐代文学中的创作精神及几何学上的秩序美学。

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较深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课时:唐代文学及宫廷诗歌教师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并围绕宫廷诗歌这一主题展开讲述。

课上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深入研究《阁夜》这首诗,教师创设思考场景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构思与讨论。

第四课时:形式特点及感受表达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唐诗形式的特点,以及实例加强深度剖析。

接下来性探讨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在诗歌中。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诗中情感的表达,通过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转换做了理论知识的结合,让学生们熟练使用唐诗中的一些词语句式。

第五课时:学生分享朗读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古诗朗诵,让所有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表现自己,借此机会使大部分学生深入理解《阁夜》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价值。

教学方法与技巧本次授课中,我将运用多元教育技巧,让学生在各种形式中认知《阁夜》。

《阁夜》学案及答案

《阁夜》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阁夜》学案及答案高高二二语语文文教教学学案案备备课课人人审审核核人人授授课课时时间间课课型型新新课课第第 1 1 课课时时课课题题阁夜学学习习目目标标1 1、、欣欣赏赏并并领领会会本本诗诗的的艺艺术术特特点点2 2、、诵诵读读品品味味本本诗诗的的意意境境学习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自自学学导导航航一一、、诗诗歌歌背背景景、、文文题题解解析析二二、、注注释释::阁阁::岁岁暮暮::阴阴阳阳::短短景景::霁霁::1 / 8寒寒宵宵::合合作作探探究究 11、、岁岁暮暮阴阴阳阳催催短短影影, ,天天涯涯霜霜雪雪霁霁寒寒这这一一联联交交代代了了什什么么要要素素? ?2 2、、五五更更鼓鼓角角声声悲悲壮壮,,三三峡峡星星河河影影动动这这一一联联写写了了几几种种感感觉觉? ?表表达达了了诗诗人人什什么么样样的的感感情情??3 3、、野野哭哭千千家家闻闻战战伐伐, ,夷夷歌歌数数处处起起渔渔樵樵这这一一联联你你读读懂懂了了什什么么??4 4、、卧卧龙龙跃跃马马终终黄黄土土, ,人人事事音音书书漫漫寂寂这这一一联联表表达达了了诗诗人人怎怎样样的的悲悲慨慨??小小结结::背背诵诵课课文文高高一一语语文文教教学学案案备备课课人人审审核核人人授授课课时时间间课课型型新新课课第第 1 1 课课时时课课题题阁夜学学习习目目标标 1 1、、欣欣赏赏并并领领会会本本诗诗的的艺艺术术特特点点2 2、、诵诵读读品品味味本本诗诗的的意意境境学习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自自学学导导航航这---------------------------------------------------------------最新资料推荐------------------------------------------------------ 这是是一一首首年年终终时时感感怀怀的的诗诗,,写写景景、、写写情情,,充充满满孤孤寂寂悲悲凉凉的的感感觉觉从从诗诗的的内内容容可可以以判判定定它它作作于于大大历历元元年年((7 76 66 6))冬冬季季当当时时诗诗人人住住在在夔夔州州府府的的西西阁阁,,这这首首诗诗所所写写的的是是诗诗人人在在一一个个雪雪后后的的不不眠眠之之夜夜里里的的所所闻闻所所感感,,所所以以诗诗题题叫叫做做《《阁阁夜夜》》蜀蜀中中有有崔崔盱盱、、郭郭英英义义等等互互相相残残杀杀,,百百姓姓遭遭殃殃,,诗诗中中的的野野哭哭千千家家就就是是这这次次战战祸祸的的写写照照杜杜甫甫经经常常情情思思诸诸葛葛亮亮,,这这是是他他从从内内心心崇崇敬敬的的一一位位贤贤臣臣,,也也留留下下他他自自己己的的影影子子注注释释::阁阁::指指四四川川夔夔州州西西阁阁岁岁暮暮::年年终终阴阴阳阳::指指日日月月短短景景:3 / 8:指指冬冬季季日日短短景景::日日光光霁霁::雨雨停停初初放放晴晴或或雾雾散散了了、、雪雪不不下下了了,,都都可可用用「「霁霁」」来来形形容容寒寒宵宵::寒寒冷冷的的夜夜晚晚合合作作探探究究 1 1、、岁岁暮暮阴阴阳阳催催短短影影, ,天天涯涯霜霜雪雪霁霁寒寒这这一一联联交交代代了了什什么么要要素素? ? 岁岁暮暮,,交交代代时时间间转转眼眼一一年年将将尽尽,,有有韶韶光光易易逝逝人人生生短短暂暂之之感感 , ,稍稍稍稍流流露露出出凄凄苦苦的的心心境境天天涯涯,,称称所所在在地地资资州州,,有有客客居居天天涯涯自自伤伤飘飘泊泊凄凄寒寒,,宵宵 , ,这这里里指指黎黎明明前前, , 暗暗示示诗诗人人彻彻夜夜未未眠眠,,可可见见忧忧心心之之重重, ,为为下下文文写写听听到到当当地地驻驻军军的的鼓鼓角角声声作作铺铺垫垫。

高中语文《阁夜》教案

高中语文《阁夜》教案

高中语文《阁夜》教案
教案:高中语文《阁夜》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阁夜》的内容和中心思想。

2. 通过阅读文本,学习分析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和分析《阁夜》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

2. 分析小说的描写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阁夜》的艺术特色和细节描写。

2. 理解小说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
1. 导读法:通过对文本的精读,导引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2. 课堂讨论法: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归纳总结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总结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导读,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引入主题。

2. 学习分析《阁夜》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 分析小说中的事件和情节发展。

- 探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意义。

3. 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和描写手法。

-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和象征等表达方式。

- 总结作者的描写技巧和语言特点。

4. 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 分析作品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 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5. 总结课堂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讨论和个人思考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对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 对作品主题和情感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阁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阁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阁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阁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阁夜》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序《阁夜》作为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自问世以来就深受读者们的喜爱。

这篇文学作品到底有什么样的内涵和思想展现,我们该如何教学和探讨呢?本文将从文学学习的角度,设计一份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

一、教材分析《阁夜》是唐代女诗人李清照所著的一篇散文。

全文共分上下两篇,基于爱情友情这些社会关系的主旨,深入描绘了一对恋人相思相对的情感。

作品的篇幅不长,却通过两位主人公的情感碰撞,描绘了当时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阁夜》,帮助学生:1.了解唐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2.掌握散文创作的基本技巧,学习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3.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意象等元素的丰富内涵;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字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铺垫环节: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时代背景。

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在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理解并欣赏《阁夜》这篇文学作品。

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补充材料或讲解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唐代文学的精髓和文学特点。

同时,也可以以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

2.阅读篇章: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阁夜》是一篇唐代散文,通篇描绘了一对恋人在相思之中的生活状态,通过作者的描写,展现了人物传统情感与现代情感的冲突。

在阅读散文时,要帮助学生把握散文的基本特征,比如节奏、语言、结构、氛围等,同时梳理文学作品的主线、情节和情感形式。

3.理解人物:通过人物形象更深刻地阐释主题。

散文是一种以文字为载体,展现现实人物形象的文学形式。

在阅读《阁夜》时,要逐个解析人物形象,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了解恋人之间的感情渐进历程,以及传统情感与现代情感的碰撞。

同时要结合篇章路径,了解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

《阁夜》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阁夜》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阁夜》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选课背景及意义《阁夜》是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程中的一篇古文阅读经典,作者为唐代大文学家白居易。

选修此篇文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领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经典的认知,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学的灵魂与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阁夜”与“赋得古原草送别”在唐诗两大家族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古代诗人写景的方法,以及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技巧。

3.理解诗人在文学创作中的自我陶醉、情感表达和意义寓意的重要性,以及积极探索生命意义、思辨生命价值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及过程“导入——感悟——解析——交流——评估”1.导入:通过课前准备、故事引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准备好导引如下:(1)听唐诗宋词元曲,感受古代文学的韵味与魅力。

(2)呈现与“阁夜”相似的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情感陶醉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究。

2.感悟:让学生阅读文章并自主思考,对主题、意义、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展示学生有意义的精神体验,建议选择以下思考题(学生可根据自身阅读理解):(1)如何理解“珍重此时,怏然自悲;依依别离,舍不得你”这些句子?(2)诗中的小禽隐喻了何种情感与意义?(3)如何理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表达的陶醉情感?3.解析: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解答,帮助学生加深对唐代文学及作者个人风格的认知,深入领会古代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

4.交流:通过小组讨论、问题答辩等形式,展示学生优秀的思考与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交流彼此的观点和感悟。

5.评估:采用评分评级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教学资源1.课文及各种课外阅读材料2.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在线阅读平台、互动课堂等教学工具4.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辅助工具总之,《阁夜》是一篇古诗文经典,通过对其深入剖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其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鉴赏,更可以启迪学生内在的美感和人性追求。

阁夜学案

阁夜学案

《阁夜》学案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 1:正音①景:yǐng日光;②:霁:jì雪止;注释 2:“(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

注释 3:“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

对曰:“星摇者,民劳也。

”后伐四夷 ,百姓劳于兵革。

”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注释 4:跃马:指公孙述。

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

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

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现在四川奉节仍有白帝庙。

学习目标:理清线索,读懂诗歌一.读课文: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韵律节奏三读:读出情感二.分析诗歌:1.读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里面暗含着时间,能否找出时间的变化。

2.从岁暮到黎明一整晚的时间,作者为什么彻夜未眠?3.这首诗歌的线索是什么?4.分析诗歌关键处,明确疑难问题:a.首联:写出了几层冷意?b.颔联:鼓角悲壮和星河摇曳有无必然联系?作者用典,要表达什么?c.颈联:杜甫听到了野哭、夷歌之声会有怎样的感受?d.尾联:作者用典要表达什么?5.以杜甫的口吻,用散文化的语言叙述:我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感受到了。

6.思考: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7.概括诗歌的主旨。

7.总结本课把握诗歌主旨的步骤方法三.赏析:这是大历元年( 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篇两句点明时间。

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阁夜
杜甫
一、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有感情诵读作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
2.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了解杜甫沉郁悲凉的格调,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自称。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也被誉为“”。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著有《》。

2、背景知识
“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创作的,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人心不安,国无宁日,诗人愁心如焚,忧时伤怀,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3、《阁夜》的体裁
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有七律“千秋鼻祖”之美称。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吟咏诗韵:发挥想象与联想,用诗化的语言诠释诗歌。

根据诗意写一段话(对偶句或排比句)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