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理方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规范贷款操作流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本行相关信贷管理制度,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不良贷款化解要遵循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债权保全、有利于收回贷款本息的原则,做到从严控制、严格手续、降低风险、明确责任。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不良贷款化解是指在保全债权基础上压缩部分贷款本金、结清贷款利息、落实保证措施的前提下,实行压缩贷款数额再行发放的贷款。
第四条不良贷款化解实行“逐年压缩、属地管理、总行审批、基层操作”的原则。
第二章化解的对象与条件
第五条化解的对象
(一)借款户因经营效益不佳、自然灾害或重大疾病或交通事故等其他原因导致资金周转困难或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
(二)原借款手续不齐全或不合法而形成的不良贷款;
(三)借款户所借贷款转借他人使用形成的不良贷款,实际用款人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不良贷款;
(四)贷款已形成风险,经各种努力催收仍无法回收的不良贷款;
(五)超过法定诉讼时效的贷款。
1。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难点及建议
一、不良贷款处置的特征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暴露,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不良贷款率增加,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主要特点:(一)处置总量快速增长。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金额逐年增加,形势严峻。
(二)处置方式日趋多元。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传统方式主要有现金清收、转化盘活、以物抵债、呆账核销等,2014年开始采用批量转让不良资产,处置金额逐年增大;2016年首次引入证券化,2017年,批量转让成为不良贷款处置主要模式。
(三)处置成本高昂。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核销(含批转核销)消耗了同等规模的拨备或利润。
除批量转让和贷款减免外,贷款核销后虽然仍可按照“账销案存”原则继续追索,但实践中能够继续收回的比例很低。
(四)处置压力持续加大。
当前贷款劣变仍处于集中爆发期,不良贷款前清后溢问题突出。
五家大型商业银行逾期贷款保持高位,特别是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中尚未纳入不良的部分,存在隐性不良问题。
(五)处置难度不断增加。
不良贷款新暴露增多的同时,还呈现金额大、品种多、情况复杂的特点。
过去的不良贷款主要以流动资金贷款居多,而新增不良贷款的授信品种呈现多样化,增加处置难度。
同时,单个不良客户与存量客户、本区域其他企业的交叉违约风险在上升,涉诉、涉保、涉集资增多,复杂性不断增加。
二、不良贷款处置存在的难点(一)司法清收仍面临执行难。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诉讼案件无论对公还是对私、无论是诉讼数量还是诉讼标的金额,都达到历史高值。
且随着不良清收的深入开展,诉讼案件数量以及金额的上升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司法清收主要面临四方面困难:一是执行时间较长,执行效率偏低。
执行难、执行效率低下是目前银行债权司法追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据五行反馈,一般情况下案件经3至6个月能够审结,案件执行需一年以上,案情复杂的,执行均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二是抵押物优先受偿权与法院“首封处置权”协调不畅。
不良贷款资产处置主要处置方法[修改版]
第一篇:不良贷款资产处置主要处置方法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曾今国有商业银行的降低不良贷款率主要利用三种方法:1、剥离不良资产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
但是,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不断产生。
于是,2003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别与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坦利合作进行第二次不良贷款剥离。
接着,为配合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改制上市,2004年,政府又帮助两家银行剥离了2700亿不良资产。
剥离不良资产堪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外科手术”,具有见效快、短期疗效好的特点。
然而,它只是把不良资产从商业银行的账面上移除,并不能真正减少新不良贷款的产生。
2、高利差自1996年以来,政府实行高贷款利率、低存款利率的高利差政策,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存款利率。
高利差政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以消化不良贷款。
但是高利差政策有三个弊端:一是消化不良贷款速度太慢;二是牺牲存款者利益;三是容易诱发商业银行的投机行为,为追求利润,过度扩大信贷规模。
3、扩大信贷规模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既可以利用高利差政策获取利润,还可以增加不良贷款率的分母,起到稀释不良贷款的作用。
但在事实上,目前确实导致了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
处置不良贷款方法及分析(处置效果及处置的时间、速度两方面比较)1. 资产重组。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对一些具有重组价值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进行处置时,往往首先对这些企业的资产(包括债务) 进行重组,目的是为处置不良贷款构建一良好的财务基础和经营基础。
对银行来讲,用这种方式处置不良贷款方式的最明显优点是:银行可以获得提高债权价值回收率的选择权,从而减少不良贷款的损失;同时,企业经营得到改善,而政府花钱不多。
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 不 良贷款 ; 商业银行; 贷款
中图分类号 : 24 文献标识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章编号 : ̄8 3 9 (0 2 0 —o 1m0 飓3 . A 1 - 88 2 1 ) 3 o 1 2
如何解决商业银行 的不 良贷款 是 目前 我 国甚至 是世界 银行业面临 的难题 , 良贷款指 非正 常贷 款或有 问题贷 款 , 不 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 的贷 款协议 按时偿 还商 业银行 的贷 款本息 , 或者已有迹 象表 明借款人不 可能按原定 的贷款协议 按时偿还商业银行 的贷 款本息 而形成 的贷 款。它是 由商业 银行 内外部 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从微 观上看 , 它是借款企
2 1 年第 3期 02
( 8 期) 总 l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O A NN E C E SC LE E(O ILSIN E DSO ) O R A FH O IGT A H R O LG SCA CE C S I N E
NO. 01 32 2
因主要是存在 国家政策、 政府行 政干预 、 借款人 自 因素等 ; 身 内部原因主要是: 贷款及 收款的关 系化 、 情化、 人 信贷工作人 员的职业道
德素质低等。 降低银行不 良贷款关键 是健全 内部管理 , 建立健全的、 科学的信贷机制。从剖析我 国现 阶段不 良贷款的现状 , 分析不 良 贷款的成因基础 上, 出了降低不 良贷款的几点建议。 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日益突出。
不良贷款不仅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是十分必要的。
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波动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萧条期间,企业的经营困难,导致企业的贷款无法按时还款,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上升。
2.风险管理不到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到位也是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成因。
商业银行在审批贷款时,未能充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忽视了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导致贷款风险增加。
另外,商业银行对贷款项目的管理不够严格,或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问题贷款积累。
3.内控管理不严格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不严格也是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存在漏洞,或操作人员失职或滥用职权,都会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管理不到位也是不良贷款的成因之一。
商业银行在发展新的业务时,可能会忽视业务风险的评估,从而导致发放的贷款出现问题,从而使不良贷款率上升。
1.完善风险控制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制定科学的信贷审批制度,明确贷款的范围和办理流程,全面评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对风险评估不到位的贷款项目,应及时予以调整或撤回。
2.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及时发现问题贷款,制定有效措施,及时纠正问题。
3.加强信贷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管理,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加强对信贷市场的研究和监测,对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4.完善贷后管理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管理不严格,以及业务风险管理不到位等多重因素。
为了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加强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机制等,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不良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逾期或无法按时回收本金和利息的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周期波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不力等因素。
以下将详细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1.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放缓或经济衰退,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增加了贷款违约和不良资产风险。
2.借款人信息不真实:借款人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重要信息,使银行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而产生不良贷款。
3.贷款审批不严谨: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不全面等问题,未能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负债风险。
4.风险分散不足:商业银行在贷款时未能对贷款对象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散布局,多样化贷款组合,导致贷款违约风险集中。
5.法律环境不完善:法律对于贷款违约及资产处置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使银行难以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二、对策建议1.风险管理加强: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提升风险管理技术,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2.信息披露完善:商业银行应加强借款人信息核实,要求借款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并加强信息共享,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估。
3.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可以引入衍生品等金融工具,降低贷款利率、提前还款等风险,进一步规避风险。
4.合理定价:商业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风险评估结果,合理定价贷款利率,确保利差覆盖不良贷款风险。
5.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追偿能力。
6.完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7.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员工对于不良贷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
总结起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从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定价策略、法律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风险,保持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商业银行如何处理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如何处理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运营中,不良贷款是一项严峻的问题。
不良贷款不仅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造成影响,还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不良贷款,以确保银行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一、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方面。
银行需要设定合理的贷款政策和审批流程,确保贷款的可持续性和偿还能力。
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对借款人的尽职调查,了解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以减少不良贷款的风险。
二、提高贷款审批标准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应加强审核,提高审批标准,严格筛选借款人。
银行可以通过设置更苛刻的贷款条件、提高贷款利率或要求更高的担保措施等方式,减少风险较高的贷款。
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确保贷款审批流程的公正性和严谨性。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不良贷款风险。
银行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贷款资产质量,识别潜在的不良贷款。
一旦发现不良贷款,银行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设立风险准备金、加强逾期贷款催收与追偿等,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贷款带来的损失。
四、加强催收与清收工作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逾期贷款的催收与清收工作,以尽快收回欠款并减少不良贷款。
银行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司法诉讼等,强化借款人的还款意识。
同时,银行还可以与专业的清收机构合作,以加速清收工作的进展,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五、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防止贷款审批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和不当操作。
银行应设立专门的贷款审查部门,加强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确保贷款业务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此外,银行还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专业水平,减少贷款操作中的错误和违规行为。
六、积极开展经营创新为了降低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开展经营创新,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和业务领域。
通过拓展贷款市场,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降低对不良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盈利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不良贷款带来的挑战。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放缓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日益突显。
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稳定性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成为了银行业的重要课题。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定义和分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指借款人未按时足额偿还本金、利息和费用,或者无力正常还款的贷款。
不良贷款主要分为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三个类别。
1. 次级贷款: 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存在较大的还款困难,但仍然有部分兑付能力;2. 可疑贷款: 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存在明显的还款能力不足,有可能无法兑付的贷款;3. 损失贷款: 损失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已经完全或部分无法收回的贷款。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商业银行面对不良贷款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处置:1. 债务重组: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进行协商,重新制定还款计划和利率,以降低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增加借款人的还款能力;2. 委托回收: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回收,减少自身的风险暴露;3. 资产处置: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的抵押物或担保物进行变现,通过拍卖、出售等方式将资产变为现金;4. 转让债权:商业银行可以将不良贷款的债权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或投资者,转移不良贷款的风险。
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管措施为了规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行为,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监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1. 增加监管要求:监管机构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不良贷款的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2. 强化信贷审查:监管机构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贷款的审查和核查,确保贷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3. 完善监管机制:监管机构加强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置不良贷款,减少金融风险的积累;4. 提升处罚力度: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理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措施
戴相龙: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解决不良贷款 2001年11月01日 17:28 新华网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今天在此间表示,当前金融全球化趋势在逐步加强,全球金融市场的效率在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全球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
当前要解决我国的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戴相龙今天在“2001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演讲时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全球化趋势也在逐步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成为困扰和束缚许多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
在我国,金融业存有的一个重大风险就是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
戴相龙说,不良贷款数额较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国计划经济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改革成本。
近年来,为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我国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新增贷款质量普遍提高。
到今年9月底,不良贷款比例已比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而且今后几年将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
不良贷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国家处置不良贷款的能力不断增强,但降低不良贷款的工作仍然十分艰巨。
他说,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
除了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整顿社会信用、完善金融法规外,根本出路在于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根据我国“十五”规划,将分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管理,大幅度减少新增不良贷款,依法收回和处置已发生的不良贷款。
债务人按期归还贷款有困难,经债权银行同意,可以延期还款,可以提出债务重组方案,也可以依法申请破产。
但不能对债权人提出的偿债要求置之不理,不能躲避债权人。
否则,执法部门将依法处置。
为了准确反映资产质量,争取从明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2012年第2期SHI JINGJI 经济JIAO视角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徐琳(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重庆401120)摘要: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是引发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也是银行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济体制;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2.02.33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77-0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资产的整体质量,是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隐患所在,严重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特点,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处置大量的存量不良资产,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一)经济体制方面1、国有企业制度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债务人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归国家所有,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不明晰的产权关系造成了对国有企业贷款的零约束,由此造成了银行贷款利率的居高不下,这从一方面加大了国有企业按期还贷的难度,从而造成了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体制落后,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国有企业大量亏损。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关闭,国有企业破产、收购、兼并、承包、租赁等改制行为中大量逃废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债务。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1.1 经济变动经济环境的波动是导致不良贷款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出现下行周期,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就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此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会引起一些企业产能过剩,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1.2 信贷政策过松信贷政策的过松将导致过度扩张和违规放贷,加大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部分金融机构控制不足,盲目追求利润,对信贷风险的管控不力,进而增加了不良贷款的发生。
1.3 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引起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不善、盲目扩张、决策失误以及内部腐败等原因,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从而产生不良贷款。
1.4 不良资产处置不力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不力,也是导致不良资产增加的重要原因。
一些银行对不良贷款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置和催收措施,导致不良贷款的堆积。
同时,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和处置手段的不灵活也限制了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
二、应对不良贷款的对策2.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信贷审查制度、审慎评估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等。
通过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2 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框架。
加强对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进行监控,提高贷款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强化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在放贷之前应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规避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
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可以提高贷款审批的质量和准确性。
2.4 加强担保和抵押物管理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加强对担保和抵押物的管理。
通过对担保和抵押物的充分评估,能够提高贷款的履约性,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5 健全资产处置机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建立健全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日益严重,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外部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导致信用风险增加。
中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相对薄弱,是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内部原因之一。
部分银行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风险控制,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部分银行在客户评估、贷款审批等环节缺乏规范和透明度,也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由于部分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恶意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缺乏有效的债务追偿措施,进一步加剧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政府应加强对宏观经济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经济波动带来的问题。
同时,应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
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信贷管理体系。
应建立健全的客户评估机制,对借款人进行全面、客观的信用评估,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应加强贷款审批流程的监督和审核,防止因不规范操作导致的不良贷款。
同时,应定期对信贷管理流程进行审计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借款人应提高信用意识,按时偿还贷款。
政府应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教育,提高公众对信用的重视程度。
应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违约成本,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率。
针对现有的不良贷款问题,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应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防止不良贷款事态恶化。
应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积极盘活不良贷款,降低银行资产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处理方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处理方法【摘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分类、风险影响以及处理方法和防范措施,探讨了如何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在处理不良贷款时,加强风险管理、发展信用评级体系和推动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化是关键步骤。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处置措施,商业银行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保护自身利益,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应重视不良贷款问题,建立完善的不良贷款处理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处理方法、形成原因、分类、风险影响、风险管理、信用评级体系、资产处置市场化、防范措施、重要性、结论。
1. 引言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持续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已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不良贷款率更是呈现明显上升态势。
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质量,还使得银行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压力。
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源主要包括经济周期性因素、行业风险、企业自身经营风险等多方面因素。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减弱,还款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一些行业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企业利润能力不足,无法偿还贷款,也是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来源。
随着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加强对风险资产的处置与管理。
商业银行还在不断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政策,探索多种方式和手段处理不良贷款,以保障银行资产质量稳定和业务持续发展。
1.2 处理不良贷款的重要性处理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不良贷款的存在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造成严重影响,不仅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出现风险,还会对银行的利润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及研究对策
因而易于导致银行今后发放贷款时更加忽视风险的防范。 事实上发生
集 处 或 说 一 剥 。 必 按 场 的 则 行 离 处 中 置,者 再 次 离 但 须 市 化 原 进 剥 和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
置。 这是加快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资产管理 公司应该在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有更大的作为。 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锻炼, 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初步培养了一支 比较熟悉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的专业化队伍。
不 良率 的短期 策略将 可能令 未来 的不良货款增加 。
〔 关键词」 业 行 良 款 商 银 ;不 货
目 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努力加快改革的步伐。 前, 改革进程中无法 回避的一个难题是, 大量的不良贷款究竟如何解决才好? 这个问题一 天不解决, 就意味着银行的风险一天没有得以完全化解, 银行改制上 市的目标也就一天难以真正实现。对于这一点, 大家的意见想必是一 致的。 但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而有效地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 贷款问题, 则众说纷纭了。有人说, 为了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责任, 必 须靠商业银行自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逐步消化历史包袱, 不能再搞 二次剥离了。 但也有人说, 这是一种纯粹的道义要求, 国有银行不良贷 款的成因十分复杂, 完全要求银行自身消化既不合理也不可行;有人 说, 由于银行 目前不仅资本充足率达不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 就连净 资产实际上也是负数, 因此, 解决国有银行的历史遗留问题 , 需要国家 注资。 但也有人说, 就算国家有能力对国有银行进行一次性注资, 在现 行的体制下, 银行每年资产规模都有两位数的扩张, 如何能保证资本 充足率始终达到国际化的标准;有人说, 为了将不良贷款迅速移出银 行资产负债表, 可以将现有的银行分为集团 公司和股份公司两部分, 股份公司改制上市, 贷款则交由 不良 集团公司逐步消化。 但也有人说, 现今中国资本市场之所以存在不少问题,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国有 企业改制上市时采用了设置母体公司接受不良资产、低效资产的做 法。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 实际上很难规范母公司和上市公司间的关 系, 这导致了上市公司往往要为母公司分担历史责任, 结果必然是损 害投资者的利益;有人说,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 贷款进展不够 快、 效率不够高, 不宜再把不良资产交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了。 但也有 人说,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 资产成效是显著的, 应该进一步充分发 挥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专业化优势, 等等。 总之, 可谓仁者见 仁, 智者见智。这里, 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s rd n ut d r ui s T a e d s y n I r
21 0 1年第 7 期
论 我 国商 业 银 行不 良贷 款 形 成原 因及解 决 途径
周 晗 菲
( 南财 经政 法 大 学 新 华 金 融 保 险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6 ) 中 湖 3 0 4
存量处置与 流量处 置相结 合 原则 、 成本 最小 ( ) 济 基 础 成 因 论 ; 认 为 经 济 运 行 风 险 广 泛 存 在 , 置相结合原则 、 1经 其 商业银行 不 良贷款风险在一 定程 度上是 经济运 行风 险的反 化 与 收 益 最 大 化 原 则 等 。 应 。 国 内 大 多 数 大 多 学 者 认 为 国有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是 由 国 有 2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不 良贷 款 现 状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的不 良贷 款 问 题 始 一 终 是 困 扰 我 国 金 融 企 业 风 险 转嫁 而 来 。樊 纲 ( 0 3 认 为 银 行 坏 帐 在 一 定 意 义 20 )
出 , 国 银 行 业 不 良贷 款 有 7 集 中 在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 国 我 6 关关系 , 目前 的 改 革 并 没 有 从 实 质 上 解 决 国 有 企 业 的 软 约 有 商 业 银 行 挤 占 了其 他 银 行 超 过 3 的 不 良贷 款 比重 。 由 O 束 问题 。 此 可 见 , 国银 行 业 的 不 良贷 款 问 题 归 根 结 底 主 要 是 国有 我 究 。结 果 表 明 , 有 企 业 的 软 约 束 与 不 良 贷 款 之 间 有 着 相 国
贷 款 问题 能够 得 到 彻 底 解 决 。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对策
救 济 机 制 等 社 会 保 障 机 制 , 政 府 在 使 企 业 、 行 改 革 中 无 后 顾 之 忧 , 接 银 直 按 市 场 经 济 的规 则 行 事 , 而 保 证 商 从
业 银 行 的 各 项 信 贷 政 策 和 信 贷 原 则
6健 全 社 会 保 障 机 制 。加 快 和 完 . 善 社会保 障法 律法规 的制定 和执 行 ,
建 立 规 范 的 企 业 破 产 淘 汰机 制 、 业 失
确 、 企 分 开 、 理 科 学 的 现 代 企 业 政 管 制 度 上 深 化 改 革 。建 立 与 政 府 行 政 管 理 彻 底 脱 钩 的 国有 资 产 运 营 部 门 , 并 由其 派 出 股 东 代 表 、董 事 会 成 员 ; 聘
业 银 行 独 立 的 法 人 地 位 ; 府 和 监 督 政
尽 快 退 出 竞 争 领 域 尤 其 是 中 小 企 业
和服务性行业 。
3引 导 企 业 坚 定 不 移 地 走 规 范 破 . 产 、 励 兼并 、 岗分 流 、 人 增效 、 鼓 下 减 大 力 实 施 再 就业 工 程 的路 子 。积 极 推 进 企 业 的 重 组 , 决 效 率 不 高 规 模 小 解 的 问题 , 高 经 济 效 益 。 提
必 须 下 大 力 气 ,协 调 全 社 会 的 力 量 , 家 安 全 的 领 域 和 部 门 外 , 有 企 业 要 国
革 , 其 转 变 为 真 正 自主 经 营 的 商 业 使 银 行 。 进 行 产 权 制 度 改 革 , 立 现 代 建 银 行 制 度 , 防 范 信 用 风 险 的 最 根 本 是 的举 措 。现 代 公 司 制 银 行 的本 质 主 要 体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法 人 财 产 权 和 公 即 司机 关权 力 构 造 即法 人 治 理 结 构 。 健 全 我 国 商 业 银 行 法 人 制 度 , 立 现 代 建 金 融 企 业 制 度 。首 先 要 求 商 业 银 行 有 明 确 的 法 人 产 权 , 国 有 商 业 银 行 必 即 须 实 行 政 企 分 开 、 权 分 离 , 立 商 两 确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及管理途径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及管理途径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不良资产的工作并作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下降”但效果不是很明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痼疾也是影响我国经济金融健康运行的一个重大隐患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方法以加快治理不良资产的步伐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基本现状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仍然占据国内银行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巨额的不良资产比率严重地影响着其经营效益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余额高、占比大、消化难等特点截至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五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资产余额高达16000亿元左右平均比例占到25%各家银行分别披露其不良比例或下降比例建设银行境内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78亿元比年初减少了21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36%比年初下降3.99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率25.52%比年初下降了4.26个百分点;农业银行境内分行不良资产率下降4.7%;中国银行不良资产下降到22.37%同比下降5个多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结构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人民币短期贷款中的不良资产高于中长期贷款;二是人民币贷款中的不良资产占比高于外币贷款;三是商业银行内部各地区、各行之间不平衡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区银行不良占比高、东部沿海地区银行不良占比相对较低的状况按照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出的承诺2005年我国要完全放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2006年放开金融准入和市场竞争在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面对激烈竞争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全面提高资产质量便更为紧迫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双降”迫在眉睫二、导致不良资产的主要成因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很复杂相关因素很多主要成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因素如原有投资体制的弊端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等二是银行因素银行自身的产权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如忽视科学决策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规模效益信贷管理上的内控机智不健全、缺乏必要的风险约束机制等等由此造成一些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投资失误等极大地损害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三是企业因素如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大面积亏损、企业改制过程中银行债务的悬空和逃废等实际上这些造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常常是密切相关、共同作用的从本质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随着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企业高负债和软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亏损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在90年代后期国内需求明显不足国有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不断增加的巨额不良资产已逐渐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严重挑战因此专家分析指出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是解释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第一变量可解释现有的银行不良贷款的70%;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则是第二变量解释银行不良资产剩下的30%三、处置不良资产的制约因素及难点(一)从外部环境看1.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制度十分薄弱部分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观念淡薄认为银行的资金是国家的资金往往将贷款挤占挪用或利用改制、破产、兼并、多头开户等手段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务一些地方政府也没有完全摆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位置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官员缺乏大局观念只考虑地方、部门利益而置银行于不顾暗地里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开绿灯、充当保护伞同时由于存在一定的法律制度障碍致使依法惩处、打击不力助长了“失信毁约”的蔓延2.授信企业缺乏现实偿还能力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授信企业都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企业中的许多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低下历史包袱过重、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等原因经营效益持续大幅下滑无力偿还债务即使有的贷款有抵押资产但由于是企业职工生存的主要来源若依法清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较大难以执行3.银行间无序的竞争银行间的不规范、不公正竞争为一些授信企业骗取银行贷款、蓄意逃废债务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使多头开户、多头贷款、重复抵押、虚假担保、贷款不还等不正当行为屡禁不绝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利益4.相关费用标准过高银行和企业难以承受一是抵押登记费用高使一些企业在办理抵押贷款中没有足够的资金办理各种手续造成无效抵押或抵押物不足值二是资产讦估费用高三是抵贷资产接收、处置过程中相关费用太高商业银行难以承受四是重复纳税银行在信贷活动中按照权责发生制已经按规定缴纳了相关税赋但在抵贷资产接收和处置时银行还需要再次缴纳占抵贷物资标的额3—5%的税金(二)从银行内部来看1.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不利于信贷资金安全运行如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为一级法人一级以下分支机构无法人资格而具体的信贷资产运作大都是在一、二级以下分支机构完成这样就形成贷款发放过程的责、权相分离2.自身消化不良资产能力有限近几年国有银行通过剥离和清收、盘活、核呆一部分不良资产得到了有效处置但仍有大量的政策性不良贷款损失和自身经营性不良贷款遗留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且多是收回无望的损失类贷款从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来看要消化如此之大的历史包袱难度很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何况还有新的不良资产在不断产生3.不良贷款治理缺乏有效手段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所采取的手段基本局限于盘活、清收、重组、核呆和扩大贷款总量等传统手段仅靠这些手段已不足以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第一受自身财力所限呆坏账核销无法作为处置占比过高的不良贷款的主要途径第二盘活、清收、重组一般只适用于那些具有一定还款能力或具备再生能力的企业而对那些完全失去再生能力的企业的不良贷款并不是有效的处置手段第三在拓展增量市场上由于受市场资源、授信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各商业银行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十分有限贷款总额扩张对不良贷款率下降的稀释作用不明显4.内部管理缺陷导致对不良贷款控制乏力一是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风险评价体系定性、静态、局部的分析多定量、动态、全局分析少难以对贷款风险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无法确保借款决策的正确性和安全性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落后自我约束力不强擅自放宽贷款条件重贷轻管重放轻收、贷后管理不严、对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责任追究不力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不断产生新的不良贷款此外借新还旧技术转化也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特别是一些基层行为完成压缩不良贷款和收息指标等要求办理借新还旧手续甚至人为地调整数据从而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贷款在企业的长期周转使用中逐步损耗最终变风险为损失5.信息不对称造成贷后管理的漏洞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会没有深入企业进行贷后跟踪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而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造成信息的误导陷入了被动局面6.治理不良贷款的资源投入不足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人员素质与发展要求差距很大合格的高素质信贷管理人员层层告缺急需配备充实多技术、多专长、多领域的综合人才和操作人才同时在财务费用投入上也有限不能保障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7.在主导思想上还仅停留于“等、看、望”“等”就是企业停产后等破产“看”就是静观企业如何动作“望”就是指望每年上级行的核销政策主动寻找压缩市场的力度不够四、积极探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与手段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是现代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全球性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由于不良贷款资产的激增而损害了本国的金融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的现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多年来一直采取强有力措施对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资产予以处理以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从而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各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不同各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引发不良贷款资产形成的具体原因不同因而各国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其标准或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政府支持方式即一国政府或金融监管当局对危机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帮助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资产(2)市场化方式即银行在进行市场化处理时既可以通过集中式——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通过各家商业银行分散式来解决(3)民营化方式即在整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进行必要的资本重组、提高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基础上向国内外私人资本出售银行股权(一)明确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目标及原则为了化解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我们国家于1994年对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进行了分离采取银行业、信托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原则同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1998年财政部增发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并采用呆账核销等方法来化解不良资产到2002年底华融、信达、东方、长城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公开拍卖、出售、资产重组等方法共处置不良资产1013.18亿元回收现金674.82亿元人民银行监管目标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每年降低2到3个百分点2005年不良资产率达到15%以下为此我们首先应确立以下目标模式一是必须确定增量贷款的优先地位把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发生放在首位以便通过总量的扩大来消化存量从而达到降低不良资产占比的目的;二是分清不良贷款的成因分层次落实解决;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根据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实际的信贷投入领域与相关产业在此目标模式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原则根据国际经验教训政府参与对处理银行不良资产至关重要更不可避免地需要金融监管当局的参与及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坚持区别情况、分类处置的原则区别对待就是把事实呆账、随时间一同贬值的资产和预期具有升值潜力的不良资产区别开来对事实呆账应尽快进行处置但责任一定要分明防范道德风险尽量减少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对于与时间一同贬值的不良资产要加快处置步伐以控制和减少损失对有升值潜力的不良资产可以暂缓进行处置特别是回收率很低的应该缓行以待时机3.坚持债权人主导与宽让原则银行的必要让步是履行支持国企改造的责任和义务也可以摆脱一些历史包袱因此需要实事求是的实施“宽让”;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曾经并将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大作用目前一部分处于困境的企业通过改革重组再度增强还款能力或扭亏为盈的可能性较大要最大限度地保护银企双方的利益探索强有力的、灵活的减让债权与债权盘活一并操作的手段4.坚持治标治本和防范兼顾的原则解决不良资产不能像割韭菜割一茬又一茬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防患于未然同时要标本兼治建立风险防范与监督机制制止金融恶性竞争并充分运用银行同业的监督作用提高银行业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二)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经验国外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的实际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处置不良贷款资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政府应该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提供全力的支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相当一部分是计划管理体制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是一项特殊的经济活动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因此国家应制定一些相应政策、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解决不良贷款资产转换过程中的其他有关法律问题如产权交易、债券交易以及债权证券化、股份化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启示之二采取集中方式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资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将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好银行/坏银行”模式与不良资产分账经营有机结合起来组建相对独立、相对集中的不良资产处置体系专职负责不良资产的清收、重组、保全工作构建统一、标准、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全面提升分账经营层次实现不良资产经营的专业化、集约化除了借助于商业银行的一般管理手段外还要更多地吸收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以及信息资源、区域经济、技术经济、市场分析、法律救援等手段形成管理上的整体优势启示之三通过各种渠道使不良资产的债权市场化不良贷款资产债权的市场化就是指能够使不良贷款资产的债权进入市场交易将不良贷款资产的债权以各种方式向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转换具体形式有一是由政府机构或政府指定的机构用财政债券或政府担保债券方式直接收购不良贷款资产的债权实现债权向债券的转换二是由中介机构收购不良贷款资产的债权将债务进行重组后实现债务向股权的转变三是建立不良资产交易中心组建有组织、有固定地点通过集中竞价公开买卖不良资产的交易场所实现不良资产的真正市场化运营四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通过谈判达成债权变股权的协议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使不良资产债权流动起来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成本最小的一个基本思路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政府处理不良贷款资产专门机构的目标及侧重点有所差别有的国家强调回收率的最大化有的国家则注重从时间上尽快地完成不良贷款资产的处理还有的国家则把帮助企业恢复竞争力、调整结构作为主要目标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三)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积极探索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对策由于各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过程各异仅依靠某一种手段和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边清理、边处置以加速盘活不良资产1.加快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权责制从体制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都是一级法人制没有明确的授权制在授信决策上权、责、利不清晰存在集体负责实际无人负责的现象致使信贷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现代商业银行建设步伐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要明确一级法人及层层授权制明确被授权人的权限、责任及利益在权、责、利的激励、约束下从管理上有效地控制风险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要大力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透明度建设从而有效地防范内部道德风险2.建立严格的不良资产清收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在不良资产清收中要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制定出专门的不良资产清收奖励办法对清收人员进行单独的奖罚对有能力且在清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敢于在物质上给予重奖敢于在待遇上打破常规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一个人人争先的工作氛围3.以盘活存量为立足点下大力压缩现有不良贷款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必须首先从盘活不良资产存量入手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多法并举多管齐下把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逐步压缩至可控的限度内充分利用银行自身优势和各种服务功能帮助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支持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寻求同国内外优势企业联合通过兼并合作、债务重组、增资扩股等新路子盘活企业存量资产要加快处置抵债资产通过对以物抵债资产的开发、转让、租赁和拍卖变现等形式实现资产的保全对恶意逃债、还款意识淡薄的企业要坚决采取诉讼方式或联合制裁追索债务依法维护银行债权安全要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搞好剥离、债转股、核呆工作推动银行清理消化不良资产对无法实施改制且有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银行要依法参与全过程破产处置工作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4.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扩大对不良资产治理的可为空间一是实行不良资产专业化经营以二级分行为单位成立不良资产处置中心集中辖内不良资产组织专门人才队伍进行清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二是突破收贷范围银行要在收贷中以保全信贷资产为根本宗旨以市场变现难以程度为标准以收取货币资金为上策兼顾实物资产、票据、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最大限度地保全信贷资产三是开展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国有商业银行可考虑把一些不良贷款委托给业务手段相对灵活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由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国有商业银行难以采用的手段包括租赁、债权转让拍卖、资产置换、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治理四是拓宽不良资产信息交流出售渠道积极寻找国内外资源寻找潜在的投资者、购买者和合作伙伴加快收回资产的处置速度5.建立以银行为导向的企业监控机制实行封闭贷款活化新形成的不良资产封闭贷款工作是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下进行的需要企业主管部门、司法部门等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提供优惠政策为银行监控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在当前法制不健全、行政干预突出、部门间协调难度大的情况下开辟一条银行强化权益的渠道有利于活化新形成的不良资产6.加大风险准备金的预提比例集中化解企业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我国自推行风险准备金制度以来已经做过多次调整和改进目前按年初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但它与现在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及信贷资产损失弥补需求上有很大差距相对国际惯例次级贷款按25%提取、可疑贷款类按50%、损失贷款按100%提取也是远远不够的提高风险准备金比例有利于对信贷交易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增强银行活化不良资产的能力7.抢占增量市场的制高点有效扩张信贷资产总量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狠抓信贷增量市场的拓展通过信贷资产的有效扩张对不良资产进行稀释在新增市场中要做到一是在信贷的产业结构上要把贷款配置在国内急需发展的能源、交通、电讯和主导产业上去重点发展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在信贷资产的企业结构上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市场广、产品优、管理严、效益好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三是在信贷资产的规模结构上要控制贷款集中程度大额贷款与小额贷款保持合理比例四是在信贷资产的区域结构上信贷资产质量必须重点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当兼顾不发达地区要通过资源技术互补发挥优势提高效益和利益合理共享的经济手段来促进和带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五是要紧抓市场热点稳步发展消费信贷8.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构筑一个安全、流动、高效的管理平台一是完善授信风险机制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业务环节中实行分段管理职能分开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强化贷款项目的调查评估工作、贷后跟踪管理以及后评价制度集体审批决策要有权、有责、有科学性二是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如信贷风险预警台账等一旦贷款进入预警范围内则提示信贷员要高度关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信贷风险发生三是全面推行五级分类统一不良资产质量统计口径防止因统计口径不一出现监管真空四是加快信贷人员队伍建设实现信贷人员集约化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在各种金融服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银行业中的主流力量,国有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国有银行)起着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
然而在国有银行的贷款发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这给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重大的风险和压力。
本文将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展开分析。
一、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一)内部管理问题1.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在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国有银行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对行业、公司和个人客户进行细致分析的能力。
这使得其风险控制能力变弱,难以预测风险,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2. 风险防范意识欠缺。
一些国有银行可能把风险管理当做一个形式,缺乏警醒和预防意识。
特别是在贷款审批过程中,过于重视客户关系和业绩考核,不重视风险管控,这会加剧不良贷款的形成。
(二)贷款利润过度追求1. 过于追逐利润。
作为营利机构,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必须追求利润。
然而,一些国有银行在利润追求过程中,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忽视风险控制,放贷速度过快,导致不良贷款频繁出现。
2. 贷款法律条款存在漏洞。
银行的贷款法律条款应该起到一种约束作用,防止客户违约,但是现实中有些银行贷款合同存在漏洞,导致客户难以履行合同,或者银行难以收回贷款。
(三)宏观经济风险因素1. 宏观经济波动。
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贷款数量大幅增加,为追逐更多的收益而给予不良企业大量贷款,如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导致贷款风险持续增加。
2. 行业风险。
金融市场是流动性最强的市场之一,竞争激烈。
因此,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其中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都是银行面临的挑战,贷款风险也相应地提高了。
二、盘活不良贷款措施(一)完善内部管理1.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为了预防不良贷款出现,国有银行应该更加注重风险管控。
除了制订到位的女士风险监管制度外,培养一批具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非常必要。
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途径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下一步的改革进程,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而且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
在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异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畸高的不良贷款率主要根源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根源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由此提出有效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途径,不仅要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措施要创新,而且要把控制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作为解决银企债务危机的核心。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率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不良资产工作,并作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自2000年以来虽然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下降”,但所采取的治理手段基本局限于盘活、清收、重组、核呆和扩大贷款总量来稀释不良贷款等传统手段,效果不很明显,不足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
如何更有效地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内的不良贷款这一“痼疾”,不仅在于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更重要的是用定量化的系统思想探索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抑制增量贷款中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治理机制。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披露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些情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01年底,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按四级分类为25.37%;如果按五级分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30%,其中需要核销的不良贷款比率大约是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途径摘要: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下一步的改革进程,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而且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
在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异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畸高的不良贷款率主要根源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根源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由此提出有效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途径,不仅要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措施要创新,而且要把控制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作为解决银企债务危机的核心。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率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治理不良资产工作,并作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自2000年以来虽然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下降”,但所采取的治理手段基本局限于盘活、清收、重组、核呆和扩大贷款总量来稀释不良贷款等传统手段,效果不很明显,不足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的健康运行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成败。
如何更有效地治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内的不良贷款这一“痼疾”,不仅在于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治理,更重要的是用定量化的系统思想探索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抑制增量贷款中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治理机制。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披露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些情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01年底,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按四级分类为25.37%;如果按五级分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30%,其中需要核销的不良贷款比率大约是8%。
自90年代后期至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见下表1:表1.1.1: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单位:亿元;%资料来源:施华强、彭兴韵《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
2002年总贷款取自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信贷收支统计年报。
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9年─2002年不良贷款率比较如表2所示;表1.1.2:单位:%资料来源:《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2~2003,《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1999年~2000年不良贷款的统计口径是原来的四级分类法,不良贷款包括逾期、呆滞和呆账贷款。
2001~2002年的统计口径是五级分类法,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
N/A为数据不详。
从上表分析可知:工行、中行、建行2002年底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比2001年底下降4.26%、5.14%、3.99%。
农行宣布2002年不良贷款持续下降4.2%,优质公司类贷款占比提高6.79%(《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2~2003)。
由于不良贷款划分的标准不统一,所依据数据也存在不确定性,实际有很多贷款是滚动贷款,银行往往是靠发放新贷款才能收回旧贷款,有些贷款实际已是不良贷款,但在资产负债上却表现为正常贷款,不良贷款的存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长期沉淀的呆帐和呆滞贷款,实际已很难收回。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按五级分类法,2000年、2001年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34.43%和29.78%,而按“一逾二呆”分类法,2000年、2001年的不良贷款率又分别是29.3%和25.71%。
(《金融时报》2002年4月26日第1版)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背负如此之高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能够继续经营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严重的软预算约束。
如1998年8月,财政部发行了30年年期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以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另外在中国,通过银行特殊的经营机制及国家信誉的作用,存款资金大量流入银行,如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存款的不断流入才能保持其应有的流动性,也暂时保持了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不良贷款对银行自身的稳定性的冲击在中国还没有显化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国内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较分析。
表1.1.3:2000年—2002年部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单位:%资料来源:2001~2002年数据取自《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2~2003);2000年民生银行和2001年华夏银行数据取自《中国金融年鉴》(2001年)。
由上表可知,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普遍大大低于同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据200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01年底,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为12.94%,108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25.15%。
由此表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产物,是完全根据《公司法》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产权清晰的企业法人,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领域的竞争结果。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行业结构特点,据南昌市人民银行一项对南昌市辖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2000年以来中长期贷款的运行情况及风险状况专题调查显示:中长期不良贷款主要分布在工业、农林、商业、外贸和房地产等传统行业。
在工业企业中,化工、轻工、煤炭、冶金、纺织、建材、造纸、机械、食品等传统工业不良贷款占比高于新兴工业,在2002年底工业企业中的化工、轻工、纺织、机械、食品五项合计中长期不良贷款占比为52.79%,农林占比为8.41%,商业占比为4.81%,外资占比为5.17%,房地产占比为9.99%,五者占比高达81.17%(《金融与经济》2003年第8期)这说明我国的工农业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兴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企业性质结构。
不良贷款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
据一项对南昌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风险状况的调查表明,2002年底辖内国有商业银行16.55亿元中长期不良贷款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为71.02%,分别高出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70.6%、67.77%、61.02%和60.87%。
这说明,我国的国企改革必须加快。
三是期限结构特点。
人民币短期贷款中的不良贷款高于中长期贷款中的不良贷款,而中长期贷款中的五年以内的中期不良贷款又高于5年以上的长期不良贷款。
这说明短期贷款中因多次“借新还旧”而形成的“短贷长用”产生的实际不良贷款十分严重。
四是形态结构特点。
不良贷款按“一逾二呆”分类标准主要表现为呆滞贷款,且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据南昌市人民银行一项辖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风险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底辖内国有商业银行16.55亿元中长期不良贷款中,逾期贷款1.28亿元,占比为7.73%;呆帐贷款为1.94亿元,占比为11.72%,高于逾期贷款3.99%;呆滞贷款13.33亿元,占比高达80.54%,高于逾期贷款72.8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步向呆帐贷款转化的趋势。
五是币种结构特点。
人民币贷款中的不良贷款占比高于外币贷款;六是商业银行内部各地区各行之间不平衡,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占比高,东部沿海地区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相对较低的状况。
这说明不良贷款与地区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高度相关。
(二)中国金融系统不良贷款率的国际比较。
1、与亚洲邻国的不良贷款率比较分析。
表1.2.1: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不良贷款比较单位:%从上表2.1可以看出,中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其他亚洲国家。
据日本金融服务署2002年2月初公布的数字,截至2001年9月,日本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5.7万亿日元,相当于同期GDP约29.3%.但中国金融系统不良贷款和亚洲各国不良贷款的来源不一样。
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泡沫经济,中国主要是国企亏损的结果,而不是泡沫经济破灭后形成的不良贷款。
2、与发达国家的不良贷款率比较分析864 42(年)(年)图2.1 图2.2资料来源:《国际清算银行第72期年报》(2001年4月1日----2002年3月31日)2002年7月8日巴塞尔。
百分比;该指标在各国的定义与数据覆盖范围有所不同。
表1.2.2: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百分比的国际比较单位:%资料来源:彭兴韵《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从图2.1、图2.2和表2.1、表2.2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比工业化国家更加严重。
发达国家的不良贷款率均远远低于10%,北欧地区在银行危机最严重的1992年,不良贷款占银行贷款的比重约为10%,而在80年代亚洲银行危机时,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常常超过20%。
部分国家的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国有部门,这主要是以前发放不受市场纪律约束的贷款造成的。
其他国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私有银行。
例如,1994年末,阿根廷公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为33.3%,而私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只有10%(彭兴韵2002)。
这进一步说明,不同的产权结构下银行治理效率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上述不良贷款的国际比较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商业银行经营中产生不良贷款是必然的,不良贷款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固有的产物。
但不良贷款应该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
不良贷款率的国际警戒线一般为10%左右,我国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不得超过15%。
(2)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偏高,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剥离了14000亿元的不良贷款之后,不良贷款率仍然高达20%左右,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风险非常突出,甚至应将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风险提高到银行危机的高度来认识,我们不能因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正常运转而对其不良贷款和风险问题掉以轻心。
(3)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是导致巨额不良资产的主要根源之一,巨额不良资产是一个国家金融业在经济转轨时期所必须承担的改革成本。
(4)不同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下银行治理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不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巨额不良资产的银行内部根源。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深层原因剖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历史累积的结果。
众所周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笔者认为,产生国有商业银行畸高的不良贷款率的深层根源在于目前的整个经济制度,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银企产权制度、金融监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等。
本文下面从银行内、外部主要因素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