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因果性分析
拉普拉斯的传统因果论:设X 为因, Y 为果, 把X 和Y 的因果关系看作孤立的封闭系统。拉 普拉斯认为, 如果人们早知道宇宙在某一瞬间的状态并掌握了宇宙的一切因果律, 那么他就能 预言或回顾世界历史的每一个事件。这种因果理论的错误在于排除一切偶然因素, 更重要的在 于把原因X 看作意义固定不变, 与周围环境无关, 因此因果关系成了一条预定的因果链。
观察渗透理论:作为原因的X 与周围各有关因素按某种概念模式形成一个体系, 只有把它 放在这个概念模式的一定位置上, 它的涵义才能确定, 同一个X 被置于另一个概念模式中, 会有 另一个涵义, 而且X 与Y 的因果联系亦非固定不变, 它们按不同的概念模式去联系, 会形成不同 的因果关系, 不同的概念模式最后又决定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因此汉森说:“原因一定与结果相 联系, 不过这是由于我们的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而不是因为某种‘宇宙胶水’把整个宇宙粘 成一团”。此外, 因果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 不同的理论观点赋予同一术语以不同的反应和评 价, 由于微观现象不同直接看到, 所以科学家对微观现象的不同现象的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很 难彻底解决。
心理学视野中的“观察渗透理论”
知觉模块说:美国心理学家福多把人类的思维器官比做模块,即“信息封装的计算系统, 它具有推理机制, 并且所接触的背景知识受到认知结构一般特点的制约。模块可以看成是具有 专用数据库并能实现特定目的的计算机”。
由于每个模块都只能用模块内部的信息来计算表征,因此,无论理论背景有多大的分歧, 都会受到知觉模块的信息封装限制, 从而对同一刺激拥有相同的知觉经验,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 到独立于理论的客观的观察。
多数人会将中间部分的白色背景看作一个白色的三 角形, 而且中间的白色三角形部分似乎比图像外缘的背 景更加明亮, 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亮度差别。现在如 果观察者将这幅图看作是由6 个互相独立地摆放在白色 背景之上的图形组成的, 并将注意力集中到V 缺口的位 置, 那么视觉错觉就消失了。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系, 会形成不同的因果关系, 不同的概念模式最后又决定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因此汉森说:
“原因一定与结果相联系, 不过这是由于我们的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而不是因为某种‘宇宙
胶水’把整个宇宙粘成一团”。此外, 因果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 不同的理论观点赋予同一术
语以不同的反应和评价, 由于微观现象不同直接看到, 所以科学家对微观现象的不同现象的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理
王芳
论
战
线
一 、“观 察 渗 透 理 论 ”提 出 的 背 景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主要针 对 逻 辑 实 证 主 义 的 中 性 观 察 来 说 的 , 历 来 许 多 科
"#$% 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 往往强调它的感觉基 础 , 即 认 为 科 学 认 识 是 从 感 觉 开 始﹙包 括 观
察与实验﹚然后从中概括出感念, 概念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 得出定律, 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 括而得出理论以至于原理, 提出感觉先于理论, 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 观察是绝对“中性 的”, 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 , 这才是可靠的理论; 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空谈, 一律取消! 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 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 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系列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 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 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 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 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 波普尔虽然强调理论先于观察, 但对他而言, 观察仍然是中性的, 汉森 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 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很难彻底解决。三 、“观察 渗 透 理 论 ”的 应 用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
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
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
三、理论渊源
1、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2、康德的先验哲学 3、格式塔心理学
四、影响和意义
1、经验主义者的反驳
2、历史主义 3、整体主义
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
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家通过观察, 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事实,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感 性的经验基础。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 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 的观察仪器对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观察。例如对生 物形态及其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的观察,或是对 遥远星体的亮度、空间位置等的观察。后者主要指 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 下,人的感觉器官或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 特定方面的观察。
观察渗透理论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王永生
主要内容
一、关于经验的种种表述 二、观察渗透理论
三、理论渊源
四、影响和意义
一、关于经验的种种表述
1、日常的观点
2、归纳主义 用
2、观察过程中渗透着理论 3、理论对观察的事后解释作用
结合案例谈观察渗透理论的正负价值
结合案例谈观察渗透理论的正负价值观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
人们通过观察可以认识周围的人、事物和整个世界。
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做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而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认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显然,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地手段。
观察与理论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哲学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而理论语言则依赖于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
然而,在科学观察面前,人类往往更需要借助主体的能动性来获得经验知识,不同的主体或者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条件下观察到的结论也可能会不相同。
美国著名哲学家汉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来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不是机械的、被动消极的接受客体发出信息的刺激,观察会受到观察主体理论结构的影响。
这一点使得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而其不同的程度和他们互相分歧的程度一致。
具体来说,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差异也小;相反,理论如果差异很大,就很有可能把同一个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
但被观察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观察结果的内容是客观的,是由客体的性质决定的。
中性的观察不存在,完全依赖理论的观察也是没有的。
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
设想哥白尼和托勒密“观察日出”。
公元二世纪时的托勒密看日出,看到的是东方的晨曦驱赶着沉沉的黑夜,朝霞迎来了新一天的黎明。
一轮红日,带着光和热从地平线上腾起,太阳神阿波罗接替了他的双生姐姐月神阿耳忒尼斯。
然而十六世纪时的哥白尼看日出,看到的又是什么呢?他必定看到他所在的那一座山头,随着自西向东转动的地球,逐渐接近太阳的光锥,在光锥与地球上这座高山的相切处,就是阿波罗与阿耳忒尼斯交接班的地方。
沐浴着温暖日光的哥白尼和欣赏清晨美景的托勒密观察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吗?。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考试题及答案
2、答:(1)不可证伪性:世界末日不会来。除非看到世界末日来证明有世界末日,而我们又无法知道能否看到世界末日的。
(2)可证伪却未证伪:时光倒流。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过去的人把自己给杀了,怎么又会有现在的他回到过去,但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时间机器来验证真伪。
我们专业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从我们的专业角度来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的话,我认为是城市规划领域的范式便是从《雅典宪章》以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开始的,这一类理论被城市规划领域学者们普遍接受的理论,随着学科的发展,当初先进的理论也慢慢地被批判,新的宪章及理论不断产生,到现在已是低碳、生态、宜居等理论的天下。我所理解的我们专业的研究纲领应是我国的《城乡规划法》这一类法律体系,这是城市规划行业的规范,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则是我们这个专业的领头羊,像城市规划协会和城市规划学刊这一类则是代表了目前中国规划行业发展的方向。
(3)可证伪且已被证伪:我国古代所认为的天圆地方。现代科学早已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的,并且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
3、答:库恩的范式理论中——范式:由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假设和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方法构成,而这些理论假设、定律和应用方法都是某个特定的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接受的。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则探讨了科学理论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说明科学理论系统中的基础理论或大理论与具体理论或小理论之间的关系。纠正了科恩的范式理论的心理主义的错误,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研究纲领不是纯粹的心理的信念,而是认识论领域中理性的产物,科学研究纲领表现为进化和退化两种形式。
二、论述(40分)
《难以忽视的真相》、《全球变暖大骗局》两个记录片中的观点有许多不同,试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所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你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观察渗透理论小论文
“加拿大碎尸案”的凶手一定是食人狂魔吗?徐婕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11级摘要:剖析耸人惊闻的“加拿大碎尸案”,针对人们对凶手的判断,结合观察渗透理论,分析其原因,并引出合理对待被理论渗透的观察的办法。
关键词:加拿大碎尸案观察渗透理论理所当然大纲:1.加拿大发生轰动全球的碎尸案——讲述人们对加拿大碎尸案的观感与议论,重点简述人们认为凶手理所当然会犯罪的现象——“是什么”;2.“理所当然”从何而来?——从各个角度分析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凶手理所当然会犯罪,引出自然辩证法中的观察渗透理论进行分析——“为什么”;3.如何对待这种“理所当然”?——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观察渗透理论,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怎么样”。
加拿大发生轰动全球碎尸案当人们每天打开网页或打开电视浏览新闻时,经常会有一类新闻会引起大家对普遍关注甚至震惊,那就是各种各样重大的刑事案件。
我们虽然对这种阴暗事件感到害怕,但是同时也极为着迷,成千上万的良善市民都对描写凶杀、强奸及其他暴力形式的电影、电视、书籍和文章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好莱坞电影中每8部就有一部是以强奸为主题的。
i因此,各种公众媒体对人间各种悲剧事件趋之若鹜,争相报道。
但即便如此,“加拿大碎尸案”事件也因其凶手丧心病狂的残忍行为和较为“传奇”的身份,恍如血腥电影一般的散播在网上的虐杀食人视频,遇害者是中国留学生,还涉及到政党,以及凶手最终的讽刺被捕,成为了这些阴暗事件中的“个中翘楚”,一时“风头无两”。
但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内幕的逐渐曝光,人们的注意力从那甚至算得上是颇为创新的犯罪手段和电影一般血腥诡异的犯罪场景转移到了凶手的身份和过往经历上来,你经常会听到人们议论“啊,那个凶手是个色情演员,三级艳星,还是同性恋!还经常在网上找性伴侣!”、“他还虐杀过小猫,被人肉过!”、“他竟然还跟另外一个食人狂魔交往过,太可怕了!”,在惊异的语气中又蕴含着一种理所当然,仿佛这样一个人不做出这样惊悚的犯罪反而还奇怪了,让人觉得有一种想脱口而出“我就知道会这样”的感觉。
观察渗透理论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运用方式
2010 年 4 月中
观察渗透理论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运用方式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白惠仁 摘 要: 本文在是否更有利于科学进步的实用角度论证观察中立说与观察渗透理论的优劣性, 并认为在科学观察中应 选择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并针对汉森学说没有明确观察要素与理论要素在观察活动中的地位的缺陷, 提出了观察渗透 理论定量化的运用方式, 从而为观察渗透理论树立了实用主义的根基。即解决了为什么要选择观察渗透理论以及怎么样 运用该理论的问题。 关键词: 科学进步; 中立; 渗透; 实际运用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察 中立说的, 历来许多科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 往往强调它的感 觉基础, 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然后从中概括出概念, 概念 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 得出定律, 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理 论以至于原理, 提出感觉先于理论, 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 观 察是绝对中立的, 观察语言是最公正 、 客观因而是最可靠, 任何理 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 这才是可靠的理论, 否则就是" 形而上学"空谈, 一律取消!汉森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传统观 点, 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在科学观察面前, 人 类往往更要借助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来获得经验 知识, 不同的主体甚至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到的结论也不 尽相同。所以, 人们开始接受汉森的结论: 观察渗透理论。 我认为,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就要先明确科学观察的目的究竟 是什么。科学观察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 其最 终目的是为了科学的进步。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 我将进一步论 述我们为什么应选择观察渗透理论并且我们应该怎么样运用该理 论。 汉森的观点是: 观察包含感觉资料、 观察者组织观察图像的先 前的理论和呈现观察资料的语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那么其相 对于观察中立说的两点不同就是: 组织样式与语境。 首先, 我们可以把对视觉图像进行组织或处理的活动方式称 为观察的组织样式 假设科学观察的组织样式不受所谓"理论的污染"而完全中 立, 那么所有观察者在观察活动中都拥有完全相同的组织样式, 这 将导致观察活动千篇一律, 缺乏丰富性, 根本上不利于科学的进 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看一下拉马克学派、 达尔文学派和新 达尔文学派是怎样解释"长颈鹿的脖子变长"这一观察事实的。拉 马克学派根据生物的器官如果经常使用就发达, 长期不用就退化 的"用进废退说"作出的叶 子, 就得伸长脖子。 经过若干代这样努力伸长脖子, 长颈鹿的脖子 就逐渐变长了。"①达尔文学派则根据"自然选择"的理论作出如下 解释: "在古代的长颈鹿中, 由于个体不同, 它们的颈有长有短。 在 自然界中, 颈长的个体便于以高树木的叶子为食物, 在生存竞争中 得胜而生存下来。结果, 当时颈长的长颈鹿在自然选择中逐渐形 成了今天的长颈鹿。"②以"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的新 达尔文学派的解释又与达尔文学派的解释不同: "古代的长颈鹿由 于发生各种突然变异因而出现了长度不等的脖子, 其中颈长的长 颈鹿在生存竞争中有利于摄取食物, 经过自然选择成为今天的长 颈鹿。"③拉马克学派、 达尔文学派和新达尔文学派对同一观察事 实先后作出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这就是由于这三类观察者的 观察活动的组织样式中渗透了不同的理论基础, 所以他们的观察 结果具有极大的多样性。这种观察结果的多样性或者说丰富性, 将极大的扩展科学活动的研究思路与领域, 对科学的进步具有重 大的意义。 而这种丰富性的获得就要求我们选择观察渗透理论作 为合理的指导理论。 其次, 观察渗透理论要求在一定的语境中呈现所观察到得东 西 只有固定的语境, 才能呈现出我们所看的图式; 没有固定的语 境, 就不能引起我们所看的图式的呈现。 语境已经渗透到看、 想象 和描述之中了。 同样, 假设科学观察没有相关语境, 那么科学观察 活动将缺乏特定范围、 领域, 观察会陷入盲目, 缺乏深入性, 进而极 大减缓科学进步的步伐。 例如物理学史上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 发现, 牛顿等人曾经倾向于微粒说, 主张光是微小粒子的直线运 动; 而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则主张, 光不是微粒的运动而是媒 介的波动。关于光的本性的两大学说各有利弊, 微粒说能很好地 解释光的直线运行、 光的反射和折射等观察现象。波动说可以解 释光的反射、 折射, 特别是干涉、 衍射及偏振现象。在这样一个两 种学说争论的语境中, 很多科学家开展了艰苦的科学观察与科学 实验。在 20 世纪初, 爱因斯坦观察发现, 某些金属在光的照射下 可以发射出电子, 但光的强度只能决定电子的多少而不能改变电 子的发射能量, 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语境, 在这次观察活动中爱因 斯坦便很自然地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可 见, 科学观察活动必须要有语境这一必不可少的要素, 有一定语境 的观察活动才能使科学研究更加深入而具有针对性, 从而加速某 一领域科学不断精细化深入化的发展与进步。 无论是观察中立还是观察渗透理论, 我们所需要的或者说应 该选择的是一个有用的理论。而这个"有用"在这里就理解为有利 于科学的进步, 那么通过以上两点分析, 观察渗透理论更有利于科 学的进步, 所以我们在科学观察中应选择该理论。那么具体我们 该如何运用该理论呢? 观察渗透理论是汉森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总的来说,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 而是 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 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 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 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 理论差异小, 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 理论如果相对立的, 则可能 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 比如, 在他的 《发现的模式》 的开篇中 写到: "假定有两位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张已制备好的玻 片, 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回答, 一位把 他面前的细胞看成一堆异物, 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 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产生的凝结物, 这块凝结物与体内细胞毫无 关系, 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个细胞器官, 即' 高尔基体'。"④那么他们的观察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他作了 一系列的仔细分析,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时, 是 受先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所影响的, 这种影响就渗透在观察中, 他 强调这种不同并不是观察者事后对其观察对象所做的解释不同, 而是渗透在观察中的。 概括的说, 即观察活动是由感觉资料、 观察 者的组织样式和呈现观察资料的语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 的, 而这三个要素在观察的过程中是不可还原地交织在一起的。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旨在探索个体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社会环境。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在不同情境中人们的行为会如何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改善他们的行为。
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观察渗透效应”,即人们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该理论强调,当人们感受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某种情境时,他们会尝试模仿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观察渗透理论的发明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萨缪尔·富里(Samuel F. Fuller)。
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这一理论,并在1996年在《心理研究》上发表了关于它的文章。
他认为,当个体感受到自己正处于某种情境时,他们会被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所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为了证明观察渗透理论的正确性,萨缪尔·富勒尔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在实验室中让一组受试者观察另一组受试者的行为,然后让另一组受试者观察另一组受试者的行为。
结果发现,被观察者的行为确实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化。
观察渗透理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他们的行为。
例如,儿童在学校学习时,如果他们看到老师做出了正确的行为,他们可能会想要模仿老师的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行为。
此外,观察渗透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总之,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有用的理论,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环境。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个体的行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医学史举例说明观察渗透理论
医学史举例说明观察渗透理论案例一:医学史在医学教育上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往今来人们通过探索人类与疾病的关系,贯穿了医学教育的始终。
医学史是如何发展的呢?医学史是一门连接医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思想、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医德水平,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学史是一门融合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国医学史的全方位研究,医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泛化,把医史工作者的目光带到中国医学史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以及与周边学科、社会人文与自然诸方面的关系上来。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要求将更高,人们已不喜欢仅仅是点、线、面的描述、记录、考证,而更侧重于立体性全方位研究探讨,注重于医史医究为实际应用服务。
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医史学理论研究及本学科的建构给予关注,并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学术经验的采借。
过去,对中国医学史与中国医史学在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中国医学史历史悠久,它是研究中国医学本身发生发展历史的学科;中国医史学则是以中国医学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元科学。
它是研究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要把历史本身研究和把研究历史学科作为对象的研究混为一谈。
如果把医学史理解为一种纯粹描述史实而不涉及医学发展规律的学科,而把医史学作为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学科,那是欠恰当的。
以为医学史不是学,不带有理论性,而医史学才是学,才是理论性的科学,也是不够恰当的。
医学史从来不排斥对医学历史的理论性研讨,相反,正是这一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
二者之间或有研究侧重点之差异,但却很难确定其本质上会有更多的区别。
过去习惯于用比较幼稚和比较成熟加以区别,但在二者之间要划一个严格的时间界限或学术分水岭,却几乎不大可能。
单就中国医学史研究而言,虽然历代已经作出了巨大成绩,但仍有许多领域尚侍开发。
观察渗透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坚信,科学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客观活动,其所坚守的理性标准一定是可被经验证实并符合逻辑规则的。
“科学所作的一切,说到底不过是描述人类经验的规律性。
所有的科学理论必定依赖于经验,正因为与经验相连,科学词汇才可能有意义”。
2 ' 3.45" ' +为了清楚地表明这一点,他们将理论词汇和观察词汇区分开来。
“观察词汇”的无疑问是其理论的坚固基石,“理论词汇”也是在此基础上得以解释和证实的。
然而,在科学观察面前,人类往往更要借助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来获得经验知识,不同的主体甚至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所以,人们开始接受汉森的结论:观察渗透理论。
在汉森看来,我们通常带着由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构成的、以各种特殊语言和符号的逻辑形式加以着色的眼睛来“观看”的。
“看”是我们所谓的渗透理论的操作。
2+3% 657+1 这一结论对科学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动摇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合理性评判基础,还为其他学派(如历史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出发点。
所以有人曾这样说过:如果说+#世纪以来,科学哲学中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具体进步的话,“观察渗透理论”肯定要算上一个。
然而,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推进,有些科学哲学家(例如费耶阿本德)却将其推向了极致,用来捍卫他们的相对主义论题。
他们认为,观察过程中始终充斥着观察者的主观理论,所以观察过程根本不具有客观性,而建立在观察经验基础上的科学事业也并不能称为客观的,所以不具有真理性,最终走向相对主义。
虽然,反驳者们并不能以此就否定这一论题,但拥护者们却必须为这一理论的强度进行合理的辩护。
它重点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视角转换中的意义;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渗透理论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概念框架的变换问题,而哲学层面考察的则是主体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视见”等精神的本质力量对于现实的认识活动的条件性。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一、概述1. 简述观察渗透理论的概念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该理论强调观察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被动地收集数据,而且他们的知识背景、理论预设和主观经验会主动地渗透和影响观察过程。
这一理论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它挑战了传统科学研究中观察与理论之间的界限,提出观察并非纯粹的、客观的,而是受到观察者自身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的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观察渗透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科学研究中,观察被视为独立于理论的,是获取客观事实的重要手段。
观察渗透理论却认为观察与理论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这种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和过程。
观察渗透理论强调了研究者主观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观察渗透理论的框架下,研究者不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他们的知识背景、理论预设和主观经验都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能忽视研究者主观因素的作用。
观察渗透理论对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观察结果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观察结果,并尽可能地减少研究者主观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这需要我们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确保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观察渗透理论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研究者主观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对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观察渗透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2. 提出本文将探讨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观点、应用实例及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观察渗透理论是科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观察与理论之间的紧密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观点,并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来阐述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作者:李雪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首先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人们在观察中主要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然后通过分析观察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对该理论进行了剖析,最后通过讲述人们由此观点产生的分歧指出“观察渗透理论”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观察理论相对主义逻辑证实主义【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42-01一、何谓“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汉森则认为: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理论如果相对立的,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是首先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所影响的,这种影响就渗透在观察中,他强调这种不同并不是观察者事后对其观察对象所做的解释不同,而是渗透在观察中的,这就是他的“观察渗透理论”。
二、观察和理论的辩证关系(一)观察依赖理论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观察渗透理论视角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观察渗透理论”的认知解析作为一种全新角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传统争论的突破,开阔了我们的思维视野,引发我们向更深层次进发研究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上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然而,当扩展到较为广阔的哲学思维领域时,认知角度的解析又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
首先,仅作认知解析同样具有狭隘性。
认知过程的研究仅仅说明科学的观察过程中确有大脑原有的某种理论经验的参与,然而,谈到观察过程中所渗透的理论时,却不应仅仅局限为主体的背景知识,其他心理因素(如非理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正是科学认知研究走向语境化的内在要求。
其次,这一解析在某种程度上又过于宽泛。
在科学哲学中,理论的表达和结构有着严格的定义,而认知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语义、理论和相关的知识建构,而且还涉及到人们的信念、欲望、意图、目的等多种因素。
所以,认知过程所探讨的理论对于严谨的哲学话语来讲缺乏一定的精准性。
而且,对于心理学认知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心理机制与信息加工原理的隐喻,都是仍在讨论中的话题,毕竟人脑的工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如果说某些部分的信息处理过程可以模拟为物理编码符号的处理,那么这种处理过程也仅能被认为是大脑在初级水平上进行的工作,大脑更深层次的工作对人类来讲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所以目前对认知过程研究的理论成果还是应该持有所保留的态度的。
092班yxl。
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参与观察法
观察者深入参与课堂活动,以 更全面地了解课堂氛围和学生
表现。
非参与观察法
观察者保持一定距离,不干扰 课堂进行,以获取客观的观察
结果。
课堂观察的理论框架
课堂生态观
将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关 注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的互
动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
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 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背后的 意义和动机。
重复观察
为了提高观察的可靠性,教师可以多次重复观察同一节课或同一个 学生,以验证观察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加强教师培训和团队建设
提供专业培训
学校应提供课堂观察相关的专业 培训,包括观察方法、记录技巧、 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组建观察团队
教师可以通过组建课堂观察团队, 共同开展观察、交流和分享经验, 提高整个团队的观察能力和水平。
课堂观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和 不足,并思考如何改进。这种反思过程有助于教师不断成长和进步。
课堂观察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观察同事的课堂实践,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和教学技巧,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这种合作与交流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共同体。
课堂观察的重要性
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 学习困难和需求,评估自身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促进教学改进和教师专业 发展。
课堂观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和反思,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身的教学不足,从而有 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堂观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未来课堂观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受控性实验与经验证据的客观性3a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反驳
受控性实验与经验证据的客观性:
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反驳
武孔春
云南省防震减灾信息中心 昆明650224
汉森( Hanson)曾提出“观察渗透理论”,认为事实和观察渗透着概念组织,并以此无限外推来否证观察证据的客观性,即持有不同理论的人在同一对象中看到不同的东西。
汉森认为,持有地心说的第谷看到了静止的地球,太阳绕地球转动,而持有日心说的开普勒则看到了静止的太阳,地球绕太阳转动。
汉森认认为第谷和开普勒看到了不同的东西,是因为他们组织经验的理论不同,拥有不同理论得到的经验是不一样的[1]。
但令人惊奇的是,博学的汉森竟然忽视了科学史的一个显著的事实:第谷对太阳系行星长达20年的受控观测,是在地球中心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主要用于研究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方面。
它强调通过观察和渗透的方式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观察渗透理论包括观察的方法、观察者的角色和渗透的效果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角度来解读观察渗透理论。
首先,观察的方法是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之一、观察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它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收集数据。
观察可以是非参与观察,即观察者只是旁观者,不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中;也可以是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与观察对象进行互动并参与其中。
观察可以是结构化的,即按照事先设定的分类标准进行观察;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即根据观察者的主观判断进行观察。
观察的方法和形式取决于观察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
其次,观察者的角色对于观察渗透理论至关重要。
观察者可以是内部观察者,即对被观察对象有所了解和参与的人;也可以是外部观察者,即对被观察对象没有了解和参与的人。
对于内部观察者来说,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被观察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但也存在无法客观观察和判断的风险;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他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和记录,但也可能无法获得被观察对象真正的内心感受。
因此,观察者的角色决定了他们所能观察到的信息和结果的可信度。
总之,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通过观察和渗透的方式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观察渗透理论包括观察的方法、观察者的角色和渗透的效果等多个方面,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应用观察渗透理论时,我们要注意方法的选择、观察者的角色和渗透效果的实现,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逻辑实证主义坚信,科学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客观活动,其所坚守的理性标准一定是可被经验证实并符合逻辑规则的。
“ 科学所作的一切,说到底不过是描述人类经验的规律性。
所有的科学理论必定依赖于经验,正因为与经验相连,科学词汇才可能有意义”。
2’3.45"’+1为了清楚地表明这一点,他们将理论词汇和观察词汇区分开来。
“ 观察词汇”的无疑问是其理论的坚固基石,“ 理论词汇” 也是在此基础上得以解释和证实的。
然而,在科学观察面前,人类往往更要借助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来获得经验知识,不同的主体甚至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所以,人们开构成的、以各种特殊语言和符号的逻辑形式加以着色的眼睛来“ 观看”的。
“ 看”是我们所谓的渗透理论的操作。
2+3% 657+1这一结论对科学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动摇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合理性评判基础,还为其他学派(如历史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出发点。
所以有人曾这样说过:如果说+# 世纪以来,科学哲学中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具体进步的话,“ 观察渗透理论” 肯定要算上一个。
然而,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推进,有些科认为,观察过程中始终充斥着观察者的主观理论,所以观察过程根本不具有客观性,而建立在观察经验基础上的科学事业也并不能称为客观的,所以不具有真理性,最终走向相对主义。
虽然,反驳者们并不能以此就否定这一论题,但拥护者们却必须为这一理论的强度进行合理的辩护。
它重点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视角转换中的意义;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渗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视见”等精神的本质力量对于现实的认识活动的条件性。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
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
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
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
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
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所以,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
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认知解析在科学哲学家们尝试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析这一论题的过程中,仍然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阵营,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科学观察仅仅是大脑的静态知觉过程还是主体的动态认知过程的划分上。
例如福多作为“ 观察渗透理论”的反对方就强调:“ 知觉过程是隔离的,它们向高水平的认知过程提供输入,但不能被认知渗入”。
他的结论是:人类有共同的知觉经验,所以作为知觉过程的科学观察具有客观性。
然而,心理学中大量的错觉实验(例如鸭兔双关图)已经证明,观察中大脑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不仅仅只停留在知觉阶段,还要经过一系列的信息处理,形成对事物的整体印象,历经大·-’·脑的认知推理阶段。
所以,倾向于从认知视角研究科学观察的哲学家们认为,将科学观察停留在知觉装置的静态可靠性上是十分狭隘的,背景理论通过认知的发生已经渗入了主体的观察过程。
他们的辩护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认知过程中知觉系统的工作方式。
在认知过程中,大脑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知觉系统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次来考虑。
首先,知觉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或者称之为“ 数据驱动加工”。
外部刺激的一些简单属性作用于各个感觉器官,形成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等,其发生过程可以模拟为大脑的编码过程,只要大脑皮层中的感觉区域工作正常,大脑就会对同一外界刺激产生相同的编码和图景。
例如人们在辨认物体形状时,相同的空间形状刺激对应着一系列相同的编码特征,所以大脑才会接受知识的转递,形成自身的知识基础。
然———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或者称为“ 概念驱动加工”。
这种方式由知觉对象的一般特征开始,大脑首先形成了关于知觉对象的一般概念、期望或者假设,并由此制约认知的水平和方向,背景理论的渗透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
主体对事物的需要、兴趣、爱好、对活动的期待以及事先所作的准备,都在这一加工过程中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认知过程是知觉系统这两种加工方式共同作用的过程。
如果没有外界刺激物的直接作用,知觉自上而下的加工只能产生幻觉;如果仅仅只有外界刺激物的低水平刺激,大脑所要负担的思维工作必将太重,接受外界信息的速度也会变慢,甚至无法构成对事物的正常认知。
在不同的情况下,知觉系统对这两种加工方式也有不同的侧重。
良好条件下或者在主体较少重视的过程中,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较多;而相对恶化的环境或者主体较为重视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方式会逐渐增多,甚至占据主导地位。
科学的观察过程是主体倾注较多注意力的过程,所以,主张认知解析的哲学家们得出结论:虽然知觉的这两种工作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还不能准确地加以描述,也不能由此为科学观察过程提供准确的模型,但是在排除观察理论无负荷这一结论上已经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证据。
(二)认知过程中对错觉的抑制。
大脑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所谓的错觉。
将“ 观察渗透理论”的论题绝对化而得出的相对主义结论,就是夸大了错觉产生的范围,并由此断言科学活动失去了客观性。
而从认知角度来讲,错觉的产生原因不但能够被认识,而且错觉的产生也是可以被修正的。
实际上,大脑本身已经具备了协调解决错觉产生的功能。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特定或一般的知觉装置都具有可塑性,知觉的形成是受大脑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限制的。
并且,通过知觉学习,能够有效地改变知觉系统神经元联结方式,“ 视野颠倒”的实验就是这一结论的有效证明。
人们带上某种使视野颠倒的倒像镜后,能够在一段时间训练之后适应这一视觉环境,在视野颠倒的情形下做出行为调整。
由此可以证明,指导认知过程的预期假定通过新经验的获得而发生了改变,即知觉系统通过学习,使认知过程调整了方向,避免主体行为的偏差。
所以,在预期和感觉之间发生错配的情况下,知觉的唤醒系统("%,6."7)就有可能唤醒注意,对预期发生克制作用。
对于这种唤醒作用的发生,心理学家借用物理学的电流理论来形象地描述,例如格斯伯格等人的研究就表明:如果注意是预期和实在之间的错配所引起的,那么来自唤醒系统的输入就构成一种复位波,引发大脑意识到这种错配,从而抑制知觉定势的形成,使认知错误不发生成为可能。
反思对“ 观察渗透理论”的认知解析作为一种全新角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传统争论的突破,开阔了我们的思维视野,引发我们向更深层次进发研究问题,在方法论层面上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然而,当扩展到较为广阔的哲学思维领域时,认知角度的解析又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
首先,仅作认知解析同样具有狭隘性。
认知过程的研究仅仅说明科学的观察过程中确有大脑原有的某种理论经验的参与,然而,谈到观察过程中所渗透的理论时,却不应仅仅局限为主体的背景知识,其他心理因素(如非理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正是科学认知研究走向语境化的内在要求。
其次,这一解析在某种程度上又过于宽泛。
在科学哲学中,理论的表达和结构有着严格的定义,而认知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语义、理论和相关的知识建构,而且还涉及到人们的信念、欲望、意图、目的等多种因素。
0;2<+45所以,认知过程所探讨的理论对于严谨的哲学话语来讲缺乏一定的精准性。
而且,对于心理学认知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心理机制与信息加工原理的隐喻,都是仍在讨论中的话题,毕竟人脑的工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如果说某些部分的信息处理过程可以模拟为物理编码符号的处理,那么这种处理过程也仅能被认为是大脑在初级水平上进行的工作,大脑更深层次的工作对人类来讲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所以目前对认知过程研究的理论成果还是应该持有所保留的态度的。
另外,必须指出,认知过程或者说观察过程中确有主体理论经验的参与,仅仅是对“ 观察渗透理论”的充分条件证明,可以说并不能以此否证科学具有的客观性,但更不能因此就将科学视为非理性的事业。
并且,我们已经讨论了认知系统在科学观察过程中对主体任意性的抑制,虽然无法构建准确的心理模型,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相对主义的论点在这一解析视角下同样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