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烧制工艺说明书

合集下载

陶瓷工艺与制品制作作业指导书

陶瓷工艺与制品制作作业指导书

陶瓷工艺与制品制作作业指导书第1章陶瓷工艺概述 (3)1.1 陶瓷的定义与分类 (3)1.2 陶瓷工艺发展简史 (4)1.3 陶瓷制品的应用领域 (4)第2章陶瓷原料与配料 (4)2.1 陶瓷原料的种类与特性 (4)2.1.1 粘土 (4)2.1.2 石英 (5)2.1.3 长石 (5)2.1.4 高岭土 (5)2.2 配料计算与工艺要求 (5)2.2.1 配料计算 (5)2.2.2 工艺要求 (5)2.3 原料加工与处理方法 (5)2.3.1 粉碎 (6)2.3.2 筛分 (6)2.3.3 混合 (6)2.3.4 陈腐 (6)2.3.5 塑化 (6)第3章陶瓷坯料制备 (6)3.1 坯料制备工艺流程 (6)3.1.1 原料选择 (6)3.1.2 配料计算 (6)3.1.3 混合磨料 (6)3.1.4 成型 (6)3.1.5 干燥 (7)3.2 混合与磨料工艺 (7)3.2.1 混合 (7)3.2.2 磨料 (7)3.3 塑性与注浆成型 (7)3.3.1 塑性成型 (7)3.3.2 注浆成型 (7)第4章陶瓷成型工艺 (8)4.1 成型方法概述 (8)4.2 模压成型 (8)4.3 挤压成型 (8)4.4 干压成型 (8)第5章陶瓷装饰技术 (9)5.1 陶瓷装饰的种类与特点 (9)5.1.1 釉下彩装饰 (9)5.1.2 釉上彩装饰 (9)5.2 釉下彩装饰 (9)5.2.1 彩料制备 (9)5.2.2 釉下彩绘制 (9)5.2.3 釉料覆盖 (9)5.3 釉上彩装饰 (10)5.3.1 彩料制备 (10)5.3.2 釉上彩绘制 (10)5.3.3 低温烧成 (10)5.4 雕刻与堆贴装饰 (10)5.4.1 雕刻装饰 (10)5.4.2 堆贴装饰 (10)5.4.3 烧成工艺 (10)第6章陶瓷烧成工艺 (10)6.1 烧成过程与原理 (10)6.1.1 干燥 (10)6.1.2 预热 (11)6.1.3 烧成 (11)6.1.4 冷却 (11)6.2 窑炉种类及其特点 (11)6.2.1 隧道窑 (11)6.2.2 辊道窑 (11)6.2.3 梭式窑 (11)6.3 烧成制度的制定与优化 (11)6.3.1 烧成制度的制定 (11)6.3.2 烧成制度的优化 (12)第7章陶瓷釉料制备 (12)7.1 釉料的组成与分类 (12)7.1.1 釉料组成 (12)7.1.2 釉料分类 (12)7.2 釉料制备工艺 (13)7.2.1 原料选择与处理 (13)7.2.2 配制釉浆 (13)7.2.3 釉浆细度控制 (13)7.2.4 釉料施釉 (13)7.3 釉料功能检测与分析 (13)7.3.1 釉料功能检测 (13)7.3.2 釉料分析 (13)7.3.3 釉料质量评价 (13)第8章陶瓷后期处理 (13)8.1 冷加工与热加工 (13)8.1.1 冷加工 (14)8.1.2 热加工 (14)8.2 陶瓷制品的修补与修饰 (14)8.2.2 修饰 (14)8.3 陶瓷制品的质量检测与包装 (15)8.3.1 质量检测 (15)8.3.2 包装 (15)第9章陶瓷制品应用案例 (15)9.1 建筑陶瓷制品 (15)9.1.1 瓷砖 (15)9.1.2 陶瓷马赛克 (15)9.1.3 陶瓷卫浴产品 (15)9.2 电子陶瓷制品 (15)9.2.1 压电器件 (15)9.2.2 多层陶瓷电容器 (16)9.2.3 陶瓷天线 (16)9.3 生物陶瓷制品 (16)9.3.1 人工骨 (16)9.3.2 人工关节 (16)9.3.3 齿科修复材料 (16)9.4 艺术陶瓷制品 (16)9.4.1 陶瓷雕塑 (16)9.4.2 陶瓷绘画 (16)9.4.3 精品陶瓷器皿 (16)第10章陶瓷产业发展与展望 (17)10.1 国内外陶瓷产业发展现状 (17)10.1.1 国内陶瓷产业现状 (17)10.1.2 国外陶瓷产业现状 (17)10.2 陶瓷产业的技术创新 (17)10.2.1 传统陶瓷工艺的改进 (17)10.2.2 新型陶瓷材料的研发 (17)10.2.3 陶瓷设计与工艺的结合 (17)10.3 陶瓷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17)10.3.1 发展趋势 (17)10.3.2 挑战 (18)10.4 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8)10.4.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 (18)10.4.2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18)10.4.3 推广绿色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18)10.4.4 弘扬陶瓷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 (18)第1章陶瓷工艺概述1.1 陶瓷的定义与分类陶瓷是一种以氧化物、非氧化物及氧化物和非氧化物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经高温烧结而成的非金属无机材料。

范文陶瓷工艺技术手册

范文陶瓷工艺技术手册

范文陶瓷工艺技术手册章一:引言陶瓷工艺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工艺术,它使用陶土、瓷石等原材料并通过特定工艺加工而成。

范文陶瓷作为一家专业制造陶瓷产品的企业,我们致力于传承和创新陶瓷工艺技术,并将其运用于产品设计与制造中。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范文陶瓷的工艺技术和制作流程。

章二:材料准备2.1 陶土选择与配比陶土是制作陶瓷的重要原材料,我们选择高质量的陶土,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进行配比。

配比要保证陶瓷的强度和质地,使其适应不同的工艺要求。

2.2 瓷石的使用瓷石是另一个重要的原材料,具有高温煅烧后形成瓷质的特点。

瓷石的选择和研磨工艺对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我们会谨慎选择瓷石,并使用先进的研磨工艺。

章三:成型工艺3.1 手工成型手工成型是一种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我们的熟练工匠使用手工技术将陶土塑造成各种形状。

手工成型注重工匠对细节的把握和对产品整体比例的掌控,使产品更具艺术性。

3.2 注浆成型注浆成型是一种辅助成型的工艺,通过将稀浆状的陶浆注入模具中,使其形成预定的形状,然后经过烘干和烧结工艺变成实心的陶瓷产品。

我们的注浆成型工艺流程严格,确保产品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章四:装饰工艺4.1 釉料选择与调配釉料决定了陶瓷表面的质感和颜色。

我们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釉料,并使用专业的调配技术进行配比,以确保产品的视觉效果与设计意图一致。

4.2 施釉工艺施釉是将釉料均匀地涂抹在陶瓷表面的过程,我们使用先进的喷涂或浸漆工艺,确保釉料能够完整地附着在陶瓷表面,并避免釉料的流淌与渗透。

章五:烧制工艺5.1 烘干工艺成型和装饰后的陶瓷产品需要经过烘干工艺,我们会将产品放置在恰当的环境条件下,控制温度和湿度,以确保产品在烘干过程中不会出现开裂或变形等问题。

5.2 烧结工艺烧结是将陶瓷产品置于高温窑炉中,使其达到熔化程度,形成致密的瓷质结晶体。

我们的烧结工艺严密控制炉温和烧结时间,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和瓷质的均匀性。

章六:后处理工艺6.1 晾晒与检查烧制完成后的陶瓷产品需要进行晾晒,以保证产品内部的温度均衡。

陶瓷烧制安全操作手册

陶瓷烧制安全操作手册

陶瓷烧制安全操作手册陶瓷烧制是一项古老而精妙的工艺,但其中也隐藏着诸多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烧制过程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安全操作手册。

一、烧制前的准备工作1、设备检查仔细检查窑炉的外观,查看是否有裂缝、破损等情况。

检查窑炉的电路系统,确保电线无破损、插头插座接触良好,避免短路和漏电的危险。

检查测温设备、控温设备是否正常工作,确保能够准确监测和控制窑内温度。

2、原材料准备选用符合质量标准的陶瓷原料,避免使用受潮、变质或含有杂质的材料。

对颜料、釉料等进行检查,确保其化学稳定性和安全性。

3、工作环境整理保持烧制场地的整洁,清除杂物和易燃物品。

确保通风良好,安装有效的通风设备,排除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4、个人防护装备操作人员应佩戴耐高温手套、防护眼镜、口罩等防护用品。

穿着防火阻燃的工作服,避免衣物被火星引燃。

二、烧制过程中的安全操作1、装窑装窑时要轻拿轻放,避免陶瓷制品相互碰撞而损坏。

合理安排摆放位置,确保制品之间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热气流通。

2、点火与升温按照窑炉的操作规程进行点火,先进行小火预热,逐渐升温。

密切关注温度上升速度,避免升温过快导致陶瓷制品破裂。

3、温度控制严格按照烧制工艺要求控制温度,不得随意更改温度设定。

定时检查温度显示,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或停止烧制。

4、观察与监控在烧制过程中,通过观察孔定期观察窑内情况,但要注意避免高温热气灼伤。

利用监控设备,实时了解窑内的工作状态。

5、气体排放关注窑炉排放的气体,确保其通过有效的净化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如发现有害气体泄漏,应立即停止烧制,疏散人员,并采取通风措施。

三、烧制完成后的安全操作1、冷却烧制结束后,让窑炉自然冷却,切勿急于打开窑门,以免因温度骤变造成陶瓷制品开裂和操作人员烫伤。

2、出窑待窑内温度降至安全范围后,方可进行出窑操作。

出窑时仍需佩戴防护手套,小心取出陶瓷制品,防止烫伤和碰伤。

3、设备清理与维护清理窑炉内的残渣和灰尘,为下次烧制做好准备。

陶瓷工艺学第十章烧成与窑具

陶瓷工艺学第十章烧成与窑具

第四节 窑具
4.1 窑具种类 匣钵、棚板、支柱、各种耐火垫、
托板、辊棒和窑车材料等。
现代窑炉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大幅度 减少了窑具的用量,采用多种高级耐火材料 窑具,满足快速烧成的需要。
4.2窑具的性能要求 (1)足够的结构强度
常温强度和高温强度
(2)良好的抗热震性能 破坏机理:裂纹不断扩展; 热膨胀系数小,产生应力小,不易破坏 熟料和基质的相互关系;相对量的多少 影响较大。
理论温度制度曲线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脆性生坯
厚坯 薄坯
热塑性范围
中火保温
脆性瓷器
时间
1.2.2.3 釉烧方法
(1)一次烧成时,釉料的熔化温度与坯料的氧化分解 温度相适应,中火保温防止针孔、橘釉、黑心、鼓泡 等缺陷。 (2)冷却初期依据釉料要求确定冷却速度
光泽釉——快速冷却 结晶釉——结晶温度保温处理 (3)二次烧成 高温素烧低温釉烧:釉烧时可以不考虑坯体的脱 结构水及 氧化分解排气,素烧 时不考虑与釉的关系。 低温素烧高温釉烧:釉烧时可以不考虑 坯体的脱结构 水,要考虑氧化分解,素 烧时不考虑与釉的关系。
不同烧结温度及高温保温时间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注:摘自《陶瓷研究》杨世源
烧成温度(℃) 保温时间(min) 平均吸水率(%)
1020
30
16.4
1040
30
15.7
1060
30
14.92
1080
30
14.10
1100
30
13.92
1080
5
14.96
1080
15
14.7
1080
30

陶瓷烧成工艺技术手册

陶瓷烧成工艺技术手册

江西烧成工艺技术手册目录第一节干燥基础知识在斯米克实际生产过程中,玻化砖使用卧干器等设备对坯体进行烘干,卧干器,通称五层卧干器,每层全长23米,有的企业称之为多层烘道窑一、干燥的作用在斯米克内部,不管是玻化砖还是釉面砖,均采用干压(等静压)成型而成,其坯体所含的水分跟粉料水分基本一致,一般在5~6.5%。

该状态下坯体的强度整体偏低,一般在3~5kg/cm2,不利于长距离的输送,也不利于后续的施釉和直接烧成。

因此干燥的作用就是将坯体中所含的大部分结合水(通俗说,该水不参与粉料内部的结构组成)排出,赋予坯体一定的干坯强度,确保后续的走线传送、修坯及施釉等加工工序要求,也能避免在烧成时由于水分大量汽化膨胀导致砖坯炸裂等缺陷出现。

二、干燥过程如上面所述,干燥过程就是排出坯体内部结合水的过程。

在实际的干燥过程中,一般包含以下四个阶段:1.升速干燥阶段:在该阶段坯体表面首先被加热,外表水分开始逐步的向外排出;2.等速干燥阶段:随着干燥的逐步深入,坯体内部的水分在此阶段顺着坯体内部的毛细孔不断向外排出,程度也较为剧烈,坯体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3.降速干燥阶段:随着干燥的不断进行,坯体内部的水分不断外排,经历过前期的等速干燥阶段后,干燥的速度逐步下降,毛细孔的排水动力逐步减弱,进入降速干燥阶段;4.平衡干燥阶段:此阶段坯体表面排出和吸附处于动态平衡过程,坯体水分不再发生变化,坯体的表面湿度和烘干介质湿度基本一致。

三、干燥收缩与变形随着坯体内部水分的排出,坯体也发生一定的体积变化——收缩。

在整个坯体收缩过程中,因坯料的颗粒具有一定的取向性,导致了干燥收缩的各向异性,这种各向异性导致了坯体内外层及各部分收缩的差异,从而产生内应力。

当这种内应力大于塑性状态坯体的屈服值时,坯体发生变形,若内应力过大,超过其弹性状态的坯体强度,会导致开裂。

影响坯体干燥收缩与变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坯体含水率:含水率越大,干燥后排出的水分越多,收缩越大,容易产生内部应力而导致变形和开裂;2、坯体粉料的级配:由于粉料颗粒级配的不同,粉料的堆积密度就有所差异。

陶瓷土法烧制

陶瓷土法烧制

陶瓷土法烧制
陶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它不仅用于制作美丽的装饰品和实用品,还在建筑和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人们使用土法烧制陶瓷,这种方法虽然比现代化的烧制技术要简单,但是在艺术和工业方面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土法烧制陶瓷的过程非常简单。

首先,需要准备好高质量的陶瓷粘土,这种粘土是由粘土、砂、矿物和其他物质混合而成的。

然后,将陶瓷粘土塑造成所需的形状,可以是碗、盘子、花瓶等等。

接下来,将塑造好的陶瓷制品放在火堆中烧制。

火堆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坑,也可以是一个用砖和石头建成的炉子。

当火堆中的火烧得足够热时,陶瓷制品就会开始烧制。

整个过程需要耗费一天或更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需要不断维持火堆的温度和火力,确保陶瓷制品烧制得充分而均匀。

虽然土法烧制陶瓷的方法相对简单,但是这种方法仍然需要技巧和经验。

陶瓷制品的质量和外观都取决于陶瓷粘土的配方、塑造的方式、火堆的温度和火力等因素。

因此,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改进才能掌握好土法烧制陶瓷的技艺。

土法烧制陶瓷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它不仅有着美丽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发展。

今天,尽管现代化的烧制技术已经普及,但是土法烧制陶瓷仍然有着它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 1 -。

瓷器烧制工艺流程

瓷器烧制工艺流程

瓷器烧制工艺流程瓷器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烧制工艺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瓷器的烧制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造型塑造、饰面处理、烧制过程等。

一、原料准备1. 配方调制瓷器的原料包括瓷石、瓦楞土、瓷脂等。

配方调制是按照特定比例混合这些原料,以制备出适合烧制的瓷泥。

2. 磨料选取磨料的选用对于瓷器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会选用不同粒径的磨料,用于修正瓷器的外形和表面光洁度。

二、造型塑造捏胎是瓷器制作的第一步,即通过手工或机器将瓷泥捏成特定的形状。

可以采用手工塑造、模具喷浆注模等方式进行。

制作好的瓷器需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干燥,以确保其内部和外部都能均匀地脱水,避免烧制时的爆裂。

三、饰面处理上釉是瓷器饰面处理的关键步骤之一。

可选用透明釉或彩釉,根据设计需求在瓷器表面进行刷涂或浸渍。

部分瓷器需要进行彩绘装饰,这通常由专业的瓷绘师完成。

彩绘可以根据设计图案,在上釉层上进行绘制。

四、烧制过程1. 前期烧制将制作好的瓷器放入窑中,采用较低温度进行烧制,以强化瓷泥内部结构。

这一阶段的烧制被称为前期烧制。

2. 高温烧制经过前期烧制后,瓷器进行高温烧制,以使其成为脱水,收缩,变硬的陶瓷体。

高温烧制的温度通常在1200℃以上。

烧制完成后,将窑中的瓷器缓慢地降至室温。

过快的降温可能导致瓷器因温度变化过大而破裂。

瓷器烧制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原料准备、造型塑造、饰面处理和烧制过程等多个环节。

每一步骤的细节都对最终的瓷器质量产生着影响。

通过精心的操作和艺术家的创作,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瓷器作品。

以青花瓷制作为例,这种瓷器制作工艺被誉为瓷器行业的宝贵瑰宝。

在原料准备阶段,选择用优质瓷石和瓦楞土,配比即将它们研磨成细腻的粉末。

然后,调和成瓷泥,以备后续使用。

在造型塑造环节,技师使用瓷泥捏胎造型,有些花纹较为复杂的作品可通过模具喷浆注模来实现。

由于青花瓷器在饰面设计上独树一帜,因此在饰面处理阶段,技师们根据设计需求在瓷器上刷涂上白色和透明的釉料,并进行装饰性画绘。

陶瓷工艺实验指导书 - 副本

陶瓷工艺实验指导书 - 副本

《陶瓷工艺》实验指导书于岩吴任平编福州大学材料学院2006年3月目录实验1 烧结温度和烧结温度范围的测定实验2 陶瓷坯釉应力的测定实验3 泥釉料含水率、细度的测定实验4 干燥与烧成收缩率的测定实验5 泥釉浆比重、粘度、流动性和厚化度(触变性)的测定实验6、粉体材料制备实验7 陶瓷材料的成型实验8 陶瓷材料的烧成实验9 永久磁石的制作及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实验10 陶瓷釉料配方实验(综合实验)实验1 烧结温度和烧结温度范围的测定——烧结炉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烧结温度与烧结温度范围的测定原理和测定方法;(2)了解影响烧结温度与烧结温度范围的复杂因素;(3)明确烧结温度与烧结温度范围对陶瓷生产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原理烧成是陶瓷制品在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制定最适宜的烧成条件,必须确切地了解各种陶瓷制品的烧结温度、烧结温度范围以及热过程中的重量变化、尺寸体积变化、吸水率、气孔率及处貌特征的变化,以便确定最适宜的烧成制度,选择适用的窑炉以及合理利用具有温度差的各个窑位。

对粘土类原料而言,在加热过程中坯体气孔率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当粘土坯体的密度达到最大值,吸水率不超过5%,此状态称为粘土的烧结,粘土达到此状态的温度为完全烧结温度,简称烧结温度。

自烧结温度继续升高温度,粘土坯体逐渐开始软化变形,此状态可依据过烧膨胀或坯体表面出现大的气孔或依目力观察有稠密的小气孔出现来确定,达到此状态时的温度称为软化温度(或称过烧膨胀温度),完全烧结温度和软化温度之间的温度范围称为烧结温度范围(简称烧结范围)。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制瓷原料的研究中是:以被焙烧的粘土类原料的烧成线收缩曲线开始突然下降,即开始进行急剧收缩时的温度作为玻化温度范围的下限,当收缩进行到转向过烧膨胀的温度称为玻化温度范围的上限。

上限温度与下限温度的区间为玻化范围.该所对陶瓷坯料的研究是以坯料的烧成线收缩和显气孔率来确定的,当显气孔率开始减低到接近于零,即瓷胎密度达到最大,不再吸收水份,这个温度就是瓷胎烧成温度范围的下限,从收缩曲线开始“膨大”时的温度,为烧成温度范围的上限。

陶瓷烧制工艺说明书

陶瓷烧制工艺说明书

陶瓷烧制工艺说明书小组成员:学生姓名方伟伟学号 0900102124学生姓名黄文富学号 0900102135学生姓名杜荣烈学号 0900102136学生姓名何浩东学号 0900102137学生姓名丁笠学号 0900107230学生姓名李军学号 09008021152012年05月10日目录引言 (1)2陶瓷的传统烧制工艺 (2)3陶瓷的现代烧制工艺3.1陶瓷粉体的制备3.2 陶瓷的烧结3.3 陶瓷的成型3.3.1 注浆成型3.3.2 注浆成型操作注意事项3.4 陶瓷的精加工3.4.1界面反应抛光4结语5参考资料1引言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经过发展形成了“定,邢,哥,汝,钧”等名噪一时的各类瓷器,其中有些直至今日仍旧享有盛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瓷器也已经越来越多的朝功能性方面发展,在瓷器的制造过程中,现代机械及工艺也占着越来越重要的戏份。

故而,笔者将秉着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明的原则,对陶瓷烧制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做一简要的论述,以弘扬古朴、典雅的华夏美德。

以下对陶瓷传统与现代制作工艺加以介绍:2 陶瓷的传统烧制工艺传统的陶瓷烧制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如下:为了能让读者真正了解陶瓷的传统烧制工艺,笔者将从陶瓷原材料的采集到陶瓷成品的整个烧制工艺做简一介绍。

(一)采集瓷石瓷土:瓷器都是以瓷石和瓷土(高岭土)为基本原料烧制而成的。

《天工开物·陶埏篇》说:“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

其性粢软。

两土相合,瓷器即成。

”所谓糯米土即指高岭土。

高岭土是陶瓷制品的坯体和釉料以及粘土质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

它是我国瓷都景德镇古代瓷工首先发现并应用的瓷器原料,因为最早发现其产地是江西景德镇以东四十五公里处的高岭村而得名。

陶瓷的烧成详细分析

陶瓷的烧成详细分析

在不过烧的情况下,随着烧成温度的的升高,瓷坯的体积密度增大, 吸水率和显气孔率逐渐减小,釉面的光泽度不断提高,釉面的显微硬 度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 在烧成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烧成温度,有利于电瓷的机电性能 和细瓷的透光度的提高。 保温是指烧成过程中,达到最高烧成温度范围后,保持一段时间, 或在较低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随后进入冷 却阶段。在生产实践中,适当降低烧成温度,延长保温时间,有利于 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烧成损失率。保温时间及保温温度对希望釉面析 晶的产品(如结晶釉等艺术釉产品)更为重要。为了控制釉层中析出 晶核的速度、尺寸和数量,这类产品的保温温度往往比烧成温度低得 多,百问世间直接关系到晶体的形成率。 烧成过程中的升降温速度是否恰当,较直观地是看其对制品在烧 成过程中体积热胀冷缩带来的影响(有无变形、开裂)。
陶瓷的烧成过程及烧成制度
陶瓷的烧成过程
烧成过程实质上是若干过程的综合,一般来说,它包括下列五个过程: 1 物料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2 物料的运动过程
3 气体流动过程 4 燃料燃烧的过程 5 传热过程 后四个过程是窑炉为了实现坯体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建立外在条件(温 度、气氛)的需要。广义来说,烧成有熔制(液态)、煅烧(散料) 以及烧制(成型制品)。狭义来说,烧成就是指成型制品的烧制。
坯体处于弹性状态时,如果加热或冷却过快,则造成坯体内外温 差过大,膨胀不一致,由此引起的热力效应达到了极限值,或因坯体 内外晶型转化不一致而产生的应力达到了极限值,(最常见的是石英 在573的晶型转化),就会使坯体开裂而变成废品。在残余物化结合 水排除阶段,因坯体水分一般都在临界水分以下,不会产生干燥收缩。 但如水分较多,升温过快,水分蒸发过急,则会使坯体炸裂。 坯体在塑性状态时,上述应力受到液相缓冲可能减小或消失。但 当存在较大重力负荷,或因坯体烧成收缩不一致时,坯体就会变形而 成废品,坯体温度愈高,其中液相粘度愈低,就越容易变形。由于烧 成温度不够高或过高,保温时间不足或过长,会导致产品生烧或过烧。 生烧表现为坯体烧结不够,坯体内物理化学变化不充分;过烧则表现 为坯体烧结过分,或发生不希望出现的变化,并常伴随有变形。

陶瓷坯体的烧成工艺

陶瓷坯体的烧成工艺

窑具的材质及破坏分析
3)碳化硅质(粘土结合、氧化铝结合、氮化硅结合、再 结晶)
碳化硅导热系数大、热膨胀系数小,使用温度高,可达 1400℃以上
500℃ 时 λ=15.12W/m·K;α=5.57-5.59×10-6/℃ 随着结合方式的优化各种性能进一步提高。 4)熔融石英质 含SiO2 99.5% 时α=0.54×10-6/℃,而且高温粘度大, 高温荷重软化温度也比硅铝质及硅铝镁质窑具高,抗热震 性好, 使用温度可达1380℃。使用过程中转变为方石英,膨 胀破坏。
装钵 坯体装窑时,由于生坯强度低,不能直接堆叠,
而且坯上有釉,如果相互堆叠则烧后会黏在一起。 同时为避免坯体受窑内火焰、灰尘、烟气的污染, 需将坯体装于匣钵内进行烧成。
装窑要求 1、根据窑内温差情况,确定各部位的装窑密度 或产品种类。
高火位密装,低火位稀装;色釉产品根据颜料 耐火情况装。 2、窑具之间、窑具与窑体之间产品之间保持一 定的距离,保证烟气合理流动,传热均匀。窑具 与窑底、窑车面之间有垫砂(垫饼、垫泥、涂层 )防止粘结。 3、叠装牢固平稳,保证在高温下或受到震动等 作用下能够安全运行。 4、在保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减轻窑具 质量,减少窑具用量,提高经济效益。
缓冷 终冷
850~400℃;注意石英相变,冷
却速率不宜过大, 速率为40~
70℃/h; 400℃~室温; 可以快冷,含有大量 方石英的坯体应缓冷,速率可大于 100℃/h;
气氛制度
由烟气中游离氧和还原成分的含量确定
空气过剩系数 a 1/(1 3.76 O2 0.5CO ) N2
强氧化气氛: O2=8~10%, a=1.6~2.5 氧化气氛: O2=2~5%, a=1.2~1.5 中性气氛: O2=1~5%, CO=1~2%, a=0.99~1.05 弱还原气氛: O2<1%, CO=1.5~2.5%, a=0.95 强还原气氛: O2<1%, CO=3~7%, a=0.90

陶瓷制造操作规程

陶瓷制造操作规程

陶瓷制造操作规程一、概述陶瓷制造是一项涉及工艺、技术和操作的复杂过程。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安全,制定一套规范的操作规程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制造的操作规程,旨在提供准确、可靠的指导,确保制造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原料准备1. 原料选择:根据产品需求和配方要求,在原料库中选择合适的陶瓷原料。

2. 原料称量:根据配方比例准确称量所需的各种原料,并进行记录。

三、配料混合1. 清洁作业区域:在配料混合区域,确保工作区域干净整洁。

2. 混合操作:按照配方比例,将所需的原料逐一加入搅拌机,进行混合搅拌,直至达到均匀的混合状态。

3. 混合物存放:将混合好的陶瓷原料储存至指定区域,标明相关信息,避免混淆。

四、成型加工1. 成型方式选择:根据产品要求和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成型方式,如手工成型、注塑成型等。

2. 成型操作:根据选定的成型方式,操作人员需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成型操作,确保产品的形状和尺寸准确。

3. 成型检验:对成型好的陶瓷制品进行检验,确保符合产品质量标准。

五、烧结处理1. 烧结准备:将待烧结的陶瓷制品放入烧结炉中,并合理摆放。

2. 烧结操作:根据工艺要求和烧结程序,操作人员进行烧结处理,确保产品达到所需的硬度和密度。

3. 烧结温度控制:根据产品类型和材料特性,控制烧结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六、后处理1. 修整工序:对烧结后的陶瓷制品进行修整,去除表面瑕疵和粗糙部分,使产品更加完美。

2. 表面处理:根据产品要求进行表面加工处理,如喷釉、上色等。

3. 成品检验:对成品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七、安全措施1. 个人防护:操作人员应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设备,如手套、口罩等,并遵循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2. 废料处理:废弃原料和产品需按照环保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确保环境安全。

3. 突发事故处理:制定应急预案,培训操作人员对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以确保人员安全与工厂安全。

范文陶瓷生产工艺流程与工艺参数控制方法

范文陶瓷生产工艺流程与工艺参数控制方法

范文陶瓷生产工艺流程与工艺参数控制方法范文陶瓷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工艺而备受人们喜爱。

为了保证范文陶瓷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对其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进行科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范文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并阐述相应的工艺参数控制方法。

一、原材料准备范文陶瓷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粘土、陶瓷颜料、釉料等。

首先需对原材料进行筛选、清洗和研磨处理,确保其粒度均匀细腻,以提高瓷胚的质量和光亮度。

二、制瓷技术步骤1. 调配原料:按照一定比例将粘土与其他材料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搅拌,使其形成均匀的糊状物。

2. 瓷胚成型:利用模具或手工方式将调配好的糊状物制成瓷胚,然后进行亚砂抛光,以提高瓷胚的光滑度和均匀度。

3. 烧制工艺:将瓷胚放入窑中进行烧制。

烧制温度、时间和气氛对瓷器质量有重要影响,需根据瓷器种类和要求进行合理调整。

4. 釉料涂覆:经过烧制后的瓷体表面涂覆适量的釉料,以增强瓷器的光亮度和装饰性。

5. 二次烧制:将涂覆釉料的瓷体再次放入窑中进行烧制,以使釉料与瓷胚更好地结合,形成最终的陶瓷产品。

6. 配送包装:经过二次烧制的陶瓷产品经过质量检验后,进行包装和配送。

三、工艺参数控制方法1. 烧制温度与时间控制:烧制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陶瓷质量的重要参数。

通过控制窑炉的温度升降曲线、温度分布均匀性等参数,可以调整烧制的过程和结果,以获得符合要求的陶瓷产品。

2. 釉料配方和涂布厚度控制:釉料的配方和涂布厚度会直接影响到陶瓷的颜色、光亮度和装饰效果。

因此,需要精确控制釉料的成分比例和涂布的厚度,以获得理想的陶瓷表面效果。

3. 研磨和抛光控制:瓷胚的研磨和抛光过程也是工艺参数的关键控制点。

通过选择合适的研磨工具、研磨液和抛光方法,可以使瓷胚表面更加光滑,增强产品的质感和美观度。

4. 品质检测与调整: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品质检测和调整,及时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引入先进的测试仪器和检测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工艺参数偏差,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陶瓷烧成工艺与制度

陶瓷烧成工艺与制度

陶瓷烧成工艺制度与窑炉一陶瓷烧成烧成是指坯体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坯体矿物组成与显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外形尺寸固定,强度提高,最终获得某种特定使用性能陶瓷制品的过程。

坯体在烧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反应,如表1所示:二烧成工艺制度烧成制度包括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和压力制度。

影响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是温度和气氛,压力制度旨在温度和气氛制度的实现。

温度制度包括升温速度、烧成时间和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参数。

2.1 烧成温度曲线的制定烧成温度曲线表示由室温加热到烧成温度,再由烧成温度冷却至室温的烧成过程全部的温度—时间变化情况。

烧成温度曲线的性质取决于下列因素:①烧成时坯体中的反应速度。

坯体的组成、原料性质以及高温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均影响反应的速度。

②坯体的厚度、大小及坯体的热传导能力。

③窑炉的结构、形式和热容,以及窑具的性质和装窑密度。

2.1.1 升温速度的确定低温阶段:升温速度主要取决于坯体入窑时的水分。

氧化分解阶段:升温速度主要取决于原料的纯度和坯件的厚度,此外,也与气体介质的流速和火焰性质有关。

高温阶段:升温速度主要取决于窑的结构、装窑密度以及坯件收缩变化的程度。

2.1.2 烧成温度及保温时间的确定烧成温度必须在坯体的烧结范围之内,而烧结范围必须控制在线收缩(体积收缩)达到最大而显气孔率接近于零(细瓷吸水率<0.5%)的一段温度范围。

最适宜的烧成温度或止火温度可根据坯料的加热收缩曲线和显气孔率变化曲线来确定。

保温时间的确定原则是保证所需液相量平稳地增加,不致使坯体变形。

2.1.3 冷却速度的确定冷却速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坯体厚度以及坯内液相的凝固速度。

2.2 气氛制度气体介质对含有较多铁的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以及有机杂质等陶瓷坯料影响很大。

同一坯体在不同气体介质中加热,其烧结温度、最终烧成收缩、过烧膨胀以及收缩速率、气孔率均不同,故要根据坯料化学矿物组成,以及烧成过程各阶段的物理化学变化规律,恰当选择气体介质(气氛)。

陶瓷烧成工艺与制度

陶瓷烧成工艺与制度

陶瓷烧成工艺与制度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材料,其制作过程经历了陶胚制作、干制、烧制等多个环节。

其中,烧制是陶瓷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陶瓷制品的质量与性能。

为了保证陶瓷的烧制质量,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烧成工艺和制度。

本文将从陶瓷的烧成工艺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陶瓷的烧成工艺主要包括烧前处理、烧成温度与时间控制、烧成环境控制以及烧后处理等。

首先是烧前处理。

烧成前,陶瓷制品需要经过干燥和烧前处理等步骤。

在干燥过程中,要渐进式地降低湿度,以避免烧制过程中产生裂纹和变形。

在烧前处理中,如有需要,可先进行釉彩和上釉等工艺,以提升陶瓷的外观和功能。

其次是烧成温度与时间控制。

烧成温度与时间是影响陶瓷烧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类型的陶瓷在烧成温度和时间上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先通过低温烧结,然后逐渐升高到最终的烧结温度。

在加热和保温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升温速度和烧结时间,以保证制品的烧成质量和机械性能。

再次是烧成环境控制。

烧成环境是指烧成过程中的气氛和气体组成。

陶瓷烧成一般分为氧化性烧成和还原性烧成两种。

氧化性烧成是在含氧气氛下进行的,使陶瓷中的金属离子被氧化成金属氧化物。

还原性烧成是在贫氧或无氧气氛下进行的,使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金属。

不同的烧成环境会对陶瓷的成色和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需要控制燃烧气氛和通风情况。

最后是烧后处理。

烧制完成后,陶瓷制品需要进行烧后处理以提升其性能。

常见的烧后处理工艺包括降温处理、釉面修整和热处理等。

降温处理是指在烧结之后,将陶瓷制品温度慢慢降低到室温,以避免因急冷引起的开裂或变形。

釉面修整是通过打磨等方式消除釉面不均匀或瑕疵,使其更加光滑。

热处理是指将烧制完成的陶瓷制品再次进行加热,以进一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除了烧成工艺,陶瓷制作过程中还需要遵守一些制度以保证制品质量。

首先是原料准备制度。

原料的品质和配比对陶瓷制品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原料标准进行选择和配比,在原料准备的过程中注意除去其中的杂质,以避免对烧成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烧制陶瓷工艺流程

烧制陶瓷工艺流程

烧制陶瓷工艺流程烧制陶瓷的关键因素是:泥、釉、火。

为什么有些陶、瓷器会莫明其妙的出现裂纹呢?为什么有时甚至会掉皮(釉)呢?这不外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泥和釉的收缩系数(又称膨胀系数)不相一致的结果。

有时人们亦会对这种缺陷特意加以利用,传统的开片釉及现代陶艺的一些肌理追求就是利用釉和泥收缩系数不相一致的原理配制出来的。

陶艺的制作工艺按顺序可分为原料加工、泥坯塑制、赋釉及煅烧四大工序,我们从配泥、成型、配釉及煅烧四方面加以介绍:配泥:配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清除杂质,另一方面是把产地来源不同,成型和煅烧性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制作者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烧成温度范围的、能和釉及煅烧温度相呼应的熟土。

有时为了加强泥质在高温煅烧情况下的支承力,使坯体不致下塌而适当渗些砂子。

有时为了追求陶土烧成后的色泽而加入一些着色原料成为"色胎"。

陶土和瓷土的化学成分基本是相同的,由于风化和再风化的原因,改变了它们的物理性能,使之出现了陶土具有较大的粘性和可塑性,瓷土具有脆性及高温状态下玻化程度较大的区别。

成型:石湾窑制品以手工拉坯为历时最长、产量最大的成型方法,其中手工拉坯成型是在转轮(辘轳、僧称“车面”)上制作圆形器皿的基本方法。

拉坯的准备工作是揉泥:就是把泥团放在车面的圆心部位,辘轳转动后,用手腕和手指的相反作用力把泥团把握在圆心之中,然后双手把泥团反复几次上下托拉,使其进一步排除里面的气泡,使泥更“熟”。

石湾窑的手工拉坯与其他瓷区不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的是陶泥,可塑性较高。

石湾陶艺的艺术造型重视点、线、面的关系,陶塑属于雕塑的范畴,体积(俗称“面”)和线条,不但是组成石湾陶艺品的主要因素,而且还是决定作品质素的重要成分。

其塑造除使用通常的雕、琢、刻、划的处理方法外,还有捏、粘、贴、捺……等手法以加强局部的表现和装饰。

陶艺作品是泥、釉、火的综合产物,不同色釉的透明度、覆盖度都有所不同,所以石湾陶艺作品在塑制过程中也把釉色因素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

德化的陶瓷烧制流程

德化的陶瓷烧制流程

德化的陶瓷烧制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德化陶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独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烧制工艺说明书小组成员:学生姓名方伟伟学号 0900102124学生姓名黄文富学号 0900102135学生姓名杜荣烈学号 0900102136学生姓名何浩东学号 0900102137学生姓名丁笠学号 0900107230学生姓名李军学号 09008021152012年05月10日目录引言 (1)2陶瓷的传统烧制工艺 (2)3陶瓷的现代烧制工艺3.1陶瓷粉体的制备3.2 陶瓷的烧结3.3 陶瓷的成型3.3.1 注浆成型3.3.2 注浆成型操作注意事项3.4 陶瓷的精加工3.4.1界面反应抛光4结语5参考资料1引言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经过发展形成了“定,邢,哥,汝,钧”等名噪一时的各类瓷器,其中有些直至今日仍旧享有盛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瓷器也已经越来越多的朝功能性方面发展,在瓷器的制造过程中,现代机械及工艺也占着越来越重要的戏份。

故而,笔者将秉着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明的原则,对陶瓷烧制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做一简要的论述,以弘扬古朴、典雅的华夏美德。

以下对陶瓷传统与现代制作工艺加以介绍:2 陶瓷的传统烧制工艺传统的陶瓷烧制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如下:为了能让读者真正了解陶瓷的传统烧制工艺,笔者将从陶瓷原材料的采集到陶瓷成品的整个烧制工艺做简一介绍。

(一)采集瓷石瓷土:瓷器都是以瓷石和瓷土(高岭土)为基本原料烧制而成的。

《天工开物·陶埏篇》说:“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

其性粢软。

两土相合,瓷器即成。

”所谓糯米土即指高岭土。

高岭土是陶瓷制品的坯体和釉料以及粘土质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

它是我国瓷都景德镇古代瓷工首先发现并应用的瓷器原料,因为最早发现其产地是江西景德镇以东四十五公里处的高岭村而得名。

现在已成为全世界制瓷原料的通用术语。

也就是说“高岭土”已是世界同类粘土的统一名称,这是我国瓷工对世界的一个大贡献。

关于高岭土的来源,颇具迷人色彩。

传说高岭村里有一对虽贫穷但心地极为善良的高姓夫妇,在一年冬天,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一个衣衫破旧的白发老人晕倒在高家屋檐,高氏夫妇发现后,将其扶进屋给其暧身,并借熬粥给他喝......老人临走时,指点高家夫妇去高岭山山顶,不停息地一连挖九九八十一锄,会有奇迹发生......依照老人所言,高氏夫妇在锄下发现了“白色的糯米粉”,并以其所授和高岭村的村民一起上山采泥、做坯、烧瓷。

做的瓷器坚挺、洁白、莹润可爱。

景德镇自从采用高岭土配制瓷器后,出产的瓷器洁白无瑕,更为精美。

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曾向国外介绍过高岭的瓷土,于是高岭土从此便名声远扬,身价百倍。

(二)粉碎磨细瓷石瓷土:将采集到的瓷石瓷土利用专门工具进行粉碎磨细。

例如在古代用巨碾或巨石锤在石臼内把原料舂细。

(三)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

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四)利坯:即“修坯”。

它是利用工具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五)画青花:俗称"画坯"。

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坯胎成型后,匠师们据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审美需要进行装饰绘纹,方法多种多样,如刻、划、印、绘画、雕塑等。

(六)施釉:俗称"刹合坯"。

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

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

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

在不同时期所用的釉料不同,上釉的方法也不同。

按釉面特征分类,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欢,颜色釉是以其五彩缤纷受到人们的欢迎,结晶釉的纹样变幻美丽动人,窑变纹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裂纹釉清晰古朴、高雅别致。

除上述外,现代的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流动釉、神奇莫测的变色釉、霞光闪烁的彩虹釉、贵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种。

其中较为出名的:它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

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七)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

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一件完美的瓷器烧制成功与窑的形状,装瓷匣钵入窑后的摆放位置、烧成温度的高低、窑内火焰燃烧的化学变量等都有极大关系。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

3陶瓷的现代烧制工艺虽然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塑料、钢铁等新型材料制品在生活中用途越来越广。

但陶瓷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然举足轻重,举凡食、衣、住、行、育、乐、装置艺术......都有,例如饮食方面的盘子、碗、汤匙,装饰方面的衣扣、袖扣,住宅方面的瓷砖、屋瓦等等。

瓷器也已经越来越多的朝功能性方面发展,在瓷器的制造过程中,现代机械及工艺也占有了更重要的戏份,故而笔者将从陶瓷的四个工艺程序对陶瓷的烧制进行详细论述。

3.1陶瓷粉体的制备陶瓷粉体的制备通常采用传统的烧结粉碎法,但这种方法耗时长、能耗高、污染大。

此外,还有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熔剂蒸发法、水热法、乳化液法、喷雾热分解法、蒸发一凝聚法、气相化学反应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

但近年来,自蔓延燃烧技术作为陶瓷粉料的一种新的制备方法愈来愈显示出其优越性。

自蔓延燃烧技术是利用反应物之间高化学反应热的自加热和自传导作用来合成材料的一种技术。

SHS技术是基于放热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利用外部能量诱发局部化学反应(点燃),形成化学反应前沿(燃烧波),此后,化学反应在自身放热的支持下继续进行,表现为燃烧波蔓延至整个体系,最后合成所需的材料。

这是一种高放热反应,参与反应的物质一般在固—固,固—气介质中进行,最终产物一般是固态。

其主要特征是反应只需局部点火引发燃烧波,并使其在原料中传播以实现系统的合成过程。

SHS技术制备陶瓷粉体的工艺流程:国内外SHS技术的研究现状表明:利用SHS技术合成陶瓷粉体具有一般烧结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如反应速度快、时间短、产品纯度高、污染小等。

由此可见,利用该种技术为合成粉体材料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但是人们对SHS到支术研究掌握还不够成熟,其燃烧速度和反应过程难以控制,产品致密度不高,故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还有一定难度,还需要广大材料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开拓。

随着SHS过程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SHS具体过程的进一步完善,可以预计,SHS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扩展,工业化进程也会进一步加快。

3.2 陶瓷的烧结现代工艺的陶瓷烧结的方法主要有:(1)普通热烧结(2)电炉热压烧结(3)等离子体烧结(4)微波烧结(5)自蔓延烧结。

从烧结的不同类型作为区别,其又分为:(1)固相烧结:坯体在固态情况下达到致密化的烧结过程。

(2)烧结(Liquid Phase Sintering,简写为LPS)是指在烧结包含多种粉末的坯体中,烧结温度至少高于其中的一种粉末的熔融温度,从而在烧结过程中而出现液相的烧结过程。

基于实践中对液相烧结的认识比较少,笔者将着重对其展开论述,以期能对实践有所裨益。

液相烧结过程的致密化机理:(一)、颗粒重排(Particles Re-arrangement)在LPS烧结过程中,颗粒间的液相膜起润滑作用。

颗粒重排向减少气孔的方向进行,同时减小系统的表面自由能。

当坯体的密度增加时,由于周围颗粒的紧密接触,颗粒进一步重排的阻力增加,直至形成紧密堆积结构。

(二)、溶解-沉淀(disolvation – precipitation浓度(a)LPS 烧结溶解-沉淀阶段的两晶粒接触示意图.物质迁移的三个路径,1:溶质的外扩散(□),2和4:溶解物组分(○和△)向晶粒接触区域流动,以及3:在接触区域的溶解-再沉淀。

(b)三个组分液相所对应浓度梯度作为r 的函数,其中rc 是接触半径,h 是液相膜厚度(三)、气孔排除在烧结中期,相互连续的气孔通道开始收缩,形成封闭的气孔,根据材料体系的不同,密度范围从0.9至0.95。

实际上,LPS 烧结比SSS 烧结可以在较低的密度发生这种气孔封闭。

气孔封闭后,LPS 烧结进入最后阶段。

封闭气孔通常包含来源于烧结气氛和液态蒸汽的气体物质。

烧结过程有液相存在的烧结烧结参数对烧结样品性能的影响(1)颗粒尺寸大小:在一定温度下,半径为r 1的一列球形颗粒所需要的烧结时间为t 1,半径为r 2的另一列排列相同的球形颗粒烧结时间为t 2,则有关系式: 如果颗粒尺寸从1 μm 减小到0.01 μm ,则烧结时间降低106到108数量级。

同时,小的颗粒尺寸可以使烧结体的密度提高,可降低烧结温度、减少烧结时间。

2)粉体结块和团聚:是指一小部分质量的颗粒通过表面力和/或固体桥接作用结合在一起;团聚:是指颗粒经过牢固结合和/或严重反应形成的粗大颗粒。

结块和团聚形成的粗大颗粒都是通过表面力结合。

(3)颗粒形状1122)/(t r r t n =颗粒形状和液相体积含量对颗粒之间作用力的影响只有在大量液相存在的情况下,才能使这些具有一定棱角形状的陶瓷粉体之间形成较高的结合强度。

(4)颗粒尺寸分布:颗粒尺寸分布对最终烧结样品密度的影响可以通过分析有关的动力学过程来研究,即分析由不同尺寸分布的坯体内部,在烧结过程中“拉出气孔”(pore drag)和晶粒生长驱动力之间力的平衡作用。

3.3 陶瓷的成型陶瓷的成型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1)可塑成型(2)旋压成型(3)滚压成型(4)挤压成型(5)注射成型(6)塑压成型(7)轧膜成型(8)注浆成型。

注浆成型是一种适应性大,生产效率高的成型方法。

凡是大型、形状复杂、不规则或薄胎等制品,均可采用注浆成型法来生产,因此注浆成型在日常陶瓷、工业美术瓷、卫生洁具瓷及现代陶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