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合集下载

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作者:吴军王延荣来源:《知与行》2016年第11期[摘要]19世纪中叶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关内向东北内地进行大规模迁居,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的人口迁移,二百年封禁政策的解禁使清末东北三省人口总数超过1 600万,1927至1929年民国时期,关内居民移居东北每年迁居人数高达70万,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资源的疯狂掠夺需要,又形成了近代东北的又一次移民高潮。

移居至东北的关内移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了当地农业落后的现状,使耕种土地面积增加,工商业、交通运输业日渐繁荣,东北地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近代关内移民;东北;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6)11-0111-04自清末民国以来,我国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东北,使东北地区人口得以快速增长,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升,城镇化步伐加剧,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得到迅猛发展。

可以说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移民”及“近代关内移民”“移民”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在《周礼》《管子》等书中都有过相关记载。

而关于“移民”的定义,史学界一直存在多种说法。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一书对移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留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

” [1]对于这种阐述,笔者比较认同。

“近代关内移民”则是对移民的外延进行了相对的限定。

首先是时间上的限定,本文所涉及的移民指的是近代以来的移民,大致时间分界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民国结束这一历史时期。

其次是地域方面的界定,专指关内移居东北的移民。

“关内”历史上基本认定为山海关以内,包括我国山东、河北、河南乃至江浙等中原地区。

所以本文中所指移民,仅限定为近代自中原地区迁居东北的移民。

至于此范围外的清末以前移民、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大荒移民以及国际移民等,在此不再赘述。

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与环境变迁

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与环境变迁

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与环境变迁于春英(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要东北地区自清末以来,随着开禁放荒,移民大量涌入,土地垦殖迅速加快,使区域经济得以开发,同时,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开垦的盲目性,使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关键词清末;东北地区;移民垦殖;环境变迁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7)24-07691-03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尤其是土地垦殖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变迁。

东北地区自清末以来,随着开禁放荒,移民大量涌入,土地垦殖迅速加快,使区域经济得以发展,同时,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盲目的开垦,使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清末以来东北地区移民垦殖的历史进程1.1清末东北地区的移民垦殖历史上,东北长期是游牧和渔猎民族活跃的地区。

自秦汉至明清,来自北方的牧渔猎民族和来自中原的农耕民族之间频繁的角逐和战争使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经常被打断,农业发展一直比较落后。

尽管在某个历史时期有一定规模的垦殖活动,但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当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

到了清朝初年,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根本之地”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修筑“柳条边”,划定旗界和民界,禁止旗民混居,又下令禁止关内流民出关出口。

清朝的封禁政策限制了关内移民的大量流入,阻碍了东北土地的开发,使东北地区处于封闭、原始、荒芜状态。

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抵御沙俄侵略,对东北的封禁政策逐渐松弛。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东北边疆实行弛禁放荒政策,允许关内移民来边境垦荒。

1904年起,黑龙江地区全面开放,吉林、奉天也相继全面开放。

清末“封禁政策”的废除使东北移民迅速增加。

据统计,1850~1910年,东北人口由289.8万增加到2158.2万,平均每年增加30多万人。

清末民初东三省移民与近代城镇的兴起

清末民初东三省移民与近代城镇的兴起

清末民初东三省移民与近代城镇的兴起
范立君;黄秉红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4)001
【摘要】清末民初,关内人口向东北的迁移,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可谓"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1860年东北局部开禁,特别是1904年全面开禁后,随着大片土地的放垦,关内移民东北者络绎不绝,东北原有的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大批新的城镇纷纷兴起.这些城镇不是建立在军事驻防的基础上,而是在招民垦荒、移民实边与铁路、港口兴建的过程中,陆续发展起来的.此时,东北的城镇才真正具备了近代意义上的性质与规模.
【总页数】6页(P93-98)
【作者】范立君;黄秉红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市昌邑区第一实验中学,吉林,吉林,1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3
【相关文献】
1.清末民初川江轮船运输的兴起与济楚川盐运输近代化 [J], 谭刚
2.清末移民与黑龙江地区城镇的兴起和村落的形成 [J], 王海波
3.清末民初第三次关内移民浪潮与东北中、北部地区交通近代化和城市化 [J], 曲
晓范;谢春河
4.晚清移民与上海近代城市经济的兴起 [J], 樊卫国
5.交通、产业与城镇化——以近代阳泉兴起为例 [J], 赵俊明;陕劲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高强【摘要】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the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so as to be against the aggression and defend the frontiers.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wrong policy guide,the corrupt officials,and many measures was not carried out for some reasons.These problems obstru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and did not attain the full purpose.%清末民初,出于防范边患、巩固边疆之目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政策导向错误、经办官员腐败等。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往往流于形式。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受到阻碍而未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5【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作者】高强【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自清朝初年以来,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人烟稀少、满目荒凉,遂使沙皇俄国有机可乘,于19世纪中叶侵吞中国东北边疆大片领土,近代东北边疆危机由此而引发,之后,沙俄与后起的日本对我国东北边疆的侵略日甚一日,导致清政府实施以招民开垦边荒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作为应对之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潮探析

“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潮探析

“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潮探析姜晔【摘要】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

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

"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

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

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

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People from provinces west to Shanhai Guan form the climax of the migration wave into the Northeast region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which was a spontaneous flow of population caused by people's spontaneity as well as government's promotion.The immigrants from Shandong Province,Hebei Province and Henan Province came into the Northeast region by sea,railways and roads and went Northward in order to earn a living.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migrati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From 1927 to 1930,it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migration wave and about one million people crowded to the Northeast,the majority of whom came northward continuously along the railways and scattered living in Jilin,Heilongjiang and Yalu River,with only a small number staying in South Manzhou.In the climax of the migration wav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even the foreigners settled down heresuch as Koreans.Such large scale of migration wave not only promote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Northeast,but also sp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region,especially the north part of Northeast.【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5)002【总页数】5页(P284-288)【关键词】“民国”时期;东北移民;影响【作者】姜晔【作者单位】大连现代博物馆,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本文“民国”时期是指1911年—1931年张氏父子统治东北时期。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

论民国初期东北关内移民的流动特点作者:亓冠华来源:《学理论·下》2022年第02期摘要:近代大量华北民众涌入东北,形成了东北关内移民这一特殊群体。

移民如何进入东北,以及进入东北的流向与分布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在铁路未修建之时,移民的流向主要集中于辽河平原一带,民国以来,随着铁路的加快修建和铁路联运政策的推行,关内移民形成了沿铁路线“由南往北逐步纵深推进、由中心城市向四周‘放射性’扩散”的流动趋势,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关内移民的涌入被迫中断。

移民可能并非因铁路修建而迁徙东北,但铁路修建后所形成的铁路网很大程度上影响移民的流向与分布,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在东北铁路线形成的背景下,关内移民进入东北的流动特点。

关键词:东北移民;铁路修建;沿线分布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2-0087-04近代以来,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东北,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对移民的概念,众多学者长期以来持有争议,为避免歧义,本文采用葛剑雄对“移民”的定义:“一般来说,移民是指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

任何参加了这一迁徙过程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民的身份。

”[1]10移民的概念在此处较为泛化,凡是迁徙并定居东北一段时间的移民都可称作东北移民。

移民迁徙的原因大多都是因当地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百姓难以继续生存,便向外涌出,正如费孝通所说,移民流动是一种变态,因为中国农民世代定居是常态,安土重迁是其典型特征[2]7。

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因华北地区的动乱与天灾频繁,造成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北迁徙的部分人口形成了东北移民群体。

关于东北移民群体,现有研究角度甚多,①本文主要关注于东北修建铁路之后,移民的具体流向问题,关于铁路与移民关系,已经有一些学者进行讨论,②不过,单就东北移民的具体流向与分布而言,還未有详细论证说明,③正如当时的人所说:“我国各铁路为移民之先驱,铁路所至,移民随之,将于移民运输,提倡不遗余力。

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

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

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清代东北地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边疆地区,同时也是中日俄三方争夺的热点地域。

在清代东北的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内容:东北人口的来源与迁徙、东北群体社会的形成、东北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变迁。

首先,东北地区的人口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北方游牧民族的扩张、中原地区人口的自愿移民和强制迁徙。

在清代前期,满洲人及其部属入主东北,构成了东北地区的主要统治者。

此外,八旗贵族、通行汉人、蒙古人、朝鲜族等也相继迁入东北地区,形成了多元的民族社会。

其次,东北地区的群体社会形成是在中原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与游牧民族社会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清朝初年,满洲人主要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主要生活方式是以牧猎为主,与当地汉族农耕社会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随后,清朝实行的“关、舆”政策也促进了满洲人向边疆地区扩张,进一步推动了封建社会和游牧社会的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八旗贵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军事占领和政策引导,逐渐形成了与当地农民社会交往的模式。

第三,东北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变迁在清代东北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清代初期,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多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兼营渔猎。

与此同时,牧民社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体系。

到了中后期,随着东北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业的兴起,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东北的农民逐渐向城市迁徙,参与工商业活动,农村经济也逐渐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东北的民族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东北地区,满洲人与汉族的关系一直以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存在。

同时,朝鲜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东北地区的存在也对东北的民族关系产生了影响。

这些民族的交往和融合对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东北人口的来源与迁徙、东北群体社会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东北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变迁。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演变,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东北的历史和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综上所述,清代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对东北社会变迁的影响

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对东北社会变迁的影响

品读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对东北社会变迁的影响李范坤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摘要:近代以来,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但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并非自然增长,而是大量的人口移民。

在这高达2000万之多的移民人口中,源源不断的关内农民构成了这移民大潮的主体。

由关内向东北地区进行人口迁移的“闯关东”,不仅使我国东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移民社会,而且对当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东北;关内移民;人口增长;社会变迁一、经济影响(一)加快东北农业的开发转型二十世纪以前,除了辽宁有一部分耕地外,吉林和黑龙江土地荒芜,但是通过清末、民国时期的大量移民,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日渐充足,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也发展起来,农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同时,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东北地区农业产量也大大提升。

此外,这些移民还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改变了先前原始的种植方式,比如玉米的种植与推广,就极大地推动了东三省农业的进步,而在农产品自给自足后,东三省的农产品加工及出口也发展起来。

在这种大力开发下,民国初期东北就成为重要的产粮基地,初步奠定了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地位。

(二)促进东北工商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及农业的发展,东北产生了剩余农产品,于是东北的工商业也逐渐起步。

在清末开禁前,东北的工业非常落后,所需的生活必需品都需要同关内进行交换。

当移民来到东北后,创建了工厂,繁荣了商业,在工商业发展起来后,又反过来对关内移民产生了吸引力。

在其中,移民建立的主要产业是榨油、面粉等产业。

因为东北盛产大豆,豆制商品不仅可以供给本地所需,还可远销国外,带来丰厚利润。

在对外贸易中心的大连,在宣统元年时仅有油坊十余家,至民国八年便增至八十二家,可见工业发展之迅速。

与此同时,关内移民也成为产业工人,促进了东北交通及采矿业的发展。

如1898年沙俄在中国修筑中东铁路的时候,就从直隶和山东招用了数万人。

同时,东北各地矿山的矿工中有很多也从华北而来。

从清朝“闯关东”到“移民实边”聊聊东北移民史

从清朝“闯关东”到“移民实边”聊聊东北移民史

从清朝“闯关东”到“移民实边”聊聊东北移民史
文/浮云君侃史
1.古代帝王为什么要移民实边?
中国古代国与国之间是没有领土界定,更没有界线的划分,做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影响,自然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贵为“天子”,带天行使管理天下的权力,那天下的土地自然都是“天子”自己家的土地,都由“天子”一个人说的算。

每当中原王朝开疆拓土或者抵抗外族侵略,与周边国家之间,与游牧民族之间设立重镇用边塞的来证明对土地所有权,皇帝为了维护边塞地区的安定,能够长期控制占领的地区,往往都是从中原地区征调大批人口,到边塞地区建城,派兵驻扎,进行生产生活,这种迁移活动又称“移民实边”。

对于这种人口大迁移,在我国古代书中就有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初期的楚国,为了加强边境地区管理,曾经迁移国内的贵族,到边境地区开荒生活,发展边疆经济,加强国防力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动南征,攻打百越等少数民族,并实施“移民实边”,《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曾“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始皇派兵占领南越地区,设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迁罪犯、商人等到南越边疆生活驻守。

试论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影响

试论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一ຫໍສະໝຸດ 、促 进 了近 代 东 北 农 业 的 发 展
( ) 一 提供 了充 足的 劳动力 。加速 了土地 的开发 1 、提 供 了 充 足 的 劳 动 力 。关 内 向 东 北 地 区移 民 , 史悠久 。 12 历 9 3年 到 1 3 1 9 年 问 , 居 东北 的关 内移 民达 5 2万 余 移 8 人 , 中 2 5 余 人 在 东 北 长 期 定 居 。清 其 6万 朝 末 年 之 前 移 民 占 1 % ,9 2至 1 3 年 0 1l 91 间 占9 %。在东 北人 口总数 的变 化方 面 , 0 随 着 近 代 关 内 农 民 移 居 , 东 北 人 口迅 猛 剧 增 。 8 6 东 北 人 口为 4 2 人 , 8 8 16 年 3万 19 年 为 7 1 人 , 1 3 年 为 2 5 万 人 。从 6万 90 98 这 些数 字可 以看 出 , 19 在 8年 之 前 的 3 8 3 年问, 东北 人 口增长 了 3 9万人 , 2 平均 每 年增 长约 9 9 万 人 ; 8 8 .7 l 9 年之后 的 3 年 3 问增 长 了 2 7 万 人 , 均每 年增 长约 l 9 平 6 . 人 。增 加 的 人 口 中 也 包括 了人 口 6 6万 ( 自然增 殖) 2 、加 速 了 东 北 荒 地 的 开 垦 。近 代 之 外销率 ,l2 -l 3 年 间 , 94 9 0 外销 率平均 占 99 已 处 铅 处 石 92 小 高 前 ,东 北 荒 地 成 片 , 很 少 有 人 开 垦 。 到 生 产 总 量 的 7 . % , 麦 、 梁 、玉 米 、 1 0 年 , 有 商 办 金 矿 9 , 矿 1 ,
【 关键 词】 关 内移 民; 东北经济 响 影 在近 代 , 内移 民大 规模 迁居东 北 , 关 是 “ 类 有 史 以来 最 大 的 人 口移 动 之 人 清 朝 , 山 东 、 河 北 、 河 南 三 省 移 由 人 的农 民多达 l 0 0 0万人 , 中山东一 省 其 约 占 7 %。 民 国 以 后 , 其 是 到 二 十 世 0 尤 纪 二 三 十年 代 , 民现象 更 显 突 出 ,每 移 年 多 达 数 十 万 甚 至 百 万 。 关 内 移 民 大 规 模 的 迁 入 , 不 仅 成 为 东 北 人 口 迅 猛 增 长 的 主要 来源 ,而且 给东 北带 来 了 比较先 进 的 科 学 文 化 、 生 产 技 术 和 活 跃 的 思 想, 同时 对 东北 经 济 的 发展 产 生 了 深远 和 积极 的 影响 。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初探摘要:东北移民问题一直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近代晚清由于内忧外患不得不放弃百余年的封禁政策。

东北地区拥有大面积的荒地吸引着关内人民,从清代末期华北有大量的移民涌入东北,直至民国初期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本文旨在考察移民的社会心态,为移民文化研究提供心理素材。

关键词:清末民初移民心态一、民国初年的移民趋势1.主动移民是指移民者自主选择交通工具自觉自主地由远方而来。

这大多数都是因为移民者在当地由于战乱或者灾荒无法维持生计,故而选择迁徙到一个环境比较稳定适合生存的地方,晚清东北地区有许多城市被迫增开商埠,增强了东北地区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近代化的建设,这样对关内的人民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当年山东地区有一部分闯关东者,尤其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为了生计敢于拼搏,在东北地区寻找新的机会,不远万里来到了东北,期望重新获得土地。

2.被动移民是指中原的部分灾民受到慈善机构的救助,有组织有计划地被运送到东北躲避灾荒与祸乱,或者部分人被他人强迫来到了东北。

晚清时期尤其是在光绪年间,清政府放松了东北的移民政策,甚至在政策上鼓励农民开垦土地,这是由于沙俄与日本觊觎东三省,出于屯田实边的考虑才出此政策。

3.来自外国的移民定居东北,这些国家主要以俄国、朝鲜、日本为主。

日、俄为了确保各自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相继地制定了本国的移民计划,而朝鲜移民则是为了躲避日本的侵略,被迫就近躲避在东北。

二、东北移民的社会心态无论出于何种动机,移民者都对东北产生了一定的期望,当然也有部分畏惧者。

他们都渴望来到东北以后能够过上想象中的生活,或者至少没有想象中那样差到极点。

但遗憾的是当他们来到东北以后,其境遇却使他们大失所望。

那里不仅是寒风凛冽,更有当地地主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有时还要受到当地土匪的欺凌。

因此,现实与愿望之间相差甚远。

由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这就势必导致有机械劳作传统的人们,在应对复杂社会变迁上心理准备不足。

清末东北移民政策转变动因探源

清末东北移民政策转变动因探源

中都实行 , 城市中实行禁夜制度 的例证 ,汉 而通饮食兢麒之 , 《 与同罪 ; 弗智( )黥为城 完善时期 , 知 , 其城市除了在两汉末期战争的破
“ 如有贫 民出 口者 ,门上不必拦 阻,即时放 流民 29户 ,2 5口, 4 14 只逐出王顺等 6 户 , 1 五、 禁止通行饮食与禁止群饮规定 罚金 四两。 嘱 民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聚众饮 ”

大量汉族移民出关的既成事实 , 是 出” 的窘境 , 乾隆帝只好行文密谕边 口官弁 : 年 )在“ , 三姓( 今黑龙江省伊兰县 ) 地区查m
迫使统治者改变封禁政策的主要原 因
罪犯 者要 处 以死刑 , 大 了对 舍 匿罪 犯 者 的 加
打击力度。 从汉初的按罪量刑到武帝时期的 死刑 , 可见汉代对舍匿犯罪的处罚逐渐加重
和对 此 问题 的重 视 程 度加 深 。 四、 夜巡 和 禁 夜 制度

通行饮食是汉代为加强治安而设立 的 酒 , 过 关后 , 在对东北的开发上 , 对他
清初以来 , 内各省在“ 关 滋生人丁 , 永不
们的“ 龙兴之地”始终存在着开发与封禁 的 加赋 ” , 政策刺激下 , 口激增 , 人 加上 日益剧烈 双重矛盾 。他们想开发东北 , 使之成为经济 的土地兼并 , 使关内北方诸 省人满为患。关
富庶地区, 又怕 关 内汉 人 的移 人 破 坏 满人 的 内各地贫苦农民为 了生存 , 出关谋生者 日益
垦, 允许移民进入。咸丰及其 以后清廷在移 口官弁等 ,仍照 向例拦 阻, “ 不准出 口” 面对 年春天仍有流民携眷 出关 。据《 。 i姓 副都
民政策上 的转变 , 绝非偶然 。

贫苦流 民“ 在原籍失业离家 , 口又不 准放 统衙 门档案》 记载 ,乾隆 五十 四年 (7 9 边 18

清代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研究论文

清代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研究论文

清代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研究论文清代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研究论文清代东北移民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摘要:清朝末年,中国东北地区出现边疆危机,使得人们把目光转向东北,众多学者开始研究东北历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区域政治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

因此,对清代东北地区移民及行政管理体制变迁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相关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整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东北移民;行政管理体制;变迁清代集历代王朝统治经验之大成,在社会控制、民族关系、边疆开拓与治理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其行政管理体制具有显著特点,适应了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及人口发展的状况。

清代旗民双轨并行制度是在移民不断涌入的前提下逐步建立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而清末州县行省制的确立,又体现了行政体制的发展性与适应性。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强调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对清代东北地区行政管理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1国内研究现状1.1建国前的研究状况建国以前,由于资料等诸多条件不足,对于东北移民及行政管理制度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也不乏相关成果的出现,主要侧重于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有:中国学者萧一山《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依据大量数据资料对奉天、吉林、黑龙江之垦务与移民做了详细分析。

除此之外,王成敬在《东北移民问题》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东北移民的原因、移民的路径及移民的经济状况,具有直观性和很强的说服力,为进一步研究清代移民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打下了基础和开拓了空间。

这一时期对于东北行政制度研究只是在相关著作中略有提及,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具体,具有“通史”的特点,主要论著有:罗志渊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1]、程幸超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等。

1.2建国后的研究状况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些档案资料的翻译影印及地方志、家谱资料的挖掘运用,对于移民及行政体制变迁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度。

清朝的东北开发与满洲移民

清朝的东北开发与满洲移民

清朝的东北开发与满洲移民清朝的东北开发与满洲移民,是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开发动机、移民激励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满洲移民的背后故事。

一、开发动机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有着明确的动机。

首先,东北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对于满足清朝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清朝希望借助东北地区的开发,增强国家财政收入,提升经济实力。

此外,东北地区靠近边境,作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也是清朝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移民激励为了推动东北地区的开发,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吸引大量满洲移民。

首先,清廷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如赐地制度和坐保制度,使得移民可以获得土地产权,从而保障他们的生计。

其次,清朝通过减免赋税等经济政策,降低移民的负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此外,清廷还设置了边防军队和移民官员,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以保障移民的生活稳定。

三、影响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满洲移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东北地区的开发大大增加了清朝的粮食产量,满足了国内和军队的需求,提升了国家的自给能力。

其次,移民的到来带动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和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东北地区的开发也加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总结起来,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与满洲移民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通过激励措施,清廷吸引了大量的满洲移民前往东北地区开发,并在经济、人口和国家安全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清朝在东北地区的开发与满洲移民,为后来东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民初关内移民双城县研究

清末民初关内移民双城县研究

清末民初关内移民双城县研究田慧文双城,清朝嘉庆年间年名为双城堡,指八旗在吉林屯田的区域。

光绪八年,“吉林将军铭安奏准设双城厅,添设理事抚民通判,以资治理。

”双城堡遂变为双城厅。

宣统元年,升双城厅为双城府,“又因办理警察之故,划分全境为十区,其第三区居东北,接滨江。

宣统三年,奉文拨归滨江,遂为九区。

”民国二年,最终改为双城县。

所以整个发展过程,是随着关内移民到双城县而逐步调整改制的。

1 边疆危机与开禁东北清朝初年以来,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目的是为保护清朝的“龙兴之地”,维护满洲八旗利益。

即便是旗人的屯田,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开垦,并禁止流民潜入垦荒。

但这种长期的封禁政策,造成了东北地区边疆地广人稀,弃利于地,边备空虚的状况。

自松花江口至乌苏里江口,沿乌苏里江而南,直到长白山为吉林边界,其中“密山千里边荒,强俄接壤,彼则营屯林立,我则榛莽空虚。

”沙俄以此为由,强调自己所占土地为荒芜无主之地,“视我之国界空虚辽阔,阒其无人,危殆之形迫在眉睫。

”东北边疆人口稀少,沙俄以此为由侵占东北。

加之边界的驻兵亦少,咸丰初年,朝廷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将驻守东北边界的边军大量内调,致使边备空虚,遭遇沙俄外侵。

1860年以后,沙俄占据了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中国领土的主权和完整性受到重创,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由于清廷内忧外患,焦头烂额,入不敷出,使得只能依靠关内供给的东北地区财政问题日益严重,没有经济实力来抵御外敌的入侵。

在这种情形之下,东北许多封疆大吏及官员纷纷上书言表,以“旷地既有人民,预防俄夷窥伺,并借资保卫”为由,请求开禁东北,以期望达到“以中国之旷土,居中国之民人,利之所在,自必群相保卫,可杜外人强占之计,不烦兵力而足御外侮。

”其实早在嘉庆、道光时期起,就有官员建议移民东北边疆。

尤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主张招民垦荒于东北的官员又有所增加,他们提出“查明垦种,以地利所入填补海防”,但都未被清政府采纳。

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管窥

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管窥

作者: 王杉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95-99页
主题词: 东北移民;社会心态;移出者;移入者;民国时期;近代东北;乡土情结;自我保护机制;
《东方杂志》;亲缘关系
摘要: 近代东北是一个移民社会,移民社会自有其独特的社会心态。

本文拟通过对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的考察,探讨移民游离心态的文化底蕴。

一、民国初年的移民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政府囿于内忧外患,不得不放弃百余年的封禁政策,在东北大放余荒,招徕移民。

华北人民...。

东北人南迁的深层思考

东北人南迁的深层思考

东北人南迁的深层思考近几十年来,东北人离乡迁徙或者称之移民,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现象。

到鲅鱼圈;到秦皇岛;到北京到黄岛;到东南沿海到北部湾;扶老携幼渡过琼州海峡,以致现在海南卖菜的原住民妇女,都会用类似北方的语调问:'你买啥?'此番东北人出关南飞,较比从前的闯关东,作为逆向流动,引发若干讨论思索,也是必然。

民以食为天。

富饶的东北,在经历日久年深近乎掠夺性的攫取之后,资源日趋枯竭,个别地区已至穷尽。

曾经的共和国的长子,年老衰惫,瘦骨嶙峋。

截至2004年,东北六大片林区,已经没有大树可伐。

以大兴安岭为例,大兴安岭林区有2800万立方米商品林,真正可以主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只有700多万立方米,按每年近80万立方米的产量只能维持9年。

商品林中有近熟林1930万立方米,按每年每公顷生产1.3立方米计算,9年后将增加到2153万立方米,能增加木材生产年限7年,合计16年。

这就是说,16年后,到2020年,大兴安岭将'无林可采'。

'竭泽而渔',这一古老的成语,并没有引起警觉,也没有带来启示。

这也是东北所有林区的现状。

长期过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所谓伐一面坡,干一条沟。

1998年松花江的大洪水就是警报。

著名的海州露天煤矿,已于2005年5月31日关闭。

这座昔日印在人民币上的著名煤矿,如今留下的一个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垂深320米,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的极其壮观的巨大矿坑仿佛在仰天长吁,与天地斗,并非其乐无穷啊。

到2008年,吉林省4个矿务局20个煤矿中,有14个已经或正待破产,东北三省采煤沉陷区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受影响居民25万户……这是十年前的统计数据。

十年后的今天又如何呢……谁来承担由于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式的疯狂开采而招致的恶果?这衰老不是自然衰老,而是一种早衰。

粗放型近乎野蛮的生产,使得煤炭回采率仅为30%左右。

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又逢企业转型改制,大批产业工人和底层普通劳动者被下岗,失去了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其次,自然灾害和战争危害也是移民的重要原因。

进入黑龙江地区的移民大多是来自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而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灾害频发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突出。

据顺治年间的不完全统计,黄河大的决口就有十五次之多。

康熙年间河患更加严重,从1662年到1677年黄河大的决口达六十七次[1]39,造成的损失是相当严重的。

另外,还有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

在自然灾害波及的地区,灾民相继出走,向灾害较少的黑龙江地区迁徙。

清入关后,各地的武装抗清斗争频发。

清中、后期,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也大多数是在关内北方各省进行,更是给这些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在战争打起来之后,还有部分百姓被抓,充当劳役。

这就迫使大量的居民迁徙,远离灾难。

再次,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实行了移民实边和放荒筹饷的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抵制沙俄侵略,在东北地区采取了移民实边政策。

除了采取招民开垦的奖励措施之外,还采取了催垦、抢垦、自由垦殖等一系列的实质性措施,并且在经济上对移民给予一定的资助,这在当时对移民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清末,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清政府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黑龙江地区采取了放荒筹饷的政策。

即只要是代垦民户亩垧土地缴纳京钱六吊三百文,或是银一两三钱,便发给大照,土地即归代垦民户所有[2]42。

后来发展到了“旗民兼收”的程度,即无论是旗人民人,只要缴纳押租,便可报领土地。

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促使大批移民进入黑龙江地区。

最后,东北地区具有吸引移民的有利条件。

黑龙江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大物博,人口密度较低,土地比较容易获得,自然是贫苦农民的向往之地。

此外,黑龙江地区还有金矿、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1905年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成为了国际性的商埠,各项事业的开发都对劳动力产生了极大的需求,这也给黑龙江移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出路,客观上为移民的迁徙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促使移民走向高潮。

二、东北移民的概况与类型清末黑龙江地区的人口已经有三百万之多,而在这三百万人当中除了少数土著居民外,大部分都是从关内北方各省迁徙而来的汉族移民。

而这些移民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大致上可以概括为流人、流民、垦民这三种类型。

顺治中期以后,清王朝为维护其统治,“凡旗民杂犯重罪载在刑律者,或以免死,或以加等发遣兹土分管束安插”①这种被发遣到边地的“罪人”,历史上称为流人。

流人当中除一般百姓外,还有许多的官宦。

所谓“流民”,就是指突破封禁偷渡出关的汉族移民。

清代长时期地实行封禁政策,不准移民出关,但人们仍想尽办法冲破封禁,另觅生路。

后来,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大量涌入的流民及增多的垦地,因而光绪年间被迫采取了“就地养民,增租裕深”的办法。

这样,以黑龙江地区流民的合法化为终点,清政府维系了数百年的封禁之地,也就荡然无存了。

1861年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黑龙江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

清政府从移民实边的角度出发,在黑龙江地区开始招垦移民。

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

而且清政府还在1904年以后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移民的措施,致使移民数量在清末的一段时间里达到了高峰。

从清代黑龙江移民的状况看,在时间上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也即初期的招垦时期(1644-1667年),初、中时期的封禁时期(1668-1860年)以及后期的开禁放垦时期(1861-1911年)。

在这三个阶段当中要数封禁时期历时最长,大约持续了二百年左右,极大阻滞了黑龙江地区的早期开发,不过后期开禁放垦时间虽然较短,其意义与产生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但是,清初鼓励向东北移民的政策仅仅实行了二十四年(1644-1667年)。

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这也就使得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时期。

更甚至清政府勒令流民入籍,妄图想通过所谓的“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是其洪流已不可遏止,到乾隆年间关外流民人口已达数万。

纵观清政府开禁放垦政策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而开禁政策的实施只不过是清政府迫于无奈而采取的办法而已。

三、移民文化所产生的社会变迁虽然开禁政策只不过是清政府迫于无奈而采取的办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族移民以各种形式进入黑龙江地区,并且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这对黑龙江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移民文化的渗入也促使当时的东北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变迁。

首先,移民文化促使了商品经济的渗入。

商品经济最初渗入到黑龙江地区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当时北方各族人民进行贸易交流的集市被称作是“楚勒罕”,黑龙江地区的各族人民就是通过每年参加“楚勒罕”大会,与汉族人民加强了接触和了解,并且通过这一渠道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入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这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表现主要是:这种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的出现冲击着原有的自然经济,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再者,生产工具的传入也使得少数民族内部以及各民族之间出现了社会分工,从而产生分散的个体劳动。

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对交换猎物的价值观念也有所增强,并且逐步产生了货币价值观念。

其次,移民的先进技术在黑龙江地区传播。

清初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是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后来移民将大量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以及农作物的品种带入黑龙江地区,致使一部分少数民族在生产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有部分民族定居下来并由过去的狩猎采集经济转为了半农、半牧、半定居或定居的社会形态。

这些都与汉族移民的文化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所以说,汉族移民带入先进生产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移民的语言文化对当地的影响。

清代以前,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是比较庞杂的。

随着移民的流入,更多的汉文化通过民间的汉族移民流传了过来,出现了许多民族同时应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情况,后来汉语才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流行的通用语言。

汉语词汇的渗入,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那些至今仍然可以比较容易区别出来的地名。

今天黑龙江地区的许多地名,都应该视为汉族文化影响的一部分。

此外,内地民间文学作品的传入也是汉族文化渗入较多,影响较大的表现之一。

最后,移民文化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族移民把一种迥然不同的外乡文化习俗带进了黑龙江地区,其先进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影响并同化着周围的少数民族,促使当地的风俗习惯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服装上的变化、饮食上的变化还有宗教信仰上的变化,可以说移民使中国北部边疆汉化了。

四、小结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多年里,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汉族移民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在社会形态、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边疆地区的发展也逐渐地接近内地文化水平。

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功于汉族移民,但汉族移民作为边疆地区社会变迁历史合力中的一支分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是资料(1912—1927):第二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2]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张旋如.清初封禁与招民开垦[J].社会科学战线,198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