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素材
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是一段赞颂治理水利、拯救百姓的历史传说。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一项重要的故事,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段有关于水利治理方面的历史事件,更是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着重讨论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背景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时期的一个历史传说,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世纪三皇五帝时期。
当时的黄河及长江中游地区经常性地发生洪水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痛苦。
由于当时人们在治水方面的技术不够先进,因此很难应对大规模的洪水灾害。
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治理水患。
据传,当时的帝位传承是根据世袭制度来进行的,因此每一个帝王都必须在位期间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
如此一来,朝中的许多隐士或是智者开始透过统治者找寻可以治理水患的方法。
二、文化内涵1. 民本思想大禹治水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凸显了民本思想的核心。
治水是一项能够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安全的事情,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于人民的关怀和责任感。
而人民利益的维护则成为了统治者的首要任务。
这一点也体现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
大禹从未停止过水利治理的进程,兢兢业业地为民众效劳,唯恐误了百姓的生活。
这种对于民生的关怀和热忱令后人动心,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和谐思想治水过程中不仅要有技术储备,更要有和谐思想,这是另外一种关键的文化内涵。
只有通过追求和谐,才能更好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水方案,同时也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治理场景。
在大禹治水传说中,大禹的确是一个强调和谐的领导者,他能够对不同意见进行理性审视,并尝试寻找一种平衡点。
这种注重和谐的信念,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涵。
3. 参与性思想作为治理水患的一项复杂工程,只有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使得治理进程变得更为顺畅。
大禹治水也充满了这种参与性思想,他是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们召集起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共同为治理水患贡献力量。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本文导读:尧以后舜做了部落的首领,他看鲧治水毫无起色,耽误了大事,就下令处死了鲧,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深知治水的事事关重大,治不好也会丢掉身家性命。
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们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这个重任。
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感到用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大胆地设想了一个与父亲背道而驰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顺其流势,将水引走。
方案制定后,禹决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
他带领大批助手,踏遍了闹水灾的9个州,测量好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
那时,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禹风餐露宿,经常冒着大风大雨,在恶劣的环境中奔走。
然后,禹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从水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始治水。
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简陋的工具挖河修堤。
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脚垫,脸也顾不得洗,经常蓬头垢面。
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指甲都脱落了,人们看到了都感动得落泪。
为了治水,禹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
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
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
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
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
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大禹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仍然不贪图享乐,他不辞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视,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
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作者:田兆元来源:《决策探索》2017年第11期鲧、禹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姓名,而应该是一个氏族的姓名,可以称为鲧族、禹族。
一个人是做不了那么大的事业的。
比如,禹定九州、治理河道,严格来说仅靠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是没有办法全部完成的。
鲧、禹关系,有父子关系的个案,但整体上是姻亲关系、两个氏族的关系。
鲧被杀,也是整个氏族遭受惩罚。
所以,禹族有与他族联姻的迹象,如禹族的一支与山石族建立婚姻联系。
大禹治水的大公无私故事、大禹传启“家天下”的有私故事,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后代的“家天下”也带有天下为公的理想。
做古史研究和神话研究,有一个话题是绕不过的,那就是鲧、禹问题。
他们是父子关系吗?是人还是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真就像有些人说的,背后另有隐情?这些问题,值得好好讨论。
禹仅仅是一条虫吗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有几封关于夏禹问题的通信,大体上否定禹是一个人,而认为其是一条虫,或者一个神。
由此,揭开了古史辨伪的序幕,后来更一发不可收,不仅否定尧舜禹的真实性,而且对于夏商的历史也开始神话化解读,并对于汉代的造假进行了深度批判。
在这个基础上,顾颉刚提出了古史的“层累的构成”观点,即时间越晚,古史的历史越长。
换句话说,古史是后代建构起来。
这些讨论非常有意义,一方面可以让人看到观点的部分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结论太过武断,并不都是正确的。
说禹是一条虫,并不是顾颉刚的发明。
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说“禹:虫也。
从厹,象形。
”拿一个动物的名字来给自己命名,在古代其实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就像现在还有很多人取名叫什么龙、凤、骏、虎一样,是以物自况,是某种文化追求。
清代段玉裁在为《说文解字》做注释时也曾直言: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
大意是指,夏朝国王用了一个本来是虫的禹字为自己命名,并不是说禹就是一条虫。
那么,禹这个字本意所指的虫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知道,虫是古代对于走兽爬虫的统称。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大禹治水图集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的资料(推荐)
大禹治水的资料(推荐)第一篇:大禹治水的资料(推荐)大禹治水的资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大禹是鲧的儿子。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
黄帝的孙子之一的鲧于心不忍,盗取天帝神物“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天帝大怒,派遣神将杀鲧,并取回息壤。
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火神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飞走了。
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还派遣大神应龙相助。
在治理的过程中,伏羲、河伯也纷纷相助大禹,神龟也献上河图洛书助大禹治水。
河图洛书在东汉几乎成为国学的谶纬学鼻祖。
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
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
于是他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叫作“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
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据说禹治水到涂山国,即他家所在地,但他三过家门,都因治水忙碌,无法进家门看看。
他的妻子工地看他,也被他送回。
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
这也是“三国家门而不入”的由来,成为千古美谈。
后来,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通过这个典故,倡导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责任心与献身精神,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我们要学习古人的献身精神与主人翁的责任心态。
第二篇: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教学设计新城实验学校詹翔一、导入你知道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吗?你知道谁创造了人类吗?你知道天上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吗?你听过一个为追逐太阳而渴死的巨人吗?孩子们,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
比如:盘古开天辟地、比如女娲造人、比如后羿射日、比如夸父追日。
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解析_概述及解释说明
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解析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大禹治水历史典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段著名的历史故事,描述了大禹在早期中国战胜洪水的艰辛历程。
这个典故传承了几千年,不仅仅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早有关防洪抗灾工程的记载之一。
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描绘人类与自然力量的对抗以及勇气、毅力和智慧的展示,成为中国文化中深具启迪意义和底蕴的传统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引言、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解析、概述及解释说明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文章主题和目录,并简要阐述大禹治水典故所体现的意义。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解析大禹治水背景、过程和意义。
而在第三部分,我们将从宏观角度来概述和解释大禹治水带给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技术手段以及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文章的重要观点,回顾主题和目的达成情况,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进行解析,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概述和解释大禹治水带给中国社会的重要性、技术手段以及对社会影响等方面内容,进一步展示大禹治水的伟大意义。
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所传承的智慧和勇气,并为今后防洪抗灾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2. 大禹治水历史典故解析2.1 大禹治水背景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他生活在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时期。
当时,中国发生了频繁的洪灾和水患,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和有效措施,洪水无法有效控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困境。
2.2 大禹治水过程大禹在治理洪水问题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山海经》、《尚书》等,在治河过程中,大禹采用了多种手段。
首先,他以“不害农功”为原则,在防洪措施上兼顾了农业灌溉需要,并建议修建排渍渠、开凿鱼池来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其次,他通过挖河道、筑堤坝、修渠等工程措施来引导优化洪水流向,增加江河之间的交通便利性。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大禹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君主,他在治理洪水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称为“治水圣王”。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意义非常深远。
首先,它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面对连绵不断的洪水,大禹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他深入民间,亲自考察河流,了解水患的原因和特点。
他将水利工程分区划片,制订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他还组织人民修建堤坝、疏浚河道、开辟水道,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洪水的泛滥,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大禹治水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大禹深知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明白洪水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他注重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提倡生态修复。
他提倡种植树木,修建水库,增加水源,减少泥沙沉积,改善水质。
他还倡导人们保护水资源,不滥用水源,避免水污染。
大禹治水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禹治水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大禹治水时,他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广泛征求意见。
他采取分权制衡的方式,设立各级水利机构,加强地方自治。
他还重视选拔贤能之士,注重人才培养。
这种民主、科学、高效的治理模式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大禹治水的故事提醒我们,治理国家需要善于倾听民意,注重民主参与,重视人才培养,推动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大禹治水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禹被尊为“治水圣王”,被后人奉为楷模和榜样。
大禹的治水精神和治国思想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事件。
“大禹治水”神话的真相
“大禹治水”神话的真相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
在一场天崩地陷的可怕灾难中,神奇的领袖大禹在很多神灵和超级英雄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付出重大牺牲,终于带领中华先民战胜大洪水,重建家园。
虽然没有文字记录可供考证,但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真实就永远被神话所掩盖。
今天的人类学家和神话学家们根据对原始社会形态的深入研究,穿云拨雾,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到了一些真实历史的蛛丝马迹。
洪水的始作俑者在神话中天地本来是平平整整的,中间有四根天柱。
可是水神共工因为在与火神祝融的争斗中吃了点亏,愤愤不平,一头撞倒了被称为“不周山”的天柱,造成天歪地斜,引发了可怕的大洪水。
整个治水的神话由此开始。
共工自然成了灾难的始作俑者。
然而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神话中的共工其实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长期聚居在一条名为共水的河流附近的古老氏族,他们之所以背上这样一个黑锅,只是由于他们居住的地方不好而已。
共水位于河南省西部。
曲折穿行在黄土高原上的黄河水量巨大,当进入河南境内时,突然摆脱了高山深谷的限制,跌落在一片广阔平坦的华北平原上,涌入共水,轻松地造成了共水泛滥。
共水的巨大破坏力给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就在“共”字上加了三点水,变成一切洪水的总称。
共工族经常受到洪水的袭击,为了生存就得想法与洪水做斗争,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相当丰富的治水技巧,于是共工在神话中也就被描绘成水神。
可是共工族治水只从本族的利益考虑,填高了自己的地方,水必然流向别的部落。
受洪水之害的其他部族对洪水没有办法,自然将一肚子怨气指向共工。
于是在神话中,共工成了破坏天地秩序,掀起洪水的罪魁祸首。
而共工撞倒不周山,可能就是洪水冲刷山体造成大面积山崩或者滑坡在原始人头脑中的反应。
在神话中,大禹将共工杀死了。
这大概意味着共工族在与其他部族的战争中最后被消灭了。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首先的反应是自相残杀,实在是很悲哀。
鲧的悲剧鲧是第一位被选举出来治理洪水的悲剧英雄。
大禹治水故事总结
大禹治水故事总结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课外阅读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一)大禹为人聪明机智,和蔼可亲,意志坚强,吃苦耐劳,非常讲信用。
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被虞舜流放到羽山。
虞舜听说大禹贤明能干,又令大禹负责治水。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结婚才四天。
可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大禹毫不犹豫地告别了新婚的妻子涂山氏,与大臣益、后稷一起启程赴任。
大禹到任后,就积极着手制订治水措施。
他吸取父亲鲧治水的经验教训,努力实践,终于找到了合理的治水方法。
他认为,父亲用堵的方法治水是行不通的,必须用疏导的方法,劈开大山,开挖大河,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入大湖和大海,只有这样,才能根治洪水。
(二)大禹带着成千上万的民工去开山挖河,治理洪水。
他沿途测量地形地貌,查清何处需要开山,何处需要挖河,不辞*劳,日夜苦干。
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大禹不避风霜雨雪,总是在奔波劳碌,忙于治水。
他的儿子生下来后,他也没回家去看一眼。
有一次,天下着雨,他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
哪个做父亲的不爱自己的子女啊,他多么想进家门去看一看,多么想去亲亲儿子可爱的小脸蛋。
可是,治水的工程在等着他,天下的黎民百姓在看着他,他必须以国家、以*利益为重。
他深情地望了望家门,心里默默地说:儿子,等着我,等我治好洪水再来看你。
他毅然转过身,带着治水的人顶风冒雨上路了。
(三)在治水期间,大禹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可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去看一下。
传说,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十分想念丈夫,常常到高山上眺望,盼望丈夫归来,最后竟化为一块石头。
这石头的形状酷似涂山氏,仿佛在翘首远望,人们称之为望夫石。
大禹带着治水的人,疏导了9条河道,劈开9座大山,修治了9个大湖,筑起了无数堤坝。
洪水终于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向大湖、大海。
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大禹治水读后感200字
大禹治水读后感200字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大禹治理洪水
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大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解决
了洪水问题,使人民免受洪水的困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
决心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故事中,大禹面对的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洪水,这对他来说是
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地寻找解
决问题的方法。
他不断地寻找适合的方法,最终成功地治理了洪水,为人民带来了安宁和幸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
要有勇气和决心,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信自己一定能够
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大禹治水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团结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
故事中,大禹并不是一个人在治理洪水,而是和其他人一起合作,
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合作,
才能够取得成功。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和他人一起合作,共同
努力,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大禹治水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故事所传达
的智慧和力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决心,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够取得成功。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困难,相信自己,相信团结合作的力量,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大禹治水读后感
大禹治水读后感《大禹治水》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史诗巨著,作者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历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的智慧、勇气和毅力。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也对大禹这位伟大的古代领袖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首先,大禹治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巨著。
在古代,水灾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
而大禹治水则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在面对水灾时的智慧和勇气。
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大禹用尽心思,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地治理了洪水,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这种精神和勇气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大禹治水也是一部关于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的巨著。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需要组织和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协调各方利益,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
在这个过程中,大禹展现了出色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有效地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善于协调各方利益,最终成功地实现了治水的目标。
这种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我们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和挑战。
最后,大禹治水也是一部关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巨著。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他在治水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平衡,努力保护自然资源,最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我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重要的启示和挑战。
总之,通过阅读《大禹治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也对大禹这位伟大的古代领袖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我相信,这部作品对我们的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挑战,它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汲取大禹治水的精神和智慧,努力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
【历史典故素材】大禹治水的释义及历史典故
【关键字】历史典故素材大禹治水的释义及历史典故【出处】【释义】【历史典故】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了,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
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
他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传说禹在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
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
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没进去探望。
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
舜死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成长心语】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作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更是其强烈责任感的最好体现。
具有责任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家长首先就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
小时候对自己有责任感、对家庭有责任感、对集体有责任感的孩子,长大以后才可能对社会有责任感。
大禹为什么治水
大禹为什么治水在上古贤帝尧还是部落首领的时候,黄河就一直都洪水泛滥,洪水将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都给淹没了,大禹就开始治水,你知道大禹为什么治水吗?下面是有大禹治水的原因,欢迎参阅。
大禹治水的原因作为部落的领袖,尧下定决心要想办法治理洪水,替人们消除这项自然灾害。
于是尧就召集了当时各个部落的首领来商议治理黄河洪水这件事情,最后各个部落的领袖推选了鲧(是大禹的父亲)来领导着治理洪水。
鲧便利用前人发明的筑堤防水发,来抵御洪水对于人们家园的破坏。
但此时洪水的程度要远比前人发明筑堤防水时候要更加迅猛,于是刚建好的堤坝第二天就被洪水冲垮了,有的还没建好就被冲没了。
修堤坝的泥土就这样随着洪水把下游的河道都给堵塞了,导致原本不发洪水的地方,也开始发洪水。
鲧用这种方法治了整整九年的水,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功效。
到了舜即位的时候,因为鲧没有治理好洪水而杀掉了鲧。
舜又效仿尧,召集了各个部落的人再次推选人去治理洪水,大禹也算是子承父业,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被各个部落推选为治理洪水之人。
相传,大禹治水还有一个原因是想要通过治理好洪水来得到舜的帝位,然后替自己的父亲报仇。
大禹总结了他父亲鲧治理洪水失败的原因,将经验教训都总结了出来,耗时十三年终于将黄河洪水泛滥问题给解决了。
大禹的个人简介大禹是上古传说时期夏后氏的部落首领,姓姒,名字为文命,是黄帝和颛顼的子孙后代。
据传闻来讲,大禹花了十三年的时间费尽心思、不畏劳苦、更不敢有丝毫的拖延,甚至放弃了休息时间,治理了黄河的滔天洪水,立下了大功。
大禹受到舜的禅让继承了舜的帝位,在各地诸侯和大臣们的拥戴下,大禹正是接任了帝位,将阳城划为都城,建国号为夏,是夏朝的第一个天子,被后人称为帝禹,与当时上古时代的尧和舜这两位贤帝齐名。
在治理洪水时经过涂山与涂山氏女娇一见钟情,但为了治水,他在三十而立的年纪选择放弃了爱情。
后因为涂山氏女娇思郎成疾,抛开了世俗的规矩追随到了大禹的家乡,与大禹成婚。
后来涂山氏女娇在一次意外的送饭中,发现自己的丈夫大禹竟然是一头面目狰狞、巨丑无比的大黑熊,遂逃离,因力竭在嵩山下化成了一块大石。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大禹治水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大禹治水华夏民族不屈的精神---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发生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件大事。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千余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
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
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
由于鲧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把洪水治住,反而水灾越来越大。
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
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
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
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看到群众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便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
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
”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
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
”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用“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
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
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
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
语文 作文素材 历史典故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早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带就经常闹水灾。
常常是洪水漫天、无边无际,围绕着大山,淹没了丘陵,使老百姓叫苦连天.尧当时也向各部落首领访求过能治洪水的人.当时大家一致推荐了鲧(gǔn)。
尧对鲧是不满意的,曾说:“鲧为人好违抗命令,摧残同类,是不能胜任的。
"但大家说没有比鲧更合适的人出来治理洪水了,因此尧就同意鲧去试试看。
果然,鲧去治理洪水,只知道筑坝挡水,结果经过了九个年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这时候,舜代行了尧的职务,他在外出巡视时发现鲧治水不力,就立即下令撤了鲧的职务,并将他放逐到僻远的羽山地方。
鲧最终死在了那里。
舜登天子位以后,他最大的心事就是为老百姓治理好洪水。
于是他打开国都四面的城门,请四方诸侯及十二州首领都来反映情况,议论天子的言行,替天子提意见和建议。
他问大家:“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努力工作,治理好洪水,我就请他当辅政官‘司空’."众人都说禹可以胜任这个职务。
于是舜就说:“啊,不错!禹,你来治理洪水,可要恪尽职守啊!"禹跪下向舜叩头,想将司空的职务让给后稷、契和皋陶。
但舜说:“你很合适,不要再谦让了.你现在应该到工作岗位上去负起你的责任了!"于是舜就让禹带着伯益、后稷做助手出发治水去了。
这时候,禹与涂山氏女儿结婚刚四天。
禹为人仁爱可亲、诚实忠厚,工作勤勉谨慎,手脚又灵活、敏捷。
他感伤自己的父亲鲧因没有完成治水大业而受了惩罚,自己便吃苦耐劳、殚精竭虑地从事治水工作。
他随身带着测量的准绳,登高山立标志,跑九州测地形,不顾暑热冬寒,不顾雨雪泥泞,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甚至听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的哭声,都不进去看一下妻子和孩子;他自己饮食、衣着节俭,住房简陋低矮,可是治水兴修水利,却愿意出大钱、花大力气.就这样,整整十三个年头,他带领众百姓开辟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条大河,整治了九个大泽,开凿打通了九座大山,终于用疏导的方法治好了洪水,安定了九州,并且命令伯益教百姓在低湿的地方种稻,命令后稷教百姓种各种庄稼。
大禹治水的奥妙
大禹治水的奥妙尧统治神州之时,黄河流域发生过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
面对四处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躲避。
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举鲧去完成这个任务。
鲧用“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把洪水治住,水患反而越来越大。
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鲧对洪水束手无策,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
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来继续治水。
禹通过实地考察,听取了有益的建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通过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用“疏导”的办法根治了水患。
禹因此被人尊称为“大禹”。
大禹的疏导办法,奥妙在于顺水性、借水势,让洪水集聚起来的巨大能量通过规定的路径排泄到大海。
他着眼于调整“河道”这一根本结构,巧妙利用河道的位势、水流的落差和弯道冲力,同时结合疏浚河道,增强河道的排水能力,达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从而有效保存了生息之地。
而鲧所用的“堙”、“障”等方法,着眼于洪水本身,企图用人力抵御大自然的威力,只能使洪水的能量不断累积,超出人力所能控制的范围,最终无力解救赖以生存的家园。
他的方法无疑于“扬汤止沸”。
事实上,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仅凭人力是无法建造足以抵挡洪水的坚固堤岸。
当然,大禹治水仅仅是传说。
而战国时代的李冰主持建造的都江堰却更大程度地再现了这一奇迹,他所采取的方式令人惊叹,以“分流”的理念,不设任何闸门就达到了治水的效果。
从而上承大禹治水的理念,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治水哲学。
所以说,着眼点不同,造成结果的巨大不同。
但是,大禹治水事件对于之后曾在历史长河中沉浮过的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久远。
而大禹治水对于后世影响是从二个根本的要素出发的,这二个要素中一个是具有巨大能量的洪水,另一个是具有防洪功能的堤岸。
洪水的存在是自然天成的,通过疏导使其能量得到渲泄,也就是说通过找到一条通道,让洪水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使其能量消耗殆尽。
二十五史之大禹治水,这里有我们都应该知道与了解的历史故事
二十五史之大禹治水,这里有我们都应该知道与了解的历史故事禹的父亲叫做鲧,是黄帝的后代。
人民都知道大禹治水,并且由此成为了人们心里的大英雄。
最终禹成为了舜的继承人,流芳千古。
在尧在位期间,中原地区洪水泛滥,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这次洪灾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大,淹没了农田、村庄。
许多人民因此而变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这样的情况之下,尧便决心要治理好洪灾,于是开始寻求可以治理洪灾的人。
于是,经过大臣们的推荐,禹的父亲鲧被推举为治理洪灾的人。
可是鲧根本不会治理洪水,在治理期间也没有全心投入。
治理了九年的时间,大水依旧没有消退。
鲧的消极怠工,也被世人看在眼里。
不久以后,舜开始治理朝政了,对于这个治水治理了了九年之久且毫无效果的的无用的人失望透顶,革除了他的职位,流放了鲧。
在流放了鲧以后,舜就将鲧的儿子禹替代他父亲原先治水的位子,让禹继续治水。
舜并没有因为禹是鲧的儿子而轻视禹,显示出一种超越常人的宽厚。
禹接受了治水的任务,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父亲的流放而心生记恨之情,面对这个责任,禹全心投入,责无旁贷。
舜又派了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禹一起,协助禹的治水工作。
禹在自己新婚四天以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禹治水期间,和能臣一起走遍了中原的各大山河。
他采取的是引流的方法,将洪水引流到大海之中去。
禹带领人民,在许多大山之中搬运土壤,以便修建疏导水道。
禹与人民在一起披星戴月,任劳任怨。
睡就睡在工地上,吃也和大家吃一样,穿着朴素。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自己的儿子出生了,他也因为害怕耽误治水的时间而没有回家去。
治水治理了多少年,禹就有多少年没有回家。
禹治理水灾一共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正是经过了他的治理,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仿佛被驯服了的猛兽一般,从此以后,水灾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发不可收拾。
生活在中原的人民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舜死了以后,禹成为了舜的继承人,定国号为夏。
禹的事迹,然我们为之感概,在禹的精神的引领之下,我们或多或少也收到了他的影响,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或许永远也不会被我们所忘怀。
大禹治水:世代相传的重要启示
大禹治水:世代相传的重要启示大禹治水故的事,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故事,多次被编入学生语文课本。
里面的主人公便是鲧(gun音滚)、禹父子,面对洪水泛滥,鲧采用“堵”的方法,失败了;大禹接过治水的重任,采用“疏”的办法,成功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主要记载于《史记》和《山海经》等古籍中。
故事梗概是:在五帝的尧帝时期,经常发生洪水,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筑堤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筑堤“堵”的办法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大禹治水。
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和失败原因,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全面进行疏导洪水流入大海。
在治理洪水中,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
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
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并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
人们纪录大禹的故事更多的是感激大禹的功劳,记住和学习更多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
其实,这事件对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启示是“疏导”的哲理思想。
应用“疏导”的思想的例子很多:比如在清朝乾隆时期,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发现了大型金矿,很多流民迫于生计纷纷去那里挖矿淘金。
清政府害怕流民太多引发骚乱,就找人来商量,想办法阻止流民到金矿产区淘金。
有人出主意,说很简单,通往阿勒泰金矿区就一条路,政府只要派兵把守住进出金矿的关口,不准粮食进去,里面的人没粮食,就会乖乖地出来。
清政府接受了这个建议,派兵把守住关口,不准往里面运送粮食。
金矿区里面有好几万人,粮食一缺,这些流民翻山越岭逃出矿区后,生活无以为继,只好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成了危害一方的土匪,让清政府头疼不已。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素材
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鲧禹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姓名,而应该是一个氏族的姓名,可以称为鲧族、禹族。
一个人是做不了那么大的事业的。
比如,禹定九州、治理河道,严格来说仅靠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是没有办法全部完成的■鲧禹关系,有父子关系的个案,但整体上是姻亲关系、两个氏族的关系。
鲧被杀,也是整个氏族遭受惩罚。
所以,禹族有与他族联姻的迹象,如"禹生于石"说的就是禹族的一支与山石族建立了婚姻联系■大禹治水的大公无私故事、大禹传启"家天下"的有私故事,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后代的"家天下"也带有天下为公的理想做古史研究和**研究,有一个话题是绕不过的,那就是鲧禹问题。
他们是父子关系吗?是人还是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真就像有些人说的,背后另有隐情?这些问题,值得好好讨论。
禹仅仅是一条虫吗上世纪前期,顾颉刚有几封关于夏禹问题的通信,大体上否定禹是一个人,而认为其是一条虫,或者一个神。
由此,揭开了古史辨伪的序幕,后来更一发不可收,不仅否定尧舜禹的真实性,而且对于夏商的历史也开始**化解读,并对于汉代的造假进行了深度批判。
在这个基础上,顾颉刚提出了古史的"层累的构成"观点,即时间越晚,古史的历史越长。
换句话说,古史是后代建构起来。
这些讨论非常有意义,一方面可以让人看到观点的部分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结论太过武断,并不都是正确的。
说禹是一条虫,并不是顾颉刚的发明。
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说"禹:虫也。
从厹,象形"。
拿一个动物的名字来给自己命名,在古代其实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就像现在还有很多人取名叫什么龙、凤、骏、虎一样,是以物自况,是某种文化追求。
清代段玉裁在为《说文解字》做注释时也曾直言: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
大意是指,夏朝国王用了一个本来是虫的禹字为自己命名,并不是说禹就是一条虫。
那么,禹这个字本意所指的虫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知道,虫是古代对于走兽爬虫的统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治水故事背后有什么秘密■鲧禹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姓名,而应该是一个氏族的姓名,可以称为鲧族、禹族。
一个人是做不了那么大的事业的。
比如,禹定九州、治理河道,严格来说仅靠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是没有办法全部完成的■鲧禹关系,有父子关系的个案,但整体上是姻亲关系、两个氏族的关系。
鲧被杀,也是整个氏族遭受惩罚。
所以,禹族有与他族联姻的迹象,如"禹生于石"说的就是禹族的一支与山石族建立了婚姻联系■大禹治水的大公无私故事、大禹传启"家天下"的有私故事,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后代的"家天下"也带有天下为公的理想做古史研究和神话研究,有一个话题是绕不过的,那就是鲧禹问题。
他们是父子关系吗?是人还是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真就像有些人说的,背后另有隐情?这些问题,值得好好讨论。
禹仅仅是一条虫吗上世纪前期,顾颉刚有几封关于夏禹问题的通信,大体上否定禹是一个人,而认为其是一条虫,或者一个神。
由此,揭开了古史辨伪的序幕,后来更一发不可收,不仅否定尧舜禹的真实性,而且对于夏商的历史也开始神话化解读,并对于汉代的造假进行了深度批判。
在这个基础上,顾颉刚提出了古史的"层累的构成"观点,即时间越晚,古史的历史越长。
换句话说,古史是后代建构起来。
这些讨论非常有意义,一方面可以让人看到观点的部分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结论太过武断,并不都是正确的。
说禹是一条虫,并不是顾颉刚的发明。
早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说"禹:虫也。
从厹,象形"。
拿一个动物的名字来给自己命名,在古代其实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就像现在还有很多人取名叫什么龙、凤、骏、虎一样,是以物自况,是某种文化追求。
清代段玉裁在为《说文解字》做注释时也曾直言: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
大意是指,夏朝国王用了一个本来是虫的禹字为自己命名,并不是说禹就是一条虫。
那么,禹这个字本意所指的虫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知道,虫是古代对于走兽爬虫的统称。
比如,老虎也可以叫做虫。
段玉裁根据禹的古文,认定这个虫是四足,与龙四足相吻合。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优势地位,而夏族就是龙族。
为此,他还列出七条证据来论述。
夏族禹族为龙,基本上是学界的共识。
于是,我们可以说古文禹是一条虫,而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禹是一条龙。
如同禹的本义是指虫,鲧的本义则是鱼。
《说文解字》解释:鲧,鱼也。
那么,为何鲧禹要拿动物来命名呢?我们一般解释为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问题。
严复把西方人类学的图腾概念引入中国后,图腾观念也随之进入中国的学术话语之中。
图腾,大体上是说,古代氏族认为自己的来源与某种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物、神物有关。
那个带来氏族生命的对象一般会成为氏族的崇拜对象,这个对象在西方学术话语中被称为图腾。
我们古代将其称为什么呢?可以对应的是"姓名"或者"姓氏"。
只是我们姓名的内涵更加丰富。
可以看到,既有鲧禹这样的姓名,也有姜(羊—炎帝)、舜(草)这样的姓名,到现在我们的姓名中还有龙、马的存在。
中国的姓氏与图腾关系很密切。
有研究指出,鲧禹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姓名,而应该是一个氏族的姓名,可以称为鲧族、禹族。
一个人是做不了那么大的事业的。
比如,禹定九州、治理河道,严格来说仅靠一个人甚至一代人都是没有办法全部完成的。
仅以治理冀州为例,《史记》这样记载:从壶口开始,一路到大海,沿途山河治理,岂是十三年可以完成的?这仅仅是冀州,还有其他八州呢?所以,定九州是禹族世世代代治理山水的功业。
鲧禹之间有啥关系鲧禹什么关系,似乎后人都知道:他们是父子关系。
《史记》云:"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这是说得明明白白的事情,本应该是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但前面说过了,鲧是一条鱼,禹是一条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他们难道不是一家子吗?鲧禹故事,其实很好地诠释了古代的婚姻形态:外婚制。
按照图腾内婚禁忌原则,龙族是不能与龙族婚配的,否则会造成氏族的退化乃至衰败。
从这一点看,人类社会的看法基本上是共同的,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例外。
我们看鲧族与禹族的婚姻,就知道这是两个部落的联姻。
鲧族的孩子,其父亲是来自禹族的。
这样,禹也可以说是鲧的父亲。
一般而言,两两比邻而居,即所谓两合氏族,为了婚姻的需要,必须有这样的婚盟。
当然,由于鲧族、禹族是大族,也会有与其他氏族联姻的情况。
但总的来看,鲧禹联姻是长期的婚姻联盟。
鲧是一条什么鱼呢?研究相关的文献可以得知,鲧是甲鱼族,即龟鳖族,且是一个三足鳖。
龟鳖本是神圣之物,被人玩坏,此是后话这里不讨论。
鲧的婚配是谁?有观点说,禹的父亲鲧,娶了修巳为妻。
这个材料很有意思。
修巳就是长蛇,不就是龙吗?所以,禹继承的是母亲的龙图腾姓氏,而不是父亲的龟鳖图腾。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
其中,那个玄武是龟和蛇缠绕在一起的。
有学者指出,这是鲧禹族联姻的一个图腾,我是支持这个观点的。
《楚辞》中的"虬龙负熊",其实也是鲧禹联姻图腾的描绘。
据说,鲧治水不力被杀,化为黄熊。
根据古人的解释,这个熊下面应该是三点,或者就是"能",就是三足鳖。
能字本身是头顶一只脚,右边两只脚,是不是三足鳖的象形字?所以,虬龙负熊就是虬龙负能,即长蛇与龟鳖缠绕,即玄武图像。
所以,鲧禹关系,有父子关系的个案,但整体上是姻亲关系、两个氏族的关系。
鲧被杀,也是整个氏族遭受惩罚,由此逐渐衰弱。
所以,禹族有与他族联姻的迹象,如"禹生于石"说的就是禹族的一支与山石族建立了婚姻联系。
大禹与涂山氏的婚姻,就是后来这个新的婚姻联盟的延续。
神话蕴含的历史信息厚重。
鲧禹的关系,古往今来更是迷惑了不少人。
但从现代民俗学的角度入手,这团乱麻还是可以解开的。
涂山氏嫁错人了么涂山氏与禹的情感故事,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
史书上说,大禹治水,兢兢业业,三过家门而不入。
最初是《孟子》在讲述这个故事,后来《史记》进一步阐述,所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便成为大公无私的经典故事。
一般认为,大禹道德崇高,为疏浚河流、治理水患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才有这样的叙事。
但前些年,有一位老师对此的解释是,大禹在外另有女人了,所以不回家。
相关论调,引起了争议乃至强烈不满。
不过,这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讲述,可能真不完全是为了治水。
大禹时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婚姻形式改变就是"从女居"变为"从夫居"。
大禹是父系观的主张者,而涂山氏坚持母系传统,夫妻二人有矛盾。
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转型期的一出凄婉悲剧。
继续看他们的交往,就是那个著名的送饭故事。
最终,可能涂山氏有所妥协,跟大禹去了,变"从妻居"为"从夫居"。
《山海经》里还有这样一段描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禹治洪水……化为熊。
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为熊,惭而去。
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这段故事把治水与娶妻两件事合在一起叙述,其中有很多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是涂山氏去为大禹做饭了,体现出涂山氏对于婚姻居住模式的妥协。
第二是禹化为熊,其实也是那个"能",三足鳖。
禹为什么要化为三足鳖呢?他是不是在怀念鲧族,不一味追从母族的长蛇图腾呢?这里的"化"字,是改变的意思。
涂山氏感觉大禹不尊重他们新的婚盟关系,所以觉得难以接受,最终还是走了。
第三是涂山氏化为石,标识了她的母系山石图腾。
而大禹的"归我子"三个字,突出地表现了子女属于父系的时代变迁。
基于此,我们会理解,禹事实上把王位传给启,意味着改变了中国早期国家制度的形式,是父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家事折射氏族转型鲧禹的家事,是当时天下变迁大事的缩影。
一方面,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冲突加剧,就连男女爱情也不得不被迫卷入洪流之中。
另一方面,大禹治水的大公无私故事、大禹传启"家天下"的有私故事,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后代的"家天下"也带有天下为公的理想。
这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将天下视为自己的家,又把天下治理视为统治合法性的一种传统。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鲧禹故事视为鲧禹联盟两代人治理洪水的英雄传奇。
鲧在治理过程中出现问题被杀,更是令很多人感到惋惜并为之打抱不平。
这种朴素的感情,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宝贵之处。
而治水的故事与家庭的变故联系在一起,又让神圣的叙事本身成了一段历史的传奇。
今天,大禹成为中华儿女认同的圣贤之一,国内不少地方有景观在讲述、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恰恰说明了神话的强大活力。
无论是神话变为历史,还是历史成了神话,鲧禹故事都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神圣叙事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甚至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