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的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晶体图片,如食盐、糖、雪花等,引导学生关注晶体的形态和特征。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晶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新课讲解以食盐为例,介绍晶体的概念、形成过程和分类。

讲解晶体的基本特征:有序排列的原子或分子、固定的几何形状、有规律的物理性质等。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晶体的形态、颜色、光泽等特征。

介绍晶体的分类:单晶体、多晶体、非晶体等。

3.实验观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特征。

实验材料:食盐、糖、明矾、冰等。

实验步骤:a.将晶体放入放大镜下观察,描述其形态、颜色、光泽等特征。

b.将晶体放入水中,观察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c.对比不同晶体的特征,分析其分类。

4.分析讨论提问:同学们,通过实验观察,你们认为晶体的特征有哪些?如何分类?归纳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强调晶体的形成过程和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所学,查阅资料,了解晶体的实际应用,下节课分享。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晶体的特征和分类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2.在实验环节,加强指导,确保学生安全、有效地进行实验。

3.课堂小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深入的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晶体的特征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很好,晶体是有序排列的,这就像我们整齐的队伍。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资料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资料教科版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物体的微细结构(一)背景和目标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过程和方法.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自制食盐等晶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二)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三)教科书说明内容共两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美丽的晶体”;第二部分是“制作晶体”. 活动内容是先观察再制作.第一部分:观察美丽的晶体教科书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注意过各种各样物质的结构是怎样的吗? 如果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质,我们能发现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日的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提出即将学习的任务.观察物质的结构从身边熟悉的食盐、碱面、味精等物质开始,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碱面.看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碱面和我们平常肉眼看见的是否一样.同种物体的每一个颗粒的形状是否大致一样?在放大镜下,学生将看到的是各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的微粒,比如食盐、白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等.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晶体: 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接着教科书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第8页上的照片分别是水晶、雪花、维生素c、黄铜矿等晶体.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正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状,所以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地质学工作者,常常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岩石中的晶体,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以鉴别岩石.第8页右上的图片显示的是在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石英、长石、云母的三种晶体.第二部分:制作晶体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指导学生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减少水分法,也就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课本上介绍的制作的方法是蒸发法,即先制作物质的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片上,让其自然蒸发.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晶体比较小,教科书上还介绍了一种制作比较大的晶体的方法.用一只大的玻璃杯,多放些水和食盐,直到食盐全部溶解为止.用漏斗过滤溶液,将过滤后的溶液注人一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一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浸泡在溶液中,然后静置数天.在玻璃杯底首先出现了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然后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人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缓慢地生长.如果在杯中继续倒人饱和食盐溶液,则晶体的生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四)教学建议1.观察美丽的晶体.学生在四年级曾经观察过矿物的晶体,教师可以从这里切人.再次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的图片,问问学生还记得这是什么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有着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然后教师接着说,除了矿物有着规则的几何形体,自然界的许多物体也有这样的结构,我们知道吗?白糖、食盐、碱面是我们做饭菜时经常用到的材料,今天我们来仔细地观察它们的形态.接着是学生分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碱面,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怎么样的.不仅观察每一颗粒的形状,还要观察同种物质的所有颗粒的形状.并在记录单上画出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晶体形状.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总结,这些物体的颗粒有什么特点.最后教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碱面,虽然它们形状各不相同,但同种物质的颗粒都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然后教师问问学生还知道自然界中的哪些晶体物质.除了学生的回答和教科书上插图所示,教师还可以进行补充,比如装水的容器中的水垢等.并告诉学生在自然界很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比如花岗岩中的三种矿物晶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形状不是很清楚,这就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地质工作者鉴别岩石和矿物时,就常常根据晶体形态来作出判断.2.制作晶体.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知道自然界的晶体是怎样产生的吗?然后讲解自然界的晶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结晶过程产生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教师可展示相关课件.我们自己来制作晶体.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晶体呢.我们现在制造晶体的方法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一蒸发的方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或碱面的溶液,然后用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在玻片上.为了蒸发得块,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离酒精灯火焰远一些,慢慢烘干.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制作好食盐或碱面晶体,再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图记录它们的形态.因为溶液的自然蒸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也可让学生在等待溶液结晶的过程中,先观察别的班级已经做好的晶体,然后再观察自己做的晶体.最后教师出示自己做好的大的晶体,学生一定很吃惊,也很激动.这时问学生,愿不愿意制作更大的晶体,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制作方法,课后自己制作.如果有时间,建议教师向学生介绍晶体的用途,最好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如果没有时间,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片,在全班张贴展示.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实验观察晶体的颜色——《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实验观察晶体的颜色——《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实验观察晶体的颜色——《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教案晶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糖果、盐等都是晶体。

晶体的美丽和神秘,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那么,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如何观察晶体的颜色呢?一、实验背景晶体是分子的有序排列,具有制定的外形和晶面。

由于其分子排列的有序性,使得晶体具有多种颜色。

观察晶体的颜色可以了解晶体的成分和导致颜色的原因。

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晶体的颜色,了解晶体的成分和颜色产生的原因。

三、实验内容1、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板、滤纸、笔。

2、实验步骤:将晶体放在玻璃板上,用显微镜观察晶体的颜色并记录。

然后用滤纸擦净晶体,再次观察晶体的颜色,并记录。

反复观察多次,记录晶体的颜色变化。

分析颜色变化的原因和晶体的成分。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晶体的颜色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所变化。

我们观察到晶体在干燥的情况下,颜色通常会比较深。

这是因为晶体在干燥的情况下会更加透明,从而更能吸收光线。

因此,干燥的晶体颜色会比较深。

我们观察到晶体在潮湿的情况下,颜色通常会比较浅。

这是因为潮湿的晶体表面会受到水分子的包围,使得其中的颜色分子无法充分吸收光线。

因此,潮湿的晶体颜色会比较浅。

接着,我们还发现,晶体的颜色还会因其化学成分而异。

比如,硫酸铜晶体通常呈现出蓝色,这是因为其中的铜离子与水的配合物吸收了红光和黄光,使得蓝色的光线透过。

而氯化钠晶体通常呈现出无色或白色,这是因为其分子吸收的光线与人眼无法感知的光谱一致。

我们还观察到了晶体颜色中的光学现象。

在显微镜下,当光线穿过晶体的表面时,会经历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从而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观察晶体的颜色可以了解晶体的成分和导致颜色的原因,同时还可以欣赏到晶体的美丽和神秘。

五、实验总结通过观察晶体的颜色,我们了解到了晶体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变化以及其中的化学机制。

这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还增强了我们对晶体美丽和神秘的认知。

希望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晶体,探索其中的更多奥秘。

六年级科学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教科版(最新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教科版(最新整理)
4.了解晶体的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任务定位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实物投影仪.
放大镜下的晶体
课题
单元
第一单元
备课人
内容
放大镜下的晶体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图画能力。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谈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2)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科版(2)
小学“两导四练”高效课堂
导学案(教师用)
学习内容
3放大镜下的晶体
学习目标
1.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2.了解晶体的用途。
重点
难点
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难点:用图记录晶体。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白糖、食盐、味精、放大镜等。
2、所有的晶体都是肉眼可见的。()
④达标训练(时量:5分钟)
一、分类
玻璃、食盐、琥珀、珍珠、松香、白糖、碱面、味精、水晶、雪花、维生素C、黄铜矿、石英、云母、牙齿、长石
①晶体:白糖、食盐、味精、碱面
②非晶体:玻璃、琥珀、珍珠、松香
二、判断:
1、亮闪闪的物质都是晶体。()
2、玻璃、琥珀、珍珠、松香都是晶莹剔透的,所以是晶体。(×)
板书设计: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白糖、食盐、味精、碱面等。有规则几何外形
非晶体:松香、琥珀、珍珠、玻璃。
课后反思:(3)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反而还让学生有所收获。
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
2、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放大镜下的晶体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放大镜下的晶体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本课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的经验基础上,从物质结构这个角度引领学生进入晶体世界的观察活动中,使学生对身边的物质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

为后面学习《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初识晶体。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晶体图片和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碱面的晶体初步认识晶体的结构特点,构建晶体这一物质概念,感受观察工具带来的好处。

第二部分:自制晶体。

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晶体计划,并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食盐、白糖和碱面的晶体,观察晶体的结晶过程,从中了解自然界晶体的形成原理,用放大镜观察自制晶体,加深对晶体的认识。

第三部分: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及其用途。

通过收集、交流有关晶体应用方面的信息,了解晶体在生产、生活、科研方面的作用。

激发学生课后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参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晶体物质结构,会用减小水份的方法自制晶体。

学会观察和描绘晶体。

教学难点:设计自制晶体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放大镜2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实验记录单。

课件、三、学生情况分析:1、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3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
制作晶体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实验法、查阅资料法等
教具准备
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问题导入
活动: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课题
3、放大镜下的晶体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第 课时
第一课时




1、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2、过程与方法: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自制食盐等晶体。
放大镜
课件
食盐、白糖、味精
晶体图片
浓食盐溶液
酒精灯
铁片
放大镜
学生画一画
展示交流
学生独立观察
画一画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生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
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学生独立使用观察
小组合作制作晶体
学生观察食盐晶体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独立做
说一说
评一评
做一做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二、合作探究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名师教案教科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3放大镜下的晶体名师教案教科版
计设书板
白〃 体 、M晶 盐.MU本O:沖><城昭 <席侬 板 放晶

作后课
后思 课反
最新资料推荐
教研组长批课意见:
法万飓犬其 及占聾董学教
O


O大体 放晶
手习段養
【体 - 晶 体大 晶的 物好 矿幷 滴多 林心 烧価 味用 食及 、体 镜晶 大种 放各 口昔 口昔 察示 观演材 组师器 分教及
育教钟 分三”專
会奪 社定 文忖 济斜经旅 涂宀花 ⑷賊

个。 各中 等之
评 测 力 匕匕 厶冃
a>H俪 杯!1FMOH卅 物M放 些3将 皿画 框*7^、一Gm今谕»则MB血瓦首仍物他 土皿昆首IB种 命的気 帶三to评小狮 味这O佯小W上精紳 中,T悉土皿味原 陀»磁册 轴船册 体]1镜讷味 馆 、琲 晶!1大O邛糖» 朋画脱是盐 镜W状 创 一精 犬怒 形 沙画划m糖 下放川粒 址 课 中镜 放 、 节 质忆大 助 一 仁上 物记>-22借
最新资料推荐
3

体 晶

3
>观聊度态煎情,源自提力能点省#目学教O些体 这晶 成是 构就 咪这 结何 細 的几100定惱#o蔦 有!| 晶 的受H』 见MO。^:副的 刘讪 察影副皿报副r次:側肌环「神側 :间法丈生食度了買 念空>友m剖态发r概的与牺刖驻、00学定程 感、丫石 科 过 仁厶33情仁厶
最新资料推荐
的昭 晶 ,用灿㈱ 我 该I 成 状他 的 品omo让JIMJ制 本的 亮 用#昭祛 $乜 么X咖 人'Z叫rJ恵 腥m —祸一中利M F火#o呃O则W閱界删② 伟 烘离晶 徳 争BJ7可彩然财蒸 册 慢眈咄 仏 和 有 也。 、自EWM得 慢片!^体 口 仙W,鳥 船W,宀仙1WM副 佯那 老与I糖是在尝 酒玻殆 廊的 精 朕丽 鉀不是以0用瓷詁 灯大 兀味 图美 彳?体可 莖 后丁蛹 肘更W糖 郡然O形的我0, 盯 / 一W白 副前 形廊有K便 「芯恂 有幷 青盐M自 彭这晶晶1璃M艇 曲试 柑食O来 勁 了结的 鼠 玻茁用O尝 卩像8受 杭成的物I在打」,<外 ) 第呃 附n用河 的 诵口 「 剖课 白矩 磧学丁冯#得形儡 舲片验 信苕 血侧 ,让 剜伯晒P.却仲 仙!|皿 阳伽 !到桩。的欣 茁M-海浆Bt好W乳耳 思9豁是体特生 仇用如岩。衣级试‘花神 栢第 胖精晶劄学 非厂 ,>体体珍一液轉狮 劄茅 体镜貂做计M生鬼副训WM-淪劉老 傭纠 晶灶,叫I片本绷确是诞山的側M来盐嵋社,力1到? 于成粒质页图副W门盯中火盐馴一下也哥灯W丘曰寸吗 关咖颗物8¥体伽初射是液如作徒出们酬収咏展仙的 讪 劇 制副同W(7 一后吐拓我 济 读、: :注、 :33亠父 阅 二 仁 师22师M33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的特征,从而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晶体的基本性质。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晶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晶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晶体的分类和形成过程,以及晶体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晶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晶体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认识晶体的特征。

此外,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也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晶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2.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以及晶体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晶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晶体的特征。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晶体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引导学生发现晶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3.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晶体的特征和分类,以及晶体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放大镜下的晶体1.晶体的共同特征:–有规则的几何形状–明确的边界–固定的熔点2.晶体的分类:3.晶体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自然界中的晶体:石英、云母、石墨等–日常生活中的晶体:食盐、糖、冰等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通过观察和比较,正确描述晶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晶体的特征以及如何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教材以晶体的特征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掌握晶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晶体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特征和分类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掌握晶体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晶体的基本特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晶体的基本特征,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2.教学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晶体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晶体。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晶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观察与讨论: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晶体,讨论晶体的特征,教师巡回指导。

3.实验: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记录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晶体特征。

4.总结: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晶体的特征。

5.拓展: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师巡回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特征:有序排列、有规则形状•举例:冰、石英、食盐•特征:无序排列、无规则形状•举例:玻璃、松香、沥青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方面进行。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

放大鏡下的晶體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認識周圍常見物質的晶體,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瞭解晶體用途。

過程與方法:用放大鏡觀察常見物質的晶體,並用圖進行記錄,培養準確畫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的興趣。

教學準備:1.分組材料:放大鏡、糖、食鹽、堿面、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學生活動手冊。

2.演示材料:礦物質晶體的實物和圖片。

教學過程:一、引入1.觀察:教師出示一些礦物的晶體,如水晶、黃鐵礦、方解石和雪花的實物或圖片讓學生觀賞。

2.描述:學生描述這些晶體的不同和共同特徵。

3.小結:這些物質,雖然它們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規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它們叫做晶體。

晶體是自然界中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過去我們在“岩石和礦物”一課也曾經接觸過一些晶體。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體的物質都是晶體,但大部分都是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的,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

二、觀察晶體1.談話:白糖、食鹽或堿面是我們經常用到的。

今天我們來仔細觀察它們。

2.觀察:用肉眼觀察白糖、食鹽或堿面,說說它們是什麼樣的;再用放大鏡觀察看看它們又是什麼樣的。

3.彙報交流:在放大鏡下看到的白糖、食鹽和堿面的樣子。

三、製作晶體1.對話:我們自己也來製作晶體。

2.對話:我們在四年級時怎樣分離食鹽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結:我們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是減少水分,即把食鹽溶液風乾或加熱使其水分蒸發,使食鹽重新析出。

另外還有一種製作晶體的方法是降低溫度法,即先把某種物質的溶液加熱製成飽和溶液然後冷卻,使物質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發可以得到鹽的晶體。

有的晶體是在一定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的礦石晶體。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的製作方法是減少水分法。

步驟如下:先製作食鹽、白糖或堿面的濃溶液,然後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讓其蒸發。

為了蒸發得快,滴後要輕輕晃幾下,讓溶液擴散得薄而均勻,然後放在通風的地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验材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晶体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晶体的概念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晶体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晶体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能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并描述晶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的特点和性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晶体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发现晶体的特点。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晶体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晶体样品、实验材料。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晶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晶体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对晶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样品,并记录观察结果。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晶体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晶体特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晶体,还有哪些物质具有晶体的特点?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宽知识面。

小学科学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小学科学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小学科学1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探索光的神奇世界教案概要: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工作方式,以及晶体的特性。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深入了解晶体的形态特征和光线的折射现象。

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工作方式;2. 探索晶体的形态特征,并观察光线在晶体中的折射现象;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放大镜;2. 不同形状的晶体(如盐类、糖类等);3. 平直的透明玻璃片;4. 小水杯;5. 黑纸;6.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探索放大镜下的晶体,了解晶体是如何与光进行互动的。

”2. 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的外形和结构,并提问:“你们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吗?”探究(20分钟):1. 教师将一枚放大镜放在桌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带领学生探索放大镜的放大原理。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什么发现?如何解释放大镜的放大效果?”2. 将一个小纸片放在放大镜前方,并让学生观察纸片在放大镜上的影像。

询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放大镜对影像有何作用?”3.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同学选取不同形状的晶体(如盐类、糖类等),将晶体放在放大镜下,观察晶体的形态特征,并观察光线在晶体中的折射现象。

学生可以使用黑纸遮挡周围光线以更好地观察。

4.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在实验记录表中填写。

展示(15分钟):1. 学生分组轮番展示他们观察到的不同晶体的形态特征和光线折射的现象。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晶体的不同形状和材质对光的折射效果的影响。

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简要介绍折射的概念和原理。

2. 教师引入晶体的概念,并解释晶体折射光线的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晶体的形态特征会影响光线的折射效果。

2022年教学教材《放大镜下的晶体》优质优秀教案

2022年教学教材《放大镜下的晶体》优质优秀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那么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2.会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3.会用图或文字记录观察结果。

4.能自制食盐等晶体。

5.激发了解学生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6.让学生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难点:制作晶体。

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4个放大镜、食盐假设干、白糖假设干、味精假设干、碱面假设干、2个烧杯、2支滴管、2片玻璃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科学博览】4、制作一个大晶体。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

【讲述】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张美丽的晶体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提问】这些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如何才能观察到这些晶体呢?这些晶体的形状一样吗?【预设】蒸发溶液;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不一样……【过渡】好,同学们答复的都非常好,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些谜团。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观察食盐、白糖、味精、碱面【展示】展示白糖、碱面、味精和食盐的图片。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这些晶体,并用简介的文字和简图记录它们的形状。

【学生活动】利用放大镜观察白糖、碱面、味精和食盐的图片。

【交流】【提问】同学们,谁能说一说食盐、白糖、味精和碱面这四种颗粒有什么共同特征呢?【预设】都是固体,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

【总结】像食盐、白糖、味精和碱面这样具有一定规那么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具有一定规那么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自然界中的大局部固体物质都是由晶体组成的。

【提问】那晶体是怎样形成的呢?【展示】海水晒盐,石英晶体图片。

【讲述】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知识点二:观察其他晶体【过渡】刚刚我们讲到了火山喷发可形成岩石矿物晶体,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小学 科学优质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 科学优质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优质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l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体的晶体【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晶体的相关图片或课件、浓盐水、滴管、自制的大晶体学生分组:放大镜,食盐一包、白糖一包、味精一包、记录用的纸,玻璃片、夹子、酒精灯。

【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出示雪花的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2.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
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