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的设计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概述:社会科学研究设计是指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为了解决特定问题或验证假设而制定的研究计划和方法。
研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实验研究设计、调查研究设计和案例研究设计三个方面,介绍社会科学中常用的研究设计及其特点。
一、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设计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检验因果关系。
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结论。
实验研究设计的特点如下:1.1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控制实验研究设计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干扰,实验研究设计需要对自变量进行控制,使得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其他条件下保持一致。
1.2 随机分组实验研究设计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来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等价性,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倚。
通过随机分组,可以降低误差,增加结果的可靠性。
1.3 可重复性实验研究设计注重实验的可重复性,即其他研究者可以根据相同的实验设计和方法来进行复制实验。
只有在实验结果能够被重复验证时,研究的结论才能被认可。
二、调查研究设计调查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设计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收集个体或群体的主观意见、态度和行为情况。
其基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标、设计问卷、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结论。
调查研究设计的特点如下:2.1 问卷设计调查研究设计需要设计合适的问卷来收集数据。
问卷设计要注意问题的清晰度、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引导性和主观性的问题,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2 抽样调查调查研究设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获取代表性样本,以推断总体特征。
抽样方法应当科学合理,以避免抽样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调查研究设计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结论。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三、案例研究设计案例研究设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深入探究特定现象或事件的细节和背后的原因。
社会科学中的自然实验设计
社会科学中的自然实验设计引言社会科学研究中,为了解决因果关系的问题,常常需要进行实验研究。
然而,由于伦理和实际限制,很多情况下无法进行随机对照实验。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实验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设计方法。
本文将介绍社会科学中的自然实验设计的概念、特点以及一些常用的方法。
自然实验的概念和特点自然实验是指利用已经存在的自然情况或自然变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分析因果关系。
相比于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更接近真实世界的情况,具有以下特点:1.随机性:自然实验利用自然变化作为实验条件,因此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这种随机性可以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增加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2.外部效度:自然实验的结果更具有外部效度,即更能推广到真实世界的情况。
因为自然实验研究的是真实的自然情况,而不是实验室中的人为设置。
3.伦理可行性:由于伦理限制,很多情况下无法进行随机对照实验。
自然实验则可以通过观察已经存在的自然情况来研究因果关系,避免了伦理上的问题。
自然实验设计的方法在社会科学中,有多种方法可以进行自然实验设计。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断点回归设计:断点回归设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实验设计方法,适用于研究某个特定事件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通过选择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作为断点,将事件发生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事件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2.差异法:差异法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来研究因果关系。
研究者可以选择具有某种特征的群体和没有该特征的群体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该特征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3.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结合:有时候,为了进一步验证自然实验的结果,研究者可以将自然实验的结论带入实验室进行验证。
这种方法可以综合利用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的优势,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解释力。
自然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自然实验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其他变量:虽然自然实验利用自然变化作为实验条件,但仍然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变量的变量。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设想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设想1.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设想开展针对性问卷调查,以收集大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看法。
2. 可以采用田野观察方法,深入社区或组织,进行长期的观察与记录,以了解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3. 可以设计实验性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群体实施特定干预手段,来观察其对社会现象的不同反应。
4. 可以采用纵向调查方法,追踪个体或群体的变化过程,了解社会问题的发展及演变。
5. 可以通过面谈的方式,深入了解受访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
6. 可以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大量社会文本进行系统性分类分析,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更深层理解。
7. 可以进行跨国比较研究,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社会问题上的异同,以寻求共性和差异性。
8. 可以设计网络调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公众对特定社会议题的看法和评价。
9. 可以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索社会系统内在的互动和影响关系,以解释复杂社会问题的产生机制。
10. 可以采用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特定社会群体的观念和态度。
11. 可以开展行为实验,通过模拟社会情境,观察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反应。
12. 可以进行历史比较研究,探索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演变轨迹和因果机制。
13. 可以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和演化规律,以了解群体间的联系和影响。
14. 可以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挖掘单个个体或事件在社会背景下的故事和意义。
15. 可以开展跟踪调查,收集特定社会问题的长期动态数据,以发现潜在的趋势和规律。
16. 可以运用交叉文化研究方法,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17. 可以采用卡夫曼三角问卷法,通过对受访者的三个感兴趣领域展开深入调查,以检验受访者的诚实度。
18. 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走访特定地区的社会机构和组织,获取丰富的研究材料。
19. 可以采用模糊集分析方法,从不确定或模糊的信息中提取数据,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社会学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性质
一、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致力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 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解释社 会世界如何运转的理论假设,以此增加人们 对具体社会现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
二、应用性研究
应用性研究主要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且以有
第三节 研究方式
一、社会研究中四种最基本的研究方式:
(3)社会单位层次:是从群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 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 社会群体和社区
分析单位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二、分析单位的主要类型 三、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一、分析单位的概念
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对象,它 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 析单位的特征会及其赖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 大集合体或揭示某种社会现象。
纵贯研究:
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 纵贯研究类型:
(1)趋势研究:是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 (2) 同期群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
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同期群研究注重的是某一类型,而不是某一 个体的特征。所以在不同时间可以调查不同的人,只要他们都属于 同一类型。但每次调查的抽样都应当是随机的,以保证被调查到的 样本可以代表这一类型的人。 (3)同组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 究。追踪研究注重个体特征,因此要求在各次调查中都调查同一批 对象。
解释性研究 中样本
抽样方法
非随机选取
简单随机、按比例分层 不按比例分层
研究方式 观察、无结构访问 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 调查、实验等
分析方法 主观的、定性的
定量的、描述统计
相关与因果分析
主要目的 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 描述总体和分布特征 变量关系和理论检验
社会科学实践课程研究安排设计
社会科学实践课程研究安排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过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了解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能够解释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回顾并整合教材中相关社会科学实践案例,分析其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研究方法,设计简单的社会科学实践研究计划,包括提出问题、设定假设、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等。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实际操作社会科学研究过程,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撰写简短的研究报告。
3.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口头报告等形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学生将理解科学研究伦理,培养诚信、负责任的学术态度,并关注社会科学研究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本课程设计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旨在通过具体的社会科学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社会科学研究基本概念:介绍社会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关联课本第一章内容。
2. 社会科学研究过程:讲解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步骤,以课本第二章为例,分析实际案例。
a. 研究问题的提出b. 研究假设的设定c. 研究方法的选择d. 数据收集与整理e. 数据分析与解释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习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结合课本第三章,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4. 社会科学实践案例:回顾课本中相关实践案例,如第四章中的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其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英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课程编号:C08二、总学时:54学时三、学分:3学分四、课程简介:本课程根据MPA培养目标、MPA学员特点和教学要求,比较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MPA学员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能力。
课程将结合案例讨论形式,重点分析与公共管理实践关系密切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材: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六、教学目的:使学员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提高学员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评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上级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注重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八、考试方式: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
课程总成绩(满分100分)由试卷卷面考试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等三部分组成。
其中试卷卷面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分别占该课总成绩的70%、20%、10%。
其中,试卷按70分(满分)命题,试卷卷面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及课程总成绩均由任课教师评定。
九、考试所用时间:120分钟十、授课计划:第一讲导论(4学时)第一节获取知识的科学途径一、科学之外的其他选择二、获取社会知识的科学途径第二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比较一、对社会的科学探索二、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差异第三节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一、基于实证的社会科学研究二、基于理解的社会科学研究三、基于批判的社会科学研究第四节社会科学的两类研究方法一、量化研究二、质性研究第二讲研究设计(8学时,其中案例讨论2学时)第一节选题与研究类型一、选题二、研究课题的具体化三、研究类型第二节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一、分析单位二、研究内容第三节社会理论建构一、社会理论及其对经验研究的作用二、社会理论的构成要素三、社会理论建构的两种基本形式四、理论建构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错误第四节操作化与测量一、操作化二、变量语言三、变量的测量四、量表与指数五、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第五节研究方案的编制一、研究方案的作用二、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案例讨论: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第三讲问卷调查方法(10学时,其中案例讨论2学时)第一节适合问卷调查的问题一、对社会行为的调查二、态度、观点和意见的调查三、需求、期望的调查四、知识方面的调查五、社会特征方面的调查第二节问卷调查的一般原理一、问卷调查研究的含义二、问卷调查研究的突出特征三、问卷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第三节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一、必要原则二、通俗原则三、针对原则四、准确原则五、客观原则六、简洁原则七、完整原则八、亲和原则九、一致原则第四节问卷调查中的概率抽样一、抽样及其相关概念二、概率抽样的一般原理三、概率抽样的样本规模四、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第五节问卷调查的实施途径一、邮寄问卷调查二、面访问卷调查三、电话问卷调查四、网络问卷调查案例讨论:上海市民法律素质抽样调查第四讲实地研究方法(6学时)第一节适合实地研究的问题一、意义二、行为三、事件四、互动五、角色与关系六、群体、组织与社区第二节实地研究的一般步骤一、选择观察对象(非概率抽样方法)二、取得进入现场的资格三、进入现场并与当地人建立友好关系四、资料的搜集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三节实地研究中的访谈法一、访谈法的含义二、访谈法与面访问卷调查的区别三、访谈法的类型四、访谈的技巧第四节实地研究中的观察法一、观察法的含义二、观察法的类型三、观察法的一般程序第五讲文献研究方法(6学时,其中案例讨论2学时)第一节适合文献研究的问题一、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问题二、纵贯分析三、从随意观察的文本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四、横向比较第二节内容分析方法一、内容分析的含义二、量化内容分析三、质性内容分析第三节二次分析方法一、二次分析的含义二、二次分析的类型三、二次分析的关键步骤案例讨论:打工妹的内部话题第六讲实验研究方法(6学时)第一节适合于实验研究的问题一、解释性的研究二、微观层面的研究三、可控制条件下的研究第二节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与程序一、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二、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第三节实验设计一、典型实验设计二、简化的典型实验设计三、所罗门实验设计四、多因素实验设计第四节实验方法的优缺点一、实验方法的优点二、实验方法的缺点第七讲量化数据的分析(10学时,其中上机操作4学时)第一节量化数据分析的准备一、数据的编码与分组二、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的录入三、数据的核查与清理四、数据的整理第二节描述性统计一、频数和百分数统计二、集中趋势分析三、离散趋势分析四、相关分析第三节假设检验一、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二、T检验三、方差分析四、卡方检验上机操作:SPSS应用初步第八讲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的撰写(4学时)第一节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一、研究报告的写作目的二、研究报告的写作风格三、研究报告的写作过程第二节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一、学术报告的基本结构二、决策报告的基本结构三、报告结构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三节学术报告的撰写体例一、科技论文撰写体例二、国内社科类杂志的撰写体例十一、复习题:第一讲:1.举例说明个人经验可能会对人类获取社会知识造成哪些误导?2.简述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方法论取向对社会事实的不同理解。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社会科学探讨设计第一节确定探讨类型其次节确定探讨方式第三节确定分析单位和探讨内容第四节探讨的操作化第五节设计探讨方案第一节确定探讨类型依据探讨的性质、目的、时间和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社会科学探讨可以做不同的划分,从而形成不同的探讨类型。
一、理论性探讨和应用性探讨依据不同的探讨性质,社会科学探讨可以分为理论性探讨和应用性探讨。
•理论性探讨是指以揭示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规律为主要目的的探讨,探讨本身是为了验证并丰富以往的理论成果。
它一般都须要具有明确的探讨假设,在探讨中检验假设,以此来发展理论。
•应用性探讨是指为提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而进行的调查探讨,探讨本身是为了应用。
它不关注如何发展和完善理论,而只是关注搜集必要信息并以此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
二、描述性探讨、说明性探讨、预料性探讨依据探讨目的的不同,社会科学可以划分为描述性探讨、说明性探讨、预料性探讨。
•描述性探讨: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说明,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最简洁也是最基本的探讨。
它事先一般没有明确的探讨假设,通常实行归纳分析的逻辑方法。
比如要了解人民高校老师对校长的看法如何,则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说明性探讨:对探讨对象作出说明,即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它是描述性探讨基础上的深化,一般具有明确的探讨假设,探讨的目的是利用所收集的关于探讨对象的信息来对探讨假设进行证明或者证伪。
如对人大老师对校长看法的形成缘由的分析。
它通常实行的方法有许多,包括因果分析、功能分析、量化分析、历史分析等。
•纵贯探讨:在不同时点或较长时间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视察和探讨。
它侧重探讨社会现象的发展变更过程。
具体分为:a) 趋势探讨:针对探讨对象随时间变更而发生的变更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探讨探讨对象的发展变更趋势。
如:广告效果的探讨(如受众在看某个广告之前、期间、之后对某产品认知度的变更探讨)b) 同期群探讨: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群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更的探讨。
五个有趣的社会科学实验项目
五个有趣的社会科学实验项目社会科学实验项目旨在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科学实验来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思维、行为和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将介绍五个有趣的社会科学实验项目,它们不仅有趣,而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实验项目一: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个体在面临不确定情况时,会模仿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决策。
为了研究羊群效应,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投资实验。
在实验中,将招募一批参与者,并将他们分为若干群组。
每个群组会投资一定数量的资金到不同的投资项目中。
在每个回合结束后,会公布各个投资项目的收益情况。
参与者可以选择是否模仿其他群组的投资行为,或者依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投资。
通过观察参与者的投资行为,可以研究羊群效应对决策的影响。
实验项目二:符号化交互符号化交互是指人们在沟通时使用语言和符号进行信息交流。
这一概念可以通过一个手语交流实验来研究。
在实验中,招募一些参与者,并将他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两名参与者。
一名参与者被要求遵循一套特定的手语规则,通过手势来传递简单的信息给另一名参与者。
然后观察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误解情况,探究符号化交互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实验项目三:社交认知社交认知是指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对他人的思维和情感状态进行推测和理解的能力。
为了研究社交认知,可以设计一个情绪识别实验。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观看一些表情图片,并判断每张图片所表达的情绪,比如喜悦、愤怒或难过等。
通过比较参与者的识别准确率和速度,可以研究不同个体在社交认知方面的表现差异。
实验项目四: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指人们在面对共同目标时,通过协作与合作来实现个体和集体利益的行为。
为了研究集体行动,可以设计一个资源分配实验。
在实验中,招募一些参与者,并将他们分为小组。
每个小组会面临一定数量的资源,需要决定如何分配这些资源。
通过观察参与者在资源分配上的合作程度和协调性,可以研究集体行动对于团队目标的影响。
实验项目五: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因为来自他人的期望、评价或标准而感受到的压力。
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设计的逻辑与方法_徐俊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 J . o f Wu h a n U n i . o f S c i . &T e c h.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5 3 9
法论 、 研究范式 、 基本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及 彼此之间构成统一的方法体系 。 其中 , 方法 技术 , 论是以哲学世界观为基础的用以指导科学研究的 根本 方 法 , 如唯物辩证法、 历 史 唯 物 论; 研究范式 是以特定方法 论 为 基 础 的 研 究 模 式 ,如 实 证 主
①
余而逻辑不足 ; 二是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社 该研究较为系统 、 成果 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 , 甚丰 ; 三是关于社 会 科 学 研 究 方 法 论 及 其 研 究 范 式的理论研 究 , 该 领 域 论 争 多 而 共 识 少。另 一 方 从实践维度考察 , 近年来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 面, 特别是国家社会科学基 项目资助力度显著 加 大 ( , 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 ) 各高 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和申报者及其所在院系都十分 重视相关课题申 报 的 论 证 准 备 工 作 , 邀请参加过 评审的同行专家或已获得立项资助的学者指导把 这对于提高相 关 课 题 申 报 的 命 中 率 确 有 助 益 关, ( 。 但 是, 评审中人为 操 作 因 素 除 外 ) 科学研究并 仅靠课题名称的新颖 、 文本形式的规 非一日之功 , 范等外在功夫是不够的 , 要想获得立项资助 , 仍需 研究者进行扎实的前期研究积累和科学合理的设 计论证 。 选择合 适 的 研 究 方 法 , 对项目方案设计 的创 新 性 、 科 学 规 范 性、 可 行 性 进 行 充 分 的 论 证, 是提升立项成功率和后续研究顺利展开并取得预 期成果的必要条件 。 本文拟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视角 , 探讨人文社 会 科 学 项 目 研 究 设 计 的 内 在 逻 辑和不同研究方 法 视 域 下 的 方 案 设 计 , 并就设计 中的若干重要问 题 作 出 进 一 步 探 讨 , 为相关项目 申报质量的提升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发展 提供若干思路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计方案》
掌握社会科学研 究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
学会运用社会科 学研究工具和软 件进行数据收集、 整理和分析
掌握文献检索、 资料收集和整理 的基本技巧
了解社会科学研 究的基本规范和 伦理要求
课程目标:通过 案例分析、小组 讨论等形式,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 思维和独立思考 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 互动式教学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讨论,提 出自己的见解和 观点。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适合学生需求的教材,提供相关参考书目 实验设备和软件: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软件,确保实验课程顺利进行 图书资料: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满足学生查阅需求 网络资源: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
提供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建立教师支持机制,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 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度。 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和分享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步骤: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步骤。
确定研究问题 收集和分析数据 撰写研究报告 报告格式要求
课程总时长:30 学时
每周上课时间: 每周五晚上7点 到9点
课程安排:每周 一次,共15周
课程形式:线上 授课,提供录播 视频和回放功能
授课方式:线 上与线下相结 合,以线上授 课为主,线下
实践为辅
教材选择:选 用国内外优秀 教材,结合实 际案例进行讲
解
授课语言:中 文为主,辅以
英文
授课师资:具 备丰富教学经 验和学术背景
的专业教师
小组讨论:针对 研究方法进行深 入探讨
课堂问答:鼓励 学生提问,增强 互动性
案例分析:分组 进行案例分析, 提高实践能力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引言:研究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设计的核心。
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具有重要性、有限度、可测量和可解答的。
例如,一个研究问题可以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怎样的?研究背景:接下来,需要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充分的文献综述,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这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已有的研究局限性。
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背景中,研究者可以了解到以往的研究结果,以及可能存在的研究缺口。
研究方法:在确定了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如果需要深入了解个案或者描述性的研究,可以选择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如果需要量化的研究结果和统计推断,可以选择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
研究设计:在确定了研究方法之后,需要详细设计研究流程和具体实施细节。
这包括研究样本的选择、数据收集的方式、数据分析的方法等。
例如,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可以选择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数据收集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来验证研究假设。
研究伦理: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最后,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和解释。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分析结果应该与研究问题相一致,并通过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进行清晰地呈现。
结论:总结来说,一个成功的社会科学研究设计需要明确的研究问题、充分的研究背景、合适的研究方法、详细的研究设计、符合研究伦理的考虑以及准确清晰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通过有条理的研究设计和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可靠和有效。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与定性研究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与定性研究作者:朱天飚来源:《公共行政评论》 2015年第4期朱天飚朱天飚,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
【摘要】文章挑战《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一书所强调的定量和定性研究在实质上一致的基本观点,认为定性研究是一个跨科学和人文的研究方法。
虽然定性方法可以用于科学研究,但其长处则主要体现在解析传统之中,而研究者对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同质性的主观认识决定了其对研究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定性方法社会世界科学研究解析传统【中图分类号】C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15)04-0063-6《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DesigningSocialInquiry)》是一本学术影响很大的书。
直至今日,它都是很多西方大学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的必读教材。
不同于其他很多教材的是,这本书有着鲜明的观点,即:“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试图说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之间的差别仅仅是风格和方法论上的不同。
其实,这种差别在实质上也是不重要的:无论采用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所有高质量的研究所依赖的逻辑都是相同的。
基于两种方法的研究都是系统和科学的工作。
”(金等,2014:3)应该说,这个观点引发了长达20年的争论,从“反思”(《美国政治学评论》1995年第二期专栏;Brady&Collier,2004/2010;《政治分析》2006年第三期专栏)到“重新设计” (Ragin,2008),再到对立的传统(Goertz&Mahoney,2012)等等。
虽然争论很激烈,但是几乎所有上述讨论都体现出鲜明的美国式学术特点,即强烈的科学化倾向。
学者们可能不同意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本质一样,但几乎都是在科学的范畴内讨论这个问题。
笔者在这里所讨论的定性研究远超出科学范畴。
笔者认为,定性研究是一个跨科学和人文的研究方法,只有从这个基点上回看《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才能更好地体会它的贡献与局限。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
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社会科学研究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学科领域,这些研究通常涉及到人类行为、社会机构、社会发展等方面。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研究过程中的蓝图,决定了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确保研究结果可靠和具有可比性的关键。
社会科学的研究设计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关注研究对象的质性特征,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描述来揭示问题的本质。
定量研究则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通过数字化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问题定义: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目标,明确要揭示的信息和知识,以及对研究对象的要求。
2.研究对象选择:选择适当的研究对象,例如个体、群体、社会组织等,以及确定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属性。
3.数据收集: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收集数据,如访谈、观察、文献研究等,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询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
4.数据分析:分析和整理收集到的数据,提炼和归纳出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信息,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解读。
5.结果呈现:根据研究目标和数据分析的结果,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结果清晰地呈现出来,使其易于理解和阐释。
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设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研究问题和假设的确定: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和需要验证的假设,明确需要收集的数据和变量。
2.样本选择:确定研究的样本群体,并根据研究目标和可行性考虑,进行合理的样本选择和抽样方法。
3.数据收集:采用调查问卷、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4.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从而揭示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5.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研究问题进行解释和解读,验证假设的正确性或不正确性,并得出结论。
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应该能够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问题的解决以及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课程设计
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了解我国的社会政策和相关决策过程,理解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
3. 学生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社会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收集、整理和分析社会数据的能力,能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探讨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针对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团队讨论。
3. 学生掌握撰写政策分析报告的基本技巧,具备一定的政策倡导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爱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政策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中年级学生,他们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对社会科学有一定了解,但对政策研究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以实际案例为载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达到课程目标。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课程目标进行,确保学生能够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社会科学基本概念: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教材章节:第一章 社会科学与研究方法2. 政策研究基本方法:介绍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如问题界定、政策选项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政策研究方法与流程3. 我国社会政策分析:分析我国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政策及其演变。
教材章节:第三章 我国社会政策概述4. 实际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案例,如城乡差距、环境保护等,进行深入剖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社会问题与政策案例分析5. 政策建议撰写:学习如何撰写政策分析报告,包括报告结构、写作技巧等。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计划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计划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计划旨在深入探讨社会现象、问题和趋势,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开展一项全面、深入的社会科学研究,以期提供对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深入洞察,并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具体目标如下:1. 确定研究课题: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选择与确定,并明确研究课题的范围和目标。
2. 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关于研究课题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3. 进行数据分析:通过使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获得科学且可靠的研究结果。
4. 形成研究报告:将研究结果整理成研究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和政策建议等内容。
5. 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交流会议、发布会、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产生社会影响和政策影响。
三、项目实施步骤为了确保项目的高效执行,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1. 课题选择与确定:根据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社会需求,选择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并明确课题的范围和研究目标。
2. 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实验设计等手段,收集和整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3. 数据分析与解读:采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获得科学可靠的结果,并将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4. 研究报告撰写:将研究过程、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整理成研究报告,确保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并在报告中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5. 研究成果宣传:通过学术交流会议、发布会、学术期刊等渠道,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促进学术界和公众对该课题的认知和关注。
四、项目进度安排为了保证项目能够按时完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项目进度安排:1. 项目启动和立项:确定项目团队成员,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工作安排,并完成项目立项手续。
社会科学中的自然实验设计
社会科学中的自然实验设计
在社会科学中,自然实验设计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环境
中的实验条件来探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与传统实验方法相比,自然实验设计更接近真实情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研究结果。
自然实验设计适用于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其中,经济学领域的自然实验设计常用于评估政策干预的效果。
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实验对象,并在实际环境中引入某项政策措施,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政策对于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自然实验设计常用于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例如,一项研究可
能尝试评估使用智能手机对个体工作效率的影响。
研究人员可以选择一批参与者,并记录他们在使用和不使用智能手机时的工作效果,从而得出手机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自然实验设计常用于探究社会现象和维度。
例如,一个研究可
以设定城市的治安水平为自变量,进而研究在不同治安情况下,人们的社会互动行为是否有所差异。
通过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治安环境中的行为和交往方式,研究人员可以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自然实验设计的特点之一是其观察性质。
与实验室实验不同,研究人员无法直
接控制和操作实验条件,而是利用已有的自然条件进行研究。
这意味着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员需要仔细分析和控制这些可能的干扰因素,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中的自然实验设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能够深入研究
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实验条件,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和分析实验对象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期得出对社会科学领域有意义的结论。
如何撰写具有创新性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
如何撰写具有创新性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它通过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撰写具有创新性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需要合理的研究设计、充分的数据分析和准确的研究结论。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具有创新性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希望能对研究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一、研究问题的确定创新性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具有价值和创新性的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社会热点和问题,确定一个研究的切入点,并拓展研究问题的视野。
在确定研究问题时,需要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和方法的适用性,确保研究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研究设计的合理性一个创新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需要有合理的研究设计。
在研究设计中,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样本和研究的变量等。
研究的目的应该与研究问题相契合,要明确研究所要解答的问题。
研究的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所研究问题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研究的变量应该明确、可操作,以便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同时,在研究设计中,也要合理安排研究的时间和资源,确保研究能够顺利进行。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有效性数据收集和分析是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核心环节。
数据的收集包括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的获取,研究者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整理,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数据的分析是研究结论的基础,可以采用统计分析、质性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数据进行合理解释,避免主观臆断和无根据的推测。
四、研究结论的归纳和总结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得出科学、准确的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应该回答研究问题,并对相关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在撰写研究结论时,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充分的归纳和总结,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精准和完整。
调研中的定量研究设计
调研中的定量研究设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定量研究设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大量的数值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调研中,定量研究设计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客观地了解研究对象,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调研中常见的定量研究设计,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横断面研究设计横断面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在某一时间点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测量,通过收集数据了解某一特定问题。
横断面研究设计的优点在于简单、快速、成本低,并且可以提供关于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初步信息。
然而,由于横断面研究设计只能提供相对概括的信息,无法探索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组研究对象进行多次观察和测量,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变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变量的动态变化信息,并且可以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而,纵向研究设计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资源,并且可能受到研究对象的自然变化的影响。
三、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处理或干预,观察其对变量的影响,以揭示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够控制变量,揭示因果关系,并且具有较高的内部有效性。
然而,实验研究设计可能存在伦理和实施困难等问题,同时其外部有效性可能受到实验条件的局限。
四、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设计是指研究者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观点和态度等数据。
问卷调查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经济地收集大量数据,并且可以涵盖广泛的研究对象。
然而,问卷调查设计可能面临样本选择偏差、回复率低等问题,并且受到部分受试者的主观意识和回答错误等因素的影响。
五、案例研究设计案例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对某个特定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个体特征和特殊情况。
案例研究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详尽的个体信息,并且具有较高的外部有效性。
然而,案例研究设计的结果不能推广到整个研究群体,并且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判断和对数据的解释个体差异影响。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四种类型 -回复
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广泛的领域和方法,下面是四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型:
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着重于通过收集和分析事实和数据来验证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定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例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旨在得出客观、可重复的结论。
2.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重点关注对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
质性研究通常使用非统计性的数据收集方法,例如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以获取关于社会现象的细致描述和解释。
该方法适用于研究主观经验、观点和意义等不易量化的方面。
3.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涉及跨国、跨文化或跨地理区域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社会、文化或制度之间的异同,了解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并从中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定性和定量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4.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的研究,以了解过去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历史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归档材料、文献资料和其他历史证据,并使用批判性的分析和解释来还原并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分类仅是一种方式,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可能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组织(Organizations) 指正式社会组织:企业;官僚机构;政党; 教区;大学;超级市场。 要调查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角色,且 作这类组织中不同组织的比较,有时还要调查 与这种组织有关部门的其他机构或环境因素 (如大学的上级主管机关、法律环境等)
(更正: E. Babbie, (第8版)P73右側倒数4、5行: “组织”“群体”)
■ 要用你的经验构筑你的洞察力,而不是偏 见
■ 当然也不尽然
例5-2: TAXI; 信访制度;档案制度;户籍 制度
■ 选择小而实的课题:“小题大做” ■ 选题的可行性 例:“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3.从什么渠道发现好的课题? ▲ 理论/概念/研究框架的不完善/矛盾之处 (与事实不符) 例6:张静:《村庄自治》(“自治—官治” 的分野); 例6-1:I. Prigogine: 对进化论与热力学第 二定律的“矛盾”的思考 例7:A. Walder 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权威关 系的研究 (Walder, Andrew G.1986.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例:选民平均年龄较小的选区更支持某候选人 A => 年轻选民更支持候选人A
作业:请大家想出一个反例 ,证明该例的推理有 问题。下次课(10/10)时请同学们说说自己 举的反例并讨论。
三、选题与确认问题 ■ 选题是整个研究的战略问题,方法只是战术 问题 1.选题的一般过程 ▲ 发现有意思的现象(往往觉察到其理论的/学 术的,或政策上的意义),包括初步的文献调 研 ▲ 界定概念和研究对象 ▲ 明确研究问题 ▲ 概念的操作化(变量) => 假设 ▲ 初步调查
社会科学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的过程 二、分析的单位(Units of Analysis) 三、选题与确认问题
四、 Proposal 的要素
一、研究的过程 1. 定义问题 (Defining the problem) 2. 提出研究的问题 (Raising the research questions) 3. 文献评述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4. 形成假设 (Formulating hypotheses) 5. 考虑研究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Considering the ethical issues involved) 6. 选择研究方案 (Choosing a research design) 7. 收集数据 (Collecting data) 8· 分析数据 (Analyzing data) 9. 作出结论 (Drawing conclusions )
2. 选什么题?
○费孝通:最好从你身边/经历过的/熟悉的 事情开始(如《江村经济》)
○ “那融进你生命中的(东西),才会/最 有可能被提炼成你的思想。”
例1:杨大利:关于大饥荒(1959-62)的 研究 例2:王绍光:关于文革的研究 例3:边燕杰:单位体制与社会分层 例 4 : US 一心理学家:关于嫉妒的心理学 研究
A. Einstein 的“探索性演绎法”(revised version)
A
思维的 自由创造
Axiom 公理
T3
T1
T2
Theorem 定理
VR1
VR2
VR3
Variables & Relations 变量及其关系
E
----------------------
Experience经验
二、分析的单位(Units of Analysis) 1.个体(Individuals) 即特定群体的成员:同性恋者; TAXI 司机; 佛教徒;单亲家长;大学学历以上的女性;政 府官员;等等。
■ 如何处理参与导师/研究所的研究项目的问题
■ 但这有可能导致一种“过分密切的关系 问题”(The Problem of Over-rapport) ▲相反观点: 选择研究者熟悉的场景,特别是自己 具有直接经历的场景,会遭遇到自己特定 看法和特定感情(如对一些有意义的现象 的麻木; 喜欢/痛恨某些人)的难以摆脱的 影响。
=> 最好是自己曾经在某种类型的社区里 生活过,研究的社区是类似的,但自己并 未直接在此生活过。
注意:虽然探索或描述时可以以个体为调查的 单位,但目标仍在于群体;探索或描述旨在看 出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因素之间的相关; 解释则旨在发现群体运作的社会动力(Social Dynamics)。
2.群体(Groups) 例: 街头帮派;家庭; 政治运动的成员 某城市 / 村庄的居民(有时被划为另 一类:社区(的理论探究 例 8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 Q :为什 么是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相反?) ▲ 理论应用范围的拓展 例 9 : G. S. Becker: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 对新现象的探究和描述 ▲ 同一现象在不同社会/地区的研究 例10:李银河:同性恋在中国 例11:聂莉莉:北方的宗族
▲ 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同一问题 例12:张静:用法团主义看中国企业中的职 代会(以前:极权主义的,集团主义的, 阶级的,新权威主义的) 例13:王绍光,《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 中的群众》 (= Failure of Charisma),牛津 大学出版社(香港)。
■ 综 述 性 论 文 (A Research paper with an expanded literature review)如何? ▲ 不提倡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
4.社会人为事实 (Social Artifacts)
即人类社会行为的产物。如:诗集; 电影;绘画;建筑物;小道消息;网上 作品;科学发明;《人民日报》社论; 战争;革命;政治制度;犯罪;文化 -亚 文化。
■区位谬误(Ecological Fallacy)
即把以区位( Ecological Unit ),即比个体 大的群体或集合得到的结论用于个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