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学会3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3、初步感受“渔歌⼦”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体会这⾸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悠闲⾃得的⼼境。

教学⽅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法:⾃读⾃悟、⼩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歌景交融( 7 分钟) (⼀)好语积累: 师:出⽰词语(1) 学⽣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来形容什么的? ⽣:回答 师:出⽰其他⼏组 ⽣: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师就考考⼤家,就读了这⼀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汇报 师:总结并⿎励。

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样⼀边读⼀边往了脑海⾥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才会提⾼的快。

(⼆)激趣导⼊: 师:播放歌曲:《渔歌⼦》 师:你从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家念出⼏句吗? ⽣:试着背出 师导⼊:刚才这⽀歌,可不是⼀⾸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初读正⾳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唐】张志和) ⽣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不仅是词的题⽬也是词牌名,所以这⾥的“⼦”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渔歌⼦》是写什么的? ⽣:回答 师:打开课件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1 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会写1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3、学习通过看注解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课题导入。

听老师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句成涌,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课件出示:李白图文】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静夜思》表达对家乡的思恋。

《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对祖国的山水怀有一份喜爱的感情,我们看到了一个寄情山水,潇洒俊逸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借滔滔江水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情深意长的李白。

从这些古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丰满的李白。

今天,我们要来感受诗人性格的另一面,一个不为我们所熟知的诗仙太白。

二、朗读诗文,初步感受“独坐”的意味。

1、读诗题,初步体会孤独【课件出示:诗题】谁来读读诗题?你们了解敬亭山吗?【出示课件:资料】你能读出敬亭山的幽静吗?【课件出示:诗题】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看诗题,“独”字怎么理解呢?(一个人)独自一人坐在深山里,你能感受到什么?(安静)你能读出这份宁静吗?还能从“独”字中感受到别的滋味吗?(孤独)你很会品诗啊,从独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孤独,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诗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1.激趣导入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一、释题,简介背景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二、学生自学,初步理解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四、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望洞庭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出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3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3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游览的地方!老师就曾经游览过九寨沟、黄龙等风景区,大家游览过哪些地方呢?谁来说一说?(同学们说一说)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那里的美景。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风景图,老师边出示图片边介绍洞庭湖。

)2、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也来到了这里,写下了一首《望洞庭》(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

(师板书课题并解题)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听配乐朗读师: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2、自由读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字音(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2)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4、学习生字(1)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强调容易错的地方和字的结构;(2)生练习写,老师指导。

5、读出节奏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读,下面老师范读,请注意听节奏!(多媒体出示节奏)(1)指名读,师评价;(2)生齐读,师评价。

三、自学理解诗意1、交流方法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2、自读自悟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3、交流反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自学中读懂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读懂的?(生分享各自的自学收获,师评价。

)4、齐读古诗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10篇《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一、背景分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

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片段描述:片段1:(读中悟)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

我趁势继续叫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

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

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

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

片断2:(悟中读)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生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和描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望洞庭》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感。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子。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小组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回答和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包括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望洞庭》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根据《望洞庭》的意境,绘制相关的画面。

3.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诗词中出现的生字,结合注释准确理解词义。

能流利背诵这三首古诗词,并默写前两首。

2.学生能够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说出诗句的意思,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句,指导朗诵,积累优美的语言。

✓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对美的欣赏和追求。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把握诗人的心境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想象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导入1.多媒体展示敬亭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二)整体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或播放音频,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三)分步解读,感悟诗情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让学生根据诗句画出画面。

●讨论“众鸟”“孤云”的含义,理解诗人通过数量的对比表现出的孤独感。

●引导学生观察空白的画面,体会“尽”和“去”所表达的动态效果。

●强调诗人用词的精妙。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此时的孤独心境,通过反复诵读表现出这种孤独。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探讨“相看两不厌”中“相看”的对象,理解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特殊情感。

●从景美和精神寄托两个方面理解“看不厌”。

●联系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进一步体会诗人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4.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找到知心朋友后的心情变化,带着愉悦的情感朗读诗句。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融入情感,再次朗读全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组 1 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_10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组  1 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_1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关键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望洞庭》,在学习之前,想让我们来欣赏洞庭湖的美景。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吗?生:学古诗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师:好,今天我们就用这三步方法来学习《望洞庭》,第一步是学古诗知作者,就让我们来了解作者是何许人也。

出示课件,生读作者简介。

师;我们了解了作者,下面我们就来用“抓字眼明诗意”的方法理解诗句。

同学们先分组讨论找出关键字、词。

生讨论后汇报;(一)“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绘画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诗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绘画前对诗句进行充分的解读和感悟。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诗句含义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描绘自然美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自然美的诗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这说明他们对古诗创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创作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古诗三首-望洞庭》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不一。在讲授诗句含义时,有些学生能迅速领会诗人的情感,而有些学生则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学习修辞手法时,对于比喻、对偶等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洞庭湖美景的古诗。它通过对湖光山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案新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案新人教版

《望洞庭》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两首古诗题目,自读,思考: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2、你还想了解什么?3、简介诗人及背景。

互相交流资料。

二、学习《乡村四月》,(一)、反复诵读,弄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二)、品评朗读,感悟诗情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1、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对比: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古诗有什么不同?2、解释: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

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简介:①渔歌子词牌名②作者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

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案望洞庭》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路途中所作,描写了秋夜遥望洞庭湖的美景。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

二、课堂研究1、了解诗人和诗题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这首《望洞庭》描绘了洞庭湖的柔和秀丽,重在表现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象。

2、感知诗词大意通过注释和画面,让学生感知诗词的大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可以采用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

3、体会诗人情感通过朗读和想象,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领悟作者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背诵和欣赏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同时,可以欣赏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1、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收集并背诵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

3、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路过洞庭湖,被这里的美景所陶醉,写下了《望洞庭》这篇千古名作。

首先,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表现了洞庭湖在秋天夜晚的美景,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相映成趣,呈现出和谐、宁静的氛围。

其次,“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中的“镜未磨”比喻湖面没有风,水波平静,像一面还未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迷蒙,但却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美景。

最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之美,洞庭山清秀壮美,而在白银盘子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这首诗与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不同,它注重表现洞庭湖的柔和之美。

同学们可以背诵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情感,也可以与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进行比较,进一步领略洞庭湖的美景。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古诗三首望洞庭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1古诗三首望洞庭_人教新课标

《望洞庭》古诗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述的画面,从中感觉到自然美和语言美,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 教课要点与难点 ]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联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 教课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会认“螺、潭”。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述的画面,从中感觉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 教课过程 ]一、讲话导入1、导入:同学们,今日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踪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板书。

二、小组展现课前收集的对于诗人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

4、自由读,要求正确、流畅。

5、各小组展现读。

四、自学古诗。

1、学生读诗,先谈谈可以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商讨。

(3)合作沟通。

相:互相。

和:和睦。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眺望:眺望。

五、理解粗心。

(1)指导学生察看课文插图,联合说明,发挥想象,勇敢谈谈古诗的意思。

(2)指名回答:古诗粗心:秋夜,洞庭湖水清亮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安静、和睦 ; 湖上无风,迷迷茫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同样。

在皓月银辉下,翠绿的君山,清亮的湖水,水乳交融,眺望好像银盘里放了一颗娇小玲珑的青螺,十分引人喜欢。

(3)要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怀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4)学生思虑沟通。

(5)让学生与课文插图比较,赏识境界之美。

六、要点商讨1、深入商讨:为何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2、指引学生想象:作者察看时是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茫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当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七、指导朗诵,读出神韵,感觉境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望洞庭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一、导入揭题1.揭题释题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山水如画,那我们的家乡阿坝州有哪些风景名胜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

请看课题。

(板书课题)2.介绍洞庭湖。

(PPT出示)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方圆八百里。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二、PPT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读中想,悟诗情三、初读古诗(PPT出示古诗)1.同桌互读,思考:(1)诗中哪些字词写的是洞庭湖?(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板书:湖光、秋月、君山、潭面)四、精读会意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品味独特的比喻,思考作者看见什么想到了什么?2.师范读小组讨论:通过注释,理解诗意五、想象画面,感悟诗境1.诗人为什么能把洞庭湖写得这么美呢?(板书:观察、想象)2.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湖写在纸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爱、赞美)3.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六、作业:1.把古诗背诵给父母听。

2.想象洞庭湖画面,用一段话把它写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

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

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

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能够自言自语的说一说;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能够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很多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能够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指生读,师评价)
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

(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原来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

(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
师: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湖面宽广,虽然风平浪静,但是还是会泛起层层微波,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图片)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

(齐读)
师: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

(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
小组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个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

(出示图片)
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

(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吧。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女生读)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男生读)
师: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

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
5.小结全诗
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板书:人景)
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6.背诵环节(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很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很多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师:从古至今,洞庭湖都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希望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洞庭湖玩一玩,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3.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选做)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

(选做)
板书:
望洞庭
湖月观察
山水想象
人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