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诊疗常规
房颤诊断建议书
房颤诊断建议书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不规律地跳动,增加患者患中风、心力衰竭和心脏病的风险。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房颤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关于房颤的诊断建议,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诊断标准房颤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ECG)来确认。
在房颤的患者中,心电图通常显示心脏上室部分不规则的心跳,这是房颤的典型表现。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确定患者的症状和疾病风险。
诊断建议如果您出现以下症状,建议您尽快就医进行房颤的诊断:1. 心悸或心跳不规律:感觉心脏在胸腔内“跳动”或“颤动”,持续时间较长。
2. 呼吸困难:感觉呼吸急促或无法正常呼吸,尤其在活动或运动时更加明显。
3. 胸痛或不适:出现胸痛、胸闷或不适感,有时伴随恶心或呕吐。
4. 疲劳和虚弱:感觉疲倦、无力或虚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诊断流程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您立即就医进行诊断。
医生会根据您的症状和体征,进行以下诊断流程:1.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您的病史,包括疾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以了解可能的诱因和风险因素。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听诊心脏等,以发现可能的异常体征。
3. 心电图(ECG):医生会安排您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认是否存在心脏不规则跳动的表现。
4. 血液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您进行血液检查,包括心肌标志物、电解质、肝肾功能等,以评估心脏和全身的健康状况。
5. 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安排您进行心脏超声、Holter监测等进一步检查,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诊断结果根据上述诊断流程,医生将会给出您的诊断结果。
如果您被诊断为房颤,医生将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脏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同时,医生还会对您的疾病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抗凝治疗、心血管疾病管理等。
总结房颤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三、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老年房颤整合管理路径
老年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BC pathway)可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不良临床事件。
三、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设备检测房颤及管理
专家建议·3
➢ 使用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脑卒中/血栓防治,B 症状管理,C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合并疾 病管理)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临床事件。
老年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连续和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应定期动态评估其 血栓/栓塞风险。
四、老年心房颤动的评估------出血风险评估
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兼顾出血风险,但出血风险评分高不是抗栓治疗的禁忌,应 寻找和调整可纠正的出血风险因素,避免出血事件的 发生。
HAS-BLED评分是最常用的评估房颤患者抗凝出血风险的量表。 HAS-BLED评分≥3分为出血高风险患者。该评分对识别低出血风险意义更大。
房颤是增龄性疾病,65岁及以上人群的房颤称为老年房颤。
患病率
全球疾病数据库不同年龄房颤患病率
55~59岁
80~84岁
0.72%
6.52%
95岁以上 8.18%
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及老年共病使中国老年人群房颤及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 在中国,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的房颤生命风险比50岁以上人群增加了2倍。
目前的适应证已经从阵发性房颤扩大到持续性房颤。 单次房颤消融治疗成功率为70%~90%, 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显著
改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 影响导管消融结果的因素包括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 肾功能不全及心房纤
维化等。 老年患者多存在左心房扩大及纤维化,同时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也随年龄增长呈现升高的趋
房颤诊疗常规
(2)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在极快的心室反应时酷似室速,但仔细测量 R-R 间期绝对不齐,由于预激程度的不同, QRS 波群的形态有变化,既往可能有预 激综合征的病史,或者既往心电图显示显性预激。
(3) 房颤合并 III 度房室传导阻滞:R-R 间期固定,但频率为 35~55 次/分, 看不到 P 波。
(2) 特发性房颤的诊断:必须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 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除外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 能亢 进、电解质紊乱等才可诊断特发性房颤。
2、 常见的鉴别诊断:
1
当房颤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或冲动沿预激综合征旁道前传时应与室速相鉴别。 (1)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宽大畸形的 QRS 波,但心电图具有房室分
三、 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1、 诊断要点: (1) 诊断: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悸、气短或者心电图发现房颤律。查体:
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心电图特征: P 波 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极不规则的颤动波(f 波),频率 350 〜600 次/min ; QRS 波群形态为室上性型,与窦性节律中的 QRS 波群基本相 同,如 引起室内差异性传导,可使 QRS 波群变异;心室波群间隔很不规则,但 合并完全性 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律变为慢而匀齐。
(2) 有无血栓栓塞史: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等病史,发生的时间,当时 的 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后果。
(3) 有无房颤继发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有无活动后气短, 夜间平卧憋醒情况,有无端坐呼吸,活动或运动耐力情况,评价心功能分级。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2016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 borationwith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1.1电复律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
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
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咳U电复律。
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A3至4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
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I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na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
新版中医单病种—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定义】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地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变差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心室律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围。
【诊断标准】心房颤动的诊断必须依据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房颤波可粗可细,有时细至必须用右房或食管内电极方能记录到。
心室律大多绝对不规则。
当心电图显示室上性型QRS,律不规则,又无P波时,应怀疑房颤可能。
房室传导正常且未经治疗的患者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患者并发房颤时,心室率有时可超过300次/分,可致室颤。
房颤时,众多心房颤动在房室结内隐匿传导或阻滞,心室律因而完全不规则。
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发布的2014年AHA/ACC/HRS房颤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1.首发性房颤首次证实,伴或不伴症状。
2.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可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可反复发作。
3.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但≤1年。
4.长程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持续性房颤。
5.永久性房颤指房颤用药物或电转复后不能恢复为窦性心律,或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个能用药物维持,在转复后易复发者,或医生和患者放弃复律治疗的持续性房颤,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要目的。
【辨证分型】房颤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湿瘀阻为标。
房颤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同样,其他脏腑病变亦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心,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他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心房颤动治疗的质控标准及其操作流程
心房颤动治疗的质控标准及其操作流程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引起心脏泵血功能的降低,增加中风和其他心脏事件的风险。
治疗心房颤动的目标是恢复正常的心律、减少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心房颤动治疗的质控标准及其操作流程。
1. 质控标准心房颤动治疗的质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心房颤动的依据,例如心电图、Holter监测、心脏超声等。
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标准化。
- 治疗指征:明确治疗心房颤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包括根据患者的症状、心房颤动类型、患者的年龄和合并症等综合判断,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可以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心脏节律调节器和手术治疗等。
确保治疗方法的正确选用和操作。
- 治疗效果评估:根据治疗的目标,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评估等指标,评估治疗的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心律和心功能。
- 并发症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脏衰竭、栓塞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 操作流程心房颤动治疗的操作流程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步:- 评估患者情况:包括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情况、治疗指南和标准,综合评估患者的心房颤动类型、症状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合并症等,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 执行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电复律、植入心脏调节器或手术治疗等。
- 监测治疗效果:通过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评估治疗的效果。
根据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 管理并发症: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如心脏衰竭的药物治疗、抗凝治疗等。
- 随访和定期复查: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随访。
通过实施质控标准和操作流程,可以提高心房颤动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房颤患者随访制度及流程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会增加患者中风和心衰的风险。
为了确保房颤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医疗机构通常会建立随访制度和流程。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房颤患者随访制度及流程:
1.首次就诊:患者初次被诊断出房颤后,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并进行
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ECG)、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以确定房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等。
3.定期随访:在制定治疗方案后,医生会要求患者定期随访。
随访时间和频率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为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在随访期间,医生会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药物治疗反应等进行评估,检查房颤的类型、频率和持续时间,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调整治疗方案。
在随访期间,医生还会对患者的其他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提供健康教育和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
4.并发症的管理:如果患者出现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如中风、心力衰竭等,医生会对患者
进行更频繁、更紧密的随访和治疗。
总之,房颤患者的随访制度和流程旨在确保患者得到个性化、全面的治疗和管理,降低发生房颤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患者需要认真参与随访,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
遵循原则:1.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要积极恢复并维持窦性,首选药物治疗.2.明确与肺静脉或上腔静脉肌袖相关的房颤可以进行电隔离消融治疗,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3.偶发的房颤不须长期治疗,发作不能自行终止时予以电复律或药物终止即可。
4.病程不超过半年的持续房颤也应尽量恢复窦律并维持药物治疗,预防复发。
5.对于病程超过半年的持续房颤,不足一年者仍可试行电复律或药物转复。
6.永久性房颤、药物或电隔离未成功的阵发性房颤采用控制心室率的方法,同时要进行抗凝治疗。
7.与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的房颤首先要纠正甲状腺功能。
治疗策落: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预防栓塞性事件。
药物复律和电复律的治疗规程1.复律病人选择药物复律主要使用于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时间不超过半年的持续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不足一年者如果迫切要求复律也应给予机会。
现有的临床实践表明,持续时间超过半年的房颤复律成功的机会明显减少,而超过一年者决大多数都不能成功转复。
另外,持续时间越长,发生血栓栓塞的机会越多,转复后维持窦律越困难,因此一般将持续房颤复律的指征掌握在半年以内。
电复律使用于房颤发作时心室律恨快、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或心功能不全需要立即终止的情况。
2.复律前的准备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的患者复律前要抗凝3周。
一般使用华法令,使用剂量通过监测凝血指标来调整。
INR值为2–3比较合适,既能达到有效抗凝目的,又不会发生出血并发症。
对于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周的患者,如果食管超声确认没有左心房内血栓的,可连用数日低分子肝素后进行复律治疗。
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低下的患者,有明确永久起搏适应症的要安置起搏器后再进行复律。
永久起搏治疗不明确者,需要在临时起搏保护下进行电复律;对于药物复律者,在心电监护下用药,如出现较多的长间歇或心动过缓的相关症壮,应停药,最好安置起搏器后再进行复律。
电解质不正常的要于纠正后再开始复律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应先行治疗。
无器质型心脏病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治疗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不能只着眼于房颤。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指南围绕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临床评估、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急诊处理、综合管理等七个方面,重点收集和引用亚洲、国内临床研究及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与数据,使指南更适用于中国房颤患者群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如根据2014-2016年我国的房颤流调结果,结合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
因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
1、房颤的分类根据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转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难易程度和治疗策略选择,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指南用持久性房颤取代既往根据字面直译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并对永久性房颤给出了一些客观的定义,包括“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能性小,房颤持续10~20年以上,心电图显示近乎直线的极细小f波;或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左心房纤维化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30%以上”。
2 、房颤筛查筛查是房颤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
✓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Ⅱb,A);✓年龄≥70岁的人群,可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Ⅱb,A);✓推荐具有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的患者常规程控时应评估心房高频事件,并明确房颤诊断(I,C);✓对未诊断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考虑在1年内完成每3个月1次,每次至少7天,累计超过28天的心电监测以进行房颤筛查(Ⅱb,C)。
3、卒中风险评估年龄是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年龄≥50岁的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即开始增加。
➢年龄55~59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亚洲房颤患者与合并一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65~74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合并2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并发现年龄>55岁的亚洲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可显著获益。
房颤治疗指南
房颤的治疗一、急性房颤的治疗急性房颤包括两种情况,即初发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期或持续性房颤的加重期。
对初发房颤,根据血流动力学受影响的程度、患者症状的明显程度、是否为高危栓塞患者以及是否考虑早期转复窦律而决定是否住院治疗和治疗策略。
阵发性房颤发作期应结合病人既往发作持续的时间、发作的频率、心室率的快慢及心脏本身情况考虑处理方法和是否住院。
急性房颤的处理:急性房颤的处理宜个体化。
主要依据伴发的症状、生命体征稳定与否、此次房颤持续的时间、此次发作的严重程度及伴发的基础疾病不同而不同。
临床实用的分类是将患者分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又可分为发作持续时间<48h者和≥48h者。
其处理流程见下图。
1、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控制心室率一般房颤急性发作时心室率多在110-130 次/min以上,如静息状态下心室率>150 次/min,提示存在高肾上腺素水平。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宜控制心室率,即将较快的心室率减慢至100次/min以下,最好在70-90 次/min。
这样可以缓解症状,保护心功能。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洋地黄制剂。
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禁用于收缩功能不良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可使用洋地黄制剂。
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合并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房颤患者,对于这类病人可使用钙拮抗剂。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心室率往往偏快(>200次/min)。
对这类病人不能使用上述药物,否则这些药物阻断房室结的传导后,心房激动经房室旁路快速传导,心室率反而增快,甚至发生室颤。
药物治疗可选用胺碘酮(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良)、普罗帕酮(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心功能不良),既有减慢心室率的作用,也可能转复窦性心律。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和艾司洛尔,美托洛尔一般用量为4 mg(国产制剂4 mg/支)或5mg(进口制剂为5 mg/支)静脉注射,间隔5 min 后重复,总量可达到12 -15 mg。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_2019)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概述(一)走义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 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见图1。
心房颤动可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卒中及体循环栓塞。
图1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二)分类根据心房颤动的表现、持续时间、终止方式将心房颤动分为5类,具体分类及走义见表l e衣1心於ac艺的分关及走义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相关疾病许多疾病可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并增加心房颤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前已明确与心房颤动相关的因素有年龄、肥胖、吸烟、酗酒,与心房颤动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甲状腺疾病和睡眠呼吸暂停。
控制和治疗这些因素可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发生。
(二)电生理机制可能与心房颤动有关的电生理机制有局灶激动、多子波折返和转子等。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的子波,或有多个折返环参与。
(三)病理生理机制心房颤动时可发生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刺激均可引发心房颤动。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根据症状特点、体格检查、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可明确心房颤动的诊断。
1.症状:部分患者可完全无症状。
心房颤动本身的症状主要是心悸,程度轻重不一。
少数患者有胸闷、头晕、黑矇。
心房颤动发作时,可不同程度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并可使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如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欧洲心律学会将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时的症状进行分级,这一分级可用于处理策略的选择。
心房颤动的症状分级见表2。
表2心房贸动的症伏分圾⑴I X©氏2?刃嵌咗g的缺□a心MMC功的E不氏・E h运0□b丰IDN产ST不的砖任何日希希202 •体征:心房颤动最重要的体征是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共2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附件1心房颤动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及服务流程图一、建立心房颤动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根据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病率、发病率、就诊率和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确定适合分级诊疗服务模式的患者,记录人口学信息和评估病情。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联通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方便查阅患者疾病相关信息,逐步建立房颤相关数据库(含中医药相关数据)。
二、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开展,负责房颤防治宣教、初步识别、接续治疗、康复和随访。
结合上级医院已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规范诊治;实施随访及定期体检;实施双向转诊;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做好信息管理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鼓励参与房颤专病中心建设,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远程心电网络,进行房颤初步识别。
(二)二级医院。
除急诊患者外,主要为病情稳定者提供治疗、康复、随访等全程管理服务。
为病情相对稳定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治疗。
对有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者,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
定期评估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
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房颤专病中心建设,建立远程心电网络,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形成房颤疾病诊治网络体系。
(三)三级医院。
主要为有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病情稳定者转至下级医院。
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提供会诊并协助下级医院制定治疗方案。
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质控管理。
鼓励建设房颤专病中心,建立房颤专病区域数据库,加强区域内房颤单病种管理工作。
三、明确房颤分级诊疗服务流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流程(图1)。
签约服务流程:接诊患者并进行初步识别→判断是否能够纳入分级诊疗服务→对可以纳入分级诊疗服务的,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签约→建立房颤专病档案→在诊疗能力范围内的,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按签约内容开展日常体检、康复及健康管理。
心房颤动诊治规范
心房颤动诊治规范【诊断依据】1.多数为器质性心脏病的表现之一,常见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缩窄性心包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病、心肌炎、感染、手术后等,也可见于心房肌纤维变性的老年病人。
部分病人原因不明,称之为特发性心房纤颤。
2.有心悸、气急或自觉心跳不规则等症状。
3.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或快或慢,脉搏短绌及原发心脏病体征。
4.心电图检查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f波,心室率不规则,形态同窦性心律,亦可伴室内差异传导呈现宽大畸形。
5.心房颤动分为阵发性(突然起止、短阵发作)和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持续时间>1个月)。
【检查】1.凝血因子Ⅰ,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2.胸片,心电图,必要时动态心电图。
3.超声心动图,必要时食管超声心动图以排除左房内血栓形成。
4.针对病因的相应检查。
【治疗】1.治疗目的:①控制心室率、改善循环、纠正或防止心力衰竭;②有指征者转复心律;③预防心房纤颤复发;④尽可能治疗原发疾病;⑤防治并发症。
2.治疗原则及措施(1)心室率不快且无心功能不全时仅需治疗原发病。
(2)心房纤颤伴心功能不全时,给予洋地黄及其他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同时限制活动或卧床休息。
常用地高辛0.25mg,1/d,必要时西地兰0.4mg静注。
(3)心房纤颤心室率>100/min时,给予洋地黄治疗,若疗效不理想且无心功能不全者,可适当联用 -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10~20mg,3/d,美多心安或氨酰心安25~50mg,2/d;或钙拮抗剂,如地尔硫卓(硫氮卓酮)30~60mg,3/d,异搏定40~120mg,3/d,亦可用胺碘酮0.2g,3/d,1周后减为0.2~0.3g,1/d,心律平0.15~0.2g,3/d,有效后减为0.1g,2/d等药物控制心室率。
(4)复律治疗:①药物转复可选奎尼丁、胺碘酮、心律平等,以奎尼丁转复为经典,先试用0.1g,若无过敏反应则次日0.2g/2h,共5次,无效者第3d增至0.3g/2h,共5次,若仍无效可酌情加量再试,但1d总量不超过2.0g,无效者停药,在心律转复后改为0.2~0.3g/6~8h,维持一段时间;②直流电复律:先服用奎尼丁或心律平或胺碘酮作转复前准备,停用洋地黄至少48h。
简述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
简述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
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心室率:通过药物治疗或电-复律控制心室率在正常范围内,以减少心室负荷,改善心功能。
2. 纠正心房颤动:恢复心律稳定,可以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或导管消融等方法。
3. 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哌沙班等,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4. 病因治疗:根据心房颤动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等基础疾病,可有助于控制心房颤动的发作。
5. 心脏消融术:对于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或电-复律恢复正常心律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导管消融手术,通过破坏异常电路来恢复正常心律。
6. 心脏起搏器:对于有心房颤动引起心室率过慢的患者,可以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适当的心室率。
总体来说,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心室率,纠正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治疗潜在病因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因而定。
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第一部分)
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第一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力衰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房颤将给社会和医疗服务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
过去二十年在房颤风险预测与筛查诊断、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K-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格局,房颤人群的抗凝率显著提升,卒中风险不断降低,而更新一代口服抗凝药Ⅺ因子抑制剂在预防血栓的同时,出血风险更低,很有希望为房颤抗凝领域带来新的革命。
导管消融逐渐成为房颤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手段,可减少房颤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房颤从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
对于诊断1年之内的房颤,节律控制策略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室率控制策略。
器械与技术进步大幅降低了经皮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的操作难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和理念,如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为房颤管理带来重大变革。
以上进展为制定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提供了充实的依据。
我国房颤管理的规模、质量和经验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为进一步推动房颤管理新技术和新理念及时、充分应用于临床实践,改善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表1)和证据级别(表2)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表1 推荐类别表2 证据级别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我国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03年35~85岁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61%,2012—2015年35岁以上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71%。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概述、定义】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
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
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诊断依据及标准】(一)典型体征(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
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
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
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概述、定义】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
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
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诊断依据及标准】(一)典型体征(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
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
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
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
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1.脑动脉栓塞是房颤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统计,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房颤患者并发全身栓塞中75%为脑动脉栓塞,脑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和心耳部,75%的栓子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2.肺栓塞房颤患者右心的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塞发生肺栓塞,肺栓塞的病死率高达20%~40%,美国统计每年有5万~10万的肺栓塞患者,占美国死亡原因的第3位。
3.周围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80%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随动脉血流向体循环远端造成急性动脉栓塞。
4.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与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密切相关,当房颤并快速心室率时,尤其心脏功能基础较差时,引起心排血量显著地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
5.心脏性猝死快速房颤时,心室率加快,有效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可导致心脏骤停,房颤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房颤伴有预激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神经及精神因素等。
【鉴别诊断】1.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室性期前收缩的特点为:①V1导联QRS波呈单向或双向型,V6呈QS或rS型;②以左束支阻滞多见;③有固定的联律间期,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④畸形QRS波的起始向量与正常下传者不同。
2.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前者的节律大多绝对不规则:①心率极快时才基本规则,而后者基本规则(R-R间期相差仅在0.02~0.04s)或绝对规则;②前者QRS时限多为0.12~0.14s,易变性大;而后者QRS时限可大于0.14s,如>0.16s则肯定为室性心动过速,此外易变性小;③前者无联律间期也无代偿间歇,后者有联律间期并固定,发作终止后有代偿间歇;④前者无室性融合波而后者有;⑤V1~V6导联QRS波方向一致,都向上或都向下,高度提示室性心动过速;⑥如出现连续畸形QRS波时,如电轴发生方向性改变者,多为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3.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室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①心室率在140~200次/min,大于180次/min者少见;②心室节律可稍有不齐或完全整齐,R-R间期相差仅0.02~0.04s;③QRS波很少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无预激波;④可见到心室夺获,有室性融合波;⑤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前后的心电图可呈现同一形态的室性期前收缩。
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的特点是:①心室率多在180~240次/min;②心室节律绝不规则,R-R间期相差可大于0.03~0.10s;③QRS波宽大畸形,但起始部可见到预激波;④无心室夺获故无室性融合波;⑤发作前后,心电图可见到预激综合征的图形。
4.心房颤动与房室交接区性心律的鉴别在某些情况下,心房颤动的f波非常细小,以致常规心电图上不能明显地显示出来,此时容易误诊为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但心房颤动时心室律是绝对不规则的(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除外);而房室交接区性心律是绝对匀齐的,此外,如能加大增益f波可能会出现,如能在特殊导联(如食管导联)描记到f波,即可确诊为心房颤动。
【诊疗常规】辅助检查:诊断房颤必须有心电图依据。
如果房颤发作比较频繁,可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如果发作不频繁,发作时即时心电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对于发现房颤可能伴随的器质性心脏病、评价卒中的危险因素、预测房颤复律后的复发危险、指导房颤的复律有意义。
心房颤动的治疗1.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1)房颤患者若能复律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
维持窦性心律的益处有消除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栓栓塞性事件和消除或减轻心房电重构。
阵发性房颤和新近(24 h内)发生的房颤,多数能够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
房颤持续时间的长短是能否自行转复窦性心律的最重要因素,持续时间愈长,复律的机会愈小。
(2)药物或电击都可实现复律。
初发48 h内的房颤多推荐应用药物复律,时间更长的则采用电复律。
对于房颤伴较快心室率、症状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包括伴有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颤患者,则应尽早或紧急电复律。
伴有潜在病因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在病因未纠正前,一般不予复律。
始能量以150 ~200 J 为宜,如复律失败,可用更高的能量。
电复律必须与R波同步(同步电复律)。
房颤患者经适当的准备和抗凝治疗,电复律并发症很少,但也可发生包括体循环栓塞、室性早搏、非持续性或持续性室性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肺水肿以及暂时性ST段抬高等。
体外电复律对左心室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要十分谨慎,因为有发生肺水肿的可能。
体外直流电复律的禁忌证包括,洋地黄毒性反应、低钾血症、急性感染性或炎性疾病、未代偿的心力衰竭以及未满意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恢复窦性心律后可进一步了解窦房结功能状况或房室传导情况。
如果患者疑有房室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低下,电复律前应有预防性心室起搏的准备。
电复律与药物联合应用:对于反复发作的持续性房颤,约25%的患者电复律不能成功,或虽复律成功,但窦性心律仅能维持数个心动周期或数分钟后又转为房颤,另25% 的患者复律成功后2周内复发。
若电复律失败,可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再次体外电复律。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静脉应用或口服普罗帕酮是有效和安全的,而对有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或严重传导障碍的患者,应该避免用Ic类药物。
胺碘酮、索他洛尔和新Ⅲ类药物如依布利特和多菲利特,复律是有效的,但有少数患者(1%~4%)可能并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对房颤电复律失败或早期复发的病例,在择期行电复律前应用胺碘酮、索他洛尔等药物可提高房颤复律的成功率。
对房颤持续时间≥48h或持续时间不明的患者,在复律前后均应常规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无论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房颤,大多数房颤在复律成功后都会复发。
因而,通常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房颤复发。
维持窦性心律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防止因房颤所致的血栓栓塞、改善心功能等。
药物维持窦性心律: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前,应检查有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相关因素。
首次发现的房颤、偶发房颤或可以耐受的阵发性房颤,很少需要预防性用药。
β-受体阻滞剂对仅在运动时发生房颤的患者比较有效。
2.控制心室率房颤时最常见的症状,多由于快心室率和不规则心律所引起。
持续性房颤选择减慢心室率。
心室率控制的标准:心室率控制的目标是减少和/或消除症状、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06]。
控制标准是静息时心室率60~80 次/min,而运动时90~115 次/min[1]。
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的频率趋势图是评定心室率控制的有用方法。
控制心室率的治疗措施: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对药物控制心室率不满意者可选用房室结阻断联合起搏器植入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房颤时心室率与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有关,因此,一般采用抑制房室结内传导和延长其不应期的药物以减慢心室率、缓解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
这些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洋地黄类和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β-受体阻滞剂是房颤时控制心室率的一线药物。
美托洛尔(metoprolol )长期口服是安全的,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张力。
β-受体阻滞剂对控制运动时快心室率的效果比地高辛好,而且β-受体阻滞剂和地高辛合用控制心室率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在心力衰竭未得到控制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要慎用。
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是常用的一线药物,急症情况下静脉注射疗效迅速。
洋地黄对控制静息时的心室率有效,但对控制运动时的心室率无效。
合并有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患者,禁用洋地黄、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因房颤时心房激动经房室结前传受到抑制后可使其经房室旁路前传加快,致心室率明显加快,产生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或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
对这类患者,应立即进行直流电复律。
对血流动力学尚稳定者,可采用普罗帕酮、普鲁卡因胺或胺碘酮静脉注射。
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十分重要,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也可预防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所有房颤患者都需要适当地控制心室率。
为迅速地控制心室率,可经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有助于控制运动和休息时的心室率,洋地黄(例如地高辛)仅用于伴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地高辛、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应用才能满意控制心室率;对伴有房室旁路前传的房颤患者,禁用钙拮抗剂、洋地黄和β-受体阻滞剂;对有房室旁路前传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首选直流电复律;血流动力学异常不明显者,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胺碘酮或普鲁卡因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