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 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导学案(含练习)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导学案(含练习)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寒假导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学习任务】1.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3.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4.体会诗中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1.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反复诵读,在文中勾画出饱含情感的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

3.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与同学交流。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间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3.信天游简介: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导学内容】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白羊肚.()柳林铺.()羊羔.()糜.子( )窑.洞()油馍.( ) 脑畔.()一盏盏.()2.梳理结构思路,把全诗五节内容整理到课文上。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3.思考问题: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线索是什么?4.背诵诗歌。

二、自主探究1.全诗第一节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你试着找一找,并说说这些词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怎样的心情?2.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一诗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说明?3.夸张手法的运用也是信天游的艺术特色之一。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熟悉作品,加强学生对诗意的感受。同时通过整体阅读和探究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书:
回延安——激动喜悦
回延安 忆延安——感激怀念
话延安——喜悦激动
看延安——自豪赞美
祝延安——热爱惜别
抒情特点:直白、热烈、豪迈
学后反思:
学完本课后,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考查字词的识记,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教师活动3
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做到流畅;
2.小组互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3.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直白、热烈、豪迈抒情特点。
学生活动3
朗读诗歌,小组互评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朗读诗歌,读出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直白、热烈、豪迈的情感。
教师活动4
1.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再次朗读,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再读诗歌,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三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
(教师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4
通读课文,掌握线索,划分结构
【修辞】夸张、拟人
【叠字】表事物、数量、情态、颜色……
【比兴】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学生活动3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回答问题,小组间进行补充,完善答案。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5.通过品味信天游特色语言,理解延安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二、评价任务

《回延安》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回延安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自主预习: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1、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之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二、词语积累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油馍〔〕一盏盏〔〕整体感知: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局部〕,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冲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合作探究:一、研读文本1.第一局部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2.第一局部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3.第一局部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4.第二局部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5.第二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6.第三局部是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7.第三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8.第四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9.第五局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探究主旨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2.讨论: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三、语言品析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2.《回延安》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

二、《回延安》(导学案)
学校班级姓名
1.大声朗读课文,至少读三遍。

要求:
⑴标出轻重音和节奏(提示: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⑵读准字音,情绪饱满;
⑶注意不同诗章情感的差别。

2.预习课文。

要求:
⑴结合预习提示、注释和课后问题,了解本文文体及特地,作者等相关文学常识;
⑵圈点勾画好词好句,做不少于三个批注。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登.时()脑畔.()眼眶.()白羊肚.()méi子()油mó() yáo洞()一zhǎn灯()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章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按照怎样的线索抒发自己的情感。

答:
二、《回延安》(导学案·参考答案)
1.略⑶兴奋;感激;喜悦;赞颂;热爱(眷恋)
2.略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8分)
登.时(dēn g)脑畔.(pàn)眼眶.(kuàn g)白羊肚.(dǔ)
méi子(糜)油mó(馍) yáo洞(窑)一zhǎn灯(盏)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章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按照怎样的线索抒发自己的情感。

答:内容概括:①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②忆延安——追忆延安生活;③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③看延安——记录崭新面貌;⑤赞延安——歌颂光辉历史,憧憬美好征程
线索: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苏教版七年级下《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导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导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导学案2(含答案)25.现代诗二首学习目标1.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1.下面是有关作者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回延安》作者贺敬之 ,当代诗人、剧作家。

徐志摩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剧本《白毛女》(与丁毅等合作)。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新月派诗人,著有作品《花雨》《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白羊肚(dǔ) 斑斓(lán) 漫溯(sù) 青荇(xìng) 河畔(pàn) róu(揉)碎méi(糜)子长gāo(蒿) 笙xiāo (箫) 眼kuàng(眶)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灿烂多彩。

(3)在我的心头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4.整体感知。

《回延安》通过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了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了热烈深远的意境,歌颂了延安和延安人民。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5.结构分析。

(1)《回延安》全诗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表现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欢聚一堂、亲切话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城市新面貌,表现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2 回延安-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部编版)(解析版)

2 回延安-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部编版)(解析版)

第一单元2回延安预习学案解析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答: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456789导学案《回延安》答案:第一课时:一、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字音。

搂定(lǒu)白羊肚手巾(dǔ)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 ǎn)盏(zhǎn) 登时(dēng shí) 脑畔(nǎo pàn) 眼眶(yǎn kuàng) 满窑(yáo)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6)白生生:叠词,形容非常白二、1.贺敬之白毛女陕北民歌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2. ①诗人在离别延安十年后再回延安的情景。

②回忆在延安时期的生活。

③与亲人欢聚一堂,亲切话旧的场面。

10④喜看延安城市新面貌。

⑤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

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第二课时一、赏析诗歌1.研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在这一部分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精品导学案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3、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改前: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题目:《回延安》
课型:现代诗歌
课时:2课时
设计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难点
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1、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5、读准下列倾斜字的读音并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
白Hale Waihona Puke 肚手巾糜子脑畔上鸡毛信赤卫军2、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4、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5、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2 回延安导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预习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_______。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整体感知:3.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4. 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写作特色:5. 诗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6. 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修辞手法:7. 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 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9. 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艺术特点: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 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学习小结:13.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当堂训练14.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导学案导学案课题:回延安学习目标:1. 了解《回延安》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情节。

2.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地点、事件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通过读文章并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归纳总结。

2. 课堂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对回延安的印象。

2.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回延安》这个故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回延安》的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b. 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哪些?c.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d. 本文最重要的人物是谁?为什么?e. 文中的句子“水碧山青,花香鸟语,空气中还透着淡淡的尘土味”描写了什么?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三、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请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2. 讲解答案:老师讲解问题的答案,并巩固学生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们希望回延安?2. 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在同样的情景环境下,他们是否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五、小结与导学案评价(5分钟)1. 回顾学习目标:回顾今天的学习目标,学生简述自己的收获。

2. 评价导学案:学生评价导学案的内容和形式。

六、课后作业1. 考虑一下,如果你身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你会和故事中的人物做出相同的选择吗?请用100字写出你的理由。

《回延安》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课题:《回延安》课型:自学验收【导入】【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做学案之前,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校正字音,解决生词。

2、浏览导学案内容,认真书写,按时完成。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出生于山东一个贫民家庭,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

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1939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新的战场。

作品有《白毛女》、《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雷锋之歌》、《十年放歌..》等,本文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怀着冲动的心情写下的。

2、延安简介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央中共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前方,2021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够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也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搂定..〔〕糜.子〔〕油馍.〔〕黏.附〔〕白羊肚.〔〕柳林铺.〔〕2、解词脑畔上:鸡毛信:3、根据课文填空〔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住了〔2〕双手〔〕定宝塔山〔3〕毛主席〔〕上了天安门〔4〕一头〔〕在亲人怀〔5〕手〔〕黄土我不放〔6〕紧紧儿〔〕在心窝上4、找出文中运用以下修辞方法的句子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2、《回延安》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2、《回延安》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第一段——自学质疑(第一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积累常识(3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回延安》基础梳理”进行学习。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

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

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

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2.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3.初步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一.预习检查1、课前根据电子课本,你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能给下列加点字写出拼音吗?羊羔.()糜.子()窑.()黍.类()柳林铺.()盏.()喘.()搂()白羊肚.毛巾()畔.()眶.()2、词语释义糜子:脑畔上:几回回:3.对于本文的作者贺敬之,你了解多少4、“信天游”这种民歌的形式及基本特点。

二、整体感知:(1)概括本诗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延安→()延安→()延安→()延安→()延安(2)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三、合作研讨,精讲课文(一)研读文本第一部分。

(见电子课本)1.第一部分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2.体会“莫要”“莫把”等关键词语的作用。

3、体会作者在这一节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4.“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体会本句修辞的作用。

5、“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体会本句修辞的作用。

6、“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会本句表达作用。

(二)研读第二部分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体会此处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体会此处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四、背诵本诗第一、二部分。

2《回延安》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2、品读字词,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人民、热爱革命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一、新知研讨(一)研读课文1、作者是怎样描写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交流点拨: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

《回延安》导学案及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及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共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自主预学1、大声朗读诗歌,给划线字注音。

羊羔羔()搂定()白羊肚()糜子()黍类()油馍()气喘()眼眶()树梢.( ) 满窖.( ) 脑畔.( )2、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作者,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他的《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都很有影响。

本文选自他的诗集。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手法,曲调淳朴高亢、粗犷豪放,联想丰富,感情热烈奔放。

三、互动探究1、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兴奋(2),圣地养育我(3),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5),圣地大贡献热爱2、概括主旨:3、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找出具体语句:四、品读,品味语言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请你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句式表达。

我从一个“搂”字,中,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3.5《回延安》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

3.5《回延安》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

2《回延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陕北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本诗中大量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词语。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步骤:第一课时答案学习要点:1.熟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形式。

2. 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课1、走近文本《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二、朗读课文,了解“信天游”1、朗读课文。

(先从网上查找文本录音,听课文录音)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

3.5《回延安》第二课时导学案

3.5《回延安》第二课时导学案

2《回延安》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兴表现手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2.背诵诗歌,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特色。

一、朗读探究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揣摩动词使用表现逼真的情景。

明确:①富有力度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②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举例说明: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

“唱”“笑”“招”更有(修辞)的色彩,渲染了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明确: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明确:例:“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明确:拟人;排比、夸张,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明确:二、课堂练习练习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看党走幸福长。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3、以“信天游”的形式自创两节诗
2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3). 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 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2、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的深厚感情。
(6)“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________。
修辞手法:
7.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
9.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艺术特点:
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
12.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7)“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采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母亲之间________的关系。
(教)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听一首歌,听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1)师生共同听看视频音乐阿宝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2)找学生谈感受。
(3)教师引入今天的课题:阿宝演唱的这首歌属于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民歌高亢激昂,歌词优美流畅,就是一种自然的诗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延安》就是采用“信天游”这种形式而创作的一首诗歌。
来全部改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
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
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
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
——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混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
3、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团聚的场面?有怎样的特色?气氛怎样?
4、诗人选取哪些意象突出延安的巨大变化?运用了什么修辞?
5、第五节诗的前三小节表达了什么内容?两个“延河”的含义一样吗?如何理解?
五、总结要点,盘点收获:(师生共同进行)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二十多年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
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
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提升:
1、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 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学习小结:
1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4.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案
课题
《回延安》
课型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备课组
语文组
主备人
审核
审批
教导处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明确信天游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赏析法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 )糜子() 气喘( )
黍类() 油膜( )
整体感知: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5.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6.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信天游”有关资料。
信天游:
流行于陕北,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善用比兴手法,读来高亢有力。
2、师生了解贺敬之
3、检查学生预习,读准字音:
柳林鋪( ) 糜子( ) 油馍( ) 黍类( )
白羊肚( ) 脑畔( ) 满窑( ) 喘气(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 听范读 ,划节奏,练读课文。
(1)找学生有感情读诗歌。
(2)、教师范读其中一段,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3)、学生自由读,品味诗歌情感。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的心中?哪那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第一节诗描写诗人的哪些动作?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诗人与延安人民的关系如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和修辞?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