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38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fbed25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0.png)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文化学概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特点、起源、演变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为进一步深入文化研究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掌握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探究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
5、掌握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1、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文化的起源和演变3、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4、文化现象的分析与理解5、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的处理6、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将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
评估标准将根据学生的学术表现、分析能力、思考深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素材。
同时,还将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七、教师团队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将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文化学专家组成,他们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传播学概论是一门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现实问题。
二、课程目标1、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模式、传播类型、传播效果等。
第3讲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3讲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d67c345a8102d276a22fb2.png)
文化符号能力的运用,成为人类文明史中新的里程碑。
随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现代人类登上了地球舞台的中心。
返回
四、文化起源的内外原因
1.文化起源与生存本能
2.文化起源与自然环境3.文化起源 Nhomakorabea劳动实践
4.文化起源与语言产生
5.文化起源与思维能力
返回
1.文化起源与生存本能
发达的前肢和灵活的大脑等生理条件是文化创造的前提条
(3)因为自然植物资源的日益匮乏,人类祖先不得不设法补
充肉食以增加身体的能量和营养,这促进了脑容量的日益增加。 (4)为防止食肉动物等的攻击,人类祖先不得不设法更有效
地使用工具;为“智取”食物不得不“动脑”制造工具,这促进了
思维能力的提升。
返回
3.文化起源与劳动实践
劳动是文化起源的杠杆,文化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生而产生,并 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最
第三讲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永友教授
第1节 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 第2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
第3节 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
思考题
1.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文化起源
主要的内外因是什么?
2.社会类型的划分有哪些标准?根据生产方式和生计模式, 文化发展阶段可分为哪几种社会类型?每种社会类型的主要特点
(3)脑容量不断得以增大 为获得相对安全有效的生存方式,需要时刻对环境做出灵
敏反应,需要各个器官进行协调运作,就会对大脑皮层进行反
复刺激,这些生存经验的积累就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4)手的出现逐渐向直立行走演化 长期的攀援、悬挂,“手脚”的五指日渐灵巧,逐渐具有 出色的抓握能力,脊椎、颅骨、锁骨等骨骼也逐渐发生相应变 化,能使上肢灵活、暂时直立。 (5)开始学习使用和制造工具 开始在采取某种行动前准备相应的“工具”,用水清洗食 物,用树枝吊食白蚁,用树叶清洁身体,用树枝剔除腐烂的糜 肉甚至剔牙等。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f4e93d884868762caaed58d.png)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化学理论和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能力和技能方面:学生应具有分析和判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讲绪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界定(一)文化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文化的定义(三)文化内涵的界定第2节文化学释义(一)文化学的定义(二)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三)中国学者对文化学的研究第3节文化学研究(一)研究对象(二)研究范围(三)研究目的(四)研究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问题的提出背景、人类对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关于文化定义的不同方法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了解文化学的定义、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与研究以及文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与方法。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3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类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文化定义进行剖析,进而理解和掌握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六、思考题1.人类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的思考,主要问题有哪些?2.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3.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是什么?4.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5.文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6.文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第2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学的特性(一)整体性(二)跨越性(三)典型性(四)通约性第2节文化学的形成(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三)文化学的产生第3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美国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九)认知人类学派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学的整体性、跨越性、典型性和通约性特征,以及文化学是如何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中产生和形成的,掌握判断人类学以及文化学产生的条件;了解各个文化学流派的形成时间、理论核心、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贡献,掌握各个流派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a8e0ea3186bceb19e8bbaf.png)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c0a5663fd0a79563d1e72a4.png)
第一章概述一、关于文化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人们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
我们的进步,便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结果。
二.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文化学是一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
四.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被视为是文化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五、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加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个接受了人类祖先文化恩惠的应尽的义务。
另外,宽容地对待我们的不同文化类型,能使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张岱年) 1)社会心理,民间风俗。
[最低层次] 2)哲学宗教。
[最高层次] 3)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中间层次]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人类学的兴起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
《奥德赛》是民族学的第一部著作。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的那一年,民族学才算真正诞生。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1876一1960)。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a18e59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4.png)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旨在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物质文化:研究人类生产和使用的物品,如工具、建筑、工艺品等,以及这些物品在文化中的意义。
- 精神文化:探讨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艺术、文学、语言等非物质文化元素。
- 社会文化:分析家庭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教育体系等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 经济文化:研究生产方式、交换模式、消费习惯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人类学研究多集中在欧洲殖民时期对“异文化”的描述和比较。
- 代表人物如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和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他们提出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
2.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中期):- 功能主义: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和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等人发展,强调文化功能和社会结构。
- 结构主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提出,关注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和文化符号系统。
3. 当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不应以某一文化标准评价其他文化。
- 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跨文化交流。
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1. 进化论:- 泰勒和摩尔根等人的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文化学概论 【第三章】
![文化学概论 【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d616fc254a7302768f99390c.png)
(五)凝聚功能
☺文化凝聚功能的基础:文化认同(包括语言、外 表、习俗的获得与认同) ☺文化的凝聚功能,一方面表现在相同文化背景的 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外 来文化的吸收融合和抗拒排斥作用。
☺吸收融合,就是吸收外来文化或自己创造的新文 化因素,使之变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的组合部分。
会 馆
• 文化的认知,是通过传播和教育等手段获得的。
(三)开拓功能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开拓功能,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火车头”作用; 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经济体制、政治体 制、思想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发 展,都是有力的推进。 另一方面是先进的革命理论、哲学思想对社会政 治变革的前导作用。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是由一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如卢梭、伏尔泰、 狄德罗、爱尔维修)鸣锣开道的。
讨论:
• 了解和掌握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发展有何启示? 谈谈你的看法。
文化群体性特征:
一是表现在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是群体创造的产物; 二是表现在文化的传播上,而非先天遗传。
2. 个体性和超个体性统一的表现:
个体性与超个体性密不可分; 个体性深受超个体性的约束。
三、民族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人类性)
1.何谓文化的民族性?何谓文化的普遍性/人类性?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人类性是指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寓有的 普遍性的品格,它能为世界各民族所理解和采借; 同时人类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共同的需求、利益、 理想和文化价值。 文化的人类性的另一含义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中 最能代表它的生活经验、精神风格的、最具生命 力的要素,它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
3. 阶级性融于时代性之中,二者的统一是人类的 进步。【同时,文化也具有永恒性】
文化的渊源与发展
![文化的渊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95275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a.png)
文化的渊源与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思想观念的集合,更是对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将从文化的渊源和文化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文化的起源和演变。
一、文化的渊源文化的渊源十分深远,它源自人类社会的诞生。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共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些共同的特征构成了特定民族的文化。
1.1 社会和物质文化的起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人们开始通过语言和符号进行交流,逐渐发展出一套符号系统,这就是人类语言的雏形。
语言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经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人类逐渐从采集、狩猎为生的阶段进入到农业社会,开始进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开始建立氏族和部落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共同的社会文化。
1.2 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形成随着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向往超自然力量的保佑和庇护,于是宗教信仰应运而生。
宗教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解释和依赖,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成为文化渊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3 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历史和传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民族的根和血脉。
人们通过祭祀、传说、歌谣等形式将历史和传统承传下来,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演绎和发展。
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延续,使得一个民族的特色和个性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文化的发展文化是永恒的,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
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类认知的进步而不断演变,形成多样化的文化形态。
2.1 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技的突破和应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带来了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态和文化产品。
文化学概论可编辑全文
![文化学概论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db7f07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8.png)
(四)工业社会与文化
❖ 工业社会又称现代社会。蒸汽机、内燃机、 电力及原子能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社 会政治、经济制度尤其是社会结构处于急速 的大变革之中。
❖ 在工业社会,世袭君主制度被相对民主的资 本主义制度或其他社会制度所取代。
❖ 家庭组织生产、养育后代等多种传统功能被 社会机构所取代。
(五)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
(三)价值认定性定义
❖ 英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文 化是‘一个满足人的要求的过程,为应付该 环境中面临的具体、特殊的课题,而把自己 置于一个更好的位置上得工具性装置’”。
(四)结构分析性定义
❖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T·帕森斯:“我们把文化 体系本身看作是复合的、内部有所区别的体 系。按照任何一种行为体系的四个根本职能 划分的变化表,我们相应地在四个范畴内 (提供知识的象征、道德评价、表情象征或 制度性象征)对它进行分析。”
文化累积为文化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文化 累积的过程同时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
❖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 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 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 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 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 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 念地存在着。”
❖ 日本文化学家祖父江孝男:“文化就是‘由 后天被造成的,成为群体成员之间共同具有 且被保持下来得行为方式(也可以叫模 式)’”。
(七)主体立意性定义
❖ 弗洛伊德:“所谓文化,就是有条不紊地牺 牲力比多,并把它转移到对社会有用的活动 和表现上去。”
❖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文化概念 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 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 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 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 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要。任何 社会的文化观都包括这两层意思。”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c32bc0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c.png)
文化学概论大纲《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时32学分适用对象文化学概论课程编号b120215032实验学时预修课程实践学时introductiontoculturalstudies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授课学时2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负责人喻平阶本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是:文化学基本概念,文化学主要理论知识,西方文化学理论发展史与主要流派,中国文化思潮发展史与主要文化流派,运用文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中国文化现象及典型文化案例等。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运用典型案例(200字左右)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体、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文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加深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周次1234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讲课4444-1-课时合计32实验课堂教学5678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4444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文化与文明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把握中国文化相关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定义、文化的层次结构、文明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优劣、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等。
本章的重点、难点:文化的定义及层次结构是重点,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是难点。
本章参考文献: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二版。
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8feef2910ef12d2af9e71f.png)
江苏教育学院编(高纲号0780)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文化学概论》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应考者通过学习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系统的了解,熟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与其具体存在的关系、文化的起源与创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文化符号与象征、文化继承与创造、文化变迁与冲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文化与现代化等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文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对文化的界定及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文化与语言、制度、民俗、宗教等基本存在的关系。
4、掌握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5、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文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应考者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学知识。
应考者可以了解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概述(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的界定以及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从而认识到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具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社会科学,能够把文化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任何学科区别开来。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研究目的2、掌握:文化的几种定义、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程内容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学的发展简史以及文化学的主要流派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研究派别,从而更系统宏观地把握文化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三章
![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8c4f9ab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8.png)
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三章内容:中国文化之序幕,可以上溯到商周之际。
自商至于西周,自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是古代社会的成长期。
自春秋至战国,自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是中国文化的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古代社会的转型期。
在商周之际,中国文化的序幕已经揭开。
夏朝和商朝,分别是农业文化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繁荣期。
这两代,约莫经历了相距数百年的一千多年历史。
西周则是在殷商文化繁荣的基础上再创繁荣,而且也开启了春秋以至战国的文化新篇章。
这一文化新篇章,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影响深远。
在商周之际,中国文化已具雏形。
西周文化在殷商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也有所创新。
例如在政治制度上,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以维护周王的权威和统治秩序。
在经济制度上,西周实行了井田制和耕藉礼等制度,以保障农民的权益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商周之际,中国文化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例如在思想观念上,西周文化注重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在艺术上,西周文化则注重形式的完美和内容的意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春秋至战国,中国文化的规模和气象更趋宏大。
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多元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则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主导,其他各家也仍然存在并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特色更加鲜明。
例如在思想观念上,儒家强调仁爱与礼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和集权。
在艺术上,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中国文化史导论第三章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通过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16f417e31b765ce05081480.png)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文化与文明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把握中国文化相关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定义、文化的层次结构、文明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异同、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等。
本章的重点、难点:文化的定义及层次结构是重点,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是难点。
本章参考文献: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3、张中利,《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本章思考题:1、从汉字词源解析文化的本义与引申义;2、什么是广义文化?什么是狭义文化?3、分析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4、分析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内在关系;5、文明与文化的异同。
第一节文化界说1、“文化”词源解析2、文化的定义3、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4、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5、中国文化圈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结构1、文化的基本特征2、文化的基本结构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文明界定1、“文明”词源解析2、文明的含义3、文明时代的基本标志4、文明与文化的异同第二章文化学理论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主要理论,并能合理地运用文化学理论知分析相关专业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类型理论、文化模式理论、文化变迁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文化类型理论,难点是文化模式理论。
本章参考文献:1、[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学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a49b50e0029bd64793e2c42.png)
文化学概论考点整理第一章概述1.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什么?文化学就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与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2.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就是什么?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等与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3.文化学的研究目的就是什么?一、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与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二、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与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与新经济的信心与决心。
四、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五、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4.文化由哪些形态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章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文化学研究过程中有哪些主要流派?她们各自的代表人物就是谁?其代表作有哪些?其主要研究特色或方向就是什么?主要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
进化学派的理论先驱就是达尔文与赫胥黎,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爱德华·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与美国的刘易斯·亨利·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
这一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就是宗教信仰及其起源与发展。
二就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与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就是格雷布纳尔与斯密特。
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与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
《文化的由来和发展》
![《文化的由来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d08eb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9.png)
《文化的由来和发展》文化的由来和发展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一切人们所共有的、价值观、传统和行为模式。
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诞生。
文化的起源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
早期的人类社会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部落社会,在这些社会中,人们开始形成共同的体系和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工具、宗教等元素逐渐形成,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
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开始形成更大规模的定居社会,社会分工和交流也得到了增强。
这使得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传播变得更加频繁。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化出现了,包括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以及现代文化如美国文化、日本文化等。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和传承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许多国家都采取了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本国的文化遗产,例如设立博物馆、文化节日和教育机构等。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和冲击。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寻找平衡,既能够接受和融入其他文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
结论文化的由来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它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保护和传承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文化的繁荣和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Reference 1- Reference 2。
名词解释 文化的起源
![名词解释 文化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ee3b525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c.png)
名词解释文化的起源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而言,可理解为一种包罗万象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的集体认知的产物。
文化涉及到思想、习惯、价值观、制度等方方面面,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的起源,可以回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历史时期。
在进化学上,人类较晚出现,但在较短的时间内,人类就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进步归功于人类在各个方面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在人类早期,人们开始以语言为基础进行交流和共享信息。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承。
通过语言的沟通,人们开始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这成为人类文化形成的第一步。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从事农业和工匠活动,开始形成定居的社会组织,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人类开始发展各种专业技能,创造出各种实用工具和物品。
这种创造活动不仅满足了生存和生活的需求,也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进程。
文化的起源与人类的创造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创作各种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艺术作品,人们能够共享情感和思想,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文化的起源还与人类的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有关。
人类形成了各种社会组织,例如家庭、部落、城市等。
这些组织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人们在这些组织中传承着各种习俗、礼仪和道德规范,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宗教信仰也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各种宗教信仰,如原始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宗教信仰不仅满足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和安抚,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信仰,人们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认同,这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文化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涉及到语言、技艺、艺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e824af4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1.png)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二、文化的几种定义1、现象描述性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1、泰勒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3、原因/特点:①群体共享②客观显性、主观隐形③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④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
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第三章 上古三代,中国文化的孕育与产生
![第三章 上古三代,中国文化的孕育与产生](https://img.taocdn.com/s3/m/c14c88c3bb4cf7ec4afed083.png)
2、原始艺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
2012-7-30
20
2012-7-30
12
2012-7-30
13
2012-7-30
14
2012-7-30
15
以农业生产经济为主导的新石器文化遗 址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8000多处,著名 的有河南仰韶文化、辽宁红山文化、山 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浙江河姆渡 文化、江苏良渚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 湖北屈家岭文化等
2012-7-30
16
三、原始观念(精神)文化 1.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成为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宗教最初萌芽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灵 物崇拜,如太阳神、土地神、风云雨雷 电神等等。 神农——古代传说中是太阳神 后来抽象为图腾崇拜
2012-7-30 17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 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 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 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 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 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 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 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 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 的祖先。
1954年发现)等早期智人
2012-7-30 2
广西柳江人(3万年前,1958年发现) 北京山顶洞人(⒈7万年前,1933年发现 ) 四川资阳人(7000年前,1951年发现)等晚期智 人
2012-7-30
3
2012-7-30
4
2012-7-30
5
2012-7-30
6
2012-7-30
7
2012-7-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是指旧文化保存和新 文化增加的发展过程,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 种相伴相生的状态。 文化累积是创新式继承,而文化创新是承袭 性创新。
一、文化累积的本质与意义
文化累积是创造—保存—再创造—增长、丰富文化能 力的展示。意味着文化的扩展。
文化积累的本质: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一方面,同质文化流传中不断渗入新文化特质, 数量增加,形态多彩; 一方面,文化创造力的累积导致文化种类、文化 结构日益复杂化。
今日内容
温故:第二章内容 知新: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起源 ☆第二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 ☆第三节 文化的积累和创新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起源(P41-48)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二、人类的起源与文化的起源
一、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文化起源即文化如何产生的问题。 文化即人类基于自身生存而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的主动性、创造性适应。 人类对环境主动调适
文化创新动力机制: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即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 的 矛盾)。 矛盾的解决方式:一是生产方式的改进;二 是生存空间的拓展。 其次,人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 人的需求既是多层次的,也是无限的,而能 满足这种需求的现实却总是有限的。 无限与有限
最后,人与社会的矛盾(实际上是社
会成员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 系统内部持续存在的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关系的变革本身即属于社会制度文化的 创新,反作用于生产力。
园艺社会的特点:
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剩余产品,权威 性首领制形成,埋下不平等的种子,产生新的专 业化的社会角色如巫师、商人、手工业者等。 其次是文化内容的多样化。安居乐业,村落 ,人口密度大,交往频繁,社会分工多样化,文 化产品丰富,累计农业科学和历法。
游牧社会:干旱、寒冷或多岩石的草原地区,则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 ★信息和交通技术革命的推动 ★有形的、无形的在全球内高速流动 ★地球村——欧风美雨,韩国流日潮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更迅速发展 ★人类自身威胁到自身的生存 ★人类文化多元化与本土化趋势交织并存(对立统一)
第三节 文化的累积和创新(P57-65)
一、文化累积的本质与意义 二、文化累积的方式与途径 三、文化累积与文化发展的加速度趋势 四、文化创新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五、文化创新的条件及启迪意义 六、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
文化累积的意义:
文化累积既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 维能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没 有文化累积就没有文化发展,文化累积 的过程同时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 只有积累,才有发展!
与动物相比较: (1)人主动适应环境→累积、创新文化→改善生 存处境; (2)人类实践活动受主观意识支配→分析、归纳 →上升为对客体的认知和把握→创造了保存、传 承、传播文化的语言文字符号; (3)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归根结底是意识的差别 ,这又集中体现在是否具有文化创造和文化累积 的能力。
第三章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授课教师:
话说“传销”
特点:
1.找工作、亲朋加入。 2.“掉馅饼”高收入、高利润诱惑你“请君入瓮”。 3.金字塔---拉拢人员加入。 4.销售物品要么见不到,要么贵得要命。 5.传销公式。 6.交门槛费(五六千甚至上万元)。 7.限制人身自由(包括信息)。 8.洗脑。 9.人员混杂。
特点四:文化思维能力令现代人肃然起敬。精确的 语言交流技巧和群体协作能力。 意义:人类文化史上既有筚路蓝缕的艰辛,又有新 时代里程碑的意义。
(二)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
大约始于1.2万年前至1万年前,终于6000年前, 贯穿于新石器时代。 园艺生计模式 1.选择比较艰辛的产食生计模式而逐渐放弃 相对较轻松的寻食生计模式的原因: 一是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所 然; 二是寻食中发现被洒落种子的生长过程而萌 发园艺技术,继而驯养家畜等。
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共同构成人类存在方式中不 可分割的整体。 文化为人类适应环境提供手段,为人类谋生和 增进幸福提供条件;而社会则为人类创造文化提供 舞台,为人类生存提供空间和保障。 人类社会是以各种文化要素,尤其是社会制度 文化为核心纽带的,而人类文化也因其必须为社会 系统的运转提供永不枯竭的能量而生生不息。 文化——————社会制度
特点一:寻食生计模式的简单性导致其社会结构简 单、松散。社群(寻食群体)以血缘和婚姻等关 系为纽带。
特点二:寻食生计模式特征导致其社会生活处于粗 陋的平均主义状态。首先,群体内部资源共享。其 次,群体内部成员互惠性合作和同质性劳动。再次 ,群体成员社会地位平等。 特点三:上两点反过来又强化了其文化的简单倾向 。同质性劳动、平等地位、共享经验、价值标准趋 同、万物有灵的野性思维(自然崇拜)。
文化创新的驱动力: 一类为基本的文化迫力,即为解决人类生理 上的基本需求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活动及其组织;此 为原动力,包括诸多矛盾,诸如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社会的矛盾、需求与现实的矛盾,等等。 一类为派生的文化迫力,也叫文化促发力, 即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派生出相应的 社会组织模式等。
(三)农耕社会与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人类从新石器时代跨 入金石并用和铁器时代。 ★金属工具,尤其犁的发明使用,农业生产力大幅 度提高。畜力耕作,灌溉系统修建,进入集约农 业社会。农业效率激增。 ★人口呈数百倍、数千倍地增长,加大规模的永久 性的农业村庄开始建立。 ★社会分工日益发达(手工业、商贸业等),交通 便利处陆续产生乡镇、城镇。
二、文化累积的方式途径(P58-59)
文化的扬弃(自我否定、辩证否定):抛弃、保留、 继承、发展、创新。 保留、继承---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积累 的前提条件 辩证否定---文化变异、更新→文化积累的动力 机制 文化累积的途径: 其一,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累积的重要性) 其二,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产生了该模式。 特点: 首先,成群驯养动物比过去追逐野生动物更有效、更 稳定。剩余产品增加,部落首领制雏形产生,不平 等因素增加。 其次,游牧生计带动了帐篷生产、皮毛加工、毛毯编 织等文化产业的相应产生。群体间冲突、战争时有 发生,奴隶产生。 再次,“创造”神灵,产生宗教(如基督教及其前身 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等)。
→形成独特文化 →身心日臻完善 →不断超越自然属性 →逐渐演变为“现代人”:文化的起源即人类的起源
早起人类先驱“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并生”
→最终从人猿共祖 →到人猿揖别 →嬗变为“文化动物” →←生物学基础
据遗传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等的研究,人类 与灵长目类人猿(倭黑猩猩、大猩猩等)之间至少 有98.5%的基因是相同的,这意味着在人类与类人 猿之间那不超过1.5%的基因才真正为人类所独享。 正是作为人类先驱的这种灵长类的生物属性, 为“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两极分化愈益严重,社会不平等加剧酋邦兼并战争 产生国家。 ★文化与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都城—经济、政治、 军事等中心,更是文化的加速器和辐射源。史诗、神 话、故事、传说,公路桥梁、航道驿站---★进入金属工具使用、文字发明、城镇产生为标志的 辉煌的农耕文明——世界人类文明史。 “四大文明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 古中国。 “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早期人属(能人,大约180万年前开始演化) →直立人(大约20万年前开始演化) →智人(旧石器时代) →智人(大约2.8万年前,类似现代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
化行为→文化符号)
★★旧石器时代的结束,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登上 地球舞台的中心。
三、文化起源是与文化主体——人类祖先“自意 识”及意识的产生相伴随的。(P48第2段) 人类祖先正是在生存实践中,使身体各种机能实 现了量和质的变化:直立行走、手脚分工、脑容量增大 、心智完善、萌芽状态的“自意识”逐渐向更高级的抽 象思维演变。 人类祖先也正是在生物性与文化性的长期互动中, 最终从自然中独立分化出来,不再被动地依赖自然、屈 服于自然,而成为改造自然、创造文化的主体。
第二节 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P48-57)
一、人、文化及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P50-57)
一、人、文化及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是“一个特定社会中 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 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规范”。 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 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而结 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社会的成员、社会 的主宰。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群体才能成为文化创 造的主导力量,因而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组建了 简单的社群进而到复杂的社会。
五、文化创新的条件及启迪意义
第一,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累积为基础。 第二,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三,必须有社会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六、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
文化创新的内容:
其一,物质技术层面的创新。 其二,非物质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P65):
其一是文化发明。在---中,在--基础上,为---需要,创造出新的--产品及---方式等。
二、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P50-57)
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生计模式,大致可将人 类社会划分为五种社会类型: (一)采集—狩猎社会 (二)园艺—游牧社会 (三)农耕社会 (四)工业社会 (五)全球化时代社会
(一)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
大约20万年前,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处于“幼儿期 ”,文化开创阶段,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打制 简单粗糙的石器,高度依赖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