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理论

合集下载

请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请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请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
2、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11-16岁)。

特色:
1、发展顺序维持不变,但具备个别差异。

2、具有普遍性(不具文化特别性)。

3、倚赖心智发展,但可以普遍化为其它功能。

4、各发展阶段都是在逻辑上有组织的整体。

5、各阶段的顺序就是自然的阶层(所有顺利发展的阶段都会存有前面阶段的元素参予合作,但后一阶段较之前面的阶段,更加相同,而且更加统整)。

6、每个阶段,在思考模式上会表现出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差异。

实际应用领域
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支持孩子的成长。

教师也可以使用皮亚杰的理论来帮助他们的学生。

例如,最近的研究表明,同年级和同龄的孩子在衡量基本加法和减法准确性的任务上表现不同。

处在心智发展的前运算和具体内容运算水平的儿童继续执行算术运算(例如乘法和加法)的准确性相近;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孩子已经能以更高的精度顺利完成乘法和加法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 piaget 的理论,通过与学生和学生家长探讨教学大纲,介绍班上每个孩子在每个科目上的立场。

一个人的认知成长阶段与另一个人不同。

认知发展或思维是一个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积极过程。

智力进步的发生是因为每个年龄和发展时期的人们都在寻找认知平衡。

要实现这种平衡,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已有想法的视角来理解新体验。

婴儿了解到可以用与熟识的物体相同的方式捕捉崭新物体,而成年人则将当天的头条新闻表述为他们现有世界观的证据。

皮亚杰理论(最全)

皮亚杰理论(最全)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 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 的适应( 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 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外部的动作 • 动作 目的都是适应 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 同化(assimilation) • 适应方式 顺应(accommodation)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 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 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 化的过程。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 象
自我中心言语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 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 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 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 不相干。
三、具体运算阶段
• 获得了守恒性 • 去自我中心 • 群集结构的形成:
•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 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量变过程,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 图式( scheme ):经验的认知结构,是有 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的模式。 例如,概念:狗 + 大狼狗——>“狗” + 大 小因素
• 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图式)以适应客体 (环境)的变化。(质变过程,引起新的图式)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儿童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方面的发展过程,探讨儿童如何理解和应对道德问题,以及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 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从早期的自利行为到后来的合作行为,逐渐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2. 儿童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皮亚杰强调,儿童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受到认知能力的制约和影响。

3. 儿童道德发展存在阶段性差异: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道德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和道德绝对主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特征。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1. 前道德阶段(0-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道德关注和理解。

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和欲望,缺乏道德规范和责任感。

2. 道德相对主义阶段(5-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需要,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但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相对含糊,容易受到外部规则和权威的影响。

3. 道德绝对主义阶段(10岁及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并能够根据内在的道德原则来判断和行动。

他们开始具备独立思量和批评性思维的能力,能够辨别对错和正义与非正义。

三、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实践意义1. 指导教育实践: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指导儿童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者可以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道德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2. 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进行引导和培养,可以匡助他们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成员。

皮亚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1896-1980),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语言和行为》、《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童的道德判断》、《智慧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原理》等。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认知发展的理论,其治学思想是从儿童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研究,进而探索认识和运算的心理起源,也就是"发生认识论"学说。

他的理论极为丰富,融合了生物学、心理学、逻辑学和认识等方面的知识。

(一)智慧的本质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就是同化和顺应,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内因)和客体(外因)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状态。

他认为主客体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机动的,就导致了他的主体客体的不可分的认识论。

(二)关于认识结构的几个基本概念皮亚杰认为每一个认识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识结构,而认识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

1、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图式,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

2、同化和顺应在心理发展的水平上,适应也可概括为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

同化是指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则是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机体适应环境。

3、平衡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之间的平衡,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平衡是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

平衡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

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作用,平衡从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

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就是适应过程。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过程。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简述皮亚杰理论

简述皮亚杰理论

简述皮亚杰理论皮亚杰理论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儿童心理学家们,根据自己长期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在从出生到三四岁的儿童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得动作技能、学习语言符号及思维规则。

因此,本阶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如果父母能利用这一时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可以使孩子形成许多良好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知觉不再局限于对物体轮廓的感知,开始对事物整体产生兴趣,对结构关系也会发生注意,能够区分简单的几何图形。

他们喜欢玩拼图、积木等需要小肌肉群活动的游戏,也会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出最初的反应。

皮亚杰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向抽象,从动作技能向智慧技能发展。

从游戏过渡到想象和思考,正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二次飞跃。

由于三、四岁儿童尚处于前运算阶段,认识还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因而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但是,他们的思维已经具有初步的目的性和顺序性,并且开始把所掌握的信息组织起来。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可逆性,他们不仅凭借着感官经验反映外部世界,更凭借表象进行逻辑推理。

他们的思维形式属于具体运算,即以动作和形象为中介的思维。

1。

如果父母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采取消极教育方式,将阻碍儿童智力潜力的开发,导致智力落后。

例如,当儿童在没有按要求完成父母布置的作业时,被要求重做;因玩耍影响了做作业,就遭受打骂等等。

2。

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如果对孩子采取积极教育方式,将促进孩子智力的开发。

例如,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等等。

3。

父母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来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所以,如果我们把三、四岁的儿童看成是正在学走路的婴儿,我们就能找到一些具体的方法来指导他们。

如让他们先拿笔练习画线条、画圆圈,后来再在纸上练习写字,或者先让他们学习模仿成人做事,然后教他们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直到他们可以自己干其他事情为止。

皮亚杰理论(最全)

皮亚杰理论(最全)
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逐渐地认识周 围的世界。在成人眼中,一切物体可具备 “大”“小”两个属性,但不能同时既大有小, 物体可以从大到小来排队,由于重力作用,物体 会自由下落,但不会自由上升。我们知道什么是 时间、空间。我们相信视野以外的物体并不会因 此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我们还可以预知人、事、 情境的变化与发展。这些平常不过的事实在儿童 眼中可能具有极不同的含义。因次,探讨儿童认 知发展理论,对了解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过程有着 重大的意义。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 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 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 化的过程。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群集结构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 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 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
群集结构
1、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 体。 2、关系思维:认识事物的关系而非绝对 的特征。 3、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认识 到范畴之间存在层级关系 )。
四、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 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 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 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儿童在评定行为是 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 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 地位看问题。
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 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 形式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 行推理。

简述皮亚杰理论

简述皮亚杰理论

简述皮亚杰理论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儿童的智力发展主要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作用实现的。

在智力发展中,认知结构同化是顺应的前提。

只有当儿童的某些心理图式具备了足够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同化新的知识时,顺应才会发生。

智力就在同化与顺应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就是同化和顺应作用交替进行的过程。

但是,同化作用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而顺应作用则可以不断变化。

例如,新生儿处于较高水平的活动同化状态,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至顺应水平,最终发展成为较低的活动顺应水平。

由于活动顺应水平很低,在同化作用水平较高的环境里几乎什么也学不到。

这样的发展称为原始的同化性顺应( primitive coexistence)。

婴儿虽然掌握了各种物体的不同属性,却不能利用它们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皮亚杰指出,儿童心理图式同化是顺应的前提。

他把这个思想归结为四个因素:(1)发生的早晚(early or late); (2)起作用的次序(first or last); (3)产生的时间(pre or post); (4)概括的程度(high or low)。

他进一步说明了从感知运动图式到同化作用,再到顺应作用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他认为顺应是最初表现出来的、简单的同化;当一个儿童的活动顺应达到较高的水平后,就开始有意义地使用符号;一旦学会了使用符号,他便能根据语言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时,他就开始作出真正的同化作用。

他指出,随着智力发展的继续,儿童对周围环境和自身条件的认识不断改善,智力发展就转入更高级的阶段。

皮亚杰还提出另一种对智力理解的方法。

他将智力分为两种成分:一是建立在原有的、同化了的图式上的;二是建立在新图式上的。

他将前者看作是成熟的,已有特殊结构;后者则是新结构的形成。

只有两者都发展了,智力才算是达到成熟的标准。

这种“成熟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受新的经验、掌握新的技能,二是使自己的图式适应周围环境和自己生理方面的成长。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并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受到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四个部份,分别是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互惠主义和道德理解的发展。

一、道德相对主义1.1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是相对的。

他们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和遵守规则的后果。

1.2 行为表现:儿童在这个阶段往往会依据成人的指导或者规则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他们认为规则的制定者是绝对权威,无法被质疑。

1.3 道德观念:儿童在道德相对主义阶段,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是非常绝对的,他们认为道德是由外部规则和权威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内在的价值观。

二、道德绝对主义2.1 认知发展阶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逐渐进入道德绝对主义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2.2 行为表现:儿童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道德规则的遵守,再也不依赖于外部的指导和规则。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且认为道德是普遍适合的。

2.3 道德观念:在道德绝对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道德规则的公正性和普遍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会因为有违规则的行为而感到愧疚。

三、互惠主义3.1 认知发展阶段:互惠主义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2 行为表现:儿童在互惠主义阶段,会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开始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匡助的道德价值,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抛却个人的利益。

3.3 道德观念:在互惠主义阶段,儿童会更加关注公平和合作的道德原则。

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决策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并且会因为违背互惠原则而感到愧疚。

四、道德理解的发展4.1 认知发展阶段:道德理解的发展是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认知发展来建立道德观念。

一、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1.1 感知规则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外部规则和惩罚来理解道德行为。

他们往往会遵守规则是因为胆怯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

1.2 自我中心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不同,但仍然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

他们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1.3 互惠关系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互惠和公平的重要性。

他们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权利,并尝试建立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2.1 认知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

2.2 自我中心思维与道德发展:自我中心思维是儿童在道德发展早期阶段的主要特征,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导致道德判断不够成熟。

2.3 社会互动与道德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学习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他们能够逐渐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教育对道德发展的重要性3.1 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儿童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应该成为孩子的道德模范,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场所,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教育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3.3 社会教育:社会也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儿童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权利和规则,以及如何正确解决冲突。

四、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意义4.1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强调儿童认知和道德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可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局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适应和平衡是源于生 物学的,贬低了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他将 适应和平衡扩展至人类社会,从而忽略了人的社 会性这个最根本的特征。 个体认知发展并不完全像皮亚杰描述的“全或 无”那样的形式,个体的有些认知能力在其年幼 时就已经存在。 其过于强调逻辑思维对数学概念发展的影响, 忽略了数学语词的学习、数学符号系统掌握和理 解以及数学学习经验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 成熟的作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经验
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文化的传递, 主要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以及交往对个体认 知发展的影响。 平衡化 平衡化的作用:其一,协调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其二, 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 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 化的实质。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算阶段(0-2岁)
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适应周围世界。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凭借很简单的动作与外部世 界或其他人进行交流。 客体永久性获得:早期——看不到就不存在。 六七个月后——物体消失后仍能在心中存在符号性 心象。 因果关系联系完成:在儿童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 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 影响结果的分化,又扩大到动作与客体的关系上, 使动作目的性更明确。也就是,儿童会有意识地 控制自己的动作。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点,这部分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察,多为理解类题目,需要结合认知发展理论理解个体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对应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其特点。

简述皮亚杰理论

简述皮亚杰理论

简述皮亚杰理论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发生认识论”,现已成为一种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理论。

他还因此而获得了1989年度诺贝尔奖金。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发生认识论。

这一理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思维的主体即是客体的思维,是以个体的活动为基础的;( 2)思维的主体不同于客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在关于思维规律与儿童的感知觉和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期:( 0-2岁)此期儿童凭借感官直接感知周围世界,但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动作来反映事物。

2、前运算期( 2-7岁)此期儿童开始能用抽象的符号代替具体事物和过程来进行推理,即逻辑思维。

3、具体运算期( 7-11岁)此期儿童具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他们不再满足于用语言符号来代替具体事物和过程,而是开始运用命题思考,从具体事物中分析出共同特征,并根据这些共同特征推论出新的事物。

4、形式运算期( 11-15岁)此期儿童的思维可以概括出抽象的规则或原则,而且也能把这些规则或原则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幼儿对自身活动的目的性尚未明确的表示出来,而以成人对他们的评价为指导,这样就难免会有挫折和无效活动,甚至产生不正确的行为。

例如幼儿常模仿别人拍手,或不看左右,随便向前走。

教师、家长必须设法帮助幼儿学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改变这些行为的原因和结果。

在这里我想补充说明的是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幼儿了解他们的行为是无效的,应该尝试寻找更好的方法来引导他们,而不是批评责骂。

其次,在皮亚杰理论中还包含了三种发展观:即相互联系的成分,整合的观点和建构的观点。

相互联系的成分包括四个基本原理: 1、儿童心理的发展离不开他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2、儿童心理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3、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其年龄阶段所限制; 4、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心理机能的逐渐完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物体定位性认知
婴儿能够记住物体的位置,并能够 在一段时间后重新找到它,这表明 他们已经形成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03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点与局限性
01
02
03
直观性思维
儿童主要依赖直观感知和 表象进行思维,而非逻辑 推理。
思维不可逆
儿童在此阶段往往只能进 行正向思考,难以进行逆 向思维。
守恒概念缺失
增强儿童自信心
通过肯定和鼓励,帮助儿童建 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沟 通和解决冲突,培养其良好的
社会适应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6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 应用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采取相应教学方法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通过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物理环境,促 进儿童感知和动作能力的发展。
运用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如故事、 游戏等,帮助儿童理解抽象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守恒观念
儿童开始理解某些物理量的守恒 性,如物质守恒、重量守恒和容 积守恒等。
分类、排序和序列化能力提高
分类能力
儿童能够根据物体的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 等。
排序能力
儿童能够按照一定规则对物体进行排序,如从大到小、从高到低 等。
序列化能力
儿童能够理解并操作序列化过程,如数列、时间顺序等。
儿童难以理解物质的守恒 性,例如物质的数量、质 量等属性在形态变化时保 持不变。
符号功能出现与语言运用
符号功能出现
儿童开始能够使用符号 (如语言、图像等)来代 表实物或抽象概念。

简述皮亚杰理论

简述皮亚杰理论

简述皮亚杰理论皮亚杰理论是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四点。

这些不同观点的出现,使人类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由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所决定的内化时期。

以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外部事物或行为的研究上。

由此而形成了“外化”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心理特征只能依靠儿童与外界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外部经验而被发现和测量。

而这一时期之后,儿童进入到另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即内化时期,在这个时期,外部的、物质的刺激被看作是儿童发展的内部条件。

正是因为皮亚杰理论的提出,科学家才开始重视从行为中观察儿童心理特征。

皮亚杰理论主要是讲:孩子在早期自我的发展中,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生物因素,二是心理社会因素,三是个体因素。

生物因素指的是遗传因素,它控制着儿童自身的发展。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及人格发展等几方面。

在生活中,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诸如人际关系,家庭,学校,社会等都有影响儿童发展的作用。

例如: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像给他们玩个游戏,一个给出的数字是十万,另一个人则给出的数字是零,你说他们谁得分高呢?当然是给出零的那个人,他给出的十万则是白纸黑字,公布于众,并且他会得到相应的报酬,而给出数字的那个人得到的则是有价值的信息,尽管他只是试图玩这个游戏,但也能够使他得到知识和成长,使他更聪明!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儿童得到有意义的发展。

它把学习引向内部动机领域,把自我当作发展的中心,把学习看成一种活动,而非单纯的文化学习。

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必须把教育看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活动,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充足的挑战和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的需要,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大胆实践,对学生的潜能和天赋给予肯定。

然而这些想法,都是基于老师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觉得教育不再是为了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而是为了自己,为了将来能够找到好工作,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描述了儿童在道德发展方面的不同阶段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五个部份,分别是道德现实观、道德判断、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现实观1.1 规则的认识:在幼儿期,孩子开始意识到存在一些规则和限制,但他们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遵守规则。

1.2 客观性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理解规则的客观性,即规则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共同制定的。

1.3 道德意义的理解:在儿童期后期,孩子逐渐理解规则的道德意义,开始考虑行为的对错和公平性。

二、道德判断2.1 自我中心的道德判断:在早期,孩子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他们关注的是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2.2 形式主义的道德判断: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孩子开始考虑规则的普遍适合性,即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

2.3 道义主义的道德判断:在青春期后期,孩子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公平性,他们开始以道义的标准来判断行为的对错。

三、道德意识3.1 道德责任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产生道德责任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3.2 道德冲突的认识:在青春期,孩子时常面临道德冲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并思量如何解决这些冲突。

3.3 道德选择的能力:随着发展,孩子逐渐具备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做出决策。

四、道德情感4.1 共情能力的发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共情能力,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4.2 道德情感的培养: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道德情感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道德情感。

4.3 道德情感的体验:随着道德发展的进一步,孩子开始体验到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内心满足感和道德违背所带来的愧疚感。

五、道德行为5.1 遵守规则的行为:在早期,孩子主要是为了避免惩罚而遵守规则,他们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外在的。

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

第四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人类的许多学科分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思维。

儿童心理学从思维发生的角度,研究思维是怎样从直觉行动思维发展成具体形象思维而又怎样最终到达抽象逻辑思维。

儿童思维的不同发展层次,分别称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这三种水平的思维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直觉行动思维儿童与成人一样,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着现实。

婴儿的活动单位是动作。

婴儿的动作是构造智力大厦的砖瓦,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又促进着心理的发展。

那么,儿童初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又如何呢?新生儿具有先天性的反射动作,主要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等。

这些先天反射到一定时期便自行消失。

新生儿的双手呈握拳状。

出生后12周,手指才松而屈,16~20周开始有真正的抓握,即一种以触—视觉为线索的自觉抓握。

婴儿从16周起,粗糙的手臂活动按发育成熟的程序,逐渐出现类似于捋、抓握、操纵和探索等精细动作。

因此,格塞尔把16周看做婴儿动作发展的转折阶段。

此外,16周的婴儿其头、眼、手的协调也迅速发展,颈部肌肉得到了充分发育,在别人的扶持下,可以不太稳地保持坐姿。

28周的婴儿能坐在椅子上,双手能灵活地活动,不但能伸出一只手去抓握物体,还会把物体从一只手递交到另一只手。

40周的婴儿能伸出食指作戳拨、撬动和抚摸,他们能成功地拉住线,并能在不抬高腕部的情况下用拇指指端与食(中)指指端拿起一粒小糖丸(儿科临床上称为平指摘)。

从40周婴儿的动作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指端、舌尖、足和足趾正在逐渐成熟起来。

52周的婴儿能精确地抓起小糖丸或细线,但握住后再松开的能力控制较差。

60周(15个月)的儿童一般能独立行走,能叠两块方木,并能用手表示意图。

72周(18个月)的儿童开始能对各方面的动作进行协调,走路不摔跤,甚至能够开始跑动。

皮亚杰的概念

皮亚杰的概念

皮亚杰的概念皮亚杰的概念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并非一开始就是成人的模样,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的。

他的理论强调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认知,从而逐步形成更为复杂的思维和理解方式。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感知期、自我中心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在感知期(出生至约两岁),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对物体的基本感知,如色彩、形状、大小和运动等。

同时,婴儿还逐渐形成行动意图,并通过动作来获取和探索新的知识。

接下来是自我中心期(约2至7岁),儿童开始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符号使用能力,并逐渐能够考虑到他人的观点。

然而,他们仍然存在自我中心思维的倾向,即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待事物,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到了具体操作期(约7至11岁),儿童的思维逐渐准确和具体化。

他们能够理解逻辑关系、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开始具备操作符号的能力,可以进行反思和推理。

最后是形式操作期(约11岁至成年期),青少年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掌握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自由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来解决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主动性和自我建构。

他认为儿童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且通过主动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从而逐步形成更高级的认知能力。

此外,他还强调了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经验的关系,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仅受到生物成熟的影响,也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和探索来建构知识,因此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教师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问、探索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重要人物-皮亚杰相关理论整理

重要人物-皮亚杰相关理论整理

重要人物-皮亚杰相关理论整理皮亚杰是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般提到皮亚杰,想到的就是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但是在教招考点中,教育学和心理学广泛的设计他的观点,那么接下来就来整理一下皮亚杰在教招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

一、代表人物1.认知模式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2.现代认知学派(信息加工心理)主要主张:是心理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身心发展动因理论)主要主张: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建构主义发展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婴儿通过对物体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于认知发展问题,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

皮亚杰学习理论

皮亚杰学习理论

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通过物 理交互来理解世界。
前操作阶段
01
前操作阶段从2岁到7岁左右。
02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 直观推理。
03
儿童开始用语言来描述和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经验。
具体操作阶段
1
具体操作阶段从7岁到11岁左右。
2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特别 是对具体的、他们可以直接看到和摸到的物体。
3
他们能够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计数和比较大 小。
形式操作阶段
01 形式操作阶段从12岁左右开始,延续到成年。 02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思考
概念和理论,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物体。
03 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更高级的概念,如科学理论、 数学公式和哲学观念。
03 皮亚杰学习理论的核心观 点
对皮亚杰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认知发展的多元性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 研究表明认知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皮亚杰所强调的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理论应用的改进
完善该理 论,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06 皮亚杰学习理论的发展与 未来展望
理论的发展趋势
理论体系的完善
皮亚杰学习理论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研究者们不断深入 探讨其核心概念和原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理论体系。
跨学科研究的拓展
皮亚杰学习理论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心理学领域,逐渐拓展到教育学、社会 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证研究的丰富
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运用实验、调查等实证 方法验证皮亚杰学习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一步提高了理论的可靠性和实 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以后)
认为规则和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和改变; 根据结果和行为动机判断行为; 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较高评价自己的观点
和能力,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
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阶段2: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 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 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 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大多数儿童持赞成态度,认为汉斯应该去偷,理由是妻子 过去替他做饭、洗衣,所以汉斯应该帮助她。同时丈夫有 照顾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只要汉斯愿意,药剂师又无理,
为什么温水比冷水结冰快?
❖ 有经验的汽车驾 驶员都知道,冬 天洗车最好用冷 水而不用温水, 否则温水一沾到 车厢便会马上结 冰。难道温水比 冷水结冰快?
❖ 这是为什么呢?
分别说出生活在陆地、天空、和水中 的动物?说出他们的相同点。
(三)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1、三座山测验 2、守恒-指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0-3岁)
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模糊的 了解,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支配,因 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 非道德的。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所给 予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 在评定是非是,总是抱极端态度,或者是好的,或者 是坏的;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 是根据主观动机。
这几个孩子正在沙盘上做着玩具交易,还彼此互相评论着。这是一 种真正的社会互动游戏,叫做联合游戏。
这两个中国女孩正在玩一种复杂的拍手游戏,玩的时候,她们必须一边唱着歌谣, 一边做出快速反应。中国的学前儿童经常和同伴、父母一起玩类似游戏,这反映 了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和谐的价值观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 (四)培养健全的人格 (五)增强体质
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的过程,而不在于结果.
(4)具有想象的特点. (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
一般行为.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 2.平行游戏 3.联合游戏 4.合作游戏
这三个孩子正在做平行游戏。虽然他们坐得很近,用相似的材料玩, 但是谁也不想影响别人。平行游戏是学前期经常而稳定的游戏方式, 大约占他们游戏时间的1/5。

二、幼儿的道德发展 道德发展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亲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 工具性 (年龄小) 敌意型 (哈特普)
二、幼儿的道德发展
道德认知 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 断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
(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
是什么?→为什么?
2、幼儿初期,儿童更多地运用直觉行动思维;幼儿中期以后, 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苏联的缅钦斯卡娅曾研究了幼儿三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她在 实验中要求幼儿把一套简单的杠杆连接起来,借以取得用手不能直接拿 到的糖果,即找出物体之间极简单的机械关系。
二、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
幼儿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 长时记忆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再认法和再现法。
(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经常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4、自传体记忆—虚假记忆(儿童作为目击证人,其证词是否可取?)
皮亚杰的理论——对偶故事法 柯尔伯格的理论——两难故事法
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研究结果:效果论 动机论
一、皮亚杰的理论——对偶故事法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叫他 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 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 后有这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托盘,结果15只杯 子撞碎了。
电话交谈
学前儿童偶尔也可能在会话时说不好。 这里是一个幼儿和爷爷通过电话交谈的 例子。
爷爷:“你快要几岁了?” 约翰:“很大。”(举起四个指头) 爷爷:“多大?” 约翰:“很大。”(再次举起四个指头)
电话交谈的进步
在电话交谈这类要求较高的情境中,幼儿的交谈还不成 熟,因为他们没法看到听者的反应或依靠一般的交谈辅 助手段,例如手势和所说的东西。但是如果要求儿童告 诉听者如何解决一个简单的智力游戏问题时,3到6岁的 儿童在电话上说的比当面说的还要具体,这表明,他们 注意到在电话中需要较多的言语描述。在4到8岁间,交 谈和通过电话进行说明的能力大大发展。电话交谈也说 明,幼儿能力的发展有赖于情境的要求。
(四)重演论 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 程.
(五)娱乐论 游戏使幼儿愉快、解除紧张 和恢复健康
(六)认知论 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 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中.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幼儿游戏的特点 1.幼儿游戏的主要方式:象征性游戏,即象征性地
使用替代物进行游戏是幼儿游戏的主要方式. 2.幼儿游戏的特点: (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些相
B、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 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 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 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 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他拿着他父 亲的钢笔玩。后来,他把桌布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益智游戏:(训练记忆力) 看10秒钟后遮起,要求凭记忆依次说出名称。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增加-词汇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4岁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幼儿对所掌
撑字汇的外延和内涵都在增加。
(三)记忆策略的形成
(1)记忆策略的发展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的记忆而对输 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1—5岁没有策略; 5—7岁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通过诱导可以使用策略; 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 特征定位-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 复述策略-即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
3-6岁的儿童,游戏是他(她)们的主导活 动.幼儿的认知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化 过程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 主要指儿童活动的倾向,是 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
(二)精神分析论 游戏调节情绪、释放焦 虑、补偿愿望
(三)练习论 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 排练和练习
(3-6岁)
第六章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重点内容:
❖ 1. 幼儿的年龄阶段及主导活动 ❖ 2.幼儿语法结构及口语表达的发展 ❖ 3.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 4.记忆策略及幼儿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 ❖ 5.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 6.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7.同伴关系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第一节 幼儿的游戏
➢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整 个幼儿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能 力是不高的,基本上仍处于学习 自我评价的阶段。
➢ 幼儿自我评价特点是:
(1)比较信赖别人的评价
(2)主要是对自己的外部行为进 行评价
(3)评价比较笼统,较多只从某 个方面或局部对自己进行评价
(4)评价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情 绪性
自我情绪体验
B、一次,一个叫奥古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 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一天,他想帮爸爸把墨水 瓶灌满,这样他爸爸回来就可以用了。但在打开即将 空了的瓶子时,他把桌布上弄上了一块墨水渍。
请判断故事中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这两个孩子中,哪个更坏些?为什么?
7岁女孩的谈话记录: 问:哪一个坏些? 答:弄一大块墨水污点在桌布上的那个孩子。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污点大。 问:为什么他弄脏了一大块? 答:因为要帮助别人。 问:为什么另外一个孩子弄脏了一小块? 答:因为他常常摸摸东西,他弄脏了一小块。 问:那么他们两个人谁坏些? 答:弄脏了一大块的那个孩子。
三、思维的发展
(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具体形象性思维是指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
象来进行思考。
如,幼儿能正确回答6块糖2个人分,一个人分3块,
却不知道3+3=6。
+
=?
有的儿童想把电视机打开看看里边有多少人, 体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
好学、好问。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天上有88个星座,6974颗星星。
1、简单句到复合句-幼儿主要使用简单句;2岁儿童虽已使
用复合句,但比例相当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复合句所占比例 逐渐增加。复合句包括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2、陈述句到多种形式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
叹句等逐渐增加。对较复杂的句子尚不能完全理解,如双重否 定句和被动句。
3、无修饰句到有修饰句-能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并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 该是什么?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