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一章,主要介绍了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利用。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极地地区的概况、南极洲和北极洲的自然环境、极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增强对极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这一较为特殊的地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于环保意识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极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南极洲和北极洲的基本情况,认识极地资源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极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环保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难点:极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极地地区的情况。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特点和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相关问题,准备小组讨论的主题。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南极洲和北极洲的自然环境,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掌握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3)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2)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其成因。
(3)搜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极地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3.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教学难点】1.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2.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片资料。
2. 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的资料。
3. 人类活动在极地地区的实例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貌、生物等。
Step 3:课堂讲解讲解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分析极地地区的地貌和生物特点。
Step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分享各自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Step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极地地区的重要性和保护极地资源的意识。
Step 6: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分析气候特点,搜集和分享资料,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保护极地资源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的内容,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了极地地区的气候、动植物、冰川以及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极地地区的认识相对较少,对极地地区的特点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可能对极地地区的动物和景色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掌握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认识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的探索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和冰川。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分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极地地区的图片、视频、地图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初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首次接触极地地区的知识,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以及极地保护等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极地环境的保护。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对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极地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来逐步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环境的保护意识,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生物适应性以及极地保护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好与极地地区相关的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准备:提前分组,准备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极地地区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极地地区的哪些知识?”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1
《极地地区》教案一、学习目标:1、A、B、C级目标:掌握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特征、资源等基础知识。
2、A、B级目标:理解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3、A级目标:训练读图识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1、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特征、资源状况。
2、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
二、新课讲解:[新课导入]:(展示企鹅和北极熊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代表动物?(学生回答是极地地区)非常好!(展示两极科考员前往两极进行考察的图片)这是一个神秘而又特殊的地方,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赴极地进行考察。
这说明两极地区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
那么你们想不想前往两极地区进行考察呢?看来,两极地区真的是非常有魅力。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前往两极地区进行考察,掀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学习任务一:独特的自然环境[活动1]:学生阅读课本92页和93页,了解两极地区在地球上的位置。
思考:1、位置:两极地区在哪里呢?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N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S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2、气候: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
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
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3、怎样在两极地区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
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两个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只有东西之分,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之分。
地球自转方向: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北逆南顺)[活动2]:读图10.5,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
(P95活动)归纳南极气温远低于北极的原因。
1、海陆性质不同:南极以大陆为主,北极以海洋为主。
2、海拔高度不同:南极大陆海拔高气温低3、南极冰雪覆盖广,对阳光反射强,吸收热少学习任务二:科学考察的宝地1、在两极地区你会发现哪些资源?南极地区: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两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容。
本章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对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地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极地地区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
2.教学素材:收集极地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新闻报道、科研论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
《极地地区》教案(通用3篇)《极地地区》篇1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
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一、极地地区概述.定义:极地地区主要包括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两大区域,这些地区以严寒的气候为主要特征。
.重要性:极地地区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二、南北极地理位置.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四周被南冰洋包围,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
.北极:位于地球的最北端,主要由北冰洋及其周边陆地组成,包括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等。
三、气候特点与成因.气候特点:极地地区气候极端寒冷,风速大,降水少且以雪为主。
.成因:由于纬度极高,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少;冰雪反射阳光,导致地表进一步降温;同时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
四、生物种类与适应性.生物种类:极地地区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如企鹅、北极熊、海豹等。
.适应性:极地生物通过特殊的生理和行为方式来适应极端寒冷的环境,如厚实的脂肪层保暖、冬眠、集群等。
五、资源分布与开发.资源分布:极地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等。
.资源开发:在开发极地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六、环境保护与意义.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此,保护极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保护极地环境有助于维护全球气候稳定、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福祉。
七、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极地探险:极地探险活动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人类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方式。
.科学考察:通过科学考察,人类可以深入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八、极地地区与人类关系.科学研究:极地地区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气候、生态、地质等领域的天然实验室。
.气候影响: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旅游资源:极地地区的独特景观和生物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旅游胜地。
总结:极地地区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来说既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又面临环境保护的挑战。
极地地区的教案
极地地区的教案【篇一:极地地区教学设计】1345【篇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访谈的形式汇报、整合问题。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2、反馈(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汇报、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调查、汇报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处理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难点: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汇报、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教学方法访谈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准备:1、将两极地区分为“自然概况”、“自然资源”、“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专题。
2、两个小组(男、女)分别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并选出两名学生代表,做为主持人,各小组做好汇报顺序和形式的安排。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
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
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篇1:极地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3、理解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1、学会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2、能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三)情感目标: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点、难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本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基础知识: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包括的范围,以及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介绍两极地区主要的自然资源;第三部分由于人类的到来必然对两极地区造成破坏,因此要保护极地地区。
教学过程展示“南极考察图片”,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想不想去?”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位将要赴两极地区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你需要了解有关极地地区的哪些问题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将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回答最好的一组给予鼓励。
教师讲述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示图片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去掉极点)学生活动学生试着自己判断哪一幅是南(北)极地区;并且讨论归纳其不同特点: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周围被大陆所包围;南极地区主要是大陆,周围被海洋所包围。
学生活动在老师带领下,在北极地区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北极地区所包括的范围(注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图跟平时所看到的不一样,这幅地图是从极点上空来看的,它有弧线和射线,弧线代表纬线,射线代表经线)板书 1、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范围教师小结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地区,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教师提问在图上,北极地区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北极点,它的时间如何?在这一点上每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板书 2、北极点教师提示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等,那么在经线相交的地方,时间该如何来计算呢?学生思考略情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了?”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极地地区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极地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针对极地地区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例如:“极地地区有哪些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有哪些?”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关于极地地区的任务。
例如:制作极地地区的手抄报、PPT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保护意义和措施,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4
《极地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
(二)教学难点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东西两半球地图。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二、讲授新课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真要到两极地区旅游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投影展示:课本P100图10.1“北极地区”和P101图10.2“南极地区”读图分析,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10.1——北极点;图10.2——南极点)(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10.1——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10.2——内南外北,顺东逆西)(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10.1呈逆时针方向;图10.2呈顺时针方向)(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10.1——面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10.2正好相反)(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主要介绍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极地地区的独特之处,增强对地球极端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和资源,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极地地区特点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地球极端环境,关注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极地地区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极地地区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极地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极地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极地地区有哪些了解?”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基本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极地地区的特点,教师点评并补充。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_29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是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最后一章,是所学世界区域的最后一个区域,是前几章的延续和深入,至此,完成了对整个世界范围的宏观学习。
而且“极地地区”又具有深厚的神秘色彩: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科研的广阔天然实验室。
本章知识趣味性较强,教材还配有精美的地图、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并附有大量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本章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学生由此进一步受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体验。
本节为本章的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读图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动手能力较差,还没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充分直观地展示极地地区的魅力。
极地地区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她的神秘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已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对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默契就能实现,本课的难点及学生们的疑点,就会始于他们之间的讨论、争论,而最终变成他们对新知的理解与认知。
三.设计意图:本章是以“极地的地理位置”和“极地的自然环境”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形成了极地地区的教学主线,将地形、气候、自然景观、科学考察、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明确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构思:1、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分组闯关竞赛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周围被三大洲包围,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南极高,降水比南极多,风速比南极小。
5.用南北两极企鹅对话,总结.比较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用两个学生扮演模拟企鹅和北极熊的对话。
引导:从海陆差异,海拔高低分析南样自然环境的差异。
合作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南极地区为什么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把生成的答案让组长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是高纬度地带,接受的热量少,是地球上的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过渡:因为特殊的纬度位置使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更为独特,
板书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极地探险独特自然环境
1.读课本48页两则资料,结合地图请同学们说说北极地区对未来交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被三大洲所包围,是北美洲到亚洲和欧洲的空中捷径。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013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2.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
房屋朝不同方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提示:一个地方的房屋设计与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关,比如东南亚的高脚屋,沙漠中的房屋墙厚窗子小,那么极地地区气候恶劣,那么房屋设计应注意什么?
过渡: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无常住人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极地。板书极地科学考察三、极地考察领略考察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特殊的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企鹅和北极熊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极地地区,板书第五节极地地区
(二)新课:
以丁丁去极地考察为线索,让学生认识极地地区。
一、知识储备--认识极地地区
1展示.南北极地区图,请同学们找出两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周围的大洲和大洋。(南极地区是指以南的地区,以为主,被哪三大洋包围,北极地区是指以北的地区,以为主,被哪三大洲包围,北极圈穿过世界最大的岛是。)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提示:从海陆上看,南极以陆地为主,在地形上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过渡:因为极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所以在房屋设计上也与众不同,请同学们看极地地区的房屋。
合作探究二:看课本极地考察站建筑图分析南极考察站的房屋为什么这设计?
1.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
料。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间几乎为真空。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南北两极特殊位置、范围。运用资料认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2.举例说出极地地区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3.了解极地科考意义和我国主要考察站。了解极地环境保护,树立环保意识。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阅读课本50页,看课本47页地图讨论极地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学让学生展示:
引导(1)煤、铁矿产资源,(2)有丰富的淡水资源,(3)海洋生物石室,(4)原始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丰富。
南极的冰心可以提供珍贵的气候信息,对过去的气候变化和未来的环境影响重大,极地地区矿产丰富为我们研究极地区提供地质价值,海洋上的生物为我们提供海洋生物价值,极地地区就是广阔的实验室,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去极地考察。
2.读课本48页,结合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引导:南极洲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层厚度2000米,周围的海洋上有冰山,冰山是陆地上的冰川断裂下滑漂浮在海面的冰川。是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料,具有:冰雪高原:之称。
3.读课本48页,根据图中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酷寒,干燥,列风。
引导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仍有生命存在,说出最代表的动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