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和血液循环

心脏和血液循环
心脏和血液循环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三课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

科学教师:王晓飞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根据课标要求、《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建构主义原则及?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思想,以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体验、模拟等实践操作,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新知。

2.英国哲学家K.R.波普尔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设置?输液的药物到哪里去了?的问题情境,从生疑到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脑力激荡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3.刘默耕老师说过?要为儿童精心设计所要认识的实际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密接触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以便有效突破教材重难点,提高探究效率。

4.?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努力创设一种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环境,信赖、接纳每位

学生,把赏识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在互评中共同发展。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也是本单元的结束课和总结课,将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

这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认识了人体的肺等呼吸器官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及其意义。来认识人体的心脏、心跳;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教学方法:对于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清晰,这些内容不便于学生直接研究和学习,所以要用?解暗箱?的方法来探究人体内部的秘密。

1.以描述、讨论、体验、触摸、模拟等方式,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由此来推测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

2.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

3.与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相结合,恰当运用挂图、模型、视频等,使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

三、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五年级学生已对自己的身体结构有一定了解,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呼吸次数、心跳速度以及呼吸和心跳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心脏的构造、血液是如何循环的、脉搏和心跳有什么规律、心脏和血液循环各自又有什么作用,它们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尤其是对心脏与血液循环这一过程,无法获得客观的感受。

2.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进行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测量自己的呼吸、心跳次数以及肺活量,认识了人体的呼吸器官。因此,本课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的获得,同时,借助科学模型、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形成知识体系。

3.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五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要关心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参与活动的学生,考虑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和参与的全面性;对平时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勇于创新。让各类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都有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过程与方法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3.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知道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知道体育锻炼给心脏带来的好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锻炼计划。

3.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了解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心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意识到为什么要参加体育锻炼。

3.意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心脏及血液循环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

六、教学准备

1.材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精心挑选有结构的材料,会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究活动有效进行。为配合本课的教学,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上使用的材料主要有:小皮球、塑料瓶、水槽、水、红墨水、心脏图片、心脏挂图、心脏模型、抹布等。

2.学生分小组就坐,每小组有小组长负责分收实验材料,记录员负责做记录。

七、教学过程设计(附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互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平时生病了一般怎么治疗呢?

2、学生回答。

3、教师:(课件出示学生在医院输液的场景)药物通过针头进入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然后又到哪里去了?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思考?

4.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发言。

5.教师小结: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心脏和血液循环?。(板书课题:心脏和血液循环)【设计意图】营造学生较熟悉的输液场景,引出血液循环器官。基于学生的生活问题来做研究,学生兴趣高涨。

(二)比比贴贴,认识心脏

1.(播放心脏跳动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你们知道吗?

2.关于心脏你们已经知道什么?(课前收集材料。)

3.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

4.师生小结:心脏位于人体左胸部,形状像一个桃子,根据医学测试,自己的心脏一般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大。

5.体验:让我们握紧拳头,体会自己心脏的大小。

6.操作:在老师的手里有几张心脏的图片,如果要你将它贴到自己心脏的位置上,你能做到吗?

7.出示心脏的模型并讲解:心脏位于左胸部,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连接着大血管的朝上,尖的一端叫心尖,略向左偏。

【设计意图】学生的经验和已有认识是学习新知的基础,了解学生关于心脏的已有认识,做到新课探究有的放矢。比一比,贴一贴,让学生对心脏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直观的感受。

(三)模拟实验,认识心跳

1.我们都知道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你们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吗?

2.模拟实验:用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连续做10次,模拟心脏的跳动。

3.学生们体会、交流手上的感觉,并汇报。

4.播放心跳的视频,讲解: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设计意图】用手反复挤压和松开皮球,有助于学生体会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在模拟实验之后,观看心跳视频,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实验与事实间的联系,从而完整认识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四)合作探究,理解心跳和血液循环

1.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

(1)提出问题:心脏为什么在不停的跳动?(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2)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并把每组学生的猜想汇总起来,并用白板展示。)

实验材料:塑料瓶、水槽、水、红墨水。

实验要求:实验过程中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实验结束后,请把材料放在桌子旁。

模拟实验(教师介绍实验方法和观察注意点):学生利用在水中挤压塑料瓶来模拟心脏跳动,其中塑料瓶中倒入适量红水代表血液,把装有红色墨水的塑料瓶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并挤压塑料瓶,我们可以看到塑料瓶挤压时红水被挤压到水槽中,放松时水槽中的水又流回到塑料瓶中。

学生结合操作谈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并说说理由。

(3)找血管。

(4)教师讲解测脉搏的方法(适时对个别学生现场指导)。

预测:静坐时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和心跳的次数是否相同?

测量: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共测3次。(讲解一下搭脉的方法)

讨论:为什么一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相同呢?

出示人体血管的分布图,讲解: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所以心跳和脉搏的次数是相同的。

(5)视频:心跳与血液循环。

讲解: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出血液,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设计意图】认识心脏的功能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猜想、合作、模拟、测量、观看等活动中,加深对心脏跳动而推动血液循环的理解,让学生从抽象的认知转化为直观、形象、系统的认知,有效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1)提问:刚才大家找到的血管都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呢?

(2)提问:血液又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呢?

(学生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到视频中找答案)

(3)播放血液循环视频。(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

师介绍(课件出示):在不同的血管中,血液因含有的氧气量不同,含氧量高的是动脉,含氧量低的是静脉;呈两

种颜色:鲜红色和紫红色。在肺中吸足了氧气后,血液是鲜红色的,这样的血把氧送到身体的各部分后,氧气减少了,颜色就变成了紫色。这种紫色的血液,透过手上和脚上的皮肤和血管壁,就变成了青色的。含有大量氧气的鲜红色血液在皮肤的深处血管中,外面是看不到这种血管的。

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时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4)播放音乐做运动,测运动后一分钟的心跳,并和安静状态下的心跳次数比较。(学生汇报)

(5)提问:在运动后除了心跳加快,还有什么加快?(学生答。)

(6)为什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交流后,出示答案。)

(7)讨论(课件出示问题):你认为输液时,药物是如何流到全身各处的?(学生思考,并到黑板前展示。)(8)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出示图片总结血液循环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提出问题设疑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供资源,让原本隐性的学习内容通过与多媒体的整合从而显性化。讨论课始时出现的?输液问题?,让方法存在于过程中,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血液循环比较完整的认识。

(五)讨论交流,保护心脏

1.(播放课件)心脏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保护心脏呢?(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2.小结: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是保护心脏最重要的方法。

3.完成学习评价表。

(六)课后延伸

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资料扩大课堂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保护心脏,关爱生命。当学生自己制定的锻炼计划时,可以深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进一步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八、教学评价设计

科学的教学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科学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表现。

1.评价的对象面向群体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表的任何意见都非常尊重,即使有些意见并不完整或准确。在师生共同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以参加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换意见,以

学习顾问的身份发表见解。评价中既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交流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也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

2.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

本节课的评价主体为师生,评价方式灵活而有机地结合。在?设疑导入?、?体验探究?等环节主要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全课结束环节主要采取填写评价表的方式与对学生参与、倾听、合作交流等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倾听,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在评价中成长、发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引导学生选择最佳探究路径

?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不便于学生直接研究和学习,要用?解暗箱?的方法来探究人体内部的秘密。以描述、讨论、体验、触摸、模拟等方式,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由此来推测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发挥传统直观教学法的优势,恰当运用挂图、模型等,让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其次,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制作精美的课件,通过学生交流探讨,增强学生学习的交互性,开放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信息量,让学生的学习突破限制。

2.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建构新知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将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与顺序来构建知识的内部图式。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把抽象的知识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比比、贴贴、猜猜、模拟、测量等活动中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工作过程,建构心脏和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锻炼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善于倾听、平等交流、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路培琦老师所说?活动好比一条船,在活动中让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十、板书、学生记录单设计

板书设计

随着课的进程,把经过学生讨论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功能通过板书展示在黑板上。板书的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样的板书有利于突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心脏和血液循环

挂图

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心脏的功能: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

血液循环的功能: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同时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心脏和血液循环

学生记录单设计 第 小组

1、一分钟心跳的记录表(每组一份)

小组成员

安静状态下1分钟心跳(次数) 1 2 3

2、一分钟脉搏的记录表(每组一份) 第 小组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

请对自己和小组成员的表现作评价。(每人一份)

注:在对应的项目中画“★”来评价,满星为五颗。 评价人-------- 小组成员 安静状态下1分钟脉搏(次数)

1

2 3

小组成员

试验参与度 倾听程度 合作交流情况 你的建议

心脏和血液循环知识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识图要点】 (1)⑤________: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位于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 (2)心脏四腔及所连的血管和血液成分 (快速识记“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 (3)心脏壁:主要由?______组织构成,该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________壁最厚。 (4)瓣膜:在心脏内分为房室瓣和动脉瓣,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瓣只能向心室开放,保证了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______瓣只能向动脉开放,保证了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 (5)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特别提醒】 (1)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动脉中流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脉血。 (2)动脉血中一般营养物质较多,但并不绝对,如小肠动脉中的营养物质就比小肠静脉中的少。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心脏的四个腔都是相通的。() (2)静脉中有静脉瓣,动脉中有动脉瓣,它们都能防止血液倒流。() 2. 心脏工作示意图 【识图要点】 (1)图甲中,心脏所处的工作状态是:左右心房收缩,左右心室?_____,这时房室瓣处于打开状态,动脉瓣则处于?_______状态,从而保证血液只能由心房进入心室。

(2)图乙中,心脏所处的工作状态是:左右心室收缩,左右心房舒张,这时动脉瓣处于打开状态,保证血液由心室进入动脉,同时由于心房处于舒张状态,静脉中的血液流回心房。 (3)图丙中,心脏所处的工作状态是:心房和心室均舒张,房室瓣______,动脉瓣______,血液由静脉进入心房,由心房进入心室,心脏就这样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特别提醒】 (1)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时收缩,但能同时舒张或交替收缩和舒张。房室瓣和动脉瓣不能同时开放或同时关闭,始终都是交替开放和关闭的。 (2)左心室比右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远,左心室收缩时需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网,而右心室收缩时只需将血液输送到肺部毛细血管。 【知识拓展】 (1)心率: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心率平均_______次/每分钟,正常变动范围为60~100次/每分钟。 (2)脉搏:脉搏随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血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和回缩,正常人每分钟脉搏次数和________ 一样。 (3)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到达的最高值;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数值。表示形式:收缩压/舒张压(千帕)。 知识点2、血液循环 1. 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注:“ ”表示血液循环中的动脉血“ ”表示血液循环中的静脉血 【识图要点】 (1)①____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②____循环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比较 体循环肺循环 起点③______ ④______ 终点右心房左心房 血液变化由⑤______血变成⑥______血由⑦______血变成⑧ ____血 功能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营养物质,把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 联系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共同规律心室→动脉→静脉→心房

血液循环教案

第一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

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苏教版科学五上心脏和血液循环备课教案

姓名:张亮 学校:扬州市梅岭小学 手机: 地址:扬州市史可法路2号 邮政编码:225002 电子邮件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科学 √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知道心脏的大致位置,会测量心跳。 二、能在自身找到脉搏,会测量脉搏。 二、教学课题 本课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心脏,了解血液循环,感受到血液循环器官与组织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懂得怎样保护心脏。 1、知道心脏的位置、大小、构成、运动方式与作用。 2、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了解血管的分类。 3、了解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4、意识到健康生活习惯对于心脏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 《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中的第三课,学生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之后,了解了心脏的大概位置,能模糊地感觉到心脏与肺很接近,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心脏及其作用,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解开呼吸与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借鉴已有知识探讨对于心脏的保护。 教学重点:学习心脏的作用以及血液循环的路线。 教学难点:认识脉搏与心跳的关系以及呼吸与血液循环的联系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案、教学实录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搜索到“心脏运动”的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启发学生分析心脏的作用。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从而正确地认识心脏的情况,血液的循环路线,心脏的保护等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法、讨论法、讲解法及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心脏的作用、心脏的保护、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等问题,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质疑,建构科学概念。 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结合心脏的构成以及血管的分类作简要的讲解,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心脏的运动使人感到心跳,学生不怎么了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视频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相关情况,有助于学习与认识的深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百度搜索】心跳的声音下载 播放心跳的声音,问:你听到了什么? 2、你了解心脏吗?

第三节 血液循环途径(一)

第三节 血液循环途径(一) 【知识要点】 一、血液循环: 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3.5~4.0升。构成血液的成分有液态的血浆,以及各种血细胞。这些血液一刻不停地循环,为人体细胞输送各种营养物质。 人体物质运输:依靠循环系统来完成。 血红蛋白:红细胞里含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血清:血液凝固以后,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透明的液体。 血液功能:①运输氧;②运输养料;③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④吞食病菌;⑤调节体温。 输血:将献血者输入受血者体内的过程。人类最基本血型为ABO 型、A 型、B 型、AB 型、O 型四种。 人体血型是终生不变的,且可以遗传。输血以同型血最好。 二、血管 动脉 有很强的弹性,管壁有发达的富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也有平滑肌。 静脉 管壁比动脉薄,静脉承受压力也较小。在横切面上,动脉因管壁弹性大而圆涨,静脉则因管壁薄 软而皱缩。 毛细血管 血管中最纤细的部分,管腔直径不过4μm ~12μm ,管壁只有一溥层内皮细胞,其外有少许 结缔组织细胞。毛细血管中的血浆可通过管壁而进入各组织中,成为组织液或细胞间液。血液流过毛细血管网后,由小静脉收集,再经静脉系统流回心脏。 血液 (红色粘稠 液体成年人 7%-8%) 血浆 (55%) 水:91%-92% 蛋白质:7% 葡萄糖:0.1% 无机盐:0.9% 血细胞 (45%) 红细胞 (含血红蛋白) 白细胞:0.5-1万个/mm 3 吞食病菌有保护、防御作用 血小板:10-30万个/mm 3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作用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废物 男:500万个/mm 3(14克/100ml) 女:420万个/mm 3(12克/100ml) 运输氧、部分二氧化碳 血液循环系统 淋巴系统 心脏 血管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淋巴管 淋巴器官 淋巴结 扁桃体 脾 循 环 系 统

四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

四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 不知道大家对于四肢血液循环障碍这种疾病了解多少,这种疾病是相当严重的一种疾病,四肢血液循环小孩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血液循环不畅,就会导致血管儿可能出现破裂的情况,血管一旦破裂就会给我们的生命健康直接带来威胁,尽快的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非常有必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四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吧。 凡能疏通血脉、祛疲通滞而令血流畅达的药物,都可以改善脉管炎的血液循环障碍:这些药物按作用程度可分为和血、活血、破血三类。和血药物是指有养血活血、调和血脉作用者,常用药物有当归、丹参、丹皮、生地、赤芍、鸡血藤、紫草、茜草、益母草、大活血等。活血类药物是指活血、行血、通癖作用者,常用药物有川芍、蒲黄、红花、刘寄奴、五灵脂、郁金、七、穿山甲、大黄、姜黄、泽兰、苏木、牛膝、延胡索、鬼箭羽、乳香、没药,王不留行等。破血类药物是指有破血消痪攻坚作用者,常用药物有水蛙、蛇虫、三棱、羲术、血竭、桃仁、于漆、七鳖虫、蟒槽、鹰虫等。

另据研究,血癖证不仅与血循环障碍有关,并与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异常及组织异常增生等有关,可出现病理性肿胀、血管异常、血栓形成等变化。实验室检查以微循环障碍、血流变异常、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酶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为诊断依据。中医药活血化疲治疗方法的应用,能有效地改善这些病理变化,从而达到改善脉管炎的血液循环障碍的目的 然而,从中医辨证看痕血,病因有寒湿阻滞,气滞血痕,热毒蕴阻,气虚不运等方面,故应结合病因治疗,分别采用:散寒、理湿活血化癖;行气活血化痕,清热解毒活血化癖,补益精气活血化癖等治疗方法。并且结合脏腑、阴阳等系统调节,如寒凝血疲,除兼顾证寒凝的一面,还要兼顾补肾阳不足的一面。湿滞血疲,除化湿外,还应健脾。热蕴血疲,除一般解毒外,还应分辨属何脏何腑之热,如心火用桅子、黄连,肝火用龙胆草、黄荃,胃火用石膏、知母,肾之相火则用黄柏、知母等等,总之要经过系统调节,消除病因,祛除病理疲血产物,方能有效地改善脉管炎的血液循环。 在上面文章中,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四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尽快的摆脱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才能够达到最佳

血液循环

- 1 -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导学稿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二、新课导入 三、 目标展示 【学习目标】1.说出血循环的概念。 2.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四、自主学习1、血液循环的定义及意义(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①、血液循环的定义:在 的推动下,血液在 中按 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②、血液循环的意义:血液循环实现人体内 的运输 2、血液循环路线——体循环(培养读图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 ①、体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的出发点是心脏的 ,它收缩,射血进入 ,再流经全身的 ,到达 ,再过 ,最后汇集到 ,流回到终点站 。 ②、在全身毛细血管网是如何发生物质交换的?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把运来的 和 送给组织细胞利用,与此同时,把细胞产生的 等废物带走, 这样血液就有含 多,颜色 的动脉血 变成了含 少,颜色 的静脉血。 3、血液循环路线—肺循环(培养读图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 ①、肺循环的途径:肺循环的起点是 ,它收缩将血液压入 ,流经 ,再经 流回 ,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②、肺部毛细血管网处的物质交换 : 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 进入肺泡,肺泡中的 进入血液,这样血液就有含 少,颜色 的静脉血变成含 多,颜色 的动脉血。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总结(培养应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①、火车接龙(学生依次口头做答) 体循环:1 2 3 4 5 6 7 肺循环:1 2 3 4 5 ②发生物质交换的场所在哪里? ③、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是否同时进行?起止点都在 在 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五、展示交流 六、疑难点拨七、盘点收获八.板书设计九.自我检测 达标检测: 每题1分 并求出小组平均分,小组内错题纠错。 1、动脉血的正确概念是( ) A 含氧和营养物质都多的血 B 在动脉内流动含氧多的血 C 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 D 含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少的血 2、下列血管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 ) A 主动脉 B 肺动脉 C 肾静脉 D 上、下腔静脉 3、肺循环的起点和体循环的终点分别是( )。 A.右心室 右心房 B.左心室 左心房 C.右心室 左心房 D.左心室 右心房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 )。 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5、血液通过肺循环,其变化是( )。 A.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B. 营养物质增多了,废物减少了 C.营养物质减少了,废物增多了 D. 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6、右图是血液循环模式图,据图回答:(15分) (1) 血液由[ ]______经过[ ]______进入肺。在A 处进行气体交换后,由______血变成______血,再由 [ ]______流回到[ ]______,完成肺循环。 (2)[A ]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_来实现的,[A ]与[B ]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_实现的。 (3)血液由[ ]______经过[ ]______给全组织细胞供血,在B 处进行气体交换,______血变为_____血,由[ ]______流回[ ] ______完成体循环。

科学《心脏和血液循环》说课稿

心脏和血液循环 港闸区实验小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来自港闸区实验小学,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队的成员。 黄丽老师,曾于08年参加南通小学科学优课评比获得一等奖,目前担任学校四年级科学课教学任务;茅卫栋老师曾于04年前往广州参加全国优课评比荣获小学科学组三等奖;最后,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叫金艳,2003年毕业于如皋师范科学班,毕业后一直担任小学科学教学,于06参加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小学科学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 下面,就由我作为团队的代表对昨天所做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还望领导能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改进。 这次我们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呼吸与血液循环》中《心脏和血液循环》这一课。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及重难点,我想之前的八个团队说得都非常详细了,我就不再赘述,详见我们的教学设计。 我们觉得这部分教材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那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课标指出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简单的说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又可以通俗且具体地将这一要诀演绎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各位评委通过我们的教学设计可以清楚的看出我们这一理念在本堂课中的体现。即“心跳是什么?”“心脏不停的跳动是在干什么?”“血液不停地流动是为什么?”“为了保护心脏我们应该怎么办?” 为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因趣生疑,引入课堂,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 二、因疑而思,科学探究,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 三、因趣促学,网络相伴,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 下面我着重谈谈教学过程。 一、因趣生疑,引入课堂,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 1、科学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要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的,好奇心往往和主动求知联系在一起。课堂一开始我就从孩子好奇好动的天性出发,让学生猜猜紧握的拳头,和身体上哪个器官它差不多大?并让他们自己握拳,看看自己的心脏大概有多大,和身边的同学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在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做出相应的小结:心脏是有大小的,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心脏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多媒体中相应的板书,并出示心脏模型,鼓励学生观察模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科学的小结: 心脏的形状近似一颗桃子,约占人体重量的0.5%,其大小相当于握紧的拳头,心脏位于左胸部,在胸骨的后面。这部分内容从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心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心脏的模型,让学生初步了解“心脏是什么”,在明确心脏的具体特征和位置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心脏的位置,“用手摸一摸,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初步感受心脏的跳动,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态度: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模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型地设计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活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说说你的感受。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你觉得

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我们换个方法再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全班汇报。 ( 6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7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探究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课的教学 东乡实验中学李国兵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北师大七年级生物教科书下册第九章第二节《血液循环》中的内容。本节课前面分别讲述了“血液”、“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等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因为人体细胞需要的氧气、养料,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是通过血液循环来运输的,而且后面要学习的《呼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排泄》等章,都要以本节课为基础,所以,《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出血的基本护理知识。 三、分析学情及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的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根据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法指导: 1)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2)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方法: 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探究式、启发诱导式为主,学生自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 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推荐)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反思一: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做得还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比较注意知识点的引入。比如利用复习提问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还有利用体检时体检表引入心率、脉搏和血压的概念等。 2、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如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学生相互讨论、亲手实验探究等。 3、基本上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贯穿整节课,每一个问题、实验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其中测量脉搏和血压的实验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点。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据课后作业的反馈,少部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还有点模糊,究其原因,个人课后也和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我觉得这主要是对于血液循环的动画没有利用好。由于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个难点,如果只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学生较难理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动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来突破难点。 反思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反思三: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决定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1、有效地注意知识点的导入。如提问从手背注射药物怎样才能到达患处,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2、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如课前学生查找资料,学生相互讨论等。3、充分利用教学挂图,课件,学生演板,课堂师生评价等贯穿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少数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途径还有点模糊,这提醒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要更加直观,更加感性,学生先要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才方面达到质的飞跃。利用口头评价方式:先考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然后请学习好的学生点评,锻炼其胆量和表达能力,提倡团结合作学习。 反思四: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这节课的内容是人体物质运输部分的重要内容,但是这节内容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个难题,个人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3心脏和血液循环 苏教版

3.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也是本单元的结束课和总结课,将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这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认识了人体的肺等呼吸器官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及其意义。来认识人体的心脏、心跳;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学情分析:心脏的构造是复杂的,如果是深入的去认识和了解心脏的构造,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能完全弄明白的。所以在设计时就是去繁就简,仅仅让学生了解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方面来认识心脏。通过把拳头反复握紧、松开来模拟心跳,借助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模拟活动,让学生把手上的感觉迁移到思维上,认识到心脏是由肌肉组成的,从而很容易理解心跳其实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是一次心跳。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2.知识与技能: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教学重点:认识心脏及血液循环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 ●教学准备:(教师)心脏模型、水、红墨水、水槽、听诊器 (学生)空塑料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提问:呼吸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心跳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2.提问:关于呼吸和心跳,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3.讲述:不同的同学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为什么有些同学心跳快,有些同学心跳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接着研究《心脏和血液循环》 二、认识心脏和心跳 1.提问: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的? 2.(心脏模型)小结:心脏的形状像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请你握紧拳头,你的心脏大概这么大。 3.提问:你知道心脏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吗?请你来找一找? 4.小结:心脏在我们的左胸部,胸骨的后面,肋骨的内侧。(课件出示)

血液循环 教案

第2节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 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五、课时安排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四)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系统(blood circulation system) 可分为心脏(heart)和血管(blood vessel)两部分。其中心脏是动力器官, 为血液循环提供动能, 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血管则是输送血液、分配血液的管道,也是机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物质运输功能是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原料和代谢产物运送到各有关器官,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运送激素,使其作用到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实现体液调节; 通过物质运输和热量运输,保证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此外,血液的免疫功能也赖于血液循环,心血管也有内分泌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生理现象如心率血压心音心电图等等对临床诊断治疗都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 Function of Cardiac Pump 心脏的节律性舒缩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瓣膜开启和关闭,使血液获得动能在循环系统中沿着单一方向流动。心脏起着泵一样的作用,是由心肌和瓣膜等构成的泵血器官,因此称其为心泵(heart pump)。心脏的节律性舒缩活动是周期性的,它是血液循环功能活动的基础。也是分析心脏泵血功能时的基本单位。 一、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分为收缩期(systole or contraction)和舒张期(diastole or relaxation)。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二者的时差约为0.12~0.20s。因为心脏泵血功能过程中,心室起主要作用。通常所指的心动周期是指心室的舒缩活动周期(见图4-1)。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 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善 于分析、把握本学科课程特点,把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建构基本的科学概念的原理,使学生乐于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适应、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有:一、主要解决“心跳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和了解 心脏的跳动。二、主要解决“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 的功能。三、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即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由于认识 对象处于人体内部,认识起来增加了难度,所以,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顺序,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等手段来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表及里就是通过学生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血液循的外在表现;借助模型、多媒体,让 学生看到本来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 教学方法梳理: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法、讨论法、讲解法及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心脏的作用、心脏的保护、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等问题,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质疑,建构科学概念。 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结合心脏的构成以及血管的分类作简要的讲解,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心脏的运动使人感到心跳,学生不怎么了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视频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相关情况,有助于学习与认识的深入。 学情分析:

生理学-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考纲 第四单元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第三节血管生理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器官循环 你的血液在循环吗? 在哪循环? 循环的动力来自于? 你的心脏在干嘛? 答:心脏在泵血,就是把血液从静脉泵入动脉。 什么是动脉血? 什么是静脉血? 什么是动脉? 什么是静脉? 答: 含氧多的是动脉血; 含氧少的是静脉血; 与心房相连的是静脉——导血回心 与心室相连的是动脉——导血离心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生命之舞的节拍!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瓣膜的开闭?血液回心与离心? 三、心泵功能的评价——功率多少?性能如何?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什么时候泵血多?什么时候泵血少?

一、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进行一次收缩和舒张为心跳的一个活动周期,即心动周期。 心率:60~100次/分。 如:按心率为75次/分计算—— ◎生命之舞——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 ◎生命之舞——心动周期的特点: →心房和心室机械活动周期的时间是相等的。 →舒张期的时间长于收缩期。 →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其中舒张期缩短的比例大于收缩期。 →心房和心室同时处于舒张状态,称为全心舒张期。 →心室血液的充盈主要依靠全心舒张期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70%),而不是心房的收缩(30%)。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心室的泵血过程 〖心脏射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及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时相压力瓣膜 心室容积变化血流变化心房心室动脉V A-V V A 等容收缩期Pa<Pv<P A关关无变化无 快速射血期Pa<Pv>P A关开迅速减少心室到动脉减慢射血期Pa<Pv<P A关开缓慢减少心室到动脉等容舒张期Pa<Pv<P A关关无变化无 快速充盈期Pa>Pv<P A开关迅速增加心房到心室减慢充盈期Pa>Pv<P A开关缓慢增加心房到心室心房收缩期Pa>Pv<P A开关继续增加心房到心室 ◇解题技巧:知其然。。。

五年级上册科学《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

3、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3、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知道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教学重点:认识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教学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 教学过程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1、谈话: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跳动,你知道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吗?出示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它的形状和大小。 2、教师提问,它大致在人体的什么位置,请你来找一找。 学生找一找心脏在人体的位置。 3、教师小结:心脏位于人胸部偏左处,形状像个桃子,大小和人自己的拳头接近,请大家自己把自己的拳头握起来,你的心脏大概就有你的拳头这么大。 4、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握住皮球,有节奏的反复挤压与松开,或反复的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连续做20 次模拟心脏跳动的动作。 5、教师小结: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到一次心跳。 二,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 1、我们的心脏时时刻刻都在不停的跳动。那么心脏不断的跳动,究竟是在干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可以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

来。 2、教师谈话:心脏不停的跳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指导学生利用挤压塑料瓶的实验来模拟心脏的跳动。 3、请同学们找一找,在身体的哪个地方能摸到动脉的跳动,然后再测量一 分钟的心跳与脉搏次数,看看能发现什么。(发现心跳次数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4、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和我们脉搏跳动的次数是相同 的呢? 5、出示人体血管的分布图,讲解: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的收缩 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回血液,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的血管中,血 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血液就是这样在全身上下不停的流动。 三、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1、提问:血液为什么要不停的流动呢? 2、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教师讲述:可以说,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 在血管里不停的循环流动,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血液相当 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 各部分,同时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的废物运走,交给肺和 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3、小组讨论:为什么运动之后,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呢?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出示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呼吸和心跳会在运动之后 同时加快的原因。 四、怎样保护心脏 1、谈话:心脏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2、教师讲解:经常运动、合理饮食是保护心脏最主要的方法,运动是为了 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养料,心脏在加速跳动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机能,合 理饮食能保障心脏所需的营养、预防心脏病,在饮食结构上要做到荤素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