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
核舟记教案三课时 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
核舟记教案三课时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核舟的精巧与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核舟的精巧与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细腻描绘与生动表现。
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核舟的初步认识。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核舟的精巧。
a.分析核舟的形状、结构。
b.描述核舟的精细雕刻。
2.教师讲解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a.分析雕刻者的雕刻技巧。
b.描述雕刻者的敬业精神。
3.教师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感受核舟的神奇。
a.分析核舟的神奇之处。
b.描述核舟的寓意。
四、课堂讨论a.对比手法。
b.细腻描绘。
c.生动表现。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核舟的短文。
2.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核舟的特点。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交流对核舟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理解核舟的寓意。
a.分析核舟的象征意义。
b.描述核舟的寓意。
2.教师讲解课文第五段,引导学生体会雕刻者的精神风貌。
a.分析雕刻者的精神品质。
b.描述雕刻者的敬业精神。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a.对比手法。
b.细腻描绘。
c.生动表现。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核舟的读后感。
2.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制作工艺。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核舟的特点。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交流对核舟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六段,引导学生理解核舟的艺术价值。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精品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精品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文言文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法与学法1、读法2、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入题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关于作者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词语积累罔(wăng)贻(yí)有奇(jī)黍(shŭ)糁(shăn)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3)朗读指导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珠/历历可数也4)字词把握通假字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诎右臂支船诎通曲:弯曲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5)词的活用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精品教案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精品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文言文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法与学法1、读法2、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弓|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入题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一一《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关于作者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 ―― 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词语积累罔(w?ng)贻(y 1)有奇(j i)黍(sh?)糁(sh?n)髯(r a 门)褶(zh e )膝(x 1)篆(zhu a 门)狭(xi a)3)朗读指导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珠/历历可数也4)字词把握通假字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诎右臂支船诎通曲:弯曲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5)词的活用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核舟记》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案鲁教版课题核舟记学习目标(融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重点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难点: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设计一、导入二、题解三、整体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其中就有一种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手工雕刻艺术——微雕。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微雕艺术就是这样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让我们以这样的心境进入《核舟记》来领略一枚核舟所展示的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吧。
1、学生自学注释(1),掌握:作者魏学洢,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记”:指文体,出现很早,至唐宋大盛。
可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跟我们今天的说明文相似。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1)注音:罔(wǎnɡ)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停顿: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疏通文意并解决课后练习三,体会文言句式的特点。
3.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简述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怀着一种惊奇、一种敬意进入课文的学习。
指导学生自学注释(1)。
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指名学生板演,检查听读效果指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核舟记鲁教版七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零数,馀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 —— 是。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句译:这只船从头至尾长约八分有余,高大约有两粒黄米左右。
4.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关键字:轩:高。敞:开敞。为:是。箬篷:箬竹叶做的船篷。覆:覆盖。之:代词,指船舱。
句译:船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雕刻的)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它上面。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关键字:启:打开,开启。观:看。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望:对着。(焉:于此。)
核舟记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学科: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
核舟记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核舟记》复习指南
一、字句解释
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关键字:为:做,这里指雕刻。罔不:无不,都。因:根据,依据。势:这里指木头原来的样子。象:模拟。形:形状,指所雕刻东西的形状。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情姿态。
句译:(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直到飞禽走兽、树木山石,无不能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核舟记》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核舟记》教案鲁教版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鲁教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生字词的掌握。
(3)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3)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和阐述。
1. 导入:(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初步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和文言文基本语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组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四、课堂小结:2. 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 强调文言文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的培养。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言文进行自主学习,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器皿.(mǐn)罔.不(wǎng)贻.余核舟一(yí)B.有奇.(qí)箬.篷(ruò)诎.右臂(qū)C.弥.勒(mí)轩.敞者(xuān)石青糁.之(sá)D.二黍.(shǔ)篆.章(zhuàn)峨冠.(guàn)2.下列语句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左手倚一衡木D.诎右臂支船3.【新独家原创】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石青糁之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居右者椎髻仰面能力提升全练4.(2023河北永年期中改编,8—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1分)【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摘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鲁教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核舟记》的主要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寓意。
(2)能够把握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家国情怀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劳、细致、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寓意。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形状和特点。
(2)简介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寓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寓意。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核舟寓意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课文《核舟记》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传统工艺的小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写作,锻炼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热爱。
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
《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2020年2月25日星期二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你流过眼泪吗?你会很好奇:老师怎么问这么天真的问题?是啊,当我们呱呱落地,就是伴随哭声和眼泪降临人间。
生活中我们往往拒绝不了眼泪,那是一种情感的倾诉。
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我们所真心流下的泪水大多与自己的成长有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看到旧中国满目疮痍时而要奋起救助的泪水”,回顾一下:最近你流过泪水吗?你的泪水为谁而流?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1.从说明文的角度了解介绍事物的顺序和方法2.真切领悟工艺品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感叹于它的“奇”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嘉善人。
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核舟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
2.理解并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及其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掌握抒情描写语言的表达方式,并能通过绘画等形式表达对文章的感悟。
2. 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及其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2.掌握抒情描写语言的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把握抒情描写语言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比喻。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或接触过的关于船的故事,搜集船的图片,并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对旅行和航海的兴趣,铺垫《核舟记》的故事内容,并谈到次烈的台风。
步骤二:讲解1.老师讲解《核舟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介绍文章中的主人公——刘海、文琼、周三爷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及其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展示图片等形式使学生对文章的场景有直观的了解。
2.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比喻,讲解其含义以及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理解到隐喻和比喻的妙处,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步骤三:阅读1.让学生默读《核舟记》,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记录下来,并让几位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2.老师带领全班一起朗读文章,让学生能够体味到文章中的抒情描写语言的表达方式,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步骤四:完成练习1.时间为15分钟,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相关练习,完成之后,表格列出问题,并在班内讨论。
步骤五:作品展示1.让学生进行图片展示,展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并用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5. 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教学目标已经达成。
2.教学方法:让学生举手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表现:学生基本能够按照老师的讲解和引导,理解文章并完成相关练习,对于社团点拨的形式表达也有较好的应对。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核舟记》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核舟记》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
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
、师生探究
一)学习第三段
,说说雕刻
苏、共阅一手卷”右手指卷,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说得真切细腻。
所以如此,一
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这一段描述
,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学
一、课前检测题: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二、课堂检测题: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三、作业设置:
1、背诵课文第三段(选做)
2、同步训练(必做)。
七年级语文核舟记教案1 鲁教版 教案
核舟记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又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
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
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
3、教师范读。
(提醒学生拿笔对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不会读的句子及时标注)
4、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读准字音)
5、要求学生准确流利地齐读。(提醒:读准字音、停顿,做到准确流畅的朗读)
交流相关文学常识。
个别读
(教师纠正时,其他学生对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不会读的句子及时标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理念
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出示萝卜:你能在这个萝卜上刻上你的名字吗?
出示一粒米:你能在这粒米上刻自己的名字吗?
可是有一些微雕人员,他能在上面雕刻,甚至能在比米还小的东西上雕刻更加复杂的东西。
出示微雕图片,请学生谈观看感受。
同学们已被我国的微雕技艺所折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微雕的文章,是什么呀?大家一起来回答。(板书课题)
部分学生可能说可以。
学生可能表示很无奈。
观赏图片。
根据多媒体出示的微雕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核舟记》
激趣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出示微雕图片,学生先从感官上直接感受到我国微雕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营造学习氛围。
初读课文
流利诵读
你们预习过吗?老师要检查一下。
1、交流相关文学常识。
仔细聆听,并根据教师的朗读,对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不会读的句子及时标注。
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齐读
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反复诵读课文,既能进一步熟悉课文,也能建立起对课文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整体把握
1、课题叫《核舟记》,什么是“记”?大屏幕出示“记”文体知识。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备课
2018年12月
周次:学科:语文主备人: 审核人: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
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二、探究案
四、学习课文
1..疏通重点字词。
注意以下词句。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3)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三、训练案
1.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尝贻()余核舟一 A.yí B.tái(2)高可二黍()许 A.zhǔ B.shǔ(3)篛()篷覆之 A.ruò B.nuò(4)其两膝()相比者 A.xī B.qī
(5)诎()右臂支船 A.chū B.qū
(6)天启壬戌()秋日 A.shù B.xū
(7)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A.yú B.wú
2.下面字注音有误的是()
A. 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天启壬(rén)戌秋日
若啸(xiào)呼状石青糁(sǎn)之
B.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有奇(qí)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C. 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珠可历历数(shǔ)也。
核舟记第1课时精品教案
《核舟记》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3.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核舟记》一文说到明代人王叔远曾经雕刻了一个核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却“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一只核舟是否真能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数字对比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文常简介(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明末散文家。
魏大中(“东林六君子”之一)长子。
魏学洢一生未仕,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2)文体知识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2.课文朗读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听读后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yīmǐn wǎng yíjīruòsǎn guān 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贻有奇箬篷石青糁之峨冠rán jiǎo qūchuírén xūzhuàn髯矫首昂视诎椎髻壬戌篆章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
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学习障碍。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任务自主阅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
(2)有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和前后文,试着猜测意思。
(3)逐句翻译,翻译完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3.成果展示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1.教学过程
1.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学生齐读四句话。
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
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
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
1.A.赠送B.“诎”同“屈”,弯曲
C.“衡”同“横”D.平
E.挑选F.相类似
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
D“之”为结构助词,“的”)(3)C
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
4.修改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
中间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
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奇巧
分说:船尾---------船顶
总结:通计照应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