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复习大纲(好学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概论》教案
绪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1.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来解释艺术本质的?p22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道德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

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直接,它往往关系到艺术的广衰成败。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在艺术与经济之间是最重要的中介。

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倾向,对政治施加影响。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要与政治等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关系,但它们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同。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而言,政治与经济基础的距离很近,而艺术则距离较远。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于艺术形象或某种情境,反映特定的现实生活关系,通过审美作用使人的思想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使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而政治则不同。

政治分为政治设施和政治观点两方面。

前者主要通过暴力革命、战争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等方式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改变经济基础,推进其向前发展;后者则主要借助于说理和舆论对人加以影响和说服,达到改造人的思想之目的。

代表作品:《马拉之死》、《自由领导人民》、《格尔尼卡》、《开国大典》、《血衣》等等
艺术与政治虽然具有诸多不同点,但它们之间又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巨大的。

通常而言,政治对艺术有着较为直接的决定性影响。

在上层建筑诸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综上所述,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
因此,政治与道德对艺术的影响是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天国或来世。

从本质上讲,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明白以下两点:
A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另一方面,宗教对艺术的否定中又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艺术在宗教的束缚下发展到一定时期,又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即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的本质。

B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文艺思潮、创作倾向创作方法、风格流派等许多方面。

反过来,艺术也对哲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艺术作品也可以传播特之的哲学思想。

尤其是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均是如此。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2,简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P38~39
首先,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一,社会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其二,艺术是社会生活全面的、审美的反映,应该而且可以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其三,艺术作为最高级的、理想的审美创造产品,能够影响社会生活,推动社会生活的前进与发展。

其次,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最后,艺术通过艺术接受回归社会生活,接受生活的检验,并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人们是社会生活。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

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3,简述“艺术生产”与一般的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P48~49
①生产的目的性不同.人之所以进行“艺术生产”,制造艺术作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

②产品的价值与消费形式不同。

艺术这种“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是审美属性。

艺术产品创造的主要是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它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

艺术的价值主要是审美。

艺术消费形式是人的精神上的消费、情感上的享受。

③生产的过程与结果不同。

“艺术生产”是一种充满心灵情感、艺术个性、独特的精神生产创造过程,其结果是物态化的精神产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艺术的认识本质
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二)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或反映社会生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佛”、“菩萨”、“上帝”、“真主”等虚幻的观念,颠倒实际的。

魏晋南北朝——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
魏晋南北朝——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故事图》
魏晋南北朝——敦煌壁画《萨埵那太子本生图》
北凉——敦煌壁画《毗楞竭梨王》
北魏——敦煌壁画《尸毗王割肉贸鸽》
艺术的方式是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

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作为宗教对象的神,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顶礼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而艺术形象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在宗教面前,人是谦卑的;在艺术领域里,人是伟大的。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在本质上是寻求真理的,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上,与宗教完全不同,而与艺术相同或相似。

但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艺术迥异。

哲学是抽象的,具有普遍性;艺术的形象是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

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艺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性:①具体性;②概括性;③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性。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艺术家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4.简述艺术形象的概念、特性及其基本类型。

P66~67
艺术形象:是一个特定的艺术理论概念,是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创造,在艺术作品中描绘出来的艺术画面,是一种具体、生动、丰富、完美的社会生活符号化和心灵外化的审美图像。

艺术形象的特性:
①具体性;②概括性;③感染性。

艺术形象的基本类型:
①具象型;②意象型;③抽象型。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所谓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

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摹仿现实。

再现性艺术是中外艺术史上的主要倾向,其作品平易近人,如实摹写,生动细腻,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一般容易为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在创作中其主导作用,观察缜密,技法严格,细节真实。

艺术的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的真实及虚构的真实。

真实的艺术形象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亦即真实地表现创造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

这是一般表现型或表现性艺术所特别强调的。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
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艺术中表现的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诚和真挚。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
①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②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融合,相统一。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5.什么是艺术典型,典型的意义与价值?P74~77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典型的意义与价值:艺术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于美的独特创造。

艺术典型是不可重复的。

艺术典型的创造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也是优秀艺术家杰出艺术才能的表现。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现实美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美与社会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

人的美:既有自然美的一面,又有社会美的一面。

人的美包括容貌美和形体美,也包括人的精神性格美以及人与人的相互联系表现出的社会关系的美。

人的美貌属于自然美,人的美德属于社会美。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1.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是仍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

2.艺术丑: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6.简述:如何理解现实丑能够转化为艺术美?P83~85
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级的美。

艺术美世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美的现实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另有一些丑的现实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

即是说,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如在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转化成了艺术的美。

在艺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

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

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美。

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

在中外艺术史上,有很多这样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成功之作。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到。

我们要强调艺术美的客观性。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它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美的规律:
美感: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美感在本质上是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三)艺术是艺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因此,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艺术创作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活动。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审美是一切艺术门类(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电影等)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如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的共同性格。

艺术主要的审美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成、对比、和谐、整一、多样性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性。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二)艺术的情感特征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

这即是说,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的分类方法、各主要艺术门类的根本特征以及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即艺术的通感。

第一节艺术的分类
整个艺术系统,由众多不同的艺术门类组成。

各门类有特殊规律。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原始状态的艺术只有两种类型:造型艺术与歌舞艺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以及艺术本身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艺术门类渐趋多样化。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
1. 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1)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2)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3)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 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
(1)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2)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

(3)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4)想象艺术:文学等。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
(1)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

(3)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

(4)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第二节主要艺术门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