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代词教案资料
代词_王力古代汉语
子
他
《说文》:“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 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制,岩邑也……他邑惟命 。 王顾左右而言他 。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萧通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
见他老病死,不知自观察。(佛所行 赞·离欲品)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返 欲打扑之。(百喻经)
欺他必自危。(王梵志诗170)
他贫不得笑,他弱不得欺。(王梵志 诗)
平生辛苦觅钱财,死后总被他分擘。 (敦煌语录)
公自高氏名家,何能为他养子?(晋 书·慕容云)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 罗果。(百喻经)
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 至伤破,反谓他痴。(百喻经)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见他头陀苦行…… 便强将来,于其家中,种种供养。毁他 善法,使道果不成。(百喻经)
四、最高统治者的自称之词
“予一人”、“余一人”
《礼记·玉藻》:“凡自称,天子曰予一 人。”
《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 功,曰予一人。”
郑玄注《礼记·曲礼》:“余、予,古今字 耳。”
“予小子”
《礼记·曲礼下》:“天子未除丧,曰 予小子。”
孔颖达注《礼记·曲礼》曰:“凡自称 及摈者之辞曰予一人”,“在丧未葬自 称曰小童”,“若既葬之后未踰年则称 名称子”,“若踰年之后三年之内称予 小子”,“若三年除丧称王”、“或称 予或称我”、“或称朕” 。
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巴蜀书社, 1993
第一节 疑问代词
一、指人的疑问代词
“谁”、“孰”
“吾与徐公孰美?” “礼与食孰重?” “吾孰与徐公美?” “君料臣孰与舜?”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二、指事物的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第一章:古代汉语语法概述1.1 古代汉语的特点介绍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强调古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1.2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调对比分析、历史比较和文献研究等方法的重要性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词类2.1 名词和动词分析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用法和特点举例说明名词和动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变化2.2 形容词和副词介绍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和特点分析形容词和副词在句子中的修饰作用和变化第三章:古代汉语的句式3.1 判断句和疑问句探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和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举例分析判断句和疑问句在句子中的表达方式3.2 被动句和倒装句介绍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和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分析被动句和倒装句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变化第四章:古代汉语的语法变化4.1 词类活用探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举例说明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变化4.2 句法结构变化分析古代汉语中句法结构的变化,如省略、倒装等探讨句法结构变化对句子意思的影响和表达效果第五章:古代汉语语法实例分析5.1 古代文献选读选取典型的古代文献片段,进行语法分析和解读强调对文献语境的理解和语法知识的应用5.2 语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古代汉语语法案例,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和解读能力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6.1 词义引申与扩展介绍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和扩展的现象分析词义变化对古代文献理解的影响6.2 词义转移与假借探讨古代汉语中词义转移和假借的用法举例说明词义转移和假借在古代文献中的体现第七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7.1 比喻和比拟分析古代汉语中比喻和比拟的用法和效果举例说明比喻和比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7.2 对偶和排比介绍古代汉语中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探讨对偶和排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效果第八章:古代汉语的语法演变8.1 语法演变的原因探讨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原因,如社会变化、语言接触等分析语法演变对古代文献理解的挑战8.2 语法演变的特征分析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特征和趋势举例说明语法演变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体现第九章: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1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发展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学者和成果9.2 当代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现状探讨当代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当代研究的方法和热点问题第十章:古代汉语语法教学实践10.1 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分享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挑战10.2 教学资源与评价介绍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资源和工具讨论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古代汉语语法概述古代汉语的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以及古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
语文代词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代词的分类和功能,掌握常用代词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代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 代词的分类和功能。
2. 常用代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 不同代词之间的区别和用法。
2. 代词在句子中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相关练习题。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代词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代词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代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代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总结代词的分类和功能。
2. 教师讲解代词的分类和功能,如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不同代词之间的区别和用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代词的分类和用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代词?它们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答教师问题。
二、深入讲解1.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如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用法。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例句,理解不同代词的用法。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含有代词的句子,让学生判断代词的用法是否正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与代词相关的趣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代词在句子中的运用。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代词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词“者”和“所”。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又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对称、他称。
1、第一人称,常见的有“吾”、“我”、“予”、“余”等。
(现代汉语,“我”、“咱”可作主、宾、定、状)古的代词,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全同。
“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吾”的用法在上古只作主语,很少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晋,我吾亲也,岂信我哉?《左传》如果作宾语,也只限于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但到了汉代以后,“吾”作宾语的用法就比较常见,如: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
《史记》上古第一人称还有朕,台(yì),卬(áng)朕可作定,也可作主。
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我的先父叫伯庸。
朕:在先秦时期用于一般人的自称,到秦始皇时便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台恐德弗类。
《尚书》我恐怕自己的品德不善。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尚书》每天进善言,帮助提高我的品德。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别人过河了我还没,我要等我的朋友。
2、第二人称,对称。
(现代“你”,可作主定、宾、状)古常见:尔、汝(女)、若、乃、而。
尔、汝、若,可作主、宾、定。
尔无我诈(欺骗),我无尔虞(防备)《左传》(尔)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论》若毒(痛苦,以之为毒。
)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苦赋,则何如?《捕》五侯九伯,女实证之,以夹捕周室《左传》“而”“乃”常作定语,不能作宾语,一般也不作主语。
吾翁即若翁,如欲烹乃翁,幸分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而……欠幸……《史记》希望肉羹“而”有时也可作主语,“乃”也有,很少。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太传》乃能从我乎?《汉书》先秦时,还有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戎”戎虽小子,而式弘(天)大。
古代汉语教案5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讲稿内容备注上节内容回顾:讲授新课:第一节代词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一、人称代词:第一、第二、第三、多数、谦尊称一、第一人称代词(见页354)⒈“吾”、“余”、“我”、“予”、“朕”①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朕”指屈原自己。
先秦可作一般人自称。
⒉“台”、“卬”在《诗经》和《尚书》中出现⒊“吾”与“我”的用法不同吾,可作主语,也可作定语,但不作宾语(但吾可作前置宾语:不吾知也、若不胜吾等。
)。
我和予(余)可作主语,也可作定语,还可作宾语。
二、第二人称代词⒈“女(汝)”、“尔”、“若”、“而”、“乃”汝和女是写法有差别(《论语》和《孟子》多用“女”作“汝”。
“若”本是一种草,是一种称为“杜若”的香草,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充当句中的主语、宾语和定语。
“而”的本义是人脸上的颊毛,在上古文献中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作句中的主语和定语,“乃”是“象人出气之难”的样子,在上古文献中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也可作句中的主语、定语。
例如: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②吾翁即若翁。
(《史记·项羽本纪》)③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④朕心朕德惟乃知。
(《尚书·康诰》)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⒉注意: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往往用于对对方不需要讲礼貌的情况(如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等),以及说话的双方关系亲昵到了不拘泥礼节的场合。
对人讲究礼节时一般以尊称相称。
①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孔子向弟子说的话,长者对少者。
②吾翁即若翁。
《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对项羽说的话,是敌对双方。
③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④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双方都是被雇佣农民,不需要拘泥礼节。
⑤甚矣,汝之不惠。
⑥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第十章 代词
三、第三人称
例句: 例句: 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 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 左传·晏婴论季世 晏婴论季世》 (《左传 晏婴论季世》) 【按】公室将近衰亡的时候,它宗族的枝叶先落 公室将近衰亡的时候, 了下来,那么公室也就跟着衰亡了。 了下来,那么公室也就跟着衰亡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左传·庄公十年 。(《 庄公十年》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庄公十年》) 曹刿下车观看他们[齐军 的车轮印, 齐军]的车轮印 【按】曹刿下车观看他们 齐军 的车轮印,登上车前的Fra bibliotek第十章代
词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代词。学习本章,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代词。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 解各种古汉语代词的性质及作用, 解各种古汉语代词的性质及作用,要掌握一些主要代词 用法的特点,还要掌握一些代词间用法的差异, 用法的特点,还要掌握一些代词间用法的差异,从而加 深对古汉语代词的理解与认识, 深对古汉语代词的理解与认识,并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 能力。 能力。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谦称 尊称 泛指 特指 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 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 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 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吾”的用法有何 特点? 特点? 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 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而、乃”的用法 有何特点? 有何特点? 古汉语中是怎样表示第三人称的? 古汉语中是怎样表示第三人称的?“之、其”用作第 三人称代词时用法上有何差异? 三人称代词时用法上有何差异? 古汉语中是怎样表示人称复数的? 古汉语中是怎样表示人称复数的? 古汉语中的近指代词与远指代词主要有哪些? 古汉语中的近指代词与远指代词主要有哪些?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 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 舍妹、舍侄等 舍弟、 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 、其他自谦词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 低的人谦称在下 在下; 低的人谦称在下;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 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 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 平常、不足挂齿; 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 老夫、老汉、老拙等 老朽、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 女子自称妾 女子自称妾; 老和尚自称老衲 老衲; 老和尚自称老衲;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寡君。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专题复习代词教案
专题复习代词教案教案标题:专题复习代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代词的定义和功能。
2. 能够识别和正确使用不同类型的代词。
3. 掌握代词在句子中的正确位置和使用方法。
4. 能够运用代词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书、练习册等相关教材。
2. 板书工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代词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图片或实物所代表的人或物。
2. 引导学生思考代词的作用,并简单解释代词的定义和功能。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类介绍代词的不同类型: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2. 分别讲解每种代词的用法和特点,给出例句进行说明和解释。
3. 强调代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特别是与名词的搭配和代词的一致性。
三、示范与练习(20分钟)1. 展示一些句子,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代词填空。
2. 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编写对话或情景演练,要求使用不同类型的代词。
3. 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使用代词进行简单的交流。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要求独立完成,并及时订正。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在线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应用代词,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总结与反馈(5分钟)1. 总结代词的特点和用法,强调代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进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和提供指导。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代词的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更多的代词用法,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英语原版书籍、电影或歌曲中的代词使用情况。
3. 配置代词的相关练习软件或应用,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根据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代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考文言文代词教学案
高考文言文代词教学案教学目标- 了解文言文中的代词及其使用方法;-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代词的用法;- 通过研究代词的运用,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代词的定义和作用;2. 分析文言文中常用的代词,如「之」、「其」、「所」等;3. 通过课文例句和练,帮助学生理解代词的使用方法;4. 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注重代词的辨析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短的故事或例句引出代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代词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代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3. 代词分析:以常见的代词为例,分析其用法和意义,并与汉语中的相应词语作对比。
4. 例句练:给学生提供一些文言文的例句,要求他们辨析代词的使用,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 难点突破: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辨析代词方面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6. 教学巩固:通过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使用代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7.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运用代词进行文言文写作,培养其用文言文表达思想的能力。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题目,巩固代词的运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和积极性等。
2. 作业成绩:评价学生完成的练作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测试学生对文言文代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一本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如《古代文学选读》。
2. 课件:准备相关的示意图和例句,以辅助教学。
3. 练题:编写一些练题目,涵盖代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注重实践和运用。
同时,根据学生反馈和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代词的使用。
古汉语语法教案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古汉语语法教案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
2.掌握古代汉语代词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的代词系统,询问学生现代汉语中有哪些代词,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Step 2:介绍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
1.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相对较简单,常用的代词有“之”、“尔”、“若”等。
2.“之”可以用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有多种用法,如
“彼之道,亦我之所知也”、“君王之道,其如日月之明也”等。
3.“尔”通常用来代替指示代词,表示“你”、“你们”,如“尔等
勿行此事”、“尔令何如?”。
4.“若”通常表示“如此”、“这样”,也可以作为代词使用,“若
之何?”表示“怎么办?”。
Step 3:讲解古代汉语代词的变化规律
1.古代汉语的代词变化较为复杂,有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具体
含义。
2.代词的变化包括音变和形变两种方式。
(1)音变:代词的声母、韵母、声调等发生变化,例如“尔”变化为“宜”、“若”变化为“惹”等。
(2)形变:代词的字形发生变化,例如“之”有时变成“卮”、“尔”有时变成“耳”等。
自学考试专题:古代汉语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古代汉语教案2. 课题所属学科:自学考试专题3. 课题课时:5课时4.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语法规则;(3)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1)古代汉语的定义;(2)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3)古代汉语的特点。
2. 古代汉语的词汇:(1)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2)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3)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
3. 古代汉语的语法:(1)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2)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3)古代汉语的句式。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古代汉语资料;(2)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词汇和语法;(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 课堂互动:(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2)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加深理解。
4. 课后巩固:(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2)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参与度;(2)学生回答问题准确性;(3)学生课堂表现积极性。
2. 作业评价:(1)学生作业完成情况;(2)学生作业质量;(3)学生作业改正态度。
3. 期末考试评价:(1)学生古代汉语知识掌握程度;(2)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能力;(3)学生运用古代汉语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古代汉语教材;2. 参考资料: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文献;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古代汉语文献案例,分析其语言特点和用法。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
2. 对比学习: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古代汉语的特殊性。
3. 情景模拟:创造古代汉语使用的场景,如模拟古代生活会话。
增强学生对古代汉语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感受。
4. 文化导入:介绍古代汉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
古代汉语之代词ppt课件
6
注意:
• 魏晉以後,“我”與“吾”的上述差別消 失了,“吾”作賓語的例子如:
• 公與荀彧書曰:“賊來追吾,雖日行數里, 吾策之,到安眾,破繡必矣。” 《三國志·魏
書·武帝紀》
• 公家之事,知無不為,專擅在吾,當不關 諸人也。 《北史·來護兒傳》
7
予、余
•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1
而、乃 “而、乃”都可以作主語和定語, 一般不作賓語。
• (1)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 《漢 書·陳勝項籍傳》
• (2)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史 記·項羽本紀》
• (3)(魏顆)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
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左傳·宣公十五年》
• (1)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
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罪已重矣。 《左傳·宣公十
一年》
• (2)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
《史記·項羽本紀》
• (4)欒黡謂士匄曰:“余弟不欲往,而子召之,余弟死, 而子來,是而子殺余之弟也。弗逐,余亦將殺之。”
《左傳·襄公十四年》
• (5)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 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左傳·定公十四年》
• (6)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 吳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史記﹒越王勾
《左傳·隱公三年》
• (3)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戰國
策》
• (4)寡君聞楚為不道,薦伐吳國,滅厥民 人。 《左傳·哀公十五年》
• (5)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論語·雍也》 • (6)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
《汉语史》指示代词教案.doc
指示代詞在上古漢語里,近指代词有“之、兹.此.斯、时、是” 6个; 远指代词有“其、彼、匪、夫” 4个;特指代词有“尔、若、然”(这样、那样之意);无定代词有“某、或、莫、无”;旁指代词有“他佗、佗)产生于四周末;特殊指示代词“者、所”。
中古指示代词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这气又作“者、遮、拓、只”)、“底”、“箇”、“许”“能”、“那”的产生。
到了近代,近指代词“这、遮、者、拓、只”等形式逐渐统一为“这”。
由此产生“这边、这个、这里、这般、这样”等复音词形式,应用广泛。
还产生了复音指示代词“这些(宋代)、这些儿、这些个、这搭儿(这坨儿)、这儿”、“这厢、这壁、这壁厢” (相当于“这边”)、“这会儿、这会子、这早晚、这咱”(相当于“这时候”)、这等(这样)、这的(相当于“这个、这里、这样”)、这般样(这样)、“这们、这么”(这些人)、“这么个、这么样、这么着”等。
远指代词,由“那”组成的“那些、那些个、那搭儿(那坨儿,即“那里”)、“那会儿、那会子,“那厢、那壁、那壁厢”(那边)、“那早晚、那咱”(那时候)、那等(那种、那样)、那的(指人或处所)、“那们、那么”(那样)那么个、那么些、那么着,兀那(那个)、兀的(这、这个)、恁个(这个)、“恁般、恁样”(这般、这样)、“恁的、恁的般”(这样)等。
重要指示代词的用法及其发展:(1)“之”字。
作定語。
等于现代的“这”。
例如:①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周南•桃夭》)■②之馬之目盼則谓之馬盼,之馬之目大而不謂之馬大;之牛• • •之毛黄則謂之牛黄,之牛之毛众而不謂之牛众。
(《墨子•小取》)(2)“其”字。
特指。
也作定語。
相当于“那種”、“那樣”、“那個”。
古人用它來表示它後面的名詞所代表的人物是“適當” 的。
例如:①非其鬼而祭之,諂之。
(《論語•為政》)• •②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論語•先进》)• •③今欲举大事,將非其人不可。
(《史記•項羽本纪》)• •④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傅之其人。
古代汉语PPT课件:第十三讲 代词
•
注意:“或”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理解为“或
者”。
•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物)”。“莫” 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例如:
• ①群臣莫对。 (战国策·楚策一) • ②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 注意:先秦汉语里,“莫”都是无定代词,汉以
• ⑤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
• ⑥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
• 注意: “彼”有很强的指示性,可以作主语、 宾语和定语,“夫”则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另 外,位于句首的“夫”,有一部分已经虚化为语气 词,主要起提起话题作用。如:
• ①“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②“夫战,勇气也。”
• 2、“所”的主要作用:
•
“诸”字是代词“之”和“于”(或“乎”)的合音字(词),在
古代汉语里很常见。例如:
• ①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十五年)
• ②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 三、疑问代词
•
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三类之间存在交
叉现象。
• 1、指人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 相同,不必举例。
后“莫”才发展为否定副词,表示禁止性的否定。 例如;
• ①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 也表示一般性的否定。例如: • ②诸将皆莫信。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 五、辅助性代词 • “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
不能单独使用,必须放在其它词和词组的前面或后 面,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才能有所 称代。可以称代人,也可以称代事物。 1、“者”有两种作用: • (1)一是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动词性和形容词 性词组)后面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 名词性,可以译为“……的”“……的人”“…… 的东西”。例如: • ①大者王,小者侯。 (汉书·高帝记) • ②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 (后汉书·光 武纪) • 这种用法一直保留到现在,例如“劳动者”,只 是“者”的辅助性更加突出,有时已接近词尾性质 了,例如“作者”。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之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灵活。
例如:“之为人也,敏于事而慎 于言。”(《论语·学而》)这 句话中的“之”指代人,作主语
。
其
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 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其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 、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齐景公有疾,孟尝君 让其疾。”(《战国策·齐策》 )这句话中的“其”指代齐景 公,作主语。
彼
彼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古文中常用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 ”、“她”、“它”。
彼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使用也比较灵活。
例如:“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诗经·魏风·伐檀》)这句话中的“彼”指代君 子,作主语。
复数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境
在描述多个人的行为或事物时,使用复数人称代词可以使描述更加生 动、形象,同时也能强调多个个体或事物的共同特征。
复数人称代词与单数人称代词的对比
单数人称代词用于指代单个个体或事物,而复数人称代词则用于指代 多个个体或事物,二者在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06
古文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对 比
敬称是用于尊称对方,而谦称则是用于自 谦,二者在用法和含义上都有所不同。
表谦称的用法
谦称概述
与敬称相对,谦称是用于自 谦的人称代词,通过谦称来 表达自己的谦虚和对他人的 尊重。
常见的谦称代词
如“臣”、“仆”、“愚” 、“贱内”等,这些代词在 古文中常用于表示自谦和尊 敬。
谦称的使用情境
在与上级、长辈或尊贵的人 交谈时,使用谦称可以体现 出个人的谦虚和修养,同时 也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古文的人称代词课件
目 录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代词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其中,前三种是古代和现代都在使用的代词,后两种则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
要求通过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古代汉语代词的基本情况,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代词,能够解释该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做到准确地今译。
学习时,还应注意代词在宾语前置句中的用法。
一、疑问代词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 、“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 ,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 、“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古代汉语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汉语代词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2. 学会辨认和解释古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
3. 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代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的特点及用法。
2. 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
教学难点:1. 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的区分和使用。
2. 代词在复杂句子中的识别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古代汉语代词表格、例句分析等。
2. 古代汉语教材。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我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代词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代词的基本功能,引出古代汉语代词的学习。
二、古代汉语代词概述1. 介绍古代汉语代词的分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2. 分析古代汉语代词与现代汉语代词的区别,强调古代汉语代词的特殊性。
三、人称代词1. 介绍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种类:我、吾、余、朕等。
2. 通过具体例句,讲解人称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
3. 分析人称代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变化。
四、指示代词1. 介绍古代汉语指示代词的种类:此、彼、之、是等。
2. 通过具体例句,讲解指示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
3. 分析指示代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特点。
五、疑问代词1. 介绍古代汉语疑问代词的种类:谁、何、何如、孰等。
2. 通过具体例句,讲解疑问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
3. 分析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的运用。
六、无定代词与辅助性代词1. 介绍无定代词“者”和“所”的特点及用法。
2. 通过具体例句,讲解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
3. 分析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的区分和使用。
七、练习与巩固1. 学生练习辨认和解释古代汉语中的代词。
2.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在运用代词过程中的常见错误。
八、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汉语代词的特点和用法。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古代汉语教案(陆招英2010下)
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一、人称代词“予(余)” ,它们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例如:、“吾” 、1.第一人称代词:“我”①我(主)善养吾(定)浩然之气。
――《夫子加齐卿相》②今日病矣!予(主)助苗长矣。
――同①③矢贯余(定)手及肘――《左传·鞌之战》“朕”在先秦也可以用作一般人的自称,秦统一中国之后才专用作帝王的自称。
另外,⑤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 “若”“乃”。
注意…“而” 、“尔”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 、”①《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②《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
3.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 、 “之” 、 “其”来兼职。
“之”只作宾语。
“其”只作定语。
“其”(1) “彼”用于第三人称仍带有指示性,并有轻蔑的意味。
在谓词性成分前仍是作定语。
例如…”——“彼”做主语,指代秦始皇,带有轻蔑的意味,大致相当于“那家伙”①“彼,可取而代也。
的意思。
②“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之”指代儿子,做宾语。
”③“其父信之。
”④“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
(2)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以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盍各言尔志?’”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③“燕军夜大惊。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3)至于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等名词,意思是“这辈人”、 “这类人” ,并 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如:①“吾侪小人食而听事”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 指示代词、 “其”——特指或泛指代词“兹”“之” 、1.“其”只能作定语。
(1) “其”是特指代词,①其尤贫而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柳子厚墓志铭》”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汉语史》代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代词的发展人称代词的发展发展概况(一)上古(商至两汉语)。
A.第一人称:甲骨文里有“我”、“余(予)”、“朕”三个;后有“吾”、“台”(音“怡”)等;B.第二人称:甲骨文“乃”、“汝(女)”两个;后有“若”、“而”、“戎”等;C.第三人称:“其”、“之”、“厥”等。
(二)中古(六朝至宋)。
A.第一人称。
(六朝后)“余”、“予”在口语里消失,新出现的有:1.(秦汉)“身”字,如,《尔雅·释诂》::“身,我也。
”2.(六朝)有“鄙”、“民”、“下官”;方言词有(北)“奴”(或作“驽”,宋后只作女人自称)字,(南)“侬”“阿”字。
如:①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李煜《菩萨蛮》)②阿.见子敬,尚使人不能已。
(《世说·赏誉》)B.第二人称。
上古的第二人称代词统一为“尔”、“汝”两个。
“尔”渐作“你”。
新出现的有:“卿”“官”“仁”“尊”等。
C.第三人称。
A.“其”的用法扩大;B.(六朝)新出现的有:渠、伊、己、子(佛经翻译中)、他(别人)。
这些人称代词应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纯然指人的人称代词,即第一、二人称;第二类是兼指事物的人称代词,即第三人称。
(三)近代(元明清)其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生了新的复音代词,二是有些代词在形式上规范了。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仍是第一人称的基本形式。
约在宋代,北方口语里产生了“俺、俺们,咱(倃)、咱家、咱们,洒家”等第一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上古第二人称代词“尔”到中古时写作“你”,当时应用不广,一般仍用“汝”。
元明以后,“你”几乎成为唯一形式。
新出现“您”(“你们”的合音),可用于第二人称复数,相当于“你们”,也用于第二人称单数,相当于“你”。
第三人称代词近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最主要的是“他”,“伊”也用得较多。
“伊家”产生于宋代,元明曲中通用。
(以上内容的学习要求:了解概况。
)人称代词的发展(一)第一人称代词甲骨卜辞里有“我、朕、余”3个,后有“吾”、“台”(音“怡”)等;1.“朕”字在上古汉语里,“朕”可作主语、定语和宾语;例如:①《大丰簋》:“隹朕.又(有)慶。
《汉语史》疑问代词教案.doc
疑問代詞疑问代词发展概况1・上古疑问代词商代卜辞和西周金文都没有疑问代词。
疑同代詞分為指人和指物兩種,上古汉语代词是东周以后产生的,大致可以分為三系, 如下:第一,“谁、孰、畴”主要问人;第二,“何、曷、胡、奚”主要问事;第三,“恶、安、焉”主要问处所。
但三者之间也有交叉现象。
(此三组疑问代词要求掌握。
)2.中古疑问代词的发展中古疑问代词有很大的发展。
上古的“何、谁”等继续使用, 又产生了“多少、几多、那、若(则)、底(六朝。
何、什么)、等(六朝。
何、什么)、争(怎么)、怎、么、没、所”等及有关的复合疑问代词。
由“何”组成的“何当(怎能、何时)、何物(什么)、何意(为什么、怎么)、何缘、缘何(为什么)”。
“若、如”(问处所,哪里)。
跟“甚”有语源关系的有“是物、是勿、拾没、什么、什摩、什没、甚没、甚么、甚底、甚生”,还有“没、么、莽、阿、阿莽、阿没”等亦同源。
跟“争、怎”有语源关系的有“作什么、作么、作么生、作摩、作摩生、作没生、作勿生、怎生、怎生地”等。
(“生、么” 为词缀)3•近代疑问代词的发展(1)问人的疑问代词:一方面沿用中古的“谁、那个”,又出现了“兀谁,'(由“阿谁,‘变来,相当于“谁”)、那位(谁, 表客气)。
(2)问事物性状、时间、处所的:A.“那”。
中古的“阿那nd、那个、阿那个、那里、那边、阿那边”等近代仍在使用;近代新岀现了“那些、那些儿、那些个、那等(多么)、“那答儿、那儿”(哪里)、那里每(如何、怎么)、那门子(什么)、那厢(哪边)”。
B “甚5中古的“甚么、甚底、甚么样”近代仍沿用;新出现了“甚些、甚般(多么)、甚的样(怎样)、为甚么”等。
C “怎”。
宋以前的“怎么、怎生、怎么生、怎生地”近代沿用,新产生了“怎地、怎的”(怎么、为什么),“怎么个”(清代。
怎么、怎么样)、“怎么样、怎样、怎么着”,“怎么了”、“怎生般”(怎样)等D “多”。
中古的“多少、几多”沿用;新产生了“多早晚、多咱、多怎”(什么时候)、重要疑问代词的用法及发展:(1)“谁”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代词
古汉语代词
带词种类意义用法
古代汉语代词分人物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一些起取代作用的其他代词。
第一节人物代词
人物代词包括第一人物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台(y í)”“卬”。
“我”“余”“朕”三个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予”“台”“卬”是西周以後才出现的。
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文献用“予”,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左传》《国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般都用“余”,取代以後“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
“台”可能是“余”的变体,祗见於《尚书》,例如:
(1)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
(2)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尚书·说命》)
“吾”和“卬”都是来自周人的母语,“吾”在春秋时期进入了当时的
汉民族共同语——雅言,而“卬”只见於《尚书》和《诗经》,而且用例很少,沒有真正真入雅言。
例如:
(1)越予冲人不卬自恤。
(《尚书·大诰》)——按:越:语气词。
(2)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匏有苦叶》)——按:涉,徒步过河。
须:等待。
“我”“余(予)”“朕”“吾”这几个代词之间有表义上的差异。
“余(予)”是谦卑的說法,汉武帝时犍为文学(姓名不詳)注《尔雅》曰:“余,谦卑之身也。
”所以《尚书》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说法,没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说法。
周公自称“余小子旦”,不说“我小子旦”。
例如:
(1)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
(《尚书·金縢》)
(2)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维予小子,夙夜敬止。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
(3)(齐侯)对曰: 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 ( 《左传·僖公九年》)——按:唐·孔颖达《左傅正义》引犍为文学舍人《尔雅注》曰:“余,谦卑之身也。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称,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时用。
例如:
(1)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
”(《诗经·大雅·韩奕》)
(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楚辞·离骚》)
由于这个缘故,秦始皇二十六年钦定这个词为皇帝专用,后来各朝代的皇帝都因袭之。
“我”则是既无谦卑卑也无尊崇、倨傲义的通种说法,所以在“吾”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称复数一般都用“我”。
例如:
(1)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诗经·召南·草虫》)
(2)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
”(《尚书·君大》)
前一个例子中的“我”称代吟唱者本人,是单数,后一个例子中的“我”称代说话人和说话人双方,是复数。
此外,说话人提到自己的邦国时用“我”。
例如:
(3)齐人归我济西田。
(《左传·宣公十年》)
(4)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左传·庄公十年》)
例(3)(4)中的“我”都称代鲁国。
“吾”和“我”并行之后,在表义上也开始有所分工,“吾”有亲近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北京话中的“咱”“咱们”类似。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一般都用“吾”。
例如:
(1)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
(2)鬬伯比言於楚子曰:“吾不得志於汉东也,我则使然。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左传·桓公六年》)
例(1)中的“吾二臣”称代冉有和季路,是复数排除式;例(2)中的
“吾”称代说话人(鬬伯比)和说话人(楚子)双方,是复数包括式,例中的“我”称代楚国。
第一人称代词发展到魏晋时期,又出现了“身”和“侬”。
“身”字例如:
(1)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 身是张翼德也,可共来决死! (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2)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 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
( 《世说新语·文学》) 侬是六朝时期吴地方言。
例如:
(1)道子頷曰“儂知儂知。
”《晉書·簡文三子傳》
(2)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
(鲍照《吴歌》)
又作“阿儂”:
(3)吴人之鬼,居住建康……自呼阿儂,語則阿傍。
(《洛阳伽蓝记·景寧寺》)
唐代以後又作“儂家”:
(4)侯印几人封万户,侬家祗办买孤峰。
(司空图《白菊杂书之三》)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代词有“尔”“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里就有的,“尔”“而”“若”“戎”是西周以後才出现的,其中“戎”祗见於《诗经》,可能第一人称代词“吾”“卬”一样来自周人的母语。
和第一人称代词一样,第二人称代词“儿”“汝(女)”“而”“乃”之间也有表义差异。
“尔”与“我”配对,是第
二人称代词的通称形式。
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时用“尔”称代对方,用“我”称代己方。
例如:
(1)宋及楚平。
华元为质。
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汝(女)”与“余(予)”配对,是贱称形式,含有鄙贱的意义。
骂人或很不客气的时候用它称代对方。
例如:
(1)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
(《尚书·康浩》)——按:服,事,责任。
弘,大。
(2)(歜与职)二人浴于池,歜以扑抶职,职怒。
歜曰:“人夺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伤!”( 《左传文公十八年》)
“乃”与“朕”配对,是尊称形式,含有尊敬的意义,提到对方祖先或对方的功勋时多用它来称代对方,所以“乃”常作领属性定语。
例如:(1)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
往践乃职,无逆朕命。
”(《左传·僖公十二年》)
(2)朕心朕德惟乃知。
(《尚书·康诰》)
“而”表示亲密的意义,常用来称代亲近的人。
例如:
(1)公遽见之,执其手曰:“余知而无罪也,入,复而所。
”(《左传·昭公二十年》)
(2)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儵。
余,而祖也。
以是为而子。
(《左传·宣公三年》)
“若”在先秦文献中比较少见,《庄子》和汉代的《史记》里用得较多,可能是“汝(女)”字的一个变体。
例如:
(1)又为惠公从余於渭滨,命曰三日,若‧宿而至,若‧干二命以求杀余。
(《国
语·晋语四》)——按:此例韦昭注曰:“若,女也。
”与此例相同的内容《左传》作“女(汝)”。
(2)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邪?(《庄子齐物论》)
(3)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三、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没有地道的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三个都有指示代词功能,还没有完全从指示代词当中分化出來。
在这三个词当中,“厥”和“其”是古今关系,在西周金文和时代较早的《尚书》《詩诗经》里“厥”用得较多,春秋以後逐渐被“其”所代替。
这两个词在句子中只作领属性定语。
例如:
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
(《尚书·君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