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艺术管理
论东西方舞蹈风格的冲突与融合
论东西方舞蹈风格的冲突与融合随着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日益频繁,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东西方舞蹈风格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元素对比以及相互融合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历史背景东西方舞蹈风格的碰撞和融合,不仅是现代文化的必然产物,更是历史长河中的必然发展。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商业贸易上,更体现在文化和艺术的传播上。
例如,在中亚、北非等地,东方的舞蹈元素与西方的舞蹈元素融合,诞生出了世界闻名的肚皮舞和卡斯巴舞等形式。
而到了现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不同舞蹈风格之间的互动更加密集和广泛。
例如,在欧洲和北美等地,不少舞蹈学院和舞蹈团体都将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的舞蹈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和演出中。
二、元素对比要想了解东西方舞蹈风格的冲突和融合,首先需要比较不同舞蹈风格的元素和特点。
东方舞蹈风格强调柔美、细腻,注重身体的柔韧度和平衡感,例如中国的古典舞蹈和印度的卡塔克等。
而西方舞蹈风格则偏重于力量、速度,注重肌肉的张力和爆发力,例如芭蕾舞和现代舞等。
此外,在音乐和节奏上也存在着差异。
东方舞蹈往往与古典音乐或世界传统音乐搭配,表现出一种典雅、抒情的气质;而西方舞蹈则与现代流行音乐紧密关联,强调音乐的节奏感和动感。
三、相互融合在实践中,不同舞蹈风格之间的融合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
例如,西方舞蹈团体常常会邀请东方的舞蹈家和舞蹈团体进行联合表演。
这种跨文化的合作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和风格,更能够增强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在一些跨文化舞蹈创作中,融合元素的方式也非常灵活。
有些作品将东方和西方的舞蹈元素融合在一起,例如《穿越时空的碰撞》等作品;有些作品则将不同文化的舞蹈元素串联在一起,例如《丝路花雨》等作品。
这些舞蹈作品不仅以跨文化的身份亮相全球舞台,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的来说,东西方舞蹈风格的冲突和融合在当今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
中西方管理文化与艺术的比较
被西方管理界被誉为 “ 科学管理之父 ”的泰勒 曾指出: “ 所有 的 日常活动中不注意效率的行为都在使整个 国家资源 遭受 巨大损 失,而补救低效能 的办法不在于 寻求某些 出众 或 是非凡 的人,而在于科学的管理 。”把管理 的作用上 升到 了 个全新 的高度 ,把对事的管理放在 了对人 的管 理之 前,重 视程序化 的管理,以明确的计划 、组织 、控制 为内容 ,重视 合理 的组织系 统、合理的管理程序 、合理 的职责 分工、合 理 的工作标准 、科学的规章制度 、科学 的管理手段和先进 的管 理方法 。
三、中西方管理方式的融 合
我 国古典 的管 理理论 认 为人 的重要 性 高于 一切制 度 , 注 重身心的协调和平衡 ,将创建和谐 的人 际关系放在发展和 管 理的首位 ,强调领导 的管理方式 。我 国更多的实行任务 的 员工参与制定 ,协商 民主制等 ,其 实这 也是与我 国的国策相 适应 的,提 出 了 “ 企业是我家 ,管理靠大 家”等 口号 ,更加 体现 了人文作用。 中国传统管理有浓 厚的人文气息 ,是领 导 学 的内容,从领导的角度说 ,它 也是 “ 科 学 ”。与 中国的感 情 管理不同,西方更注重规章制度 的完善 ,拉关系走后 门的 行 为受到鄙视 。刚性的管理往往 限制 了人 们求知和探索 的热 情 ,压抑 了创 造力 的发挥 。长 达9 年的霍桑 试验分 析表 明: 人应 该是社会人,只有在周边环境和 生存 条件都适宜 的情况 下才 能更好地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 的加快 ,工作对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要 求 越 来 越 高 ,单 纯 的管 理 , 已经 不 能 满 足 社 会 的需求 ,所以开始从法制转 向与人 治结合 的方式 ,才能更好 地 适 应 社 会 的发 展 。 我 国社会 处于 一个快 速发 展 、积极 进 步的 时期 ,尤其 是改革开放 以来,发展 中国特色 的社会 主义方针的实施 ,建 设 社会 主 义 步 伐 的 加 快 更 是 为管 理 提 出 了 艰 巨的 任 务 , “ 仁 治 ” 延 续 我 们 中 华 民族 仁 义 治 国 的传 统 , 企 业 发 展 同 时 也 吸 收了这种思想 ,和谐被赋予 了新 的时代 内涵,成为社会 发展 的主旋 律 。在这种 大环 境下 ,加 快法 治制度 的引入 ,更好 地对 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创造 出一套适合我 国经 济发 展 、社 会需 求 的管理理 论迫 在眉 睫 。对 于 这种 理论 的创造 我 们有宝贵的基础 ,强烈 的人本主义 氛围 ,更有凝聚力 的社 会 ,这些都 为理论 的发展提供 了优秀的土壤 。
东西协作计划实施方案
东西协作计划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西协作计划应运而生。
东西协作计划旨在促进东西方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东西协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目标设定。
1. 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2. 促进经济合作,搭建东西方经济合作的平台,推动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 加强教育交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学者、学生之间的互访与交流,促进东西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三、实施策略。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西协作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 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 拓展合作渠道,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拓展东西方合作的渠道和平台,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
4. 加强宣传推广,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东西协作计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 加强项目管理,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对各项合作项目的跟踪和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具体举措。
1. 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文化节、艺术展览、文化讲座等,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2. 搭建经济合作平台,举办东西方经济合作论坛,促进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交流。
3. 推动教育交流项目,建立东西方教育交流项目,鼓励学者、学生之间的互访与交流,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4. 开展专业合作项目,在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开展专业合作项目,推动双方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各方沟通与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 健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体验和艺术美的学科,是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东西方两种美学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以轻松的语气,为您比较东西方美学理论,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美学的魅力吧!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是源于东方文化传统的一种美学思想体系。
它强调的是对于自然的感悟和和谐的追求。
在东方美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广泛接受,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
东方美学注重以心灵为中心去感受自然,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在东方美学理论中,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东方文化中的笔墨艺术,如中国的水墨画,日本的和风美术,都注重通过简约而富有内涵的形式来表达感悟。
这种审美追求使得东方美学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考。
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是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对艺术作品的理性分析和审美原则的探讨。
西方美学强调理性思考和分析,认为艺术作品应该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来传达深层的意义。
在西方美学理论中,审美体验是个体主观感受的结果,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可能不同。
西方美学也强调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独立性,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表达的结果。
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个体主义和自由发挥的思想深受赞誉。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比较虽然东西方美学理论有着不同的重点和观点,但它们都致力于探讨艺术和审美的本质。
东方美学强调心灵和自然的和谐与共生,西方美学则更注重理性思考和个体创作。
东方美学更注重内在的感悟和表达,倾向于用简约而富有内涵的形式来表达情感,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而西方美学则更注重外在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追求艺术作品的深层意义和个人表达。
在审美体验上,东方美学更强调的是自然的感受和人与大自然的共鸣,而西方美学则更强调个体主观感受和理性思考。
东西方美学理论在艺术和审美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东方美学注重内在的感悟和和谐的追求,而西方美学则强调理性分析和个体创作。
无论是东方美学还是西方美学,它们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和审美的本质。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2、对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3、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4、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xx: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
西方: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
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xx: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起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①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
如管子的“民本”管理思想与“德能兼备”的用人标准;儒家“民本论”和“任而能信”的思想;墨家用人“唯贤”的思想和“个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选才方法等。
东西方商业管理哲学
东西方商业管理哲学商业管理哲学是指商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一套原则和价值观念,它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东西方商业管理哲学是指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商业管理思维方式和理念。
东方商业管理哲学强调集体主义、人情关系和长期利益,而西方商业管理哲学则注重个人主义、市场竞争和短期效益。
这两种商业管理哲学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商业管理理念。
东方商业管理哲学强调集体主义和人情关系。
在东方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这种思维方式在商业管理中体现为关注员工的感受和福利,注重团队合作和共同发展。
东方企业通常注重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此外,东方商业管理哲学还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注重建立良好的人情关系,通过互相帮助和互惠互利的方式来实现商业目标。
在西方商业管理哲学中,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是核心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被视为非常重要,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和利益最大化是商业管理的主要目标。
西方企业通常注重个人的创新和自主性,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人才能,追求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功。
此外,西方商业管理哲学还强调市场竞争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竞争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进步,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商业目标。
东西方商业管理哲学的差异并不代表优劣,而是源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
在实际的商业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东西方商业管理哲学的优点,形成自己的商业管理理念。
比如,东方商业管理哲学的关注员工感受和人情关系可以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忠诚度;而西方商业管理哲学的个人创新和市场竞争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进步。
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避免东西方商业管理哲学的缺点,比如东方商业管理哲学中可能出现的权力滥用和人情主义问题,以及西方商业管理哲学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碰撞与融合艺术美学是指探究艺术作品的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艺术界和文化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不断碰撞、融合,给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可以从美的本质、审美标准、美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1、美的本质中西方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美的本质被理解为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唯一性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被理解为是主观感受的、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美是在人的主观感觉中产生的,是否是受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2、审美标准中西方在艺术审美标准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主要基于其艺术性、独创性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在东方,更注重作品的情趣、内涵和意境等方面。
因此,在东方,一些简单粗犷的艺术作品,也能得到受众的高度赞誉。
3、美学语言中西方的美学语言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人们用“美”、“丑”、“优美”、“优秀”等词语来表达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而在中国,人们常用“意境”、“气韵”、“情趣”等词来默示艺术的美感。
以上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的不同,但不同并不代表对立,相反,通过相互的理解和包容,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不断发生着碰撞和融合,推动着艺术发展的进程。
二、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融合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西化,而是指中西方之间的艺术和美学交流,以及互相借鉴、吸收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艺术美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吸取优秀的文化成就,不断创新和发展。
1、交流与融合自唐朝开始,中国和西方就有着频繁的交流,从唐代密使玄奘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紧密。
这种交流在艺术领域也同样存在。
例如,唐朝时期的马可波罗曾到中国游览,将中国的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带回欧洲。
在中国,西方油画和写实主义艺术的引入,对传统绘画和艺术审美理念产生了一定影响,激发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东西方管理文化异同
东西方管理文化异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探索与实践,而今尽管各国都大张旗鼓提倡,但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同,所采取的理论观点与方式方法自然会千差万别。
东西方管理本质西方: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于独立人格的人文主义。
西方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体现着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它是以追求利润和提高自身效率为目标,以追求自我价值为动力的。
在西方管理文化的背景下,各国为适应各个时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形成了门类众多的流派,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众多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流派。
19世纪,以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W·泰勒为主,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到管理实践中,将人与机器相结合,要求达到人—机的最佳匹配,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
泰勒的管理只是物本管理并非人本管理。
泰勒把如何工作的决策权留给了企业所有者,该时段的管理本质就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工作,即强调控制。
古典组织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
他从管理的职能角度来定义管理,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这个理论后来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
行为科学理论流派。
20世纪30年代的管理学者发现只注重劳动效率远远不够,因为健全的人际关系更能提高生产率,这就把人提升到“社会人”的地位。
但这时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所确认的管理本质仍不是激励,只是把激励当作管理的一种手段,管理的本质还是物本管理,其中梅奥及其霍桑实验就是典型代表。
现代管理理论流派。
现代管理理论流派被分成很多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量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以及经理角色学派等。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詹姆斯·穆尼、哈罗德·孔茨以及威廉·纽曼。
法约尔从职能的角度定义管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詹姆斯·穆尼的观点是管理本质是激励;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本质是协调;威廉·纽曼认为管理是使一个人群团体努力朝某个目标前进所作的指引、领导和控制;此时人已被当成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详细内容
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详细内容【摘要】东西方舞蹈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巨大差异与冲突,但也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东方舞蹈注重内在的意境和表达,而西方舞蹈则更强调技巧和力量。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两种舞蹈文化相互借鉴、影响,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共同点在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未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东西方舞蹈文化仍将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与探索,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舞蹈形式。
通过对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东西方舞蹈文化、冲突、融合、历史背景、差异、相互影响、共同点、发展趋势、总结、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东西方舞蹈文化东西方舞蹈文化各具特色,是世界舞蹈文化的两大支柱。
东方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舞蹈,注重内涵和文化内在的表达,强调舞者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交流。
西方舞蹈文化则起源于欧洲,现代舞和芭蕾舞等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注重技巧和形式的完美,追求舞蹈的美学和视觉效果。
东西方舞蹈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东方舞蹈文化强调内心的表达和精神境界,西方舞蹈文化追求形式的完美和节奏感。
两者在舞蹈形式、音乐配合、表演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正是这种差异促成了东西方舞蹈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通过对比和交流,东西方舞蹈文化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世界舞蹈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为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论文目的和意义论文目的和意义是探讨东西方舞蹈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深入分析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艺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比较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历史渊源、差异与共通之处,揭示文化交流中的碰撞与融合,探讨如何在现代全球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实现文化间的互相理解与包容。
东西方管理思想交融
其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 从理论到理论,不能只图新鲜,囫囵吞枣,满足于一知半 解 – 事实上,科学管理依然是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从整个 公共管理层面来看,硬性经济指标虽然上去了,高档消费 品增多了,但食品质量危机、交通秩序紊乱、矿难事故频 发等问题,无不凸显出科学管理的软肋。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西学东渐——西方管理思想在现代 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西方管理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西学东渐——西方管理思想 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西方管理文化和东方管理文化构成了 世界两大文化主流。在过去很长一段 时间内,人们都认为西方文化是最好 的,忽视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但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亚经济的 崛起,人们开始关注东方文化,探索 东方管理模式,促进了东西方管理思想 的交融„„
二、西方管理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 的改变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在我国的传 播,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摆脱了 单一的“计划命令式”,开始呈现出 多种管理方式相互并存、互为补充的 局面。
二、西方管理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西方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过程
新趋势—— 人本管理
批判吸收
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
(4)开始重视人本管理
源于东西方对人本管理思想的理解和侧重有所不同:
– 对人的理解和侧重方面:中国重“群体人”,西方重 个体人;
– 对人的重视层面:中国重“情”,西方重“理”;
– 对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和态度:中国——“人是目的”, 西方——“人是手段”上;
– 人本管理的方式不:中国重引导与教育,西方强调程 序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二)2024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二)引言概述: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有趣的话题。
本文将分析和比较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介绍东西方管理思想背后的文化差异。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五个主要方面的差异,包括领导风格、沟通方式、决策过程、目标制定和团队合作。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差异,并提出一些对于全球化时代管理者的建议。
正文:一、领导风格1.东方管理风格强调授权和团队合作,西方管理风格则注重个人权力和指导力。
2.东方领导者更倾向于传统的威权式领导方式,而西方领导者更倾向于民主式领导。
3.东方领导者更加注重关系和尊敬,而西方领导者更加注重业绩和结果。
4.东方领导者更倾向于以身作则,而西方领导者更倾向于以口头指导为主。
二、沟通方式1.东方文化重视间接和非言辞的沟通方式,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直接和言辞的沟通方式。
2.东方沟通方式偏向于含蓄和隐晦,西方沟通方式偏向于直接和明确。
3.东方员工更习惯于通过非言辞的方式传递信息,而西方员工更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4.东方沟通方式注重维护面子和和谐,而西方沟通方式注重解决问题和表达观点。
三、决策过程1.东方决策过程偏向于集体决策和共识,西方决策过程偏向于个人决策和权威决策。
2.东方决策过程注重面向团队和集体利益的结果,而西方决策过程注重个人利益和成就。
3.东方决策过程倾向于慎重和缓慢,西方决策过程倾向于快速和果断。
4.东方决策过程注重考虑多方观点和意见,西方决策过程注重单一决策者的意见和决定。
四、目标制定1.东方管理思想注重长远目标和持续发展,西方管理思想注重短期目标和即时成果。
2.东方管理思想强调组织的整体方向和发展,西方管理思想注重个体目标和个人成就。
3.东方管理思想更加注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西方管理思想更注重快速和灵活的适应环境变化。
4.东方管理思想更加注重利益共享和团队的共同目标,西方管理思想更注重激励个体的个人目标和回报。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01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及融合趋势摘要: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决定了东西方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也是不同的。
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下,我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照抄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合适我国国情的,只有在充分考虑各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有扬弃地选择适合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做到古为中用,洋为中用,才能真正找到一条适合我国企业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文化传统;价值观;差异;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一、东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一)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早熟和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
将人物化。
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二)对效果(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上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志轻功,服从于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欲望被看作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被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四)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二、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文化是造成管理现实的原因,而管理则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总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并受特定文化传统的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因此,从上面对东西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差异的分析,不难推出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东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在对人和物的态度上分居两极,则在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就自然有如下差异:1、中国:重视人的力量,对人施加艺术化的管理。
艺术管理学科本土化进程中西为中用的教学模式——湖北美术学院艺
术 的距 离越来 越远 ,艺术管 理学科 的重要 发展规 律就会被 忽 视 。这 样会 导致今后 整个业 界 的发展都会 出现偏 差 。事 实上 无论 从传统 还是现代 ,无论 从文化 意义还 是现实 意义 ,艺术 管 理的主体 都应该 履行这样 的职 责 :首 先是传播 艺术理 念 ,
己的人 脉关系 向学生介绍 更多艺术 机构 的管理人员来客 串教 授 ,也帮助学 生对于行业 发展现状 有更深入 的 了解 。另外 , 在欧 美艺术管理 的课堂上 ,案例 教学使用 非常普遍 ,学生 的 课堂表 现往往成 为教师评 定学 生成绩 的重 要依据 ,因此 ,学
艺术管理学 创始人 、美国 国际艺术管理教 育者协会 ( A A A E )
前主席 琼 ・ 杰 夫瑞教 授 则认为 艺术 管理 的核心在 “ 艺术”。
她认为 ,要从事 艺术管理研 究,必须 首先 了解 艺术 ,了解 艺
术 家 。在 教 授 看 来 现 今 的 艺术 市 场 频 频 出现 的 大 宗 交 易 、 学等 于一身 的艺 术管
理学 ,也 逐渐在 当今艺术市场 体制下 成为一个 关注度很 高的
新型学科 。
价作 品,让人们 的价值取 向出现 了偏 差 ,过度 追求利 益的最
目前 学术 界 较 为认 可 的编 著 《 国际 公共 政 策与 管理 百
简单 表述为 “ 将 五个传统 管理职 能—— 计划 、组织 、实施 、
监 督、控制—— 在表演 或视觉 艺术 的创 作 以及 艺术作 品的展
示 中的应用 。 ”这一 概念立足 于管理 学科的基础职 能之上 ,
一 0 7 8
教 学 研 究l T e a c h i n g a n d R e s e a r c h
中西艺术管理教育哲学和价值论文
在个体与集体的利益问题上,中西管理哲学也显示其不同之处。在这里可以称之为“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之不同。“人本主义”在古希腊时期指的是“发展人的德性”。在管理层基于效率和技术而忽视人的条件下,西方管理开始回溯“人本主义”的基本内涵,并基于人类行为学的方式注重对个人的管理。梅尔对于这样的管理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即管理是关于人,人内在的价值和成就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在现代张扬个人主义的西方国家中,管理者高度重视创造环境和条件来激发个人的创造力;被管理者被看做是一个个体,强调其个人的自由和喜好、上下级间的“以事为先”和团队协作。在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中显示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智慧。其最早为我国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提出,而“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尽心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理论在艺术管理中展现出既能够偏重于对于艺术家需求的满足,提供足够的容错能力,又能够促进对于艺术家整体和谐的智慧。然而在这样的中式管理模式下,有些管理者会综合德、仁与自己的权威于一身,在艺术机构里表现为“家长式管理”[7]。这尤其表现为儒家文化圈影响下的日本、韩国和印度,却对艺术家个体的实现和利益造成一定的阻力。总体而言,西方的管理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平等,而儒家影响下的管理模式更偏重于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和集体概念。
中西艺术管理教育哲学和价值论文
中西艺术管理教育哲学和价值论文
艺术管理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对于该学科的重要性,布法罗大学乌代苏克海姆(UdaySukhatme),约翰托马斯(JohnThomas)和尼尔斯奥尔森(NilsOlsen)认为:艺术管理依托于法律、管理和艺术,有着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学习和分析机会[1],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或多或少也受到商业管理学科的影响。在中国的艺术管理高等教育中,其教授的基本管理思想主要来自于西方的商业管理。而随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价值逐渐被世界所认知,“西方思想管事,中国思想管人”的艺术管理教育思想逐渐被管理界认可。本文在对比中西方艺术管理教育哲学思想的同时,也试图解释和论证其背后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
东西方艺术观念比较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
东西方艺术观念比较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具有不同的涵义中国艺术倾向人文社科的研究,西方艺术注意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这与东西方文化传统对艺术的内容、含义不同理解有关。
西方艺术主要是指造型艺术,以建筑、雕塑、绘画等视觉艺术为主。
西方艺术一词含义是美的事物的创造或表现,源于拉丁文Art,原意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
泛指各种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等。
现代尤其是指视觉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刻等①,现代的西方艺术史是建筑、雕塑、绘画的造型艺术史。
西方文艺复兴后的西方艺术接近于自然科学②,涉及透视学、解剖学、数学、色彩学、地形学、建筑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
西方高校中与艺术系、艺术史系并列的是戏剧、音乐、舞蹈系,艺术系是造型艺术。
西方的艺术系与艺术史系倾向于视觉艺术,其中视觉艺术的建筑、雕塑、绘画发展及演变构成艺术史的内容(图1)。
中国古代艺术以礼乐一体为特征,强调艺术的社会属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表现,艺术门类包含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篆刻、工艺、戏剧、曲艺③、杂技等(图2),中国文人士大夫艺术有琴、棋、书、画的传统,有诗、书、画、印合一的倾向,中国艺术的书法、篆刻在西方艺术门类是没有的。
中国文人诗画书法艺术主要是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排遣艺术家的情感成分比较多,对于自然科学的理性规律把握较少,这是中国历代文人画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成就非常高,属于百工的范畴。
现代中国教育体系将建筑隶属于工学院,工科建筑的理念削弱了现代中国建筑的艺术品质。
从简略的东西方艺术比较可以看出一个大体的趋向,西方艺术内容比较单一,中国艺术内容非常庞杂;西方的艺术接近自然科学,中国艺术接近人文科学;西方艺术走向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的创新之路,中国艺术走向与文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结合的道路。
浅谈东西方艺术文化
浅谈东西方艺术文化内容摘要: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各个国家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一笔无价的财富,每个国家、民族,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
因而文化就成为人类历史上探索和总结的永恒话题。
东西方艺术文化是两种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类态。
艺术是跨越地域的,尤其在当今开放的社会,信息畅通,艺术的传播瞬间即逝,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地把握住艺术的闪光点,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关键词:文化艺术写意要比较东西方艺术文化,首先要了解文化的定义,也就是它的内涵。
自人类发源还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纵说纷纭,目前比较被认同的观点是英国人文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我要比较得是东西方文化中的艺术部分。
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开放性与兼容性基础上的,东西方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都具有这种鲜明特征,相互吸收、借鉴是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途径,但吸收、借鉴并不等于移植,失去自我,它必须遵循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并与本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
东西方艺术文化作为现代最具活力、创造力的两个此消彼长的阵营来说,它们的差异是整个人类文化现象里很有意思的部分。
东方艺术是指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艺术,西方艺术是指以欧洲为中心的艺术,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和美学追求,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东西方艺术曾经相互发生过重大影响。
东西方艺术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审美实践、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也就不同,艺术特点相差很大。
东方人强调创造的直觉,西方人强调批判的理性。
传统西画尊从“客观观察”,力求“再现现实”,中国画崇尚“天人合一”追求“画中意境”的不同。
东方艺术的形而上学的最重要特色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价值是通过“写意”的意象性造型和意向性色彩,借笔墨的无穷变化写胸中逸气,以山水为大部头,以景照人,关怀的还是作为观此景的人的内部环境。
论述适合我国文化艺术管理的管理之道
论述适合我国文化艺术管理的管理之道建设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管理教育体系中国艺术管理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国内行业排头的艺术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下均设置了艺术管理方向。
中国在培养艺术管理人才方面,历经了约十年的时间,这在管理学科系统中可能是处于幼儿时期,相对缺乏经验,而且很稚嫩。
但也许正是因为年轻,所以才充满活力,善于汲取百家之长而完善自己。
在北京舞蹈学院召开的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艺术管理论坛会议上,聚集了国内外知名的同行专家,这将对中国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笔者长期从事艺术教育管理工作,并同时担任艺术管理方面的研究生导师,根据此次年会的目的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中西管理的差异与优势互补如果说,凡属协调两个人以上的人群和团体的行动、思想的行为就可以称之为管理的话,那么管理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
而且自人类文明形成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悠久的管理思想史。
公元前400年左右就产生了古罗马和古希腊的管理思想,距今己有24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据《周礼》记载,夏商两朝己分别有类似占卜的书籍,名《连山》和《归藏》。
主要用于国家大事实施前的吉凶预测。
以此推论,中国的管理思想有不少于5000年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的管理思想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和最丰厚的文化传统。
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的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逐步进入中国,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从20世纪50年代起,当时的苏联以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的身份向中国提供了多项重大项目的援助,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多项事业和管理上全面向苏联老大哥学习。
尤其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用了短短15年的时间,便奇迹般地发展为能与美欧抗衡的超级大国,因此,苏联的成功经验必定对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1958年,毛泽东最先提出了不能照搬苏联模式,要从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下令将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产生了中国的“地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自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与之密切相关的美、欧、日、新、韩等国的管理思想理念、制度方法也进入中国,其中美国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思维方式,管理思维方式P2-3 (名词解释/大题)什么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宏观、微观、亚微观世界或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认知方式和方法。
它是由一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期的先哲们对宇宙万物的认知方式和途径的不同,感悟理解的层次和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人们观察、思考、判断、决策、处理问题的基本的思维习惯、方式和方法。
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又会通过文化、教育、习俗的潜移默化作用而为整个民族所认同和接受,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决定人们对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的选择取向,并由此形成一种民族文化传统。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两千年间变化不大,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孔子、老子等人已对人类生活的问题想得太周全,以致后来人很难超越他们。
德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西方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都是在解释柏拉图。
思维方式是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什么是管理思维方式管理思维方式是人们关于如何观察、思考、认识、处理管理问题以及进行相应的判断、决策的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态度。
主要解决管理问题的出发点、着眼点、入手处和归宿点的问题。
管理思维方式与民族文化的联系管理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民族思维方式在管理上的表现,它会影响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是区分不同管理文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
思维方式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思维方式既反映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又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的不同。
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的不同特点或表现形式。
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思维方式和管理价值观。
2、文化与文明的联系。
P7梁漱溟对此的定义:生活中呆实的制作品算是文明,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
胡适对此的定义: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它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文明:凡是由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为满足人类感官需要和为了实现或表达某种价值观念而规定的形式化的一切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们凭感官就可以观察感受得到的东西,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
文化:凡是由人类的精神活动、智慧积淀而形成的潜在的、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须要用心去体验感悟才能够领会、理解和把握的,能对人类的心灵起潜移默化作用的因素。
其中包括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众普遍起作用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精神信仰,以及思想理论学说等要素。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文化是内容,文明是形式;文化是本质,文明是现象。
文化观念外化为有形的东西就是文明。
文化与文明之合称为统称,谓之“人文”。
任何文明背后都有其文化内涵在起作用,文化决定了不同文明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体现并积淀在不同的文明形式中。
而不同的文明表现形式又反过来影响和强化着人们的文化观念。
文明无国界,文化则有民族,但文化无优劣之分。
文明的内涵是静态的,而本身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演化的状态和外在表现形式,却是不断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
文化的内涵是动态的,而其本身作为影响并决定着文明发展趋势的价值观念或精神信仰等内在因素,却往往是千古一贯,没有多大变化。
作为一切有形的能够满足人类感官需要的文明成果可以全世界分享,但文化上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精神信仰等的引进、学习与接受则往往很困难。
3、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
P10-11根本差异:天人相分(西方)与天人合一(东方)。
西方文化的本质是生活文化或世俗文化,是感官观察和理性思辨的产物。
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实证研究是西方人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其本质是生活文化,故重功利,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和当下的生活享受,以实用主义为目的,回答“人如何活着”的问题,重在解决人类的生存条件问题。
东方文化(中国和印度)的本质是生命文化或修道文化,是生命体验和直觉感悟的结晶。
其核心和根本特点是天人合一,向内追求,崇尚和谐。
其认识世界的方法是直觉感悟、体验证悟,以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阐释人生存的价值、意义和生存方式的选择问题。
4、原子构成论的宇宙本源观。
P21-22(选择题/材料题)西方文化是原子构成论希腊早期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提出 “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和元素”,无限是指一种混沌不定的物质性东西。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万物的始基是气”,冷热作用使气稀薄或浓缩而形成各种物质。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火,提出“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观点。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数,并认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是一个数目,一切都是和谐的。
”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说”和“射流说”阿那克斯哥拉提出“种子说”,种子是体积很小很小的物质微粒。
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一切事物都是有这两者构成。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念”,唯有理念是不变的,完善的,真实的,绝对的,且最高级的理念是“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有一种没有任何质料的“一切形式的形式”,它是万物所追求的最终目的——“第一推动力”黑格尔提出”绝对精神“的思想源头所在。
5、天人相分的认识世界方法。
P22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方法(天人相分)是一种把认识对象进行切割分解式的认识方法。
这种分析性思维方法,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过程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具体问题从整体背景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研究。
它追求概念定性表达的准确性和定量分析的准确性,而后运用逻辑的归纳、演绎等推理手段,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所谓本质和规律。
这种方法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现象与本质、时间与空间,并把两者分离。
对立起来分别研究,此为天人相分的研究方法。
西方这种天人相分、分门别类,把研究对象细分化,孤立地研究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通过实验进行还原式分析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也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甚至精神研究上,如精神分析学,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势不断强化。
发展线索柏拉图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提出”分类“的观点(分类研究的鼻祖)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此法的得失从一方面看,分析越来越细致深入;但另一方面,由于人为隔断事物整体的内在联系,实际上是使人们的视界越来越狭隘了,很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盲目性与局限性。
6、通过实验方法发现管理规律。
P54(了解·选择题)西方管理崇尚理性,力图用关于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知识来指导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主要是绩效)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或方法是否正确、行之有效。
主要表现在进行概念假设,定义管理,通过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建立理论体系通过实验方法发现管理规律通过观察总结管理经验,概括管理规律感通人心的管理心经(要会解释《中庸》给出的材料 P113)中国的学问是关于人心的一门靠直觉”感而遂通“的感应和体认的学问。
解释P62《大学》(曾子)的这段话“止定静安虑”几句话,已明确向人们揭示了她是一种功夫次第,与佛家所讲的”戒定慧“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学》里所说的格物致知,是指格除物欲、止掉贪恋,进入忘我的境界的感格证悟,因为唯有如此获得的”知“,才是从根本上”知“,才是至高无上的”知“。
只有通过老子所说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真修实证,才能真正”明明德“,获得至高无上的智慧真知,并由”内圣“而”外王“,收到德满天下的修齐治平功效。
这就是中国管理文化的管理之道,也是全人类应当走的管理正道。
7、中国文化的“道”观 P55-57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感悟为主,逻辑思维为辅。
道,无法用概念、语言表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西方文化所讲的“规律”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中国文化所讲的“道”不是一种知识体系。
“道”可心受,不可言传。
(道可受兮,不可传《楚辞·远游》屈原)道是无法传授和学习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道也只是教授修道的方法;佛家云”涅槃妙心,甚深法门“,教人自明自心,自见自性。
道可通过心传感受领悟。
“道”要靠心性的修炼去“实证”,靠顿悟即大彻大悟而获得;而非依靠概念分析、逻辑推理的纯思辨这些在佛家称之为“缘虑心”的妄想、分别、执着意识所能奏效的。
修道就是修己以合道,通过修道来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宇宙万物,即尽己性,以尽人性,尽天地万物质性。
悟道,了道——了解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发现宇宙大自然的根本法则,即大智慧的成就。
“悟道”,是对宇宙万物系统整体的体认觉知。
中国文化所强调的“道”包括有形与无形、物理与人伦、自然与人文,心神内外,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相统一的共同的大道理。
“悟道”的结果,是一通百通,一得永得。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文化强调通过“悟道”去体认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之真或者说本来面目的观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释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可感而不可道和不可见。
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
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
8、西方人生道德理想的六种类型。
P142(选择题)毕达哥拉斯式的宗教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理想国,叔本华、哈特曼之厌世主义,以求或超越现实世界而达“死后世界”(毕达哥斯拉),或“理念世界”(柏拉图),或使“生存意志之寂灭”(叔本华),或使“现实世界化为虚无”(哈特曼)。
希腊斯多戈、伊壁鸠鲁派,及近代斯宾诺莎之安于现状,而求“内心之自由”为人生目的者。
希腊享乐主义派、近代培根、边沁、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派,此派以肯定人生目的在追求现实的快乐与幸福,而以征服自然或改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为获得物质享受的途径和手段。
斯宾塞、尼采、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等,主张以理想社会之实现为人生奋斗目标者,此派以进化论理论为依据,其着眼点不在现实世界,而在将来的“黄金世界”或“极乐世界”或“超人人种的出现”的世界。
耶稣和虔诚基督徒之人生理想,为从尘世上升天国,而其理想实现途径不在超越现实世界,而在通过“忍受一切苦难”的现实世界的苦痛与罪恶的承担才能够达到。
由希腊亚里士多德、中世纪之托马斯,至近代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以下之人文理想主义者之人生理想。
此类人生理想基于推崇宗教生活之超越的形上信仰,同时又肯定人生各种现实的政治、艺术、学术、道德的人文活动价值。
9、文艺复兴与三大功利伦理。
P147-149 (简答/论述)文艺复兴提出解放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口号,为资本阶级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的政治社会学说的产生和争取政治自由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也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三大功利伦理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机制和客观要求。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阐述了他的三大功利伦理。
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的人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