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H农用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量化、无量纲化方法
农用地定级规程
农用地定级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档案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507—200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2001年11月12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中国土壤普查技术》(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2年5月)《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农用地:本标准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农用地级: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修正法: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样地法:样地法是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定级因素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4总则4.1目的与任务4.1.1目的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质量及分布,为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估价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最新农用地新估价规程完整
农用地新估价规程完整------------------------------------------作者xxxx------------------------------------------日期xxxx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我国农用地估价的范围、引用标准、总则、估价方法、宗地估价方法、基准地价评估方法以及征用价格评估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用地和其它可开发整理为农用地的后备土地资源的价格评估。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
在本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18508-2001);3)《农用地分等规程》;4)《农用地定级规程》。
第一篇总则3、总则3。
1规程制定的目的本规程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为规范农用地估价行为,统一估价程序和方法,保证估价结果客观、公正、科学、合理提供技术规范.3.2 农用地估价基本原则3。
2。
1 预期收益原则预期收益原则,是指农用地估价应以估价对象在正常利用条件下的未来客观有效的预期收益为依据。
3。
2。
2 替代原则替代原则,是指农用地评估应以近邻地区或类似地区的功能相同、条件相似、交易方式一致的农用地交易实例的市场价格为参考,经比较修正后估算出待估农用地价格.3。
2。
3 报酬递增递减原则报酬递增递减原则,是指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变动的原则。
在投入水平较低时,每增加各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量,纯收益均会随之增加;但增加到某一数值以后,若继续增加投资,其边际纯收益递减。
这一规律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估价中应充分依据这一原则。
3.2。
4 贡献原则贡献原则,是指农用地的总收益是由农用地及其各种投入共同作用的结果,估价时要充分考虑农用地对总收益的实际贡献。
3。
2.5合理有效利用原则合理有效利用原则,是指对待估农用地所设定的利用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土地质量的效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不会使其土地质量明显降低和对其周围土地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或危害.判断和确定待估农用地合理有效利用方式应考虑的原则主要有:1)持续的使用:根据农用地自身条件和有关规划的要求,评估对象土地按照所确定的使用方式使用应是多年持续的,并能保持持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方案
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方案首先,确定评价指标。
耕地质量评价应从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等多个指标来综合评价耕地质量。
土壤质地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颗粒组成、颗粒度系数、容重等。
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有机质含量、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
土壤水分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持水能力、渗透性等。
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
其次,建立样地调查体系。
样地调查是耕地质量定级的基础,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耕地样地进行实地调查。
样地的选择要考虑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农业类型等因素,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地的规模和数量要满足统计学的要求,同时要保证调查工作的高效和及时性。
然后,确定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是通过对样地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建模来完成的。
评价模型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如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
通过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和归一化处理,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评价模型要经过实地验证和调整,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最后,确定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评价结果,将耕地分为不同的质量等级。
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农作物的要求来确定。
一般可以将耕地分为优质、良好、中等和较差等几个等级,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表示。
质量等级划分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以方便农业管理和土地利用决策。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方案还应包括数据采集和处理、评价结果的呈现和报告编制等环节。
数据采集和处理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评价结果的呈现要直观、易懂,报告编制要规范、科学,以便于决策者和农民的参考和应用。
总之,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方案是评价和分级耕地质量的科学方法和程序,它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土地利用的变化。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
1.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评价土壤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
常通过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来评价土壤
肥力。
不同的土壤肥力水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
此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是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土壤适宜度,土壤适宜度是指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适宜程度。
土壤适宜度的评价通常包括土壤质地、排水性、通气性、保肥保墒
能力等指标。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中,评价土壤适宜度是必不可少的。
3. 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土壤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以及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的程度。
评价土壤环境质量通常包括土壤中
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情况、土壤污染程度等指标。
土壤环境质量
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品质和人体健康,因此在农用地质量分
等定级中,也需要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是一个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土
壤适宜度和土壤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过程。
通过科学的评价和
分级,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体健康。
农用地分等在定级中应用
1061
5.6
29
元宝山区 风水沟镇 哈头拉木
一年一米熟,玉 平原
11
150403 30.28
1061
5.6
34
元宝山区 风水沟镇 哈头拉木
一年一米熟,玉 平原
11
150403 119.6
1061
2.8
18
元宝山区 风水沟镇 大北海
一年一米熟,玉 平原
11
150403 54.85
1061
7
233 元宝山区 建昌营镇
农用地分等成果
“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那么表; 指定作物分等计算结果表; 分等多作物综合计算结果表; 分等结果面积汇总表; 分等结果地类一面积汇总表; 标准样地属性数据表; 分等单元综合数据表。
农用地分等成果
〔4〕数据表格成果 农用地分等单元原始属性数据表; 农用地分等根本参数表; 农用地分等指定作物根本参数表; 样点产量一投入调查数据表; 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汇总表;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定级中的应用
〔5〕在土地经济等值区图上查找分等单元对应的土地经济系数, 计算农用地等〔经济等〕指数。
Gi=Yi·Kc 其中:Gi为第i个分等单元农用地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Yi 为第i个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Kc为指定作物的土地 经济系数。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定级中的应用县级农用地单元综合属性数据表
农用地分等成果
2、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
〔1〕文字成果 农用地分等工作报告; 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 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设置报告〔附样地照片〕。
农用地分等成果
〔2〕根底资料汇编 原始数据与资料; 中间成果资料(分等因素分值图); 标准样地图片册; 相关的工作文件、技术文件等。
农地分等定级
1 F j = ∑ f ijWi n j =1
fij: 第j个单元第 个因素分值; 个单元第i个因素分值 个单元第 个因素分值; Wij:第i个因素权重;n——因素个数; 个因素权重; 因素个数; 个因素权重 因素个数 Fj: 第j个单元因素分值; 个单元因素分值; 个单元因素分值
n
五 单元划分和Βιβλιοθήκη 算方法五 单元划分和计算方法
以下两种: 单元因素总分值计算 以下两种: 一般方法是指在确定的评价单元内均匀布置 样点, 样点,将所选因素在各个样点上进行逐个指 标取值。 标取值。 定性: 定性:在评价区域因素作用最大值最小值分 析比较,进行分级取值; 析比较,进行分级取值; 定量:直接指标取值。 定量:直接指标取值。 进行指标值的无量纲化; 进行指标值的无量纲化;
诸如:种子、化肥(速效磷、 诸如:种子、化肥(速效磷、钾、氮) 评价结果表示土地具体生产力的高低。 评价结果表示土地具体生产力的高低。级别靠前的 土地不管土地基本条件好或者不够好( 土地不管土地基本条件好或者不够好(但易变因素 配合肯定好),土地产量( ),土地产量 是高的。 配合肯定好),土地产量(值)是高的。
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面积加权平均法 1. 单元跨越不同的分值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值代表单元 总分值; 总分值; 2. 测量不同分值区各自面积,S1,S2,…,Sn, 测量不同分值区各自面积, ,
Wn = S n / ∑ Si
Wi: 第i个分值区面积权重; 个分值区面积权重; 个分值区面积权重 Si: 第i分值区面积; 分值区面积; 分值区面积 i: 分值区个数; : 分值区个数;
五 单元划分和计算方法
土地评价单元的界线一股采用自然界线状地 面积较大的自然地物、行政乡、 物,面积较大的自然地物、行政乡、行政村 的权属界线。 的权属界线。以便于反映在图上或实地上进 行准确界定。 行准确界定。
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方案
目录一、工作目标 (1)二、工作任务 (1)三、工作依据 (1)四、基本原则 (2)五、技术路线 (2)六、程序和方法 (4)七、修正法计算定级指数 (13)八、耕地质量级别划分 (22)九、成果提交要求 (23)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以下简称《规程》)和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耕地质量定级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工作目标为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监测,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制定农用地基准地价,切实强化耕地质量管理。
迫切需要开展耕地质量定级试点工作,结合各试点工作中的问题与经验,将布置全省开展耕地质量定级的任务。
二、工作任务按照《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规定的技术方法,为全省全面开展耕地质量定级工作奠定基础。
三、工作依据(一)《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二)《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三)《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四)《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7号);(六)《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七)《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八)《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工作稿201512版)四、基本原则耕地质量定级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进行耕地质量定级时,要依据《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确定的技术方法和步骤,进行耕地质量定级。
(二)耕地质量定级单元数据应与最新的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数据相一致。
(三)耕地质量定级要具有明显的正级差收益。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B2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B2一、规程说明本附录为《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附录B2部分,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的相关标准和指标。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对农用地进行等级划分的一种制度,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的规定,农用地可以分为一、二、三、四等地。
1. 一等地一等地是具有优质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一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天然水源丰富,并且易于灌溉;•土壤排水条件良好;•土地坡度适中,易于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生产。
2. 二等地二等地是具有较好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二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中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水源和灌溉条件;•土壤排水条件较好,但相对于一等地略差;•土地坡度适中,能够满足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3. 三等地三等地是具有一般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三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质量一般,有机质含量较低;•有一定的水源供应,但灌溉条件相对较差;•土壤排水条件一般;•土地坡度适中,但对机械化作业有一定的限制。
4. 四等地四等地是具有较差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
四等地应满足以下标准:•土壤质量较差,有机质含量极低;•缺乏可供农业使用的水源;•土壤排水条件差;•土地坡度较大,对机械化作业有很大限制。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指标农用地分等定级涉及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壤肥沃度、水源供应、土壤排水条件和土地坡度。
1. 土壤肥沃度土壤肥沃度是评价土地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评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等地大于5%,二等地为3-5%,三等地为1-3%,四等地小于1%;•土壤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养分。
2. 水源供应水源供应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条件之一。
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评估:•天然水源:一等地有可供灌溉的天然水源,二等地有可供部分灌溉的天然水源,三、四等地水源供应相对较少;•灌溉设施:一等地有完善的灌溉设施,二等地有较为完善的灌溉设施,三、四等地较少或没有灌溉设施。
农用地定级估价流程
农用地定级估价操作手册定级流程及操作步骤一、各因子量化方法在本次农用地定级估价中我们选择的定级因子除了自然因素部分的因子是直接得到的数值以外,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因素的值都是需要通过外业调查资料计算获得,因此在给每个单元录入属性之前需计算个单元的因子值。
下面介绍了各因子的量化方法。
1、自然因素本次农用地质量等级更新外业资料收集工作中所收集到的自然条件资料有限,而且自然条件因素本身有很强的稳定性,短时期之内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可以使用上一轮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中的自然属性数据来作为本次定级估价数据来源。
(农用地分等成果中一个行政村里的所有评价单元的对应因子分值是相同的。
)上一轮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中可使用的自然因素包括:保康、谷城、枣阳、老河口、襄阳市有:坡度、表层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岩石露头度、土壤侵蚀度和灌溉保证率。
南漳、宜城:表层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PH值、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障碍层深度、土壤污染状况、地下水埋深。
广水:坡度、表层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岩石露头度和和灌溉保证率。
随县、曾都:表层质地、有效层厚度、有机质、PH值、灌溉保证率、坡度、岩石露头度、土壤侵蚀度。
2、社会经济因素土地经营效益:结合统计年鉴、乡镇统计报表,以行政村为单位,计算每亩的经济收入。
人均耕地:结合统计年鉴、乡镇统计报表,以行政村为单位,行政村耕地面积除以行政村人口数。
3、区位因素农贸中心影响度:路网密度:结合统计年鉴、乡镇统计报表,以行政村为单位,以道路面积占行政村面积的比例来计算。
二、建立空间数据库1、确定定级单元。
采用叠置法,对县级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地形图进行叠加,得到农用地定级单元。
将地貌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扫描成栅格形式的影像图层后,利用ArcGIS,矢量化影像图层,并用地形图进行校正,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提取属于农用地范畴的多边形(耕地、园地、坑塘水面和荒草地、裸土地等宜农未利用地)建立一个新的农用地图层,然后在ArcGIS中利用叠加分析功能(同一合并属性方式)与地貌图、土壤图进行叠加,生成农用地资源类型图,对微小多边形进行合并后,将农用地资源类型图上具有相同属性(即具有相同的土壤类型、利用类型和地貌类型)的图斑作为农用地定级评价单元。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土地的肥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等因素,对农用地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用地的分等定级需要考虑土地的肥力情况。
土地的肥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不同肥力的土地适宜种植的作物也不同。
通常可以根据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来进行评定,从而确定土地的肥力等级。
其次,农用地的分等定级还需要考虑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水土保持能力强的土地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稳定,适宜进行长期的农业生产。
因此,水土保持能力也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外,农用地的分等定级还需要考虑土地的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气候等生长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土地的生长条件来确定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域,从而进行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总的来说,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肥力、水土保持能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等因素,科学地对农用地进行等级划分,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只有通过科学的分等定级,才能更好地保护农用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B2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B2该附录为《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附属文件B2,主要包括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具体标准和流程,用于指导农用地分等的工作。
1.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旨在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衡量农用地的质量和适用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支持。
2. 农用地分等的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遵循以下原则:•公平公正:农用地的分等应公平合理,没有地区或利益的偏向。
•科学客观:农用地分等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数据,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可操作性:农用地分等规程应具备一定的实施操作性,方便使用者准确评价农用地等级。
3. 农用地分等的标准农用地分等标准应综合考虑土壤质量、地形条件、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对农用地进行定级。
具体标准如下:3.1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农用地分等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根据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将农用地划分为一、二、三级。
•一级农用地:土壤质地松散,有机质含量高于4%,养分含量充足。
•二级农用地:土壤质地适中,有机质含量在2%~4%,养分含量适中。
•三级农用地:土壤质地较紧密,有机质含量低于2%,养分含量较低。
3.2 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对农用地的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坡度、海拔高度等指标,将农用地划分为四、五、六级。
•四级农用地:坡度小于5°,海拔低于300米。
•五级农用地:坡度在5°15°之间,海拔在300米1000米之间。
•六级农用地:坡度大于15°,海拔高于1000米。
3.3 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农用地的分等有重要影响。
根据水资源供应情况,将农用地分为七、八、九级。
•七级农用地:有充足的灌溉水源,适宜发展水稻、蔬菜等水耕作物。
•八级农用地: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发展小麦、玉米等旱作农业。
•九级农用地:缺乏水资源,仅适宜发展旱地果树、牧草等耐旱作物。
3.4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农用地的选择和种植作物的适应性起着重要作用。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体系摘要: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继土地资源调查,解决了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之后,进而解决土地资源的质量问题。
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确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水平、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以及其所能承载人口的数量等。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引言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各国国民经济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
而我国现实中,土地规划控制指标屡被突破,规划严重脱离实际,已无权威性和约束力可言。
人地关系进一步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规划而言,需要从编制、评价、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的整个管理工作中去分析。
在上述各个环节中,规划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规划评价为方案优化和评审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
因此,探讨统一的、客观的评价方法,十分必要。
下面本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正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
当今世界面临的几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等,都与土地息息相关。
目前,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要素已成为约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土地利用的效率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生态环境质量及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1.土地资源评价述评1.土地资源评价的含义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
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对土地的各个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等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阐明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限制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及对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后果;阐明土地现在的利用情况、合理程度以及土地用途转变的可能性及其条件;阐明土地提高生产能力与增加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或农村集体建设的土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农村地区的农用地逐渐进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用地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对于农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分等定级和估价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本文将简要介绍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将所有农用地按照其生产潜力、土地资源利用绩效、农业生产质量等因素分为不同的等级。
分等定级的目的是建立农用地分级制度,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农业生产更高效,科学分析农村土地类型和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农用地分等定级通常是根据土地的平均产量、土壤肥力、灌溉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等指标进行评估,将其划分为一定数量的等级,通常分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等。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过程中需要进行多项工作,包括现场调查、数据分析、评估等。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分等定级方案,从而达到以农业生产潜力为依据,调整耕作制度、改进土地利用方式的目的。
二、农用地估价方案农用地估价是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上,通过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多种方法,根据土地的用途、地理位置、土地价格、土地类型、土地质量等综合因素,对土地进行价值评估,确定其市场化价格。
在实际估价过程中,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包括现场考察、数据采集和分析,然后根据估价方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估价。
通常情况下,估价结果会依据土地的分类,在不同市场条件下提出不同的价格。
农用地估价工作是土地管理和土地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对确定土地转让及其价格,土地重分类、土地补偿、土地征收补偿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通过估价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土地流转、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方案是保护农用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工作。
通过分等定级和估价,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农用地,实现农业生产高效节能、资源环保、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7 1 外业补充调查工作内容……………………………………………………………………
2
0
7 2 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调查………………………………………………………………21
7 2 1 调查范围与对象………………………………………………………………………
2
1
7 2 2 调查方案设计………………………………………
8 1 2 样点的土地利用系数值的计算………………………………………………………23
8 1 3 等值区土地利用系数值的计算………………………………………………………23
8 1 4 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修订……………………………………………………………23
8 1 5 编制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23
8 1 6 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24
8 2 土地经济系数………………………………………………………………………………
2
4
8 2 1 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初步划分……………………………………………………24
8 2 2“产量—成本”指数计算……………………………………………………………24
6 农用地等别确定……………………………………………………………………………11
6 1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1
1
6 1.1 标准耕作制度………
11
6 1 2 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11
6 2 确定农闲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方法……………………………………………………12
6 10 1 单元因素分值计算方法…………………………………………
附录F农用地分等定级推荐因素因子、分级及权重
附录F(标准的附录)农用地分等定级推荐因素因子分级及权重F1 总则F1.1 本附录所确定的13个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指标是指对农用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农用地质量构成因子。
F1.2 由于不同地区生态条件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各评价指标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作用也不同。
本附录在总结了各地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实践经验、征求专家意见和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必选评价因素,进行量化分级处理,赋予了权重。
F1.3 各地在使用本附录时,需要建立模型对其进行验证。
必要时,适当补充参选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调整权重。
验证和调整结果上报到农用地分等定级任务下达部门,经批准后在农用地分等定级任务书中予以明确。
F2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数据采集来源F2.1 基本要求F2.1.1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的调查以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
F2.1.2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的调查应尽可能利用已有资料数据,如乡级或县级土壤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地形图、水利资料等。
无论是利用已有资料,还是野外实地调查,评价指标都要落实到分等单元上,并填表注记。
F2.1.3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的调查方法和规程参照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其它资源调查的技术规程。
F2.1.4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调查内容应逐项记录在《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调查表》(见附件F1)上。
各县可参照附件F1中的表格,绘制适合本地情况的《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其分级调查表》。
F2.2 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F2.2.1 有效土层厚度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层厚度是山地丘陵区土壤的土种划分标准。
因此,可以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乡级或县级成果的土种类型图中获得土层厚度数据。
F2.2.2 表层土壤质地可以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的乡级或县级土壤图上获得表层土壤质地信息。
也可以野外实地调查。
F2.2.3 剖面构型剖面构型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用来区分平原土壤的土种类型的依据。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22)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22)文档模板范本: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221.前言1.1 目的本规程旨在规范农用地质量分等工作,保障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和农地保护。
1.2 合用范围本规程合用于耕地、林地、草地及其他土地用途变更为耕地的土地质量分等。
2.术语和定义2.1 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作出的规划标准。
2.2 土地利用现状图用于反映土地现状的图件,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属性、地形地貌等。
2.3 土壤质量评价对土壤质量进行定性或者定量评价。
3.基本原则3.1 区域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需结合土地的区域性特点进行评价。
3.2 差别性原则对于不同土地类型,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3.3 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该是系统的,并充分考虑土地类型、土地用途、土壤属性等因素。
4.评价方法4.1 现场调查通过对农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调查,进行总体评价。
4.2 实验室分析对于各项指标进行实验室分析,得出土壤质量数据。
4.3 综合评价将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得出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进行最终评价。
5.评价指标5.1 土地类型根据土地类型和土地用途进行评价。
5.2 土壤质量主要评价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等指标。
5.3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覆盖度等指标。
5.4 地形地貌评价地形地貌,包括高程、坡度等指标。
6.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指标,对土地进行分等。
7.质量保障评价过程中需要做好质量保障措施,确保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附件所涉及附件如下:1.土地利用现状图2.土壤质量评价表9.法律名词及注释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标准。
2. 永久基本农田:国家保护的土地资源,不得改变其土地用途。
10.可能遇到的艰难及解决办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浮现土地类型不清晰、评价指标选择不当等问题。
农用地分等定级第三章
第三章农用地定级第一节农用地定级的方法与步骤3.1.1 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1)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农用地定级的两条思路:①从原因或本质入手,以土地质量为标准,从分析造成土地质量的原因入手,评价量化土地因素质量分值,评价土地级别;优点:客观、真实;缺点: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存在地区差异,评价因素和指标难以统一,不利于地区间比较。
②从结果或外在表现入手,对土地产出或土地收益进行修正,排除非土地因素的影响,根据修正后的土地产量或土地收益来反推土地级别。
优点:将土地级别与土地利用的结果紧密联系,有利于不同地区间土地级别的比较;缺点:非土地因素如投入强度、经营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地利用结果不稳定。
目前我国采用第一种思路开展定级工作,并形成了三种基本方法:因素法、修正法和样地法。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及其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优点:独立性强,不受有无分等结果影响;缺点:与区域为其他农用地定级结果可比性差。
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结果进行修正评定农用地级别是分等结果的细化和深入;优点:充分利用分等结果,地域间土地级别可以比较;缺点:独立工作性较差。
样地法——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特征属性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特征属性分值,评价土地级别。
缺点:依赖土地分等结果,可比性差。
2)农用地定级的基本原则①合分析原则②导因素原则③土地收益差异原则④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3.1.2 农用地定级的主要步骤(1)定级工作准备(2)资料的调查收集与整理分析①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气候资料、水文资料、土壤资料、地形资料和农田基本建设情况资料;农田基本建设情况资料包括:灌溉条件、排水条件、田间道路、田块大小及平整度等。
②农用地利用条件资料包括:最近三年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基本情况资料和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和农业技术试验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H
(标准的附录)
农用地分等定级因素因子量化、无量纲化方法
H1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对于扩散型的因素,如中心城镇影响度、农贸中心影响度、道路通达度,随着距离的增加,其作用分值会按一定规律衰减(指数衰减或直线衰减);而面状因素具有非扩散性,则直接采用区域赋值的方法确定其作用分值。
H1.1 扩散型因素作用分值计算方法
H1.1.1 指数衰减法:
应为
(r = d H / d)(H-1)
式中:f i ——因素作用分值
M i——规模指数
d i——实际距离
d ——因素影响半径
r ——相对距离
H1.1.2 直线衰减法:
直线衰减法的计算公式为:
f i = M i(1- r i)(H-2)
式中:f i——因素在某个相对距离上对土地的作用分值
M i——某个因素个体第i级规模指数
r i——r i = d i / d,为地块相对距离
d i——实际距离
d——因素影响半径
H1.1.3 各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
M i=100K i (0≤K≤1)(H-3)
式中:M i——第i级扩散源的作用分值
K i——第i级扩散源的作用指数,K i值依据各级扩散源的类型、规模、功能等
条件确定
H1.1.4 扩散因素作用分值:
式中:F——某空间扩散因素作用分值
n——某空间扩散因素级别数
f i——某空间扩散因子作用分值
(H-4)
H1.2 面状因素因子作用分值计算方法
H1.2.1 最大最小值法:
对面状赋分的因素、因子,其指标分值计算通常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按公式f i =100(x i -x min )/(x max -x min )计算指标分值初值,式中f i 为某因素、因子指标值的作用分, x min 、x max 、x i 分别为指标最小值、最大值和某值,但对末一级指标的分值不按零考虑,而是根据土地质量的衰减程度由经验法确定。
第二步:对求算出的指标分值初值部分进行修正。
具体修正要视土地质量衰减是否均衡等情况而定,均衡衰减修正幅度最小甚至为零,非均衡衰减视情况做一定修正。
以修正后的分值作为指标分值最终值。
对无指标值表示,只有定性说明的因素、因子,可直接按各区域因素、因子状况赋予一定分值,分值体系采用(0,100)的半封闭区间。
H1.2.2 均值度法
a ) 均质区的度量标准。
由于均质区的均质性是相对的,故需要对所划区域进行均质度检验,这里引入信息论的观点来计算其均质程度:
D =λ(1-I ) (H-5)
式中:D ——为均质度;
λ——为系数;
I ——为信息论中的熵。
熵是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肯定程度的概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H[X]——表示随机变量X 的熵
Pi 为X 取X i 时的概率,则区域的均质度D 可表示为:
式中:W i ——表示均质地域内第i 种类型土地的面积,
n ——为该均质地域具有的土地类型数。
当均质度达到误差允许范围时,可认为所划区域为均质区;当均质度较低时,需要重新划分均质区,直到均质度符合要求为止。
一般认为均质度在[0.90,1.00]区间内,所划均质区具有较好的均质性。
b ) 均质区的划分及赋值。
1) 数值型均质区的划分及赋值。
衡量定级因素因子优劣的原始数据为可以度量的数值,依据这些数据划分的均质区称为数值型均质区。
如人均耕地等。
其划分过程为:对原始样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或作频率分布曲线,选取分界点值,确定均质区级别数,并采用下式赋值:
(H-6) (H-7)
P i =100(b i-b劣)/( b优- b劣) (H-8) 式中:P i——某因素因子第i级均质区作用分值
b i-——某因素因子第i级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b优——某因素因子最优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b劣——某因素因子最劣均质区原始数据的均值
2)域值型均质区的划分及赋值。
定级因素因子的原始数据,为包含一定区域的域值,且已划分出若干级别,我们称其为域值型均质区。
如有机质含量、速效钾等,通过分析其数值关系,对可以合并的进行合并,对域值区域跨度过大的进行分解,最终在原级别的基础上确定参评级别,并利用下式进行赋值:
F i =100(T i-T劣)/(T优- T劣) (H-9)
式中:F i——某因素因子第i级均质区的作用分值
T i——某因素因子第i级均质区域值中的中值
T优——某因素因子最优级均质区域值的中值,有上下界线的,直接取其中
值,只有下界的依据级差确定;
T劣——某因素因子最劣级均质区域值的中值,有上下界线的,直接取其中
值,只有上界的依据级差确定。
3)语言型均质区的分级及赋值。
区域状态为语言表述的均质区我们称其为语言型均质区,如地貌类型、土壤类型等。
一般以其基本类型为均质区分级数,对面积过小的可作适当调整,均质区界线以原类型界线为主确定。
该类均质区由于缺乏可度量的数值,无法直接对其赋值,故采用各均质区与能够反映土地质量的可度量的指标的关系来确定。
确定步骤为:先选取与所要赋值均质区有较高相关程度的土地质量指标,如土地产量、产值、土地纯收益等,计算所选指标在每级均质区域内样点加权和的均值,将均值标准化后,以相应的标准化数值作为该均质区赋值的依据(见下式):
Q i =100(y i-y劣)/(y优- y劣) (H-10) 式中:Q i——某因素因子第i个均质区的作用值;
y i——某因素因子第i个均质区反映土地质量的标准化值;
y劣——某因素因子最劣级均质区反映土地质量的标准化值;
y优——某因素因子最优级均质区反映的土地质量的标准化值。
H2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方法
由于农用地分等定级因素较多,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形成土地质量特征。
因素组合方式不同,组合体中各因素作用程度不同,对土地质量形成趋向不同。
在对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时,可根据因素特点采取相应的度量单位,又因各因素度量时单位不一致,使因素间缺乏可比性。
而评价土地质量级别需将因素进行作用程度比较,因此应对各因素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清除计量单位的影响,使不同性质、不同度量的指标具有同一可比性。
分析分等定级因素与土地质量的关系,共有三种情况:一是正向型关系,即因素指标
值越大,反映土地质量状况越好,如土壤有机质、土层厚度等;二是逆向型关系,即因素指标值越大,反映土地质量越差,如土壤含盐量、灾害性天气频率等;三是适度型关系,即因素指标有一适度值,在此适度值上,土地质量最优,大于或小于此适度值,土地质量均由优向劣方向发展,如土壤酸碱度,PH值为7时,土壤对多种作物生长均适宜,PH值大于7或小于7时,土壤碱度和酸度随数值变大或变小而增高,土地对作物限制程度愈来愈大,生产力逐渐降低。
针对这三种情况,因素指标无量纲处理公式分别为:
H2.1 正向型因素:
A i = a i / a max •100 (H-11) H2.2 逆向型因素:
A i = a min / a i •100 (H-12) H2.3 适度型因素:
设a为某因素适度值:
当a i≥a时,A i = a/ a i •100 (H-13)
当a i< a时,A i = a i / a•100 (H-14) 式中,a i——处理前某因素指标值;
a max——处理前某因素最大指标值;
a min——处理前某因素最小指标值;
A i——处理后某因素指标值。
各因素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可直接用于土地质量评价分值计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