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功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 7_2 功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 7_2 功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1862f27cc1755270722089e.png)
的乘积。即:W=Fscosα
W表示,F表示,
S表示,α表示。
【典型例题分析】
例1:一个质量 m=2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1=10 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s=2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2=4.2N。求:
(1)、F1、F2分别对物体做的功。
(2)、F1、F2对物体做的总功。
任务三 达标提升
1、下列关于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功等于力、位移、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B.力和位移是做功的二要素,只要有力、有位移,就一定有功
C.功等于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
D .功等于位移和位移方向上的力的乘积
2、在光滑的平面和粗糙的水平面上各放一质量不同的木块,在相同的拉力作用下,通过相同的位移,拉力对木块做的功( )
7 .2功(1)
课题
7 .2功(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正 确理解并应用公式W=FLcosα计算力的功。
3.明确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 正功和负功。
重点
能根据定义式求解力做的功
难点
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 问题。
A、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较多 B、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较多
C、一样多 D、由小车运动所需的时间决定
3.关于功的正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正功表示功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负功为相反
B.正功表示功大于零,负功表示功小于零
C.正功表示做功的力为动力,负功表示做功的力为阻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高中物理二 第七章 第2节 功 教案2
![高中物理二 第七章 第2节 功 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5f6398fff18583d048645947.png)
7。
2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功》这一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是《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后续课程的基础,是高考常考的内容.能量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功是能转化的量度,直观表现就是一个力对物体做正功(负功),使这个物体的能量增加(减少)。
功能关系方面的问题是高考必选的内容,所以本节课不仅仅是本章教学体系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中功的定义比较抽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功的定义并能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这节课主要是对功概念的完善,以及对做功在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正负,所以本节课内容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模糊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深入和细化。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区分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了功的有关知识,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定义、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
此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能力很强,但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对正、负功比较难以理解.本节课授课内容并不是将初中已学知识的重复,而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细化.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方面,我将侧重于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探讨的方式对初中知识的概念修正以及对功的正负等知识点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正确理解并应用公式W=FLcosα计算力的功。
(4)明确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功的概念理解和求解功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遇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功概念的理解,并会用功的公式计算难点:正负功的物理意义,以及对功标量型的理解.五、教学过程势能增加,下滑时重力做功速度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等等例子,都说明了能量转化都伴随着做功的过程。
必修教材2第七章第2课时教案:功
![必修教材2第七章第2课时教案:功](https://img.taocdn.com/s3/m/21937063b84ae45c3b358c94.png)
单个力的功 与合力的功 以及总功等
学生课堂完 成教材上课 后练习,然后 小组讨论。最 后上黑板展 示答案。
学生一起回 顾本节课的 教学内容,提 炼主要的知 识点,归纳解 题方法和注 意事项等。
人教版物理必修教材②
第 7 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 2 课时
教学课题:功
教学内容
功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正确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做功的两个要素;②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③ 知道多个力做功与单个力做功的关系,理解功的正负; ①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②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 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功与生活联系 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培养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器材 教学难点 有关课件,常规教具 功的概念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方法 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提问: (1)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稳定 3s 时间内,举重运动员对杠铃做不做功? (2)小球在水平面上滚动,桌面对球的支持力 做不做功?重力做不做功? (3)一个人举起 100kg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 前进了 100 米,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被举的高度不 变,则此人对物体做不做功?如果做功,功是多 少? (4) 用一个力推物体在水平面上 巩固练习: 物体在水平推力 F=100N 作用下沿水平面 匀速 前进 100 米,这个力是否做功? ..
3 、理解功 的公式,弄清 各个物理量 的意义。
4 、完成巩 固练习题
5 、弄清功 的几个概念: 正功、负功、
人教版物理必修教材②
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仅表示做功的效果 2、功与物体的运动形式和运动状态无关,只与力和位移有关 例:用一个恒力推一物体前进 50 米,第一次加速推,第二次匀速推,那么两推 力所做的功相等,都等于 FL 3、功的公式中,F 与 L 必须具有同时性 例:足球运动员用 100N 的力将一足球踢出去 50 米远,则足球飞出后在空中运 动的时间内,脚力是否做了功? 4、几个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 f 物体所做的功 N 巩固练习:如图。求各力的功 Wf=mgsinScos(2π- )=-mgSsincos G WN=mgcosScos(π/2-)=mgSsincos WG=mgScos(π/2)=0 S W 合=0;又各力的总功为:W 总=Wf+WN+WG=0 5、求变力做功的方法是:把物体通过各个小段所做的功加在一起,就等于变力 在整个过程中所做的功 综合练习: 【例 1】人造卫星在半径为 1.0×107m 的圆形轨道上受到地球的引力是 4.0× 104N,卫星每环绕地球运动一周,地球引力对卫星做多少功? 【例 2】一个质量 m=2kg 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 37° 角斜向上方的拉力 F1=1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 s=2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F2=4.2N.求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解 拉力 F1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1=F1Lcos37° =16J 摩擦力 F2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2=F2Lcos180° =-8.4J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W 等于 W1 和 W2 的代数和 W=W1+W2=7.6J 小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几个分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 【例 3】教材上例题 课堂总结: 1、功的概念: 2、功的两个要素: 3、正功与负功: 4、合力的功、总功: 5、变力的功:
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节功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节功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2d55ed95cc22bcd126ff0cdc.png)
第二节功课时:一课时教师: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教学难点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2.理解总功,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练习:放在光滑水平面的物体质量 m=10kg,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10N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求物体5s末的速度。
思考:①物体有了速度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具有了什么能量?②在本题中力与能量之间有何关系,如果力与运动方向相反,又会如何?一、日常生活中的能量1、能量随处可见(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物体由于被挤压或拉伸而具有的能量2、做功改变了物体的能量货物在起重机的作用下重力势能增加列车在机车牵引力的作用下动能增加了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下弹性势能增加二、阅读《功》部分,讨论:1、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个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对吗?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了位移,就一定有力对物体做功吗?2、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而且物体在一定时间内也发生了位移,该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吗?3、试总结:什么是功?力对物体做功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如何理解物体的位移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二、功1、条件: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只有力,没有位移,故力不做功。
力与位移方向相同,力做功。
力与位移方向垂直,在竖直方向上有力但没有位移故力不做功2、推导功的表达式:(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甲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7.2功教案-最新学习文档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7.2功教案-最新学习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17f6a170912a21614792941.png)
第七章第2节教学设计课题第七章第2节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3.掌握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并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从熟悉的事例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功的公式及其相关运算。
教学难点:正负功的含义及合外力做工的计算。
教学方法教授法、推理归纳、迁移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情景导入1、流动的河水能够推动水轮机做功;2、高举的重锤,落下能把木桩打入地里;3、风吹帆船航行提出问题:这些都是我所熟知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中由一个共同的特征,你能看出来吗?对问题进行思考从有趣的实际问题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新课教1、组织学生复习回顾功的概念,明确做工的定义及其两个必要因素。
定义: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回忆、表达: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通过回顾做学一、功的概念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就是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2、物体在力方向发生的位移展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各力是否做了功。
情境1 平托黑板擦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情境2 平托黑板擦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在这两个过程中托力和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工并说明原因。
2、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情境3 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移动位移S,求力F做的功。
情境4 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移动位移s力F对物体做功是多少?教师提示:力F与位移方向不一致、可以把力F沿作用效果分解为和2F归纳总结αcosFlW=提出新的问题,情境4若水平地面是光滑的或粗糙的,各力做功分别是多2、物体在力方向发生的位移学生分组讨论,有代表总结回答:1、在上升的过程中,物体在托力和重力方向上有位移故二力做功;2、水平位移时,物体在二力上没有位移补做功。
高一物理新课程第七章第二节--功
![高一物理新课程第七章第二节--功](https://img.taocdn.com/s3/m/514463e4fd0a79563c1e72e2.png)
《五步教学法》课题示范案例§7.2 功——五步教学法案例明德中学物理组申晓翼【说】教材分析:《功》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功和能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且贯穿在全部高中物理学中,故本章教材在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之后,接着就对功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初中已接触过功的概念,但本节课并不是初中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功》从学生日常常见的事例如机车牵引列车前行、起重机搬运货物、手握握力器出发引出功,便于学生认识的逐步加深,教材本着创设物理情境,设疑激趣的原则,引导学生先分析力与位移同向的例子,然后探究力与位移有夹角时功的求解。
再过渡到实际物体受多个力做功的情况,引导学生导出总功的求解方法。
另外,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得出正负功的条件时,不急于求成。
通过针对性较强的课堂训练使学生掌握功的概念,求法,正负功的判断。
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
2.理解总功,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过程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难点: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设想:贯穿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让给学生,遵循物理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由此及彼,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引入问题,让学生走出问题,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授】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投影生活周围存在德尔做功事例,将学生带入物理情境,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维有个台阶。
让学生分析图片展示的物理问题,引导得出新课功的概念。
导入: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能量发生改变,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功。
(二)新课教学一、功的概念教师活动:判断上述情景中的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学生思考并判断回答得出:力F 都不做功。
(1)做功的条件: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功详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功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36a2f64b35eefdc9d333bf.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功》教学详案功的定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复习引入。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同学们先跟着老师分析两个例子。
1.马拉着车在平坦大路行走,马的拉力是否做功? 2.一同学提一桶水上楼,手对水桶施加的拉力是否做功? 学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位移做功二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位移1.对于踢飞出去的足球,脚是否做功?2.一同学提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走是否做功? 学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位移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的两幅图片分析能量变化: 1.列车的牵引力对汽车做了功,列车由静止开始运动什么能量发生了变化? 2.起重机对货物做了功,货物有地面渐渐升起,什么能量发生了变化?总结: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也就是说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功的表达式W=Flcosα特殊情况:(1)力与位移在同一直线上此时W=Fl(2)力与位移垂直此时W=0一般情况:(3)力与位移有一定夹角(0°≤α≤180°)l FN FNl F F讨论: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既不相同又不垂直时,力对物体做的功如何计算?学生:可以把该力向平行于位移和垂直于位移两个方向分解,用两个方向的分力代替该力产生的效果,因此该项力做的功与它的两个分力做的功等效,从而得出结论。
W F1=F1l=F cosαlW F2=F2l=F sinαl=0W=W1+W2=W1=Fl cosα总结: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说明:1.用此公式计算功时,F必须为恒力。
2.功是标量(因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所以功是标量)3.功的国际单位:焦耳(J)1J=1N×1m=1N·m4.α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正功和负功当0<α<π/2时力对物体做正功当π/2<α≤π时力对物体做负功通过上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F和位移l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0d5394b9f3f90f76c61b4a.png)
邯郸市第三届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必修 2第七章第 2 节《功》教学设计单位:武安市第一中学授课人:***第七章第二节功---《功》教学设计武安一中李湘茹一、教学任务分析(一).教材分析:《功》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功是高考常考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是介绍功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功能关系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本章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接触过功,本节课是让学生加深对功的深入理解。
此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能力很强,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但是对正、负功比较难于理解。
因此在对功的学习中,我会采取合理方法给予引导。
(三).教材特点与学生特征联系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原有的力和位移同向求功的思维基础上,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探索力和位移不共线时的表达式及夹角的含义。
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学法上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
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能够从有趣的实验中感受能量变化,建立做功和能量变化关系的概念。
2、通过观察实例得出做功的两个要素,并形成功的概念。
3、会运用力的分解观念推导功的表达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思维:1、在演示实验的引领下推导归纳功的表达式,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人教版必修二教案设计 第七章第2节《功》
![人教版必修二教案设计 第七章第2节《功》](https://img.taocdn.com/s3/m/18d01457195f312b3069a54b.png)
功★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两个要素。
(2)会利用公式进行功的有关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1)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
(2)W=F·l cosα要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生活中处处体现了功的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引入一: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引入二: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功的初步知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起重机提起货物的时候,货物受到起重机钢绳拉力的作用发生一段位移,钢绳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
机车牵引列车前进,列车受到机车的牵引力作用发生位移,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功。
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功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一)推导功的表达式讲解一:1.功的定义:作用于某物体的恒力F与该物体沿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s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问题1: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a)、图(b)恒力F做的功各为多少?预测1:都有做功,W=F·s。
预测2:图(a),W=F·s;图(b),W=0。
问题2:若物体发生的位移为s,则图(c)恒力F是否做功、做的功为多少?设疑:力F有什么作用效果?预测:使物体竖直上提和水平前进。
教师引导:能否从力的分解角度来讨论问题1呢?分组讨论探究,并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1。
预测1:不做功。
因为物体在力F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s是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预测2:有做功,W=F·s。
因为功是力F与位移s的乘积。
预测3:有做功,W=F·s cosα。
因为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力F分解为使物体水平前进的力F1=F cosα和竖直上提的力F2=F sinα。
物理:7.2《功》教案 (人教版必修2)
![物理:7.2《功》教案 (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e0590b5192e45361066f5bf.png)
7.2《功》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因素2 .明确功是标量,知道W=FLcos θ的适用范围,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3.理解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方法指导】力和运动方向一致时,功W=FL ;当力与位移有一定夹角α时,W=FLcos α.通过讨论cos α的正负,认识功存在正负即正功和负功.功是标量,同学们要注意功的正负的物理含义,并且认识到cos α=0(α=2),力与位移垂直时,力不做功. 【自主学习】 1.功(1)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 发生了一段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力和物体在 上发生的 ,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致,功等于力的大小与位移大小的乘积,公式是 .(3)若力F 与位移L 之间成α角时,力所做的功W= ,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 .(4)功的单位是 ,符号是 .(5)功是标量.2.正功与负功(1)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Lcos θ可得下列几种情况:①当α=90°时,cos α=0,则W 0,即力对物体 .②当0°≤α<90°时,cos α>0,则W 0,即力对物体 .③当90°<α≤180°时,cos α<0,则W 0,即力对物体 或 .(2)功的正负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它表示 .3.总功当物体在几个力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 .可以证明,它也就是 .你答对了吗? 1.(1)力的方向上 (2)力的方向 位移 W=FL (3)FLcos α 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4)焦耳 J2.(1)= 不做功 > 做正功 < 做负功 物体克服某力做功 (2)物体克服某力做功或某力对物体做功3.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重点突破】重点问题1.功的计算友情提示:对功的计算关键是正确理解公式W=FLcos θ的含义:1.各字母符号的意义,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恒力,L是力的作用点的对地位移,cos θ是力与位移L 正方向之间夹角θ的余弦.2.对整式的剖析理解:①按分解位移的思想可把公式看成是W=F·Lcos θ,即功是力和位移在力方向上的分量之积.②按分解力的思想可把公式看成是W=Fcos θ·L,即功是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和位移之积.特别提醒:①W=F L cos θ是恒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适用条件)对变力做功不能直接使用.②功是标量,但有正负. 功的正负只表示力是促进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即功的正负表示力的作用效果,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重点问题2.总功的求解友情提示:解决总功问题,首先应注意功是标量.所以,我们求解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可先求每个力做的功,再求其代数和,即为总功;当然也可先求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探究问题1.摩擦力做功的特点探究提示在相当多的问题里,摩擦力都阻碍物体运动,对物体做负功,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摩擦力一定做负功.实际上,不管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它们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可能同向、可能反向、也可能成任意角度.所以无论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均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甚至不做功.探究问题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探究提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虽然满足牛顿第三定律,但是二者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而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没有必然联系,即二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没有确定关系。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7.2功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7.2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1c771deefdc8d376ee3264.png)
第七章第2节教学设计课题第七章第2节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3.掌握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并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从熟悉的事例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功的公式及其相关运算。
教学难点:正负功的含义及合外力做工的计算。
教学方法教授法、推理归纳、迁移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情景导入1、流动的河水能够推动水轮机做功;2、高举的重锤,落下能把木桩打入地里;3、风吹帆船航行提出问题:这些都是我所熟知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中由一个共同的特征,你能看出来吗?对问题进行思考从有趣的实际问题中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新课教1、组织学生复习回顾功的概念,明确做工的定义及其两个必要因素。
定义: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回忆、表达: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通过回顾做学一、功的概念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就是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2、物体在力方向发生的位移展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各力是否做了功。
情境1 平托黑板擦向上移动一段距离情境2 平托黑板擦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在这两个过程中托力和黑板擦的重力是否做工并说明原因。
2、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情境3 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移动位移S,求力F做的功。
情境4 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移动位移s力F对物体做功是多少?教师提示:力F与位移方向不一致、可以把力F沿作用效果分解为和2F归纳总结αcosFlW=提出新的问题,情境4若水平地面是光滑的或粗糙的,各力做功分别是多2、物体在力方向发生的位移学生分组讨论,有代表总结回答:1、在上升的过程中,物体在托力和重力方向上有位移故二力做功;2、水平位移时,物体在二力上没有位移补做功。
高中物理《功(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功(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707f926edb6f1aff001fc7.png)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功【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W=FL cosα 的适用范围,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4、理解正、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做功;【重点】1、理解功的概念和正、负功的意义;2、总功的计算;【难点】灵活运用恒力做功的表达式W=FL cosα 解决有关问题;探究一功的概念和要素一、功1、定义;2、功的两要素:和;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力对物是否做了功?探究二功的计算公式二、计算功的大小(1)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时?(2)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3)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α,支持力F 做的功W = ?高一物理必修二导学案第1 页共2 页结论:功的计算公式是:W=;功的单位是,符号;探究三正功与负功的物理意义三、正功和负功(自学课本P58 页”正功和负功”完成下列表格)物体做正功,这时力(3)当力F 是(动、阻)力,对物体的运动起到效果;(2)当力F 和位移L 时,物体在力F 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力F 对物体不做功;探究四总功的计算例:一个质量m=150kg 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q =37°角的斜向上方的拉力F=50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为L=5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ƒ=100N。
(sin37°= 0.6, cos37°= 0.8)求:(1)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2)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3)物体所受的合力;(4)合力对物体做的功。
做做功不做功做功结论:(1)当力F 跟位移L 的夹角为(锐、钝)角时,力F 对结论:当物体在几个恒力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可以证明,它也就是。
所以,功是量。
课后练习:如图所示,在倾角α = 37°的斜面上,质量m=10 kg的物体在平高一物理必修二导学案第2 页共2 页行斜面向上的拉力F = 120 N作用下,沿斜面上滑距离L = 2 m,已知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 = 0.5。
高中物理7_2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7_2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2c1f1dfbed5b9f3f80f1cbf.png)
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理解功【教学目标】一、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的能量发生转变,必然有力对物体做了功二、能说出功的要素,并具体分析某个力在一进程中是不是做功3、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得出功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求力做的功4、通过实例计算得出功的正、负,明白正功、负功的含义五、通过具体计算,得出总功的计算公式,和功的标失性【教学重点】一、明确引入功概念的物理意义二、会用功的公式W=Flcosα进行计算,求多个力的总功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一、对正功、负功的理解二、对功是标量的理解【新课引入】某货主要将两批一样的货物搬上二楼,男搬运工用一次搬上二楼,女搬运工用两次,货主应该如何付钱呢?列举类似的功能转换的实例:它们的能量怎么转变?什么力对它们做了功?【设计目的】通过这个问题时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提高学生的踊跃性,通过对实例的分解使学生初步了解:能量转化的进程就是做功的进程,解决为何要引入功【新课教学】游戏:请两位同窗别离用做功、不做功的方式移动板凳一、做功的要素一、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设计目的】利用游戏使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温习功的要素请同窗们结合初中和高中学习的知识,求拉力F的功二、功一、功的概念二、公式 3、单位【设计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体会科学探讨的乐趣,总结功的概念、公式、单位【练一练】一、一个重量为10N的物体,在15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在滑腻水平面上和粗糙的水平面上各移动1.0m,粗糙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拉力各做的功是多少?二、一学生用100N的力将质量为0.5kg的球迅速踢出,球在水平路面上滚出20m远,按照W=F l可取得该学生对球做的功为2000J,这样求功对吗?为何?【设计目的】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功的公式的理解3、如图所示,表示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了一段位移x,别离计算这两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
《功》物理教学设计
![《功》物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ed52f9f61fb7360b4c6533.png)
《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理解功的一般计算式W=FLCOSa,并能基本运用W=FLCOSa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知道做功有正功与负功的区别,正确掌握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2.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为了进一步提出“能”这一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
做功的过程反映了能量的变化过程,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功”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为后面即将学习的动能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功”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但其对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局限于力与位移同向、共线的情况。
2.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通过必修Ⅰ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
抽象思维虽有所提高但其抽象思维能力还需加强,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入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多的为他们提供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活动。
3.任教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其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视野不是开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但其优点是踏实、本分、好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学要求,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判断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及物理意义;②正确利用“功”的公式W=FLCOSa进行简单的计算;③知道并理解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④掌握有关多个力对物体同时作用时的总功计算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充分利用本节知识进行科学解密,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信仰,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物理第七章7.2功教案必修2
![高中物理第七章7.2功教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283e76e453610661ed9f4e7.png)
7.2 功导入: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二)教学过程设计1 1、推导功的表达式(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1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在问题一中,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 = F s(2)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如图2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 = F s cosα按此公式考虑(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如图所示:αcos 1F F = αsin 2F F =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 1s 。
而分力F 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 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 2所做的功等于零。
所以,力F 所做的功W=W 1+W 2=W 1=F 1s=Fscos α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即:W = F s cos αW 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 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s 物体所发生的位移,α力F 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节功教学设计
韩程程江夏一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知道功的单位。
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及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
2.合外力做功的计算
【教学过程】
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都发生了改变,思考为什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