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课内容

合集下载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教案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教案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的要求和题型;
2.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赛意识。

教学内容:
1.物理竞赛题目分析和解题技巧;
2.物理竞赛常见难题解析和训练;
3.团队合作和竞赛策略讨论。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的背景和要求(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的历史、目的和要求,激发学生的竞赛兴趣和动力。

第二步:分析物理竞赛题型和解题技巧(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物理竞赛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技巧,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方法。

第三步:组织学生解答物理竞赛试题(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理竞赛试题的解答训练,同时指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和思维逻辑。

第四步:讨论团队合作和竞赛策略(20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团队合作和竞赛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竞赛意识。

第五步:总结和反思(10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提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的要求和题型,提高物理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竞赛意识。

同时,学生在课后能够积极参与竞赛训练和解题实践,提高竞赛成绩和获奖机会。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模板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模板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物理竞赛综合知识讲解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理竞赛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为比
赛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重点:物理竞赛相关难点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竞赛中的难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出一个有趣的物理问题或者引用一则物理竞赛题目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的热情。

二、讲解知识点(25分钟)
1.讲解物理竞赛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内容,注重难点知识的讲
解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2.通过举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竞赛题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提高解题能力。

三、练习(15分钟)
1.布置一些物理竞赛题目,让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解题技巧。

2.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多动脑筋、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5分钟)
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技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物理竞赛题目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为下次课的
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物理竞赛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展开讲解和练习,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
作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物理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3. 熟练掌握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研究方法;
4. 了解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组成;
2. 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3. 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2. 理解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基本概念。

二、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1.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2. 原子核的性质:电荷数、质量数、核反应等。

三、探究: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

1. 原子核的稳定性:结合能、核力等因素;
2. 放射性的种类和性质:α、β、γ辐射。

四、活动:实验测定原子核的放射性活度。

五、拓展: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1. 核反应的原理和种类;
2. 核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六、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核实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资源: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实验器材:放射性测量仪器;
3. 图表资料:有关原子物理的图片和实验数据。

教学评估:
1. 课堂随堂测试;
2. 学生课后练习;
3. 实验报告和讨论。

以上是关于高中物理竞赛原子物理教案范本,希望可以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祝教学顺利!。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设计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设计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力学
教学目标:
1. 掌握基本力学知识,包括牛顿三定律、运动学等;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竞赛题目;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运动学中的加速度、速度等概念的掌握;
3. 考察学生的物理推理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力学相关章节的教材;
2.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等;
3. 竞赛题库:准备一些物理竞赛题目,便于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入牛顿三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受力的基本规律。

2. 学习: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定律的应用。

3. 实践: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题,培养解题能力。

4. 讨论: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

5. 巩固: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利用课堂讨论和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2. 监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
3. 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学习和提高。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是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是否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3.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以上为物理竞赛备课教案设计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顺利!。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实录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实录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实录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竞赛中常见的物理知识和解题方法,提高竞
赛能力。

教学内容:力学、电磁学等物理知识点
教学过程:
1. 开场小游戏(5分钟):通过短小的力学、电磁学知识问题,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2. 知识点讲解(15分钟):以竞赛常见的难度为标准,讲解力学、电磁学等知识点,重
点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3. 解题技巧训练(20分钟):给学生分发竞赛模拟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题,强调
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4. 竞赛模拟(2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次真实竞赛模拟,检验他们在竞赛环境下的应对
能力。

5. 知识点强化(10分钟):结合竞赛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再次强调解题方法,巩固学生
的知识。

6. 竞赛经验分享(10分钟):让曾经获奖的学生分享他们的竞赛经验和解题技巧,激励
其他学生。

7.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注重实战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竞赛能力。

物理竞赛课教案物理竞赛技巧与实验设计

物理竞赛课教案物理竞赛技巧与实验设计

物理竞赛课教案物理竞赛技巧与实验设计【教案】主题:物理竞赛课教案——物理竞赛技巧与实验设计引言:物理竞赛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次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物理竞赛的技巧和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物理竞赛技巧的提升1. 理解题意与解题技巧(500字左右)1.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要求;1.2 利用图像、公式、符号等进行分析和推断;1.3 学习具体的解题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化简、代入等;1.4 练习解题,熟悉题型并积累解题经验。

2. 物理竞赛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700字左右)2.1 单选题:理解题意,排除干扰选项,利用数据和计算方法求解;2.2 多选题:掌握各选项的含义与关系,结合物理原理作答;2.3 解答题:分析问题,列出逻辑清晰的解题步骤,合理选取计算方法;2.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问题,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 如何备战物理竞赛(800字左右)3.1 阅读物理竞赛的参考资料与试题,了解竞赛的形式和难度;3.2 建立知识框架,注重基础知识与思维方法的训练;3.3 参加模拟竞赛,提升答题速度和准确性;3.4 学会总结和分析错题,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改进。

二、实验设计与物理竞赛4.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方法(600字左右)4.1 确定实验目标和背景;4.2 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案,合理调整实验仪器和条件;4.3 预测实验结果,提前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4.4 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展示实验过程。

5. 物理竞赛中常见的实验题型与解题方法(700字左右)5.1 实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5.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5.3 实验误差的估计和控制;5.4 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和展示。

6. 实验设计的技巧与注意事项(500字左右)6.1 对问题和实验背景的充分了解;6.2 确定实验的可行性与可重复性;6.3 合理选择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6.4 考虑实验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影响;6.5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与环保。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课件4:角标运算矢量图解运动问题共26页文档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课件4:角标运算矢量图解运动问题共26页文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如下原理:
♠ 独立性原理 构成一个合运动的几个分运动是彼此独立、
互不相干的,物体的任意一个分运动,都按其自身规律进行,不会 因有其它分运动的存在而发生改变.
♠ 等时性原理 合运动是同一物体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完成几个
分运动的结果,对同一物体同时参与的几个运动进行合成才有意义.
♠ 矢量性原理 描述运动状态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v02 2gh
v0
矢量△“面积”
θ
S
1 2
gt
v0
cos
h
1 2
g
x
1 2v0vt
sin
当 xv09v0g02o即 vt2stiann1 v02v0 vt2
时 xmax
v0
x
v02 vt2 g
θ
vt
△v
专题4-例5 网球以速度v0落到一重球拍上后弹性地射回.为
使球能沿着与原轨道垂直的方向射回,球拍应以什么样的速度vP运 动?如果速度v0和球拍面的法线的夹角是α,速度vP 和此法线的夹
v3 2 tv23 v22 v3 vco s
v2t
C
7
v3t
v 4
v3t
D
专题4-例4 从h高处斜向上抛出一初速度大小为v0的物体,
讨论抛出角θ为多大时物体落地的水平位移最大.
物体做抛体运动时,只受重力作用.在落下h高度的 时间t内,速度增量△v恒为竖直向下,大小为gt;
矢量关落地系时:速 u度uvvv的大vvt小为vvv0t
物理量都是矢量,对运动进行合成与分解时应按矢量法则即平行 四边形定则作上述物理量的运算.
雨滴在空中以4 m/s速度竖直下落,人打着伞以3 m/s的速度向 东急行,如果希望让雨滴垂直打向伞的截面而少淋雨,伞柄应指向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
课题:力学
教学内容:牛顿定律、运动的描述、功和能量、动量守恒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牛顿定律解决物理问题,掌握运动描述和功和能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到竞赛中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牛顿定律、功和能量、动量守恒
教学难点:动量守恒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教师引入物理竞赛的概念,并和学生讨论竞赛中常见的物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牛顿定律(20分钟)
1. 介绍牛顿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牛顿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2.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牛顿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讲解功和能量(20分钟)
1. 介绍功和能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讨论功和能量在物理竞赛中的应用。

2.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功和能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四、讲解动量守恒(20分钟)
1. 介绍动量守恒的定义及其应用场景,讨论动量守恒在竞赛中的重要性。

2.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强对动量守恒的理解和解题能力。

五、实验操作(30分钟)
教师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牛顿定律、功和能量以及动量守恒的原理,
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

六、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解答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注重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物理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的练习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课件24:几何光学问题集成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课件24:几何光学问题集成

经平面镜O虚M物反射亦A不2 改变会M聚性,并由对称性知会聚于AL3
A
O
A3
A1
则两垂直平面镜将令灯
2020/12/18
发出的光束会聚于离灯
N
1 0 0 m 2 3 0 m 4 0 m 11
小明球试的身距离手为题b由,3点如光图所源S示发.出如的果近沿轴垂光直线于经水透平明轴球将形球成分像成,两像半到,透左
射不多于一次,圆锥形最小的展开角α=____1__2 _0_____.
若3 180
2
一次反射光无入射点
则 120
P
2
2 2
A 2 2 2
P
B
2020/12/18
10
小试身手题2 小路灯L发出的光束在离灯R0=100 m处会聚成小光斑A.在光传
播的路径上放两个正方形平面镜,如图.两镜面的交线到灯的距离r=70 m,并且 垂直穿过光束轴.两面镜互相垂直,其中一个平面镜与光束轴交成角α=30°,则
4 0 现在光束将会聚在离灯__________m处.
L发出的光为会聚光束,A为虚物点 轴以上部分光束经平面镜OM反射仍为会聚光束,顶点
在A1,A1与A关于OM对称 向A1会聚的这束光射向平面镜ON并被二次反射,反射光束会 聚于A3,相当于虚物A1通过ON成实像,A3与A1关于ON对称, 由于同OM理与,OLN发垂出直的,轴易以知下A部3在分L光发束出先的经光平束面轴镜上O且NO反A射3= 、OA再;
P
P
F1
F2
F1
F2
lF1PF2 2an lF 1PF 2<2anlF 1PF 2 lF 1PF 2>2anlF 1PF 2
2020/12/18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摘要:1.引言:介绍高中物理竞赛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2.课程内容:详细列举高中物理竞赛的主要知识点和模块3.教学方法:探讨有效的高中物理竞赛教学方法4.对学生的要求:阐述高中物理竞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5.结论:总结高中物理竞赛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引言】高中物理竞赛课程对于那些对物理学科有热情和兴趣的学生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课程。

通过参加物理竞赛,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高中物理竞赛课程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课程内容】高中物理竞赛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和知识点:1.力学:包括质点的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

2.电磁学:涵盖了电场与磁场的基本概念、库仑定律、欧姆定律、安培环路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知识。

3.热学:涉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热力学循环、热力学势等内容。

4.光学:包括光的折射与反射、光的干涉与衍射、光的偏振等现象。

5.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主要介绍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物理竞赛课程的知识点,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模拟竞赛等。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对学生的要求】高中物理竞赛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2.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

3.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

4.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与队友协作完成任务。

【结论】总的来说,高中物理竞赛课程既是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参加物理竞赛,学生可以在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教案
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培养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参加物理竞赛做准备。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动力学基础
- 概念:质点、速度、加速度、牛顿第一、二、三定律
- 计算:速度、加速度的计算
- 例题:运动学问题解决
第二节课:力学应用
- 质点的平衡
- 斜面运动
- 包括摩擦力、弹簧力等特殊力的计算
- 例题:力学问题实践
第三节课:动能和功
- 动能定理
- 动能的计算
- 功的计算
- 动能守恒定律
- 例题:动能和功问题解决
第四节课:力学解决问题
- 综合力学计算题
- 弹性碰撞
- 完全非弹性碰撞
- 质点系连接体问题
- 例题:力学解决问题
第五节课:热力学基础
- 热学的基本概念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理想气体定律
- 例题:热力学问题解决
第六节课:热力学应用
- 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过程、绝热过程
- 熵的概念
- 卡诺循环
- 例题:热力学应用问题实践
教学活动:
- 例题练习
- 实验演示
- 小组讨论
- 竞赛模拟考试
评估方式: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
参考资料:物理竞赛相关资料和试卷
备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物理竞赛的动手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物理学科竞赛成绩。

高中物理竞赛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教案
教案名称:物理竞赛训练
教学目标:
1. 提升学生物理竞赛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
1. 物理竞赛常见题型解析;
2. 物理实验技巧训练;
3. 各种物理问题解决方法;
4. 团队合作训练。

教学准备:
1. 准备物理竞赛相关资料和题目;
2. 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
3. 组织学生成团队。

教学步骤:
1. 开场介绍:介绍本次物理竞赛训练的目的和内容。

2. 知识讲解:讲解物理竞赛常见题型的解析和解题技巧。

3. 实验演示:进行物理实验演示,让学生学习实验技巧。

4. 练习训练:让学生进行物理竞赛题目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团队合作:组织学生成团队,共同解决复杂物理问题。

6. 知识总结:总结本次物理竞赛训练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评价:
1. 学生个人表现评价;
2. 团队合作评价;
3. 整体教学效果评价。

扩展活动:
1. 组织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比赛;
2. 组织学生进行物理研究项目。

教学反思:
1. 总结本次物理竞赛训练的优点和不足;
2. 调整和改进下次训练计划。

注:本教案仅为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物理竞赛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竞赛优秀教案教案名称:光的传播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性质;2.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特性;2. 光的反射规律;3. 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光学效应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学习光的传播的话题。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玻璃棱镜和激光器的实验,观察光的折射规律和反射规律。

3. 总结:让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规律,包括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理解。

5. 拓展:讨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光的全反射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光的传播。

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光的传播规律,深入理解知识点。

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玻璃棱镜、激光器等。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光学效应的图片或视频。

3. 课件:制作相应课件,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

教学评估:1.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理解程度;2. 利用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掌握程度;3. 通过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评价学生对光的传播的认识。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2. 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3.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物理竞赛课件(全)

物理竞赛课件(全)

第二章标题
本章目录
Contents chapter 2
质量与动量
mass and momentum
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
theorem of momentum and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Newton’s law of mo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第一节质点运动的描述
1-1
Description of particle motion
固联在参考系上的正交数轴组成的系统,可定量描 述物体的位置及运动。如直角坐标系、自然坐标系等。
坐标系 θ 卫星
r
φ
运动质点
切线
法线
n
τ
自然坐标系
由运动曲线上任 一点的法线和切 线组成
矢量知识
有大小、有方向,且服从平行四边形运算法则的量。
质点动量定理 质点的动量定理 theorem of momentum of particle
线段长度(大小);箭头(方向)。
A
手书
A (附有箭头)
印刷
(用黑体字,不附箭头)
在 X-Y 平面上的某矢量矢A量表示该矢式量 A 的坐标式
Y
y
手书
A = xi +yj
j
A
0i
xX
i 、j 分别为 X、Y 轴的
单位矢量(大小为1,方向
分别沿 X、Y 轴正向)。
印刷
= x +y
在课本中惯用印刷形式。 在本演示课件中,为了 配合同学做手书作业,采 用手书形式。
矢量加法
服从平行四边形法则 为邻边 为对角线 若 则

中学生物理竞赛(共39张PPT)

中学生物理竞赛(共39张PPT)

结束放影
目录
3. 测量结果的最佳值--算术平均值
4. 多次测量的偶然误差估计
N
1 n
n i 1
Ni
测量列的标准偏差
N
n
(Ni N )2
i 1
n 1
标准偏差 N所表示的意义是:任作一次 测量,测量值误差落到- N到+ N之间的 可能性为%.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N
N
n
n
(Ni N)2
i1
n(n 1)
g = 9.7925 m·s-2 u (g) = 0.0176 m·s-2
g 9 2 ) m·s-2
结束放影
目录
2)当未给出(或未求出)不确定度时,运算结果 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也不能任意选取.
加减类型的运算,运算结果的末位应与末位最 高的数的末位取齐. 例如,
+-2=430
乘除类型的运算,运算结果的末位应与有效
(1)做什么(这个实验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2) 根据什么去做(实验课题的理论依据和
实 验方法);
(3)怎么做(实验方案、条件、步骤和
实验关键要领) ( 1 , 2 )
实验过程的
(一)实验预习 → 预习报告 (二)实验操作 → 实验数据
三个环节 (三)撰写报告 → 实验报告
结束放影
目录
实验操作
Vh
Vd
e e a) 应用单摆周期公式求重力加速度。
h
d
V V V h d [例题] 测定一个合金圆柱体的密度 ,并求其标准不确定度 .
物理天平称质量
测量结果报道 YV(d,h)e 一般选用直角坐标纸(毫米方格纸)。
有(效1)数各字栏总目是均由应若标干明位物准理确量数名和称最及后其一单位位欠,准单数位(写有在误标差题的栏数中),构不成要的重。复记在每个V 数字上。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范文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范文

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竞赛的基本要求和形式;
2. 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物理竞赛的基本知识点;
2. 常见物理竞赛题型和解题技巧;
3. 团队合作和分工。

三、教学重点:
1. 物理竞赛题目解题技巧;
2. 合作和团队分工。

四、教学难点:
1. 如何有效分工合作;
2. 如何高效解决物理竞赛题目。

五、教学过程:
1. 概况介绍:
- 简要介绍物理竞赛的形式和要求;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物理水平。

2. 学习知识点:
- 通过讲解和讨论,学习物理竞赛常见的知识点;
-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3. 组队合作:
- 鼓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
- 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

4. 解题训练:
- 给学生提供多个物理竞赛题目,让他们进行解题训练;
- 引导学生探讨解题思路和方法,分享解题经验。

5. 知识巩固:
- 组织小组内部比赛,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和解题能力;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
1. 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2. 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题能力进行评价;
3.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物理竞赛的成绩。

七、课后作业:
1. 继续解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2. 总结解题经验,准备参加物理竞赛。

以上就是一份物理竞赛高中备课教案范文,希朥可以帮助到您。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设计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设计

高中物理竞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高中物理竞赛相关知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2. 理解并运用物理公式,解决竞赛题目中的综合计算和实际问题;3. 了解物理学史及科学家贡献,增强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问题求解的能力;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品质;3.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物理竞赛辅导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对物理学科有浓厚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参加竞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包括质点、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内容,涉及教材中力学相关章节;2. 电磁学:涉及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等概念,对应教材中电磁学相关章节;3. 光学:包括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等内容,对应教材中光学相关章节;4. 热学:涵盖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传导、热辐射等内容,对应教材中热学相关章节;5. 物理实验:结合竞赛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6. 物理难题解析:针对竞赛中常见题型,如综合计算题、应用题等,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7. 物理学史及科学家贡献:介绍物理学发展史,强调科学家在物理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课内容一、理论基础力学1.运动学参照系—描述机械运动时选定做参考的物体。

实际上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要定量计算就要建立具体坐标系(由实物构成的参考系的数学抽象),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质点运动的位移:直角坐标r xi yj zk=++,极坐标r ri=速度:r xi yj zk=++,r ri=相对速度:r xi yj zk=++物系相关速度杆或绳约束物系各点速度的相关特征是:在同一时刻必具有相同的沿杆、绳方向的分速度;接触物系接触点速度的相关特点是:沿接触面法向的分速度必定相同,沿接触面切向的分速度在无相对滑动时相同;线状相交物系交叉点的速度是相交双方沿对方切向运动分速度的矢量和。

1 如图示,物体A 置于水平面上,物体A 前固定有动滑轮B ,D 为定滑轮,一根轻绳绕过B 、D 后固定在C 点,BC 段水平,当以速度v 拉绳头时,物体A 沿水平面运动,若绳与水平面夹角为α,物体A 运动的速度多大?解:任何时刻绳BD 段上各点有与绳D 端相同的沿绳BD 段方向的分速度v设A 右移速度为xv ,则相对于A ,绳上B 点是以速度xv 从动滑轮中抽出的,即 xBAv v =根据运动的合成法则,在沿绳BD 方向上,绳上B 点速度是相对于参考系A 的速度xv 与参考系A 相对于静止参考系速度αcos xv 的合成,即αcos x BAv vv +=得αcos 1+=v vx解法二 位移关系c o s c oB D BC A AA x x x xx αα=+=+两边对时间求导αc o sx BA v v v += 得αc o s1+=v vx2 半径为R 的半圆凸轮以等速0v 沿水平面向右运动,带动从动杆AB 沿竖直方向上升,O 为凸轮圆心,P 为其顶点。

求当α=∠AOP 时,AB 杆的速度。

解:杆与凸轮在A 点接触,杆上A 点的速度A v 是竖直向上的,轮上A 点速度0v 是水平向右的,根据接触系触点速度相关特点,两者沿接触面法向的分速度相同(两者在法向无相对运动机,即棒始终没有离开凸轮,而沿切向有滑动),即 ααsin cos 0v v A = 得αt a n 0v v A =杆相对于凸轮的速度的切向分量:00tan (cos )cos A vv v v ααα'=--=加速度:r xi yj zk =++,r ri =问题 在离水平面高度为h 的岸边,有人用绳子拉船靠岸,若人收绳的速率恒为0v ,试求船在离岸边s 距离处时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大小各为多少?解:沿绳方向“收短”的分速度nv 和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分速度tv 合成实际速度v ,由几何关系易得n v v =,0cot th v v v sθ==,而00sin v v θ==在t ∆时间内,船头从A 点移动到A '点,绳绕滑轮转过一小角度0θ∆→,速度增量011()sin()sin v v θθθ∆=--∆,0cos tan cos t hh t v v θθθθθ⋅∆⋅∆∆==加速度0200000222223300003011()cos sin sin()sin()sin limlim lim tan sin()sin tan cos cos()sin cos 22lim cot ()tan sin()sin 2t v v vv a h t h v v v v h v h h hh s s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直接计算:220003dv v h a v v dts===-=算s 与t 的函数关系考虑初始条件0,0t s ==,积分ds v dt=-得s =标量: 矢量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矢量的标积和矢积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像 (略)运动的合成当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较复杂时,可将其等效为同时参与几个简单的运动,前者称为合运动,后者称为物体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遵循如下原理:独立性原理构成一个合运动的几个分运动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物体的任意一个分运动,都按其自身规律进行,不会因有其它分运动的存在而发生变化。

等时性原理合运动是同一物体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完成几个分运动的结果,对同一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进行合成才有意义。

矢量性原理描述运动状态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都是矢量,对运动进行合成与分解时应按矢量法则即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相应物理量的运算。

抛体运动平抛运动—质点只在重力作用下,且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的运动位移:水平方向 0x v t= 竖直方向212y g t= 合位移2)s t = 方向a r c t a n2gt v α=(α为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速度:水平方向 0xv v = 竖直方向y v g t=合速度v = 方向a r c t a ngtv β=(β为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加速度:直角坐标系 0xa=,yag=自然坐标系cos n a g α==,2sin a g τα==轨迹2202g y x v =斜抛运动—质点只在重力作用下,且初速度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的运动位移:水平方向 0c o s x v t α= 竖直方向21s i n 2y v t g tα=-速度:水平方向 0c o sx v v α= 竖直方向 0sin yv v gt α=-加速度 直角坐标系x a =,yag= 轨迹2220tan 2cos g y x x v αα=-几个特征量 飞行时间 02sin v t gα= 射高 220sin 2v H gα=射程20m a xs i n (2)v x gα=有空气阻力情况下的抛体运动设空气阻力与抛体运动速度的n 次方成正比,12n F bv v -=-,b 为正常量。

其运动微分方程为 1222()n mx bx x y -=-+,1222()n my by x y -=-+ 其数值解如下:问题 从倾角为θ的斜坡顶端以初速度0v 水平抛出一小球,不及空气阻力,若斜坡足够长,则小球抛出后离开斜坡的最大距离是多少?解:以小球抛出点为原点,沿斜坡向下为x 轴,垂直斜坡向上为y 轴建立坐标系,则小球沿y 轴方向的分运动是初速度为0sin yv v θ=,加速度为cos ya g θ=-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小球匀减速地沿y 轴远离斜面,当速度减为零时,与斜面距离最大,而后又匀加速地返回斜面,小球与斜面的距离只需考察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运动。

离开斜面上升过程的最大位移20(sin )2cos v H g θθ=若小球初速度为0v ,方向与水平成α角(2πθα-<<),则小球沿斜面方向的分运动是初速度为0cos()xv v θα=±、加速度为sin xa g θ=的匀加速度运动;对于确定的速度,小球落回斜面的时间0cos()2cos v t g θαθ±=⋅,取决于初速度;而在斜面上的落点与抛出点的距离即小球在t 时间内的位移应为2002cos 2cos sin()cos cos v t v s t g ααθαθθ⋅±===,与0v 的平方成正比。

总结:研究斜面上的抛体运动问题,合理分解运动,正确判断运动性质和列出方程;注意由斜面倾角制约着的分运动与合运动间的几何关系。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轨迹是圆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圆弧长度都相等的圆周运动 各量之间关系22s r v rft tππ===,22ft tπωπΦ===;22n v a rrω==,a τ=非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在不断改变的圆周运动,其角速度方向不变,大小在不断改变。

n a aa τ=+,2n v a r=,0limt v atτ∆→∆=∆问题 质点从O 点由静止开始沿半径为R 的圆周作速率均为增大的运动,到达A 点时质点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夹角为α,质点通过的弧s 所对的圆心角为β,试确定α与β的关系。

分析:质点作变速圆周运动,加速度分为切向加速度ta 和法向加速度na ,前者反映质点速率变化快慢,后者反映质点速度方向变化快慢。

解:在A 点时22t s a t=,2An v a R=,而22()A t va t =,s R β=其中t 是质点运动到A 点的时间,联立有22t n a t a R=,22222n t a st R a t R Rββ===,而tan n taaα= 所以tan 2αβ=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在数学上,曲率描述曲线(连续曲线)弯曲程度,曲线上某点的曲率定义为0lim s K sα∆→∆=∆,α∆为弧长s ∆两端切线方向变化角度。

圆上各点曲率相同:1K R Rαα∆==⋅∆,对曲线上各点,对应地有半径1R K=的圆,叫曲率圆,曲率圆圆心叫曲率中心。

圆是曲率中心处处相同的曲线,一般曲线各点曲率不尽相同。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刚体—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形状等都保持不变的物体;或组成物体的所有质点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刚体的平动—刚体内所作的任一直线始终保持和自身平行。

特点是:任意两点A 和B其轨迹相似,且ABv v =,ABa a =,刚体的平动可用刚体内任一质点的运动来代替。

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刚体绕某一固定轴的转动。

特点是:刚体上的各点都在与转轴垂直的平面内做圆周运动,但半径可不相等,各点角速度都相同,因而某一时刻刚体上所有各点的角度ϕ,角速度ω,角加速度β都相同 0l i mt t ϕω∆→∆=∆,0l i m t tωβ∆→∆=∆ 匀加速转动,β为常量0t ωωβ=+,212t t ϕϕωβ=++,22002()ωωβϕϕ-=-ω为初始角速度,0ϕ为初始角度。

绕定轴转动的刚体上某点有 v R ω=,a Rτβ=,22/na r v r ω==R是点到轴的距离。

2.牛顿运动定律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作用:碰撞、挤压、拉伸、摩擦等直接作用;吸引、排斥等间接相互作用。

等效力:合力、分力、向心力、力偶等。

惯性力:选择的参考系为非惯性时,要附加的力。

有平动惯性力、惯性离心力、科里奥利力等`。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收到的力。

大小:G mg =;方向:竖直向下。

弹力:弹簧弹力 F kx = 弹簧的串联12111k k k =++弹簧的并联 12k k k =++静摩擦力:接触的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动摩擦力:接触的两物体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f N μ=动摩擦因素μ与静摩擦因素sμ 摩擦角 tan sμ=Φ判断物体不发生滑动的条件:全反力F '与N的夹角arctan f N α=≤Φ静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