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简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端五节、五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包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等,在这些活动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的端午节有四个渊源:一是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逝世;二是为祭祀天地及祖先,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三是为纪念古代汉族战士们的英勇战斗和牺牲精神;四是为庆祝夏至。

最为广泛认可的说法是,端午节是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也是楚国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楚辞之父”,他所在的楚国籍贯地现在在湖南省岳阳市境内。

屈原一生痛恨秦国侵略,为保卫祖国而政治上屡屡受挫,最后遭到贬斥,放逐到汨罗江。

他在这里写下了众多节日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诗歌《离骚》,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挚爱,同时也倾诉了他的苦闷。

最终,他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尽,这一天被后人定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

二、端午节的传统风俗1.吃粽子就像我们过年一样,每逢端午节,我们也会传统的采购、制作粽子,品尝着咸甜可口的粽子一起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粽子,又称为“角黍”,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加入各种馅料,再用鲜叶捆扎而成的食品。

粽子形状多样,有三角形、四角形、棕叶形、糯米红枣粽等。

2.赛龙舟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风俗就是赛龙舟。

龙舟起源于古老的楚国,龙舟赛起源于南方,是南方特有的民族文化。

龙舟赛在端午节比较高兴、喧闹,也可以说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到了端午节,湖南、江西、浙江、四川,这些地方都会举办龙舟赛,把这种龙舟赛变成了年度盛事。

3.悬菖蒲、插艾叶民间有悬挂菖蒲和插艾叶的习俗。

悬菖蒲是因为据说这种植物有驱邪的作用,可以用来保佑人们健康平安。

插艾叶则是因为它被认为可以驱除蚊虫,同时也能消毒。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具体是指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所举行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源于我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习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端午节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到“食物崇拜”再到世俗化的转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的具体情况。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楚国。

相传,楚国诗人屈原是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的,而当地百姓们听说后也纷纷将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江中以示哀悼。

此后,这一节日逐渐流传开来,演变成为一种纪念、祭祀和庆祝的节日。

二、从“图腾崇拜”到“食物崇拜”早期,端午节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表现。

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日子,于是就在这一天悬挂五彩缤纷的图腾,祈求健康、平安等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念逐渐演变为“食物崇拜”。

人们开始将粽子视为神圣的食物,认为吃粽子可以避免瘟疫、消灾除难。

同时,人们还在节日中施行祈福、祭祀等仪式,以求家庭兴旺、祖先保佑。

三、文化内涵丰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文化的交流,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愈加丰富多彩。

例如:龙舟竞渡赛、草荐、饮雄黄酒、系艾叶等。

其中,龙舟竞渡赛是端午节活动中最著名的一个。

比赛时,人们身穿彩衣、挥动划桨,漂亮的龙舟在河中快速前行。

除此之外,草荐代表着家庭的团圆、和谐和幸福。

饮雄黄酒则是一种民俗祭祀活动,象征着避邪驱瘟、祈求平安和吉祥。

而系艾叶,则是一种具有驱瘟、驱蚊、祛梦等作用的民间习俗。

四、现代化的演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端午节也开始逐渐世俗化。

人们不仅可以吃到传统的粽子,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更加创新和有趣的美食。

同时,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也引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如音乐会、花展、文艺表演等,增加了整个节日的喜庆氛围。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孕育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是夏季的第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的第五天,也是农历上半年的中期,因此称为"端午"。

端午节在中国乃至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习惯。

下面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屈原投江:这是最为广泛传扬的端午节起源传说。

据说,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屈原,因不满楚国内外的腐败和亡国危局,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悲痛。

屈原的死让楚国人民感到非常悲痛,于是人们纷纷驾船下江搜寻屈原的遗体,同时也为了避免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便在江中撒下了米团,以驱赶鱼虾,这就是后来的粽子的起源。

2.龙舟竞渡: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起源传说。

据说,在古代,人们相信江河里有许多的水神、河神和龙神,这些神明对人间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端午节时,人们会在江河湖泊中举行龙舟竞渡活动,目的是为了祈求水神、河神和龙神的保佑,希望获得平安、健康和丰收。

这种活动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江南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且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3.驱瘟避疫: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传说说法。

古代人们相信五月初五是阴气最重的日子,也是瘟疫肆虐的时候。

为了避免瘟疫的侵扰,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驱瘟避疫的措施,如挂艾草、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习俗在端午节中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重要风俗。

4.传统节令: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令之一,其起源可能并无具体传说,而是源自古代中国的农事文化和民间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夏季,是农田生长最繁盛的时候,也是蛰虫和害虫肆虐的季节。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祈求丰收、驱邪和保平安,如放鞭炮、烧香、踏青、舞狮、燃龙舟等,这些习俗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历史演变、现代传承。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和龙舟竞渡。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为反对楚国王子纷争和南征北战,被贬于岳阳楚河。

屈原对楚国的国运非常担忧,于是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是,由于野心家的编造和诬陷,屈原被谗谤成祸国殃民之人,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身亡。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喂食,人们在江边撒粽子喂食,同时划龙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据说,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在汨罗江里游泳,并利用铜钱敲打水面,制造水声吓走鱼虾。

这就是人们打龙舟和吃粽子的来源了。

二、历史演变端午节的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发展,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吃粽子、划龙舟等民间习俗,也有官方统一组织的文化活动。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例如江南的踩高跷、粽子蒸汽船、滴凤钗等。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端午节也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例如韩国的龙舟竞赛、日本的喜宴、越南的饮酒和赛龙舟等。

三、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也与时俱进。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节日。

在我国,例如吉林的世界龙舟赛、浙江的草原露营、福建的民间文化展等,都以端午节为主题,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活动方式。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和文化产品,例如手帐、手工制作、音乐和艺术表演等。

这些活动和产品不仅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还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很悠久。

端午节的由来和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由来和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由来和来历介绍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并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那么,端午节的由来和来历是什么呢?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说法,并探究端午节的真正由来。

说法一:纪念屈原最广泛流传的端午节起源说法是纪念屈原。

屈原,古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大臣。

然而,由于他的忠诚和才华被人忌恨,被贬谪到乡间。

在乡间,屈原目睹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痛苦,感到无比痛心。

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跳入了汨罗江,自尽身亡。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开始在这一天举行划龙舟和赛龙舟的活动,以防止鱼虾噬食屈原的遗体。

同时,人们也会在江河湖海中放入粽子,以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精神。

说法二:病虫害防治另外一种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是与病虫害防治有关。

相传,在古代,五月初五是农民们种植水稻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肆虐的季节。

人们发现,在这一天救济的灾难会更加严重,因此决定在这一天进行一系列的防治活动,以保护庄稼的安全。

其中,食粽子和划龙舟的活动,都是为了祈求丰收和驱除病虫害。

说法三:崇拜龙神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与崇拜龙神相关。

在中国古代,龙神被视为是水的象征,人们认为龙神有保护作用。

农历五月初五正好是夏季水灾多发的季节,人们希望能得到龙神的保佑,辟除灾祸。

因此,划龙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仪式。

综合以上的说法,可以看出端午节的由来和来历是多方面的,既与爱国诗人屈原的忠诚有关,也与农耕文化、民间信仰以及病虫害防治有关。

这些说法互相交织,形成了端午节丰富多彩的庆祝形式。

无论起源如何,端午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缅怀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忠诚,也是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此外,端午节也是增进亲友间感情的时刻。

人们通常会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包粽子、划龙舟、赛龙舟、吃粽子等等,共同度过这个欢乐的节日。

端午节还有一种著名的传统活动,就是观看和参与龙舟赛。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历史资料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祭龙节和龙舟竞渡活动。

它是历代华夏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端午节的起源1. 屈原祭龙传说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挽救国家危机,竭尽全力呼吁国君贵族团结一致。

然而,他的言行引起了群臣的嫉妒与诽谤,最终被流放至湘江。

屈原失意之际,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呼唤百姓对国家的关注。

据传在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走上了东关楚江边的高山,怀着悲愤之情投身怀石水中。

2. 龙舟竞渡起源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纷纷划船去寻找,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体并逗留在湖中的精怪。

为了不让怀念屈原的食物被湖中的精怪吃掉,百姓们决定将食物绑在竹竿上扔入湖中,同时也划船划去,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和祭品。

二、端午节的演变1. 龙舟竞渡的迷信禁忌由于屈原的投江和百姓们的搜寻,逐渐形成了划龙舟寻找屈原并驱逐恶灵的风俗。

民间相信,如果不划船寻找屈原,湖中的精怪就会吃掉屈原的遗体,并给人们带来灾祸。

因此,划龙舟竞渡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传统活动。

2. 赛龙舟具有娱乐性和祈福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娱乐和竞技的活动。

龙舟上的划手们奋力划桨,挥洒汗水,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而观赛者们也会为自己支持的龙舟队伍呐喊助威,为端午节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三、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1. 传统文化的传承端午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当代社会,各地方都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多元化的庆祝方式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端午节的庆祝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外,人们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演出、品尝特色美食、参观民俗展览等活动。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始于战国时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端午节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等传统习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龙舟比赛、吃粽子、挂艾草和佩戴香囊等活动。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据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爱国诗人,名叫屈原。

他为当时的楚王所器重,任命为宰相。

然而,由于内外交困,楚国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屈原对楚国的疆土分崩离析感到痛心疾首,他多次劝谏楚王,希望能够挽救楚国的命运。

然而,他的忠言逆耳,遭到了楚王的不信任和排挤。

正是因为屈原坚守原则,忠贞爱国的精神,他深受百姓的爱戴。

然而,楚国的政治腐败和权贵的阴谋诡计最终导致了屈原的被贬,被迫离开了楚国。

失意之际,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选择了投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楚国人民的思念与挚爱。

屈原一死,楚国百姓十分痛心,纷纷涌上江边搜寻屈原的尸体,希望将他收殓安葬,以示怀念之情。

然而,由于江水湍急,无人能找到屈原的尸体。

人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寻找到他的遗体,纷纷在江水中撒下了糯米,以期能够用来喂饱屈原在江底的魂灵。

这就是后来演变成包粽子的习俗。

为了保护糯米不被鱼虾吞食,人们又聚集在江边船上放鞭炮、敲锣打鼓,以驱赶恶灵。

为了迷惑水中的龙、蛟,人们在艾叶上绑上五色丝线,再佩于小孩和成人的胳膊上,还有门窗上。

这种挂艾草和佩戴香囊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留下来。

为了寄托对屈原的思念之情,人们还在龙舟竞渡中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传统的龙舟竞渡源于人们抢救屈原的船只,以期尽快找到他的遗体。

龙舟竞渡活动不仅有助于民众团结一致,也是对屈原的追思和祭奠。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一个家庭欢聚、亲友团聚的日子。

人们通过蒸制粽子、品尝美食,并分享故事和传统的习俗,以表达对历史的缅怀,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总之,端午节作为一个古老而庄重的节日,凝聚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有关其起源的各种说法和传说,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了许多年。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与端午节起源相关的各种说法。

1.纪念屈原之死最广泛流传并备受认可的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据信,屈原出生在公元前340年,他是一个文人、政治家和爱国志士。

由于许多政治原因,他遭到了剥夺并被流放。

传说中,他在一个端午节的日子,听到了自己的故乡被敌军攻陷的消息,彻夜未眠,绝食自杀于汨罗江中。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志士,人们在端午节将粽子投入江中,以示哀思。

2.驱邪消瘟传说在端午节这天,要举行驱邪消瘟的仪式,以加强在夏天保健身体、消瘟避邪。

3.拟制祭蒲祭蒲,即祭祀江河之神的一种传统祭祀仪式,也可称为“蒲节”。

这种祭祀仪式传说这是在战国时期流行的,最初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丰收。

后来,它演变成了祈祷平安、驱邪避瘟的仪式,尤其在端午节期间,更是庄重肃穆。

这种说法认为端午节并非起源于屈原,而是与祭祀蒲相关。

蒲是一种水生植物,被认为有清热解毒、驱邪避瘟的功效。

传统上,端午节时,人们要挂蒲、赛龙舟、吃粽子,以祈求平安、驱灾避难。

4.纪念无名水难牺牲者另外,还有一些历史学家和民间传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无名水难牺牲者的传承。

据传说,在古代,许多商贾、游客、文人等在长江、黄河等水道上遭遇水难,为了纪念这些无名牺牲者,人们在端午节期间,会在水上举行各种悼念、纪念仪式。

在这些说法中,屈原之死的说法是广为流传,也是最被认可的。

不过,这并不影响其他说法的独特性和美丽性。

无论哪种说法,都反映了中国古人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追求。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传承和推广中,各种传说和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美,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和参与其中。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代表之一。

该节日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在这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端午节经历过多次演变,成为一个庆祝粽子、驱瘟避邪、悼念屈原的民俗传统节日。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过程。

一、端午节的来源公元前278年,是春秋时期末期,为楚国的知名诗人屈原自杀之年,也是端午节的发源年。

那年,屈原因受到贪官污吏的诽谤而被贬到南楚。

他对国家和人民非常关心,但始终无法被放回中原,最终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的离去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当时的百姓举行了纪念活动,后来演变成了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发展过程1.起源和发展时期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代时期,端午节已经成为正式的节日,开始有了一些相应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最基本的习俗之一是赛龙舟。

据传说,人们希望以划龙舟的方式模拟救援屈原之时的场景,助力于江中落水的他。

此外,人们还会挂菖蒲、食粽子、饮雄黄酒,以祛疫驱邪。

2.全国性的传统节日到了唐代,端午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人们依照传统进行庆祝。

此时期的端午节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人们除了赛龙舟外,还有吃粽子、敬祖先、缚五色线、赛高跷、晾艾人等等一系列传统习俗。

在中国各个地方,人们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但是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个相同的传统。

3.现代的端午节到了现代,传统节日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端午节还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但是庆祝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些受到现代化影响的年轻人更愿意参加音乐会、体育比赛、旅游等活动,而在农村,端午节的传统仍得以保留,但是也有许多城市人为了庆祝端午节返乡体验风俗,其热度不减。

总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得丰富多彩、内涵深厚。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人们对它的兴趣与参与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端午节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和发扬。

中国端午节历史与起源

中国端午节历史与起源

中国端午节历史与起源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这个节日的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俗传统。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屈原忠于楚国,但却遭到了宫廷的排挤和诽谤。

最终,他被贬谪到汨罗江,心灰意冷,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捞救,但无济于事。

为了避免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他们纷纷投入江中米饭和艾草,以示纪念和悼念。

二、屈原的传说屈原的死亡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悲痛和哀思,于是他们决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赛艇,以纪念屈原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同时,人们也在家门口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邪辟邪,祈求平安和健康。

三、龙舟竞渡的习俗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

这项活动起源于屈原的故事,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河湖边,观看龙舟比赛。

龙舟是一种长而狭窄的船只,船头雕有龙头,船尾装饰有彩旗。

船上的划手们以默契的配合和强健的体力,划动着船桨,使船只迅速前进。

观众们欢呼雀跃,为自己支持的龙舟加油助威。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

四、食粽子的习俗除了龙舟竞渡,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食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豆沙、红枣等食材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

相传,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制成了粽子。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亲手制作粽子,然后和家人一起品尝。

吃粽子不仅可以增进亲情,更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之情。

五、端午节的其他习俗除了龙舟竞渡和食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

比如,人们会在门口悬挂艾草和菖蒲,以驱邪辟邪;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庆祝这个节日。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就是戴香包。

人们将香草装在细布袋中,系在腰间,以驱邪避祸,同时也希望能够保佑自己的身体健康。

端午节的形成过程

端午节的形成过程

端午节的形成过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源于中国民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端午节的起源和形成,历史悠久,涉及许多的传说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档中,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演变历程,以及现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大约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的楚国。

传说古时候,楚国内流行一种叫做“龙舟”的赛艇活动,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上河,以示对屈原的爱戴和缅怀。

端午节的起源就是屈原的故事,这个节日最重要的传统是划龙舟、吃粽子和挂艾叶。

二、传说故事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和爱国人士,他一生恢弘而又忧国忧民。

由于他深受怀疑和嫉妒,于公元前278年在临江长洲投身汨罗江中自尽。

听闻此讯的百姓纷纷驾舟捞救,但因为屈原尸体太沉重,无法救回,于是便有人在江中敲鼓划船,以避开蛟龙或鱼鳖等水中恶物,同时又以米糕投入江中,以充作人身,希望鳗鱼等水中恶物能停止吞食,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后来,就在这个日子里,人们开始举办划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活动,以纪念屈原,并向他表示追思和敬意。

三、演变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习俗逐渐增多,如吃五色饭、插艾叶、赛龙舟、登高、采艾、赛船灯等。

这些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在历史上,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诗歌和俚语,如“仲夏节,脂膏滴;煎粽子,沥浮沫;红丝线,罗箩扣;缓步走,微风吹。

”这些俚语诗歌,十分形象生动,贴切地表达了人们在端午节时的心情和情感,也给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四、现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目前,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多元的节日,尤其是仅限于南方地区的各种风味粽子如南荳仙,五芳斋、皇茶堂等,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口感和魅力。

除了传统的习俗,现代端午节还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大型的龙舟比赛、端午民俗文化展览、端午主题文化活动等,都为这个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端午节的来历详细

端午节的来历详细

端午节的来历详细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与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源远流长,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间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是端午节的始祖。

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一生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然而,由于政敌的诬陷和嫉妒,他最终被流放,投身于汨罗江中而死。

二、屈原传说屈原的离世令楚国百姓深感痛惜,纷纷划船到汨罗江中,想要打捞屈原的遗体,并将其安葬。

为了防止鱼虾蛇蚯等水生动物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在江中投放了大量的粽子,同时还敲打船上的锣鼓,以震慑水生动物。

三、龙舟竞渡在纪念屈原的同时,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是龙舟竞渡。

这一传统有两个流传较广的来源。

一个传说是为了展示人们划船寻找屈原的场景,以此纪念他的离世。

另一个传说是为了纪念在寻找屈原时下江的人们,为了不被水怪吃掉而划船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和激动人心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组织各种规模的龙舟比赛,游人如织。

龙舟是长而窄的船,外部装饰着五彩缤纷的装饰品和龙头。

船上的参赛选手以鼓手为指挥,齐心协力划桨,努力争夺比赛的胜利。

观众们欢呼雀跃,为选手们加油助威。

四、汤圆和香包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是吃汤圆和香包。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包裹着甜或咸的馅料,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和睦。

香包则是一种用香草和香料填充的袋子,挂在门口或放在衣柜里,以驱逐邪恶、祈求平安和庇佑家人。

五、习俗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习俗不断丰富和发展。

除了吃汤圆、赛龙舟和挂香包之外,人们还会在端午节的前一天采摘艾草,并贴在门口或插在屋内作为驱邪的标志。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如在街上表演舞龙舞狮、挂鸟笼等。

六、中外传播端午节在中国的传统上非常盛行,但随着移民和海外华人的增加,端午节也已经传播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2023年端午节起源由来及传统风俗

2023年端午节起源由来及传统风俗

2023年端午节起源由来及传统风俗端午节的由来1、一是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二是纪念伍子胥说。

此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忠良之臣,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吴国,因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

临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上,以看越国灭吴。

”吴王闻听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马革里,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三是纪念孝女曹娥说。

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她的孝义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4、四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

端午节的风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至于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何而起,还是来源于历史。

根据古时传说,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楚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

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越、楚三国。

之后人们以端午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2、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端午节的传说和历史背景

端午节的传说和历史背景

端午节的传说和历史背景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和传说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被贬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香囊等活动。

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的习俗。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而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也是祭龙祖的形式之一。

此外,端午节还有吃粽子、挂艾草、穿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都与驱邪避害、祈求健康平安有关。

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具体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有多种说法。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又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在传承发展中,端午节附会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形成了浓厚的爱国氛围,成为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端午节是汉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它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的,标志着立夏之后的第一个节气。

端午节的来由故事有多种不同的版本,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一、屈原投汨罗江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是荆山的贵族。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楚国的贵族、学者,为人诚实而孤单。

在另一方面,秦国不断地扩展领土,楚国却不敌其力量,屈原的忧虑不已。

在他的劝告下,国王开始与秦国进行和平谈判。

另一方面,屈原的敌人伪造信件,宣布他的建议是“降顺”,而国王无法分辨真伪,于是他被流放成为孤家寡人。

屈原流浪于汨罗江畔长达十五年,他把自己的思想和爱国情感都倾注到诗歌中。

当他知晓楚国被秦国完全攻陷时,他感到失神,遂在五月初五的清晨投身到汨罗江中,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在屈原去世后,当地百姓都非常悲痛和惋惜。

每次端午节,百姓们都会在江边划龙舟,以纪念出了名的忠诚国士和他那被流放的孤独人生。

二、龙舟竞渡的来由在另一种传说中,端午节的来源是与龙舟竞赛有关。

它的发源地也是在江南地区。

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国王为了路过一条危险的江河,向当地一位水神龙王跪拜,乞求保护。

水神同意了国王的请求,并诺言他将控制当地所有的水体。

但水神对于贡品的标准是非常高的,每年都要求一条美味的男子,作为贡品。

国王曾想把自己献祭,但他的爱民心态告诉他,这种行为太残忍。

因此,代表国人的陆续出现。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青年生,在临死之前,于五月初五做出了一件事情:他穿上了彩色灯笼乘船下水,试图挽回他们最后一刻的自由,同时引开龙王和他的水妖。

更多的人找到了一种方式来庆祝这个英勇、同情心、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做出牺牲的英雄青年,便在那一天,大量的方案之一被想出:龙舟赛。

龙舟赛比赛,也成为端午节庆典的一部分。

龙舟是一种长形船,有许多人装在其中,有一个人敲鼓,所有人都努力地快速地摇橹。

比赛的规则通常是:第一个到达对岸的人赢得比赛。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

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

关于它的来历你也要知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是什么端午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那么,端午节的历史渊源究竟是什么呢?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那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有限,对于季节的更替、气候变化等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五月初五,正值仲夏,气温升高,蛇虫繁衍,疫病容易流行。

古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吉利的时段,需要举行各种仪式来驱邪避灾。

在古代的传说中,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有着紧密的联系。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一心为国,主张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的排挤和诽谤,最终被流放。

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

百姓们听闻这个噩耗,纷纷划船打捞他的遗体,又向江中投放粽子、蛋、酒等,以免鱼虾啃食他的身体。

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便以赛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纪念屈原,表达对他的哀思和敬意。

除了屈原,端午节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

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臣,他忠心耿耿,却被吴王夫差赐死。

死后尸体被投入江中。

民众为了纪念他,也在五月初五举行相关的活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祭祀龙图腾。

在古代,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五月初五是龙飞天的日子,人们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端午节的习俗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更是团结协作精神的体现。

在比赛中,队员们齐心协力,鼓手奋力击鼓,舵手掌控方向,桨手们整齐划一地挥动船桨,场面十分壮观。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最初的粽子是为了祭祀投入江中,后来逐渐成为人们在节日里享用的美食。

粽子的种类繁多,有甜粽、咸粽之分,不同地区的粽子在形状、馅料和制作方法上都各有特色。

此外,端午节还有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佩香囊等习俗。

菖蒲和艾叶具有驱邪的作用,人们将它们挂在门口,以祈求平安。

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人们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或者在孩子的额头、耳鼻等处涂抹,以驱邪避瘟。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节日。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端午节的演变过程。

古代起源:纪念屈原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主要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兼文学家,由于忠于楚国,被楚王所不喜,被贬为涂山之上。

屈原因对国家的思念而投江自尽,以示对国家的忠诚。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并下江祭祀屈原。

民间习俗:龙舟竞渡和艾草香囊随着时间推移,端午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有许多特有的民间习俗。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水乡地区。

人们在这一天划龙舟比赛,既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和丰收。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个特有的习俗,就是制作艾草香囊。

艾草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灾的功效,人们将艾叶捆扎成香囊,挂在门口或悬挂在房间内,以保佑家庭平安和健康。

人们还将艾草香囊佩戴在身上,据信能起到辟邪和驱散瘟疫的作用。

加入丝绸文化:有趣的穿线活动在唐朝时期,端午节逐渐被丝绸文化所烘托。

此时,人们开始将五彩丝线穿在五颜六色的粽子上,构成各种图案,这一活动被称为"穿线"。

穿线活动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端午节不可或缺的民间乐趣之一。

人们在家庭聚会或者庙会上相聚一堂,通过穿线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追求。

现代变革:多样化的庆祝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端午节庆祝方式逐渐多样化。

在城市中,端午节通常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赛。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艾草文化节,展览和推广艾草相关的文化和产品。

同时,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开始重新烹制和品尝传统的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经典美食,以其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包装风格,成为了节日庆祝的重要一环。

结语:端午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纪念屈原到承载丝绸文化,再到现代多样化的庆祝方式,每个时代都赋予了这个节日不同的意义和形式。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文化意义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文化意义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和丰富的文化意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

一、历史起源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贵族排挤,最终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划龙舟和赛龙舟的活动,以示对屈原的怀念。

二、屈原与龙舟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龙舟则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而窄的木船,船头雕有龙头,船尾雕有龙尾,寓意着驱邪避凶、祈求丰收和平安。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的精神和勇气。

三、粽子的由来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相传,在屈原投江自尽之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将糯米包裹在竹叶中,扔进江中,以此来饲养鱼虾。

后来,人们发现吃这种包裹糯米的食物可以驱邪避凶,于是就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四、五彩绳与艾草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佩戴五彩绳和挂艾草。

五彩绳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线编织而成,寓意着五福临门、五谷丰登。

艾草则被认为有驱邪避凶的作用,人们会将艾草插在门上或者放在枕头下,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五、文化意义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勇敢精神和传统美德。

划龙舟、吃粽子、佩戴五彩绳和挂艾草等活动,都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

此外,端午节还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起源和文化意义深远而丰富。

通过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只是对于端午节的由来你又了解多少呢?对此,查字典范文专门为大伙儿整理资料详解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是什么,供各位参考,希翼能满脚大伙儿的阅读需求。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名称由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所以端五算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就慢慢变成了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起源传说对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大戴礼记》为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是研究上古社会的宝贵资料。

假如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已浮现迄今历时二千余年可谓渊远流长。

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别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不管是男或是女都别能抚养成人。

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浮现了五月到官至免别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

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别衰。

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别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别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别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未来此日均为别吉之日。

如此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算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时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追念历史人物说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阶段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咨询》、《九歌》等别朽诗篇,独具风貌,妨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别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预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可不能去咬屈医生的躯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损害屈医生。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进展成棕子。

未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迎接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阶段(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完全泯灭越国,夫差别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所以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别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祭祀龙图腾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降进行凉爽图腾祭祀的生活。

其要紧理由:
一端午节两个最要紧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点的关系尤深何况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实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

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阶段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

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要紧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别一定算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具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详解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是什么差不多呈如今各位面前了,希翼你能喜欢。

更多对于端午节的最新范文公布尽在这个地方,敬请期待。

“[学校计划]下学期英语教研组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别详一、指导思想:
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协调好各备课组间的关系。

仔细学习新的教学大纲,巩固进展爱校爱生、教书育人,富有进取精神、乐观积极向上的融洽的教研新风貌,在上届中招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为把我组的教研水平提高到一具新的台阶而努力奋斗。

二、奋斗目标:
1、开展学习新大纲的活动,稳步扎实地抓好素养教育;
2、加强教研治理,为把我组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一具新层面而奋斗;
3、协调处理好学科关系,在各备课内积极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各备课组按照"五个一"要求,做好教研工作,即"统一集体备课,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

4、配合各备课组,搞好第二课堂活动,把创新教育理念灌输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三、具体措施:
1、期初及期中后召集全组教师会议,布置教研活动安排及进行新大纲学习;
2、降实各备课组教学进度表及教学打算;
3、有的放矢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初一年组织学生单词竞赛;
初二年组织学生进行能力比赛;
初三年组织学生进听力比赛;
其中初一年有条件的话多教唱英文歌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含介绍英美文化背景常识。

4、各备课组降实好课外辅导打算,给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制造条件,积极备战英语"奥赛"。

5、要求各科任教师,积极主动及时地反馈教情学情,并提出整改意见,指出努力方向;
6、针对别同年段学生的别同表现,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工作中;
7、降实本学期教研听评课工作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