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通史复习:春秋战国[课件]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
共主的地位。 (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 ”的
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
伐,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
政变。 (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
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 效率;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 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代表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思想主张
影响
(1)提出“仁政” 学说 (2)主张人性本善说 (3)强调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 “亚圣”
(1)“制天命而用之”
(2)主张“性恶论”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
(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 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并施
主张“兼爱 ”“非攻”;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辩]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是“爱 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孟子把“仁”扩充 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
共主的地位。 (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 ”的
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
伐,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
政变。 (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
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 效率;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 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代表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思想主张
影响
(1)提出“仁政” 学说 (2)主张人性本善说 (3)强调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 “亚圣”
(1)“制天命而用之”
(2)主张“性恶论”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
(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 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并施
主张“兼爱 ”“非攻”;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辩]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是“爱 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孟子把“仁”扩充 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PPT)3-3
法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 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治国,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之手。
(2)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他们的区别是: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 政”。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除国君外,一切人一律都要受法 的约束。
层,食贝类及甲壳类动物。每次产卵枚,卵具圆锥形角质囊,末端有长丝,借以固着于附着物上。 [] .真鲨目(Squaliformes):有亚目科属余种,包括猫 鲨亚 真鲨类鲨鱼 真鲨类鲨鱼(张) 目Scyliorhinoidei、皱唇鲨亚目Triakoidei、真鲨亚目Carcharhinoidei和双髻鲨亚目Sphyrnidae。我国有亚目科属约多种。背 鳍个,无硬棘;具臀鳍。鳃;跨境企业退税 跨境企业退税 ; 孔个。颌舌接型。吻软骨个。眼有瞬褶或瞬膜。椎体具辐射状钙化区域, 个不钙化区域有钙化辐条侵入。肠的螺旋瓣呈螺旋形或画卷形。 [] .角鲨目(Squaliformes):有科属约8种,包括角鲨科Squalidae、铠鲨科Dalatiidae和棘 鲨科Echinorhimidae。背鳍个,通常各具一棘;臀鳍消失。鳃孔个,位于胸鳍基低前方。眼侧位或上位。主要分布于世界各温水、冷水海区或深海。 [] .锯 鲨目(Pristiophoriformes):仅科属种。体长可达米。吻很长,剑状突出,边缘具锯齿。腹面在鼻孔前方具对皮须。头颇平扁。眼上侧位。喷水孔大,位于 眼后。鼻孔圆形,距口远。牙细小而尖,多行在使用。鳃孔~个。背鳍个,无硬棘;无臀鳍。栖息底层,吻锯为自卫利器。食甲壳动物、蠕虫类及小鱼等。 肉质优良。锯鲨属Pristiophorus,鳃孔个,共种。我国只有日本锯鲨Pristiophorus japonicus种,分布于黄海和东海,偶见于南海及朝鲜和日本沿海。六鳃锯 鲨属Pliotrema,鳃孔个,只种,分布于非洲南部东南岸。 [] 扁鲨 扁鲨 .扁鲨目(Squatiniformes):仅科属约种。体平扁;吻很短而宽;胸鳍宽大并向头 侧延伸游离如袍袖,旧称袖鲛,西方俗称天使鱼或僧鱼;眼上位;口宽大,亚前位;牙上、下颌同型,细长单齿头型;鼻孔前位;鳃孔个,宽大,延伸至腹 面 ;背鳍个,无硬棘 。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非洲南部东岸也有分布。我国有种。为黄海和东海次要经济鱼类,在黄海产量较
(2)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他们的区别是: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 政”。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除国君外,一切人一律都要受法 的约束。
层,食贝类及甲壳类动物。每次产卵枚,卵具圆锥形角质囊,末端有长丝,借以固着于附着物上。 [] .真鲨目(Squaliformes):有亚目科属余种,包括猫 鲨亚 真鲨类鲨鱼 真鲨类鲨鱼(张) 目Scyliorhinoidei、皱唇鲨亚目Triakoidei、真鲨亚目Carcharhinoidei和双髻鲨亚目Sphyrnidae。我国有亚目科属约多种。背 鳍个,无硬棘;具臀鳍。鳃;跨境企业退税 跨境企业退税 ; 孔个。颌舌接型。吻软骨个。眼有瞬褶或瞬膜。椎体具辐射状钙化区域, 个不钙化区域有钙化辐条侵入。肠的螺旋瓣呈螺旋形或画卷形。 [] .角鲨目(Squaliformes):有科属约8种,包括角鲨科Squalidae、铠鲨科Dalatiidae和棘 鲨科Echinorhimidae。背鳍个,通常各具一棘;臀鳍消失。鳃孔个,位于胸鳍基低前方。眼侧位或上位。主要分布于世界各温水、冷水海区或深海。 [] .锯 鲨目(Pristiophoriformes):仅科属种。体长可达米。吻很长,剑状突出,边缘具锯齿。腹面在鼻孔前方具对皮须。头颇平扁。眼上侧位。喷水孔大,位于 眼后。鼻孔圆形,距口远。牙细小而尖,多行在使用。鳃孔~个。背鳍个,无硬棘;无臀鳍。栖息底层,吻锯为自卫利器。食甲壳动物、蠕虫类及小鱼等。 肉质优良。锯鲨属Pristiophorus,鳃孔个,共种。我国只有日本锯鲨Pristiophorus japonicus种,分布于黄海和东海,偶见于南海及朝鲜和日本沿海。六鳃锯 鲨属Pliotrema,鳃孔个,只种,分布于非洲南部东南岸。 [] 扁鲨 扁鲨 .扁鲨目(Squatiniformes):仅科属约种。体平扁;吻很短而宽;胸鳍宽大并向头 侧延伸游离如袍袖,旧称袖鲛,西方俗称天使鱼或僧鱼;眼上位;口宽大,亚前位;牙上、下颌同型,细长单齿头型;鼻孔前位;鳃孔个,宽大,延伸至腹 面 ;背鳍个,无硬棘 。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非洲南部东岸也有分布。我国有种。为黄海和东海次要经济鱼类,在黄海产量较
高三历史课件:春秋战国(1)
战 国 兼 并 战 争
1、七雄格局形成的标志:三家分晋,田 、七雄格局形成的标志:三家分晋, 氏代齐 韩国 赵国 ( ) 长平之战 前260) 魏国 2、七雄 、 楚国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燕国 马陵之战 齐国 秦国 3、战争实质:新兴地主阶级夺权 、战争实质: 4、战争的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局部 、战争的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统一);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统一);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 了民族融和
民 族 融 合
1、成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 、成分:
(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 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
2、途径:经济文化交流、战争等 、途径:经济文化交流、 3、意义:有利于华夏族的发展,为秦 、意义:有利于华夏族的发展, 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 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的说法
春秋战国
战国: 战国:前475----前221 前 大变革: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频繁,诸侯争霸,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 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背景:王室衰微( 春 1、背景:王室衰微(经济基础开始动摇 分封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分封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秋 2、目的:争夺土地、人口,争做霸主 、目的:争夺土地、人口, 、性质: 诸 3、性质: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 4、过程: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过程: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 侯 A、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 B、加速了奴隶制的衰亡,为社会 、加速了奴隶制的衰亡, 争 发展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发展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 霸 5、影响 C、争霸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大 、争霸形成了局部的统一, 统一奠定了基础。 统一奠定了基础。 D、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民族融合 、 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春秋战国课件(3
社会:世袭→流动
天子
诸侯
不
╳可 流
卿大夫 动
士
文化贵族 之没落者
旧贵族 领主
流动
战国士阶层
流动
平民之有 平民之有 文化才艺者 军功者
西周春秋等级秩序
战国的新兴士阶层
经济
政治 文化
春秋战国(前770~前476~前221) ①社会转型
②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1.农业: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水利: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 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消灭?)。
消极:在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 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阻碍技术进步。
(2014天津)《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 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 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 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7.评价 积极: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 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在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 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近代以后,阻碍。
井渠
郑 六辅渠
渠 国 白渠
漕渠
龙首渠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 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 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 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2020年高三二轮历史通史复习----春秋战国 30ppt
知识扩展
线索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与政治制。 ②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③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包含三种类型,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商鞅变法时期 确立)、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知识扩展
线索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2)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 中央集权制度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为了在战争中 取胜,客观上需要政治上的集权。诸侯 王通过一系列变法措施,如推行郡县制 取代分封制、推行俸禄制取代世卿世禄 制、官吏世袭制被任免制所取代等,把 原来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个人 的手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与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也是封建统 治的重要基础。封建王朝为发展经济、巩固统治,一般会实行与民休息、轻徭 薄赋的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力役征派,巩 固中央集权统治。否则,封建统治就可能会崩塌。
知识扩展
线索三:小农经济
(1)概念: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 形态。 (2)条件: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知识结构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 的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崩溃,诸侯征 伐,依靠血缘宗族维系政治稳定已不 可能。与此同时,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推行新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利用地 缘因素,选拔任用官吏进行管理。血 缘政治逐渐被地缘政治所取代,分封 制也逐渐被集权制度所取代。
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3)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知识扩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1)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选2 P4)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高三历史 春秋战国2 精品PPT课件
3、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实质是
A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 B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
C
C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
D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斗争
4、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华夏文化的扩大 C华夏族战胜夷蛮
B华夏族开始形成 D封建生产方式扩展
A
5、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
第三,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 突,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空隙之机,大国打着尊王攘 夷的旗号发动战争。
2、性质
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争霸兼并战争
3、过程
⑴原因:
①前期:
齐桓首霸
⑵标志:葵丘会盟
②中期: 晋楚争霸
城濮之战; “楚王问鼎”
③后期: 吴越争霸 “卧薪尝胆”
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
C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B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
C大国崛起
D诸侯野心大
3、下列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D
B齐、晋、楚、秦等国争霸
C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D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2.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出现的背景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①原因: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后要求政治上的权利,于是出现了
卿大夫争夺诸侯权力的事件。
赵
⑴三家分晋 魏
②标志
BC403年
韩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PPT-第二单元春秋战国史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②历史局限 A、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C、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商鞅变法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 也有消极的影响,如“焚书坑儒”政策。
3、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 会地位提高。
(2)“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 ①背景: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 及政权统治。 ②过程: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 商业是末业,国家鼓励农业,限制商业。此后历代封建 统治者基本承袭此制度。
③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 济的增长,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封建社会 后期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各国变法都重视发展农业;封建制度的 确立。 (2)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 私有制和小农经济的确立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军事:频繁的战争促进了各地生产技术的交流。 (4)思想:诸子百家都重视农业发展。
(四)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 调为政以德;重“人治”,追求圣君贤相;注重对人进 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 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④影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一定程度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 的发展。但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是中国封 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②历史局限 A、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C、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商鞅变法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 也有消极的影响,如“焚书坑儒”政策。
3、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 会地位提高。
(2)“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确立: ①背景: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 及政权统治。 ②过程: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 商业是末业,国家鼓励农业,限制商业。此后历代封建 统治者基本承袭此制度。
③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 济的增长,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但封建社会 后期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各国变法都重视发展农业;封建制度的 确立。 (2)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 私有制和小农经济的确立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军事:频繁的战争促进了各地生产技术的交流。 (4)思想:诸子百家都重视农业发展。
(四)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 调为政以德;重“人治”,追求圣君贤相;注重对人进 行利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 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④影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一定程度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 的发展。但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是中国封 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考历史战国时代课件
统一 • 第四节 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五节 战国时代文化的繁荣
第二页,共73页。
战国(Zhànguó)形势图
第三页,共73页。
第一节 七雄(qī xiónɡ)的产生与战国变 法运动
• 1、三家(sān jiā)分晋与战国七雄的产生 • 2、魏国李悝的变法 • 3、楚国吴起的变法 • 4、秦国商鞅的变法
第一编 先秦(Xiān Qín)部分
• 第一章 中国文明(wénmíng)的起源 • 第二章 夏代 • 第三章 商代 • 第四章 西周时代 • 第五章 春秋时代 • 第六章 战国时代 •结 语
第一页,共73页。
第六章 战国时代
• 第一节 七雄的产生与战国变法运动 • 第二节 中央集权专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 第三节 七国的兼并(jiānbìng)战争与秦的
• 通过变法,各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中央机 构中,王是最高权力所有者,王以下是以相和将为首的各级文武官 僚。相是百官之长,或称相邦、相国(楚国相称令尹),主要负责 协助王处理各种政务,战国中期以前,相还经常率兵打仗,但是战 国晚期以后,相基本上成为文官首脑。将是武官之长,或称将军 (楚称柱国或上柱国)。将相分设是战国时期中央官制的一个重要 特征,这种“官分文武”既是对战国时期日益复杂(fùzá)的国家事务 的适应,同时又能有效地将中央权力集中到王的手中。将相以外, 各诸侯国中还设有尉和御史,尉是仅次于将一级的武官,御史是王 的随身秘书,负责起草文件、出纳王命,以后更具一定的监察职能。 将、相、尉以及御史后来发展成为秦朝的三公,是中央机构中的最 高层官员。
第十五页,共73页。
春秋(chūnqiū)车战示意图
第十六页,共73页。
2、反映君臣关系的各项官僚(guānliáo) 制度的确立
第二页,共73页。
战国(Zhànguó)形势图
第三页,共73页。
第一节 七雄(qī xiónɡ)的产生与战国变 法运动
• 1、三家(sān jiā)分晋与战国七雄的产生 • 2、魏国李悝的变法 • 3、楚国吴起的变法 • 4、秦国商鞅的变法
第一编 先秦(Xiān Qín)部分
• 第一章 中国文明(wénmíng)的起源 • 第二章 夏代 • 第三章 商代 • 第四章 西周时代 • 第五章 春秋时代 • 第六章 战国时代 •结 语
第一页,共73页。
第六章 战国时代
• 第一节 七雄的产生与战国变法运动 • 第二节 中央集权专制政体的初步形成 • 第三节 七国的兼并(jiānbìng)战争与秦的
• 通过变法,各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中央机 构中,王是最高权力所有者,王以下是以相和将为首的各级文武官 僚。相是百官之长,或称相邦、相国(楚国相称令尹),主要负责 协助王处理各种政务,战国中期以前,相还经常率兵打仗,但是战 国晚期以后,相基本上成为文官首脑。将是武官之长,或称将军 (楚称柱国或上柱国)。将相分设是战国时期中央官制的一个重要 特征,这种“官分文武”既是对战国时期日益复杂(fùzá)的国家事务 的适应,同时又能有效地将中央权力集中到王的手中。将相以外, 各诸侯国中还设有尉和御史,尉是仅次于将一级的武官,御史是王 的随身秘书,负责起草文件、出纳王命,以后更具一定的监察职能。 将、相、尉以及御史后来发展成为秦朝的三公,是中央机构中的最 高层官员。
第十五页,共73页。
春秋(chūnqiū)车战示意图
第十六页,共73页。
2、反映君臣关系的各项官僚(guānliáo) 制度的确立
高考历史 春秋战国相关资料课件 新人教
军功受爵;禁止父子 兄弟同家共财
提高军事实力,有利于 争霸
燔诗书而明法令
通过思想控制,加强 中央集权
概念解读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
要素是: ①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②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 ③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这也即是所谓的“生产力三要素”。其中以生产工具 作为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它把权力交给所有公 民,轮流坐庄的形式 易导致极端民主。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 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商鞅变法
废世卿世禄制,按军功 受爵;废分封,行县 制;实行连坐制
削弱、打击贵族特权, 有利于中央集权
“为田开阡陌封疆”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废井田、开阡陌) 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百家争鸣
诗经、楚辞。
音乐艺术较为发达 世界领先
乐器,如全套编钟
指南针:司南,出现于战国 火药:已经具有有关硫磺和 硝石的知识
【重点关注】诸子百家和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
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需要 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地位提高 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其中的儒学不断吸收其它 经过中世纪的一千多年思想 学说,成为百家之首,成 黑暗时期后,人文主义开始 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复兴
农业发达,商业落后 农业落后,工商业发达
以君为主,强调集体 主义
以民为本,强调个人 主义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政体比较
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 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 一、促进经济发展和各民 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 的空间,促进思想文化 空前活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81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
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 )
152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 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 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 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 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 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 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 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 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中国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
(前770年—前221年)
纵向: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横向:中国春秋战国——西方希腊罗马
1
图说历史
2
知识结构
3
考题研究
1、政治:争霸称雄;改革变法;集权雏形;统一趋势 2、经济: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土地私有;重农抑商 3、文化:百家争鸣;学在民间;独领风骚;早期艺术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162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 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152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173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 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C.各国变法的实施
B.书写材料的不同 D.“书同文”的推行
161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 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 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183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 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 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 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8342.(12分) 示例一: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体现尊孔崇儒的思想。 说明: 班固把历史人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体现儒家“仁”、“礼”的思想,维护等级秩序、颂扬“仁政”的历 史观。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尧、舜、周文王是施行仁政的圣王,等级最高;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以 及法家的商鞅和韩非,尽管才能非凡、贡献卓著,仅列为“中人”;施行暴政的夏桀、商纣列为 “下下” 人(愚人)。 结论:汉武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确立了统治地位,表中人物的排序,正是这 种思想的反映。 示例二: 看法:《汉书·古今人表》体现了褒善惩恶的道德观。 说明:在表中,班固以道德、事功来评判历史人物。 宣扬“仁”、“礼”的孔子,施行“仁政”的尧、舜被列为圣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任用管仲改 革,“尊王攘夷”,但由于晚节不保,仅列“中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但施行暴政,仅列“中下”;暴虐的夏桀、商纣列为“下中”和“下下(属于‘愚人’)”。 结论: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排列,可以看出班固褒善惩恶的道德观为核心的治史思想。
183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尧舜周 文王 孔子
上中( 上下( 仁人) 智人)
孟子 子贡 屈原 范蠡 荀子 廉颇
中上 中中 中下
老子 齐恒公 秦始皇 商鞅 吕不韦 李斯 韩非 荆轲 陈胜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151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 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 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 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 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151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
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
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31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 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 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172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 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151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在个农夫
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
171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 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 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 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 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 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 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 《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 (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பைடு நூலகம்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 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 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 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为民主”。
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10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 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 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 儒学有所发展。(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15140.(25分)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 《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2)共同之处: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 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态度: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 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