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上册_计算题框图(很好很强大)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附设计图纸CAD)

目录1 设计资料 (1)2 板的设计 (1)2.1 荷载 (2)2.2 内力计算 (2)2.3 截面承载力计算 (3)3 次梁设计 (4)3.1 荷载 (4)3.2 内力计算 (5)3.3 截面承载力计算 (5)4 主梁计算 (7)4.1 荷载 (7)4.2 内力计算 (8)4.3 截面承载力计算 (12)4.4 主梁吊筋计算 (14)参考文献 (14)1某工业厂房单向板肋梁楼盖1 设计资料某工业厂房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环境类别为一类。
结构形式采用框架结构,其中梁柱线刚度比均大于3。
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厂房底层结构布置图见图1。
楼面做法、边梁、墙、及柱的位置关系见图2。
图1 底层结构布置图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8kN/m 2,楼面面层为20mm 水泥砂浆,梁板的天棚抹灰为20mm 厚混合砂浆。
材料选用混凝土:采用C30(f c =14.3 N/mm 2)钢筋:梁的受力纵筋采用HRB335级钢筋(f y =300 N/mm 2),其余采用HRB300级钢筋(f y =270 N/mm 2)。
2 板的设计板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
按刚度条件板厚要求取h=L/30=2000/30≈67mm ,工业厂房楼面最小厚度为70mm ,取板厚h=80mm 。
取次梁截面高度h=450mm (L/18=6000/18=333mm ~L/12=6000/12=500mm),截面宽度2b=200mm(h/2.5=450/2.5=180mm ~h/2=450/2=225mm),主梁和次梁采用HRB335级,其余均采用HPB300级钢筋;板的L 2/L 1=6000/2000=3,宜按单向板设计。
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见图3。
2.1 荷载①恒载标准值板自重: 0.08×25 kN/m 2=2.0 kN/m 2楼面面层: 0.02×20 kN/m 2=0.4 kN/m 2天棚抹灰: 0.02×17 kN/m 2=0.34 kN/m 2k g =2.74 kN/m 2②使用活荷载 k q =8 kN/m 2③荷载组合值:Q γ=1.3q g +=1.2k g +1.3k q =1.2×2.74+1.3×8=13.69 kN/m 2q g +=1.35k g +1.3×0.7k q =1.35×2.74+1.3×0.7×8=10.98 kN/m 2取q g +=13.69 kN/m 2图3 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单位:mm )2.2 内力计算取1m 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各跨的计算跨度为: 中间跨:0l =n l =2.0m-0.2m=1.80 m3边 跨:0l =n l =2.0-0.20/2+0.025=1.925 m 边跨和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10%9.6%1008.18.1925.1〈=⨯-故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各截面的弯矩计算见表1。
4.3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Bz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z B kH 1
Z
1
x
z
Z
φ 1(z)—结构第1阶振型系数,可由结构动力计算确定,混凝土框架结构 可近似的取φ 1(z)=(z/H)[2-(z/H)],z为计算点到室外地坪距离; H—结构总高度; ρx—脉动风荷载水平方向相关系数;
x
10 B 50e B / 50 50
第四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
现浇框架结构
刚接节点
装配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 柱与基础的连接
铰接节点或半铰接节点
刚接节点 固定支座 铰支座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2结构的计算简图
3.跨度与层高的确定 (1)梁的跨度 取顶层柱轴线之间的距离,当柱截面尺寸有变化时 以最小截面的形心线来确定。 (2)层高 取本层楼面至上层楼面的高度,底层层高取基础顶 面到二层楼板顶面之间距离。
荷载形式。
15.80kN
16.45kN
框架结构风荷载简图
风荷起算位置
ic Ec I Hi
装配整体式楼盖
Ec—— 混凝土弹性模量; I —— 框架柱截面惯性矩。
装配式楼盖
按实际截面计算I。
1 3 I bchc 12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2结构的计算简图
6.荷载的计算 作用于框架结构上的荷载有两种: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分布荷载居多 竖向荷载 楼面活荷载 建筑结构自重
第四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1截面尺寸的估计
1.梁截面尺寸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可近似预估:
第四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
1 1 梁高 h ~ l , l 为梁的计算跨度 8 12
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册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堂练习及知识点拓扑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知识点拓扑图《钢筋混凝土结构》随堂练习题(共200题)1.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中,对有屈服点的热轧钢筋取( )作为钢筋强度的设计依据。
A .抗拉强度B .屈服强度C .抗压强度D .延伸率 【答案:B 】2.( )反映了钢筋拉断前的变形能力,它是衡量钢筋塑性性能的一个指标 A .延伸率 B .弹性模量 C .抗拉强度 D .抗压强度 【答案:A 】3.为了使钢筋在加工成型时不发生断裂,要求钢筋具有一定的( ),也是反映钢筋塑性性能的指标,它与延伸率对钢筋塑性的标志是一致的。
A .冷拉性能B .弹性模量C .冷弯性能D .屈服应变 【答案:C 】4.属于有明显屈服点的钢筋有( )。
A .冷拉钢筋 ;B .钢丝;C .热处理钢筋;D .钢绞线。
【答案:A 】5.下列钢筋中一般用于板的受力筋、箍筋以及构造钢筋的是( ) A .HPB235 B .HRB335 C .HRB400 D .RRB400 【答案:A 】6.下列钢筋中一般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受力钢筋,而且是低合金钢的是( )A .HPB235B .HRB335C .HRB400D .RRB400 【答案:B,C 】7.钢筋的屈服强度是指( )。
A.比例极限;B.弹性极限;C.屈服上限;D.屈服下限。
【答案:D 】 8.边长为100mm 的非标准立方体试块的强度换算成标准试块的强度,则需乘以换算系数( )。
A .1.05 ;B .1.0 ;C .0.95 ;D .0.90 。
【答案:C 】9.混凝土的立方体强度与轴心抗压强度的对比说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有条件性的,既取决于( )。
A.截面形式;B.弹性模量;C.加荷速度;D.横向变形的约束条件。
【答案:D 】10.《规范》确定k cu f ,所用试块的边长是( )。
A .150 mm ;B .200 mm ;C .100mm ;D .250 mm 。
【答案:A 】11.加荷速度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是( )。
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题共6页

第二章1.柱下独立基础如题37图所示。
基础顶面作用的轴向压力Nk=700kN ,弯矩Mk=200kN·m ,剪力Vk=25kN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200kN /m2,已知基础底面尺寸b=3m ,l =2m ,基础埋置深度d=1.5m ,基础高度h=1.0m ,基础及以上土的重力密度平均值γm=20kN /m3。
试验算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
(2019.10)2.某轴心受压柱,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剖面如题37图所示。
基础顶面轴向压力标准值N k =720kN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 =200kN/m 2,基础埋置深度d=1.5m ,设基础及其以上土的重力密度平均值3m 20kN/m γ=。
试推导基础底面面积A 的计算公式并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提示:设底面为正方形)。
3.某单层厂房柱下独立基础如图示,作用在基础顶面的轴向压力标准值N k =870kN ,弯矩标准值M k =310kN·m ,剪力标准值V k =21kN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已修正)f a =200kN /m 2;基础埋置深度d=1.5m ;设基础及其上土的重力密度的平均值为γm =20kN /m 3;基础底面尺寸为b×l =3.0×2.0m 。
试校核地基承载力是否足够? (2019.10)4.某单层厂房现浇柱下独立锥形扩展基础,已知由柱传来基础顶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3900kN ,弯矩设计值M=1700kNm ,剪力设计值V=60kN 。
基础的高度 h=1500mm ,基础埋深 2.0m ,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f=420kN/m 2,基础及其上回填土的平均容重 γm =20kN/m 3。
试求基础底面积。
(2019.1)5.如图1所示的某一单跨等高排架,左柱A 与右柱B 是相同的,柱子总高度为H 2=13.2m,上柱高度H 1=4m 。
左柱A 和右柱B 在牛腿面上分别作用有M 1=103kNm,M 2=60kNm 的力矩。
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题

第二章1.柱下独立基础如题37图所示。
基础顶面作用的轴向压力Nk=700kN ,弯矩Mk=200kN·m ,剪力Vk=25kN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200kN /m2,已知基础底面尺寸b=3m ,l =2m ,基础埋置深度d=1.5m ,基础高度h=1.0m ,基础及以上土的重力密度平均值γm=20kN /m3。
试验算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
(2008.10)2.某轴心受压柱,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剖面如题37图所示。
基础顶面轴向压力标准值N k =720kN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 =200kN/m 2,基础埋置深度d=1.5m ,设基础及其以上土的重力密度平均值3m 20kN/m γ=。
试推导基础底面面积A 的计算公式并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提示:设底面为正方形)。
3.某单层厂房柱下独立基础如图示,作用在基础顶面的轴向压力标准值N k =870kN ,弯矩标准值M k =310kN·m ,剪力标准值V k =21kN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已修正)f a =200kN /m 2;基础埋置深度d=1.5m ;设基础及其上土的重力密度的平均值为γm =20kN /m 3;基础底面尺寸为b×l =3.0×2.0m 。
试校核地基承载力是否足够? (2006.10)4.某单层厂房现浇柱下独立锥形扩展基础,已知由柱传来基础顶面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3900kN ,弯矩设计值M=1700kNm ,剪力设计值V=60kN 。
基础的高度 h=1500mm ,基础埋深 2.0m ,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f=420kN/m 2,基础及其上回填土的平均容重 γm =20kN/m 3。
试求基础底面积。
(2005.1)5.如图1所示的某一单跨等高排架,左柱A 与右柱B 是相同的,柱子总高度为H 2=13.2m,上柱高度H 1=4m 。
左柱A 和右柱B 在牛腿面上分别作用有M 1=103kNm,M 2=60kNm 的力矩。
混凝土钢架结构

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绪论 (4)第1章设计资料 (5)1.1工程概况 (5)1.2结构设计资料 (5)第2章建筑设计 (8)2.1建筑平面设计 (8)2.1.1主要使用房间设计 (8)2.1.2辅助使用房间设计 (9)2.1.3交通联系部分设计 (9)2.1.4建筑平面组合设计 (9)2.2 建筑立面设计 (9)2.3建筑剖面设计 (10)2.4防火设计 (11)2.5建筑细部设计 (11)2.5.1墙体 (11)2.5.2地面工程 (11)2.5.3屋面工程 (11)2.5.4门窗工程 (11)2.5.5楼梯工程 (12)2.5.6油漆工程 (12)第3章结构设计概述 (12)3.1设计依据 (12)3.2本工程有关等级要求 (13)3.3 框架承重方案 (13)3.4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13)3.5 结构计算 (13)第4章结构设计计算 (14)4.1.结构设计资料 (14)4.2.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14)4.3重力荷载计算 (16)4.3.1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 (16)4.3.2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17)4.3.3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 (18)4.3.4重力荷载代表值 (19)4.4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20)4.5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23)4.5.1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23)4.5.2横向风荷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32)4.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37)4.6.1 计算单元 (38)4.6.2荷载计算 (38)4.6.3内力计算 (41)4.7横向框架内力组合 (46)4.7.1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46)4.7.2框架柱的内力组合 (49).8截面设计 (55)4.8.1 框架梁 (55)4.8.2 框架柱 (58)第5章构件设计 (62)5.1板的配筋计算 (62)5.1.1荷载计算 (62)5.1.2计算简图 (63)5.1.3弯矩设计值 (63)5.1.4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64)5.2楼梯设计 (64)5.2.1设计参数 (64)5.2.2梯段板设计 (64)5.2.3平台板设计 (65)5.2.4平台梁设计 (66)第6章基础设计 (68)6.1确定C柱的基底尺寸 (68)6.2设计C柱基础 (69)6.3基础配筋计算 (71)设计心得 (73)参考文献 (75)鸣谢 (76)摘要本次毕业设计的内容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建筑面积约为50002m,拟建建筑物共六层,分为建筑和结构两部分。
中南院《混凝土结构计算图表》excel简化版

850~1000 1050~1300 >1300 1.07 1.11 1.06 1.08 1.04 1.06
数据输入
混凝土强度等级 (N/mm2) 底筋排数 钢筋等级 梁宽 (mm) 梁高 (mm) 钢筋数量 钢筋规格 (mm)
数据输出
混凝土抗压强度 (N/mm2) 保护层厚 (mm) 钢筋抗拉强度 (N/mm2) 钢筋弹性模量 (N/mm2) 相对极限受压区高度 极限配筋面积 (mm2) 底筋面0! 0
1.2 1.17 -
b
1
1 f
y
/(E s cu )
As bh0b f c / f y
M 1 f c bh 0 b (1 0 . 5 b )
2
制表公式: [M ] f
y
As (h0
f
y
As
c
2 bf
)
配三排钢筋 h-95 h-90
650 700~800 1.1 1.18 1.09 1.16
结论
抵抗矩 (kNm) 是否超筋 #DIV/0! #DIV/0! 极限弯矩M1 (kNm) 配筋率 (%) 0.00 #DIV/0!
输入底筋面积 (mm2) 重新计算抵抗矩 (kNm) #DIV/0!
表1 梁截面有效高度h0 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 C25,C30,C35,C40 配一排钢筋 h-40 h-35 表2 修改钢筋排数时的系数 梁高h 一排改二排 二排改三排 - 400 450 500 1.14 - - 550 1.13 - 600 1.11 配二排钢筋 h-65 h-60 配三排钢筋 h-95 h-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1 f c bh 0 ( 1 0 . 5 ) f y ( h0 a s )
as h0 ) 0 . 55
2
ξ 1
1 2a'
s
b
d ( As As ) d
0 . 5( 1
N
min( A s A ), 令 b s
A sb 1
A sb 2
注意:验算弯起钢筋弯起点处的抗剪承载力
为防止弯筋间距太大,出现不与弯筋相交的斜裂缝,使弯筋不能发挥作用 ,《规范》规定当按计算要求配置弯筋时,前一排弯起点至后一排弯终点的 距离不应大于表中V>0.7ftbh0栏的最大箍筋间距smax的规定。
(2)既配箍筋又配弯起钢筋梁的设计计算
b
x ' ' ' N e 1 f c bx h 0 f y A s h 0 a s 2
As和A´s均未知
Ne 1 f c bh 0 b 1 0 . 5 b
2
As
'
f s h0 a s
' '
A s ' min ' bh 0 . 2 % bh A s ' min ' bh 0 . 2 % bh
求:Mu≥M h0=h-as
ξ f y As α 1 f c bh 0
ξ ξ b
有效 M
u
> b
令 b M
u
α 1 f c bh 0 ξ b (1 0.5 ξ b )
2
α 1 f c bh 0 ξ(1 0.5 )
2
截面能够抵抗的弯矩Mu求出后,将Mu与截面的弯矩设计值M相比较, 如果M≤Mu,则截面承载力足够,截面工作可靠;反之,如果M>Mu, 则截面承载力不够,截面将失效。这时,可采取增大截面尺寸、增加 钢筋截面面积As或选用强度等级更高的混凝土和钢筋等措施来解决。
' ) f y A s ( h 0 a s )
按小偏压构件计算
0 . 002 bh A s max N e f c bh ( h 0 0 . 5 h ) f y ( h 0 a s )
为大偏压构件
' s ( 或令 2 1 - b
按计算配箍
V V u 0 . 7 f t bh
0
1 . 25 f yv
A sv s
0
h0
Y
V>0.7 ftbh0 N
Y
A sv s
n A sv 1 s
V 0 . 7 f t bh 1 . 25 f yv h 0
c
按构造配箍或 按最小配箍率 配筋
先确定箍筋肢数n和单根箍筋的 截面积Asv1,再计算箍筋间距s
已知A´s , 求As
e’
ei N
ηe i>0.3h 0
是
否
按小偏压构件计算
s'sA's
按大偏压构件计算
> b
'
按As’未知重算或按 小偏压构件计算
fyAs
αs
Ne f y A s (h 0 a s ) α 1 f c bh 0 1 2α s
2
'
'
令 x 2a s , 对混凝土受压区压力合
注意验算弯起钢筋弯起点处的抗剪承载力
为防止弯筋间距太大,出现不与弯筋相交的斜裂缝,使弯筋不能发挥作用 ,《规范》规定当按计算要求配置弯筋时,前一排弯起点至后一排弯终点的 距离不应大于表中V>0.7ftbh0栏的最大箍筋间距smax的规定。
1)已知N、M、l0、fc、fy、fy ´ 。求: As和A´s
2)、先确定弯起钢筋,再确定箍筋 根据已配的纵筋确定弯筋数量
nA sv 1 s V 0 . 7 f t bh 0 0 . 8 f y A sb sin 1 . 25 f yv h 0
nA sv 1 s
V
1 . 75
1 .0
f t bh 0 0 . 8 f y A sb sin 1 . 0 f yv h 0
As
1 f c bh 0 f y A s N
' '
令 A s ' 0 . 2 % bh
fy
当 A s min bh
取 A s min bh
大偏压构件非对称配筋
大偏压构件非对称配筋
已知:M,N,b、h、as、a’s,fy、 fy ’、 fc、As’ 求:As
计算 h0,ei,e0,,e
双筋梁截面设计
◆已知:弯矩设计值M,截面b、h、as和a’s, 材料强度fy、 fy ’、 fc 求:截面配筋(求As和A’s) h0=h-as
αs M α 1 f c bh 0
2
情况1
(As和A’s均未知)来自按单筋计算 As As 1 f c fy
0,
b h0 2
A sv s V 0 . 7 f t bh 0 1 . 25 f yv h 0
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独立梁
A sv s V 1 . 75
1 .0
f yv h 0
f t bh 0
⑷根据Asv/s计算值确定箍筋肢数、直径和间距,并应满足最小配箍率、箍 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的要求。
截面设计(只配箍筋) (以一般构件为例)
4, V u 0.25 c f c bh 6, V u 0.2 c f c bh hw b 6, 内插
0
1 .5
N
ft
0
Y
sv f yv ft 0 . 24
N
V u 0 . 7 f t bh 0
Y
V u 0 . 7 f t bh 0 1 . 25 f yv A sv s h0
验算最小配筋率
sv
A sv bs
sv , min 0 . 24
ft f yv
截面校核(只配箍筋) (以一般构件为例)
已知:箍筋配置情况:n,Asv1,s;截面b、h、as,材料强度fy、 fyv 、 fc、 ft 求:抗剪承载力Vu h0=h-as
sv f
yv
hw b hw b 4
计算 h0,ei,e0,,e
as h0
'
小偏压构件非对称配筋
(
as
'
) 2[ (1 a s / h 0 )] 2 h0 α 1 f c bh 0 α 1 f c bh 0
2
Ne
'
As f y
'
'
ηe i≤ 0.3h 0
是
否
按大偏压构件计算
N N u 1 f c bx f y A s f y A s N e 1 f c bx ( h 0 重新求解ξ和A 求 A' 和 A ) s s x 2
取
= b
As α 1 f c bh 0 b f y A s fy
As
M α 1 f c bh 0 ξ b (1 0.5 ξ b ) f y (h 0
' as
2
)
验算最小配筋率
已知:M,b、h、as、a’s,fy、 fy ’、 fc、As’ 求:As
h0=h-as
单筋梁截面设计
已知:弯矩设计值M,截面b、h、as,材料强度fy、 fc 求:截面配筋 h0=h-as
αs M α 1 f c bh 0
2
N
ξ 1
1 2 s b
增加截面尺寸或 fc或改用双筋梁
Y
ξ有效
As α 1 f c bx fy
验算最小配筋率
单筋梁截面复核
已知:b、h、as、As、fy、 fc
2
'
'
'
α 1 f c bh 0
ξ ξ b x 2a s
'
x<2a’s
令 x 2a s , 对混凝土受压区压力合 M
u '
力作用点取矩
有效 M
u
f y A s (h 0 a s )
'
α 1 f c bh 0 ξ(1 0.5 ) f y A s ( h 0 a s )
ξ ξ b
有效 M
u
为第一类T形截面,可用b’f代替b 按单筋矩形截面的公式计算
ξ
2 α 1 f c bh 0 ξ(1
0.5 ) α 1 f c ( b f b) h f (h 0
h f 2
)
1、 受剪计算截面
⑴ 支座边缘截面(1-1);⑵ 腹板宽度改变处截面(2-2); ⑶ 箍筋直径或间距改变处截面(3-3); ⑷ 受拉区弯起钢筋弯起点处的截面(4-4)。 Ⅰ Ⅱ
(2)既配箍筋又配弯起钢筋梁的设计计算
1)、先确定箍筋,再确定弯起钢筋
根据最小直径dmin和最大间距Smax的要求确定
V 1 0 . 7 f t bh 0 1 . 25 f yv 0 . 8 f y sin V 2 0 . 7 f t bh 0 1 . 25 f yv 0 . 8 f y sin n A sv 1 s h0 n A sv 1 s h0
≤b
[
as h0
'
as h0
'
A s f y [1 a s / h 0 ] ( b 1 ) 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