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病变1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中,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

冠状动脉分叉部位血液形成湍流且局部剪切力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冠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总量的15%-20%[2]。

冠脉分叉病变解剖结构千变万化,且治疗过程中也会随时改变,目前尚无适用于所有分叉病变的手术方法。

尽管近年来进展非常大,其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论。

通常分叉病变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六类:(1)单支架技术(one-stent technique,OST);(2)支架球囊技术(stent with balloon technique,SBT);(3)支架对吻技术(kissing stent technique,KST);(4)T支架技术(T stenting technique.TST);(5)支架挤压技术(crush stenting technique,CRT);(6)Cullotte支架技术(Cullotte stenting technique,CUT)。

与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治疗相比,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率及手术费用较高, 而临床预后较差、手术成功率较低[2]。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最合适的策略、最优化的技术策略不只是要达到最佳的即刻临床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最佳的长期预后效果:较低的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等。

1.分叉病变的定义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一对角支病变,其次为回旋支一钝缘支病变、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和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I)是指分叉部位2支血管均有>50%的狭窄病变,且病变累及分支(side branch,SB)血管开口。

CTO及分叉病变摘要

CTO及分叉病变摘要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一、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病理基础CTO病变形成后,侧支循环逐渐建立起来,其中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跨吻合支压力差和心肌缺血是影响侧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早期,侧支循环极少能够形成,冠状动脉反复闭塞可以刺激侧支的建立和开放。

CTO病变大多数存在侧支循环,但即使是III级侧支循环,也相当于90%狭窄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患者在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

由于侧支循环的保护,慢性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仍然存在存活心肌,但因长期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处于低代谢、低灌注的冬眠状态,大量的冬眠心肌可以引起心室功能受损,如心肌的供氧平衡得到改善,冬眠心肌的功能就可以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

研究表明,PCI术前闭塞病变部位心肌收缩功能低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开通,可以降低左心室容积,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

对于未能及早行血运重建或早期再灌注失败者,晚期再灌注同样重要。

研究表明,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慢性完全闭塞可以促使心室重构的形成,导致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使没有任何心肌细胞可以挽救时,开通闭塞血管也有助于减轻闭塞部位心室扩张,抑制左心室重构,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CTO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为,冠状动脉闭塞后,血栓会很快形成并蔓延到边支血管的开口,之后,血栓逐渐激化变硬,形成富含胶原的纤维斑块,病变两端形成较硬的纤维帽。

尸体解剖证实,闭塞时间短的CTO病变所含纤维斑块较软,而且斑块中含有较多直径在200um的微孔道,相反,闭塞时间较长的病变所含斑块较硬,并且较少含有微孔道。

理论上讲,CTO介入治疗导丝能否通过病变常与病变含有疏松纤维组织、斑块内存在微孔道有关。

有些研究显示,CTO病变中的微孔道多位于血管内膜,继而通向血管外膜。

Katsuragawa等报道,微孔道往往通向小的分支血管和滋养血管,另外,有些会沿着纵轴方向由血管腔近端通向远端。

陈氏分型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例

陈氏分型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例

陈氏分型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陈氏分型自提出以来已经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本研究依据陈氏分型对1例左主干远端三分叉病例进行分类,该病例属于分型中的Ⅱd类,根据陈氏分型对此类病变处理的指导原则,选择单支架Crossover为其成功实施了手术,提示陈氏分型不仅便于记忆,同时对分叉病变的治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因此,科学地制订策略不仅能提高分叉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和增强术者的信心,而且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带给患者最大的获益。

标签: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陈氏分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

无论在即时造影成功率、住院期间心肌梗死率还是长期随访的主要心血管病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s,MACE)发生率、再狭窄率和血栓发生率,分叉病变都明显高于非分叉病变。

当前流行的分叉病变治疗方法是根据分叉病变的部位特征,选择相应的单或双支架置入方式。

目前国外关于分叉病变有多种分型方案,分叉病变分型的不同决定了在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和技术应用上有所不同。

现就本院2014年5月20日收治的1例依据陈氏分型采用单支架技术处理左主干远端三分叉病变病例进行汇报。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20 d”入院。

患者20 d以来出现劳累时胸闷、胸痛,休息缓解。

外院行运动平板试验阳性。

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史、吸烟史”等。

入院查体:BP 130/80 mm Hg,心率67/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

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心电图示:Ⅰ、aVL导联ST段压低约0.1 mV,T波倒置;Ⅲ导联QS波。

入院初步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初发劳力型心绞痛,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②慢性乙型肝炎;③高脂血症。

入院后予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后改为90 mg,2次/d,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1次/d,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2次/d,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4粒,3次/d。

20.经桡动脉分叉病变1例--傅国胜

20.经桡动脉分叉病变1例--傅国胜

经桡动脉治疗分叉病变1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一、临床情况患者,吴姓,男性,62岁,因“反复胸闷胸痛2月”入院。

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病史40支/天已30年,高血压病史10年,服用ACEI血压控制尚平稳,有糖尿病病史3年,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欠理想。

物理检查:入院时ECG显示为窦性心律,广泛前壁ST-T改变。

UCG提示二尖瓣后叶轻度脱垂伴轻中度关闭不全,LVIDd 53mm,EF 76%。

化验:FBG 139mg/dl,LDL-c 103mg/dl。

入院后予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抗血小板,来适可调脂,厄贝沙坦降压,二甲双胍片、格列齐特缓释片降糖处理后。

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无明显狭窄,前降支近弥漫狭窄,最重90%狭窄,远段60%狭窄,第一第二对角支起始段狭窄,最重处均85%左右,回旋支弥漫病变,最重处70%左右狭窄(图1~3);右冠状动脉左室后支70%狭窄,后降支细小,狭窄约80%(图4)。

结合病史、临床检查结果,该患者有血运重建指正。

由于同时存在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必须考虑在血运重建的同时,是否需要行二尖瓣置换术。

该患者二尖瓣关闭不全属轻中度,左心室没有明显扩大,EF正常,预计学运重建后二尖瓣关闭不全能有一定程度改善可能,与家属沟通后,决定先行前降支及对角支支架植入。

二、手术经过选用6F EBU 3.5 guiding导管到左冠状动脉开口处, 选Runthrough、BMW、Fielder钢丝分别进入前降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远端(图5),选Monorall Maver 2.5×20mm球囊预扩前降支、第一、第二对角支病变。

本例患者设计的支架策略为双Culotte技术,首先从LAD到D2植入一枚乐普2.75×21mm,12atm释放,回撤5mm后以18atm进一步扩张D2开口(图6)。

撤除支架球囊,导丝回撤至指引导管。

从LAD至D1植入一枚乐普3.0×24mm,12atm释放,同样回撤5mm后以18atm进一步扩张D1开口(图7)。

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

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

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全文)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通过造影的检出率为5%-7%,一旦左主干出现狭窄或者闭塞,将会引起大面积心肌缺血,乃至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猝死等致命并发症。

因此,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一直是治疗左主干病变的金标准。

随着EXCEL和NOBEL临床研究数据的公布,证明对选择性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行PCI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由于超过80%的左主干病变会累及到左主干末端分叉,目前对于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的最佳介入治疗策略还没有定论,而且左主干分叉病变的PCI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所以本文将近年来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一、左主干分病变病例的选择左主干病变治疗方法要依据目前的指南推荐。

目前欧洲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已将SYNTAX评分<22分的左主干病变作为Ⅰb类推荐,将SYNTAX评分为23~32分者作为Ⅱa类推荐,将SYNTAX评分>32分,推荐进行冠脉搭桥手术。

美国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将SYNTAX评分<22分的左主干病变作为Ⅱa类推荐,将SYNTAX评分为23~32分者作为Ⅱb类推荐。

对左主干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时,应当由心脏团队进行决策,由经验丰富的术者完成。

可以通过使用SYNTAX、SYNTAXⅡ、NERS和EuroSCorE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病变和临床的复杂性。

DEFINITION研究所提出的标准适用于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二、术前左主干病变的影像学和功能学评估当左主干合并弥漫病变时,由于缺乏正常的参考血管段,单纯的根据冠脉造影检查评估左主干病变,容易造成误判。

与冠脉造影相比,IVUS 和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能够精确的评估左主干的病变、指导支架的置入以及术后的优化,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IVUS和OCT检查可以明确左主干斑块分布、组织特性、钙化弧度和狭窄的严重性。

FFR是评估左主干狭窄病变和相应分支病变血流动力学意义的重要诊断工具。

目前左主干介入干预的标准是:(1)造影显示左主干直径狭窄≥70%;(2)通过IVUS 或者OCT检查测得最小管腔面积(MLA)≤6.0mm2;(3)FFR≤0.80。

分叉病变的分型和术式选择

分叉病变的分型和术式选择

Outer wall
Inner wall
Case 2: classical crush
Pre-
Post-
8-m F/U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三、计算血管直径
m
d1
d3 d2
Dmother3
=
Ddaughter
3 1
+
Ddaughter
3 2
+

Murray's law
Dmother = 0.67* (Ddaughter 1+ Ddaughter 2+ … )
G. Finet
Finet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23; 490-8
4、是否需要对吻扩张
(1)NORDIC-III:单支架术--不对吻更加好 (2)对吻旳问题:
分支没有支架时,分支球囊小、压力低 (3)对吻旳质量:没有定义
KUS 分支球囊旳选择
KUS: 20% residual stenosis and /or the presence of wrist during FKBI
先交替膨胀,最终高压对吻
SKS 支架术
技术要点:突入主干长度3-5mm 先交替后对吻
改良旳SKS技术
八、Culotte 技术
适于:分叉角度<70 两侧直径差<0.8mm
S1:先交替扩张两侧血管
S2:先释放分支(难度大旳一侧),第三根导丝穿支架进入分 支,交替和第一次对吻扩张
S3:释放分支支架后,最终对吻 改良旳裙裤支架术式
Different types of distal LM Stenosis

《分叉病变处理》课件

《分叉病变处理》课件
的分叉病变处理方法略有不同。
根据严重程度分类
分叉病变可以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 度、中度和重度等类型,不同严重 程度的分叉病变处理方法也不同。
根据斑块性质分类
分叉病变可以根据斑块的性质分为 软斑块、硬斑块和混合斑块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斑块处理方法也有所 不同。
分叉病变的成因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分叉病变的主要成 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
药物治疗通常作为早期分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口服或局部应用药物来控制炎症和疼痛。根据病变的类型 和严重程度,医生会选择适合的药物和剂量,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药物治疗通常比较安全,但也可能存在一定 的副作用。
案例二:物理治疗案例
总结词
物理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物理因子刺激和调节身体功能,促进病变 的康复。
斑块。
02
分叉病变处理技术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概述
药物治疗是分叉病变处理中的基础手 段,主要通过药物控制炎症、缓解疼 痛等症状。
常用药物
包括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抗 生素等,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选择合 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药物副作用 和相互作用,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联合其他疗法
未来药物治疗可能会与其他疗法(如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结合 使用,形成综合治疗方案,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物理治疗未来展望
01
非侵入性物理疗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非侵入性的物理疗法(如光疗、电疗等)在治疗分叉
病变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治疗方式。
02
物理疗法与药物治疗结合
总结词:保持耐心
详细描述:物理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 和耐心,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不要 轻易放弃。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策略及操作技巧(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策略及操作技巧(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保护策略及操作技巧(全文)一、分叉病变概述及Provisional术式简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整个PCI的15-20%,其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仍然是最有挑战的冠状动脉病变之一,支架策略选择包括Provisional术式和Clinical术式。

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依据主支近、远侧、分支顺序,按有(1)无(0)病变显示: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EBC)对于分叉病变处理策略的推荐—对于绝大多数分叉病变推荐的策略是:主支支架置入+近端优化技术,必要时分支支架置入(MV Stenting with POT and Provisional SB Stenting )。

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存在一定几率发生闭塞的风险。

其危险因素包括:斑块分布、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TIMI血流、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分叉角度、主支/分支直径比、主支支架置入前分支狭窄程度。

分支闭塞的机理包括:主支支架置入后,斑块的铲雪效应、分支开口痉挛、分支开口斑块出现夹层、主支斑块出现夹层。

分支闭塞是PCI围术期MI最常见的原因,而围术期MI将增加患者死亡率。

所以,Provisional术式分支血管需要保护。

二、分支保护技术—导丝保护EBC专家共识推荐:分支导丝保护应作为分叉病变的常规操作,除非术者认为分支即使闭塞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操作时应注意(1)导丝头端塑形,做好交换导丝的准备,(2)第二根导丝进入时,尽量减少旋转以避免导丝缠绕影响后续操作。

但分支导丝有时进入困难,影响因素包括:(1)主支近端严重狭窄,(2)分支开口部位狭窄,(3)分叉钝角且TIMI<3。

如果分支导丝进入困难,可使用特殊导丝技术:(1)可考虑使用亲水涂层导丝,但会增加夹层的风险,(2)特殊的导丝头端塑性,包括“导丝反转技术”,(3)可考虑使用单腔或双腔微导管,(4)如果导丝仍无法进入分支,可考虑使用球囊重塑斑块或者使用旋磨技术(最后使用,慎重使用)。

分叉病变

分叉病变

第一部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现状据ARTS、SYNTAX等研究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2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是每个术者首要面临的问题。

每一个分叉病变都有其独特的分叉角度、血管尺径、斑块分布等特征,因此“没有两个分叉病变是完全一样的”。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表现在治疗策略上就是必要性支架术或双支架术的选择。

一、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进入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后,既往的一些术式有些被淘汰,有些又焕发新生,同时也涌现一些针对药物洗脱支架的新术式。

T支架术是一项较为“古老”的术式,由于该术式存在边支开口覆盖不完全的缺点,因此只能应用在一些分叉角度较大的病变中。

Culotte术式很好弥补了T技术的缺陷,边支开口覆盖完全,适用范围广泛。

但此术式血管内支架金属负荷较重,且操作较为繁琐,在金属裸支架时代其6个月TLR事件发生率可高达24%,因此此术式应用较少。

应用药物洗脱支架后,Culotte术式其结果产生极大改善,Hoye等研究显示MACE 事件5.3%、TLR15.4%。

不仅如此,Culotte术式在和T支架术、Crush技术比较时也毫不逊色。

Nordic bifurcation Ⅱ研究评价了药物支架时代Culotte技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方面的临床效果。

与Crush技术作对比,研究显示术后8月造影显示节段内狭窄方面Culotte技术占优,支架再狭窄方面此优势仍然存在,且有统计学意义。

造影显示Crush技术边支开口再狭窄率高于Culotte技术(9.8%vs. 3.8%,P=0.04)。

SKS双支架术式目前也得到广泛应用,其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但此术式在主支内两支架对吻处所形成的金属嵴是一个支架血栓形成的隐患,对此还需要进一步长期的研究。

Crush技术是为药物洗脱支架处理分叉病变所发明,该术式通过边支支架突入主支内3~5 mm以达到充分覆盖边支开口目的。

冠脉介入诊疗分叉病变霍勇

冠脉介入诊疗分叉病变霍勇

分叉病变: 类型 2B
分支 2 mm: Yes SBO风险: 1 - 3% SB 保护: No PTCA 技术: 如果需要重新
进入
分叉病变: 类型 2B
分支 2 mm: Yes (对角支; 不管间隔支) SBO风险: 1% SB 保护: No PTCA 技术: 如果需要重新进入
分叉病变: 类型 3A
分支 2 mm: Yes SBO风险: 15% SB 保护: Yes PTCA 技术: 对吻或顺序
分叉病变: 类型 3B
分支 2 mm: Yes SBO风险: 1 - 5% SB 保护: No PTCA 技术: 如果需要重新
进入
分叉病变: 类型 1A
分支 2 mm: Yes SBO风险: 35% SB 保护: Yes PTCA 技术: 对吻
分叉病变: 分支闭塞的风险(SBO)
解剖 分支正常, 开口靠近靶病 变 分支正常, 开口起源于靶 病变 分支狭窄 > 50%, 开口起源 于靶病变 SBO (%) <1 SB 保护 No
2 - 10
Yes, 对大分支
15 - 35
Yes
分叉病变的分类
类型 1: 主血管狭窄位于 分叉近端和远端
包括分支 (真正分叉病变)
支架植入-和-重新进入
T-型支架
Culotte 支架 (Y-型支架)
对吻支架
分叉病变: 支架植入-和-重新进入
分叉病变: T-型支架
分叉病变: Culotte 支架 (Y-型支架)
分叉病变: 对吻支架
分叉病变: 支架技术
技术
支架植入 和重新进入
描述
优点
缺点
重新进入分支可能有 挑战而且可能不成功

分叉病变与DK

分叉病变与DK

分叉病变与DK-Crush技术分叉病变一、定义与分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指主干血管与分支血管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

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分叉病变约占所有介入治疗的8%~20%。

分叉病变大部分位于前降支和对角支分叉,其次是回旋支与钝缘支分叉和右冠状动脉远段分叉。

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要考虑考虑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度、病变的位置、病变的程度以及分支血管的直径及供血范围等。

1. 根据主支血管与分支血管的角度分为T型分叉病变和Y型分叉病变。

Y型:指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度<70度,导丝进入分支较容易,但斑块的移位也较明显。

T型:指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度>70度,导丝进入分支较困难,斑块移位不明显。

2. 根据病变与分叉的位置降分叉病变分为四种类型(图1)。

图1 分叉病变分型I型:真正的分叉病变,分叉前后的主支血管均有病变,并且分支血管的开口也有病变。

II型:分叉前后的主支血管均有病变,但分支血管的开口无病变。

III型:分叉前的主支血管有病变,但分支血管的开口无病变。

IV型:分叉后的血管开口存在病变,但分叉前的血管正常。

其中有分为两个亚型:IVa型-病变在主支血管的开口;IVb型-病变在分支血管的开口。

介入治疗后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1. 分支血管没有受到主支血管病变的影响,介入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性小。

2. 分支血管从主支血管病变处发出,并且:①分支血管开口狭窄<50%,则介入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可能性小。

②分支血管开口狭窄>50%,介入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性高。

3. 如果分支血管从主支血管病变处发出,且直径>2.0mm,在介入治疗时需要考虑分支血管的保护,如果分支血管正常且不是从主支血管病变处发出或者直径<1.5mm,供应的心肌面积很小,通常不需要保护分支血管。

二、支架植入技术(1)主支支架+分支扩张:是普通支架时代处理分叉病变最简单、应用最多的方法,而且费用低、再狭窄率比双支架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依据个人经验,不一而论,原则上应选择可 控性好、操作性能良好的导引导丝,可选择 BMW、ATW等导丝 对迂曲、钙化或进入边支困难时,可选用有亲 水涂层的导丝,如PT Graphix 、Wisper, 但对于主支放置支架,边支保护导丝不宜使用 带超滑涂层的导丝,如PT等列禁用
分叉病变PCI的基本技术
决定: 1) 斑块移位 2) 进入分支的难易 3) 治疗策略
分类
I) 分支成角
Y型病变: 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成角 <70° (进入分支容易,斑块移位更为显著) T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成角 >70° (进入分支较为困难,斑块移位不甚显著)
雪撬效应(snow plough effect)
分类
以降低手术费用
分支病变的血管成型术: 对吻球囊技术
优点 缺点
最大程度减少“铲雪”和斑块移 操作较复杂

能在大口径近端血管中进行
导丝纠缠的可能性增加 可能过度扩张分叉近端的主
PTCA而不会过度扩张分叉远端的 小血管
支血管
分叉病变: 分支闭塞 (SBO)的危险性
解剖 分支正常,由靶病变附近发出 分支闭塞 (%) < 1 分支保护 不需要
主支支架+球囊扩张
是处理分叉病变最简单、应用最多 的方法,其费用较低、再狭窄率也比双支 架低.
主支和边支全部支架(Culotte)
两支架近端重叠,又称为裤裙法。
主支置入支架、边支球囊扩张后有夹层、 闭塞危险者采用该方法. 操作有一定难度,即刻效果好,中期随诊 效果差
“Culotte”或“Trousers”技术
标准的Crushing: 7F, 两个支架同时定位,首先打开分支支架 ,主支支架挤压分支支架
反Crushing: 当酌情需要在分支内放置支架时使用; 6F, 首先放置主支支架, 使用球囊将分支 支架挤压主支支架
倒Crushing: 为使再次通过容易; 7F, 与标准的 Crushing技术相似,但是分支支架的定位比主支支架更靠近端, 分支支架挤压主支支架 逐步Crushing: 与标准的crushing相同,但可以使用6F导管; 在分支内放置支架

能在大口径近端血管中进行 PTCA而 不会过度扩张分叉远端的小血管
分叉病变PCI的基本技术
支架选择:
主支架:保证边支通过(支架网孔要大), 又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许多新型支架 都兼备上述要求 边支架:跨越病变外型较小,显影良好 或带有标记的支架 主支多选用DES,分支选用DES或BMS
分叉病变PCI的基本技术
分叉病变
特点

由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复杂性,迄今为止仍为 介入治疗中的难点之一


普遍 (4%-16%) 技术挑战 低成功率 高风险 高再狭窄(21%-57%)
分叉病变大部分位于:
前降支与对角支分叉
回旋支与钝圆支分叉
右冠动脉远端分叉
分类
依据:
1) 分叉的成角
2) 斑块负荷的位置
必要性T支架术 (provisional T stenting,PTS)
即先在主支置入支架,若边支结果不满 意,则考虑通过主支支架侧壁置入边支支 架 优点:成功率较高,费用较低 并发症发生率低,再次介入更少
第一步: 决定!!!!!!
一个还是两个支架?
帮助作出决定的问题:
主支是否由于斑块负荷大而狭窄严重? 分支的大小和重要性(>2.0 mm)? 分支从主支发出是否成锐角? 导丝进入分支 是否较为困难? 分支的开口是否具有严重狭窄?
球囊预扩张:
为避免球囊扩张时损伤非病变节段,应 认真选择合适的球囊长度 准备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时,应尽 量选择短球囊进行预扩张 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预扩张,如不稳 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斑块较软)
分叉病变PCI的基本技术
对吻扩张
指主支和边支球囊同时扩张 分支血管扩张的球囊最好以病变远段血管 直径为参照
II) Lefevre 等根据斑块负荷的位置 将分叉病变分为六型
I型、 II型、III型、IV型、
Ⅳa型、Ⅳb型
Ⅰ型分叉病变: 被称为“真正的”分叉病变,累及分支近端和 远端的主支以及分支的开口
Ⅱ型分叉病变: 病变位于分叉处的主支,包括分支以近和以远, 但不涉及分支开口;
Ⅲ型分叉病变: 病变位于分叉以近的主支
技术要点
选择合适的投照角度 导丝首先进入最难通过的血管 充分预扩张 选择合适的支架 关闭保护导丝时,支架释放压不宜过大 对吻球囊技术 DEBULKING

2006年3月30日


一、真性分叉病变(Ι 型)SES支架术 后,无论边支是否置入SES,主支再狭窄 率均显著降低. 但边支也置入SES,则边支RS率可能 高于边支球囊扩张 因此,只要边支球囊扩张后结果满 意,一般不建议置入支架
从主支的近端向远端放入第一个支架,“囚禁”分支的开口;第 二个支架从主支近端向分支置放,“囚禁”主支分叉后的开口— —这样使近端主支内有两层支架
对吻(Kissing)支架或V型支架术
同时置入两个支架,平行并同时释 放,中间形成一金属脊 对吻扩张,两个球囊的压力应相同,适 用于两大分支的分叉病变. 要求近端血管粗大
分叉病变PCI的基本技术
指引导管的选择:
应选择大腔指引导管 选择合适外形的指引导管,以便提供足够 的支撑力 根据PCI路径(桡动脉或股动脉),选择 指引导管
我们的初步经验表明,在处理大多数分叉病 变时,使用7 F Judkins 大腔导管均能顺利进 行常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以及对吻扩张 的操作,且造影效果满意 以选择7 F指引导管为宜,以便手术过程中 需进行对吻球囊扩张时留有余地。当LCX 从左 主干的发出> 45°,或LCX扭曲,或LAD 病变弯 曲、钙化、慢性闭塞等,估计球囊通过困难时, 应选用支持力较强的指引导管(如XB) 。
分叉病变: 对吻支架
T型支架术
方法与适应症与Culotte方法一样
不同之处是两支架近端不重叠
先于主支内放置支架,随后通过主支的支架网孔在分 支开口放置支架 (从主支治疗开始的经典T支架技术

vs
(酌情)
问题:
1. 通过主支的支架网孔放置第2个支架
2. 当分支开口的成角>90度时分支开口的充分支撑
分支病变的血管成型术
当靶病变从较大的近端血管延伸至较小的远端血管(分叉后),
通常需要采用“对吻”球囊扩张
A. B. C. 按近端血管直径进行扩张导致远端血管的过度扩张 按远端血管直径进行扩张导致近端血管扩张不充分 对吻球囊扩张使近端和远端血管节段同时充分扩张
对吻球囊技术优点

最大程度减少“铲雪”和斑块移位
支架的置入
主支和边支直径≥3.0mm,采用完全支架术, 主支支架后若行对吻扩张,残余狭窄 仍≥30℅~50℅,可考虑边支置入支架 对边支直径≥2.5mm者,当发生闭塞、 夹层、血流障碍时可采用补救性支架术 如果对两支均进行旋切,每支均应置入支

分支病变支架术的基本策略
基本方法:
1.主支支架+边支球囊扩张 2.主支和边支全部支架、两支架近端环状 重叠-culotte方法 3.对吻支架或V型支架术:两支架近端平行,中 间形成一金属脊 4.T型支架术:通过主支支架孔置入边支支架 5.改良型T型支架术 6.Y型支架方法 7.分叉近端支架术


在分叉处病变介入治疗操作中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分支是否需保护,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应行分支保护: ①解剖分支供血意义超过主支时,以解剖分支当主支对待; ②分支 开口有≥50 %狭窄; ③分支直径≥2 mm; ④估计分支闭塞会有严重 后果者。有研究报告,被堵塞或严重受损的小分支通常在6 个月内 还会再通,且早期也不会出现严重心肌梗死症状,故对不符合上述 条件的分支可不予保护。 (2) 手术时选择与靶血管直径相近的球囊行PTCA 或球囊预扩张主 支血管,只有当分支直径≥2.5 mm ,有开口病变才对分支进行球囊 扩张,如果分叉前的血管明显大于两个分支时才采用对吻球囊扩张 技术,否则易引起冠脉夹层等并发症的发生。 (3) 支架的选择主要依据病变的直径、长度和病变形态。一般而言, 分叉病变处主支支架的长度应覆盖分支。主支支架选用对分支影 响小的线圈状支架和大网孔网管状支架。 (4) 对大多数分叉病变主要采用主支放置支架及分支球囊扩张法。 只有当分支直径> 3 mm或者虽然分支直径> 2.5 mm ,但于手术中 发生闭塞、夹层和血流障碍时,才采用分支支架置入术。 (5) 应根据分叉病变部位选用合适的投照角度,以确定分支开口位置 和准确放置分支支架。
Ⅳ型分叉病变: 病变位于分支发出后的主支和分支开口, 分叉近端主支无病变;
Ⅳa型分叉病变: 病变仅位于分支发出之后的主支;
Ⅳb 型 病变: “分支开口病变"
分叉病变PCI基本技术
一、投照体位的选择
前降支-对角支-RAO 0-10°+ Cranial 40° LAO 45 °+ Cranial 25° 蜘蛛位 回旋支-钝圆支-RAO 15°+ Caudal 25° 蜘蛛位或改良蜘蛛位(LAO更小) 右冠远端分叉-AP位 + Cranial 20° LAO 40 °+ Caudal 10°
如果其中大部分的回答为“是” : 倾向于选择两个支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个还是两个支架??? 仍不确定……
有时决定只能在对主支和分支进行“预扩” 之后作 出
• 在对主支进行扩张之前,最好在两支内均放入导丝


扩张主支,观察分支的变化
如果分支病变严重或在扩张主支后病变加重则扩张分支
小 结



1、越简单越好,尽可能选用一个支架; 2 、分支血管是否处理,要综合考虑血管直径和整体 供血区域情况; 3、如果选择了双支架,最后最好使用对吻(Kissing) 球囊术; 4、对吻(Kissing)时,边支支架要充分扩张,然后对 吻(Kissing)时压力不要过大; 5、对吻(Kissing)支架术适合于主支血管粗大,分支 相对较细小的分叉病变,一般适用于左主干末端分叉 病变; 6、T型支架适合于分支血管大于70度的病变,并 要根据分支血管和主支血管角度和管径确定支架植入 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