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与冬至祭祖(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节与冬至祭祖

冬至节

冬至,又名「冬节」、「至节」、「长日」或「长至节」,它的起源与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有关,由于阳历十二月廿二或廿三日之后,太阳的照射由南回归线渐向北移,令北半球的的昼日,开始由日短夜长,慢慢回复日长夜短,所以到了冬至这个时刻,阴气盛极而衰,阳气亦随之萌生,历法文献记载有云:「斗指戊,其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礼祀.郊特牲》云:「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礼记.月令》指出:「律中黄钟,乃阳之极,万物之始也。」可见我国古代已重视阴阳观念,冬至实属古人推算历法中节气的依据。日属阳,夜为阴,此时阳气始生,适宜安息静养,所以又有冬至忌出游的说法。

《易经.复卦象传》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施不行,后不省方」。

冬至这个节令,由来已久。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今以建寅为正),天子就选在冬至日举行郊祀的典礼。

冬至后白日渐长,阳气转盛,认为是祭天的最佳时节。秦延其制,以冬制为岁首,称为「小过年」。

尽管冬至后,日光照射逐渐北移,但酷寒的气候仍会持续一段日子,汉朝有在冬至献履袜给尊长的习俗。《四民月令》记载:「十一日,冬至之日荐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斋、馔、扫涤如荐豚。其进酒尊长,及修谒剌贺君、师、耆老如正日。」汉代人在冬至以糕祭水神玄冥及祖先,以酒进奉尊长,并在冬至这天准备「谒剌」。谒剌的做法是将竹木削薄后,再于其上书写姓名。同时汉朝以冬至为「冬节」,称为「日至」,官场并举行贺节之仪,称为「贺冬」,冬至被定为正式的节日,朝庭上下百官皆有一天的假期,所谓「冬大过年」,反映中国人对「冬至」是非常重视。

沿至魏晋元朝,冬至称为「亚岁」,百姓这一天要对父母尊长拜节。

及至宋代,皇帝要在该日祭天,百姓则祭祖,《宋书.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也。」有人因此就称冬至为「亚岁」。《秦中岁时记》记载:「冬至,赐百官辛盘,谓之借春。」除了在冬至赐臣下外,官中也于此日受外邦进贡。《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

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宋人注重冬至的程度,远超过其它的岁时节庆。南宋时,甚至在冬至前后三天商店罢市,垂帘饮酒赌博,称为「做节」。

元朝的冬至,由太史院向宫中进次年的历书。宰相并率百官入宫朝贺。士庶人家则往来贺节,互赠礼物。

明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起,冬至开始放假三天。《酌中志》记载,明朝宫中自冬至节开始,宫眷内臣都换穿阳生补子蟒衣,房中则挂绵羊太子画贴。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一般认为,冬至后,要过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尽春来。

清朝皇室于冬至日祭天,次日百官上表朝贺。是一年当中相当重要的典礼。《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这种习俗,又称拜冬。拜冬的时候,不论男女,都会穿上新衣来互相拜揖。南方人则有在冬至拜墓的习俗,称为挂冬。先冬至一日,亲朋之间就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担盒,往来不纪于道,称为「冬至盘」。节前一夜,称为「冬至夜」,人家设席饮宴,称为「节物」。归宁娘家的女儿,在这天一定得回到婆

家。据说,冬至夜若留已嫁的女儿在娘家过节,那会使两家都发生不吉利事情。不论贫富,家家都在冬至拜祖先。

民间在此日,要隆重祭祖,所谓「冬大过年」,来源于此,不只是就观念而言,而是在生活中表现的。

民国废除帝制后,再也没有了皇帝祭天,但民间祭祖则沿袭下来。人们也习惯把「冬至」前一天称「小至」,过一天称「至后」。

冬至祭祀——祭天与祭祖

冬至节缘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

冬至节的祭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历代王朝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

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

至明、清时期,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的基础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为此,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坛。天坛规模宏大,中央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东北为牺牲所,西南为斋宫。此后,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坛举行。祭天活动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驾斋宫,进行沐浴,次日在圜丘举行祭天大礼,所用牛、羊、猪、鹿都是在牺牲所专门饲养的。祭天时,必须穿祭服,升火悬灯,乐奏钟鼓,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

冬至祭天祭神演进到唐宋时代,在民间逐渐演为祭祖的活动,叫“祭冬”或“拜冬”,并成为祭祖的节日,久之则演为传统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俗传冬至动土百无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则不宜随便“动土”因此,人们多选择在冬至这天给祖坟添土或竖碑,传说是给祖先整修居所。添土竖碑后,再在墓前摆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礼致敬,以缅怀祖先功德。

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供三牲(猪、鸡、羊或鱼)。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

无论是室外祭还是室内祭,祭祖过程中都有聚餐的风习。北方人作兴冬至这天吃饺子、馄饨,南方人作兴喝红豆粥、吃汤圆。

冬至祭祖,不仅在民间,汉传佛教界也承习了这个传统。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数》上说:“冬至,则一阳初生,履长之始。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冬至这一天,佛教寺院多举行祭祖法会,僧众也要前往祖师塔墓、祖堂祭供历代祖师大德。有些寺院为方便信众,还要特设功德堂等,为信众提供放置祖先牌位的处所,以供超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华夏民族承传了数千年的传统。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的民风民俗,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至今仍广泛流传。浙江杭州等地民间至今仍盛行冬至扫墓。广东潮州则作兴冬至上坟“挂冬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