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案
初二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堂教案:探索镜像对光学仪器的作用
初二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堂教案:探索镜像对光学仪器的作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的定义、特点及成像原理;2.学习如何使用平面镜制作显微镜和望远镜;3.探究镜像在光学仪器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平面镜的定义、特点及成像原理;2.平面镜在显微镜和望远镜中的应用;3.镜像对光学仪器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平面镜的成像原理,理解如何制作显微镜和望远镜;2.探究镜像在光学仪器中的作用,理解其在放大、聚焦等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2.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3.注重综合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教学过程1.引入(5min)学生们现在都喜欢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
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电子产品中使用了什么光学部件吗?今天我们将讨论一个关于光学仪器的话题——平面镜成像特点。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将会了解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以及平面镜对于光学仪器的作用。
2.理论知识学习(15min)(1)什么是平面镜?平面镜是一种光学镜子,是由玻璃或塑料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它的反射面是平坦的。
平面镜是光学研究中最简单的镜子之一,它具有反射光的作用。
(2)平面镜的特点①在平面镜前活动物体的镜像与实物具有等大、垂直、左右相反的关系。
②平面镜所反射的光线与光线的入射角度相等。
③平面镜所反射的光线与法线垂直。
(3)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平面镜是按照镜子法线反射的原理来工作的。
当光线照射在平面镜上时,它们被反射回去,其方向与入射的光束的方向相反。
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也就是说,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90度。
(4)平面镜在显微镜和望远镜中的应用平面镜在显微镜和望远镜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①显微镜:将物体放在平面镜上,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看到物体的镜像。
然后用目镜将放大、倒置的物体镜像逐层逐层地放大,最后得到微小物体的放大、清晰的图像。
②望远镜:平面镜可以将望远镜的光路折转90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平面镜、玻璃板、蜡烛、白纸、直尺、铅笔等实验器材。
2.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图片,如穿衣镜、化妆镜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吗?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2. 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1)实验演示:将平面镜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平面镜中的蜡烛像。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3)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形成的。
光线从蜡烛射向平面镜,经过反射后在平面镜的另一侧形成蜡烛的像。
4. 应用练习(1)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
(2)设计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拓展知识,如平面镜成像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现代科技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价值?七、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共同探讨如何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问题。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定义、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2.根据物体与镜子的位置关系,能用平面镜成像规律正确画出物体的像。
3.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位置、大小、方向等,能合理解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定义、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2)根据物体与镜子的位置关系,能用平面镜成像规律正确画出物体的像。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正确描绘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
例如以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为例,让学生分别放置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观察其成像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成像规律。
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1.平面镜成像的定义:平面镜的反射面可以成像,图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并且物距等于像距,物像共面。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位置关系、大小关系、方向关系。
3.平面镜成像规律:(1)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即d0=d i。
(2)物体与像关于镜面对称。
(3)物体和像在同一平面上。
4.如何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物体的像:(1)找到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2)通过物距等于像距来确定像的位置。
(3)根据物像共面原理,判断像的方向。
(4)根据“物体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原理,将像画出。
3. 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设备以及物体,让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并给出相应的解析。
4. 总结反馈讨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解释在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情况,如:眼镜的成像、车镜的成像等。
四、教学设备1.平面镜2.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3.直尺、铅笔等绘图工具4.实验设备五、教学评估通过课上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思考题1.为什么物距等于像距?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哪些?3.如何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物体的像?。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4.3《平面镜成像》教案
课题名 4.3平面镜成像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科学思维通过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体会虚像的形成原因。
三、科学探究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平面镜,两支相同的蜡烛、支架、方格纸(或刻度尺)、火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国家大剧院在水中的倒影。
在平静的水面,国家大剧院和它的倒影相映成趣,宛如一个巨大的蛋壳。
这个倒影实际上就是大剧院在水中的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后,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二、新课教学(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人照镜子时,看到镜的像和人的大小相等。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可能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实验器材:平面镜,两支相同的蜡烛、支架、方格纸(或刻度尺)、火柴。
提示:设计实验时,应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和猜想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证实或否定你的猜想。
实验中要如实、准确地记录实验结果。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玻璃板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接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是虚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采用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阐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练习,评估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合作业和课后练习,考察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讨论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镜、穿衣镜等。
2. 探讨平面镜成像在科技领域的作用,如光学仪器中的平面镜。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直尺、光屏等。
2. 教学课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实例。
3. 参考资料: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科普文章或视频。
九、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空间?3.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十、课后作业1.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作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行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③能得出什么结论?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精选篇2)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平面镜、课件魔术箱: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实验交流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魔术』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变魔术.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平的那种平面镜,老师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成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能用对称法画出平面镜的虚象3、情感目标①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物、镜和镜面三者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③通过铜镜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
施教策略: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课后小结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课后习题1、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2、验证平面镜成像与距离有无关系及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3、思考题:某同学在平面镜中看到钟上显示的时间是3:15,其实际时间是多少?做一做,并思考为什么?4、探究活动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板书平面镜一、平面镜:表面平的镜子二、平面镜成像特点1、成虚象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三、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认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优秀7篇)初二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间为10分钟。
开始: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
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主要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镜子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实验法: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和应用。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镜、玻璃板、蜡烛、图片等。
2.学具:记录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镜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镜子有什么认识?镜子是如何成像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镜成像。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平面镜成像实验,呈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举例生动有趣,让学生充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实质。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拍、化妆等。
初二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堂教案:探讨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
教案一:初二物理课堂教案: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以及基本特点;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2.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
【教学难点】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内在规律。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初中物理中曾学过的关于镜子成像的知识点,如凸透镜成像、凹透镜成像等等,引入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点。
二、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定义:平面镜成像是指物体在平面镜前方通过反射而呈现出的像的形象。
2.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平面镜成像位于平面镜前后的对称位置,图像形象与物体大小相等,且两者成像位置关于镜面对称。
3.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平面镜成像特点集中体现在“左右对称、想象距离相等、物像距离相等、大小相等”四个方面。
4.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入射光线的法线与反射光线的法线在镜面上一起构成一条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三、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1.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准备一面平面镜和一些物体,如书、笔等等。
2.实验步骤(1)将一面平面镜竖直支立于水平桌面上。
(2)将物体放置在平面镜的左侧,垂直于平面镜。
(3)调整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使其呈现清晰的倒立像。
(4)观察把物体放在右侧会发生什么情况。
3.实验感想实验中可以发现,无论将物体放在平面镜的左侧还是右侧,成像效果都是一样的,且成像的物体和实物在平面镜上对称。
四、分析镜面上物象对称性的意义1.直观感受:物体在平面镜前成像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左右对称的像,感受到物象对称性。
2.概念上的理解:物象对称性是指实物和成像对称,也就是说,平面镜成像中的物体在平面镜上是左右对称的。
五、作业1.请写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带上平面镜和物体,完成物象对称性实验,并观察两种情况下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
4.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科学思维:通过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体会虚像的形成原因。
3.科学探究: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会运用“等效替代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玻璃板、夹子若干、A4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相同的蜡烛若干、火柴、刻度尺、量角器、光屏。
新课引入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
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叫作物体的像。
知识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3)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4)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如何?(5)你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如何移动?各小组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像可能在镜子内表面,像的大小可能与镜子摆放的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1)像下图那样,将一张A4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3)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现象的日常生活实例。
激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内容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如穿衣镜、化妆镜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1.3 教学活动展示日常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观察和理解。
第二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关键因素。
2.2 教学内容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即光的反射现象。
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关键因素,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成像位置。
2.3 教学活动通过图示或实验,展示光的反射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关键因素。
第三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让学生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成像距离、成像大小和成像方向。
通过实例,解释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图示,展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距离或判断物体位置。
第四章:平面镜成像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教学内容介绍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化妆镜、激光指示器等。
探讨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原理和优势。
4.3 教学活动展示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实例。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平面镜成像应用的观察和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
激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的进一步探究欲望。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的进一步探究。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章 第3节 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3节平面镜成像【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探究;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两根相同的蜡烛、平面镜、大白纸、玻璃板、球面镜、刻度尺学生:三角尺、大白纸、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动画——猴子捞月,提出问题:为什么猴子误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让学生思考(附:动画要点图片)学生分析:水面就像一面镜子,就像人照镜子一样,镜子里面出现人的像,同样道理,水里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出探究的课题——《平面镜成像》。
二、新知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学生小组中提前准备镜子,让学生照照镜子,感知平面镜成像,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平面镜成像中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从平面镜外面,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的与外面物体相同的另一个物体。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猜想,并将猜想归类。
学生猜想、讨论、表达观点。
教师分类汇总学生的观点,去除不合理的猜想,归纳总结:(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教师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如: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可以用两支相同的笔。
学生实验:用两支相同的笔进行实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实验成功了吗?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另一支完全相同的笔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另一支笔,而看不见像,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4.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共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动手操作、问题讨论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片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平面镜成像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遵循实验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物理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一章节时,已经在之前的课程中掌握了光的传播、反射等现象,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然而,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成像过程涉及到的抽象概念较多,学生可能难以形象地理解和掌握;其次,平面镜成像实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演示、动画展示等,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物理现象认识;二是针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三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3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规律、特点及平面镜的应用。
教学难点:实像和虚像三、教学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环节一:导入新课让一位学生上台照镜子,其他学生观察感受人和像的大小、远近等现象,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平面镜成像的问题?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信息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1、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等/不相等)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不相等)学生进行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设计实验提出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问题1、怎样才能确定像的位置?2、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怎样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与交流,提出思路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验设计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器材分为两类(玻璃板厚度不同,蜡烛种类不同),学生分别用两类器材进行探究。
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疑惑。
分析与论证对学生实验数据投影展示,分享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光的反射定律在平面镜成像中的应用。
3.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要点。是虚像的概念。
2.实验操作中,对成像位置和成像大小的准确观察。
3.将平面镜成像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设计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与像的大小、位置关系。
-在生活中寻找平面镜成像的例子,分析其成像特点,并尝试用物理知识解释。
3.思考探究题:布置一道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问题。
-探究为什么平面镜成像时,像是虚像?与光的传播路径有何关系?
-讨论平面镜成像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如潜望镜、汽车后视镜等,并分析其设计原理。
3.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的习惯。
(二)讲授新知
1.基本概念:教师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如实物、像、虚像、成像距离等,并解释相关术语。
2.成像原理: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在平面镜成像中的应用,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理解成像过程。
3.成像特点:阐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等大、等距、垂直、虚像等,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3.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思考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解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面镜成像知识。
3.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提高课堂互动性。
4.实验操作:介绍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中的观察要点。
平面镜物理教案5篇
平面镜物理教案5篇平面镜物理教案1目标:1、学问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看法、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同学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看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技巧性,开拓同学思路,对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测: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老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同学充分想象〕[同学商量、归纳]可能有以下猜测:〔允许有不正确猜测〕〔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打算与设计试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同学思索空间,同学:思索、分析、商量、归纳] 我们采纳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
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环节三:巩固提高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二预习目标: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平面镜成像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请学生根据教材,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重点关注学生对物距、像距、物像大小等计算题的掌握。
2.实践活动:请学生在家中寻找平面镜成像的实例,如穿衣镜、化妆镜等,观察并记录其成像特点。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成像现象,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6.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实例,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为切入点,如穿衣镜、化妆镜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
2.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猜想和疑问。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平面镜成像”。
7.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光的传播、反射等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然而,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学生在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及特点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各小组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练习题,如计算物距、像距、物像大小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或游戏。可以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过程中,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境
情境1:“猴子捞月亮”的故事。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五月花海-五月花海
情境2:我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有一段“刘姥姥照镜子”的故事,刘姥姥看见镜中的自己感到惊奇害怕是因为她不了解平面镜成像的道理造成的,照镜子应用的是光的反射规律。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五月花海-五月花海以上两个物理情境都是学生比较熟悉但有疑惑的,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热情。
任务
任务:
设计探究平面镜规律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小组内初步归纳并展示平面镜成像规律.
汇总各小组展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最后的结论。
预期成果:
“猴子捞月亮”和“刘姥姥照镜子”相关知识的资料.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方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
记录的数据及得出的结论.
一份《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过程
l课前准备
活动1:搜集资料
【活动步骤】上网查阅有关“猴子捞月亮”和“刘姥姥照镜子”的故事。
说明:学生可以重温经典《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刘姥姥嬉游大观园”。
以下是给学生提供的“刘姥姥嬉游大观园”的视频片段。
点击打开链接
相关网址:
活动2:家庭实验
【活动步骤】回家自己照照镜子,看看镜中的“你”和
你本人有何关系?
l课堂过程
活动3: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活动步骤】
步骤1:提出问题:
在“猴子捞月亮”和“刘姥姥照镜子”这两个故事中,为什么猴子捞不到月亮,而刘姥姥会和镜中的“自己”聊天?
自己照镜子时,你发现镜中的“你”和自己本人有何特点?
步骤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的设计。
步骤3: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学生在充分讨论实验方案中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并且记录好实验数据。
步骤4:分析论证:总结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步骤5:评估与交流:
这个实验最好在的环境中进行;
此实验采用作为反射面,这样做是为了,并且玻璃板要一些,是为了避免出现像,不易观察;
两支蜡烛为何要外形相同?
进行实验操作时,玻璃必须与水平面,否则。
为什么要多次改变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
此实验最终处理数据时,除了用刻度尺测量距离的方法
以外,还有其他更简单别的方法吗?
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
这些问题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最多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将成果与他人分享。
步骤6:点评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点评。
评价
评价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做的小实验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围绕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完整性,网络利用率以及交流小实验的态度。
评价等级:
优秀: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搜索“刘姥姥嬉游大观园”的相关知识,形成比较丰富的平面镜成像相关知识的资料,较好的表达进行小实验的感受.
良好:较好地利用互联网,找到一定有效网站,能形成平面镜成像相关知识的资料。
一般:基本没用运用互联网,没有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小组展示实验探究过程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围绕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操作的规范性,小组合作的精神以及评估交流的能力。
评价等级:
优秀: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积极与小组内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积极参加组内及组间的交流活动,善于发言,互相交流,能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
良好:能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与组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能积极参加组内及组间的交流活动,能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
一般:与组内同学开展合作学习积极性不高,基本能与组员团结协作,基本能参加组内及组间的交流活动。
资
教师演示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班班通、PPT、视频资
学生分组实验用:两只蜡烛、火柴、白纸板、平板玻璃、刻度尺、铅笔
网络利用:搜索“猴子捞月亮”、“刘姥姥嬉游大观园”等关键词。
图书馆或其他媒体的利用:查阅图书或有关“猴子捞月亮”、“刘姥姥嬉游大观园”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