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宣传手册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一、引言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制定一份卫生应急工作手册是非常必要的。
本手册旨在系统梳理卫生应急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措施,为卫生应急响应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卫生应急基础知识1.卫生应急的概念与目标- 卫生应急是指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紧急灾害时,迅速采取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的一系列紧急卫生措施和工作。
- 卫生应急的目标是减少灾害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最大程度地保护健康和生命。
2.卫生应急工作体系- 卫生应急工作体系由预防与准备、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三个环节组成。
- 预防与准备包括事前准备、组织措施、物资设备准备等。
- 应急响应包括事故现场处置、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医疗救治等。
- 恢复重建包括灾后健康防治、灾后心理援助、卫生设施重建等。
三、卫生应急准备1.卫生应急预案- 卫生应急预案是制定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文件,包括组织机构、任务分工、应急响应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 卫生应急预案的制定要考虑地域特点、灾害类型、人口分布等因素。
- 卫生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和修订,确保其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2.人员准备- 卫生应急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应急队伍,包括医疗救援人员、疾病监测人员、宣传教育人员等。
- 人员准备要求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3.物资设备准备- 卫生应急需要有一定的物资设备准备,包括防疫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
- 物资设备准备要维护好存储条件,定期检查和更新货物,确保其完好有效。
四、卫生应急响应1.事故现场处置- 在事故现场,要做好伤员救治、病原学监测、疫情报告等工作。
- 系统组织救援队伍,设立临时医疗救援点,及时收治伤员。
- 在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事故中,要做好相关处理和清除工作。
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栏1

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栏一、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二、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如何报告?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县疾控中心(120急救中心)报告;县卫生局经调查核实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四、心血管病人发病如何急救?1、立即让病人安静平躺,心肌梗死病人要半卧,头偏向一侧以打开气道。
不可以随意搬动患者,防止发生意外;2、不要惊惶失措、大喊大叫,避免加重患者病情;3、有条件可予吸氧;4、紧急服用急救药物。
心绞痛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服用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5、如果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6、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五、呼吸道被异物堵塞如何急救?1、鼓励患者咳嗽;2、施行腹部冲击法:即用外力冲击上腹部,迫使膈肌上升,使胸腔气道压力骤升,将气道异物迫出口腔;3、施行背部叩击法:即施救者用掌根叩打患者两肩胛骨4次,可能排除异物。
六、水灾易带来哪些疾病和伤害?水灾过后,各种生活设施被破坏,环境卫生极差,污水、粪便、垃圾无法管理,导致蚊、蝇、鼠类滋生,很多疾病开始侵犯人体。
1、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肝等;2、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3、寄生虫病:血吸虫病;4、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卫生应急宣传手册(大众篇)

卫生应急宣传手册印发此《卫生应急宣传手册》,旨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和创建工作,让全镇人民了解卫生应急政策与知识,营造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的良好氛围。
一、卫生应急政策篇1、什么是突发事件?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分为哪几类?答: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如何报告?答: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和责任报告单位包括哪些?答:县级以上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
市民卫生急救与应急知识手册

市民卫生急救与应急知识手册“救命宝典”学会这些技能,分分钟挽救一条生命废话不多说,马上去看~成人心肺复苏法心血管疾病、溺水、触电、窒息、中毒、失血过多时,常会造成心脏停跳。
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简称心肺复苏术,主要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使用AED)。
具体怎么做?1.识别心脏骤停:对于突发倒地,不省人事者,目击者首先应拍击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叫病人,同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或存在不正常的呼吸,如果病人没有反应并且无胸廓起伏等呼吸征象或存在濒死样喘息,即可判断患者为心脏骤停(对于呼叫没有反应且无呼吸或濒死喘息病人,非专业急救人员无需再判断脉搏),应紧急启动当地急救反应系统,如拨打急救电话“120”然后展开急救,给予病人心肺复苏术。
2.胸外按压法:将伤病员仰卧在硬板床或地上,打开上衣。
按压区在胸骨体中下1/3处,救护者身体前倾,双臂伸直,两手掌平放重叠,十指相扣,贴腕跷指,手指不要压到胸肋,以髋关节(胯部)用力,肘关节伸直向下压(垂直用力),按压使胸骨下陷5-6厘米。
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可用双音节数数,以保证节律,如01、02、03……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减少按压中断。
3.人工呼吸法:以压额抬颏法(一只手按住病人的额头,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托起他的下巴,使头向后仰)开放气道,用拇指、食指捏紧病人鼻孔,吸足一口气后,用嘴严密包住病人的嘴,以中等力量将气吹入病人口内,不要漏气,吹气时间为1秒钟。
当看到病人的胸廓起伏时停止吹气,离开病人的口唇,松开捏紧病人鼻孔的手指,施救者再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
连续进行2次人工呼吸(通气),避免过度通气。
4.持续对病人实施按压: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即按压30次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尽量减少按压终断时间,直到病人恢复呼吸、脉搏,或有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专家提醒1.对男性病人,可用乳头连线中点为按压位置进行快速定位。
女性病人可用剑突上两横指来快速定位。
居民应急手册:公共卫生事件防护常识

居民应急手册:公共卫生事件防护常识居民应急手册:公共卫生事件防护常识一、引言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大规模的疾病暴发、传染病流行或突发事件对人群健康造成威胁的紧急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了解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应对方法,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
本手册将为您介绍一些公共卫生事件防护常识,帮助大家做好应急准备。
二、常见公共卫生事件及防护方法1. 流感疫情流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常规预防和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避免感染:-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尤其是接触到公共场所的物品后;- 避免接触病毒: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和患者密切接触;- 戴口罩:特别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定期打疫苗:按照当地相关机构的指引,定期接种疫苗。
2. 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食品中毒:- 选择安全食品: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渠道;- 做好食品保存:冷藏食品在低温下保存,适量食用,避免过期食品;- 煮熟食物:将肉类、海鲜等煮熟,避免生食食用;- 坚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将污染物接触到食物中。
3. 疫情爆发面临疫情爆发时,我们应该采取下列预防和防控措施:- 做好信息了解和宣传:及时关注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发布的疫情通告,并积极宣传和传达相关信息;-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掩,并避免手部接触口鼻眼;- 出行安全:避免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 学会正确佩戴口罩:选择合适的口罩,将鼻、口完全盖住,并正确丢弃或定期更换。
4. 家庭防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措施防止家庭成员患病:-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室内污染物浓度;- 定期消毒清洁:常用物品、触摸面和公共场所的物品定期清洁消毒;- 饮食健康:保证饮食多样化,适量摄入各类维生素和矿物质;- 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5.12卫生应急宣传周宣传资料

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震带来的伤痛至今未平息,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又遭劫难。
悲痛之余,更该反省。
灾难面前,我们应该如何与之相处?又如何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现将收集的一些减灾技能整理如下,请您自己记住后也转告给身边的人,这是人生的积德!1、高温下,快度疲劳可能中暑。
2、遇到地震要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在室外遇到地震时要远离建筑物尽可能跑到较空旷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应急避震时,万万不可跳楼。
3、受到洪水威胁时,记得要向高处转移,遇到山洪泥石流,要往垂直于山洪泥石流的行进路径逃生,不能顺着泥石流跑;下暴雨路面积水内涝时,千万不要盲目去水里行走,以免掉进井里(井盖很可能被积水顶起冲开)4、泥石流对人的伤害主要是泥浆使人窒息将压埋在泥浆或倒塌建筑物中的伤员救出后立即清除口、鼻、咽喉内的泥土及痰、血等,排除体内的污水。
对昏迷的伤员,应将其平卧,头后仰,将舌头牵出尽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然后转送急救站5、暴雨中行车,千万不要急加速!当水淹没高度达到车轮半径时,应尽量避免让汽车涉水。
采用挂低档、少加油、慢而匀速行驶的方法通过。
6、雷电时,如果躲蔽条件不允许,应该立即双膝下蹲,向前弯曲,双手抱膝。
遇电闪雷鸣时不要使用有金属尖端的雨伞,尽量不要洗澡,尤其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雷雨天气在室外尽可能保持身体干燥;室外遇电闪雷鸣时不要在露天游泳池游泳或从事水上运动;雷暴天气时,不要登山,不要在溪水里玩7、遇到雨、雾天气在山区行驶需时刻保持对道路两旁山体的洞察,避免山体滑坡砸伤;在躲避山洪或泥石流时应就近选择能够躲避的高地,而非沿着河谷逃生。
8、农业尤其是露天栽培的作物一般抗灾能力弱,渍涝洪涝,一般可开挖排涝沟、修建排洪泵闸,打掉底层污染枝叶,加强通风等办法9、大风的时候要避开广告牌等一些不牢固的物体,雷雨天气不能躲在树下,地震时倚靠顶梁柱(结实的支撑物),切忌躲在桌子下、床下等易坍塌的物体下。
中暑急救卫生知识宣传手册

中暑急救卫生知识宣传手册一、中暑的定义与成因 (1)1.1 中暑的定义 (1)1.2 中暑的成因 (2)二、中暑的类型 (2)2.1 先兆中暑 (2)2.2 轻症中暑 (2)2.3 重症中暑 (2)三、中暑的易患人群 (3)3.1 特殊职业人群 (3)3.2 老年人与儿童 (3)四、中暑的预防措施 (3)4.1 环境改善 (3)4.2 个人防护 (3)五、中暑的现场急救 (4)5.1 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急救 (4)5.2 重症中暑急救 (4)六、中暑后的康复与护理 (4)6.1 身体恢复 (4)6.2 并发症预防 (4)七、中暑相关的误区 (5)7.1 中暑后大量饮水误区 (5)7.2 中暑只发生在高温环境误区 (5)八、中暑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5)8.1 与感冒的区别 (5)8.2 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5)中暑急救卫生知识宣传手册一、中暑的定义与成因1.1 中暑的定义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在炎热的夏季或者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运动等情况时,人体产热增加,如果散热不能相应地增加,就容易发生中暑。
例如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的户外工作者,或者在高温且通风不良的室内进行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他们的身体承受着较大的热负荷,中暑风险较高。
1.2 中暑的成因中暑的形成主要与环境因素、自身因素有关。
环境方面,高温、高湿度、通风不良是主要因素。
当气温超过32℃,湿度大于60%时,中暑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
在一些没有空调设备且空间狭小的车间、厂房等场所,工人容易因这种恶劣的环境而中暑。
自身因素包括身体疲劳、脱水、肥胖、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等人群,身体的耐热能力相对较差。
例如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衰退,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这些人群在同样的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
二、中暑的类型2.1 先兆中暑先兆中暑是中暑中较为轻微的类型。
在高温环境下,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应急宣传手册

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手册目录第一部分应急准备一、基本应急知识1、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2、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3、突发公共事件是怎样分级4、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分级标识5、突发公共事件整个处置过程分几个阶段6、什么是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7、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应急报警求助电话二、应急准备1、制定家庭应急计划2、装配应急箱3、公共场所应急准备4、熟悉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和位置5、制作应急信息卡第二部分突发公共事件一、自然灾害1、地震2、台风3、暴雨4、雷雨大风5、高温(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6、大雾、灰霾7、道路结冰二、事故灾难1、失火2、交通事故3、电、气、水事故4、爆炸三、公共卫生事件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病毒性肝炎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4、艾滋病5、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狂犬病7、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8、手足口病9、农药中毒10、猝死第三部分突发事件应急对策知识1、预防传染病学会如何洗手2、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3、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4、如何预防虫媒传染病5、溺水了如何进行自救6、中暑了如何应急7、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8、外伤止血常用急救法9、地震过后被埋应如何求救10、烫伤、烧伤如何紧急处理11、咬伤如何紧急处理12、蛰伤如何紧急处理13、发现食物中毒如何紧急处理14、遭遇雷电天气如何应急15、如何预防传染病第一部分应急准备一、基本应急知识(一)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我国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卫生应急知识宣传资料

卫生应急知识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常用应急电话110:治安报警;120:医疗救护;119:火灾报警;122:交通事故;12345:市民服务热线;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
三、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功能举报或投诉可疑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传染病、慢性病等有关防病与保健知识;了解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与政策。
四、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食物中毒通常指吃了含有有毒物质或变质食物后,感觉肠胃不舒服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慌、无力、头昏或烦躁等症状,共同进餐的人常常出现相同的症状。
发生食物中毒后,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应及时用筷子或手指伸向喉咙深处刺激咽喉壁、舌根进行催吐。
在中毒者意识不清时,需由他人帮助催吐;病人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抢救,不要自行乱服药物;了解与病人一同进餐的人有无异常,并告知医生;应尽可能留取食物样本,或者保留呕吐物和排泄物,供化验用。
五、误食农药或其他有毒化学品处理神志清醒者可口服清水400—500毫升,然后催吐,反复多次,直到吐出的液体无特殊气味为止;对昏迷的病人,应立即送医院洗胃。
对神志清楚的中毒病人,需用筷子或手指刺激舌根催吐;昏迷病人出现频繁呕吐时,救护者要将他的头放低,使其口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引起窒息;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的抢救,待心跳恢复后,再送医院治疗;经初步处理后,及时将中毒者送医院进一步治疗;病人和周围人应尽可能为医务人员提供引起中毒的农药或其他有毒化学品名称、剂型、浓度等,以便争取时间进行抢救。
六、毒气、化学品泄漏逃生方法发生泄漏,现场作业人员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
撤离时要弄清楚毒气的流向,往上风侧撤离,不可顺着毒气流动的方向走,也不可迎毒气而上;应立即用手帕、衣物等物品捂住口鼻,如有水最好把衣物浸湿后,捂住口鼻,保护呼吸道;发生大量泄漏时,不要慌乱,不要拥挤,要听从指挥,特别是人员较多时,更不能慌乱,也不要大喊大叫,要镇静、沉着,有秩序地撤离;当发生毒气泄漏时,若没有穿戴防护服,决不能进入事故现场救人。
卫生应急知识宣传

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内容(一)地震:1、地震发生前(1)合理安全放置家中物品,让门口、楼道保持通畅。
(2)家庭应急箱放在容易抓取的地方。
(3)强化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定期开展校内1分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4)做好居民楼、办公室等建筑物的疏散路线,设置醒目的应急避护场所指示牌,定期开展区域内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和自救互救演练活动。
2、地震发生后(1)大地震时不要急。
要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
如果您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要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撤离,以防强的余震。
(2)远离危险区,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果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要尽快选择空旷处停车。
(3)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二)台风:1、行人(1)外出时尽量穿上雨衣,不要打伞。
(2)避开高大树木、棚子、架子、架空电线,高层施工现场、塔吊或工地围墙,广告牌,危旧建筑物等。
(3)不要在高墙、广告牌及居民楼下行走,以免发生重物倾斜或高空坠物等突发事件。
(4)看见倾斜及倒下的电线杆等输电设施,要远远绕行,以免触电。
(5)加固门窗及有可能被风吹落的物体,如花盆、护栏、遮雨棚、晾衣杆、室外天线等。
(6)注意道路积水,不要在道路边缘或打着漩涡的路上行走,以免落入水中。
(7)风大造成行走困难时,可就近到商店、饭店等公共场所暂避。
(8)检查煤气及电路,留心火源。
(9)沿海地区居民注意潮位异常增高,及时远离海岸。
2、航海船只(1)注意收听临近地区气象台的气象预报和警报,及时了解海风、海浪的情况。
(2)保持与陆地指挥系统的联络,及时避开台风的突袭。
(3)尚未出港的船只,推迟出航时间,待台风过后再出航;在海面航行的船只要根据台风移动方向和范围,适情改变航线绕道而行,或抢在台风来到之前迅速穿过。
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材料

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材料标题: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材料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然而,突发的卫生应急事件常常会让我们措手不及。
为了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们特别准备了这份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材料,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
一、常见卫生应急事件1. 传染病爆发:如流感、传染性结膜炎等。
2. 食品安全事故:如食物中毒、有害物质超标等。
3.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4. 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爆发、突发疾病暴发等。
二、应急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异物、使用厕所后等。
- 注意咳嗽和打喷嚏时的礼仪,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
- 避免直接用手触摸眼睛、口鼻和脸部。
- 做好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 掌握紧急求救知识:- 学会拨打紧急救援电话,如医院、急救中心、消防局等。
- 学会使用急救技巧,如心肺复苏、止血、危险物品的正确处理等。
3. 了解正确的食品安全常识:- 购买食品时注意产品标签和保质期。
- 储存食品要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 烹饪食物要彻底加热,避免生食。
- 怀疑食物有问题时,及时举报或报告给相关部门。
4. 面对自然灾害:- 注意天气预报和警报信息,及时做好防范准备。
- 确保居住环境安全,及时修理漏水、电路故障等问题。
- 遇到地震时,躲在桌子、床下等坚固结构下,远离玻璃、大型家具等。
三、卫生应急事件后的健康保护1. 在医生或卫生防疫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治疗和隔离。
2. 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并注意个人卫生。
3. 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卫生,定期通风和清洁。
4. 注意身体状况的变化,如发热、咳嗽、头疼等,及时就医。
四、宣传和教育1. 在学校、社区、工作场所等宣传卫生应急知识,提醒大家关注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2. 制作海报、小册子、宣传单等,普及应急措施和相关求救电话。
3. 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知识覆盖率。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 (3)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概述卫生应急工作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下,组织和调配相关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本手册旨在为卫生应急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包括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卫生管理等内容。
应急准备1. 建立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卫生应急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预案名称:明确预案的名称和适用范围。
•应急组织:明确卫生应急组织的设置和职责。
•应急措施:列出应急时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如医疗救治、疫情监测等。
•资源保障:明确应急时需要调动的人员、物资和设备。
•信息报告:规定应急时的信息报告流程和内容。
•演练与评估:定期组织演练,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更新。
2.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包括医疗器械、药品、防护用品等。
应急物资储备应按照不同应急事件的需求进行合理调配和保障。
3. 加强人员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工作的培训,包括卫生应急知识、应急预案的操作流程等。
培训应当定期进行,并进行考核以保证人员的应急能力。
应急响应1. 启动应急响应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故,应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措施。
启动应急响应时,应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并按照预案的要求进行操作。
2. 信息报告和发布及时收集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故的信息,包括事件的类型、发生地点、受影响人数等。
同时,制定信息发布方案,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避免恐慌和误导。
3. 医疗救治和疫情监测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救治工作,同时进行疫情监测和防控。
根据预案,采取必要的隔离、治疗和防护措施,以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4. 疫情溯源和调查追踪和调查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疫情调查和溯源工作,以遏制疫情的扩散。
卫生管理1.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管,保持公共场所的清洁和卫生。
定期进行消毒和清理工作,防止病菌和病毒的传播。
12项基本公共卫生宣传手册2023

12项基本公共卫生宣传手册2023 2023年12项基本公共卫生宣传手册内容:
1. 预防传染病:提醒大家要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不随地吐痰,注意咳嗽礼仪,避免前往疫情严重地区。
2. 饮食健康:建议多食新鲜水果蔬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少食油腻和高
糖食物,避免过量饮酒。
3. 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处理心理问题,保持乐观心态,避免
长时间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4. 锻炼身体: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预防慢
性疾病。
5. 预防慢性病: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保持正常体重,规律运动,定期体检,
及时治疗慢性疾病。
6. 预防意外伤害: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避免酒后驾驶,注意安全防范,减少家庭和工作场所的安全隐患。
7. 预防传染病:避免密切接触病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就医治疗,做好疫情防控。
8. 饮食卫生:选择健康食材,避免生熟食品混合,保持食品卫生,避免食用过
期变质食品,避免野生动物食用,加强饮食安全意识。
9.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避免烟酒,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0. 预防疾病传播:提倡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身心健康,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疾病传播,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减少疾病风险。
11. 健康饮食:科学膳食,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少食煎炸烧烤,控制糖
盐油摄入,避免食用病死动物,加强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
12. 预防疾病传播: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疾病传播,及时就医,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健康生活,做好疾病防控,增强免疫力,健康生活,预防疾病。
东莞市卫生应急宣传手册:预防传染病,人人共参与

东莞市卫生应急宣传手册预防传染病,人人共参与近年来,突如其来的“非典”,紧随而至的人禽流感,以及席卷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都给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为丰富市民的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东莞市卫生局组织编写了《东莞市卫生应急宣传手册》—传染性疾病,介绍了7种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应急要点和预防措施,为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应对突发传染性疾病提供行动指南。
传染性疾病传染病是感染病原微生物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传播,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唾液、鼻涕也会被感染。
“非典”的症状先是发热(38℃以上),同时伴有寒战、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没力气、拉肚子等表现。
少数病人有咳嗽,并伴有恶心、呕吐等。
症状与流感和普通肺炎不易区别,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
应急要点:★一旦发烧,要及时到医院的发热门诊就医。
★如果接触到“非典”病人,要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每天测量自己的体温;★出现“非典”疫情,健康人或轻症病人尽可能不去医院。
必须去医院看病的,需戴上口罩,回家后洗手、洗脸、消毒衣物。
阳光直射可以起到消毒作用,用消毒剂消毒先要咨询专业人士。
★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必要的隔离观察。
专家提醒:◆“非典”病人,要立即住院并隔离治疗。
◆日常预防尤为重要,要做到“四勤三好”:即勤洗手、勤洗脸、勤饮水、勤通风;口罩戴得好、心态调整好、身体锻炼好。
◆避免在商场、影剧院等通风不畅和人员聚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家庭居室和办公室要经常开窗通风。
即使在冬季,每天也要开窗通风3次以上,每次至少10 至15 分钟。
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在鸡、鸭、鹅等禽类之间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在特殊情况下禽流感可以感染人类,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一、引言。
卫生应急工作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及时有效地采取卫生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的工作。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是为了指导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科学、有序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而编写的。
二、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的编制目的。
1. 为了规范卫生应急工作的程序和流程,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2. 为了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管理,确保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3. 为了指导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科学、有序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三、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的编制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卫生应急工作手册内容应当科学、准确、可操作;2. 紧急性原则,卫生应急工作手册应当具有紧急性,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用;3. 可操作性原则,卫生应急工作手册应当具有实用性,能够指导实际工作操作;4. 经验性原则,卫生应急工作手册应当结合实际经验,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更新。
四、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的内容。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环境卫生事件的定义和分类;2. 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3. 卫生应急工作的预案制定和修订;4. 卫生应急工作的应急响应程序和流程;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环境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发布;6.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措施;7. 卫生应急人员的培训和演练;8. 卫生应急信息发布和舆情处置;9. 卫生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10. 卫生应急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教训吸取。
五、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的应用。
1. 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可以根据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的内容,制定和完善自己的卫生应急预案;2. 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的指导,开展卫生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3. 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可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发生时,按照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的程序和流程,迅速、科学、有序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地震卫生应急宣传册模板

地震卫生应急宣传册模板地震卫生应急宣传册封面:地震卫生应急宣传册目录:1. 地震卫生应急知识2. 防护措施3. 地震发生后的紧急处理方法4. 食品安全与饮水卫生5. 环境清理与废弃物处理6. 个人卫生与感染预防7. 心理健康护理8. 预防地震卫生应急的日常培训与演练9. 附录:地震应急联系电话(在目录中添加更多内容根据实际需求)1. 地震卫生应急知识- 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危害- 知道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了解地震常见的灾害和紧急处理方式2. 防护措施- 制定家庭疏散计划和避难点选择- 测定建筑物稳定性,补强安全结构- 安装地震报警器和灾害预警系统- 准备必要的救援和应急物资3. 地震发生后的紧急处理方法- 尽快疏散到安全地点- 观察周围环境,避免次生灾害- 给予受伤人员急救处理- 寻找避难所,维护个人安全4. 食品安全与饮水卫生- 保持食品的储存和处理安全- 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性5. 环境清理与废弃物处理- 将建筑垃圾及时清理- 妥善处理化学品和有毒物质- 防止疫病的传播6. 个人卫生与感染预防- 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做好分级消毒和垃圾处理- 预防传染病的蔓延7. 心理健康护理- 面对地震后的心理压力- 建立支持系统和社区互助- 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8. 预防地震卫生应急的日常培训与演练- 举行定期的地震应急演练- 加强地震卫生应急知识的培训- 建立应急设施和信息发布系统9. 附录:地震应急联系电话- 医疗救治机构联系电话- 应急救援机构联系电话- 社区热线电话(在附录中添加更多地方特定的联系电话根据实际需求)封底:- 坚持安全第一,并提醒读者时刻保持警惕- 灾害面前,我们同在,共渡难关(封面、目录、封底的设计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美化,使其更加吸引人。
目录中的内容按照地震应急知识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安排顺序。
各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展或删减。
)。
卫生应急预案手册

一、前言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手册。
二、编制目的1. 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协同作战格局。
3. 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4. 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四、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 科学防控,分类指导。
4. 公开透明,及时报告。
五、应急组织体系1. 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工作。
3. 专业救援队伍:负责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
4. 技术支持小组:负责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评估和指导。
5. 信息报送组:负责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收集、汇总和报送。
六、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
2. 评估风险:对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应急处置等级。
3. 应急响应:根据应急处置等级,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4. 现场处置:专业救援队伍对现场进行处置,控制疫情蔓延。
5. 信息发布:及时发布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6. 总结评估: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七、应急物资储备1. 医疗物资:防护服、口罩、消毒液、药品等。
2. 防护用品:手套、护目镜、防护靴等。
3. 通讯设备:手机、对讲机、卫星电话等。
4. 交通工具:救护车、警车等。
八、宣传教育1. 开展公共卫生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知识要点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级分类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 (2)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各级
卫生部门和相关单位根据应急管理的原则和要求,编制的
一本手册,用于指导和管理卫生应急工作。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急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各级卫生部门和相关单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和协调机制。
2.信息报告和监测预警:规定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和监测预警的要求,包括病例报告、群体感染监测、传染病监测等。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划分和应急响应:指导各级卫生部门和相关单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划分,制定相
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4.卫生应急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包括建立卫生应急机构、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和设备建设,以及培训卫生应急人员的
要求。
5.卫生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制定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并明
确实施步骤和责任单位。
6.应急通信和信息管理:规范卫生应急通信和信息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7.应急物资和设备管理:确保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保管、使用和更新。
8.应急演练和评估: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评估,以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能效。
卫生应急工作手册的编制和实施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重要保障措施,能够提供科学、规范和有效的指导,保障卫生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宣传手册二〇〇八年八月八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行分级管理,共同负责的原则(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乙、丙类传染病局部小流行、局部小爆发,每起食物中毒30例以下,放射性一级事故,波及面及影响较小的中毒事件和其他较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区政府(管委)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二)遇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视为较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组织、指导、协助、支持或直接参与。
1. 跨县区的疫情、中毒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 辖区内鼠疫、霍乱疑似首发病例或首发疫情;3. 辖区内发现疑似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或输入性疑似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的病例;4. 首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一个县区多乡镇多点爆发白喉、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并呈蔓延趋势;5. 一个县区范围短期内乙、丙类传染病波及数个乡镇,出现多点爆发,发病率比常年上升数倍以上,或乙类传染病在多个村屯、单位发生爆发流行;6. 每起食物中毒30~99例,其他急性中毒出现严重症状者3~9例,放射性二级事故;7. 辖区内学校、幼儿园、旅游景区、涉外饭店、重要厂矿等场所发生重要传染病疫情或中毒事件或其他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8. 辖区范围内发生不能确诊及病因不明的群体疾病。
(三)以县区为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由市政府迅速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告,并请自治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工作组给予指导、协助、支持和直接参与。
1. 发生鼠疫疫情,霍乱2例以上;2. 在5天内发生病毒性肝炎50例,伤寒、副伤寒10例,痢疾100例,出血热5例,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登革热20例,炭疽10例,或引起2例以上死亡;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3. 当发生跨我市辖区的重大疫情,经实验室证实的脊髓灰质炎显示毒株病例或输入性脊髓灰质炎显示毒株的病例;4. 其他急性传染病在1/3以上乡镇范围流行,或疫情跨我市辖区爆发流行或造成2例以上死亡病例;5. 发生50例以上病因不明的相同疾病并造成死亡;6. 食物中毒100例以上或出现死亡,其他急性中毒10例以上或出现死亡,放射性三级事故。
(四)出现跨我市辖区中毒事件,对社会造成严重后果,或发生跨县区鼠疫、霍乱,发生跨县区范围流行至5人以上死亡,特大或其他可能造成国内外严重不良影响事件,视为特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由市人民政府迅速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并组织各级政府各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在两个乡镇以上行政区域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除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处理好外,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相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做好事件处理工作。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时限:1-2小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应当报告的事项,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
三、中毒事故1.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吃了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物或误食毒性物质后出现的一类急性疾病。
发病者通常感觉肠胃不舒服,伴有恶心、呕吐、肚子疼、拉肚子等症状。
应急要点:★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大量喝水,稀释毒素。
★用筷子、勺把或手指压舌根部,轻轻刺激咽喉引起呕吐。
★误食强酸、强碱后,及时服用稠米汤、鸡蛋清、豆浆、牛奶等,以保护胃黏膜。
★用塑料袋留好可疑食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供化验使用。
★尽早把病人送往医院诊治。
专家提醒:◆不吃不新鲜或有异味的食物。
◆不自行采摘蘑菇、鲜黄花菜或不认识的植物食用。
豆角一定要炒熟后再吃,不吃发芽的土豆。
不吃霉变甘蔗、霉变红薯。
不喝生豆浆。
不吃有异味的或没有检验合格证的蜂蜜。
◆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水产品以及肉类食品应炒熟后再吃。
◆不用饮料瓶存放化学品。
存放化学品的瓶子应该有明显标志,并置于隐蔽处,避免儿童由于辨别不清而饮用。
食物中毒的病人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抢救,不要自行乱服药。
在送医院过程中让呕吐病人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导致窒息或误吸。
2. 有机溶剂中毒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正己烷、氯仿、氯乙烷、甲醇、乙醚、丙酮、二硫化碳等,都可能引起人体中毒。
应急要点:★立即将中毒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脱去被污染衣物,迅速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同时注意保暖。
眼部被污染的,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冲洗10 分钟。
★若中毒者昏迷,施救者可根据现场情况及中毒物质种类,采用拇指按压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的办法施救。
专家提醒:发生中毒事故区域(特别是下风向)的人员应尽快撤离或就地躲避在建筑物内。
施救者需做好自身防护后,方可进入现场。
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有条件的可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同时呼叫120,立即送医院。
与毒物密切接触者,应卧床休息,接受严密的医学观察。
3. 农药中毒大量接触或误服农药,会出现头晕、头痛、浑身无力、多汗、恶心、呕吐、肚子疼、腹泻、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重者还会有瞳孔缩小、昏睡、四肢颤抖、肌肉抽搐、口中有金属味等症状。
应急要点:★迅速把病人转移至有毒环境的上风方向通风处。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微温(忌用热水)的肥皂水、稀释碱水反复冲洗体表10分钟以上(敌百虫中毒用清水冲洗)。
★眼部被污染的,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冲洗10 分钟。
★口服农药后神志清醒的中毒者立即催吐、洗胃,越早越彻底越好。
★昏迷的中毒者出现频繁呕吐时,救护者要将他的头放低,并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中毒者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在现场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呼叫120,立即送医院。
专家提醒:◆在农药生产车间等人员聚集的地方发生毒气中毒事故,救助者应戴好防毒面具后进入现场。
◆尽可能向医务人员提供引起中毒的农药的名称、剂型、浓度等。
◆施洒农药时,人员应站在上风方向。
◆盛放农药的瓶子应放在儿童不易拿到的隐蔽处。
4. 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是剧毒化学品,对人畜生命危害极大。
应急要点:★立即彻底洗胃、催吐、导泻,清除胃内毒物。
★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生抽搐的病人,要防止跌伤、肌肉撕裂、骨折或关节脱位等;背部应垫上衣物,避免背部擦伤和椎骨骨折;为防止咬伤舌头,用纱布缠绕压舌板塞入病人上、下齿之间,但要注意不要造成舌后坠,以免影响呼吸。
★对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立即拨打120电话,迅速送往医院抢救。
专家提醒:◆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毒鼠强。
◆对原因不明的突然出现抽搐、昏迷的“怪病”病人,要考虑鼠毒强中毒的可能。
鼠药中毒后抽搐的病人多数是毒鼠强中毒。
四、传染性疾病1. 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鼻涕、痰液在空气中传播。
流感传染性强,发病快,状重,北方地区一般在冬春季流行。
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病人多表现为高38℃以上,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而咳嗽、流鼻涕则较轻。
流感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者危害极大,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应急要点:★有流感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切勿带病上班或上课,以免传染他人。
★流感病人要注意多休息、多喝水。
★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开吃住。
★流感病人的擤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的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
专家提醒:◆平时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即使在冬季,每天也要开窗通风3次以上,每次至少10至15分钟。
家用空调在每年使用前要清洗空气过滤网,确保换气清洁。
◆不要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患病机会。
◆流感流行时,应尽量少去商场、影剧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戴口罩。
◆每年9月、11 月份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好方法。
◆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
2.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乙型和甲型肝炎最多见。
甲型、戊型肝炎一般通过饮食传播。
毛蚶、泥蚶、蛎、螃蟹等均可传播甲肝。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
部分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症状是身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腹胀,部分病人出现皮肤和白眼球发黄等症状。
应急要点:★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并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隔离。
★对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要消毒,在开水中煮15 分钟以上。
不要与肝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其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和生活物品要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消毒。
如果与肝炎病人共用同一个厕所,要用漂白粉消毒便池。
★不要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用剃刀、牙具;与乙肝病人发生性关系时,要使用避孕套或提前接种乙肝疫苗。
★食品加工和销售、水源管理、托幼保教等工作岗位,不得聘用肝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专家提醒:◆养成用流动水勤洗手的好习惯。
◆生熟食物要分开放置和储存,避免熟食受到污染。
◆食用毛蚶、牡蛎、螃蟹等水产品,须加工至熟透再吃。
◆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预防甲型和乙型肝炎的最好方法是接种疫苗。
3.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红眼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眼病。
主要症状是眼部充血肿胀(红眼)、眼痛、有异物感、眼屎多。
主要通过接触被病人眼屎或泪水污染的物品(毛巾、手帕、脸盆、水等)而被传染,夏秋季容易流行。
应急要点:★患上红眼病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病人所有生活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
★病人使用的毛巾,要用蒸煮15 分钟的方法进行消毒。
★病人尽量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商场、游泳池、公共浴池、工作单位等公共场所,以免传染他人。
★病人应少看电视,防止引起眼睛疲劳而加重病情。
专家提醒:◆为预防红眼病,流行期外出时应携带消毒纸巾(一般超市有售)。
不用他人的毛巾擦手、擦脸。
回家、回单位时,应使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
◆养成不用脏手揉眼睛的习惯。
◆尽量不去卫生状况不好的美容美发店、游泳池,防止被传染红眼病;◆滴眼药水预防效果不确切,不要用于集体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