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
行为动词
主要
表现程度
内容。
行为对象
基本的语法知识。 表现程度
3、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 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 成任务。因此,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必须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 生。
我们习惯采用“使∕提高∕培养学生......” 等陈述方式,例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 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 生的概括能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因为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
吕亚杰
2015-9-1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 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 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 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 么。”
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 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 确的学习方向。
再有“了解......的特征”,如何知道学生是否“了解”?这些都是模 糊不清、无法测定的,因此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诵读全文,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 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依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实际水平包括: 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目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偏离或 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难以收效。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要体现语文学习整体性的特点,要按知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2、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 3、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 4、要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
新课程目标要求按三个维度来设计,意在避免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割裂开来的弊端。
2、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此 之前,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如《童趣》、《伤仲 永》、《口技》等等,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 础,掌握了不少的的文言文词语,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 候,不需要教师帮学生一字一句地翻译,而是可以让学生结 合课文注释,查阅古汉语字典,自主翻译全文。教师要做的 是点出重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让学生对文言 文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把握。 在文章的主旨上,课文的主题思想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 那么容易理解,教师可围绕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一是 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二是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这样的一个世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讲解。
结果性目标陈述的行为动词:
知识:说出、背诵、辨认、列举、解释、说明、归纳、
概述、推断、整理......
技能:模拟、再现、扩写、缩写、完成、制定、解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体验性目标陈述的行为动词:
参与、交流、分享、欣赏、领会、热爱、坚持、追求......
2、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依据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3、依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1、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 教学目标体系。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例如: 有位老师这样设计《谈骨气》的教学目标:“培 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这种写法不仅主体不对,而且“革命的骨气”和 “写议论文的水平”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学 中不宜把握,也无法测量和评价。
用以表述“知道”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说出、 填出、指出、写出、画出、背出”等; 用以表述“理解”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解释、 说明、辨别、比较、分类、归纳、举例”等。 用以表述“应用”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示范、 评价、修改”等。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要体现语文学习整体性的特点
如《春》的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领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 的方法。 2、能力目标:准确生动地用词造句。划分文章结构,用两个字的词语 概括每部分大意。 3、情感目标: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 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在这个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彼此是脱节的。还没有过程 与方法目标。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注释,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 殊的文言句式,并能自己翻译课文。 2、了解文学家陶渊 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
2、学习课文曲折回环,层层设疑,引人入胜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 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个基本要素
行为条件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对象
行为程度
案例分析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的五要素完整表述。例如: 每个学生
行为主体
阅读
行为动词
现代文
行为对象
每分钟
行为条件
不少于500字。
表现程度
为了陈述简便,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有时会省略行为主体或 (或)行为条件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行为条件 了解 行为动词
6、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行为程度)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 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 到的程度。
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 作。”∕“能流利的朗读......” ∕ “能写800字 左右的文章......” ∕“能准确无误的背诵......”
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 结果行为的条件
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找出……”“在10分钟 内,能……”,“在课堂讨论时,结合教材,能叙 述……要点”等。 只有规定了这些限制性的条件,目标的检测才会更 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可操作性。
2、依据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在学校教育中,目标按照宏观、抽象到微观具体的顺 序可分为: 第一级:学校的培养目标 第二级:课程目标 第三级:阶段目标 第四级:单元目标 第五级:教学目标
课文教学目标
单 元 目 标
阶 段 目 标
课 程 目 标
弄清楚子目标(下位目标)与总目标(上位目标) 之间的关系。
4、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 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使用,如像“培 养”、“提高”“了解”、“揣摩”、“掌 握”、“体验”等抽象动词,由于含义较广, 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也不便学生操作和教师 观察测量,尽量少用,即使必须使用时,也要 尽量与可操作的语词结合起来。
3、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
(1)品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说明理由;
(2)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妙处。
这些设计突出了对学生发现、探究的能力要求。
4、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
教学目标如下: ①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②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③ 了解......的特征。 使用笼统的语言,“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可能是指: ( 1)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词语的含义;( 2)能根据课文的语境解释词 语的含义;(3)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来造句。 还有“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怎样才算是“整体感知”,怎 样将“整体感知”与“部分感知”区别开来?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1、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 2、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3、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4、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 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6、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1、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陈述,体验性或表现性目 标陈述。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指出学生 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 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描述学生 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所采用的行为 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