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哲学导论期末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哲学导论笔记(未整理)

哲学导论笔记(未整理)

第一节哲学导论(导言)海德格尔——现代人精神的无家可归者。

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寻找故乡。

哲学研究什么——哲学绝不是对经验的概括,哲学是探讨经验成为可能的根据;经验就是建立起来的;哲学就是建立的根据;哲学就是对经验的思辨经验是从感官全部知识从哪里来——一部分从感官对外部世界感知来,另一部分是人心做成经验的形式变化是信念,实体是本质。

但我们接触不到实体,是一个思维范畴;在时间的变化中保持不变。

爱因斯坦——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而不会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到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的适应进步和变化;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我绝对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财富决不可能使人进步。

人们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是可耻的。

诺贝尔——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哲学导论(第二课)——哲学思想是知识体系的基础,而不是科学的科学,是会自然科学的概括。

哲学史科学的前提和母体,具体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

哲学是一切经验成立的基础;哲学不是知识体系;经验并不是自身成立的基础;经验还原到底就是一堆感觉,是绝对可靠和诚信的。

康德——经验是被建构的,而建构的过程不依赖于感官的感知能力和外界,来自我们的心从经验开始并不代表来源于经验;人类的知识无论如何都由经验开始,而不是来源于经验。

它有一个非经验的基础,实体;实体——在时间的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的性质;是我们的头脑所固有的。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哲学导论是哲学的入门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本文将对哲学导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哲学的定义、历史、主要问题、流派及代表人物等内容。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关于普遍性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以及价值等问题。

哲学的核心在于对于“为什么”、“怎样”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二、哲学的历史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柏拉图重视理念的研究,提出了“理念哲学”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体系。

2.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等。

奥古斯丁强调信仰的重要性,阿奎那提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代表人物有培根、伽利略等。

培根提出了“知识即力量”的理论,伽利略提出了“相对论”的思想。

4.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包括了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等。

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洛克则提出了“资讯论”的观点。

5.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一种批判与超越,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康德提出了“先验知识”的理论,黑格尔建立了“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6.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包括了现象学、存在论、分析哲学等,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理论,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与时间”的理论。

三、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主要问题包括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价值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四、哲学的流派及代表人物哲学有多种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观点,代表了哲学的多元性与发展。

五、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包括理性分析、逻辑推理、经验观察等,这些方法是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哲学知识的获取途径。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审美观第一篇:“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想录》一书中提出。

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第十一章: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按主客关系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1、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叫人,人与世界万物交融不同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而为一的关系。

审美意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情境”。

2、“无我”——“有我”——“忘我”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主客关系。

“无我之境”:无主客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原始天人合一;“有我之境”:有主客之分,有自我意识;“忘我之境”:超越主客关系达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1、审美意识的直觉性:指审美主体面对客体的一种不假思索,无需推理就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2、审美意识的创造性:3、审美意识的愉悦性;4、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5、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自由本是超越的、彼岸性的、无法直观的,但在审美中自由却有了经验的,成为可以直观的。

审美是人之自由,人之为人的体现,是人存在的表征。

审美意识超越并高于道德意识,但它并不是不道德,更不是否定道德,只是它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

第二篇第十二章: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1、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惊异就是对无知的意识,或说是求知欲的兴起,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理解的世界和可感觉的世界,哲学的展开和目的不是惊异于感性世界的感性表象,而是在于可理解的世界中关于对立面的梳理。

哲学导论笔记如何整理

哲学导论笔记如何整理

哲学导论笔记如何整理English:First,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key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philosophy. This includes studying the works of influential philosopher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contributions to different branches of philosophy, such as ethics, metaphysics, epistemology, and aesthetics. Second, it is important to organize the notes in a clear and systematic manner. This could involve creating separate sections for different philosophers or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organizing the information chronologically or thematically. Third, it is helpful to engage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sis while taking notes. This involves questioning and evaluating the arguments and ideas presented in philosophical texts, and considering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Finally, it is beneficial to supplement the notes with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connections to real-life experiences, as this can deepen one's 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ake the material more relatable.中文翻译:首先,理解哲学中的关键概念和理论是至关重要的。

哲学导论期末资料.doc

哲学导论期末资料.doc

对哲学的认识1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是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统反思;是爱智慧以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学.2.哲学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教人们“怎么样” 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 .哲学给人真诚的人格,教人成为人.哲学教化启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获得成为人的内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由此以本真的方式去规定自为生存与生活.4 .哲学给人真诚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学给人以真诚的信仰,教人以超越.5.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动将变得盲目,对未来将失去预见性,心灵也将失去寄托.哲学是一个夏杂的概念,其所涉略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举凡有关自然、社会、思维和人生领域的重大问题,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归属哲学的研究范围。

但这些问题之间乂不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和“抽象同一”,在哲学的“问题域”中有-•类问题是哲学需耍着重加以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派别在本质上网避不了、必须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他的解决规约和影响着其他哲学问题的原则、方向的解决。

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的时候,存在和物质、精神和思维都是作为哲学的最一般、最基本的范畴而出现的。

但严格说来,存在和物质并不完全是同一个范畴。

从哲学范畴的逻辑序列来看,存在才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范畴。

从逻辑上说,首先要肯定世界的存在,才谈得上探究此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存在是概括世界的最大普遍性的最抽象的范畴,又是潜在的包含一•切的最具体的范畴,只是其具体性尚未确定的显露出来,因而乂常被看做是一个M而未决的范畴。

但是,当我们提出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的问题的时候,存在同物质范畴一样,已具有在同思维或精神的对立中被规定的规定性,它也就是被当作和物质是同一层次或同等程度的范畴来使用了。

此外,思维、精神本来是在人类产生以后出现的现象,思维精神只是适用于人类的范畴,为什么在哲学中它们也成了同存在、物质对偶的最- 般的基本范畴呢?这是因为,人们是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来考察世界的,人既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物, 乂是-•种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

哲学导论 笔记 pdf

哲学导论 笔记 pdf

哲学导论课程笔记
一、哲学的定义与起源
1.哲学:爱智慧之学,探索人类存在、意义、价值及知识本性的学科。

2.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对自然、人类社会进行深入思考。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
1.形而上学:研究宇宙的本质和结构。

2.知识论:探讨知识的起源、范围和确证。

3.伦理学:研究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4.政治哲学:研究社会和政治制度的理念与原则。

5.美学:研究艺术、审美经验和美的本质。

三、哲学方法
1.辩证法:通过对话和反驳来探求真理。

2.分析法:深入研究概念、语言,以求精确。

3.现象学:关注经验世界的现象,分析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4.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责任。

5.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分析文化、社会和语言的深层结构。

四、哲学与生活
1.人生观:通过哲学思考,形成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2.价值观:明确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思维方式:哲学锻炼我们的思考方式,使其更加全面、深入和开放。

4.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五、如何学习哲学
1.阅读经典:阅读古往今来的哲学著作,尤其是原典。

2.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观点。

3.讨论与交流:参与哲学讨论,与他人分享观点。

4.实践与应用:将哲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检验其有效性。

5.持续学习: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哲学哲学是一门探求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价值、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哲学主要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学科。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实在性的学科,探讨宇宙的本原、存在的形式、实体和过程等问题。

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灵论、神学等学科,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3.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本质、来源、形式、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条件和限度,真理、错误、知识、信仰等概念。

4.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的本质、形式、基础、标准、判断等问题的学科,包括价值的类型、价值的来源、价值的决定等问题。

5.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论证规律、推理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概念、判断、推论、证明等论证形式和规则。

6.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学科,包括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来源、道德的价值、道德的行为规范等问题。

7.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审美情感、审美活动等问题的学科,包括美的观念、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评价标准等问题。

8.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政治的目的、政治的形式、政治的权力、政治的制度等问题的学科,包括国家、政府、公民、法律、权利、义务等概念。

二、哲学基本问题1.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的根源、起源和本质,是一切存在的原因和基础,是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动因和规律。

2.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目的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和价值,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意图。

3.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实在性、稳定性和统一性,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是世界的精神和意志。

4.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的价值、目的和责任,是人生的目标和意愿,是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思维的本质思维的本质是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方式、规律和目的、价值和意义,是思维的功能和成果,是思维的原则和标准。

哲学导论笔记

哲学导论笔记

哲学导论笔记一、当代哲学所面临的四大危机1、现代性:西方从14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在政治上强调个体的自由,以及建立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民主、法治特别是强调宪法的绝对权威地位,在经济上,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原则,以机器化大生产为基本推动力,以科学和技术同企业的联合为基本特征,以全球性的市场为基本的场所,追求工业化、城市化和知识化,在文化层面,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价值观念,以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本的思维模式,在社会层面,强调个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形成自由开放的社区组织,这种新型的人民形态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殖民活动的广泛推进,从18世纪以后逐渐在世界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一方面和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现代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发展,又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具体形式,所以,现代性既是一个多元的东西又是不断流动的东西。

精神危机:个体无法找到自己的信仰以及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价值观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人们精神上处于空虚或漂流的境地,无法在各种诱惑之间做出一贯的,稳定性的选择,更无法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让自己信服的解释,严重的精神危机会导致精神分裂,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不同时间段的行为和自我意识之间无法获得统一性。

为什么现代性的全球化会带来精神危机?①现代性的全球化使原来封闭的各个文化相互进行交流和融合,而原来的每一种大的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信仰系统、价值系统,这就造成了信仰和价值系统的多元化,而每一种信仰和价值系统的理论起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从任何一种既定的文化系统都很难找到说服其他文化系统的理由,因而在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下,个体要想明证性地确定自己的信仰和价值是极为困难的。

②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会造成一种功利主义的生存态度,当我们沉浸到这种生活态度之中,就会造成把个人物化和资源化的价值观念,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精神变得平庸,人的精神的高贵和独特性遭到毒杀,从而使精神的独立的寻求活动遭到抑制。

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生、世界和知识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它通过思辨和理性的方式来寻求真理和智慧。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涉及了众多哲学思想家的观点和理论,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从形而上学到伦理学,我们一起探索了人类思想的辉煌历程。

本文将对本学期学习的哲学概念和思想进行复习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它以探索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为中心。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理念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区分,认为理念是真实和永恒的,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经验和观察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二、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试图将信仰和理性结合起来。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哲学的重要思想家,他认为上帝是真理的源泉,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来自于上帝的启示。

托马斯·阿奎纳则试图通过理性和哲学来解释神学问题,他提出了“信仰与理性的统一”理论,认为信仰和理性是相辅相成的。

三、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

伽利略通过实验和观察,推翻了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这对于人类认识宇宙和自身的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则提出了“因果关系”的概念,认为我们对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基于经验的习惯性推断。

四、启蒙哲学启蒙哲学强调理性和人类自由的重要性。

伍尔夫和康德都是启蒙哲学的代表人物。

伍尔夫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来追求真理和道德,康德则提出了“自由意志”和“道德律令”的概念,认为人类应该根据道德律令行事,而不是受到外部的命令和规则束缚。

五、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涉及了众多思想流派和理论,如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等。

尼采是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无意义和无目的的,人们应该通过超越自身来寻找真理和意义。

詹姆斯则强调实践和个体的重要性,他认为真理是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的。

哲学概论知识点笔记总结

哲学概论知识点笔记总结

哲学概论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哲学的定义和特点1. 哲学的定义- 哲学起源于希腊语中的“哲学”(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追求智慧”,因而它是关于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哲学是研究存在的普遍性原理和原因的科学”。

2. 哲学的特点- 在形式上,哲学的表现形式是系统性的思考,是通过逻辑推演和论证来探索真理。

- 在内容上,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宇宙、生命、道德、认识、价值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致力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解释。

二、哲学史1.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分为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时代和后苏格拉底时期。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泰利斯、安纳克萨吕斯和赫拉克利特等,他们主要关注宇宙的根源和本质;苏格拉底时代以及之后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主要关注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2.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形成了以信仰和理性相统一的“神学之学”,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和托马斯·阿奎那等。

3. 文艺复兴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们致力于通过人文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重新审视宇宙和人类的地位,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等。

4. 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以启蒙运动为主要标志,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代表人物有洛克、康德、黑格尔等。

5. 现代哲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哲学运动主要包括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等,代表人物有尼采、胡塞尔和康德尔等。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 宇宙的本质和起源- 哲学试图探求宇宙存在的根源和本质,包括宇宙的结构、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发展等问题。

2. 人的本质和存在- 哲学思考人的本质与存在,包括对人类的理性、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本质和特点的解释。

3. 知识的起源和限度- 哲学思考认识的本源与局限,这包括知识的起源、真理的标准和知识的局限性。

4. 价值与伦理- 哲学反省价值与伦理的问题,探讨道德规范的本源、价值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取向等问题。

哲学导论期末总结

哲学导论期末总结

哲学导论期末总结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哲学导论课程的学习之后,我收获了很多对哲学领域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我从中了解到哲学的起源、内容和特征,并通过学习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观点,拓宽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方式。

在这篇期末总结中,我将就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个人体会进行梳理和总结。

众所周知,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层次。

它涉及各种哲学问题,如存在与本质、知识与真理、人与自由等。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最早由杜克萨斯(Thales)、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等古希腊哲学家提出。

后来,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人继续发展了哲学思想,并使其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以提问和思辩为特征。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苏格拉底的思维方法——辩论(dialectic)。

辩论通过提问、回答和反驳的方式,引导思维发展并寻找真实的答案。

这种思维模式向我展示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鼓励我常常质疑、思考和追寻真理。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了很多哲学流派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例如,苏格拉底提倡的是将思考的重点放在人的行为和内心上,通过辩论找到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则关注于理念的存在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提出了“理念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概念。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他重视实证的研究方法,并认为科学是获取真理的一种途径。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伦理学的伦理学派和伦理学家,他们提供了不同的道德观点和伦理原则,如康德的道义主义、尼采的超越善恶与精神意志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认识到哲学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我学会了思考自己的存在与本质、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哲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理论的框架,也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帮助我更加准确地理解了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方式,并为我提供了一种扩展思维、克服问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哲学导论这门课程为我提供了一个通向哲学思维的大门。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要点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要点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1.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什么是实在论关于共相的实在论:共相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关于抽象实体的实在论:抽象实体是实际存在的事物两种共相实在论:柏拉图式实在论:共相独立于殊相而存在,共相不依赖于展现或例示它的事物存在亚里士多德式实在论:共相仅仅存在于展现或例示它的事物中,共相不能独立存在各种各样的实在论:物理世界的实在论科学实在论数学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心灵的实在论关于时间的实在论道德实在论实在论(realism),也译为唯实论,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观点。

实在论者,承继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看法,认为真实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类感官、信仰、概念与想法之外的。

他们相信,我们所相信为真实的一切都只是近似于真实的存在。

人类感官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真实的一种投射,并不是真实。

现今世界认为的实在论,与古希腊、或中古经院哲学所说的实在论,在内容上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什么是共相、殊相,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举例说明。

殊相 particular:个别事物,个体对象共相 universal:某种或某类的所有个体的共同属性或关系抽象事物 abstract object:数、集合、性质、关系、命题等具体事物 concrete object:物理对象、个别事件、心理实体等如何解释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物理主义(自然主义,唯物论)行为主义心脑同一论;功能主义消去唯物论二元论相互作用论;平行论与前定和谐副现象论与随附论笛卡尔式二元论中立一元论双重性质论什么是自我?如何确定人格同一性的标准?自我作为身体身体=躯干及四肢+大脑躯干标准,置换实验脑标准,大脑= 左半脑+右半脑大脑与脑内存储的信息身体特征的连续性与心理特征的连续性自我作为心灵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记忆标准=记忆连续性(记忆关联)困难失忆心理标准=心理连续性(心理关联)困难(脑裂实验)2.认识论和科学哲学怀疑论的形态和论证。

因果关系和休谟问题怀疑论则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doc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doc

哲学导论复习一、“四书” “五经”的作者分别是谁?评析:“四书”“五经”的作者很多都存在争议,以上表格的内容仅为参考,从作者的确定程度来看,个人认为考“四书”的可能性比较大,《论语》的可能性最大,《大学》和《中庸》的作者值得注意。

二、概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学说,并对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评述。

孔子:(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①孔子认为“仁人”应当具备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仁”是力人的最高准则,仁人要川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对别人无所要求。

孔子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出发,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个人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爱人”就是“仁”的第一要义,是“仁”在实践屮的理论基础。

②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行“仁”以“孝悌”为先。

③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仁”。

④从道徳完成,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杀身成仁”。

(2)孔子思想的哲学成分:①重人轻天,对鬼神“敬而远之”,对鬼神W题“存而不论”,反映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但本质上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②承认命运论, 但在实际行动上,与命运抗争。

孔子指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但孔子有承认命定论,提出“知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3)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孔子“仁”的方法论。

是其思想的最高层次):①“过犹不及”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提出:a政治上,提倡“居敬而行简”,但又反对“居简而行简”;b 经济上,提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尧曰》):c文艺上,提倡“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d 道德伦理上,反对“以德报怨”,提倡“以直报怨”;e教育上,提侣学思不可废,“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和而不同思想(所谓和,就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所谓同,就是人力地去棹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强求简单的同一。

a政治上,强调缓和矛盾,既要求人们不“犯上作乱”,又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b经济上,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哲学导论课堂笔记-()

哲学导论课堂笔记-()

哲学人类精神的精华一、何谓哲学1.辞源哲学一词最早出自希腊文“philosophia”, 即“爱智慧”。

19世纪70年代, 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

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皋陶谟》记载大禹说过的话: “知人则哲, 能官人, 安民则惠, 黎民怀之。

”后人解释: “哲, 智也。

无所不知, 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知”字从“矢”, 像射箭那样又快又准地了解和判断出一个事物、一个现象, 就是“知”。

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 知道得准, 知道得多的人。

在汉语里, “哲”(通“喆”)字表示“智慧”、“聪明”、“贤达”, 等。

“哲”之为“学”, 就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2.通常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科学家谈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 那么, 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 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 此外, 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爱因斯坦4.文学家谈哲学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5.哲学家谈哲学德国哲学家谢林曾给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一篇《精神还乡记》, 一篇《精神漂泊归记》。

哲学活动的本质, 原就是精神还乡。

或者换言之, 凡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 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 皆可称之为哲学。

于是, 科学、艺术创造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哲学活动。

6.哲学的简要定义哲学是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 目的在于使我们自己更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 成为更好的人, 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是非功利的。

西方谚语: 哲学不能烘面包。

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哲学不能当饭吃, 但它给让你明白吃饭是为了什么, 让你明白活着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主讲:李猛《斐多篇》关于灵魂不朽的四组论证在证明之前,苏格拉底讲了一番道理,说人应当通过净化使身体与灵魂尽量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真理;他说身体是一种障碍,而死亡则是摆脱了这种障碍[见《裴洞》篇66A-68B。

]。

”第一组证明:对立生成论证引出:一个古老的传说:认为这些灵魂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再回到这里,从死者托生。

所以,如果活人都是死者托生的,我们的灵魂就曾经存在于彼处?论证:如果一切东西都有相反的一面,则它们只能由其相反的那一面产生,那么如同醒只能由睡产生一般,生也就只能由死产生,这就充分证明死者的灵魂一定存于某处,再从那里回到活[ 见72A]这个论证的前提的三个前提:一切东西都有其相反的面,一切东西都由既有的东西生成,一切东西都需要生成。

对立面相互生成是在可见世界层面,由此推断出来的存在于某处的灵魂也是属于可见世界的生灭事物?第二组证明:学习回忆论证学习回忆说:我们看到、听到或感觉到某物,不仅知道是此物,并且会由此忆起另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则只能是我们原有的知识。

忆起的这个东西会令我们对原来感觉到的某物更加理解。

这便是我们理解所有知识的模式。

人在出生时便已有了身体的各种感觉,而人对于“等”的知识在身体能够感觉之前便已存在,那么这种知识就一定不是由身体而是由灵魂认识的,并且灵魂在我们出生之前就早已存在了。

辛弥亚和格贝认为这两个证明只证明了问题的一半,即灵魂在生前是存在的,可是人死后灵魂会如何,却仍有待证明。

第三组证明:第一个相论论证这个证明是说,既然‘某本身’是存在的,它们是不可见的、不变的;而它们在现象世界的投影则是可见的、不断变化的,这些实物经由身体感觉到,‘某本身’则由灵魂体认到,那么身体显然是比较接近可见的那一类,而灵魂接近不可见的,即不变的那一类[ 见80B]。

辛弥亚和格贝仍不满意这三组证明。

辛弥亚提出了灵魂即和谐,尽管灵魂比身体神圣崇高,却会先损坏,因为它是一种和谐。

苏格拉底反驳说如果灵魂即和谐,那么因为和谐只能听从于成分的指挥,那么灵魂只能听从于身体的指挥,但这跟我们的现实体验是相反的。

格贝提出了假说:灵魂可能像是一件耐穿的衣服,穿坏过很多身体,但并不是永恒存在的。

由此引出了苏格拉底的哲学自传平【首航;次航和假设方法】和第四组证明。

苏格拉底的哲学自传首航:研究存在事物次航:从存在转向存在的道理(存在的相/原因),提出了假设方法:假设存在的原因是因为存在的事物分有了存在的相。

亚里士多德的批评:存在的相不是存在生存毁灭的原因,只是存在具有某种性质的原因。

比如存在的美是有时间性的,但美是永恒的。

另外,《理想国》线段比喻引出的关于不可见世界的二分,苏格拉底认为几何学以及和其相近的学科是从假设的前提出发到达结论,对应灵魂的理智部分;而相的世界需要灵魂的理性部分直接触及理念。

假设方法更接近于灵魂的理智能力,但是相不是只能用理性去把握的吗?第四组证明:第二个相论论证两个前提:1. 与具体事物的相反相生不同,所有相反者本身绝不会变成跟它相反者,如冷和热;2. 虽非彼此相反却包含着相反的“相”的事物,也都排斥那个与自身包含者相反的“相”,如3和偶数。

灵魂总是带来生命,而生命与死亡相反,那么由于事物不容纳其伴随者的反面,灵魂也就不容纳死亡,不容纳死亡就是不死、不会消失的,而只会退隐、离去,由此可知灵魂是不会消失的。

疑问:论证中的灵魂是作为一种“相”,还是作为“相”的投影和显现?如果是作为一种“相”,那么本身就是不死的,就没有可证明的了。

所以这里的灵魂应该是作为与之相对应的“相”的投影和显现,根据前提2的规律,灵魂因为伴随“生命”这个相,因此排斥“死亡”这个相,因此灵魂是不死的。

这似乎与之前所说的相的投影和显现不具有永恒性相矛盾。

那么,相的本身是否有层次的区分?个体的灵魂的相之上有一个整体的灵魂的相?但是个体的灵魂的相与整体的灵魂的相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不能找出区别,那么这种区分就是不合理的。

所以说,苏格拉底这个论证存在矛盾之处。

如果这个矛盾是不可调解的,那么我们只能承认个体的灵魂是整体的灵魂的“相”的显现,具有生灭的性质,不灭的是整体的灵魂的“相”。

如果个体的灵魂不朽不能成立,那么苏格拉底认为死亡不值得恐惧的观点是否就失去支撑了呢?苏格拉底说:“除了哲人之外,所有的别人全都是由于害怕才勇敢的。

”他们“面对死亡而不惧怕,是由于害怕更大的恶事的缘故”。

而哲人,即“爱智慧”的人,因为智慧带来的勇敢而对死亡无所畏惧,因为“正是智慧造成了勇敢、明智和公正。

”因此,“灵魂不朽”是否作为一个确定的可靠的结论是不重要的,“爱智慧”,追求真理才是最重要的,它意味着:如果你一生都在追求真理,那么当它结束的时候,你不会感到恐惧,也不会感到遗憾。

《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沉思:普遍怀疑1. 周围世界即感知到得对象;2. 身体活动——做梦;3. 数学观念——恶魔假说。

第二沉思:我思我思,我在。

即“有我,我存在这个命题,每次当我说出它来时,或者在我心里想到它的时候,这个命题必然是真的”。

第三沉思:上帝存在的证明“我是一个有限的实体,因而我不能有一个无限的实体的观念,假如不是一个什么真正无限的实体把这个观念放在我心里的话”。

【理由:原因的现实性不可能小于结果的现实性】“关于上帝的清楚明晰的观念”的存在只能由“上帝存在”并将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

注意:笛卡尔不认为从上帝的观念推出上帝存在之间是逻辑推理,他认为两者是结果与原因的关系,由结果追溯原因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综合。

第四沉思:论真理和错误关于错误的根源,形而上学的解释是:人的心灵是介于上帝和虚无之间的存在,心灵分辨真假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因此,它是介于无限的能力和无限的缺陷之间的有限的认识能力。

这意味着心灵有时会犯错。

心理学的解释是:心灵活动的“我思”包括理智活动和意志活动。

当意志不顾理智提出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做出判断,或者对不清楚明白的对象匆忙做出判断时,便产生了错误。

错误来自非理性的意志,是由心灵自身的缺陷造成的。

提出了被称为“真理原则”的认识论原则:“凡是我们领会得十分清楚、十分分明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第五沉思:广延和上帝存在再证明天赋观念有三个特征:来自上帝(不是心灵制造出来的)、明白清楚、与实在相符合。

广延的观念符合这三个特征,所以是天赋观念。

关于上帝的观念至少比关于广延的观念一样清楚分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只不过提供了一个明确使用真理法则的机会。

第六沉思:物质实体的存在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不同的实体有不同的属性,实体的存在要通过它的本质属性来证明。

而广延属于一个与心灵实体不同的实体,这个以广延为它的本质属性的实体就是物质。

心物二元论:从心灵和物质的本质属性来看,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不能思想,所以心灵和无知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

1. 笛卡尔如何达到新哲学的开端,如何理解开端的性质,即我思的存在性质?2. 对我思的理解是否可以用来证明灵魂不朽?我思是灵魂实体的本质属性。

我思在,实体在。

我思,我存在。

我不思,我就不存在?我不思是否可能?可能的话,我不思,我就不存在。

我思可以推出关于上帝的观念,关于上帝的观念可以推出上帝存在?上帝存在可否保证我思?这个推理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所以,我思并不能用来证明灵魂不朽。

3. 是否恢复了第一沉思中的秩序?论证逻辑可以抽象概括为:(1)当我思考“关于我存在的清楚明晰的观念”的时候,我存在着;(2)我存在,当我思考“关于上帝存在的清楚明晰的观念”的时候,上帝必然存在;(3)上帝存在,那么,凡是我有清楚明晰的观念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其中,(1)是(2)的基础和前提,(2)是(3)的基础和前提,而(3)在逻辑上恰恰是(1)的基础和前提。

由此引出了一个推理难题,也就是“笛卡尔循环”。

也就是说,笛卡尔能否恢复普遍怀疑所推翻的秩序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解决“笛卡尔循环”问题。

最早指出循环问题的是《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第二组反驳。

麦尔赛纳神父在第三点陈述道:“既然你还不确实知道上帝的存在,而你却说,如果你不首先肯定地、清楚地认识上帝存在,你就不能确实知道任何东西,或者你就不能清楚地、分明地认识任何东西,那么这就等于你还不知道你是一个在思维着的东西,因为,按照你的说法,这种认识取决于对一个存在着的上帝的清楚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你还没有在你断言你清楚地认识到你是什么的那些地方证明过。

”[ [法]笛卡尔著,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34页]这一反驳可以被归纳为:在上帝存在未被证明之前,无法证明我作为一个在思维的东西是存在的这一命题的可靠性。

笛卡尔针对这个反驳作出了答辩:“我说如果我们不首先认识上帝存在,我们就什么都不能确定地知道,我在那个地方是用特别的词句说我只谈这些结论的知识,当我们不再想我们从什么地方得出的这些理由时,这些结论的记忆可以回到我们的精神中来。

……可是当我们发觉我们是在思维着的东西时,这是一个第一概念,这个概念并不是从任何三段论式推论出来的。

当有人说:我思维,所以我存在时,他从他的思维得出他的存在这个结论并不是从什么三段论式的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个自明的事情;他是用精神的一种单纯的灵感看出它来的。

……这是由于他自己感觉到如果他不存在他就不能思维这件事告诉他的。

”[ [法]笛卡尔著,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49页]笛卡尔在这里实际上区分了两种观念:被直觉到的观念和被记得的观念。

而“领会得清楚、明白的”东西实际上指的是被记得的观念,它们会引起怀疑并需要上帝的神性保证。

而被直觉到的观念,“由于一种无法抗拒的倾向与冲动,使精神不得不去相信那些直觉的命题所包含的真理”。

[ Alan Gewirtz. "The Cartesian Circle"[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941,V ol.50,No.4: P.374.]然而,在形而上学环节中任何未被证实的观念都是可以引起怀疑的,即形而上学的确定性是由上帝提供的,那么精神直觉到的观念拥有的只是心理学的确定性,而非形而上学的确定性。

这个结论又会引发新的问题。

笛卡尔在普遍怀疑时提出的“恶魔论假设”是形而上学维度的,因为它怀疑的是数学、几何这类知识的真理性,而几何的、逻辑的观念是人的精神可以直接把握到的。

“恶魔论假设”的基础正是我们可能在自认为最为清楚明晰的事情上弄错。

笛卡尔最终找到反对“恶魔论假设”的方法,正是“我思想,我存在”这一类信念。

但是,如果“我思想,我存在”仅仅是一种心理学确定性,是完全无法抗衡“恶魔论假设”这种形而上学的怀疑的。

可以说,“笛卡尔循环”的产生,是由于将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导致的。

上帝对人类通过“清楚明晰认识到的”东西进行真理保证,在这个层次中完全是形而上学环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