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 第5课 在斜坡上 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在斜坡上》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斜坡的基本概念、斜坡的分类和斜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斜坡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在斜坡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对斜坡的分类和应用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知识面。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斜坡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斜坡的分类和特点。

2.斜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斜坡的特性。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共同探讨斜坡的相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斜坡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与斜坡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斜坡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斜坡的特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斜坡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斜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斜坡有什么特点?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斜坡的分类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斜坡现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并强调斜坡的重要性和应用。

5.拓展(10分钟)设置斜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也可以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斜坡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斜坡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斜坡上》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斜坡的倾斜角度与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物体滑下距离的因素。

教材通过斜坡模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兴趣。

但学生对斜坡的认知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斜坡的倾斜角度与物体滑下距离之间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斜坡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斜坡的倾斜角度与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知道影响物体滑下距离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斜坡的倾斜角度与物体滑下距离之间的关系。

2.难点:影响物体滑下距离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斜坡模型和实验器材。

2.实验记录表。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斜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斜坡的倾斜角度与物体滑下的距离。

提问:“你们认为斜坡的倾斜角度会影响物体滑下的距离吗?为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斜坡模型,并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倾斜角度下物体滑下的距离。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人扮演一次“物体”,从不同倾斜角度的斜坡上滑下,观察并记录滑下的距离。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探讨斜坡倾斜角度与物体滑下距离之间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斜坡倾斜角度与物体滑下距离之间的关系。

湘教版科学五上2.5《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五上2.5《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五上2.5《在斜坡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斜坡上》是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坡的特点以及斜坡与力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斜坡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斜坡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究斜坡的特点和斜坡与力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斜坡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斜坡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够运用斜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斜坡的特点和斜坡与力的关系;–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斜坡的定义和特点;•斜坡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斜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斜坡与力的关系;•斜坡上物体运动规律的推理和验证。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2.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斜坡的特点;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斜坡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斜坡模型、小车、重物、测量工具等;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和重物;3.课件:制作相关的PPT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斜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斜坡,激发学生对斜坡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你们见过斜坡吗?斜坡是什么样的?斜坡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5)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5)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5)一. 教材分析《在斜坡上》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斜坡的特性,让学生了解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对于斜坡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斜坡的计算和斜坡对物体运动影响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斜坡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斜坡的计算方法,掌握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斜坡的计算方法,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难点:斜坡的计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斜坡模型、物体、计时器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斜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斜坡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斜坡的特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斜坡上的运动情况,记录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斜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坡停车、斜坡公路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湘科版】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案 (5)

科学【湘科版】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案 (5)

5 《在斜坡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3.科学知识:认识斜面,知道使用斜面会省力,知道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省力越小。

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在探究活动中掌握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课件展示:盘山公路①你发现了什么?②为什么盘山公路是弯弯曲曲的?2、(课件出示)这样搬货物困难吗?讲述:一块木板,一个斜坡,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地面与车厢之间斜搭一块木板,像这样斜搭的木板装置叫斜坡。

斜坡也叫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3、介绍斜面。

4、简单介绍金字塔,古埃及人使用斜坡来搬运大石头来修金字塔。

斜面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二、活动探究(一)、探究一:斜面可以省力吗?1、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汇报方案。

2、课件出示活动步骤3、介绍使用测力计的注意事项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为什么会出现在斜面上用的拉力每组不一样呢?(二)、探究二:怎么样的斜面更省力?1、学生提出猜想。

(看每组搭建的斜面有什么不同)(1)、演示同一块木板搭建不同高度几种斜面,问坡度一样吗?引出:斜面高---坡度大;斜面矮---坡度小。

同时猜想哪一种斜面会更省力?(2)演示用不同长度的木板搭建高度一样的几种斜面,问坡度一样吗?引出:斜面短---坡度大;斜面长---坡度小,同时猜想哪种斜面更省力?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1、展示自制的“螺丝钉”,说明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2、幻灯片展示盘山公路,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回答课前的问题:为什么盘山公路总是弯弯曲曲的?3、出示生活中应用斜面的例子。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在斜坡上》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以及斜坡的稳定性。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兴趣。

但学生在探究斜坡问题时,可能对一些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了解斜坡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斜坡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斜坡的稳定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结合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斜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讲解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斜坡的稳定性。

3.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探究斜坡的稳定性。

4.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以及斜坡的稳定性。

5.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6.拓展环节:教师提出斜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斜坡的稳定性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

2.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说课稿(6)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说课稿(6)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说课稿 (6)一. 教材分析《在斜坡上》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在斜坡上进行实验和观察,探究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学生理解斜坡的倾斜程度对物体滑动距离的影响,以及摩擦力对物体滑动速度的影响。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体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斜坡的倾斜程度对物体滑动距离的影响,以及摩擦力对物体滑动速度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斜坡的倾斜程度对物体滑动距离的影响,以及摩擦力对物体滑动速度的影响。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和进行实验来探究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斜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实验一:让学生在斜坡上放置物体,观察物体滑动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斜坡的倾斜程度对物体滑动距离的影响。

3.实验二:让学生在斜坡上放置不同材质的物体,观察物体滑动的距离和速度,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对物体滑动速度的影响。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和进行实验来探究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在斜坡上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说课稿 在斜坡上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说课稿在斜坡上
《在斜坡上》说课设计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在斜坡上》是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简单机械中的第5 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完了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之后,要学习的又一个简单机械——斜面。

本科大体由三个版块的内容组成:第一版块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方便,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斜面,发现斜面可以省力;第二版块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这是本课重点教学内容,是进行科学探究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第三版块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逐步使学生树立“学科学”是为了更好地“用科学”
的思想。

我制定了下列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简单机械――斜面,了解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斜面作用的对比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作为情感目标。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斜坡上》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坡的基本概念,掌握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计算斜坡的倾斜角度和高度。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斜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斜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计算斜坡的倾斜角度和高度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斜坡的基本概念,知道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让学生学会计算斜坡的倾斜角度和高度。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斜坡的基本概念和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斜坡倾斜角度和高度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斜坡,了解斜坡的基本概念。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斜坡的计算任务。

4.讲解法:教师讲解斜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斜坡模型、物体(如小车、球等)、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2.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实验所需的器材。

3.课件:斜坡的图片、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斜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斜坡吗?斜坡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斜坡的基本概念,如斜坡的定义、斜坡的倾斜角度等。

同时,展示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斜坡角度下物体运动的距离和速度,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讨论:斜坡角度越大,物体运动的距离和速度是否越大?5.拓展(10分钟)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斜坡的倾斜角度和高度。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在斜坡上 |湘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在斜坡上 |湘科版

《在斜坡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湘教版教材五年级上第二单元简单机械第五课P33-P35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斜面不同与拉力关系的问题。

2.能发现和分析生活中运用斜面的事例。

知识与技能:1.认识斜面。

2.探究斜面能省力。

3.探究斜面省力大小不同,在斜面高相同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

4.了解生产、生活中斜面省力作用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培养合作精神。

3.关注身边的斜面省力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斜面能省力。

教学难点: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斜面省力大小不同,在斜面高相同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PPT和同学生材料一份。

学生准备:搭斜面的材料(铁架台、长短不同木板),小车,测力计。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两个很重的油桶,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怎样轻松的将它搬上货车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几个人抬上去-货车有点高哦;2、起重机-成本太高;用木板搭一个斜面-你的想法很好,经济实惠)【你的想法真好,奖励你们小组一面红旗】,(学生说不出来时:老师这有一块木板,你们会怎么把它利用起来呢?-搭木板将油桶推上去,)其实像这种斜搭的木板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探究的——在斜坡上(教师板书),师追问: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生:省力【你的想法真不错,送你们小组一面红旗】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大家想不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呢?(生:想)师:我们用小车代替油桶来试一试。

二、探究一探究斜面是否省力?师:看看桌上摆放的实验器材(课件)对照清点一下,清点完毕,摆放好。

(木板,铁架台,小车,测力计)师:根据这些实验器材,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用木板搭建的斜面比直接提小车更省力?小组讨论。

(3分钟)师:(击掌结束)好了,讨论结束,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设计的。

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在斜坡上》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以及斜坡上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斜坡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以及斜坡上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的变化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斜坡上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

2.斜坡上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斜坡模型和实物。

2.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小车、木板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斜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斜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PPT课件,介绍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

通过实例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斜坡上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以及斜坡上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斜坡的倾斜程度对物体下滑速度的影响是否适用于所有物体?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斜坡的倾斜程度与物体下滑速度的关系,以及斜坡上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在斜坡上 |湘教版 (6)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在斜坡上 |湘教版 (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开州区汉丰第一小学张智【教学内容】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3~35页。

【教材分析】本课是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简单机械》的第5课《在斜坡上》,斜面也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之一。

课文将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斜面是怎样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

本课设计了“斜面能省力吗”、“怎样更省力”、“生活中的斜面”三个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提出猜想,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同时渗透斜面省力但是费距离的思想。

【教学目标】1. 认识斜面,知道斜面能够省力和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2. 经历斜面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会自主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对比得出斜面怎样才能更省力的问题。

3.能发现和分析生活中运用斜面的事例,关注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乐于将学到的斜面知识运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关于斜面怎样才能更省力的问题。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材料:课件、螺丝钉螺纹的斜面示意模具。

分组实验材料:比较光滑长短木板各一块,方形小木块3块,小车+4个勾码,测力计,实验记录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说说看,你们最喜欢怎样的老师?”生:我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

师:(面带笑容很自信地)看老师的样子还算是和蔼可亲的吧!生1:我喜欢有学问、有知识、对学生比较严格的老师。

生2:我比较喜欢幽默的老师。

师:我也比较喜欢幽默的老师。

俗话说“幽默是智慧的化身”嘛!就让我们一起在幽默的交谈中愉悦地度过40分钟,好吗?师:“猜猜看,老师最喜欢怎样的学生?”生1:我认为老师肯定喜欢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

生2:我认为老师肯定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师:那你们能做到吗?众生:(声音响亮)能!学生情绪高涨。

师:真棒!上课!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工人叔叔遇到了一个难题,他想把这些油桶搬上卡车,你能想到哪些办法帮助他呢?【预设一】生1:我觉得可以用吊车或起重机把油桶吊到卡车上去。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在斜坡上》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斜坡的性质,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教材通过斜面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斜面倾角对物体下滑的影响,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斜面和滑动物体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斜面倾角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影响方面的知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实验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斜坡的性质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斜坡的性质,知道斜面倾角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斜坡的性质,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2.难点:让学生理解斜面倾角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斜坡的性质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斜面倾角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理论知识: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斜坡的性质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4.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斜面,使物体能够顺利下滑。

5.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斜面倾角影响物体下滑速度•摩擦力影响物体下滑距离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斜面倾角越大,物体下滑速度越快•摩擦力越大,物体下滑距离越短八.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操作、问题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2)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在斜坡上》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在斜坡上》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斜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斜坡的性质,掌握斜坡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斜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便于学生全面掌握斜坡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但斜坡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其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其原理和计算方法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斜坡,理解斜坡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斜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斜坡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能运用斜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敏感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斜坡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斜坡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斜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斜坡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斜坡模型、物体(如小车、球等)、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2.课件:教材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便于学生进行实验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坡图片,如滑梯、斜坡道等,引导学生关注斜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斜坡是什么吗?斜坡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斜坡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对斜坡有初步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在斜坡上 |湘教版 (2)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在斜坡上 |湘教版 (2)

第五课在斜坡上教学内容: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简单机械》第五课《在斜坡上》。

设计思想:本单元介绍了五种简单机械,斜面也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之一。

本课将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斜面是怎样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

本课设计了“斜面能省力吗”“怎样更省力”“生活中的斜面”三个活动。

“斜面能省力吗”通过分组研究发现斜面能省力这一事实,与此同时发现不同的斜面省力的效果不同。

“怎样更省力”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对斜面省力的因素提出猜想,并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生活中的斜面”引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1.科学探究:(1)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试验研究关于斜面怎样才能更省力的问题。

(2)能发现和分析生活中运用斜面的事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科学知识:(1)认识斜面。

(2)知道斜面可以省力。

(3)初步认识到斜面省力大小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

(2)难点: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斜面实验用木板、字典、勾码、弹簧测力计、小车、直角三角形纸片、铅笔。

(2)演示用材料:以上材料加螺丝钉。

(3)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出示课件:工人叔叔要把一个很重的油桶搬上大卡车,可油桶太重了,怎么也抬不动,提出问题: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

那么这块斜板我们称为斜面。

什么是斜面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下面就让我们一块开启对斜面的探究之旅吧!(板书课题:在斜坡上)(二)实验探究:斜面的作用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

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说课稿

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说课稿

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课《在斜坡上》是一节以斜坡为主题的自然科学课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斜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斜坡与高度、角度的关系。

教材还设计了多个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斜坡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概念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斜坡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斜坡与高度、角度的关系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斜坡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斜坡与高度、角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斜坡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斜坡与高度、角度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斜坡与高度、角度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演示、实验和观察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坡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例,提出问题,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斜坡的特点和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斜坡的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斜坡的定义和特点:学生观察实例,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斜坡的定义和特点。

3.实验探究斜坡与高度、角度的关系:教师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斜坡与高度、角度的关系。

4.总结和巩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斜坡的性质和规律,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与应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斜坡上
一、使用教材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斜面”。

二、实验器材
金字塔可建模斜面拓展探究装置、钩码、测力计、纸筒。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一)教材不足之处
1.重物:使用木块作为重物,其重量一定,相对较轻,且表面粗糙、接触面积大,摩擦力大,测量数据不够明显。

2.支架:使用两个纸盒将作为支架,高度只能为一个纸盒或两个纸盒,学生可探究得少。

3.斜面:用一块有刻度的木板作为斜面,在研究斜面长度不同对斜面省力情况的影响时,学生显然不好操作。

4.实验记录表: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数据背后的启示;没有针对性。

(二)创新与改进要点
1.教具盒的外观是胡夫金字塔的模型,可用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打开金字塔的层面,逐步推进教学内容,实现了改变斜面长度和高度的探究,又能模拟旋转楼梯、盘山公路等情景拓展出生活中变形的斜面。

3.斜面探究装置可自由调节高度、长度和重物的重量,学生对比实验更加直观,探究活动更加多维。

4.将测力计装入重物箱,可任意改变重量,同时避免了测力计不与斜面平行的问题。

5.模拟多种生活场景,关注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实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6.改进实验记录表。

(1)增加“我们发现”一栏,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会运用规范的科学术语描述实验结论;(2)拆分表格,让学生能够清晰的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如何控制变量,这样改进使实验记录表更有针对性,易于数据的分析。

四、实验原理
一是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

二是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五、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2019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设定以下实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关于斜面怎样更省力的问题;能发现和分析生活中运用斜面的事例。

2.科学知识目标:认识斜面;知道斜面能省力;认识到斜面省力大小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关注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

六、实验教学内容
包括“斜面能省力吗?”“怎样更省力”“生活中的斜面”三个板块的活动和三个对比实验。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预设的重点内容是引导学生发现斜面的作用和斜面省力原理的科学规律,其中,发现斜面省力原理的科学规律也是本课实验教学的难点。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概念
通过介绍埃及金字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引出课题《在斜坡上》,揭示斜面的概念。

经过“情境-问题-猜想-质疑”这样一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自主实验,合作探究
实验一:感知斜面的作用
这一环节,学生利用实验器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并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通过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结论:斜面能省力。

由于实验器材的改进,学生采用不同长度的斜面搭建在不同高度上会产生不同的测量数据,通过对各组数据的对比,使学生们在发现斜面能省力的基础上,又发现“同样是斜面,省力情况却不同”,引发学生认知矛盾。

实验二:研究斜面省力原理
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斜面省力情况不同,猜想原因,将影响斜面省力因素的斜面长度和斜面高度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得出结论:当斜面长度相同时,斜面越低越省力;当斜面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越省力。

再对比两组实验,找出相同之处,即: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用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自主创新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发现数据规律,在实验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促成学生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等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实现了本课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
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三)强化新知,扩大认知
通过展开模拟螺纹的纸筒,使学生认识变形斜面,继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斜面和斜面的变形,再通过展示模拟旋转楼梯、盘山公路,引导学生认识斜面虽然省力但是费距离。

(四)课堂总结,学以致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一谈他们有什么收获,受到了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要善于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逐步使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为了更好地“用科学”,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八、实验效果评价
(一)创新实验器材,改进实验记录表,使学生直观感受斜面和斜面的变形,体现了探究性、多维性、直观性的原则。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二)自主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思考、实践中真正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本质,建立科学思维框架,实现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