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益师:爱人与克己
初中必读古文
初中必读古文1. 《孟子·梁惠王上》七月者,以刑为事也。
久暴乱则民无司首,无司首则无所告辞。
故君子不居久暴乱之国,不幸而处久暴乱之国,则不尽守法以自求全;不幸而骗于小国,则危社稷。
是故君子言利害而不言荣辱,修身以俟之而不侵人,可保全者也。
初子与之游,未至于宫,女子往从。
宫正宝之,宝之,则宝妇人矣。
宝之而不望,谓之不虚,子之所谓也。
及宫正宝妇人而更其言,虚童之谓也。
虚童而秉刀节,吉至也。
而子又曰:“我闻之,君子固穷困者,未有闻夫填填的。
”此之谓也。
撰日记,不漏怠而言尽意,有蓄则寿。
闵人败于身而不己,不亦难乎!不畏死,而危百行,不亦难乎!非子之不信于童子女也,所以未尝行于彼有也。
名虽智而行已矣。
子之不为虚也,不可为长已矣。
名虽智而行已矣,亦可因可以考已矣。
虽然,不可以不弊。
诗云:綦之草七月兮,以兹?矢。
是时也,至贱而下世,几易其命。
钦哉,钦哉!君子有贰而不辞。
舜有天下而不言天下。
有道而后贱之。
诗不云乎:“於戏兮无竞?燕燕于彼中洲兮。
”此之谓也。
2. 《庄子·徐无功》庄子曰:“徐无功者,方将之矣。
”谓方将拱手而慈乎物者也。
凡人之所以灭则亡,所以亡则败。
夫水灭则亡,故水亡则败溺;火灭则亡,故火亡则败焚;人灭则亡,故人亡则败身。
方将者,所以存乎物也。
徐无功者,人之方将也。
楚王曰:“无我以为贵,无江河以为辽,无日月以为明,无高山大泽以为长。
”庄子曰:“人之所以贵者,非物之贵己也。
夫岂人贵物,将以为己贵哉?贵己之不丢于物,则几寿与?”故曰:“彼虚胜私,我私胜彼虚,岂有所往己来邪?”故曰:“人有朽树之心,而力不可及于天地之间,如斯而已矣。
”徐无功者,朽木也。
故曰:“徐无功者,人之方将也。
”庄子曰:“不彰其德,不显其能,养其至齐之邦域,保其刚阵之地。
”运归而止焉。
庄子曰:“运至其齐之邦域而止焉,则必行其存,存者必巨,巨者必炽。
是礼也。
”故曰:“吾里则存,吾童则巨存,吾泉则炽巨存。
”故谓庄王曰:“有虞氏之服锦衣紫裙者,嗣吾有虞氏之馀。
5.1《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1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2课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关于《论语》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教学目标教学课时 情景导入 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教学过程作者作品《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跟视频学习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明确重音、语调(详见配套PPT)2.研读本文,梳理内容,积累文言知识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试析墨子“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
试析墨子“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论文摘要:先秦时期墨家的代表墨翟在《墨子》一书中,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哲学视角,提出“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价值观,并围绕这一价值判断标准,阐释百工造器应遵守的工艺技术原则及职业道德,明确表达“重质轻文”的造物观念。
论文关键词:墨子;“爱人、利民”;百工;造物伦理思想墨子,名翟,生卒于春秋战国之际,略后于孔子。
墨翟生、长于鲁之小邾国,其学术文化渊源亦来自于邹鲁文化(邾娄)。
春秋战国时期,邹鲁造物文化发达,“古代舟、车、服、用器物,多称以邾或娄”。
从《墨子·公输》、《墨子·各城门》等诸篇对于军用器械及守城防御器械制作的记载,墨翟本人就是能工巧匠,精通制造器械的各种技艺。
墨翟作为墨家学派的代表,其学术思想集中于《墨子》一书中。
《墨子》一书在汉代存有71篇文章,目前只存留了53篇。
据考证,其中《尚贤》《兼爱》《非命》等24篇记载了早期墨子及墨家思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是墨家后期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造物层面,“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思想贯穿于《法仪》《七患》《节用》《节丧》《备城门》等诸篇中。
一、“爱人、利民”的造物伦理价值观先秦时期,儒家首先提出了“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伦理思想。
“仁”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核心,其内涵可理解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此言为孔子弟子有子所说,但是也表达出孔子对于“仁”之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观点,发源于家庭血缘关系的“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情感,扩展到社会层面非血缘的“泛爱众,而亲仁”,儒家的仁爱原则便具有上下、尊卑、远近的不同。
与儒家不同,墨家则提出:“今天下无小大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的伦理观。
既国无大小,人无贵贱,皆为天之邑、天之臣,那么不论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遵守天之法度,实现彼此之间的尊重与友爱,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准则,完成仁人所应完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使命。
儒家的情感观念
儒家的情感观念
■黄玉顺
“情 ” 在汉语中, 从一开始就兼有两层基本含义: 情感 ( 人情 ) ; 情实 ( 事情 ) 。 在中国观念史 、 儒学史上, 当 “情 ” “情 ” “性 ” “情 ” 浑然不分地兼指人情与事情并且 与 并无截然分别的时候, 此 为本源之情, 这是原典儒学的 严格地分别各指情感与事情并且情感被置于“性 → 情 ” 架构之 观念, 也是当代儒学正在复兴的观念; 当“情 ” “情 ” 中的时候, 此 为形下之情, 这是帝国时代儒家形而上学的观念 。 总之, 在本源层级上, 儒家的情感观念不 是一个伦理概念, 而是一个存在观念 。 [ 关键词 ] 儒家; 人情; 事情; 情感; 情实 [ 中图分类号 ] B22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4 - 518X( 2014 ) 05 - 0005 - 09 250100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 ” ( 11@ HZ009 )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 山东济南
2014 年第 5 期
【三篇】 比较视野中的儒家情感
【编者按 】 生活即人情世故, 人情无疑是人世间最重要的事实 。 自然而然, 情 ( 感 ) 便成为古今中外哲学家 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从中国古代的孔子 、 孟子, 西方古代的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等, 到近代的康德 、 亚当 · 斯 斯洛特等, 其目光从未真正离开过情感问题 。对情感的关注既是对人生 密, 乃至当代的一些哲学家如李泽厚 、 《儒家的情感观 我们选编了一组文章, 集中探讨情感问题 。 黄玉顺教授的 的反思, 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 据此, 《儒家情感论批判 》 认为: 原始儒家以为人情与事情不分, 这也是当下值得复兴的观念 。沈顺福教授的 通过 念》 《情感观念比较: 生活儒学 与西方的情感理论的比较, 指出儒家情感理论需要反思的地方 。青年学者李海超的 与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通过比较黄玉顺的情感理论与斯洛特的情感学说,揭示出二者的不同与差异,并认 为二者完全可以互补 。
38江右王学正传邹守益的理学思想(附:欧阳德)
38江右王学正传邹守益的理学思想(附:欧阳德)江右王门是指明代江西地区的王学传人。
他们在传播王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均超过其余王门学派。
黄宗羲谓“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明偭学案>卷十六€江右王门学案*序>),并非溢美之言。
然而,他们传播师说各有所侧重,少术风格也不尽相同&其中或偏于守成,因而被视为王学正传,郎守益是其主耍代表人物;或重在标立新意,因而有离异师说之嫌,聂豹、罗洪先是其主要代表人物,聂发其端,罗踵其后。
木草先论述邹守益信守师说的理学思想特色;欧阳德因与邹守益属于冋一学术倾向,故附于后。
聂豹、罗洪先的理学思想特色将在下一章专论。
第一节生平与学行邹守益(公元1491—1562年)宇谦之,号东廊.学者称东廓先生,江西安福人,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翌年,引疾归里,开门讲学,从学者众,为王竽在江右的主要传人。
守益师事王守仁之前,曾对榀家经典《大学X《中庸》宗旨不一疑惑不解,谓“子思受学肖子者,《大学》先格致,《中庸》f」揭慎独t 何也?”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守益赴锫州,问学于守仁,守仁告以《学》、《庸> 宗旨合一之理,始豁然领悟,释其所疑,遂称弟子。
守益的学识和德行,深为其师所称许。
据耿定句《邹先生传》载:守益年三十,“如越谒王公(阳明)”,切磋学问;“旣别,王公张望不已'门人问,夫子何念谦之之深也?”守仁引曾子赞颜渊的话作答:“曾子云: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若无若虛,犯而不校。
谦之近之矣①。
”视守益几同古之贤人。
湛若水也十分赞叹其为人。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若水以九十一高龄由湖南衡山访于江西青原。
时守益年六十六,仍率子弟及王门“诸同志”亲迎,并一遵古养老之礼,“晨夕躬定省,执酱执賄' 他还告诫王门“同志体古宪'老不乞言’意,毋烦辨论”。
临別,守益又H大水亲自连舟送至赣州其尊贤敬老的真儒风范,被视为一代学者之楷模。
阴法鲁 中国古代文化史 笔记
3,孔子天命观与鬼神观
儒家思想强调人应该奋发有为,通过提高道德修养解决各种问题,因此并不赞成迷信鬼神,依赖鬼神。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实际上回避态度。儒家注重祭祀来区分人的尊卑贵贱,因此并不绝对否认鬼神的存在。
孟子 性善论,荀子 性恶论
孟子:法先王,效仿、学习过去的圣贤,他们在为人、治国等方面是后人的榜样。(唯心主义)荀子:“法后王”,向当代的圣贤学习。(唯物主义)
6.儒家的经典及其演变
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称为“经”。
经,本义织布时的竖线。引申:常、常道的意思,永恒不变的道理。封建统治者希望通过永恒的经,达到封建社会永久存在的目的。
唐朝
初唐:阎氏兄弟(阎立本《步辇图》、阎立德)
盛唐画圣吴道子(河南禹县人)《送子天王图》
仕女画家:张萱(今西安人)《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杨玉环三妹虢国夫人骑马游春、花团锦簇、反映出杨家姊妹的显赫与骄纵。
周昉:今西安人,首创“水月观音”。《挥扇仕女图》,反映出衣着华丽的宫中妇女百无聊赖的散漫生活。
山水画家李氏父子和王维
第九章 古代思想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身的生理结构和自然界都不能正确的认识,因而形成灵魂不灭和鬼神观念。河南安阳殷墟,商代王陵,奴隶杀殉。陪葬。
人的灵魂观念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鬼 与神 没有严格的界限,古人认为鬼神有尊卑之别,原始公社制社会的部落首领和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称为神,一般人死去称为鬼。三皇:女娲、伏羲、神农。五帝:黄帝、炎帝、颛顼、尧、舜、禹。“配天”即祖先说成是在天帝周围的神,与天帝共享他们的祭祀。
齐鲁文化精神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齐鲁理工学院
齐鲁文化精神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齐鲁理工学院齐鲁理工学院第一章测试1.生死利齐:齐人国家至上的理念与践行。
答案:对2.不为公子纠殉死的是管仲。
答案:对3.春秋霸主齐桓公未登君位前被称为公子小白。
答案:对4.不为齐庄公殉主的齐国名相是晏婴。
答案:对5.春秋时期齐庄公被权臣崔杼弑杀。
答案:对6.战国时期田单计摆火牛阵,大败燕军答案:对7.“哭秦庭”中的申包胥是秦国人。
答案:错8.狐援哭国发生在齐闵王时期。
答案:对9.狐援哭国是齐人对国家的浓厚感情。
答案:对10.申包胥“哭秦庭”中伍子胥发誓颠覆楚国。
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姜太公的理论创新与创新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天下为公理论的提出。
答案:对2.“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
答案:《管子》3.《管子》提出了“九惠之教”。
答案:对4.牧野之战推翻了夏王朝的统治。
答案:错5.“举贤而上功”是姜太公确立的国策。
答案:对6.歌唱《饭宁歌》的齐国大臣是。
答案:宁戚7.齐桓公曾五访小臣稷。
答案:对8.邹忌弹琴论政,三月拜相。
答案:对9.中医始祖是扁鹊。
答案:对10.《甘石星经》的作者是答案:石申;甘德第三章测试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
答案:对2.“五德终始”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答案:邹衍3.战国时期推崇邹衍“五德终始”理论的诸侯王是:。
答案:齐闵王;燕昭王;魏惠王4.《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答案:对5.黄帝尊蚩尤为“兵主”。
答案:对6.“兵者,诡道也”是的兵学思想。
答案:孙武7.孙膑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答案:对8.马陵之战中运用了“减灶诱敌”的办法大败魏军。
答案:孙膑9.齐国历史上发生的三次伟大变革运动是西周初叶的姜太公变革、春秋中前期的齐桓公管仲变革和战国时期的齐威王邹忌变革。
答案:对10.“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出自。
答案:《六韬》第四章测试1.临淄,原名营丘。
答案:对2.提出了“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国策。
论生而“爱人”——读《论语》有感
步 地说 , 即使 父 死 了 , 很 长 时 间 也 不 改 其 志 向 或 规 矩 , 才 可称 之 为孝 。如子 日 : “ 父在 , 观其志; 父没, 观 其行 ; 三 年无 改 于 父 之 道 , 可谓孝矣 。 ”( 《 论 语 ・学
摘 要 : 孔子“ 爱人 ” 的思想 从孝 顺 父母 、 兄 爱 弟 恭 的 亲 情 出发 , 推 及 到 社 会 各 个 成 员之 间相 互 关 爱 。
在《 论语 》 中 , 孔 子 强 调 家庭 成 员 之 间 的 爱 是 一 种 舍 乎 自然 的 、 最 基 本 的 爱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形 成 社 会 成
第 1 l 卷
第 l 期
淮海 工学院学报( 人交
科学版)
V o 1 . ¨ N o . 1
J a n .2 0 1 3
2 Ol 3年 1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l n s t i mt e o f F 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8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父母 兄弟 。
人 ”, 如樊 迟 问仁 , 子 日: “ 爱人” ( 《 论 语 ・颜 渊 》 ), 强
调“ 仁” 的 出发 点 就 是 “ 爱人 ” , 一 个人 只有 去爱 别人 , 才 能理解 “ 爱 人 ”的 真 正 内 涵 、 感悟 “ 爱 人 ”的 意 义 。 可 以看 出 , 孔 子“ 仁” 学 的基 础 是 人 性 , 他 是 在 认 定 人 性 这一基 础 上建 构 了 “ 仁” 学, 所以孑 L 子 认 为 人 若 要 生存, 最 根 本 的核 心 就 是 开 启 人 性 的 善 而 “ 爱 人” 。
5.1《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八佾.( yì ) 3.文质彬.彬( bīn ) 5.未成一篑.( kuì)
2.内自省.(xǐnɡ ) 4.弘.毅( hónɡ ) 6.迩.之事父( ěr )
二、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者不惑
知 同 智 , 智慧,聪慧
三、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譬如平.地.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启发我们做人、做事都要 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前进有其现实价值作用。
在中国,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充分地肯定了人存在于现实 世界的意义,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处于最 重要位置,“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60 多年的时间里,在世界各国致力于战后 重建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 但是也引发了生态恶化、能源短缺、失业人口剧增、两极分化 严重、社会动乱频繁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些问
三、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富含着对人们基本权利承认 和肯定的内容,是我们当今社会人与人关系所要借鉴的价值取向。
儒家关于“仁”的思想,不管是从道德层面来理解,还是从 近现代人道主义、人权思想或者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和意 义依然巨大,说它“微言大义”并不为过。现代文明社会提倡和 鼓励人们要有爱心,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只是话语 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在精神实质上与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 人”“泛爱众”是一致和相通的。它的价值还远不在这里。儒家 所主张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包含 着承认和肯定人们基本权利的思想。“推己及人”,用现在通俗 的话来讲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依此类推,现代人要求和 争取的种种权利平等、权利保障都可以从这里找到逻辑起点。较 之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更为具 体和明确地触及了人们权利对等的问题。
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目标】①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
(史料实证)②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③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大家的座右铭都是什么?你知道座右铭的由来么?最早的座右铭并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件文物“欹器”。
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参观鲁桓公庙,看到欹器。
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右坐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
”孔子让弟子子路取水来试,果然如此,由此孔子借器寓意,告诉弟子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概念解析:百家争鸣答案提示:“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教师指导:“百家争鸣”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实质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本质上争的是国家的治理方略。
2、先导阅读:阅读教材,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
答案提示:思想家:老子和孔子;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老子和《道德经》1、自主学习:老子个人简介答案提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教师指导:①问题:【史料实证】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论语全文注释及赏析
论语全文与赏析【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容涉与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与仁、孝、信等道德畴。
【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教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心,乐那么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其内又必请于.中朝之贵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B.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夫晋,何厌之.有C.为人臣而.患得患失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D.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慧寺位于宛平香山的畏吾村,被本地人称为“大佛寺”,是明正德年间皇帝督促司礼太监张雄建造的。
B.大慧寺的西面,有许多墓冢,高大雄伟,石人石兽传立在坟前,大都是司礼太监张雄族亲的坟墓。
C.文章借大慧寺的兴建,通过明大学士李东阳被太监所挟撰写碑文一事,来讥讽官场上的患得患失,阿附权势。
D.文章后两段,作者分析了中朝贵人与宦寺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指出为人臣者低首下气的原因,笔力遒劲。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2)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5.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二、选择题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
钝学累功,不妨精熟。
拙文研思,终归蚩鄙。
但成学士,自足为人。
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吾见世人,至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亦以众矣,江南号为“詅痴符”。
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譊撆邢、魏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赞说,便击牛酾酒,招延声誉。
其妻,明鉴妇人也,泣而谏之。
此人叹曰:“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至死不觉。
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
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
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
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
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齐世有席毗者,清干之士,官至行台尚书,嗤鄙文学,嘲刘逖云:“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
委遇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鲁,遇一老者,颜貌慈祥,步履蹒跚。
孔子见之,心怜其老,遂下辇而前,问曰:“长者何为至此?何以自处?”老者答曰:“吾乃山野之人,因年老力衰,不能耕作,故至此求食。
”孔子曰:“长者何不归乡,与家人共度晚年?”老者叹曰:“吾家贫,子孙不孝,吾若归乡,恐为所累。
在此虽困,尚得与天地共呼吸,何忍离此归彼?”孔子闻言,感动不已,遂与老者同行,询其姓氏。
老者曰:“吾姓李,名伯仁。
”孔子曰:“吾闻李伯仁贤德,今日得遇,实乃三生有幸。
吾有一问,愿长者赐教。
”李伯仁曰:“愿闻其详。
”孔子曰:“吾闻长者言,人生在世,如梦一场,一切皆虚幻。
长者以为然否?”李伯仁微笑曰:“孔子之言,诚然。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一切皆缘。
吾辈当以平和之心,顺应自然,方为真谛。
”孔子再拜,叹曰:“长者之言,吾受教矣。
人生如梦,当珍惜当下,善待他人,方不负此生。
”自此,孔子与李伯仁结为好友,常相往来。
孔子每遇困厄,必求教于李伯仁,李伯仁亦不吝赐教。
一日,孔子问李伯仁:“吾闻长者言,人生如梦,一切皆缘。
然则,吾辈如何方能跳出尘世,超脱轮回?”李伯仁答曰:“跳出尘世,超脱轮回,非一日之功。
吾辈当修身养性,广结善缘,以慈悲为怀,方能逐渐远离尘世之苦,达到超脱之境。
”孔子曰:“长者所言,吾心向往之。
然则,吾辈如何修身养性?”李伯仁曰:“修身养性,首在克己。
克己者,克己之私欲,修己之品德。
其次,当广结善缘,助人为乐。
如此,方能逐渐净化心灵,达到超脱之境。
”孔子听后,若有所悟,遂立志修行,以达超脱之境。
李伯仁亦为其助力,二人共度余生。
译文:昔日,孔子在鲁国游历,遇见一位老人,面容慈祥,步履蹒跚。
孔子见到他,心中怜悯其老态,便下车前行,问道:“长者为何至此?如何自处?”老人回答说:“我乃山野之人,因年老体衰,不能耕作,故至此求食。
”孔子说:“长者为何不归乡,与家人共度晚年?”老人叹息道:“我家贫,子孙不孝,我若归乡,恐怕会被他们拖累。
在此虽然困顿,还能与天地共呼吸,怎么忍心离开这里去那里呢?”孔子听后,感动不已,便与老人同行,询问他的姓氏。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之欧阳光明创编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欧阳光明(2021.03.07)陈功文孔子的儒学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亲也,从人二。
”(《说文·人部》)从字义上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高道德规范。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及仁,据知名学者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书中“仁”字出现了109次[1]P228,远远高于其他道德范畴,可见《论语》一书仁学思想内容包含甚广。
仁“含义广泛又灵活多变,致使两千年来从无达诂,也给后人见仁见智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
”[2]P394《论语》在对“仁”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奠定了其“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说。
《论语》“仁者爱人”说是一个以“三段论”为存在方式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修己论”、“仁本论”及“博爱论”三个方面的内容,且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有机统一的。
总结《论语》“仁者爱人”说,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论语》“仁者爱人”说的“修己论”。
这是孔子所强调的个人内在修养,也是“仁者”能在真正意义上“爱人”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人格都不完善,又谈何关爱他人?故孔子非常关注人格修养。
“修己”就是律己,就是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以下凡引用《论语》,只写篇名)显然,成就仁完全在于自身,不必仰仗他人。
也即若达到仁者的境界,必须通过个体内在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个体人格的完善,这样才能达到修己的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
这是孔子“修己论”的核心内容。
《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
”蒋伯潜认为此“言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
”[3]p521《孟子·尽心下》也说:“仁也者,人也。
”这个“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社会人。
这样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靠修养才造就出来的。
”[4]P11靠后天修养(修己)造就仁人,此即“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论语中提及“礼”的次数非常多,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礼”高明博大,非一般的言语可以描述尽;另一方面,仅凭单纯的认识或思辨所能达致。
若从礼的意义去探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考虑:
其一,礼者,是重于履行的。礼的精神,就是言而履之。不能空谈,而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只说不做,不能算是礼。“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在《礼记·仲尼燕居》中的这句话更是强有力地论证。
而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第一次对“仁”加以确切定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同时,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分别用五种品德来说明“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只有能达到这五种综合性指标,才能称之为“仁人”。
其二,“仁”的境界是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成之境。
在《论语》中“仁”出现超过百次,存在的解释也很多,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
关于仁学的内涵,我有以下几方面的解:
其一,“仁”是人与人之间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并彼此相爱。
这种普遍性地爱他人的观念,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也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在《论语·颜渊》中就有论及此:“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的儒家理想是以个体道德实现为人生和社会的终极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在论语当中的论述非常多。诸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等等。他认为仁者是天生有道德的人,道德能给人生带来最大的乐趣;智者知道仁的好处,也能行仁,把道德当作生活的规范。“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更是从反面论述了“仁”,他认为花言巧语,爱看人眼色见风使舵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高层次的爱——鲁公女及其他
高层次的爱:《鲁公女》及其他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有太多的影视文学作品,其中能带给人灵魂自由的伟大爱情的,我认为太稀有了。
琼瑶阿姨作品中“山无棱、天地合”的生死相许从来都跟思想灵魂无关;海派美女作家们永远都沉浸在自恋的泥沼中只忙着跟自己交流;就像《廊桥遗梦》里,短短的迷恋火花灿烂绚丽却更与灵魂交谈边都不沾;就连名著《齐瓦格医生》中的爱情也只不过是单方面的思想倾诉。
而我常常在想这世间到底有没有生死相许的高层次的爱情?我们身边的那个她或许那个他,到底是不是真正地爱我?真的有爱情可以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以生命来交付吗?有这么一句千古流传的话,“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一句短短的话语问倒了多少痴男怨女,又有多少人为此终生感慨徘徊啊!但是看了《鲁公女》的影片,我觉得那才是用一生心血写出来的真正的伟大爱情,是一种高层次的爱,这种爱可以超越肉体,达到灵魂的交流。
我们或许都知道,在《聊斋志异》神奇的世界中,爱情之“梦”的创造与寻求是一大奇观。
而在我看来,《鲁公女》就是这奇观里的一朵奇葩。
有评论者这样评价:“本篇以幻为文,变化奇谲。
先是情为‘死’所阻隔,后来是情为‘生’所阻拦。
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令人眼花缭乱。
”在蒲松龄的笔下,鲁公女和张于旦之间的爱情就是一段美丽的生死相约,他们的爱已然超越了生与死的束缚,达到生死相许,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爱情的表现。
《鲁公女》的故事围绕着“情为‘死’所阻隔”的爱情冲突,描写了书生张于旦野游巧遇县令之女鲁飞飞,一见倾心,思念难忍。
当张于旦探访时,才得知鲁飞飞已日前暴卒,寄柩寺中。
张生朝必香,食必祭,每酹而祝曰: “睹卿半面,长系梦魂;不图玉人奄然物化……然生有拘束,死无禁忌,九泉有灵,当姗姗而来,慰我倾慕。
”几半月,张生之痴情终叩响生死之门。
鲁飞飞感念张于旦的一片真情,不能忘怀,所以不避私奔的嫌疑来与你相会。
后来由于张于旦为她念满了经文。
鲁飞飞得以投胎转世,约在十五年之后河北卢户部家会面,愿为奴婢以报。
《书鲁亮侪事》原文及译文赏析
《书鲁亮侪事》原文及译文赏析《书鲁亮侪事》原文及译文赏析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写有《书鲁亮侪事》,是经典文章,值得我们品读。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鲁亮侪事》原文及译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书鲁亮侪事》原文书鲁亮侪袁枚〔清代〕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
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
”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
心异之,不能忘。
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沈氏,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桥先生曰: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
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
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
”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
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
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
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
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
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
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
”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
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
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
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
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人与克己
鲁益斯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太5:46
基督教的道德和一般的道德观有什么分别呢?"
分别可大得不得了。
请记住,基督徒相信永生,因此,重要的是人里头的那个中心的我,是人灵魂的内在部分。
我们平所日行所为都能影响到这个中心,使人成为属天的造物,或者变成地狱里的一份子。
遇有必要,我们可以杀人,但决不可以仇恨人,或者以仇恨为乐。
如有必要,我们可以膺惩人,但不可以膺惩为乐。
换言之,我们里头的那种憎恨之感,那种令我们复仇的力量,必须去除。
我不是说,有谁能立刻决定此后不会再有此种感觉。
现实不会如此。
我是说,每当此思想开始抬头的顷刻,我们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生都和它力斗,把它打下去。
相当艰苦,但可以办得到。
就在杀敌人、惩罚敌人的时候,我们也须像对待自己一样看待敌人──巴不得他不是坏人该多好,希望他在今世或来世,可以改过自新。
也就是为他祝福,而非咒诅。
这才是圣经所说的爱他,祝福他。
但他既不好,不会
故意去说他好。
我得承认,这是要求我们去爱一个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爱的人。
可是,我们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爱的地方吗?你爱你自己只是因为这是你自己,上帝希望我们爱一切的人如同爱自己一般。
他已经在我们信他的人身上彰显了他的爱。
我们知道他怎样爱我们,因此可以实行他的命令去爱别人。
若能记得天父怎样爱我们,我们去爱人家便会容易得多。
他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吸引人的美质,只是因为我们里头有个灵魂。
像我们这种以仇恨为乐的造物,别无任何值得他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