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工计算的补充说明

合集下载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10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196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制订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七日编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4〕30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并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在建筑热工科研和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针对主要技术问题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

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地址:北京车公庄大街19号,邮政编码:10004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1月目录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室外计算参数第三章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一节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第二节冬季保温设计要求第三节夏季防热设计要求第四节空调建筑热工设计要求第四章围护结构保温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的确定第二节围护结构保温措施第三节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验算及保温措施第四节窗户保温性能、气密性和面积的规定第五节采暖建筑地面热工要求第五章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隔热设计要求第二节围护结构隔热措施第六章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第一节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受潮验算第二节围护结构防潮措施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附录三室外计算参数附录四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附录五窗墙面积比与外墙允许最小传热阻的对应关系附录六围护结构保温的经济评价附录七法定计量单位与习用非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表附录八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附录九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主要符号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的方针,提高投资效益,制订本规范。

建筑工程计算规则

建筑工程计算规则

建筑工程计算规则1.结构设计计算规则:结构设计计算是建筑物设计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稳定性。

在结构设计计算中,需要进行受力分析、荷载计算、抗震设计等各个方面的计算,以确定各个构件的尺寸、截面形状、材料用量等。

2.材料计算规则:在建筑工程中,需要计算各种建筑材料的用量,以便进行材料采购和成本估算。

这些材料包括水泥、砂浆、砖块、钢材、木材等。

材料计算规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材料的特性进行计算,以确保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的准确供应。

3.预算计算规则:预算计算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工程成本的估算和控制。

预算计算规则需要根据工程的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等信息来计算建筑材料、人工费用、机械设备费用、管理费用等各个方面的费用,并编制成详细的预算表格。

4.安全计算规则:在建筑工程过程中,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安全计算规则需要包括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工程设备安全、建筑物结构安全等方面的计算,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5.环境影响计算规则:建筑工程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环境影响计算规则需要考虑建筑物的能耗情况、噪声污染、废水排放等方面的计算,并对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6.工程质量计算规则: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评估工程标准的重要指标。

工程质量计算规则需要对各种质量指标进行计算和评估,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7.工期计算规则: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通常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保证工程按时完成。

工期计算规则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包括工程量、施工条件等,来进行工期的合理评估和计算。

总之,建筑工程计算规则是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确保工程质量、控制成本、保证施工安全都起着重要作用。

各种计算规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实际情况来制定和执行,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政府文件]甬建发〔2008〕47号

[政府文件]甬建发〔2008〕47号
(一)居住建筑
1、屋面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1.0 W/(㎡.K)。
2、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不得大于1.5 W/(㎡.K)。
3、当窗墙面积比大于0.35时,外窗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3.2 W/(㎡.K)。
4、当东、西向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的窗墙面积比大于0.30时,外窗的遮阳系数不得大于0.50。
2、凸窗不透明的顶板、底板和侧板应当采取保温措施,且传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外墙传热系数限值1.5 W/(㎡.K);
3、当外墙设置凸窗时,凸窗凸出墙体小于600mm时,按照展开面积计算窗面积,凸窗所在墙面积按照投影面积计算;凸窗凸出墙体大于600mm时,凸窗面积按照不同朝向的洞口面积分别计算。当外墙设置转角凸窗时,其凸窗面积应当按照不同朝向的数不得大于0.50。
4、甲、乙类公共建筑屋顶透明部分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3.0 W/(㎡.K),遮阳系数不得大于0.40。
二、建筑节能设计补充要求
(一)建筑外墙不宜设置凸窗,当建筑设计确需设置凸窗时,必须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凸窗的传热系数应当比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性指标性能提高10%,且凸窗的传热系数不得大于2.8 W/(㎡.K);
(2)低层居住建筑应当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调年耗电量之和进行比较,其计算所得设计建筑的采暖和空调年耗电量之和,应当小于等于参照建筑的采暖和空调年耗电量之和;
(3)参照建筑确定的原则是:其形状、大小、朝向、内部房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应与所设计建筑完全一致,其体型系数和各部分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以及遮阳系数应符合规定性指标,其中窗墙面积比按设计建筑取值,当窗墙面积大于40%时,按40%取值。
[政府文件]甬建发〔2008〕47号
08/04/30 新闻来源:华聪节能 阅读次数:1888 新闻作者:华聪节能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参考样式

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参考样式

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参考样式二、设计根据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3、《江苏省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节能专篇)编制深度规定》(2009年版)4、《江苏省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图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5、国家、省、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本工程外墙墙体材料为厚,内墙为厚。

规定的级,幕墙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 15227规定的级。

六、太阳能热水系统本工程(有/无)(型号)(太阳能/其它新能源)热水供应系统,使用辅助热源,设计使用范围自层至层。

七、权衡推断八、节能构造图详:。

江苏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参考样式(建筑专业)二、设计根据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3、《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与与节能设计标准》(DGJ32/J71-2008)4、《江苏省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节能专篇)编制深度规定》(2009年版)5、《江苏省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6、国家、省、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本工程外墙墙体材料为厚,内墙为厚。

规范的级。

五、太阳能热水系统本工程(有/无)(型号)(太阳能/其它新能源)热水供应系统,使用辅助热源,设计使用范围自层至层。

六、本工程因不符合规定性指标而进行性能指标设计,建筑物节能综合指标满足节能设计标准。

七、节能构造图详:。

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参考样式(电气专业)二、设计根据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2、《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5.6节)3、《江苏省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节能专篇)编制深度规定》(2009年版)4、《35KV及下列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JGJ32/J14-2007(6.2节)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6、《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分册)7、《江苏省公共建筑用能计量设计规定》(暂行)8、《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6.3.2及6.3.8)9、国家、省、市现行的其它建筑节能有关法律、法规三、照明节能设计要求及措施四、大于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应按规定装设电能考核节能表计五、当工程含有变电所设计时,则应补充如下内容:1、负荷计算情况、供电电压选择及变电所位置情况概述,确认是否在负荷中心,否则说明原因。

沪建交〔2008〕828号

沪建交〔2008〕828号

转发沪建交〔2008〕82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民用建筑设备专业节能设计技术管理的通知沪建交〔2008〕828号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民用建筑设备专业节能设计技术管理的通知各区(县)建设交通委(建委、建设局),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本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加快提高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设计质量,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管理的通知》(沪建交〔2006〕765号)的贯彻执行,我委配套制定了民用建筑设备专业(暖通和电气)的节能设计技术管理要求,现将有关规定通知如下:一、暖通空调专业(一)施工图设计说明要求暖通空调专业施工图设计说明应当编制节能设计专篇,其内容包括:1、建筑物总冷(热)负荷计算值和单位建筑面积冷(热)负荷指标。

2、采暖空调室内外设计参数,冷(热)源形式及其设备配置(规格、数量),冷(热)媒参数。

(当本条在设计说明的其他章节中已有表述的,应当说明其所在章节)3、主要冷(热)源设备,包括冷(温)水机组、热泵机组、锅炉、单元式空调机等的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和热效率等。

4、集中热水采暖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和空调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

5、对采用集中采暖或者空调的每栋民用建筑、冷热源站房、需要独立计费的使用单元等,应当说明其用水、电、燃气、燃油和其他能源消耗的分系统、分项计量措施。

6、室温控制与显示、系统监控等自动控制节能设计措施。

7、水管和风管绝热层材料的热工参数,如导热系数、厚度和热阻等。

8、能量回收、再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等措施。

9、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利用的装机容量和技术措施。

10、其他有利于节能运行管理的技术措施。

(二)施工图阶段采暖空调冷(热)负荷计算要求1、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的详细计算。

2、负荷计算应当采用国家正式出版刊物中的计算方法,并在计算书中说明其来源、出版日期等。

3、计算采用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应当依据建筑专业设计的实际参数取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09.09.24•【文号】建科函[2009]235号•【施行日期】2009.09.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的通知(建科函[2009]235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交通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进一步规范和细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我部根据评价标识工作实际情况,组织有关单位对《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进行了完善,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http://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九年九月二十四日附件: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九年九月说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颁布以来,对指导绿色建筑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细则更加完善,使绿色建筑评价更加严谨、准确,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更加具有权威性,我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委托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其中“节地与室外环境”部分由张播、刘燕辉、陈蔚镇、许荷等负责完成;“节能与能源利用”部分由杨建荣、李晓锋、曹阳、陆俊俊、冯莹莹等负责完成;“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由曾捷、赵锂、李建琳、吕石磊等负责完成;“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部分由王昌兴、韩继红、姜兆黎、赵平、冯跃等负责完成;“室内环境质量”部分由林波荣、燕翔、谭华等负责完成,“运营管理”部分由王占友等负责完成。

执行标准说明 渝建[2014]221号文

执行标准说明 渝建[2014]221号文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明确《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执行要求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北部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建设局,有关单位:为切实推动《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及其配套的《重庆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篇(公共建筑部分)》(以下简称《编制技术规定》)的执行,加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管理,本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委对《标准》和《编制技术规定》相关条文及执行要求进行了补充说明(内容详见附件),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标准》相关条文补充说明2、《标准》室外环境与地下空间相关指标设计要求补充说明3、《编制技术规定》相关补充说明2014年6月17日附件1《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相关条文补充说明附件2《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室外环境与地下空间相关指标设计要求补充说明一、执行《标准》中7.2.1、7.2.10、7.2.11、7.2.12、7.2.13、7.2.15、7.3.7、7.3.16、7.3.17、7.3.19、7.3.20指标时,其区域界定应按以下方式处理:1、居住建筑底部的公共建筑,其用地面积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各自占该项目地上面积的比例分摊计算。

底部公共建筑突出于上部居住建筑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建筑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共建筑用地,具体用地范围应以就近原则划分(图1)。

公建分摊用地面积为(S/6)X3+公建基底面积+公建筑院落面积图1 公建与住宅用地分摊计算实例2、群体建筑中的单体公共建筑,其用地指标规划部门未明确时,应满足现行《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四条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6.0.3的要求。

3、对于共用地下空间的项目,地下空间面积按各自地上面积的比例分摊计算,且应满足各自规划车位数量要求。

二、对于绿化布置图、苗木表、铺装图、室外照明等景观设计资料编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按以下要求处理:1、当其与其他专业施工图同时报建时,需按照《编制技术规定》规定的深度要求在设计文件中予以明确。

供暖设计说明书

供暖设计说明书

河南城建学院《供热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某办公楼采暖设计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课程名称供热工程班级0414092学号*********姓名范东进指导教师卢春焕王靖虞婷婷李丰翠建筑环境与热能工程系目录第一章原始资料及设计依据 (3)第二章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的计算 (4)第一节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 (4)第二节供暖设计热负荷计算 (6)第三章供暖系统散热器的选择 (7)第一节散热器的选择原则 (7)第二节散热器的计算 (7)第三节散热器的布置 (9)第四章系统选择、管路布置及附件 (10)第一节系统选择、管路布置 (10)第五章水力计算 (13)第一节水力计算方法及步骤 (13)第二节水力计算表 (15)附录 (16)热负荷计算表(附表1)各房间散热器所需散热面积及散热器数量(附表2)水平跨越式分户采暖系统管路水力计算表(附表3)分户采暖热水供暖系统立管与水平干管管路水力计算表(附表4)分户采暖热水供暖系统立管与水平干管管路局部阻力系数计算表(附表5)水平跨越式分户采暖系统管路局部阻力系数计算表(附表6)设计总说明图(附图1)首层层采暖平面布置图(附图2)标准层采暖平面布置图(附图3)顶层采暖平面布置图(附图4)采暖系统图(附图5)第一章设计资料及设计依据一、原始资料1、建筑名称:某办公楼2、土建条件:各层平面图,立面图。

二、工程概况该建筑是某办公楼的供暖工程,共三层,层高为3m。

外墙:240mm内面抹灰砖墙,K=2.08W/m℃内墙:240mm砖墙。

外窗:C:金属框单层玻璃,尺寸(宽×高)为2.4 ×1.5m,可开启部分的缝隙总长为13.8m;外门:M:实体单层木质外门,尺寸(宽×高)为0.9×2m;K=4.65W/m℃顶棚:平屋顶 K=1.17W/m℃,D=1.53地面:贴土非保温地面。

K值按划分地带计算。

三、设计内容。

1、供暖系统的设计2、散热器的选择3、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

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

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

表面式冷却器的热工计算总传热系数与总传热热阻如前所述,间壁式换热器的类型很多,从其热工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来看,实质上大同小异。

下面即以本专业领域使用较广的、显热交换和潜热交换可以同时发生的表面式冷却器为例,详细说明其具体的计算方法。

别的诸如加热器、冷凝器、散热器等间壁式换热器的热工计算方法,本节给予概略介绍。

对于换热器的分析与计算来说,决定总传热系数是最基本但也是最不容易的。

回忆传热学的内容,对于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传热问题,总传热系数可以用一个类似于牛顿冷却定律的表达式来定义,即(6-4)式中的Δt是总温差;总传热系数与总热阻成反比,即:(6-5)式中 R t为换热面积为A时的总传热热阻,℃/W。

如果两种流体被一管壁所隔开,由传热学知,其单位管长的总热阻为(6-6)单位管长的内外表面积分别为πd i和πd0,此时传热系数具有如下形式:对外表面(6-7)对内表面(6-7)其中K0A0=K i A i应该注意,公式(6-6)至(6-8)仅适用于清洁表面。

通常的换热器在运行时,由于流体的杂质、生锈或是流体与壁面材料之间的其他反应,换热表面常常会被污染。

表面上沉积的膜或是垢层会大大增加流体之间的传热阻力。

这种影响可以引进一个附加热阻来处理,这个热阻就称为污垢热阻R f。

其数值取决于运行温度、流体的速度以及换热器工作时间的长短等。

对于平壁,考虑其两侧的污垢热阻后,总热阻为(6-9)把管子内、外表面的污垢热阻包括进去之后,对于外表面,总传热系数可表示为(6-10)对于内表面则为(6-11)知道了h0、R f,0、h i和R f,i以后,就可以确定总传热系数,其中的对流换热系数可以由以前传热学中给出的有关传热关系式求得。

应注意,公式(6-9)~(6-11)中壁面的传导热阻项是可以忽略的,这是因为通常采用的都是材料的导热系数很高的薄壁。

此外,经常出现某一项对流换热热阻比其它项大得多的情况,这时它对总传热系数起支配作用。

北京地标 住宅节能 建筑热工计算的补充说明

北京地标 住宅节能 建筑热工计算的补充说明

建筑热工计算的补充说明一、热工计算方法补充说明6-016-013 朝向窗墙面积比M 11) 地下室为非采暖空间时,±0.00以下的建筑物垂直外立面不参与计算。

2) 地下室为采暖空间时,±0.00以下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建筑物垂直外立面参与计算(包括:±0.00至室外地平、至窗井底部、至下沉庭院地平的外墙和门窗)。

4 建筑物体形系数S1) 没有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地下室为非采暖空间时,建筑物外表面积及其所包围的空间从首层地面(±0.00)算起,±0.00以下不参与计算。

2) 有地下室且地下室为采暖空间时(1)参与计算的建筑物外表面积F Σ,为地上和地下所有与大气接触的围护结构外表面积的总和(其中凸窗和封闭式阳台计算方法见上述1、2)。

(2)参与计算的建筑物体积0V ,为±0.00以上体积上V 和±0.00以下计算体积’下V 两部分之和。

(3)±0.00以下计算体积’下V 按下式确定:下下’下’下V f f V 式中:’下f ——±0.00以下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垂直外立面面积(包括:±0.00至室外地平、至窗井底部、至下沉庭院地平的外立面);下f ——±0.00以下垂直外立面总面积(包括与室外空气接触和与土壤接触的外立面);下V ——±0.00以下下f 包围的总体积。

5 当建筑物各部分层数不统一(阶梯式错层)时,该建筑热工参数限值可按面积所占比例最大部分的层数统一确定取值。

6 采用附录权衡判断表B.1.3.-2进行温差传热量计算时, 楼梯间和封闭外走廊的屋面、地面(或楼板)不单独计算,简化为与户内部分统一计算,即室内外温差均为17.9℃。

二、其他补充说明和更正1《标准》表3.2.2注释和3.2.12-4:变形缝除要求缝隙两边填充深度不小于300mm的保温材料外,顶部水平方向也应向下填充深度不小于300mm的保温材料。

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补充要点

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补充要点

附件:
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补充要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 1 -
编制说明
一、补充技术共32项,分为建筑(规划、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景观专业,其中建筑专业(规划、建筑)20项,结构专业4项,暖通专业2项,给排水专业2项,电气专业0项,景观专业4项。

二、32项补充技术中有28项按现行国家及自治区建筑工程节能设计标准、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即可满足,无增量成本,但应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要求的评价指标在设计中进行表述;其他4项是在上述技术要求基础上必须增加的设计内容,将发生相对较低的增量成本。

- 2 -
表一建筑专业(规划、建筑共20项)
- 3 -
续表一建筑专业
- 4 -
表二结构专业(共4项)
表三暖通专业(共2项)
表四给排水专业(共2项)
- 5 -
表五电气专业(共0项)
表六景观专业(共4项)
- 6 -。

节能计算书(建筑)

节能计算书(建筑)

建筑节能计算文件◇◇◇◇◇◇◇(项目名称)×××××(归档号)建筑专业主持人:(设计总负责人)审定人:校审人:计算人:×××××(设计单位名称)××年×月×日注:1、审定人和计算人不能为同一人2、封面应盖设计单位出图章及节能章(居住建筑)目录一、体形系数计算书(页)二、各朝向窗墙比计算书(页)三、设计建筑屋顶和外墙保温做法表(表A-1)(页)四、总体热工性能直接判定表(表A-2)(页)注:1、如屋顶和外墙保温采用非推荐做法,在二、三项之间应增加围护结构热工计算书2、当设计建筑物外窗窗墙比大于《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1-602-2006)表5.3.1-1的规定值,或外窗的传热系数大于表5.2.2的限值时,应以‘参照建筑对比法计算表’(表A-3)取代‘总体热工性能直接判定表’(表A-2)。

3、体形系数和各朝向窗墙比计算应有计算过程。

目录一、体形系数计算书(页)二、各朝向窗(包括透明幕墙)窗墙比和总窗墙比计算书(页)三、屋顶透明部分面积计算书(页)四、甲类建筑热工性能判断表(附录D-1)(页)五、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做法表(附录D-4)(页)注:1、如屋顶和外墙保温采用非推荐做法,在三、四项之间应增加围护结构热工计算书。

2、体形系数和各朝向窗墙比、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计算应有计算过程。

目录一、体形系数计算书(页)二、各朝向窗(包括透明幕墙)窗墙比计算书(页)三、屋顶透明部分面积计算书(页)四、乙类建筑热工性能判断表(附录D-2)(页)五、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做法表(附录D-4)(页)注:1、如屋顶和外墙保温采用非推荐做法,在三、四项之间应增加围护结构热工计算书。

2、当设计建筑物各朝向窗墙比和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1-621-2005)第3.1.5.1条和3.1.6.2条的规定值,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大于表3.2.2-2的限值时,应以‘乙类建筑热工性能权衡判断计算表’(附录D-3)取代‘乙类建筑热工性能判断表’(附录D-2)。

GB50176—201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热工设计参数及有关规定在蒸压加气混凝土节能建筑热工设

GB50176—201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热工设计参数及有关规定在蒸压加气混凝土节能建筑热工设

0 引言多年来,影响蒸压加气混凝土及其围护结构和保温隔热层的热工性能的主要计算参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计算值,应如何选用,始终令人纠结。

原因在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规定质量含水率为6%(通常被认为是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平衡含水率)条件下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值作为蒸压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计算值,而《蒸压加气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规程》(JGJ/T 17—2008)规定的是在体积含水率为3%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值作为蒸压加气混凝土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计算值(即JGJ/T 17—2008中所说的理论计算值)。

两者由于所要求的条件不同,规定的计算值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干密度为500kg/m 3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两者相差悬殊,且后者所规定的导热系数理论计算值存在诸多令人质疑之处,难以保证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做围护结构或保温层的节能建筑的热工设计质量。

新修订的《民用建筑热工设50176—2016)与原50176—93)相比,对建筑保温材料(混凝土)近、安全可靠,包括蒸压加气混凝土)系数发生变化的情况,候分区的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数,得保温材料导热系数(蓄热系数)本文将借鉴GB 50176—2016系数的修正系数的规定,法,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GB 50176—计规范》应用的探讨李庆繁1,高连玉2(1.全国砌体结构委员会,辽宁抚顺113008;2.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 要:本文首先就GB 50176—93规定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计算参数和JGJ/T 17—2008加气混凝土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计算值和设计值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解读GB 50176—2016热工设计计算参数,给出了保温材料导热系数计算值。

其三,参考德国和国际标准,数的修正系数,并通过计算给了蒸压加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计算值,值,给出了不同气候分区不同厚度的B05、B06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单一材料外墙热工性能指标,混凝土围护结构构造设计应符合GB 50176—2016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讨论。

沪建交【2008】828号

沪建交【2008】828号

沪建交〔2008〕828号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民用建筑设备专业节能设计技术管理的通知各区(县)建设交通委(建委、建设局),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本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加快提高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设计质量,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管理的通知》(沪建交〔2006〕765号)的贯彻执行,我委配套制定了民用建筑设备专业(暖通和电气)的节能设计技术管理要求,现将有关规定通知如下:一、暖通空调专业(一)施工图设计说明要求暖通空调专业施工图设计说明应当编制节能设计专篇,其内容包括:1、建筑物总冷(热)负荷计算值和单位建筑面积冷(热)负荷指标。

2、采暖空调室内外设计参数,冷(热)源形式及其设备配置(规格、数量),冷(热)媒参数。

(当本条在设计说明的其他章节中已有表述的,应当说明其所在章节)3、主要冷(热)源设备,包括冷(温)水机组、热泵机组、锅炉、单元式空调机等的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和热效率等。

4、集中热水采暖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和空调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

5、对采用集中采暖或者空调的每栋民用建筑、冷热源站房、需要独立计费的使用单元等,应当说明其用水、电、燃气、燃油和其他能源消耗的分系统、分项计量措施。

6、室温控制与显示、系统监控等自动控制节能设计措施。

7、水管和风管绝热层材料的热工参数,如导热系数、厚度和热阻等。

8、能量回收、再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等措施。

9、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利用的装机容量和技术措施。

10、其他有利于节能运行管理的技术措施。

(二)施工图阶段采暖空调冷(热)负荷计算要求1、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的详细计算。

2、负荷计算应当采用国家正式出版刊物中的计算方法,并在计算书中说明其来源、出版日期等。

3、计算采用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应当依据建筑专业设计的实际参数取值。

4、负荷计算的打印文件中应当包括:原始输入数据(围护结构热工参数、人员密度、人均新风量、照明、用电设备指标等)、每个房间的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结果及汇总表。

绿色建筑评价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二0一五年七月前言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 (以下简称《标准》)已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自2015 年1 月1 日起实施。

为了适应当前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指导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在该标准修订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标准》修订组专家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相关课题的承担单位,同时启动了原《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的修订工作,并于2015 年2 月通过了专家审查。

《技术细则》依据新《标准》进行修订编制,并与其配合使用,为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提供更为具体的技术指导。

《技术细则》章节编排也与《标准》基本对应。

《技术细则》第1 3 章,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关术语、评价对象、评价阶段、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文件要求等作了阐释;第4 ~11 章,对《标准》评价技术条文逐条给出【条文说明扩展】和【具体评价方式1【条文说明扩展】主要是对标准正文技术内容的细化以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原则上不重复《标准》条文说明内容。

E具体评价方式】主要是对评价工作要求的细化,包括适用的评价阶段,条文说明中所列各点评价方式的具体操作形式及相应的材料文件名称、内容和格式要求等,是对定性条文判定或评分原则、对定量条文计算方法或工具的补充说明,明确评价时的审查要点和注意事项等;附录给出了评价中方便查阅参考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及分值总览、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空调系统冷源机组能效指标等。

《技术细则》的编制工作还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重点标准规范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专家的大力支持。

各地在《技术细则》的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总结经验,将意见建议反馈给我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标准规范处(士也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邮编:100013;E-mail:),以便修订完善。

建筑热工计算的补充说明热工计算方法补充说明1凸窗在热工

建筑热工计算的补充说明热工计算方法补充说明1凸窗在热工

建筑热工计算的补充说明一、热工计算方法补充说明6-016-013 朝向窗墙面积比M 11) 地下室为非采暖空间时,±0.00以下的建筑物垂直外立面不参与计算。

2) 地下室为采暖空间时,±0.00以下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建筑物垂直外立面参与计算(包括:±0.00至室外地平、至窗井底部、至下沉庭院地平的外墙和门窗)。

4 建筑物体形系数S1) 没有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地下室为非采暖空间时,建筑物外表面积及其所包围的空间从首层地面(±0.00)算起,±0.00以下不参与计算。

2) 有地下室且地下室为采暖空间时(1)参与计算的建筑物外表面积F Σ,为地上和地下所有与大气接触的围护结构外表面积的总和(其中凸窗和封闭式阳台计算方法见上述1、2)。

(2)参与计算的建筑物体积0V ,为±0.00以上体积上V 和±0.00以下计算体积’下V 两部分之和。

(3)±0.00以下计算体积’下V 按下式确定:下下’下’下V f f V 式中:’下f ——±0.00以下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垂直外立面面积(包括:±0.00至室外地平、至窗井底部、至下沉庭院地平的外立面);下f ——±0.00以下垂直外立面总面积(包括与室外空气接触和与土壤接触的外立面);下V ——±0.00以下下f 包围的总体积。

5 当建筑物各部分层数不统一(阶梯式错层)时,该建筑热工参数限值可按面积所占比例最大部分的层数统一确定取值。

6 采用附录权衡判断表B.1.3.-2进行温差传热量计算时, 楼梯间和封闭外走廊的屋面、地面(或楼板)不单独计算,简化为与户内部分统一计算,即室内外温差均为17.9℃。

二、其他补充说明和更正1《标准》表3.2.2注释和3.2.12-4:变形缝除要求缝隙两边填充深度不小于300mm的保温材料外,顶部水平方向也应向下填充深度不小于300mm的保温材料。

大体积混凝土热工计算书

大体积混凝土热工计算书

大体积混凝土热工计算书大体积混凝土是指体积较大,一般厚度大于3米,体积大于1000立方米的混凝土结构。

大体积混凝土在工程中应用广泛,如桥梁基础、高层建筑基础等。

大体积混凝土与其他混凝土相比,具有结构厚、体积大、钢筋密集等特点,因此其施工过程中的热工计算尤为重要。

本计算书将根据相关规范和理论,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热工问题进行计算和分析。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201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201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2016)混凝土材料:采用C30混凝土,密度为2400kg/m³,比热容为92kJ/(kg·℃),导热系数为33W/(m·℃)。

钢筋材料:采用HRB400钢筋,密度为7850kg/m³,比热容为5kJ/(kg·℃),导热系数为80W/(m·℃)。

施工环境:考虑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为25℃,环境温度为20℃。

体积表面系数计算:根据混凝土立方体尺寸,计算立方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即体积表面系数。

混凝土内部温度计算:根据混凝土材料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结合环境温度和浇筑温度,计算混凝土内部温度。

表面温度计算:根据混凝土表面与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计算表面温度。

温度应力计算:根据混凝土内部温度和表面温度之差,计算温度应力。

体积表面系数计算结果:根据计算,该大体积混凝土的体积表面系数为85。

该系数较大,说明混凝土表面积较大,散热较快。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水冷却、表面保温等,以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

混凝土内部温度计算结果:根据计算,该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最高可达35℃。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较大,热量传递至表面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内部温度较高。

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分层浇筑、控制水泥用量等,以降低内部温度。

表面温度计算结果:根据计算,该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为24℃。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积较大,与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较为明显。

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书

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书

1.计算概述.项目概况.分析目的.计算依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GB50176-93;《夏热冬冷地域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20);《绿色建筑评判标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判技术细那么》;《绿色建筑评判技术细那么补充说明》(计划设计部份);《绿色建筑设计自评估报告(居住建筑)》。

2.构造说明.屋面构造屋面构造类型(由外至内):第1层:C20细石混凝土,厚度50 mm第2层:水泥砂浆,厚度20 mm第3层:LINS无机不燃保温系统,厚度90 mm第4层:卷材防水层,厚度1mm第5层:加气泡沫混凝土1,厚度20 mm第6层:水泥砂浆,厚度20 mm第7层:钢筋混凝土,厚度120 mm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 =表1 屋面类型传热阻值.外墙构造外墙主体部份构造类型(由外至内):第1层:LINS无机不燃保温系统,厚度30 mm 第2层:水泥砂浆,厚度20 mm第3层:蒸压加气砼,厚度200 mm第4层:石灰、砂、砂浆,厚度20 mm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表2外墙主体部份类型传热阻值3.计算分析3 1.高层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计算知足《绿色建筑评判标准》G B/T50378-2006第条一样项规定: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知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GB50176的要求。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GB50176-93第条规定:屋顶和东、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应知足隔热设计标准的要求。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GB50176-93第条规定:在房间自然通风情形下,建筑物的屋顶和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应知足下式要求:θ<式中Θ——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0C),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附录二中(八)的规定计算;——夏日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0C),应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附录三附表采纳。

东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计算在自然通风条件下,非通风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按附录式(附计算):θimax = θ̅i+(A tsaυ0+A ti υi) β1)内表面平均温度其中内表面平均温度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附录式(附计算):θ̅i=t̅t+t sa−t̅t R0αit i—室内计算温度平均值(0C);t i=t e+(1)室内计算温度平均值:t i=t e+=+=340C其中,t e——室外计算湿度平均值(0C),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附录三附表采纳芜湖市数据,取值为;(2)室外综合温度平均值t sa依照附录式(附计算)t sa=t e+ρIαe =+0.05×155.119=其中,I——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照度平均值,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附录三附表采纳芜湖市(参考南京市)W(E)日夜平均 W/m2;αe——外表面换热系数,取W/;内表面域高温度计算村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表2取; (3)东向外墙的传热阻:Ro =内表面换热系数:αi =(m 2 .K) 可计算出内表面平均温度:θ̅i =t ̅t +t sa −t ̅t R 0αi=34+36.58−341.39×8.7=2)相位差修正系数β (1)A te 与A ts 比值其中,A te ——室外空气温度波幅(0C),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附录 三附表采纳芜湖市数据,取值为; A ts ——太阳辐射当量温度波幅(0C):A ts =ρ(t ttt −I )αe=0.50×(650−155.1)19=其中,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按表2取 ;I max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照度最大值,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 附录三附表采纳芜湖市(参考南京市)W(E)16时值650 W /m 2; I——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阳辐射照度平均值,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 附录三附表采纳芜湖市(参考南京市)W(E)日夜平均值 W/m 2;αe——外表面换热系数,取 W/;依照以上结果,取A ts与A te中较大值为分子,依照Ats Ate⁄的比值计算结果为。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Code for therm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自2017年4月1日起实施GB 50176-2016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4.建筑热工设计原则;5.围护结构保温设计;6.围护结构隔热设计;7.围护结构防潮设计;8.自然通风设计;9.建筑遮阳设计。

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细化了热工设计分区;2.细分了保温、隔热设计要求;3.修改了热桥、隔热计算方法;4.增加了透光围护结构、自然通风、遮阳设计的内容;5.补充了热工设计计算参数。

1 总则1.0.1 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筑,以及简易的临时性建筑。

1.0.3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建筑热工 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研究建筑室外气候通过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室内外热湿作用对围护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室内热环境方法的学科。

2.1.2 围护结构 building envelope分隔建筑室内与室外,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部件。

2.1.3 热桥 thermal bridge围护结构中热流强度显著增大的部位。

2.1.4 围护结构单元 building envelope unit围护结构的典型组成部分,由围护结构平壁及其周边梁、柱等节点共同组成。

2.1.5 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在稳态条件和单位温差作用下,通过单位厚度、单位面积匀质材料的热流量。

建筑节能设计答疑

建筑节能设计答疑

第一章建筑节能1.1 体形系数1.夏热冬冷地区的一栋三层住宅,如果其体型系数为0.38,既体型系数满足《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71-2008中的6-11层的要求,有关其外墙、屋面、外窗的相关指标是否可按6-11层来执行,而不按三层?答:这个问题反映了提问者思考很深入,很能动脑筋,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清楚反映所提问题的内容,列表如下:注:⑴假设D≥3时的数值;⑵外墙均为北墙的数值;⑶外窗均为北窗的数值。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省标准高于国家标准,省标的2008版对低层建筑的体形系数给予放宽,是因为省标的2001版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反映:该类低层居住建筑一般均为别墅,双拼别墅或联排别墅等等,体形系数限制过死,就会妨碍建筑师的创作,不能充分反映每个不同楼盘的特点,也缺少个性,所以在2008版的编制过程中吸取了这个意见,把体形系数作了放宽,这也意味着体形会复杂多变化,这样与室外接触的墙体就会多一些,自然其热交换同样增加,所以要提高屋面外墙、外窗的要求,以便弥补因体形复杂而造成的热损失。

该问题提出体形系数满足6-11层时,能否按6-11层的条件来执行规范,这个问题的回答应是不可以的,2008版节能标准中明确以不同层次来选择其适应的外围护结构的传热阻或传热系数,而不是以体形系数来选择,层数与体形系数不能简单地来等同,标准制定时还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最后制定出这标准,这个问题可以向“标准”编制组反映,修订时给予恰当的考虑和吸纳。

2.关于建筑层数的界定:如建筑设计中为5+1或者11+1层的住宅,建好模型后软件直接按照6层或者12层计算,这应该如何界定?(涉及到体形系数的界定)?答:关于层数的界定是建筑专业中解决不同性质问题时的规定,如顶部跃层在建筑防火规范中是认可不计入层数,因为这跃层户在下层还有使用空间,上、下为一家,其火灾时逃生就以下层为计算依据,所以18层的高层建筑,当顶层设计为跃层户型,通常以(18+1)层来表达,并且计为18层来考虑执行防火规范,同样这幢在达计算其日照时就不能按18层来考虑,要把(18+1)层其上部的跃层计入层数,按此高度来计算日照间距,因为这(18+1)层是存在的实体,它会挡住太阳,使其后建筑晒不到太阳,也就没有日照,所以这种情况在计算日照,决定前、后幢之间的距离时必须按实际高度来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热工计算的补充说明一、热工计算方法补充说明
3 朝向窗墙面积比M 1
1) 地下室为非采暖空间时,±0.00以下的建筑物垂直外立面不参与计算。

2) 地下室为采暖空间时,±0.00以下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建筑物垂直外立面参与计算(包括:±0.00至室外地平、至窗井底部、至下沉庭院地平的外墙和门
窗)。

4 建筑物体形系数S
1) 没有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地下室为非采暖空间时,建筑物外表面积及其所包围的空间从首层地面(±0.00)算起,±0.00以下不参与计算。

2) 有地下室且地下室为采暖空间时
(1)参与计算的建筑物外表面积F Σ,为地上和地下所有与大气接触的围护结构外表面积的总和(其中凸窗和封闭式阳台计算方法见上述1、2)。

(2)参与计算的建筑物体积0V ,为±0.00以上体积上V 和±0.00以下计算体积’
下V 两部分之和。

(3)±0.00以下计算体积’下V 按下式确定:




’下
V f f V 式中:’
下f ——±0.00以下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垂直外立面面积(包括:±0.00至室外地平、至窗井底部、至下沉庭院地平的外立面);

f ——±0.00以下垂直外立面总面积(包括与室外空气接触和与土壤接触的外立面);

V ——±0.00以下

f 包围的总体积。

5 当建筑物各部分层数不统一(阶梯式错层)时,该建筑热工参数限值可按面积所占比例最大部分的层数统一确定取值。

6 采用附录权衡判断表B.1.3.-2进行温差传热量计算时, 楼梯间和封闭外走廊的屋面、地面(或楼板)不单独计算,简化为与户内部分统一计算,即室内外温差均为17.9℃。

二、其他补充说明和更正
1《标准》表3.2.2注释和3.2.12-4:变形缝除要求缝隙两边填充深度不小于300mm的保温材料外,顶部水平方向也应向下填充深度不小于300mm的保温材料。

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不应大于0.045(W/(m·K))。

2《标准》3.2.11:外窗的“实际可开启面积”应按窗扇开启投影面积确定,详见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1.7条条文说明。

3《标准》4.1.8条,冬季供热设计工况下,空气源热泵机组运行性能系数不满足规定数值时,“不宜采用”应改为“不应采用”。

说明:与2012年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一致。

4附录表B.2.2有无热计量装置的判断中,“锅炉房出口、热力站换热器的二次水出口”改为“锅炉房出口、热力站换热器的一次水出口”。

根据是国家行业标准《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

5附录表C.0.1的注1“当凸窗所占外窗总面积大于等于30%时”,外窗总面积是指各个朝向的外窗面积之和。

6附录表D.0.1中西向的垂直式b,“0.54”应为“-0.54”。

三、对建筑热工权衡判断的更正和补充规定
1《标准》表3.2.2:“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隔墙”和“户门”K值不参与权衡判断计算,因此这两项K值不能突破。

2不满足《标准》表3.2.2中外墙、屋面、外窗等的传热系数限值时,可用建筑物耗热量指标为判据,进行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但平均传热系数K最大值不得超过下表规定的数值:
K值是参考06版标准的相应规定确定的。

2 外窗、阳台门窗不能突破最大K值是根据科研项目《北京市十二五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参考国家行标《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中门窗K值确定的。

3《标准》3.3.5条公式(3.3.5-1)和(3.3.5-2)修改如下(下划线为修改数值):
C mci = 0.87×0.45×SC=0.39 SC (3.3.5-2)
C‘mci = (0.87×0.45×SC W) ×(0.87×SCN)=0.34 SC W SC N (3.3.5-3)
说明:《标准》原0.7的“折减系数”由0.7改为0.45,减少了建筑物耗热量指标中外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得热量,其原因如下:1根据暖通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标准,冬季供暖各类围护结构传热量一般采用温差传热的基本计算式计算,并考虑太阳辐射得热量的影响,对温差传热量进行修正:(1)供暖负荷计算时采用朝向附加(附减)的方法考虑各朝向太阳辐射得热量的影响。

(2)在国家行标《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之前的相关节能标准均采用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εi体现各朝向太阳辐射得热量的影响,例如北京市2006年版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南向外窗εi定为0.18,使南向外窗的耗热量综合值很小;但不论εi取值多少总归为正值,即一般情况下外窗应为耗热构件。

2国家行标《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修改了计算方法,对透明外窗太阳辐射得热量进行单独计算。

针对该标准的外窗传热系数限值,推算出考虑污垢和天气阴晴因素的“折减系数”为0.7时,一般外窗不会成为得热构件,为耗热构件。

3北京市2012年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编制过程中采用了国家行标的计算方法和数据。

但本版标准外窗传热系数比现行行标大大降低,“折减系数”如果采用0.7,很多外窗(主要是南向)辐射得热量大于温差传热量,出现了南向外窗均为得热构件的不合理现象。

另外考虑到北京地区的气象条件,污垢影响较大,则对部分工程进行了计算分析,将“折减系数”调整为0.45,避免了工程中大量采用的K=1.8或2.0的外窗出现辐射得热量大于温差传热量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