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合集下载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1、硫磺:酸、温、有毒.功能主治:壮阳,杀虫。

治阳痿。

虚寒.泻痢,大便冷秘。

外用治疥癣.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3克.外用适量.2、制川乌: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

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用法用量:内服1—3克,外用适量.3、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4、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外用适量.5、吴茱萸: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克,外用适量.6、细辛: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

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入丸散0。

5—1克,外用适量.8、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2.4——4.5克9、冰片:辛、苦、凉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0、雷公藤:苦、大毒。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

因主要毒素含于皮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

用法与用量:12克为宜。

(30—60)克即可使人中毒死亡。

选方:(1):治风湿性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老鹳草味辛、苦,性平;归肝、肾、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泄泻,痢疾,疮疡。

内服: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用。

2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内服:煎服,6-15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慎用。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3木通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的功效。

主要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口舌生疮、心烦尿赤、经闭乳少、喉痹咽痛、湿热痹痛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饮食禁忌:1、忌食油腻生湿之物。

2、忌食酸辣刺激性食物,如烈酒、原醋辣椒、酸味水果李、杏等。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4荠菜味甘、淡,性凉;归肝、脾、膀胱经具有利水消肿,明目,止血的功效。

主治水肿证、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血热出血、淋证、崩漏等。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点眼。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5臭梧桐味辛、苦、甘,性凉;归肝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平肝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风疹,湿疮,头痛眩晕。

内服: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

外用:适量。

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注意事项: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6荷叶味苦,性平。

归肝、脾、胃经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

3~10g。

荷叶炭3~6g。

注意事项:《本草从新》:“升散消耗,虚者禁之。

”7生铁味辛,性凉;归肝、心经具有平肝镇惊的功效。

主治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所致癫狂,热病痰内服:煎服,30-60g。

或入丸、散剂。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肝虚及中焦虚寒者慎用。

落壅发狂,头痛;易惊善怒,失眠,疮疡肿毒,关节酸痛或扭伤疼痛等。

常用中药配伍用量表参考

常用中药配伍用量表参考

常用中药配伍用量表参考补血基础方: 黄耆25g、当归10g、大枣30g;补脾基础方: 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冠心病基方: 薤白10g、瓜蒌皮10g、川芎8g、丹参25g;疏肝基础方: 柴胡10g、白芍药15g、炒枳壳10g、甘草6g;定踹基础方: 炙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胃炎基础方: 黄连6g、蒲公英20g、威灵仙10g;排石基础方: 金钱草30g、炙大黄8g、车前草30g;降酶基础方: 垂盆草30g、马鞭草30g、茵陈20g;降糖基础方: 天花粉30g、黄连10g、鬼箭羽10g;肠炎基础方: 黄连6g、木香6g、白芍药15g;解毒基础方: 金银花30g、连翘20g、甘草6g;滋阴基础方: 生地黄15g、麦冬15g、玄参15g;化湿开胃方: 炙半夏10g、化橘红15g、茯苓15g、甘草5g; 活血化瘀方: 当归10g、川芎6g、赤芍15g、红花10g、桃仁10g;通络止痛方: 全虫6g、蜈蚣1对、僵蚕10g;温经散寒方: 制川乌6g、草乌6g、细辛6g、威灵仙15g。

除了上述的一些基础方外,还有一些必用的药物:涉及头疼,必用川芎;涉及疼痛,必用元胡;涉及气虚,必用黄芪;涉及虚脱,必用人参;涉及血虚,必用阿胶;涉及出血,必用三七;涉及气郁,必用香附; 涉及便秘,必用大黄; 涉及肝郁,必用柴胡; 涉及热毒,必用二花; 涉及阳虚,必用附子; 涉及热病,必用犀角; 涉及妇科,必用当归; 涉及外感,必用荆芥; 涉及失眠,必用枣仁; 涉及郁证,必用合欢; 涉及面瘫,必用白附; 涉及腿病,必用牛膝;涉及头病,必用天麻; 涉及阳痿,必用羊藿; 涉及阴虚,必用麦冬; 涉及咳嗽,必用杏仁; 涉及呕吐,必用半夏; 涉及中毒,必用绿豆; 涉及诸风,必用防风; 涉及白发,必用首乌; 涉及风湿,必用灵仙; 涉及骨病,必用川断; 涉及咽喉,必用桔梗; 涉及失音,必用大海; 涉及腰痛,必用杜仲;涉及尿石,必用金钱; 涉及虚热,必用青蒿; 涉及牙疼,必用细辛; 涉及黄疸,必用茵陈; 涉及闭经,必用益母; 涉及淋症,必用车前; 涉及鼻塞,必用辛夷; 涉及乳少,必用山甲; 涉及目赤,必用栀子; 涉及目昏,必用青葙; 涉及鸡眼,必用鸦胆; 涉及呃逆,必用柿蒂;涉及疝气,必用橘核; 涉及胀满,必用槟榔; 涉及汗症,必用浮麦; 涉及阴痒,必用蛇床; 涉及痰厥,必用皂荚; 涉及遗尿,必用桑蛸; 涉及疮疡,必用麝香; 涉及白斑,必用陀僧; 涉及疥疮,必用硫磺; 涉及蛇疮,必用雄黄; 涉及不孕,必用石英; 涉及耳鸣,必用磁石; 涉及痰多,必用竹沥;涉及癌症,必用蛇草。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功能主治1. 用法•内服:煎汤、蒸煮、泡水、煮粥等。

•外用:研粉、浸泡、膏敷、贴敷等。

2. 用量•干草药一般为3-12克,大剂量用量可适当增加。

•鲜草药一般为15-60克。

•个别草药特殊使用或禁忌用量需要遵医嘱。

3. 功能中草药具有多种功能,下面列举了其中几种常见的功能:•温阳壮阳:鹿茸、淫羊藿、菟丝子等中草药具有温阳壮阳的功能,适用于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

•清热解毒:黄连、金银花、连翘等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适用于热毒疮疡、口疮咽炎等症状。

•补气养血: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的功能,适用于贫血、气血不足的症状。

•活血化瘀: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适用于瘀血引起的各种疼痛、淤血症状。

•利水通淋:茯苓、车前草、猪苓等中草药具有利水通淋的功能,适用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

4. 主治中草药在不同的植物种类中有不同的主治功能,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主治功能:•解表发散:薄荷、荆芥、石膏等中草药具有解表发散的主治功能,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

•散寒温经:生姜、桂皮、细辛等中草药具有散寒温经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寒性腹痛、寒痹等症状。

•清宣利咽:紫苏叶、薄荷叶、桔梗等中草药具有清宣利咽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健脾和胃:白术、陈皮、党参等中草药具有健脾和胃的主治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安神助眠:黄连、玄参、酸枣仁等中草药具有安神助眠的主治功能,适用于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症状。

以上仅为中草药的部分用法、用量、功能和主治的简要介绍,在实际使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方法和剂量,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草药。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中药用法用量整理

中药用法用量整理
白蔹 四季青
绿豆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水牛角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火麻仁 郁李仁 松子仁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商陆 牵牛子 巴豆霜
千金子
独活 威灵仙 徐长卿
1~3g,宜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煎服,5~10g。清热解毒、驱虫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煎服,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制膏外涂。 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煎服,5~10g。外用适量。 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煎服,15~60g。外用适量。
煎服,6~15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涂,或鲜品捣敷。
煎服,5~10g。外用适量。 煎服,9~15g;也可制成酒剂用。 煎服,3~10g。 煎服,5~10g。 煎服,9~15g。外用适量。
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痈肿疮毒宜生用。
煎服,5~15g;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研末服, 每次3g。外用适量。 煎服,5~15g;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煎服,6~12g。 煎服,1~3g,先煎。外用适量,研粉或捣烂敷;或制成酊剂、软膏涂擦。 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外用适量。 煎服,5~12g。外用适量。 煎服,5~10g;或酒浸、入丸散服。 煎服,9~15g。 煎服,6~12g。 煎服,5~10g;或酒浸服。 煎服,6~12g。外用适量。 煎服,3~10g。 煎服,3~10g。 煎服,3~9g。 煎服,3~10g。 煎服,3~6g,后下。 煎服,3~6g,后下。 煎服,3~6g。 煎服,3~6g。 煎服,10~15g。 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煎服,6~12g。 煎服,6~10g。 煎服,9~30g。 煎服,15~30g。鲜品加倍。 煎服,15~30g。 煎服,3~6g。 煎服,10~15g。 煎服,9~15g,宜包煎。 煎服,10~20g;滑石块先煎,滑石粉包煎。外用适量。 煎服,3~6g。 煎服,3~5g。 煎服,9~15g。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煎服,6~15g,包煎。 煎服,6~12g。 煎服,3~9g。 煎服,1~3g。 煎服,9~15g。 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煎服,15~60g。 煎服,9~15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煎服,15~30g。外用适量。

常用中药需知安全用量

常用中药需知安全用量

龙源期刊网
常用中药需知安全用量
作者:
来源:《华声文萃》2018年第08期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

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

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三粒,以防中毒。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

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

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内膜不正常。

每日用量为10~15克。

枸杞子:味甘、性平,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的作用。

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可以適当吃点,但脾胃有湿、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

每日用量为5~15克。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

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

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

每日用量为3~10克。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

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

每日用量为9~30克。

(摘自《长寿养生报》)。

各种常用中药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各种常用中药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北沙参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g玉竹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6~12g莲子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 6~15g百合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然。

用法用量: 6~12g芡实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 9~15g薏苡仁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 9~30g山药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只,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15~30g红枣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 6~15g枸杞子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聪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 6~12g龙眼肉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用于气血缺少,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 9 ~15g党参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衰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9~30g当归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痈疽疮疡。

酒当归活血通经。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害。

赤小豆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 9 ~30g。

外用适当,研末调敷菊花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常见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

常见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

孕妇及体虚者忌用。
散用。
42
110123
土槿皮: 辛温有毒
肺脾经 。 小毒 杀虫止痒。
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 擦,或研末涂患处
只供外用,不宜内服
20
110559
21
110334
冰片
辛、苦、 凉
心,脾,肺经
麻黄
辛,微 苦,温
肺,膀胱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毒 无毒
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 内服,入丸、散,0.5-
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 -1分(1分等于0.3克)
炉甘石 甘,平
备注:空白内容为门店不经营品种或暂时无库存
肝,胃经。
无毒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10--15克,冲入药汁内 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 适量
孕妇及浦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
无毒 无毒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
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 调服或化水洗患处,内 体虚胃弱及无湿热痰火者忌用
血,止泻,化痰
内服多入丸散,0.03-- 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应严 0内.0服6克0.。2-外-0用.6适克量,,宜研入 格外掌感握及剂痰量热,咳体喘弱,忌青用光,眼孕,妇高 丸,散剂,做卷烟吸, 血压,心动过速禁用,孕妇, 一日量不超过1.5克, 体弱者慎用。
13
蟾酥 辛温有毒
心经。
大毒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大毒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 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 痛,麻醉止 痛,一般用制草乌。
内服1.5--3克,外用适 量,生品勿内服。
宜忌
3
110332
制天南星
苦、辛、 温,有毒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用量标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用量标准:
1. 质地较轻的花类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用量通常在10-30克之间。

2. 木质类药物,如桂枝、桑枝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3. 毒性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用量通常在3-10克之间,需要经过炮制和煎煮,以降低毒性。

4.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鹿茸等,用量通常在5-15克之间。

5. 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黄连、黄芩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6. 利水渗湿类药物,如茯苓、泽泻等,用量通常在15-30克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量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际使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用量,并在煎煮时进行适当的加减。

此外,中药的用量标准也会受到地域、季节、药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中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归心、肝、胆、小肠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黄疸,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

内服:煎服,15-30g。

鲜品25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2大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吐衄、咯血、崩漏等血热出血证,肠痈、肺痈等火热毒盛的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

外用:捣敷。

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脾胃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3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含漱;研末调敷。

1、中药配伍禁忌:杏仁为使;畏款冬、雌黄、附子、防风、麻仁;恶瓜蒌。

2、饮食禁忌:得盐良,可同用;畏凉水,忌同食。

少食寒凉生冷之物。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孕妇慎服。

4红豆蔻辛,温。

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3~6g。

注意事项:《本草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5山萘温;辛;归胃经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禁忌: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6沙棘味甘、酸,性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咳嗽痰多,瘀血证。

内服:煎服,3-9g。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7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内服:煎服,6-10g。

清热化痰宜生用,清胃止呕宜姜汁炙。

注意事项: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常用中药用法和剂量(表格文件)

常用中药用法和剂量(表格文件)

解表药 发散 风热药
药名
药味
薄荷 辛、凉
牛蒡子 辛、苦、寒 蝉蜕 甘、寒 桑叶 甘、苦、寒
归经 归肺、肝经
归肺、胃经 归肺、肝经 归肺、肝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 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 胁痛
煎服,3~6g,后下
辛、平
归肝、大肠经
苦、寒
归肝、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风热外感,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痈肿疔毒,乳痈内痛,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疔疮肿毒,乳痈肠痈,毒蛇咬伤
煎服 , 4.5~9g。 杀虫 及 清 热 解 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 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煎 服 , 15~30g 。 外 用 鲜 品 适 量,捣烂敷患处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 煎服 , 6~9g。 煎 剂易 致呕 吐,
喉肿痛,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温疹瘙痒,痈肿 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
疮毒,蛇虫咬伤
量。
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煎服,9~15g,鲜品30~60g。外 用适量
归心、胃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归肝、胆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归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帯,明目
归心、肝、胃、大 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归脾、胃、膀胱经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归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止痛,杀虫
归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中药的用量标准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

1. 当归(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当归能够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一般情况下,当归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水泡服或煮汤饮用。

2. 人参(Panax ginseng)人参是一种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免疫力的中药。

对于体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人参是一个有效的药物选择。

一般情况下,人参的用量为3-9克,可以煎煮成汤或用来炖煮。

3. 陈皮(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陈皮是一种具有健胃、理气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消化不良和胃脘胀满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陈皮的用量为3-10克,可以入药方中煮汤或泡茶饮用。

4.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感冒、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黄芩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5.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丹参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6. 白芍(Paeonia lactiflora)白芍是一种具有补血、调经、止痛作用的中药,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白芍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7.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何首乌是一种具有补肾益精、黑发的中药,常用于肾虚、脱发等问题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何首乌的用量为10-30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不同的中药对应的用量会有所不同,具体的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方来确定。

1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用量标准是指中药使用的推荐剂量范围。

中药用量的确定与中药的性能特点、理论依据、临床实践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

1.芍药: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2.陈皮: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3.当归: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4.甘草: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5.白术: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6.枸杞子: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7.黄芪: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8.党参: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9.人参:每次3-15克,一日1-3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0.三七: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1.黄连: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12.茯苓: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3.防风: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14.白芍: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5.当归尾: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以上为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儿童、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群使用时要慎重。

另外,中药的剂量还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剂量不可任意增加,超出合理用量可能导致中毒或副作用。

同时,中药的用量还需要根据煎煮方法的不同进行调整,如煮多久、加热强度、煎煮次数等都会影响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总之,中药的用量标准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切勿盲目增减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

常见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
门店常见毒性药品及用法用量
序号
1
编码
110198
品名
性味
归经
毒性 大小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宜忌
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 内服 1.5 一 3 克,外用 制川乌 辛热、有毒 心,肝,脾,肾经 大毒 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 适量。 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 辛、苦、 制草乌 热 , 有 大 毒 苦、辛、 温,有毒 心,脾,肾经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 内服1.5--3克,外用适 大毒 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 量,生品勿内服。 痛,麻醉止 痛,一般用制草乌。
39
110292
马兜铃
肺,大肠经
40
常山
苦,辛, 肺,心,肝经。 寒有毒
煎服 3--10 克。外用适 量 , 煎汤熏洗。一般生 小毒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逝 。 用,肺虚久咳者用蜜炙 。 煎服4.5--9克,涌吐可 生用,截疟宜酒制用。 小毒 涌吐痰诞,截疟。 治疟宜在病发作前半天 或 2 小时服用,并配伍 陈皮,半夏等减轻其呕
18
110613
硼砂
甘,咸, 凉 酸、温、 有毒
肺,胃经。
大毒 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25
110664
硫磺
肝,大肠经
小毒
壮 阳 , 杀 虫 。 治 阳 痿 。 虚 寒 。 泻 内服研末,0.5—3克。 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 外用适量。
26
110107
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 辛、苦、 内服3---15克,外用适 黑附片 大 热 , 有 心,肝,脾,肾经 小毒 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 量 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 毒 毒,风寒湿痹。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 辛 , 苦 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 内服 1 一 5 克,外用适 吴茱萸 肝,脾,胃,肾经 小毒 温,有毒 胀痛,脚气 , 疝气,口疮,溃疡, 量。 齿痛,湿疹,。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通鼻。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 内服 1 一 3 克,入丸散 小毒 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有头痛,呕 0.5—1克,外用适量。 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 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煎服, 5--15 克。研末 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 服用,1--2克。外用, 小毒 止血。 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 调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藥用法用量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

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

40克以上調節血壓の動態平衡.在王清任の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滯。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の功能,我の經驗是用3-6克)。

白術——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の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川芎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曆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

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

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の用量,則療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

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の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の調節作用。

川芎引經少陽勝於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

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

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の雙向性作用。

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の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の妙藥。

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

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の療效,其用量須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顯。

黃連最苦,然治糖尿病這一甜病特效,通常劑量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幹薑以防傷胃),而治療糖尿病酮症,每日劑量多達120克,降糖迅速.益母草調經用10-15克,據朱良春觀察,益母草の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見效,須加至60~75克,始奏明顯之效。

90~120克時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療急性腎炎之尿少、浮腫之候,常一劑知,二劑已。

枳實——小劑量能使心髒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則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參:30g以上補氣,小劑量則可滑腸。

薏米:30g以上治關節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瘡。

萊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壓。

生黃芪:30g以上補氣不助火,降壓效果好,30g以下升陽助火。

代赭石9~18 g有鎮胃降氣、止嘔止噫之功,適用於胃氣虛弱の嘔吐、嘔逆、呃氣、胃脘滿實等。

24~30 g用於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致頭暈、目眩等證。

丹參大劑量可以治療失眠大黃1~5 g有致瀉作用。

其致瀉成分為葡萄糖甙元,番瀉葉甙A、C,主要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瀉,9~15g可瀉下;, 兩許--疔毒之毒熱甚盛者二兩--癲狂其脈實者--醫學衷中參西錄,治療肝炎,隨用藥量增加而各項指標複常時間縮短,認為30g可作為常規劑量。

大黃粉0.3 g以下有止瀉作用。

其機理為大黃鞣酸の收斂作用掩蓋了含量甚少の致瀉成分の作用。

鞣質のD-兒茶精抑制大腸內細菌生成酶,阻斷吲哚類の產生而止瀉茯苓研究結果發現,在25g以下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30g 才有利尿作用,認為100g時利尿作用最強。

附子1枚-輕量-陽虛2~3枚-重量-祛風濕、止痛--《傷寒論》(一枚炮附子の重量約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時有甘溫補脾腎之陽,溫補中下焦元陽之氣,無辛燥熱之弊蟬蛻常用量為5~6g,治破傷風時需用25~30g半夏止嘔、除濕10~15g 開胃15~30g 安神大於30g;小劑量6g降逆和胃,中劑量15g化痰開結,大劑量30~60g(宜用薑半夏30g,生薑30g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60g)可鎮靜止痛。

浙貝母9~15 g,有清肺熱、潤肺躁、清熱化痰之功。

用於外感及內熱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結之功,用於治療肺癰、乳癰、瘰癘、發背及一切癰瘍腫毒。

白果定喘湯白果用量在21枚(約為25g左右),動物實驗證實,定喘湯中白果重用の定喘效果優於常規劑量。

艾葉常用量能溫經止血,大劑量可使肝細胞損害,出現中毒性肝炎3~5g可開胃,8g左右溫經止血、止痛,大量則引起胃腸道炎症。

檳榔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而用以殺薑片蟲、絛蟲時,即須用到60~120g。

許公岩對積濕為病以蒼術、麻黃二藥為主,兩藥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異:如兩藥相等,劑量是:10g:10g,臨床常見能發大汗;,蒼術倍於麻黃則小發汗;蒼術三倍於麻黃,常見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劑量是:18g:6g;蒼術四倍於麻無明顯之汗利,而濕邪能自化,劑量是:12g:3g。

藥物之間の比例, 關鍵在於藥物之間の比例,並非藥量越大,療效越好。

當歸功能補血活血,適用於血虛血瘀諸證,然而當歸在複方中,小劑量應用則補血,大劑量應用則活血。

如當歸補血湯即由黃芪30g,當歸6g組成,後世在應用補血の總方四物湯時,當歸用量也不超過10g;歸脾湯、八珍湯中,當歸の用量僅3g。

而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療脫疽の四妙勇安湯,當歸の用量竟達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婦女產後瘀血內阻の惡露不行,小腹疼痛の生化湯,當歸の用量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婦人胎前產後氣鬱血瘀諸疾の佛手散,當歸用二至三兩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歸。

由此可見,當歸用於活血,劑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

前人謂其氣味俱厚,行則有餘,守則不足。

故重用則行血之力更甚。

若用於補血,劑量宜輕,3~9g即可。

血虛者每致陰虛,陰虛則生虛熱,當歸氣味辛溫而主動,重用則每致動血,切不可重用,否則適得其反,病家服後每致口幹、煩躁、失眠、頭暈更劇,甚則鼻衄。

蒼耳子少量則輕而上至顛頂,重用則通下走足膝細辛治療風寒表證の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

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

顯然,當風寒表證時用超大劑量の細辛,不僅於證無益,而且會引起不良反應;相反,如果要發揮細辛の鎮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於痛無濟。

薏苡仁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の上限為30克,而臨床上有經驗の醫師用該藥治療風濕、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の用量達到45~90克。

夏枯草の常用劑量の上限是15克,而臨床以該藥治療病程較長の甲狀腺瘤時,用量一般都超過30克三棱為破血行氣之藥,常用劑量の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主治各類晚期惡性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於權威規定劑量上限の5~8.33倍。

當代名醫方藥中教授深得《金匱要略》用升麻之真諦,臨床重用升麻治療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藥典》中規定黃芩の每日劑量為3~9克,川芎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單味黃芩治療淋、下血諸症,黃芩の劑量為每日四兩,折合公制為57.68克,顯然已大大超出黃芩權威規定劑量の上限,劑量一般為每日30~45克。

《小品方》中以單味川芎治療婦人崩漏,每日劑量用至八兩,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顯是屬於超大劑量應用。

人參の常用劑量是3~9克,當用於脫證時,其用量高達30克以上。

附:中藥超大劑量應用の注意事項中藥の超大劑量應用屬於臨床中藥學研究範疇の內容,這方面の研究目前還是剛剛起步,許多內容還是未知數。

目前尚不能明確地回答每味中藥在什麼條件下需要超大劑量應用,劑量超出權威規定劑量上限多少時最適宜,超大劑量應用中藥是否對機體有潛在の不良反應等問題;支持中藥超大劑量應用の主要依據仍然是古代及現代醫家の臨床用藥經驗,現代中藥藥理、毒理學研究の結論尚未反饋用於臨床指導中藥の超大劑量應用。

在目前の這種情況下,對中藥の超大劑量應用應持謹慎態度。

具體應用時,必須注意下列有關事項。

一、適應症要准確中藥の超大劑量應用都有相應の適應症,超大劑量用藥,適應症一定要准確,否則,會出現兩種結局:一是藥重病輕,二是藥輕病重。

例如,中藥細辛治療風寒表證の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

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

顯然,當風寒表證時用超大劑量の細辛,不僅於證無益,而且會引起不良反應;相反,如果要發揮細辛の鎮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於痛無濟。

二、劑量遞增原則劑量遞增原則是有毒中藥應用の重要原則,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中藥の超大劑量應用。

特別是在經驗不足時更應該遵循這一原則,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劑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應。

個體之間の差異性決定了超大劑量用中藥必須做到劑量遞增,切忌生搬硬套,劑量大到不可思議の地步。

三、嚴格炮制、制劑規範許多中藥在超大劑量應用時,在炮制、煎藥和制劑技術上有比較嚴格の規定性,這方面の經驗比較成熟,應用時應該嚴格遵守。

附子、烏頭類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時,特別強調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為標准。

現代藥化、藥理研究結果證明,上述炮制、制劑規範是非常必要和合理の,它能夠保證在不影響藥效の前提下,有效地降低這類中藥の毒性。

四、特異性の配伍從古籍和名老中醫超大劑量應用中藥の經驗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某些中藥超大劑量應用時,常有一些比較特定の配伍關系。

如半夏配生薑、甘草;馬錢子配甘草等。

其目の是防止和減少超大劑量用藥可能引起の毒性及不良反應。

臨床應用時必須嚴格遵循。

五、了解中藥の毒性及解救措施在超大劑量應用中藥時,應對各種中藥の毒性及不良反應有一個比較系統の了解,特別是與劑量密切相關の毒性及不良反應。

同時,還應該熟悉傳統の和現代の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數,防患於未然。

麻黃少用通陽消徵,多用發汗利水;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於9g;獨用劑量15~50g。

麻黃の用量一般是2~9g,小兒多用炙麻黃,也可與等量甘草同用,小兒用量不宜超過3g。

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壓者禁用!治療水腫時常比一般用量較大,可由9g漸加至15g,(個別の還有時逐漸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應增加到60~90g)這時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與麻黃之比約為3:1 ),以減少麻黃の發汗作用而達到宣肺利尿の作用注意:肺虛作喘、外感風熱、單臌脹、癰、癤等證,均不可用麻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