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岱召博物馆文物简介

合集下载

捍卫和平 珍爱和平--参观包头美岱召有感

捍卫和平 珍爱和平--参观包头美岱召有感

捍卫和平珍爱和平--参观美岱召有感10月13日,党委团委组织年轻干部参观土右旗敕勒川博物馆和美岱召,进行爱国教育。

期间参观了美岱召内的太后庙和乌兰夫革命遗址,详细了解了相关的历史,使我受益匪浅。

太后庙位于美岱召古城内东侧,是座二重檐歇山式建筑,庙中供奉储藏三娘子骨灰。

三娘子是明朝时蒙古可汗阿拉坦汗的第三妻,在蒙明关系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她数次化干戈为玉帛,主张与明朝友好往来。

三娘子促使蒙明签订“隆庆和议”,明朝北方边镇开放,东起山海关,西抵嘉峪关近万里边塞,64年没有发生较大冲突,她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64年中,包括三娘子生前41年和她死后23年。

当年,人们称赞她“功比边壮士十万不止”。

与北方部族和中原两千多年的征战相比,这几十年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在与明朝数次的周旋中,她表现出了强大的包容性,维持了边境的和平,维护了百姓的利益,为后代留下千古佳话。

有很多我们现代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美岱召内也参观了乌兰夫、王若飞革命斗争遗址,在革命战争时期,乌兰夫等革命家都以美岱召为掩护,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斗争。

并在此设法营救时任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的王若飞同志。

参观了革命家曾经用过的枪支手雷,还有破旧的衣帽,虽然我们不再经历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不再目睹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但我们将这些历史铭记于心,也深刻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

回到单位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工作学习的时候,回想起参观的情景,总觉的枪炮声不绝于耳,这声音不是在提醒我们在享受和平的同时,要捍卫和平,珍爱和平吗?习总书记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最后一句讲到“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从历史中我们了解到和平是发展的基础,和平也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

而当今,各种战争仍然是世界各国人民谋求和平与发展的严重障碍,让人扼腕长叹!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就是为了时刻提醒我们要肩负起维护和平的使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捍卫和平!珍爱和平!。

土默特右旗旅游景点

土默特右旗旅游景点

土默特右旗旅游景点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西部。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旅游景点。

以下是土默特右旗的旅游景点介绍:一、美岱召:美岱召是土默特右旗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是一座融合了藏、汉、蒙等多元文化的古建筑群。

这里既有佛教的神秘色彩,又有蒙古族的粗犷气息。

美岱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交流平台。

二、大青山:大青山自然风光秀丽,山势雄伟,是登山、攀岩、滑翔等户外运动的热门地点。

山中有多处溶洞、奇石,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宝库。

三、大雁滩:大雁滩是一个集草原、沙漠、湖泊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壮观的草原风光,领略沙漠的神秘,还可以体验刺激的沙漠冲浪等项目。

四、阿拉坦汗墓:阿拉坦汗墓是土默特右旗的历史遗迹之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陵墓。

这里安葬着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墓地环境幽雅,建筑雄伟,是了解土默特右旗历史和文化的理想之地。

五、乌兰布和古城:乌兰布和古城位于土默特右旗境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堡遗址。

这座古城历史悠久,见证了土默特右旗的沧桑变迁。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代城堡的庄严与神秘。

六、响沙湾:响沙湾是一个集沙漠、湖泊、草原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这里的沙子会发出奇特的声音,因此得名响沙湾。

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骑骆驼穿越沙漠、滑沙、观赏沙漠日出日落等活动。

七、九峰山:九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土默特右旗境内,是一个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主的保护区。

这里山峰奇特、森林茂密、溪流清澈,是徒步探险、观景摄影的好去处。

八、白塔:白塔是土默特右旗的又一标志性建筑,是一座藏传佛教风格的佛塔。

塔身高耸入云,塔身洁白如玉,是土默特右旗的地标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藏传佛教的独特氛围,了解佛教文化。

九、喇嘛洞:喇嘛洞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佛教文化遗址。

这里有许多佛教石窟和壁画,是研究土默特右旗佛教历史和艺术的珍贵资料。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美的佛教壁画和石刻艺术,感受古代僧侣们的智慧和才情。

美岱桥民俗馆文物简介

美岱桥民俗馆文物简介

美岱桥民俗馆文物简介
美岱桥民俗馆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桥村,于2007年5月正式开馆,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最大的村级民俗博物馆,它所展现的是别具特色的土默川农业村落习俗样态。

美岱桥民俗博物馆以三合院落为载体,内有农耕生产、家园面貌、工艺娱乐和岁时婚庆四个展室。

在农耕生产中,人们可以见到犁、耙、耧、链枷、碌碡、扇车等农具,以及车轮、车缰、绞椎等与农业运输相关的物件。

背山的架子和砍刀等进山采樵的工具也不时进入人们的视线。

温暖的土炕和炉灶、饸饹床、麻油灯、大油柜、油篓、油坛、油罐,这些物件还原了旧时的家园面貌。

当人们触摸着已经有100多年历史的大油柜、漆成大红色的躺柜、古色古香的梳头盒、穿衣镜、老式留声机和收音机等物件的时候,会生出许多回味。

乡间的游戏是最能勾起人们甜蜜回忆的形式。

打陀螺、踢毛踺、玩弹弓、围老虎、点卜卜等,这些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再加上飘逸的风筝和迷人的元宵舞龙道具,不知道有多少中年人要梦回乡间童年了。

同时,乡间的作坊也是最诱人的。

碾房、磨坊、粉房、豆腐坊、油坊等,在民俗馆,都可以追寻到它们的影子。

岁时婚庆展室把农业社会节日和婚庆的热闹场面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坐花轿、闹洞房、再看看旧时的四铺四盖是怎样的风光。

国家博物馆24件不能出境文物介绍

国家博物馆24件不能出境文物介绍

国家博物馆24件不能出境文物介绍
1. 陶鹰鼎
2.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3. 后母戊鼎
4. 利簋
5. 大盂鼎
6. 天亡簋(未展出)
7. “虢季子白”青铜盘
8. 四羊方尊
9. 孝端皇后凤冠
10.人面鱼纹彩陶盆
11. 滇王之印
12.舞蹈纹彩陶盆
13.子龙鼎
14.LUOTI浮雕彩陶壶
15.诅盟场面请铜贮贝器
16.船形彩陶壶
17.青瓷莲花尊
18.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19.红山玉龙
20.隋椭圆形绿玻璃瓶
21.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22.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
23.隋绿玻璃盖罐(“镜里千秋”展馆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地方)
24.象牙梳
以上24件珍品,除备注外,都在负一层的「古代中国」展馆展出。

当然,国博里处处是国宝,件件是精品。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24件禁止出国的国宝之外,像三星堆青铜面具、击鼓说唱陶俑、金缕玉衣、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这几件也都在负一层的古代中国馆)等都是值得我们观看的珍宝。

美岱召游记作文

美岱召游记作文

美岱召游记作文
“美岱召”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它坐落在呼和浩特西南约40公里的美岱召草原上,是内蒙古自治区仅存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它占地面积约
20万平方米,是我国北方保存完好的藏传佛教寺庙。

进了寺庙,我看见了许多身穿华丽的喇嘛服的喇嘛,他们个个神情严肃。

听导游说,美岱召是蒙语“美丽的召庙”之意。

站在庙前,我看见了一块刻有“灵泉宝殿”五个大字的石碑,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灵泉宝殿,里面有一尊金质的佛像。

据说,这座灵泉宝殿是由清代乾隆皇帝亲自题写的“灵泉宝殿”四个大字。

“灵泉”和“宝殿”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字——灵。

我们又来到了灵泉殿后面,看到了许多喇嘛正在给一只小狗洗澡。

只见他们先用小刷子把狗身上的脏物刷掉,再用清水把狗身上的脏东西冲洗干净,然后用毛巾擦干它的身体。

小狗洗完澡后,全身变得油光发亮,眼睛变得炯炯有神。

—— 1 —1 —。

美岱召初期

美岱召初期
美岱召
的政教合一
目录
美岱召的简介
为什么要设计 市场调研(历史与现状) 设计定位
3
5
7
9
美岱召简介
美岱召距今已有450余年历史。 她既是阿勒塔汗时期土默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又 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蒙古地区后建立的第一座弘法中心, 在内蒙古佛寺中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美岱召是一座城, 也是一座寺,其堡垒式的建筑融合蒙、藏、汉三种风格为一体, 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
美岱召的特点
市场调研
美岱召的历史
美岱召是一处罕见的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的建筑。寺周
围有土筑石包镶的城墙,敦厚结实,可以抵御军队的如雨的炮 弹和骑兵的突袭。整个城池略呈长方形,周长681米,四角建有 角楼,南墙中部开设城门。供奉佛像的殿堂就在城内,山门匾 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
美岱召各个建筑中大都绘有精美绝伦的壁画,每一个时期的壁 画又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及绘画风格,其场面宏大,技法精
湛,题材博泛,保存完好,对于研究藏传佛教传入内蒙古的历
史,土默特部的历史,蒙藏文化,建筑,绘画,服饰,音乐等 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我为什么要设计美岱召
它是仿中原汉式,融合蒙藏风格而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 佛共居”的喇嘛庙. 它所反映的蒙汉和好、民族团结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宣传蒙、 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建筑布局、造型、壁画等都是我们需要学习,了解宝藏。
落款为“大明金国”,颇为特别。
美岱召的现状
美岱召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关于美岱召历史文化的研究可谓由
来已久,成果颇丰硕,反观其对美岱召壁画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
弱,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 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了“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 大区”的重要战略,美岱召壁画也引起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 重视,再次进入研究者视野。近几年来,理论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研究新局面初步形成。

内蒙古包头市美岱召景观环境浅析

内蒙古包头市美岱召景观环境浅析

内蒙古包头市美岱召景观环境浅析张羽洁(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00)美岱召作为蒙古草原黄教第一寺,是一座“城寺结合、人佛共居”具有汉藏结合风格特点的召庙,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景观环境具有异于中原地区园林别样的特点。

以美岱召整体景观环境为研究对象,从构成的两大序列入手,对构建要素进行逐一分析,进而总结出美岱召景观环境空间具有的特点。

美岱召;景观环境;特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景象依然如故。

到了明代,丰州城被废,明朝与蒙古各部近200年的战争以及蒙古各部间100多年频繁的拉锯战争,使得丰州滩尸横遍野、土地焦灼,阿勒坦汗率领蒙古土默特部占据丰州滩,易名土默川,并将牙帐设置于此地,这便是日后蒙古金国的都城。

1.3植物配置美岱召从顺应第一自然逐渐发展为转变生产方式创造第二自然,继而在日渐丰富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具有观赏性的第三自然[3]。

召内的植物以观赏花木与果树为主,除乡土树种松、柏外,还栽有桃、杏、旱柳等,当时的土默特平原已经有成规模种植的桃树、杏树、李树、苹果树、海棠树等,这些树种的果实不仅可以食用,其花也可用于观赏;殿堂建筑前也栽植有被宗教化的植物,如大雄宝殿前2株有400多年树龄的古松,被民众演绎为阿勒坦汗与三娘子的再生,成为美好姻缘的象征,达赖庙院中的望佛柏、东万佛殿中的古柏,都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树名木。

1914年地理学家张相文莅临美岱召。

据《塞北游记》记载“召中喇嘛三十余人,垣内为圃,针叶松亭亭独立,青葱可爱,柳色半黄,桃杏含苞”,以及著名画家刘岱先生通过参考《土默特志》以及美岱召周边居民的口述,绘制的较为真实美岱召复原图来看(图1),当时美岱召内的主要常绿树种是松柏,落叶乔木以柳树为主,辅以桃树、杏树,以及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生机勃勃。

这一时期的美岱召出现了第三自然,即是美学的自然,具有观赏功能以及建筑的配景功能,但配置方式比较自然粗犷。

2精神生态构建序列2.1人文底蕴美岱召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不同时期人民的需求,完成了由都城到城寺,再由家庙到美岱召村的社会交少数民族园林是我国园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岱召博物馆文物简介

美岱召博物馆文物简介

美岱召博物馆文物简介
美岱召博物馆文物简介
美岱召博物馆于2009年9月开馆,坐落在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2012年在原有博物馆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文化内涵扩展和内部布展工作,拓展后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拥有藏品528件,其中珍贵文物120件。

博物馆的建筑布局和风格源于佛教的曼荼罗,建于莲花水池之上,莲花水池由七七四十九个石雕莲花瓣组成,水池中有来自四个方向的祥云汀步石通向至高的坛城,寓意佛教中的“莲花合抱”、“脚踩祥云”。

坛城建筑形式以蒙藏建筑为基本体,四个立面分别设置有汉族中原建筑风格的三开间重檐歇山门头,中间为撰尖顶建筑形式,建筑形式和内容堪称完美。

美岱召博物馆含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萨满信仰,表现蒙古民族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以前的信仰形态。

第二单元板升家园,展现明蒙关系由战争到和平的过程,表现中原农业、手工业、商业文明对塞外的影响。

第三单元佛降九峰,展现藏传佛教与蒙古文化的互动影响,表现蒙藏文化交流的情况。

第四单元壁画珍宝,选择摹绘美岱召内壁画100余平方米展出,表现美岱召壁画的精美和丰富,打造另一个“壁画博物馆”。

美岱召的介绍

美岱召的介绍

美岱召的介绍
美岱召是一座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美岱召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是当时蒙古族部落首领阿拉坦汗的宫殿和寺庙,也是他统治时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美岱召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蒙、汉、藏三种文化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

寺庙建筑群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钟楼、鼓楼、藏经楼、罗汉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多座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雄宝殿和藏经楼。

大雄宝殿是美岱召的主体建筑,高达33米,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寺庙,内部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和其他佛像,是美岱召的核心建筑。

藏经楼则是美岱召的图书馆,珍藏着大量的佛经和历史文献,是研究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除了寺庙建筑,美岱召还有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美岱召周围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和山脉,景色秀丽,是旅游观光和户外运动的好去处。

此外,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十,美岱召还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和民俗表演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美岱召不仅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美岱召阿勒坦汗家族供养人像壁画探讨

美岱召阿勒坦汗家族供养人像壁画探讨

2012 年 10 月阴 山 学 刊Oct . 2012 第 25 卷 第 5 期 Y I N S HAN A C ADEM I C J O URNAL V o 1 .25 N o . 5美岱召阿勒坦汗家族供养人像壁画探讨*王 磊 义,李 彩 霞( 包头博物馆,内蒙古 包头 014010)摘 要: 美岱召大雄宝殿后佛殿壁画的西壁下部有一组蒙古贵族供养人像壁画,据考为阿拉坦汗家族供养人像,画面中的主要 9 尊人物按照其身份的等级阶次,大小不同,位置有别,反映出了有关明清时期土默特 蒙古族服饰、习俗、音乐。

壁画重绘时间应晚于林丹汗时期,重绘的最大可能是旧壁画所绘的尊像是其它教派 宗教领袖,作为黄教寺院供奉着他派或敌对派别宗教领袖,这点黄教是不会接受的。

关键词: 美岱召; 壁画; 阿勒坦汗家族; 三娘子中图分类号:K879. 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1869( 2012) 05 - 0031 - 05 西壁的墙裙,壁画长 16 米,高 1. 6 米,画面中央被上方三世达赖喇嘛画像巨大的须弥座分为左右两个部 分,壁画人物主次分明,尊卑清晰,内容反映了阿勒 坦汗家族一心供佛,每个人物的手中的法器、背景中 佛教图案、供品、净瓶等都表明了其家族对藏传佛教 的崇奉。

整个画面绘有主要人物九人,陪衬人物 53 人。

这组壁画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成为研究阿勒坦 汗家族历史、人物的重要资料,也是内蒙古藏传佛教 寺院唯一绘有供养人像的壁画。

我们所称壁画中供 养人像本系世间人物,后世因供奉而绘。

此壁画无 榜题,又可称为蒙古贵族礼佛图。

画面中的主要九尊人物,按照其身份的等级阶 次,大小不同,位置有别。

画面右侧的醒目位置绘有 一位体态雍容华贵,表情安祥的老年妇女像,身高 1. 2 米,趺坐在一木几上,她头戴裘皮圆形帽,身穿 黄色对襟皮大袍,左手怀前持小本巴瓶和念珠,右手 持摩尼宝珠、身挂项链、串珠,戴大耳环饰,从发辫自 双肩下垂一对呈圭形饰物。

美岱召镇境内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说明

美岱召镇境内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说明

美岱召镇境内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说明一、塞外古刹—美岱召美岱召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土右旗宗教文化旅游核心区。

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距今已有445年的历史,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美岱召是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勒坦汗主持兴建的,初为阿勒坦汗的全国都城,后改建成为寺院,是蒙古草原的寺庙之源和弘法中心,是塞北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城池,是全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城寺合一,风格独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岱召古城是一座不规则的方城,南门是正门,城门台上筑歇山式顶二楼为三重檐城楼,名为泰和门,为阿勒坦汗孙媳五兰妣吉于1606年所建,目前有遗物石匾,上书“皇国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

进泰和门后为大雄宝殿,殿前有两株明代油松,挺拔强健。

大殿为三间重檐歇山顶两层楼,南厅经堂、北厅佛殿三者勾连一体,佛殿西壁下部绘一组蒙古贵族礼佛图,大殿后为琉璃殿,歇山式三层楼阁,覆有琉璃瓦,故名。

其东为太后庙和达赖庙,太后庙为重檐歇山顶有围廊柱的灵堂建筑,传为三娘子灵堂,殿内原有一座3米高的覆钵式檀香木塔,塔下有地宫,藏有骨灰、木梳、镀银铜盆、钻石耳坠及念珠等物。

达赖庙(公爷府)在太后庙北,系一做独立小院,主房顶为二层硬山式小楼,东西各连耳房,据传达赖三世曾居于此,门前一株明代古柏,傲然挺立,此处也是乌兰夫等革命活动的旧址,太后庙前有一古井,井水甘甜清洌,富含矿物质,为召中取水处。

大殿西方佛殿和八角乃春庙。

乃春庙为藏式二层建设,作为西藏来蒙古传教的麦达里活佛住房,为密宗要地。

八角庙为重檐尖亭。

美岱召具有悠久的历史,北靠山峰,前临平原,常年有水从美岱沟流出,周围林木茂密,鸟语花香。

召内多壁画,堪称“宗教壁1画艺术博物馆”,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旗政府高度重视美岱召的规划和开发。

2005年旗政府投资40余万元,对严重影响召庙整体景观的广场进行集中拆迁清理,使美岱召庙城池景观整体凸现出来,提升了景区整体和谐之美。

内蒙古美岱召壁画艺术初探

内蒙古美岱召壁画艺术初探

内蒙古美岱召壁画艺术初探作者:陈琪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1期陈琪(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美岱召是一座“城寺结合”的喇嘛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建筑风格和壁画艺术极具特点。

美岱召壁画是内蒙古所有寺院壁画中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处,绘制最早、保留最久、内容最丰硕、保存较为完好的壁画群,既表现了明代蒙古贵族的生存条件,也展示了藏传佛教的内容。

壁画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以工笔重彩为主,召内保留完好的明代壁画共有1650多平方米,享有“壁画艺术博物馆”的佳誉。

关键词:游牧文化;藏传佛教;美岱召;壁画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1-0016-03一、美岱召壁画概述(一)美岱召修建背景16世纪中叶,蒙古地域呈现封建贵族割据、彼此破裂对立的场面。

担任这一地区统领土默特的阿拉坦汗,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代孙,隆庆五年(1571年),明政府封他为顺义王,1584年他自称为汗,拥有十分雄厚的权势。

嘉靖中期以后,随着官府以及地主对边境汉人的剥削和压榨,不胜重负的大部分汉人逃到蒙古地域,阿拉坦汗为此制订了优越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开垦土地,从此,汉人居住在一个“板升”的村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土默特地域经济文明的发展,为建造美岱召等部分寺庙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材料。

16世纪下半叶,因为符合蒙古地域和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需求,美岱召得以在蒙古地区修建。

(二)美岱召壁画分类城寺建成后,美岱召的壁画也随之进行绘制,饱受历史的积淀,历经风雨的洗礼,该建筑已多次修复和翻新,建筑里面的壁画也存在损坏、脱落、被掩盖等情况。

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壁画的格调全部出于汉藏绘画,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以及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尽管不至于超越藏传佛教绘画风格和中原佛教绘画风格,但也体现出蒙古地区不仅能够接受其他风格的艺术形式,也能让自己的艺术风格发展进步。

浅析美岱召大雄宝殿壁画蒙古贵族礼佛图

浅析美岱召大雄宝殿壁画蒙古贵族礼佛图

浅析美岱召大雄宝殿壁画蒙古贵族礼佛图作者:刘冬梅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2期TEXT/刘冬梅美岱召是藏传佛教寺院,坐落在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的美岱召镇。

作为蒙古草原上藏传佛教的寺院之源,美岱召不仅是蒙古草原上的弘法中心,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美岱召之所以成为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因为它是内蒙古地区第一所藏传寺庙,最主要的是由于美岱召寺庙内保存的壁画和彩绘。

这些壁画与彩绘大约有1500平方米之多,来自我国各个时期,就连我国的吕济民先生(原国家文物局局长)都称美岱召为“壁画博物馆”。

可见美岱召壁画历代被学者们所重视的程度,美岱召壁画不仅在面积和画幅上恢弘浩大,令人咂舌,是内蒙古地区佛寺的第一大壁画,它的被人重视还因为壁画中的内容丰富程度也是其他寺庙难以望其项背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岱召壁画在蒙古族美术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是蒙古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明代蒙古史、佛教史以及建筑史与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美岱召大雄宝殿上的壁画——蒙古贵族礼佛图,历来为人所称道。

蒙古贵族礼佛图位于美岱召大雄宝殿佛殿西壁下方,画面全长14.1米,高度在1.9米左右,其中描绘人物总共61人。

礼佛图的中间是须弥座,须弥座将礼佛图一分为二,北面的礼佛图被称为“三娘子图”,南面的图像被称为“迎佛图”。

要想了解礼佛图壁画,必须对其南北两面壁画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三娘子图——巾帼女英雄文治武功美岱召蒙古贵族礼佛图的北面就是“三娘子图”,在三娘子图中,无论是身穿着官服的权贵人士、杀气满身的将领统帅、穿着盛装正在演奏着某种佛乐歌曲的喇嘛,还是如小荷般亭亭而立的少女与贵夫人,都像礼佛一般围绕着一位看起来荣耀无比的老妇人。

这位老妇人,在壁画上的高度达到了1.7米左右,从其所在的位置能够很明显地看出她是所有人中地位最尊贵的人,也是三娘子图整组壁画中的核心。

她戴着红色的皮沿笠子帽,面容红润有起色,眉目纤细有神,看起来相当慈善。

内蒙古美岱召导游词

内蒙古美岱召导游词

内蒙古美岱召导游词
导读:本文内蒙古美岱召导游词,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岱召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

在呼和浩特至包头公路的北侧,东距包头市东河区约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

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

西藏迈达里胡图克图于万历三十四年来此传教,所以又叫做迈达里庙、迈大力庙或美岱召。

寺周围筑有围墙,土筑石块包砌,平面呈长方形,周长681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

四角筑有外伸约11米的墩台,上有角楼。

进入泰和门,迎面就是“大雄宝殿”,佛殿的墙壁上,有色彩斑斓的壁画,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墙正中开设城门,并建有城楼,城门上嵌有明代扩建寺庙时刻的石匾额,上题“泰和门”。

城内有顺义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楼院,还有供奉传为储藏三娘子骨灰的太后殿,骨灰储藏在殿内的檀香木塔中。

殿内有明代绘制的壁画,画面上蒙古服饰的人物像中,有传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画像,为内蒙古召庙壁画中独有的一处。

“玻璃殿”为3层楼房,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接受朝拜的地方。

在东北方,有座重歇山顶式建筑,这就是“太后庙”,亦称“三娘子庙”。

相关阅读:。

美岱召旧存契约

美岱召旧存契约

美岱召旧存契约
苗润华;姚旭;姚桂轩
【期刊名称】《草原文物》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 1985年,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在美岱召村一户村民家里,发现在"文革"中散失的部分美岱召旧存契约,村民不知道契约的文物价值,当作售卖挂面的包装纸使用.文物工作者立即将剩余部分契约征集,收藏于美岱召文物保管所.经初步整理,这批契约保存较完整者共1612张.契约中签约时间最早的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最晚的到建国后的1950年.其中乾隆时期26张、嘉庆时期94张、道光时期312张、咸丰时期90张、同治时期230张、光绪时期393张、宣统时期36张、民国时期331张、民国后期至1950年时期100张.文契用当地所产麻纸毛笔书写.这些契约为研究美岱召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总页数】13页(P117-129)
【作者】苗润华;姚旭;姚桂轩
【作者单位】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旧州存封千年的黔中佳酿 [J], 姚晓英
2.谈谈官箴予旧藏《隐簃印存》 [J], 何崝
3.存旧续新:以创意助推历史环境复兴——海口南洋风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设计思考 [J], 常青;
4.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文化节目的“存旧”与“立新” [J], 张颂扬
5.存旧续新:以创意助推历史环境复兴——海口南洋风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设计思考 [J], 常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美岱召壁画艺术初探

内蒙古美岱召壁画艺术初探

内蒙古美岱召壁画艺术初探
陈琪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9)011
【摘要】美岱召是一座\"城寺结合\"的喇嘛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建筑风格和壁画艺术极具特点.美岱召壁画是内蒙古所有寺院壁画中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一处,绘制最早、保留最久、内容最丰硕、保存较为完好的壁画群,既表现了明代蒙古贵族的生存条件,也展示了藏传佛教的内容.壁画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以工笔重彩为主,召内保留完好的明代壁画共有1650多平方米,享有\"壁画艺术博物馆\"的佳誉.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陈琪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41
【相关文献】
1.美岱召建筑及壁画艺术 [J], 程旭光
2.内蒙古包头市美岱召景观环境浅析 [J], 张羽洁
3.美岱召召庙建筑、壁画艺术考察报告 [J], 程旭光;刘毅彬
4.图式与在场——以内蒙古美岱召大雄宝殿佛殿壁画为例 [J], 郭晓英
5.内蒙古召庙高等级彩画初期特征研究——以美岱召高等级彩画为例 [J], 王智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岱召博物馆文物简介
美岱召博物馆于2009年9月开馆,坐落在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2012年在原有博物馆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文化内涵扩展和内部布展工作,拓展后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拥有藏品528件,其中珍贵文物120件。

博物馆的建筑布局和风格源于佛教的曼荼罗,建于莲花水池之上,莲花水池由七七四十九个石雕莲花瓣组成,水池中有来自四个方向的祥云汀步石通向至高的坛城,寓意佛教中的“莲花合抱”、“脚踩祥云”。

坛城建筑形式以蒙藏建筑为基本体,四个立面分别设置有汉族中原建筑风格的三开间重檐歇山门头,中间为撰尖顶建筑形式,建筑形式和内容堪称完美。

美岱召博物馆含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萨满信仰,表现蒙古民族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以前的信仰形态。

第二单元板升家园,展现明蒙关系由战争到和平的过程,表现中原农业、手工业、商业文明对塞外的影响。

第三单元佛降九峰,展现藏传佛教与蒙古文化的互动影响,表现蒙藏文化交流的情况。

第四单元壁画珍宝,选择摹绘美岱召内壁画100余平方米展出,表现美岱召壁画的精美和丰富,打造另一个“壁画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