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 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 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 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论语解读 ——里仁篇第四
【题解】本篇取“里仁为美”句中的“里仁”两字为篇名。 上篇重点谈“礼”,本篇重点谈“仁”,“礼”是“仁”的外
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核。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 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 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谈 “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 ﹑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 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 为规范的要求。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 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⑴尚——动词,超过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 “也”,表示停顿。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 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 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 见到罢了。”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①苟:如果,假如。 ②恶(è):坏。 【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疏通各章内容, 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2.研习文本,把握语篇内部逻辑,概括孔子对于君子立 身处世的观点。 3.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一、何谓“君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当时的士大夫贵族阶层
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
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关键词:品格(智、仁、勇)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 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 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 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关键词:仁
(仁是内在道德,礼、乐是外在表现)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道:仁义之道、人生哲理、真理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 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 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从社会地位的高低,过渡到道德修养的高下
二、孔子眼中的“君子”
学生活动1:合上书本,快速回答每章句中标颜色的字词, 并逐条概括观点,提炼思想(关键词)。

2024年《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多场合应用)

2024年《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多场合应用)

《论语》十二章课件课件(多场合应用)《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本课件将选取《论语》中的十二章,对其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

第一章:《学而》《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

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乐趣,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第二章:《为政》《为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孔子还强调了道德的示范作用,认为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第三章:《八佾舞》《八佾舞》主要讲述了礼乐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礼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还强调了礼乐的审美价值,认为礼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第四章:《里仁》《里仁》主要讲述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

他强调了仁爱的普遍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爱,无论是对待亲人还是对待陌生人。

孔子还强调了仁爱的实践性,认为仁爱不仅仅是内心的情感,更应该是通过行动来体现。

第五章:《公冶长》《公冶长》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第六章:《雍也》《雍也》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修身理念。

孔子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还强调了修身的方法,认为修身应该从自我反省开始,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完美版
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构建 了儒家思想体系。
03 教育理念
倡导“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
章节概述
章节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论语》中的 部分章节,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结构安排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阐述孔子的核心思想和理念,难 点在于对古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 的把握。
邻里关系的和谐
里仁也体现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01
贫穷的困境
贫穷使人生活困顿,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因此是人们所厌恶的。
02
卑贱的地位
卑贱的地位使人失去尊严和自由,受到他人的轻 视和侮辱,因此也是人们所厌恶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公冶长篇
公冶长可妻也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 嫁给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 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 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对其人 品的肯定。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经 遭受过牢狱之灾,但那是冤枉,并非 他的罪过,因此孔子并不轻视他,而 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明孔 子在看待一个人时,重视的是其品德 和才能,而不是其过去的经历。
把握度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把握度,避免过 度或不足的行为。比如,在饮食方面 ,过度追求美食可能会导致肥胖和健 康问题;在工作方面,过度劳累可能 会导致身心疲惫和效率下降。
小人的狭隘
小人则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缺乏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品 德。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PPT

《论语》第四章里仁篇PPT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 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 远了。”
谢 谢
观 看
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 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 (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1)怀:思念。(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 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 惠。”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 (2)。”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2)方: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 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 矣。”(1)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 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 更多的怨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 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 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 么办?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 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 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 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 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 他谈论道的。”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 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 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 亲近、相近、靠近。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 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 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 的“仁”又有何关系?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 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 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 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 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 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 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 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 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 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 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 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乐》,序《周 易》,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 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第四
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 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畏法。懷惠,謂貪 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尹氏 曰「樂善惡不善,所以為君子;苟安務得,所 以為小人。」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 多怨。」

4:12 Confucius said: "If you do everything with a concern for your own advantage, you will be resented by many people.”
4:6 Confucius said: "I have never seen one who really loves humaneness or really hates non-humaneness. If you really loved 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place anything above it. If you really hated the non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let it near you. Is there anyone who has devoted his strength to humaneness for a single day? I have not seen anyone who has lacked the strength to do so. Perhaps there has been such a case, but I have never seen it.“ 言好仁惡不仁者,雖不可見,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於仁, 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蓋為仁在己,欲之則是,而志之所 至,氣必至焉。故仁雖難能,而至之亦易也。蓋,疑辭。有之, 謂有用力而力不足者。蓋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 之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蓋不敢終以為易,而 又歎人之莫肯用力於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雖難其人,然學 者苟能實用其力,則亦無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 未見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覆而歎惜之也。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 人不会畏惧。”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 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 的竹筐。 ②止,吾止也:停下来。 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③平地:填平洼地
知:同智
文白对译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共24张 PPT)
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 共24张 PPT)
文本探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 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 “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 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仁、义、礼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
其现代意义。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 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 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 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 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论语 里仁篇

论语 里仁篇

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论语简介PPT课件

论语简介PPT课件

4
二.《论语》中的“仁”
1、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 的友爱。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 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 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10
三.“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以“复礼”、“正名”作为他的救世方略,但他决不是盲目的复古 主义者。孔子从旧有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新精 神灌注在“礼”的旧形式中。 一、 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而礼是文,没有质的文只是虚 文,不仁之人虽行礼乐,则更显其虚伪而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 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 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家伦理思 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 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下论 以孔子及其弟子致力于行道的思考、实践、心态为中心
首先是《先进篇》,此为下论提纲。孔子与弟子共同行道,本篇涉及诸多弟子, 展示了孔门之万千气象。
接下来三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以孔子早期三大弟子为篇目。 颜渊最为孔子器重,故以颜渊为首。颜渊德行最出色,故本篇主要讨论政治的基本 原则。子路在孔门属政事科,本篇主要讨论行政原理。原宪也是德行出众的弟子, 故《原宪篇》篇讨论士君子的政治和行政伦理问题。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

论语里仁篇第四【本篇引语】本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chǔ仁(2),焉得知zhì(3)?”【注释】(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同智。

【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评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chǔ约(1),不可以长处chǔ乐。

仁者安仁(2),知zhì者利仁。

”【注释】(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评析】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1)人,能恶(wù)(2)人。

”【注释】(1)好: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憎恶、讨厌。

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评析】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一起学《论语》4.5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一起学《论语》4.5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一起学《论语》4.5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一起学《论语》4.5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白话】孔子说:“富有与尊贵,这是人所想要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君子不愿意安处其中。

贫困与低贱,这是人所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君子不愿意违离其中。

君子如果违离仁德,怎么能成其为君子呢?君子连一顿饭的时间都不会违离仁,即使仓促急迫中也必定处于仁,即使困顿流离时也必定处于仁。

”【释词】富与贵:富指财富多,富有;贵指地位高,尊贵。

欲:想要。

不以:不用。

以,用。

朱子: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

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

道:正确的、正当的方法。

得之:第一个“得之”是顺着“所欲”,因想要从而希望“得到”;第二个“得之”是顺着“所恶”,因厌恶从而希望“摆脱”。

故而“得”者,谓一得一去也。

处:安处其中。

贫与贱:贫指财富少,贫穷;贱指地位低下。

恶:厌恶。

去:弃,引申为违背离开。

钱穆:常人,富贵则处,贫贱则去;君子,仁则处,不仁则去。

恶乎成名:怎么成其为君子这个名呢。

恶,同“乌”,怎么。

成名,即成为(君子)这个名。

此句就是说如果违离了仁德,君子就不能成其为君子了。

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

违:违背。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是,即“此”,指的是“仁”。

造次,仓促急迫。

颠沛,困顿挫折、颠沛流离中。

这几句形容君子无时无刻违离仁,哪怕是人生不得志甚至是困顿危难时都不违离仁,可见君子居仁之坚定。

【先贤精义】《四书讲义》曰:此章是孔门勘法。

(反求诸己,自我勘验。

)《论语注疏》曰:人欲为君子,唯行仁道乃得君子之名。

仁不可斯须去身,故君子无食顷违去仁道也。

君子之人,虽身有急遽(jù)、偃仆之时,而必守于是仁道而不违去也。

国学《论语》PPT课件

国学《论语》PPT课件

.
7
二、关于学习
.
8
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 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 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 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 而不满足。再次,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读书的人要立志 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 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 另外,针对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 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 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 这里孔子勉励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 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的学习精神。
.
14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 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 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 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 “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 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 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 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 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 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 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 否定或全盘肯定。
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2
主要思想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 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 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 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 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过重大影响。

《论语》里仁篇浅析课件

《论语》里仁篇浅析课件

1、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但如 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贫与贱,是人人 讨厌的,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 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没有 “仁”这个境界,靠什么成名呢? 3、“无终食之间违仁”,“食”就是吃饭, “终食”,吃完一顿饭,“终食之间”就 是指一顿饭的工夫。是说哪怕是一顿饭的 工夫,君子也不会违背仁德境界。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 就不会做坏事了。”
“苟”就是如果的意思,“志”就是 立志。本章传统解释如上面的译文, 但与前面三章的内涵接不上。如果解 释成“一个真正有忠于仁的人,看天 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就通了。
【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 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 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在《易·系传》中说:“显诸仁,藏 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 至矣哉!”《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章 的上章里所提到:“君子所性,虽大行不 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 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 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 言而喻。”孔子学说主要精神是“仁”。 孔子对于“仁”的注解全部都在《里仁》 这一篇中,谈“仁”的用,多于谈“仁” 的体。
1、“里”字应该作为动词看,当然也指 居住的地方。有处的意思。“居、住、 处”在古文中,有时是表示站或坐在那 里,是动词。因此,本章的“里”的意 义就是“自处”“自立”。 2、中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人两 足走路旁加个二,“二人”是两个人,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怎样相处、怎样 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而时 习之,学的是什么?学的是仁。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古人立身处世之道,培养自 己的思辨精神。 3、领会儒家对社会生活的洞察,思考学说的现实意义。

文 学 常 识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 人讲学。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
停止
第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近
指激发人的情感
二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章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 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培养群 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 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质朴
粗野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第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六 章 后君子。”
华美
浮夸 (《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理解这段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 要配合适当。
比如
第 原文: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
八 吾止也。 章
停止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止,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但 我也在前进。”

《论语》十二章课件1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件1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微子
《先进》为下编首篇多评孔门弟子贤否,为其分别门弟子先 后学风最扼要。《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是弟 子向孔子问仁、问政、问礼等,孔子因材施教解疑答惑的主 要篇目。
本篇或以为齐《论》,因每章皆称“孔子曰”而三友、三乐、 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行文不与他篇相类。 《季氏》以下诸篇文体皆与前十五篇不类。 本篇多记仁贤之出处,列于《论语》之将终,盖以见孔子之道 不行,而明其出处之义。伤今思古,所以叹孔子之道穷而斯民 之不能脱于祸乱。
《学而》首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 孔子三十而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 十知命后当之。本章学字,乃兼所学之“事”与为学之“功”言。孔门论学,范 围虽广,然必兼心地修养与人格完成之两义。
者 而
人贤与不贤,于己有益。与己相处,要反躬自省。本章不仅于同时人为然, 改
读书见古人之贤,亦求与之齐,见不贤,亦以自省。


好学方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子罕))
譬:比如 为:堆
篑:盛土的竹筐。 止:停下来;
平:填平(名词活用为动词) 覆:倒
进:
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新“学”篇总结
研习好学
课本章节
好学内涵
好学内容 好学标准
好学方法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里仁篇

《论语》里仁篇
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错误 的,这种事情是很少的。”
[思考:少说、少做,过错就少了。难道就不作为? (沉默是金?)]
【4·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② 。 【注释】 ①讷:nè,语言迟钝。②行:工作。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
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②小 人:这里的“小人”是指不在位者,还是指无德者,还
是两者兼指,孔子的原意不得而知。 。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不反对“小人”求利。(子贡做买卖发财, 孔子并不反对)]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见 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 的毛病。)”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 【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可看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 居住。③知:同“智”,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
孔子说:“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厚风气才好。 选择住处,没有仁厚风气,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 ,不可以 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启示: ①不要固执己见; ②尊重客观规律。]
【4·11】子曰:“君子①怀德,小人②怀土③ ; 君子怀刑④ ,小人怀惠 。”
【注释】 ①君子:指在位者。 ②小人:指不在位者。③土:
乡土。解为田土,亦通。 ④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 “刑”,刑罚的“刑”作“㓝”,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 了。这里的“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
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过错也是 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 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也就可以知道他是 什么样的人了。”

《论语》十二章课件3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件34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育的结果)
思想
• 教育
礼: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各个等级的礼乐制度有严 格规定,而孔子所说的礼, 就是严格遵守这种制度规
因 材 施
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 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育的方法)
范,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学而》)
对君子的道德要求:重精神,轻物质。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 (《八佾》)
阐明“仁”与“礼乐”的关系。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反映了孔子一生对“仁义之道”的执着追求。
有贤德的人
•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
• 齐:形容词用作动词,
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
与……看齐
的人,就要反省石佛和他
• 省(xǐng):反省,检查
有类似的毛病。”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 质胜文则野: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野:粗野, 鄙俗。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 鄙俗。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 克:克制,约束。 • 为:是。 • 一日:一旦。 • 归:称赞,称许. • 目:条目,细则。 • 事:实践,从事。
• 特殊句式: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
译文:
• 颜渊问仁德。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 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 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 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说:“请 问行动的纲领”。孔子说:“不合礼的事 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 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 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闵损,字子骞,春秋 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 闵子骞。”
《舜帝的故事》
《孟母三迁》
出自《论语》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择不处仁:要与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
宋朝宰相 赵普曾说:
“半部《论语》
治天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 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和颜悦色的好感觉 人人很亲和 和衷共济的共和国 心齐力更和 一个脉搏同心同德 前程最辽阔 一个中国 同欢同乐 一唱天下和
和而不同的好山岳 崇高也谦和 和妍一家的大神州 同唱一首歌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 一个中国 同欢同乐 一唱天下和
和妍琴瑟的好江河 真情在弹拨 和平共处的好邻邦 知音特别多 一个脉搏同心同德 前程最辽阔 一个中国 同欢同乐 一唱天下和 一个脉搏同心同德 前程最辽阔 一个中国 同欢同乐 一唱天下和
• • • •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仁为富,以义为贵。 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Fra bibliotek《弟子规》
• • • • 弟子规 首孝悌 泛爱众 有余力 圣人训 次谨信 而亲仁 则学文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

和风细雨的好时节 天地与人和 和气致祥的好人家 日子挺祥合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 • 和谐中国 和谐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