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1 苏科版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名为“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一、设计意图在本次课程中,我采用了观察、实践、思考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分子的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初步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分子的运动,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分子运动的观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分子模型、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分子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用PPT展示分子的结构,讲解分子的概念,让孩子们对分子有初步的认识。
3. 实践观察:让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观察分子的运动,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5. 课后练习:让孩子们绘制分子模型,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难点:分子运动的观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绘制分子模型,发现他们对分子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活动中,我需要更加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同时,我也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课程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趣,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 (1)
7.1 走进分子世界基本环节基本内容组织教学知识梳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智慧碰撞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为⑵一切物体的分子①扩散:。
②扩散现象说明:A 。
B 。
③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
④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⑶分子间有。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拓展延伸1、镇江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以下描绘能说明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的是()A.塔影湖,湖面波光闪烁 B.南山林,林中雾霭弥漫C.恒顺醋,醋香阵阵扑鼻 D.锅盖面,面汤上下翻滚2、下列现象,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的运动引起的是()A、春天,柳絮纷飞B、夏天、槐花飘香C、秋天,落叶飘零 D、冬天、雪花飘飘3、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情感升华1、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左/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2、小明为了研究液体的扩散现象,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
如图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填标号)图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主要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定义、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能够描述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气四溢、蒸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同时,教师展示分子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结构。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分子理论的应用。
例如,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等。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如:为什么冬天室内空气中会有水珠?为什么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
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6. 板书设计: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7. 作业设计:1.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2.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3. 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分子世界。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分子理论,探索更多现象背后的原因。
江苏省淮安市八年级物理下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 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难点
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
用具
玻 璃管、水、酒精、铅块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引入新课
教后感
学生阅读章首引入本章
二.新课教学
1.活动7.1选择一种模型
在人们凭肉眼无法看到物质内部结构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物质的微小结构的呢?
按课本活动7.1实验
小实验l是说明物质是由小颗粒组成的,
小实验2、3说明小颗粒之间有间隙.
教材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给出了三种可能的物质结构的模型,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并尝试解释活动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借助于下列模型类比,获得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图像.取两个小球,中间用压缩弹簧和拉伸橡皮筋连在一起,两球 相隔一定距离时,弹簧的压力等于橡皮筋的拉力,两球处于平衡位置.当两球间距离大于这个平衡距离时,引力大于斥力,两球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当两球间距离小于这个平衡距离时,两球间相互作 用表现为斥力.
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3)再用同样大小透明杯取l/4的纯水.
(4)倾斜盛纯水的玻璃杯,把绿色盐水慢慢沿杯壁倒人杯内。
(5)用一硬纸片将其盖上,让玻璃杯静置几天.
(6)每隔一段时间(2 h为宜)观察一下,记录观察观察到的现象.
(7)你 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活动7.3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演示课本图7-6实验
两金属圆柱的接触面必须非常光滑.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分子的扩散:分子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3.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让学生通过扩散现象,理解分子的扩散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四溢的饭菜,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3. 分子的运动规律无规则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题目:请描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答案: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模型进行讲解。
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轨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分子间引力的解释分子间引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3.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重点1.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2.学生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与物质和分子有关的实物和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模型等;2.教师准备好板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实物,如水、空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中有什么?2. 探究分子(15分钟)教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教师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分子,并让学生估算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3. 实验探究分子(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酒精分子的扩散现象。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一些酒精; 2. 在容器的另一侧放置一片纸巾,并滴上几滴食用香精; 3. 观察并记录纸巾上的现象。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酒精分子的扩散规律。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以及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的相关知识点。
六、课堂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分子模型和相关实验器材,并与实验室老师进行交流,深化学生对分子世界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习题;2.搜集更多有关分子世界的资料。
以上是教学设计的大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详细内容的文档,请提供更详细的要求。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1新版苏科版
一、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明白物质是由大長分于组成的,分于间有间隙;分于在永不断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于间存在着彼此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迸程和方式(1)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丁解人类熟悉微观世界的进程和方式。
(2)明白分于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于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引入新课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君学生事前预笛,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
题目能够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窃们都明白,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类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有许多物质人们能够用眼睛宜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丛林、高楼等。
有一些物质咱们亘然看不见,但却能够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亘然看不见,但咱们在呼吸时即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
可是还有一些物质,咱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 那咱们又如何来熟悉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式,十分有效。
那就是先按照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 然后迸行各类实验去搜集证据证明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下面就让咱们依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熟悉物质的结构。
今天咱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于到宇宙。
一、走进分于世界。
三、新课部份活动选择一种模型:教师: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迸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能够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迸行一次台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
(同时对讲义进行埴充)教师:向一端封锁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
然后封锁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台,观察液面的位直,混台后水与酒精整体积是不是和混台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
如不相等,发生丁什么转变?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性质。
2. 让学生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味四溢的饭菜,湿漉漉的地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分子基本概念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分子模型,向学生讲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
3. 分子运动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验现象,如热水的温度升高,颜色的变化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现象。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讲解: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7.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8. 作业设计:(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试着用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做课后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性质,运动现象以及相互作用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更多的日常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教学设计完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讲解。
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苏科版
7.1走进分子世界[设计说明]通过对引言及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
通过对常见物质的介绍,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对课本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
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6、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具学具]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1、组织学生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分子运动的资料。
2、组织学生留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及能体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现象。
3、用放大镜看电视机的屏幕,记下观察到的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主要涵盖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3. 学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通过实例理解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能用分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这些特征分析问题。
3. 认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解释一些化学变化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性质,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板书,详细讲解分子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特征。
同时,通过实例解释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分子相关的例题,如解释气体膨胀、溶解现象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观点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阐述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分子的基本特征;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2. 请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些现象。
3. 请解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分子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采用了理论介绍、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有助于他们掌握知识。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过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具有体积和质量,能够解释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它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决定了物质的宏观特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过程,了解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际物质性质变化来帮助大家理解。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阐述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分子概念,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打下基础。
八年级物理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新版)苏科版
②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总结: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活动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强调要将表面刮光滑,且要用力挤压。)
交流:①1nm=10-9m
②纳米材料有很多的特殊性能,如高强度、高韧性等【小结】
五。【效果检测】
1.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湿衣服在阳光下被晒干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C.扫地时地面扬起的灰尘D.喷洒的消毒剂刺鼻难闻
2.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这说明()
A.分子间有引力B.分子间有斥力
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宏观性质的最小单位,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以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D.两小滴水银接触会变成一大滴水银,说明分子不停运动
7.炒菜时,香气四处飘逸,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铁丝很难被拉断,表明分子间存在______力.“破镜不能重圆”表明分子间存在______力.
8.小心地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会看到_____杯中的墨水扩散快.这个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扩散就越快.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我的教学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希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是分子的基本性质。
为了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学生的动向,引导他们正确操作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对于学生的讨论,我会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
在课后,我会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会对分子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分子概念的引入,我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引导,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分子的概念。
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的形态,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这对于他们建立分子观念非常重要。
实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现象,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探索世界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名为“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课程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分子世界的存在,并了解分子是如何运动的,以及分子的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运动规律。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分子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分子模型展示:用分子模型向孩子们展示分子的基本结构,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
3. 显微镜观察:引导孩子们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分子的形态和特点。
4. 分子运动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规律,理解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
5. 生活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孩子们了解分子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运动的微观解释,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认为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分子的运动规律,也理解了分子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江苏省淮安市初二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新版苏科版20220905146
江苏省淮安市初二物理下册7课题一、走进分子世界执教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归纳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要紧内容,明白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要紧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说明一些物理现象.3.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明白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以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4.了解科学家如何探究微观世界奧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要紧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说明一些物理现象.难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说明一些物理现象.教学用具玻璃管、水、酒精、铅块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学生阅读章首引入本章二.新课教学1.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在人们凭肉眼无法看到物质内部结构的情形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物质的微小结构的呢?按课本活动7.1实验小实验l是说明物质是由小颗粒组成的,小实验2、3说明小颗粒之间有间隙.教材依照观看到的现象给出了三种可能的物质结构的模型,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并尝试说明活动中所观看到的现象.引入课题学生实验或演示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例在所选定模型的合理性基础上,提出任何物质可分的思想,并给出了分子的概念.确实是能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当把分子颗粒再细分时,原有物质的宏观性质就消逝了.分子是尺度专门小的粒子,例:①2 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长约l cm;②若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们的比例就看起来乒乓球与地球之比.结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适当介绍有关显微镜2.活动7.2 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将红墨水滴入水中观看现象结论: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可让学生自己在课外做下面的实验:(选择介绍)(1)用一透亮杯取l/4的纯水,并向里加入适量食盐,搅拌直至食盐充分溶解。
(2)向食盐水里加绿色食用色素,搅拌至水呈深绿色.(3)再用同样大小透亮杯取l/4的纯水.(4)倾斜盛纯水的玻璃杯,把绿色盐水慢慢沿杯壁倒人杯内。
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走近分子世
走近分子世界总课题总课时第课时课题§1、走近分子世界—1课型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通过活动和体会认识分子的模型。
3、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教学重点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一、新课引入介绍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从古希腊、中国古代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到道尔顿、阿伏伽德罗等,认识的进步,形成了物理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二、新课学习1、活动:选择一种模型。
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做书上的三个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关于物质的三种模型的说法,请选择一种模型,并尝试解释。
解释分子的性质: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认识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可以证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指出分子的模型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分子间有间隙。
引导猜想:分子是否会运动?你有怎样的认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备课札记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3、活动: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1)将红墨水滴在水中现象:;结论:。
(2)学生列举其他实例来证明分子的运动。
(3)设疑:既然分子间有间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散沙一盘?引入分子间作用力的探究。
4、活动:寻找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猜一猜: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看一看:你观测到什么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
想一想: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设疑:既然分子间有间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
但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指出: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列举能证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现象。
三、小结本课学生自主小结本课内容,能总结出分子动理论的三部分内容为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过程与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
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
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
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
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演示】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
(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
学生: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溶化,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
(同时对进行课本填充)
【演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
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
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简单板画活动3)
学生:可能在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会变小。
教师:做一个替代实验如下。
【演示】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cm3 水和50cm3酒精。
然后将50cm3酒精倒入50cm3 水的量筒中,用棒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
再观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还是100 cm3(也可以用黄豆和大米相混合进行实验,操作的效果更加明显。
)
学生:上讲台进行观察后说出课本上填充结论,并进行填写。
【点拨】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
模型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 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
【议一议】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模型,对上述和现象2和3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选择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
学生2:选择模型2,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
【教师提示】如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
对于其他的模型也应进行鼓励,但应给学生指明模型2是最合理的。
【点拨】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
(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学生:阅读第24页相关的最后一段。
【教师介绍】分子的大小。
科学家们发现分子是十分小的,小到什么程度。
用肉眼肯定无法看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要用放大几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依稀可见。
(学生看图7-3,可告知分子的排列常常是十分有规律的。
)
如果把2500万个水分子排成一行,只有一厘米;若把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
如果把1 cm3气体装在一个容器中,每秒钟从容器中跑出1亿个气体分子,要跑9000年才能跑完。
【教师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
如果将分子看作是一个个的小球的话,这个小球的直径只能用10-10m来衡量。
人们常将10-10m称为1埃。
如水分子的直径为4个埃,氢气分子的直径为2.3个埃。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总结如下结论。
【小结归纳】(板书)
1.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活动7.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演示】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学生: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议一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学生: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
(填写课本)
【应用举例】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
的证据?
学生:讨论后进行可能进行如下回答。
①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
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教师:得出如下结论
【小结归纳】(板书)
2.分子一直处在永不信息的运动中。
【阅读】教师要求学生阅读26页的对话框。
提问小男孩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女
孩又是怎样回答的?(看书半分钟,回答时不能看书。
)
学生: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
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
【议一议】你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第二课时
3.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活动7. 3 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猜一猜】教师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
吗?(强调要将表面刮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
)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学生: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议一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学生:讨论后可能回答如下:
①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十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②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
教师: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
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学生:那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同时,还存在着斥力。
教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小结归纳】(板书)
(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读一读】 第26页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教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完成如下表格的
填写。
学生: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
教师再做总结。
【阅读】“生活 物理 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① 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 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 学生:①1nm=10-9
m ③ 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
纳米陶瓷硬度高、耐高温而且有一定的塑性。
纳米材料还有很强的抗菌性。
三、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 1.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一直处在永不信息的运动中。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四、作业 《目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