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步骤1.2 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内容掌握机械设计的分类及其特点理解机械设计的内容和任务1.3 机械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原则学习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第二章:机械零件设计2.1 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步骤2.2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学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掌握机械零件的强度校核和选择2.3 机械零件的可靠性和寿命分析理解机械零件的可靠性和寿命的概念学习机械零件的可靠性和寿命分析方法第三章:机械传动设计3.1 机械传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机械传动的选用原则和设计要求3.2 齿轮传动设计学习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3.3 带传动和链传动设计学习带传动和链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第四章:机械轴设计4.1 机械轴的设计要求了解机械轴的设计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轴的设计要求和步骤4.2 机械轴的强度计算学习机械轴的强度计算方法掌握机械轴的强度校核和选择4.3 机械轴的设计注意事项学习机械轴的设计注意事项掌握机械轴的可靠性和寿命分析方法第五章:机械结构设计5.1 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步骤5.2 机械结构的材料选择学习机械结构的材料选择方法和原则掌握机械结构的材料性能和应用5.3 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理解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概念和方法学习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和技巧第六章:联接件设计6.1 联接件的类型及应用了解螺栓联接、焊接、铆接等联接件的类型及应用场景掌握各种联接件的设计原则和方法6.2 螺纹联接设计学习螺纹联接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6.3 焊接与铆接设计学习焊接与铆接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焊接与铆接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第七章:弹簧设计7.1 弹簧的类型及应用了解弹簧的类型及其在机械中的作用掌握弹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7.2 弹簧的设计计算学习弹簧的设计计算方法掌握弹簧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7.3 弹簧的材料及选用学习弹簧的材料选择方法和原则掌握不同材料弹簧的性能和应用第八章:减速器设计8.1 减速器的类型及应用了解减速器的类型及其在机械中的作用掌握减速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8.2 蜗轮减速器设计学习蜗轮减速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蜗轮减速器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8.3 行星减速器设计学习行星减速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行星减速器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第九章:机械动力学9.1 机械动力学基本概念了解机械动力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9.2 运动学分析学习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程掌握运动学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方法9.3 动力学分析学习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程掌握动力学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方法第十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0.1 机械设计实例概述了解机械设计实例的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10.2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学习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分析实际机械设计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机械设计能力和水平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内容: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理解了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内容,才能够对后续的设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方向。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解释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定义和目的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机械设计的分类和应用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的应用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2.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解释机械设计的创新思路和方法2.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3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机械设计的创新思路和方法机械设计的创新案例分析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创新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设计的创新案例,让学生理解创新思路和方法第三章:机械设计的常用材料3.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及性能解释不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条件3.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及性能培养学生根据使用条件选择合适材料的能力3.3 教学内容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常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材料选择的原则和使用条件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常用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材料测试和选择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材料选择的原则和使用条件第四章:机械设计的强度计算4.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强度计算的重要性及方法解释不同载荷和应力对机械结构的影响4.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中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强度计算和优化设计的能力4.3 教学内容强度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不同载荷和应力对机械结构的影响强度计算的案例分析和优化设计4.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强度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强度计算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载荷和应力对机械结构的影响及优化设计方法第五章:机械设计的摩擦与磨损5.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摩擦与磨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解释不同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应用5.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能力5.3 教学内容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不同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应用及优缺点摩擦与磨损控制案例分析5.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摩擦与磨损实验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摩擦与磨损控制方法的应用及优缺点第六章:机械设计的配合与连接6.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配合与连接的概念及重要性解释不同配合与连接方式的特点及应用6.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配合与连接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配合与连接方式的能力6.3 教学内容配合与连接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不同配合与连接方式的特点及应用配合与连接设计案例分析6.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配合与连接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配合与连接实验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配合与连接方式的特点及应用第七章:机械设计的传动系统7.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传动系统的作用及组成解释不同传动方式的特点及应用7.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的能力7.3 教学内容传动系统的作用及组成不同传动方式的特点及应用传动系统设计案例分析7.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作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传动系统实验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传动方式的特点及应用第八章:机械设计的热力学分析8.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热力学分析的重要性及方法解释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8.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中热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3 教学内容热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热力学分析案例分析8.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热力学分析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第九章:机械设计的经济与市场因素9.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中经济与市场因素的重要性及影响解释机械设计者在考虑经济与市场因素时的策略和方法9.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中经济与市场因素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9.3 教学内容经济与市场因素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影响机械设计者在考虑经济与市场因素时的策略和方法经济与市场因素分析案例分析9.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经济与市场因素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影响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经济与市场因素分析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者在考虑经济与市场因素时的策略和方法第十章:机械设计的评价与优化10.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设计评价的方法及优化策略解释机械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价及改进方法10.2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优化策略提高机械设计性能的能力10.3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评价的方法及指标优化策略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评价与优化案例分析10.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评价的方法及指标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评价练习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优化策略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机械设计基础的相关内容,包括机械设计概述、基本原理、常用材料、强度计算、摩擦与磨损、配合与连接、传动系统、热力学分析、经济与市场因素以及评价与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熟悉机械设计中的各种常用材料和零件。

4. 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1.1 机械设计的定义1.2 机械设计的目的和意义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2.1 设计原则2.2 安全原则2.3 经济原则3. 机械设计的方法3.1 设计方法3.2 设计步骤3.3 设计工具4. 常用材料和零件4.1 常用材料4.2 常用零件5. 机械设计的应用实例5.1 简单机械设计实例5.2 复杂机械设计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1.2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3 常用材料和零件的选择2. 教学难点:2.1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2.2 常用材料和零件的性能及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设计的应用实例。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设计简单的机械。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教材。

2. 课件:机械设计相关图片、图表、实例等。

3. 工具:绘图板、尺子、铅笔等。

4. 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机械产品,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2. 讲解: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动手设计简单的机械,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设计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

2. 设计作业:评估学生设计的机械作品,考察其设计思路、创意和创新能力。

3. 小组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讨论的表现,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机械设计相关的企业或实验室,了解机械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选型依据;(3)熟悉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4)能够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机械设计概述1.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任务2. 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3. 机械设计师的要求和素质第2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1. 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第3课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1. 机械系统的自由度和平衡条件2. 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分析3.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4课时: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1. 机械系统的动力源和动力传递2. 机械系统的负载分析和计算3. 机械系统的动力性能优化第5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 机械设计案例介绍2.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3. 机械设计案例总结和启示三、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辅助材料:PPT课件、教学图样、设计软件教程3.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台、测量工具、模拟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机械产品,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讲解:结合PPT课件和教材,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3. 案例分析:分析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1.2 机械设计的类型和过程了解机械设计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步骤1.3 机械设计的原则和标准了解机械设计的原则和目标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第二章:机械零件的材料和失效分析2.1 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分类和性能掌握材料选择的原则和依据2.2 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了解机械零件的常见失效形式和原因掌握失效分析的方法和步骤2.3 机械零件的材料处理和热处理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处理方法和技术掌握热处理的作用和工艺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3.1 机械零件的应力分析了解机械零件的应力类型和产生原因掌握应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2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了解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原理和方法掌握强度计算的公式和应用3.3 机械零件的校核和验证了解机械零件的校核目的和方法掌握校核和验证的步骤和技巧第四章: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4.1 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了解机械零件的结构类型和特点掌握结构设计的原则和步骤4.2 机械零件的尺寸设计了解机械零件的尺寸选择原则和方法掌握尺寸设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4.3 机械零件的配合设计和分析了解机械零件的配合类型和特点掌握配合设计和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第五章:机械零件的动态特性分析和设计5.1 机械零件的动态特性概述了解机械零件的动态特性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动态特性的分析和设计方法5.2 机械零件的振动分析和设计了解机械零件的振动类型和产生原因掌握振动的分析和设计方法5.3 机械零件的疲劳分析和设计了解机械零件的疲劳类型和产生原因掌握疲劳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第六章:机械传动设计6.1 传动系统的类型和选择了解常见的传动系统类型(如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掌握传动系统选择的依据和原则6.2 齿轮传动设计了解齿轮的基本参数和设计要求掌握齿轮强度计算、齿形设计和齿轮材料选择6.3 联接件设计了解联接件的类型和作用掌握螺栓、螺母等联接件的设计和选择第七章:机械轴和轴承设计7.1 轴的设计了解轴的作用和设计要求掌握轴的强度计算、尺寸设计和材料选择7.2 轴承的设计了解轴承的类型和功能掌握轴承的选择、寿命计算和润滑设计7.3 轴和轴承的组合设计了解轴和轴承组合的设计原则掌握轴和轴承组合的优化设计方法第八章:机械弹簧设计8.1 弹簧的类型和特性了解弹簧的种类(如圆柱弹簧、圆锥弹簧、螺旋弹簧等)掌握不同类型弹簧的特性曲线和应用场合8.2 弹簧的设计了解弹簧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弹簧的载荷、变形和材料选择8.3 弹簧的计算和校核了解弹簧计算的目的和方法掌握弹簧计算的公式和校核步骤第九章:机械密封和润滑设计9.1 机械密封的设计了解机械密封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机械密封的设计方法和选择依据9.2 润滑系统的设计了解润滑系统的作用和类型掌握润滑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9.3 润滑剂的选择和润滑设计了解润滑剂的类型和性能掌握润滑剂选择和润滑设计的要点第十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0.1 实例一:减速器设计了解减速器的设计要求和步骤掌握减速器传动比的计算和齿轮参数的选择10.2 实例二:轴的设计与分析了解轴的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掌握轴的强度校核和优化设计10.3 实例三:轴承的选择与应用了解轴承的选择依据和步骤掌握轴承的安装、维护和故障分析10.4 实例四:弹簧设计及应用了解弹簧设计的要求和步骤掌握弹簧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机械中的运用10.5 实例五:润滑系统设计了解润滑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掌握润滑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实例分析第十一章: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11.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概述了解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和优势掌握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11.2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与快速原型技术了解CAM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快速原型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11.3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与仿真了解CAE在机械设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掌握CAE软件的使用和仿真分析过程第十二章:机械设计的优化方法12.1 机械设计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设计优化的目标和类型掌握优化方法的选择和应用12.2 设计参数的优化了解设计参数优化的方法和过程掌握参数优化算法和实施步骤12.3 结构优化和工艺优化了解结构优化和工艺优化的概念掌握结构优化方法和工艺优化策略第十三章:机械设计的可靠性与维修性13.1 可靠性工程基础了解可靠性的定义和度量指标掌握可靠性计算和分析方法13.2 维修性设计了解维修性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维修性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3.3 故障树分析(FTA)了解故障树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故障树构建和分析步骤第十四章:环境影响评估与绿色设计14.1 环境影响评估了解机械设计对环境的影响掌握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和步骤14.2 绿色设计原则了解绿色设计的概念和目标掌握绿色设计的方法和实施策略14.3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了解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原则掌握在机械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第十五章:机械设计的前沿与发展趋势15.1 新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了解新型材料的特性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掌握材料选择和应用的策略15.2 精密制造技术了解精密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掌握精密制造技术的特点和优势15.3 智能化与信息化设计了解智能化和信息化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掌握智能化和信息化设计的方法和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机械设计的类型和过程;机械设计的原则和标准;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和失效分析;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机械零件的动态特性分析和设计;传动系统的类型和选择;齿轮传动设计;联接件设计;机械轴和轴承设计;弹簧设计;机械密封和润滑设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机械设计的优化方法;机械设计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环境影响评估与绿色设计;机械设计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计算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机械设计中常见的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

4.机械设计中的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一段机械设备运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作用。

2.知识讲解:2.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机械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图纸设计和选用材料、零件和构件等,以满足机械设备的功能、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的过程。

-机械设计分为机械结构设计、机械传动设计和机械装置设计等几个方面。

2.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适应性和制造简易性。

-设计方法:确定设计任务、收集设计资料、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评价设计方案。

2.3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应力:介绍正应力、切应力和轴向应力等的计算方法。

-强度:介绍静应力强度、动应力强度和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

-刚度:介绍刚度的概念和刚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变形:介绍零件受力产生的变形和变形计算的基本方法。

2.4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力学特性和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运动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几何特性和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给出一个具体机械设备的实例,进行设计计算和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设计方案。

4.小结和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对机械设计的疑问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doc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doc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专业年级课程性质主讲教师第一章.1.章节名称:§1.绪论 1.1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1.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程序2.教学序次:第一讲3.教学内容: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程序。

4.教学目标:熟悉机器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组成;熟悉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5.本次课重点:机器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组成;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6.本次课难点:机械与机构概念的建立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图01—图03);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举例:自行车、钟表等构件及组成;其零件形状特征等。

)8.教学基本要求:熟悉零件、构件、机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组成;了解机器的主要组成、熟悉机械设计基本要求。

9.课后要求:作业——思考题(A.什么是机器?B.机器的基本组成有哪些?C.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0.参考资料第二章.1.章节名称:§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 2.1平面机构的组成;2.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2.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2.教学序次:第二、三讲3.教学内容:平面机构的组成;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4.教学目标:熟悉运动副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熟悉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5.本次课重点: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6.本次课难点:零件及构件的简化;复合铰链及虚约束的判定;三心定理的推导及应用等。

7.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PPT图像——图1.1—图1.24);板书(章节,概念、术语的含义等);口授(着重介绍重点和难点内容);例题(讲解教材例题1.1—和1.7,例题1.8学生自学)8.教学基本要求:熟悉运动副的基本概念,学会高副与低副的区别方法;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熟悉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了解三心定理的基本概念及在机构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9.课后要求:作业——思考题(A.何谓构件?何谓机构?两者的区别是什么?B.何谓运动副?高副和低副是如何确定的?C.什么是平面机构?平面机构和空间和空间机构是如何区别的?D.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时应注意那些问题?E.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的定义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判别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本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了解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概念、任务、分类和发展趋势。

2.机械零件设计:包括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等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3.机械传动设计:介绍传动系统的类型、性能参数和设计方法,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4.轴承和联轴器设计:分析轴承的类型、性能和选用原则,介绍联轴器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5.机械结构设计:阐述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包括结构要素、强度计算、稳定性分析等。

6.机械创新设计:探讨机械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7.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实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全面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教学:安排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2.理论教学:48学时3.实践教学:16学时(含课程设计、实验等)4.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机械设计概述第2-4周:机械零件设计(传动零件、连接零件、轴系零件、弹簧)第5-7周:机械传动设计(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第8-9周:轴承和联轴器设计第10-11周:机械结构设计第12周:机械创新设计第13周:机械设计实例分析第14周:课程设计第15周:实验第16周:复习与考试六、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测验等)2.实践环节:30%(课程设计、实验等)3.期末考试:40%七、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设计基础》(主编:X,出版社:X)2.参考文献:《机械设计手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等3.网络资源: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在线课程资源4.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等八、教学效果评价1.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2. 掌握机械设计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3. 熟悉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1.1 机械设计的定义1.2 机械设计的内容和类型1.3 机械设计的目的和意义2. 机械设计的主要步骤和方法2.1 设计准备2.1.1 收集资料和了解需求2.1.2 确定设计原则和目标2.2 方案设计2.2.1 选择机械结构形式和材料2.2.2 确定运动和动力方案2.3 详细设计2.3.1 尺寸计算和选择2.3.2 强度计算和校核2.3.3 设计图表和说明书2.4 设计评审和修改3. 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3.1 设计原则3.1.1 结构合理性3.1.2 运动平稳性3.1.3 强度和刚度3.2 计算方法3.2.1 力学分析3.2.2 参数计算3.2.3 安全系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以及主要步骤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设计过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实践,培养实际设计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机械设计中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教材2. 教案:详细记录教学内容和步骤3.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4. 案例:收集典型的机械设计案例5. 设计软件:准备相关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机械设计方法的掌握。

3. 课程设计:评估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表现,包括设计思路、计算方法和创新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4. 机械设计的优化方法4.1 设计优化的概念4.2 设计优化的目标和类型4.3 设计优化的方法和步骤4.4 设计优化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5. 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工程5.1 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5.2 可靠性预测和分配5.3 可靠性分析与设计5.4 提高机械可靠性的方法七、教学内容6. 机械设计的经济性分析6.1 经济性评价指标6.2 成本分析与控制6.3 经济效益评估方法6.4 经济性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7. 机械设计的环保与安全7.1 环保设计的原则和内容7.2 安全设计的原则和内容7.3 环保与安全在机械设计中的融合7.4 环保与安全设计的案例分析八、教学内容8. 机械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8.1 CAD技术的基本概念8.2 CAD软件的选择与应用8.3 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优势8.4 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9. 机械设计的实验与验证9.1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9.2 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9.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9.4 实验结果对机械设计的影响十、教学内容10. 机械设计的创新发展趋势10.1 创新设计的基本概念10.2 创新设计的方法与技巧10.3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10.4 现代设计理念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教学评价:6.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机械设计优化方法、可靠性工程、经济性分析、环保与安全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

3. 熟悉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4. 能够运用力学原理解决机械设计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机械设计的定义和目的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流程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设计方法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3. 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动力系统的负载分析和载荷计算动力传输和动力平衡4. 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运动学基本概念和运动方程运动分析和运动控制5. 力学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应用力学原理在机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设计软件:准备机械设计相关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用于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进度。

3. 设计项目:评估学生在实践设计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机械设计中的标准与规范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设计中标准和规范的重要性。

掌握常用的机械设计标准和规范。

2. 教学内容标准和规范的概念与分类。

国际和国内常用的机械设计标准。

标准件和规范件的设计应用。

讲授法:介绍标准和规范的基本知识。

案例分析法:分析标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4. 教学准备教材:补充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资料。

教学课件:展示标准和规范的图表及应用案例。

5. 教学评价知识问答:评估学生对标准和规范的理解。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际设计中应用标准的能力。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

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

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

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也许"机械基础教案13篇"就是你要找的,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多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1.掌握机构的结构原理、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设计简单的机械及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1.教学基本内容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它常用机构。

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

机械调速,刚性回转件平衡。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原则。

机械零件工艺性、标准化。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减速器等。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

机构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

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

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

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振、减振的途径。

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

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寿命,热平衡等。

机械设计基础(曹井新)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曹井新)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曹井新)教案第一部分: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对象:机械工程、自动化、材料加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机械设计基础》(曹井新著,机械工业出版社)授课方式:理论课、实验课相结合所需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设备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能力和思维方式。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 熟悉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够进行常用零部件的设计。

3. 具备使用常见机械设计软件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和仿真。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5.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实际机械设计和制造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安排1. 机械设计基础概论-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机械设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零部件设计与计算- 轴、轴承和联接零件的设计- 螺栓、螺母和键的设计- 弹簧、传动带和链条的设计- 机械连接的原理和计算3. 机械设计软件应用- SolidWorks、AutoCAD等机械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 二维绘图和三维建模- 机械零部件的装配和仿真分析4. 机械设计实验- 轴承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螺栓拉伸应力的实验- 弹簧刚度和变形的测定- 机械传动系统性能的测试第四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课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案例分析和实际工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计算与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的计算和分析,通过课堂作业和实验课的设计,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实验教学安排相关的机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

4. 课程设计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开展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2024版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完整版

2024版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完整版

02
机械设计基本概念与原理
机械设计定义及分类
机械设计定义
机械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对专用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 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 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 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机械设计分类
机械设计可分为新型设计、继承设计和变型设计三类。 新型设计是指应用成熟的科学技术或经过实验证明是可 行的新技术,设计过去没有过的新型机械;继承设计是 在设计新型机械时,对已有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 尺寸等进行继承,以此为基础设计新型机械;变型设计 是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对已有的机械作部分的修改或增删 而发展出不同于标准型的变型产品。
液压与气压传动原理及特点
传动平稳,易于实现无级 调速;
易于实现自动化和远程控 制;
能实现较大的力和力矩传 递;
元件布局灵活,方便系统 设计和维护。
液压与气压元件选用原则
01 根据系统工作压力和流量选择合适的元件 规格;
02
根据系统工作环境和使用要求选择元件的 材料和密封方式;
03
根据系统控制精度和动态响应要求选择元 件的结构和性能参数;
典型连接结构案例分析
螺栓组连接的结构设计。分析螺栓组连接的受力情况, 确定螺栓的规格和数量,合理布置螺栓位置,考虑防
松措施等。
输入 案标例题二
键连接的结构设计。根据轴的直径和传递的转矩选择 合适的键类型和尺寸,确定键槽的位置和尺寸精度要 求,考虑键的固定方式等。
案例一
案例三
铆接的结构设计。根据连接要求和材料特性选择合适 的铆钉类型和尺寸,确定铆接孔的位置和尺寸精度要
机械设计规范
机械设计规范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这些规范对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各 个环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如零件的尺寸标注、材料的选用、制造工艺的制定

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教案
1. 机构运动简图的定义
第15页/共476页
运动副及构件的表示方法
1.构件构件均用直线或小方块来表示,如图1-6示。
第16页/共476页
2.转动副
第17页/共476页
3.移动副 如图1-8所示,注意移动副的导路应与两构件相对移动的方向一致。
第18页/共Βιβλιοθήκη 76页4.高副两构件组成高副时的相对运动与这两个构件在接触处的轮廓形状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表示高副时必须画出两构件在接触处的曲线轮廓。如图1-8、图1-9所示为齿轮高副和凸轮高副的表示方法。
第41页/共476页
平面连杆机构的缺点:(1)误差较大,降低机械效率。(2)不容易实现精确复杂的运动规律。(3)不宜用于高速传动。
第42页/共476页
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1)机架——固定件,如图2-1所示构件4;(2)连架杆——与机架用转动副相连接的构件,如图图2-1所示构件1和构件3;(3)连杆——不与机架直接相连的构件,如图2-1所示构件2。
目录
第2页/共476页
绪论
0.1 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机器与机构 在现代的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随处都可见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例如,洗衣机、缝纫机、内燃机、拖拉机、金属切削机床、起重机、包装机、复印机等。机器是一种人为实物组合的具有确定机械运动的装置,它用来完成一定的工作过程,以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机器的种类很多, 根据用途不同,机器可分为:动力机器:实现能量转换,如内燃机、电动机、蒸汽机、发电机、压气机等。加工机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搬运物品,如机床、织布机、汽车、飞机、起重 机、输送机等。信息机器:完成信息的传递和变换,如复印机、打印机、绘图机、传真机、照相 机等。
第22页/共476页
【例1-1】如图1-11(a)所示为颚式破碎机的主体机构,试绘制其机构运动简图。此机构为原动件偏心轴,从动件肋板、构件、机架共同构成的曲柄摇杆机构。按图量取尺寸,选取合适的比例尺,确定A、B、C、D四个转动副的位置,即可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最后标出原动件的转动方向,如图1-11(b)所示。

最新最全《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完整版)

最新最全《机械设计基础》教案(完整版)
29
行业前沿动态分享
老师可以介绍机械设计领域的最新研 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包括新材料、新 工艺、新机构等方面的进展和应用。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机械设计领域 的热点问题和争议,包括设计伦理、 知识产权、环保等方面的讨论和思考 。
老师可以分享机械设计领域的行业趋 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智能化、绿 色化、个性化等方面的趋势和挑战。
根据被连接件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选 择合适的过渡配合类型,如间隙配合、过 渡配合等,确保连接的精度和稳定性。
配合表面粗糙度要求
配合件材料选择
根据配合的性质和要求,确定合适的配合 表面粗糙度要求,以确保连接的精度和稳 定性。
根据使用环境和强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材 料,如钢、铸铁、铝合金等,以确保连接 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轴系零部件定义
轴系零部件是组成机械传动系统的重 要部分,包括轴、轴承、联轴器、离 合器、制动器等。
功能特点
轴系零部件在机械传动中起到支撑、 定位和传递扭矩的作用,其性能直接 影响整个机械系统的运行平稳性、精 度和寿命。
2024/1/26
20
轴系零部件结构类型选择依据
2024/1/26
载荷性质 转速高低 工作环境 安装与调整
轴承校核方法及注意事项
01
静载荷校核
根据轴承所受静载荷的大小和性质,校核轴承的静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
求。对于不满足要求的轴承,应重新选择或采取加强措施。
02
动载荷校核
根据轴承所受动载荷的大小和性质,校核轴承的动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
求。对于不满足要求的轴承,应重新选择或采取加强措施。
2024/1/26
03
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和校核
03
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强度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设计方法和原则。

3. 熟悉机械设计的常用材料和工艺。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标2. 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3. 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4. 机械设计的常用材料和工艺5.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课件:机械设计相关图片、案例分析3. 实践工具:测量工具、绘图工具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第四章机械零件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轴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2. 掌握齿轮的设计方法和计算。

3. 学习轴承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内容:1. 轴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2. 齿轮的设计方法和计算。

3. 轴承的类型和选择。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轴、齿轮和轴承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的轴、齿轮和轴承设计案例。

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课件:轴、齿轮和轴承的设计相关图片和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出本章的主题。

2. 讲解:讲解轴的设计方法和原则,齿轮的设计方法和计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的轴、齿轮设计案例。

4. 课堂练习: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轴或齿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机械基础教学设计(五篇材料)第一篇:机械基础教学设计机械基础课教学设计课题: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科目:机械基础设计人:郝相忠佳木斯市职业技术学校一、分析学习内容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教材《汽车机械基础》中第四篇第第十八章的第3节。

整个第十八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而该章的第3节“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一共分两课时,上一节已经讲过了铰链四杆机构和曲柄滑块机构,本节课重点讲解两大问题:急回特性与死点位置。

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

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十八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二、分析学生特征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确定学习目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2)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3)掌握行程速比系数和极位夹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点加以拓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为急回特性和死点的产生条件,产生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我把它的探究过程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演示曲柄摇杆机构,提出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机械设计基础的优秀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概论(一)教学内容1、引言2、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程序4、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容:机器的组成、特征及相关基本概念2、熟悉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方法和一般步骤3、了解内容:课程内容、地位、作用和任务第二章平面机构(一)教学内容1、平面机构的组成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4、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5、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6、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7、多杆机构简介(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容:自由度、约束、运动副和机构;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和几个基本概念(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极位夹角θ、压力角与传动角、死点)2、熟悉内容: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3、了解内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平面四杆机构设计的解析法和实验法第三章凸轮机构(一)教学内容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2、常用从动件的运动规律3、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4、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5、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容: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选择;按给定从动件规律设计凸轮轮廓(图解法);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2、熟悉内容: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3、了解内容:按给定从动件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解析法)第四章间歇运动机构(一)教学内容1、棘轮机构2、槽轮机构*3、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机构简介(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2、了解内容: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机构第五章带传动和链传动(一)教学内容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2、V带和V带轮3、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应力分析4、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利5、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6、带传动的张紧和维护(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容:带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带传动参数的选择和计算;2、熟悉内容: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带的结构和规格,带轮的结构,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带传动的打滑、弹性滑动、滑动率、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带传动张紧的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理解机械设计的要求和限制1.2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的定义和意义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机械设计的要求和限制1.3 教学方法讲授和解释机械设计的概念和原理举例说明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讨论和分析机械设计的案例1.4 教学资源教材或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图片或图示来说明机械设计的概念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或小测验来巩固学习内容第二章:机械零件设计2.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类型机械零件的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学习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工艺2.2 教学内容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同类型机械零件的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工艺2.3 教学方法讲授和解释机械零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举例说明不同类型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方法讨论和分析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工艺2.4 教学资源教材或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图片或图示来说明不同类型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方法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或小测验来巩固学习内容第三章:机械传动设计3.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掌握机械传动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学习机械传动零件的选材和加工工艺3.2 教学内容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机械传动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机械传动零件的选材和加工工艺3.3 教学方法讲授和解释机械传动的概念和原理举例说明不同类型机械传动的设计和计算方法讨论和分析机械传动零件的选材和加工工艺3.4 教学资源教材或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图片或图示来说明不同类型机械传动的设计和计算方法3.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或小测验来巩固学习内容第四章:机械轴设计4.1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轴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了解机械轴的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学习机械轴的选材和加工工艺4.2 教学内容机械轴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轴的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机械轴的选材和加工工艺4.3 教学方法讲授和解释机械轴设计的概念和原理举例说明机械轴的设计和计算方法讨论和分析机械轴的选材和加工工艺4.4 教学资源教材或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图片或图示来说明机械轴的设计和计算方法4.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或小测验来巩固学习内容第五章:机械结构设计5.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的要求和步骤学习机械结构的选材和加工工艺5.2 教学内容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机械结构设计的要求和步骤机械结构的选材和加工工艺5.3 教学方法讲授和解释机械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原理举例说明机械结构的设计和计算方法讨论和分析机械结构的选材和加工工艺5.4 教学资源教材或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图片或图示来说明机械结构的设计和计算方法5.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或小测验来巩固学习内容第六章:机械动力学6.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力学分析的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学习机械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的设计6.2 教学内容机械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力学分析的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机械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的设计6.3 教学方法讲授和解释机械动力学的概念和原理利用数学和物理模型来说明力学分析的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来应用机械动力学的原理6.4 教学资源教材或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动画或模拟软件来演示机械动力学的现象6.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或小测验来巩固学习内容第七章:机械材料选择7.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材料的基本属性和选择原则掌握机械材料的选择方法和应用学习机械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评估7.2 教学内容机械材料的基本属性和选择原则机械材料的选择方法和应用机械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评估7.3 教学方法讲授和解释机械材料的属性和选择原则举例说明机械材料的选择方法和应用讨论和分析机械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评估7.4 教学资源教材或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实物样品或图片来说明不同机械材料的特性7.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或小测验来巩固学习内容第八章:机械强度计算8.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零件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学习机械强度计算的应用和实例8.2 教学内容机械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机械零件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机械强度计算的应用和实例8.3 教学方法讲授和解释机械强度计算的概念和原理利用数学模型和公式来说明强度计算的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来应用机械强度计算的原理8.4 教学资源教材或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计算软件或工具来演示机械强度计算的过程8.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或小测验来巩固学习内容第九章:机械可靠性设计9.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机械系统可靠性的评估和优化学习机械可靠性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机械系统可靠性的评估和优化机械可靠性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讲授和解释机械可靠性设计的概念和原理利用统计学和概率论来说明可靠性的评估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来应用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原理9.4 教学资源教材或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软件工具或模拟实验来演示机械可靠性的评估和优化9.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或小测验来巩固学习内容第十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0.1 教学目标理解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掌握机械设计实例的评估和优化学习机械设计实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机械设计实例的评估和优化机械设计实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10.3 教学方法讲授和解释机械设计实例分析的概念和原理利用实际案例来说明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来应用机械设计实例的评估和优化10.4 教学资源教材或参考书中的相关章节实际案例研究和案例分析来演示机械设计实例的应用10.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讨论作业或小测验来巩固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机械设计的定义和意义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机械设计的要求和限制重点环节2:机械零件设计的方法不同类型机械零件的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重点环节3:机械传动设计的方法不同类型机械传动的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机械传动零件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重点环节4:机械轴设计的方法机械轴的设计要求和计算方法机械轴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重点环节5:机械结构设计的方法机械结构设计的要求和步骤机械结构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重点环节6:机械动力学的应用力学分析的方法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机械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的设计重点环节7:机械材料选择的原则机械材料的基本属性和选择原则机械材料的选择方法和应用重点环节8:机械强度计算的方法机械零件的应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机械强度计算的应用和实例重点环节9:机械可靠性设计的概念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机械系统可靠性的评估和优化重点环节10:机械设计实例分析的方法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机械设计实例的评估和优化本教案涵盖了机械设计基础的十个章节,从机械设计的定义和意义,到机械零件、机械传动、机械轴、机械结构的设计,再到机械动力学、机械材料选择、机械强度计算、机械可靠性设计和机械设计实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2013 -- 2014 学年第1 学期二级学院(部)_____建筑工程学院_____ 教研室 _____基础教研室______ _ 课程名称及代码____ 机械设计基础___ __ 课程类别 ____________ ____ 学分及总学时 ____ 48学时____ __ 授课专业班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_1101_ 主讲教师 ________白莹莹_______ _ 职称职务 ________无__ _____ _ 使用教材 _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主编山东英才学院教务处制备课内容共3 页第 2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备课笔记共3 页第3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备课笔记共6 页3.3.3 应用公式时注意事项1. 局部自由度图3.16所示,放课件(局部自由度)滚子绕其本身轴线作自由转动,丝毫不会影响其它构件的运动,这在进行自由度计算时,要将局部自由度去除,改为图3.16b)。

2. 复合铰链图3.14所示,放课件(复合铰链)什么叫复合铰链,如何进行计算结论:由m个构件汇成的复合铰链应当作为m-1的转动副,如图3-1所示。

图3-1 复合铰链计算3. 虚约束在运动副所加的约束中,有些约束所起的限制作用是重复的,这种不起独立限制作用的约束称为虚约束,在计算自由度时,虚约束应当除去不计,图3.17所示,放课件(图3.17),说明一下图3.17b)中EF 为虚约束,简化成图3.17a)虚约束是很难找出,一般可从下面二点来找1)运动状态不改变2)虚约束去掉前后F不同,图3.17a中F=1,图3.17b中F=0,故EF第4、5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备课笔记共11 页图4-1 同一构件上点的速度分析选一个比例尺L μ,做出机构位置图。

步骤:(1)求B v取基点为A 点,B v 大小为1AB l ω,方向AB ⊥,指向与1ω相同。

取比例尺L μ作图,取一极点P ,作一线段/b v pb v μ=作矢量为pb 。

(2)求C v u u v因为B 点与C 点同为构件2上的点,物体2作平面运动,基点取在B 点,这是为什么?问一下学生,根据工程力学可知:C B CB v v v =+u u v u u v u u u vB v :为基点的速度。

CB v :为C 点绕B 点相对转动的速度。

C B CB v v v =+u u v u u v u u u v大小 ?1AB l ω ?方向 CD ⊥ AB ⊥ BC ⊥下面说明二点:1)为什么C v 的方向为CD ⊥?在构件3上,C 点的速度为3C v u u u v在构件2上,C 点的速度为2C v u u u v这C 点为同一点,在二个构件上,因此3C v u u u v =2C v u u u v ,由于3C v u u u v 方向为CD ⊥,所以力的分析可为今后计算各构件零件的强度,确定机械效率及轴承型式等提供了必需的资料。

因此这一内容不但是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一定要掌握它。

4.3.1 运动副中的摩擦1. 移动副中的摩擦力最常见的移动副中的摩擦可分为平滑块的摩擦和槽形滑块的摩擦二种,我们先谈平滑块的摩擦。

图4.3所示,放课件(平面摩擦),在黑板上按分析顺序作图。

在外力F作用下,滑块1向左移动←12v,滑块1和平面2组成一个移动副,因此分析一下滑块1上作用什么力:①驱动力F;②平面2给1的反力。

下面分析讨论之。

驱动力F:F力为作用在滑块1上的所有作用力的合力,它与接触面法线间所夹的角度为β,将F力分解为法向分力F n和切向分力F t二部分。

①F n:使1滑块紧贴于平面上。

②F t:使1滑块在F t作用下向左运动或具有向左运动趋势。

从图中可得出tan tnFFβ=(4.4)反力:平面2加在滑块1上的反作用力,它有两部分组成。

①正压力F N:为法向反力,它与F n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等的力,这是为什么?学生去想一下。

②摩擦力F f:F f的方向是与1相对于2的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为fF N。

F N与F f的合力就是平面上加在滑块1上的总反作用力F R,又称总反力F R。

tan fNFfFϕ==φ角称为摩擦角(F N与F f之间夹角),在一定工作条件下,f(摩擦系数)为一定的,φ也为一定值,可得出式(4.9)。

讨论一下:1)当β>φ时,说明了外力F的作用线在摩擦角φ之外的情况,这时F t>F f,推动力F t大于摩擦力,使滑块作加速运动。

2)当β=φ时,外力F 的作用线与总反力F R 作用线相重合。

此时F t =F f ,使滑块作等速运动,如滑块原来不动、静止,那么滑块1仍然保持静止不动状态。

3)β<φ时,外力F 的作用线在摩擦角所包围区域的里面,此时F t <F f ,滑块作减速运动,而终于静止。

如滑块1原来不动,那么无论外力F 加得多大,滑块1都不能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自锁。

下面谈一下楔形滑块在楔形槽中的摩擦情况。

放一下课件(楔形滑块等速移动受力),图4.4所示,滑块1在楔形槽2中作等速滑移(图中沿z 向移动)。

图4.4 槽面摩擦分析方法同平滑块的,作图。

驱动力为水平的F 反力,滑块的两个接触面上同时承受正压21N F 、21NF ,和摩擦力F f (画图加上这三个力)。

根据平衡条件,经推导可得出式(4.6)F=fF r /sin θ=f v F r 4.6式中f v 称为当量摩擦系数,其数值始终大于f ,也就是说槽面摩擦的摩擦力总是大于滑块的摩擦力,这样引入f v 概念后,就可将槽面摩擦简化为平面摩擦概念来处理。

2. 转动副中的摩擦力轴承就是转动副,轴在轴承孔中转动,轴安装在轴承孔的那一部分称为轴颈。

根据作用在轴颈上载荷的方向可分为径向轴颈和轴向轴颈,本讲只讨论径向轴颈摩擦问题。

图4.4所示,放课件(轴颈摩擦和摩擦圆、转动副)。

作用力如何?轴颈上作用着径向载荷F r 及轴承孔2加在轴颈1上的总反力21R F 。

在驱动力矩M 作用下,使1在轴承孔2中作等速转动ω12,根据平衡条件可知:F r 与21R F 必须构成一个阻止轴颈转动的力矩,这力矩称为摩擦力矩M f ,这M f大小必须与驱动力矩M 相平衡。

M =M f因此,21R F 必与F r 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二个力组成的一个力偶。

其作用线间相距一个距离为ρ,可得出M f =21R F ·ρ=F r ·ρ。

第6、7 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备课笔记共5页5.2.1 平面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和运动参数放课件(凸轮机构的运动过程),图5.6所示,现以偏置移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为例来说明一下。

图5.6偏距e:从动件移动导路至凸轮转动中心的距离称为偏距e。

以e为半径,转动中心为圆心,所作的圆称为偏距圆,如e=0,称为对心的。

基圆:以凸轮转动中心为圆心,轮廓上最小的向径r0为半径画圆,这圆称为基圆,r0为基圆半径。

凸轮以ω1转动,推动从动件移动,现在从动件处于最低位置,A点。

AB曲线——凸轮转,向径增大,即从动件将由最低位置A按一定的运动规律推动到最远距离B,这一过程称为推程,凸轮相应地转过一个角度为φ,称为推程运动角。

在推程过程中,从动件移动的距离为h,称为升程(行程)。

φ,这时从动件处于BC曲线——它为以凸轮轴心O为圆心的圆弧,凸轮转角为sφ称为远休止角。

最高位置静止不动,这sCD曲线——从动件由最高位置B回到最低位置A,这一个过程称为回程,凸轮转过角度为φ'称为回程运动角。

DA曲线——DA的基圆上一部分,凸轮继续转动,这样从动件停止不动,凸轮φ',称为近休止角。

转过s这样凸轮,转一转,从动件就作升-停-降-停的运动循环连续转动凸轮,这过程就重复循环进行着。

现以φ与从动件位移的关系做出一线图,s-φ图称为从动件的位移线图,通过微分就可得出速度线图,加速度线图,这三个线图总称为从动件的运动线图,这就表明出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它由凸轮轮廓曲线形状来决定的。

因此设计轮廓曲线,就必须要首先确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下面为讨论一下从动件运动规律有哪几图5.9说明一下凸轮转角分度越多,得出曲线就越正确。

当e=0时,偏距圆的切线就是过O点的径向线,可按上法得出对心直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的轮廓曲线。

若将尖顶从动件改为滚子从动件,这时可以减少接触处的磨损,轮廓曲线设计方法还是这样,这时应将滚子中心看成为尖顶,用上法设计出轮廓曲线,放课件(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状凸轮机构),说明一下,这条曲线称为理论轮廓曲线,然后以曲线上各点为圆心,以滚子半径r T为半径,做出一系列的圆,最后做出这些圆的包络线就成为凸轮轮廓曲线,这曲线称为凸轮的实际轮廓曲线。

这时基圆半径r0应在理论轮廓曲线上量出的,图5.10所示。

5.3.3 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轮廓设计的理论基础还是反转法,现在介绍一种极坐标法,坐标原点取在凸轮回转中心,经教学推导可求出轮廓曲线点的极坐标值(式5.3)。

5.3.4 凸轮轮廓的加工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法与采用什么样加工方法有着直接关系。

加工方法通常有二种:①铣削、锉削加工用图解法设计曲线②数控加工用解析法设计曲线这里要了解,在数控加工中为什么坐标原点要取在凸轮回转中心,这是加工工艺要求的,否则会影响到凸轮的精度。

5.4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凸轮机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能实现预期的运动规律,而且还要求它的传力性能好,结构紧凑等这些要求都与压力角、基圆半径、滚子半径等有关。

第8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备课笔记共 3 页一、棘轮机构1、棘轮机构的工作原理棘轮机构主要由棘轮、主动棘爪、止回棘爪和机架组成。

棘轮机构的其它类型:1.摩擦棘轮(无声棘轮)由于摩擦传动会出现打滑现象,不适于从动件转有要求精确的地方。

2、双向棘轮2、棘轮转角的调节1、调节摇杆摆动角度的大小,控制棘轮的转角2.用遮板调节棘轮转角3、棘轮机构的特点与应用二、槽轮机构1、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具有径向槽的槽轮、具有圆销的构件、机架工作原理:构件1→连续转动;构件2(槽轮)→时而转动,时而静止。

当构件1的圆销A 尚未进入槽轮的径向槽时,槽轮的内凹锁住弧被构件1的外凸圆弧卡住,槽轮静止不动。

当构件1的圆销A 开始进入槽轮径向槽的位置,锁住弧被松开,圆销驱使槽轮传动。

当圆销开始脱出径向槽时,槽轮的另一内凹锁住弧又被构件1的外凸圆弧卡住,槽轮静止不动。

4个槽的槽轮机构:构件1转一周,槽轮转41周。

6个槽的槽轮机构:构件1转一周,槽轮转61周。

2、槽轮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1、平面槽轮机构。

2、空间槽轮机构3、 槽轮槽数Z 和拨盘圆柱销数k 的选择运动系数(τ):槽轮每次运动的时间tm 对主动构件回转一周的时间t 之比。

Z Z K 2)2(-=τ当z =3时,k 可取1~5;当z =4或5时,k 可取1~3;当z>6时,k 取1或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