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材料的界面理论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Section 15.8---15.12
3-5 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composites) 3-5-1复合材料定义及分类(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mposites) 1. 定义(P225页)
2. PMC的组成 (1) 基体 热固性基体(thermosetting matrix): i) 熔体或溶液粘度低,易于浸渍与浸润,成型工艺性好 ii) 交联固化成网状结构,尺寸稳定性、耐热性好,但性脆 iii) 制备过程伴有复杂化学反应 热塑性基体(thermoplastic matrix): i) 溶体或溶液粘度大,浸渍与浸润困难,需较高温度和压力 下成型,工艺性差 ii) 线性分子结构,抗蠕变和尺寸稳定性差,但韧性好 iii) 制备过程中伴有聚集态结构转变及取向、结晶等物理现象) (2) 增强体主要有碳纤、玻纤维、芳纶纤维、硼纤维等 树脂基体与增强体相容性、浸润性较差,多经过表面处理 与表面改性,浸润剂、偶联剂、涂复层的使用,使其组成复 杂化。
3-5 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
STRUCTUR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s of Composites Materials
Concept, Types and Properties Structures
Interfacial Phase
(2)复合材料的特性(character) 一般特性: a. 可设计性 b. 构件复合与成型一次性完成,整体性好 c. 性能分散性大,性能对工艺工程及工艺参数甚至一些 偶然性因素都十分敏感,难以精确控制结构和性能 d. 复合效应(多种复合效应)(principle of combined action) 一般性能特点: a. 比强度、比模量大 b. 破坏安全性高 c. 耐疲劳性好 d. 阻尼减震性好 e. 耐烧蚀性能好
复合材料的界面
改变强化材料表面的性质
• 对SiC晶须表面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后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分析的结 果。由C(1s)和Si(2p)的波谱可以看出,有的地方存在SiO2,有的地方不存在SiO2。 利用这样的表面状态的差来增强界面的结合力。
6.6.2 向基体添加特定的元素
• 在用烧结法制造复合材料的过程中,为了有助于 烧结,往往向基体添加一些元素。有时为了使纤 维与基体发生适度的反应以控制界面,也可以添 加一些元素。在SiCPCS纤维强化玻璃陶瓷(LAS) 中,如果采用通常的LAS成分的基体,在晶化处 理时会在界面产生裂纹。而添加百分之几的Nb时, 热处理过程中会发生反应,在界面形成数微米的 NbC相,获得最佳界面,从而达到高韧化的目的。
5.5 界面行为
5.5.1 界面的脱粘与剥离(Debonding)
研究界面的脱粘与剥离的意义
研究思路 ➢ 考虑基体中仅有一根纤维,受到拉伸载荷为Pf的情
况 ➢ 分析复合材料中强化材料与基体间应力传递的方
式 解析法: ➢ 应用最大剪切应力理论 ➢ 应用断裂力学理论
脱粘、剥离与滑动的关系为一旦发生脱粘与剥离,剥离部分就产生滑 动。解析法可以应用最大剪切应力理论,也可以应用断裂力学理论。
临界值
• 断裂的机制 张开型裂纹 φ=0
剪切型裂纹 φ=90 φ=tan-1(KⅡ/KⅠ)
界面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界面特性
复合材料性能
界面黏结强度下降复合材料弹性模量下降
• 但界面特性与复合材料性能的定量关系少
• 界面参数 (强度,韧性)
• 脆性组元的界面区域,尺寸与厚度相当的缺 陷 断裂力学模型
5.2.1 界面应力与非弹性过程
第5章复合材料界面力学
第5章复合材料界面力学任何两种材料接触在一起,就存在一个界面,即使在同一种材料内部的原子之间、分子之间或晶粒之间也存在界面。
界面可以理解为数学界面和物理界面两种,数学界面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这种界面没有厚度,没有材料与性能的过渡;而物理界面却是有一定厚度的界面层,可以看作一相材料。
界面随着两种材料的接触而存在,随着两种材料的分离而消失。
在复合材料中,界面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复合材料中的纤维与基体通过界面粘接在一起,界面的性能可通过粘接方式得到控制。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界面的性能对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有显著的影响,但程度是不同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例如: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抗蠕变性能,需要一个较强的界面;但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韧度,则希望存在一个较弱的界面,以有利于更多地耗散断裂过程中的能量。
因此,可以设计复合材料的界面,以调控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寻求一种综合性能的平衡或最优化的复合材料。
本章主要介绍复合材料界面性能表征、应力传递理论以及界面性能的分析方法。
§5.1 界面与界面层的形成机理在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是两种材料物理化学作用或固化反应的产物。
界面从宏观上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两相材料的分界面,没有厚度,但它有一定的力学性能,界面的强度甚至有可能超过基体材料。
在细观尺度上,界面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层或界面相,其尺度范围在nm至 m之间,利用电镜可以观察到界面层的结构,但一般难以精确确定界面层的厚度。
复合材料界面(层)的几何与力学特性的表征一直是复合材料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界面的形成机理是很复杂的,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因素。
界面层的几何与力学特性不仅与两相组分材料有关,而且与复合工艺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在纤维复合材料中,通过对纤维表面进行预处理可以部分控制界面的特性。
目前,对界面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如下基本理论。
(1)化学键合作用,认为基体表面上的官能团与增强物表面上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由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界面区。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1、界面形成及其形成1.1界面的定义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
此区域的结构与性质都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何一相。
这一界面区由五个亚层组成,每一亚层的性能都与基体和增强相的性质、复合材料成型方法有关。
界面区域如图1-1所示。
1.2界面的形成复合材料体系对界面要求各不相同,它们的成形加工方法与工艺差别很大,各有特点,使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十分复杂,理论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增强体与基体在一组份为液态(或粘流态)时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要求组份间能牢固的结合,并有足够的强度。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使材料在界面上形成能量最低结合,通常都存在一个液态对固体的相互浸润。
所谓浸润,即把不同的液滴放到不同的液态表面上,有时液滴会立即铺展开来,遮盖固体的表面,这一现象称为“浸润”。
第二阶段:液态(或粘流态)组份的固化过程,即凝固或化学反应。
固化阶段受第一阶段的影响,同时它也直接决定着所形成的界面层的结构。
以固热性树脂的固化过程为例,固化剂所在位置是固化反应的中心,固化反应从中心以辐射状向四周扩展,最后形成中心密度大、边缘密度小的非均匀固化结构,密度大的部分称为胶束或胶粒,密度小的称胶絮。
2、界面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影响界面结合强度的因素 2.1界面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复合材料内界面结合强度是影响复合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界面的结合强度主要取决于界面的结构、物理与化学性能。
具有良好结合强度的界面,可以产生如下强化效应:(1)阻止裂纹的扩散,提高材料的韧性;(2)通过应力传递,使强化相承受较大的外载荷,提高复合材料的承载能力;(3)分散和吸收各种机械冲击和热冲击的能量,提高抗外加冲击的能力;(4)使强化相与基体产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的作用,弥补各自的缺点,获得新的材料使用性能。
复合材料-第四章复合材料界面
(1)物理因素
例1 粉末冶金制备的W丝/Ni,钨在镍中有很大的固溶度,在1100℃左右使用50小时后,钨丝发生溶解,造成钨丝直径仅为原来的60%,大大影响钨丝的增强作用,如不采取措施,将产生严重后果。为此,可采用钨丝涂覆阻挡层或在镍基合金中添加少量合金元素,如钛和铝,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止钨丝溶入镍基合金的作用。
如何防止碳在镍中先溶解后析出的问题,就成为获得性能稳定的Cf / Ni的关键。
例2 碳纤维增强镍基复合材料。在800℃高温下,在界面碳先溶入镍,而后又析出,析出的碳是石墨结构,密度增大而在界面留下空隙,给镍提供了渗入碳纤维扩散聚集的位置。而且随温度的提高镍渗入量增加,在碳纤维表层产生镍环,严重损伤了碳纤维,使其强度严重下降。
4.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1.界面的形成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①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增强纤维优先吸附能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组分,因此界面聚合物在结构上与聚合物基体是不同的。 ②聚合物的固化阶段。聚合物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而固化,形成固定的界面层。
1
2
复合材料中的界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几何面,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这一区域由五个亚层组成。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为以下几种效应。……P61
复合材料界面设计的原则(总的原则)
界面粘结强度要保证所受的力由基体通过界面传递给增强物,但界面粘结强度过高或过弱都会降低复合材料的强度。
复合材料的界面
用于不含游离水,只含化学键合水或物理结合水的干燥 填料体系。
Eg:碳酸钙、水合氧化铝等。
13
2 单烷氧基焦磷酸酯基型 适合范围: 用于含湿量较高的填料体系,如陶土、滑石粉等。 三(二辛基焦磷酰氧基)钛酸异丙酯(TTOPP—385)就是典型 的单烷氧基焦磷酸酯基型偶联剂。
9
填充、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为了改进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构,改善两者间的结合性能, 需要对增强纤维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方法是在增强纤维表面涂覆上一种称为表面处理剂的物质, 包括浸润剂、偶联剂等其它助剂,以制造与基体间好的粘结界面。
10
1 粉状颗粒的表面处理技术
无机粉体填料与有机高聚物的不相容性,重视研究改善粉 体填料的表面性质。
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及作用机理 1. 界面的形成 两个阶段:基体与增强材料的接触与浸润过程;基体与增强 材料通过相互作用使界面固定阶段 界面层的结构包括:界面的结合力、界面区域的厚度和界面 的微观结构 通常对纤维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强界面结合力
4
2. 界面作用机理
(1)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比表面能
lv
sv sl时,cos 0, 90o,不润湿
lv sv sl 0时,0<cos 1, 0o 90o,润湿
sv sl lv时,cos 1, 0o,完全润湿,粘附功最大
8
B. 化学键理论 偶联剂作用机理 强调增加界面的化学作用是改进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 硅烷偶联剂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官能团,一端为亲玻璃纤维的官能团 (X),一端为亲树脂的官能团(R),将玻璃纤维与树脂粘结起来,在界面 上形成共价键结合
复合材料的界面定义
复合材料的界面定义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特点。
在复合材料中,界面是指不同组分之间的交界面,是复合材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界面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和应用范围。
因此,对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准确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复合材料的界面可以被定义为不同组分之间的交界面,包括纤维和基体
之间的界面、不同填料之间的界面等。
这些界面通常是由于材料的不同成分或性质所导致的,因此界面的性质往往会对整体材料的性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其次,复合材料的界面还可以被定义为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区域。
在
这些区域中,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一系列的界面效应,如界面扩散、界面结合、界面应力传递等。
这些效应会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
另外,复合材料的界面还可以被定义为材料的表面区域,包括纤维表面、填料
表面、基体表面等。
这些表面区域往往是复合材料与外界环境或其他材料之间的直接接触区域,因此界面的性质会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黏附性、润湿性等方面。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的界面可以被定义为不同组分之间的交界面、材料的微观
结构和相互作用区域,以及材料的表面区域。
界面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因此对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准确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复合材料的界面定义,探索界面效应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理论基础。
复合材料界面理论简介
复合材料界面理论简介摘要: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先进材料,质量轻,强度高等特点使其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工程领域应用越来越发挥其重要性。
随着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扩展,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增强体纤维、树脂基体和界面性能,其中纤维和树脂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界面粘结强度,即纤维断裂处通过基体向纤维传递应力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和破坏模式等宏观力学行为。
因此,研究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界面的设计、预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几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
关键词:界面;形成;相互作用理论;1界面简介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和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复合而成的,那么必然存在着异种材料的接触面,这个接触面就是界面。
一般人们对复合材料界面的定义是,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增强纤维优先吸附能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组分,因此界面聚合物在结构上与聚合物基体是不同的。
第二阶段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
聚合物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而固化,形成固定的界面层。
2界面作用理论2.1浸润性理论1963年,Zisman提出浸润性理论,认为浸润是形成界面的基本条件之一,若两相物质能实现完全浸润,则表面能较高的一相物体表面的物理吸附将大大超过另一相物体的内聚能强度,从而使两相物体具有良好的粘合强度。
这种理论认为两相物体间的结合模式属于机械互锁和浸润吸附。
其中机械粘合是一种机械互锁现象,即在形成复合材料的两相相互接触过程中,若浸润性差,两相接触的只是一些点,接触面有限(见图1(a))。
若浸润性好,液相可扩展到另一相表面的坑凹中,因而两相接触面积大,结合紧密,产生机械锚合作用(见图1(b))。
而物理吸附主要为范德华力的作用。
图1浸润与不浸润的界面显然,聚合物基体对增强材料良好的浸润性将有利于提高界面的复合强度,但浸润性不是界面粘接的唯一条件。
第二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及界面优化
19
机械结合 基体与增强材料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靠 纤维的粗糙表面与基体产生机械互锁而实现的。
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上会产生剪应力, 为此,在预应力钢筋的表面带有螺纹状突起。
20
表面越粗糙,互锁作用越强,机械粘结作 用越有效。
在大多数情况下,纯粹机械粘结作用很 难遇到,往往是机械粘结作用与其它粘结机理 共同起作用。但机械结合方式几乎存在于所有 复合材料中。
类型3
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 纤维与基体互不反 纤维与基体反应形成界面
亦不溶解
应但相互溶解
反应层
钨丝 / 铜 Al2O3 纤维 / 铜 Al2O3 纤维 / 银 硼纤维(BN表面涂 层) / 铝 不锈钢丝 / 铝 SiC 纤维 / 铝 硼纤维 / 铝 硼纤维 / 镁
镀铬的钨丝 / 铜 碳纤维 / 镍 钨丝 / 镍 合金共晶体丝 / 同 一合金
二、界面的效应
(3)不连续效应 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 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磁性、耐热性等。
(4)散射和吸收效应 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 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如透光性、隔音性、隔 热性、耐机械冲击及耐热冲击性等。
(5)诱导效应 一种物质(通常是增强相)的表面结构使 另一种(通常是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 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一些新的现象,如 低的膨胀性、耐冲击性和耐热性等。
钨丝 / 铜 – 钛合金 碳纤维 / 铝( 580 C) Al2O3 纤维 / 钛 硼纤维 / 钛 硼纤维 /钛-铝 SiC 纤维 / 钛 SiO2 纤维 / 钛
37
界面结合结合太弱,受载时,纤维大量拔出,强度 低;结合太强,纤维受损,复合材料脆断,既降低 强度,又降低韧性。只有界面结合适中的复合材料 才呈现高强度和高韧性。
复合材料学 第四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
于复合材料的破坏形式随作用力的类型、原 材料结构组成不同而异,故破坏可开始在树 脂基体或增强剂,也可开始在界面。有人通 过力学分析指出,界面性能较差的材料大多 呈剪切破坏,且在材料的断面可观察到脱粘、 纤维拔出、纤维应力松弛等现象。但界面间 粘结过强的材料呈脆性也降低了材料的复合 性能。界面最佳态的衡量是当受力发生开裂 时,这一裂纹能转为区域化而不产生进一步 界面脱粘。即这时的复合材料具有最大断裂 能和一定的韧性。由此可见,在研究和设计 界面时, 不应只追求界面粘结而应考虑到最
第四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
4.1 概 述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 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 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界面虽然很小, 但它是有尺寸的,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 是一个区域或一个带、或一层,厚度不均匀, 它包含了基体和增强物的部分原始接触面、 基体与增强物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产物、此 产物与基体及增强物的接触面,基体和增强 物的互扩散层,增强物上的表面涂层、基体 和增强物上的氧化物及它们的反应产物等。
基体的表面薄层构成的,基体表面层的厚度 约为增强纤维的数十倍,它在界面层中所占 的比例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 对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层还包括偶联 剂生成的偶联化合物。增强纤维与基体表面 之间的距离受化学结合力、原子基团大小、 界面固化后收缩等方面因素影响。 2. 界面作用机理 界面层使纤维与基体形成一个整体,并通 过它传递应力,若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相容性 不好,界面不完整,则应力的传递面仅为纤 维总面积的一部分。 因此,为使复合材料内
界面虽然很小但它是有尺寸的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是一个区域或一个带或一层厚度不均匀它包含了基体和增强物的部分原始接触面基体与增强物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应产物此产物与基体及增强物的接触面基体和增强物的互扩散层增强物上的表面涂层基体和增强物上的氧化物及它们的反应产物等
复合材料界面教学课件PPT
•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相之间化学 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 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一个多层结构的过渡区域, 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此区域的结构与性 质都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何一相。这一界面区 由五个亚层组成,每一亚层的性能都与基体 和增强相的性质、复合材料成型方法有关。
接触角随温度、保持时间、吸附气体等而变化。
2.4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2.4.1界面润湿理论 : 根据力的合成:
L cos = S - SL , 粘合功可表示为:
WA = S + L - SL= L(1+ cos )。 粘合功WA最大时, cos =1,即 = 0,液体完全 平铺在固体表面。同时 = SL , S = L 。 热力学说明两个表面结合的内在因素,表示结合的 可能性;动力学反映实际产生界面结合的外界条件, 如温度、压力等的影响,表示结合过程的速度问题。
4)交换反应结合。基体与增强材料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 且还通过扩散发生元素交换,形成固溶体而使两者结合。
5)混合结合。这种结合较普遍,是最重要的一种结合方式。是以 上几种结合方式中几个的组合。
2.2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
•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 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 (1)传递效应:界面可将复合材料体系中 基体承受的外力传递给增强相,起到基体和 增强相之间的桥梁作用。
• 对SiC晶须表面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后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分析的结果。由C(1s)和Si(2p)的波谱可以看出, 有 态的的地差方来存增在强界SiO面2的,结有合的力地。方不存在SiO2。利用这样的表面状
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研究
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研究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常见的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等。
在复合材料中,界面是不同相材料之间的接触面,它的性质对整个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界面特性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界面是复合材料中强度较低的部分,易受到外界力的影响而发生屈服和破坏。
界面的强度取决于界面结构,包括纤维/基体之间的结合力、粒子/基体之间的结合力等。
研究表明,通过界面改性能够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应力和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
采用界面模型和界面改性技术,能够在化学、物理层面上优化界面的力学性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
其次,界面特性对复合材料的耐久性产生重要影响。
复合材料常常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如高温、潮湿、酸碱等,这些环境会破坏复合材料的界面,导致力学性能的下降。
因此,研究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界面特性,具有保证复合材料耐久性的重要意义。
研究已经表明,通过改变界面结构、添加界面改性剂等手段,可以提高复合材料对不同环境的抗腐蚀性能和耐久性。
另外,界面特性在复合材料的应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界面特性的优化对提高复合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
例如,在航空领域,界面强度的提高可以促进飞机结构的轻量化和减少疲劳裂纹的扩展;在汽车领域,优化复合材料的界面能够提高车身的抗冲击性和碰撞安全性。
因此,研究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对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复合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界面特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例如,采用原子级界面模拟技术,对材料的界面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改变界面结构、添加界面改性剂等方法,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和耐久性。
复合材料界面理论简介
复合材料界面理论简介摘要: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先进材料,质量轻,强度高等特点使其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工程领域应用越来越发挥其重要性。
随着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扩展,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增强体纤维、树脂基体和界面性能,其中纤维和树脂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界面粘结强度,即纤维断裂处通过基体向纤维传递应力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和破坏模式等宏观力学行为。
因此,研究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界面的设计、预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几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
关键词:界面;形成;相互作用理论;1界面简介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和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复合而成的,那么必然存在着异种材料的接触面,这个接触面就是界面。
一般人们对复合材料界面的定义是,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体与增强纤维的接触与浸润过程。
增强纤维优先吸附能较多降低其表面能的组分,因此界面聚合物在结构上与聚合物基体是不同的。
第二阶段是聚合物的固化阶段。
聚合物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而固化,形成固定的界面层。
2界面作用理论2.1浸润性理论1963年,Zisman提出浸润性理论,认为浸润是形成界面的基本条件之一,若两相物质能实现完全浸润,则表面能较高的一相物体表面的物理吸附将大大超过另一相物体的内聚能强度,从而使两相物体具有良好的粘合强度。
这种理论认为两相物体间的结合模式属于机械互锁和浸润吸附。
其中机械粘合是一种机械互锁现象,即在形成复合材料的两相相互接触过程中,若浸润性差,两相接触的只是一些点,接触面有限(见图1(a))。
若浸润性好,液相可扩展到另一相表面的坑凹中,因而两相接触面积大,结合紧密,产生机械锚合作用(见图1(b))。
而物理吸附主要为范德华力的作用。
图1浸润与不浸润的界面显然,聚合物基体对增强材料良好的浸润性将有利于提高界面的复合强度,但浸润性不是界面粘接的唯一条件。
第4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特性-1
第4章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特性
孙举涛
1
本章主要内容
4.1 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过程 4.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界面理论 4.3 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体及界面结构 4.4 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破坏原理 4.5 复合材料界面优化设计 4.6 界面分析技术
2
4.1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成过程
(9)酸碱作用理论 根据酸碱作用理论: 增强材料与聚合物基体的表面酸碱性不同时,易结 合,酸碱性相差越大越易结合; 增强材料与聚合物基体的表面酸碱性一致时,应对增 强材料进行表面处理,改变其表面酸碱性,使增强材料 与聚合物基体的表面酸碱性不同,达到提高增强材料与 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 界面接触体系的粘附功的非色散成分, 主要来源于界面 的酸碱作用, 而并非是偶极(极性 作用)。
34
4.3 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4.3.1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
1、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类型
类 型 1 类 型 2 类 型 3 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亦 不溶解 钨丝 / 铜 Al2O3 纤维 / 铜 Al2O3 纤维 / 银 硼纤维(BN表面涂层) /铝 不锈钢丝 / 铝 SiC 纤维 / 铝 硼纤维 / 铝 硼纤维 / 镁 界面平整、分子层厚 度;除原组成外不含 其它物质。 纤维与基体互不反 应但相互溶解 镀铬的钨丝 / 铜 碳纤维 / 镍 钨丝 / 镍 合金共晶体丝 / 同一 合金 纤维与基体反应形成界面反 应层 钨丝 / 铜 – 钛合金 碳纤维 / 铝( 580 C) Al2O3 纤维 / 钛 硼纤维 / 钛 硼纤维 /钛-铝 SiC 纤维 / 钛 SiO2 纤维 / 钛
由于充分的润湿两相界面处产生的物理吸附主要是由范德华力的作用实42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界面理论422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两组分能充分浸润则粘结强度高于树脂基体的内聚能1142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界面理论422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1润湿理论湿润理论解释了增强体表面粗化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与基体树脂界面结合力的事实但是单纯以两者润湿好坏来判定增强体与树脂的粘接效果是不完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3.2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
1.碳纤维的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的作用:使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界面粘接力、 层间剪切强度,而且其界面的抗水性、断裂韧性及尺寸稳 定性均有明显的改进。此外,通过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还可制得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1)氧化法 (1)气相法(或干法):以空气、氧气、臭氧等氧化剂,采用 等离子表面氧化或催化氧化法。 (2)液相法(或湿法):有硝酸、次氯酸钠加硫酸、重铬 酸钾加硫酸、高锰酸钾加硝酸钠加硫酸氧化剂及电解氧化 法等。
第3章 材料的界面理论
3.1 概述
❖ 在一个多相体系中,不同相之间存在界面。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一般是由增强纤维与基体 树脂两相组成的,两相之间存在着界面,通 过界面使纤维与基体树脂结合为一个整体, 使复合材料具备了原组成树脂所没有的性能。
2
3.2 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
1.表面现象:发生在界面上的现象。 2.产生表面现象的原因:与物质的表面能有关。
10
❖ 1)表面偶联剂的偶联机理
(1)有机硅烷类偶联剂的反应机理
(ⅰ)有机硅烷水解,生成硅醇。
R
R
X
Si
X H2O HO
Si
OH + 3HX
X
R
(ⅱ)玻璃纤维表面吸水,生成羟基。
OH
OH
Si O Si O
11
(ⅲ)硅醇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反应,又分三步 第一步:硅酸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生成氢键;
14
❖ (2)有机络合物类偶联剂的偶联机理
另一大类偶联剂是有机络合物。它们是有机酸与氯化铬的络合物。 该类偶联剂在无水条件下结构式为:
C
O
O
Cl
Cl
Cr
Cr
Cl
Cl
O
H
应用较多的是甲基丙烯酸氯化鉻盐;即“沃兰”(Vo1an),其结构式为:
H3C C CH2
C
O
O
Cl
Cl
Cr
Cr
Cl
Cl
O
15 H
❖ 沃兰对玻璃纤维表面的处理机理如下: (ⅰ)沃兰水解
❖ 3.界面效果 由于界面的存在显示出复合材料的各种性能。并由于界
面结构的变化而引起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
23
❖ 3.4.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1.树脂抑制层与界面区 1)树脂抑制层
在复合材料中,越接近增强材料的表面,微胶束排列 得越有序。在增强材料表面形成的树脂微胶束有序层称为 “树脂抑制层”。 2)界面区 界面区:由基体和增强材料的界面再加上基体和增强材 料表面的薄层构成。
网状结构是指在复合材料组分中,一相是三维连续,另 一相为二维连续的或者两相都是三维连续的。
21
❖ 2.层状结构 两组分均为二维连续相。所形成的材料在垂直于增强相和
平行于增强相的方向上,其力学等性质是不同的,特别是层 间剪切强度低。 ❖ 3.单向结构
纤维单向增强及筒状结构的复合材料。 ❖ 4.分散状结构
2 X基团:有机硅烷中的X基团不同,将影响到偶联剂水解和 相互间聚合的速度,以及与玻璃纤维间的偶联效果。目前采 用较多的是X基团为甲氧基或乙氧基的有机硅烷偶联剂。其 水解速度比较缓慢,水解析出的甲醇和乙醇无腐蚀性,所生 成的硅醇比较稳定.可在水介质条件下同玻璃纤维表面进行 反应。
3 有机硅烷所带的另一个基团R,将与基体树脂反应,不同的 R基团,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树脂。
1. 物理持性: 指材料的表面形态和比表面积。
2. 化学特性: 指材料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反应活性。
增强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决定了增强材料
表面自由能的大小、润湿性及化学反应活性。关系
到增强材料是否需进行表面处理,其表面是否容易 与环境接触物反应(如与氧、水、有机物等反应),表 面与基体材料间是否能形成化学键。
如果增强材料表面没有应力集中,而且全部表 面都形成了界面,则界面区传递应力是均匀的。若 基体与增强材料间的润湿性不好,胶接面不完全, 应力的传递面积仅为增强材料总面积的一部分。所 以,为使复合材料内部能均匀地传递应力,显示出 优良的性能,要求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形成一 个完整的界面区。
25
❖ 2.界面结构 1)粉状填料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根据填料的表面能Ea和树脂基体的内聚能密度Ed的相对 大小,可把填料分为活性填料和非活性填料。 Ea>Ed 为活性填料 Ea≤Ed 为非活性填料 当填料是活性填料时,则在界面力的作用下界面区形成 “致密层”。在“致密层”附近形成“松散层”,对于非活 性填料,则仅有“松散层”存在。可把界面结构示意描述如 下: 活性填料:基体/松散层/致密层/活性填料 非活性填料:基体/松散层/非活性填料
9
❖ 浸润剂的作用:
1 原丝中的纤维不散乱而能相互粘附在一起; 2 防止纤维间的磨损; 3 原丝相互间不粘结在一起; 4 便于纺织加工。
常用的浸润剂:石蜡乳剂(含石蜡、凡士林、硬脂酸)、聚醋酸乙烯酯。
纺织型
增强型
注:用含石蜡乳剂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必须在浸胶前除去; 聚醋酸乙烯酯对玻璃钢性能影响不大,可不必除去
硼纤维、碳化硅纤维、碳纤维等都有明显的氧化表面,有 利于形成具有高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的表面。若其表面被 污染,一般会降低其表面能,影响极性基体对它的湿润。
5
❖ 4. 表面性质与表面结构的关系
增强材料的上述三种表面性质除了与材料表面层化学组 成有关外,还同增强材络结构学说。按照网络结构学说的观点,硅酸盐玻璃是由一 个三维空间的不规律的连续网络构成的。连续网络又由许多 多面体(如四面体)构成。多面体的中心为电荷较多而半径 较小的阳离子所包围。在玻璃内部这些阳离子与周围的阴离 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平衡的。
除上述偶联剂外,新型偶联剂还有阳离子型、钛酸酯型、 铝酸酯型和稀土类等。
20
3.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基体与增强材料的接触与润湿过程。 2、聚合物的固化过程。
❖ 3.4.1复合材料复合结构的类型
由于各种组分的性质、状态和形态的不同,可以制造出 不同复合结构的复合材料。复合结构按其织态结构一般可 分以下五个类型: 1.网状结构
增强纤维内部的化学组成与其表面层的化学组成不
完全相同。
4
❖ 3. 表面自由能
增强材料与基体能够粘接在一起的必要条件,
(1)是基体与增强材料能紧密接触,
(2)是它们之间能润湿,后者取决于它们的表面自由能,
即表面张力。
若一种液体能浸润一种固体(即在固体表面完全铺开),则 固体的表面张力要大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常用的极性基体材 料的表面张力在35~45达因·厘米-1之间(如聚酯树脂的表面张 力为35达因·厘米-1,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表面张力为43达 因·厘米-1),若要求这些基体材料能润湿增强纤维,则要求 增强纤维的表面张力大于45达因·厘米-1。
O
O
O
H
Si O Si
O
H2O
树脂沃反兰应的。R基团(CH3-C=CH2)及Cr—OH(Cr—Cl)将与基体
18
❖ 2)表面偶联剂的处理效果 改进了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耐水、电绝缘及老化等性能,显
著地提高了玻璃纤维湿态性能。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均有改进,表明偶联剂既保
护了玻璃纤维的表面,又增强了纤维与树脂界面的粘结,防 止了水分和其它有害介质的浸蚀。
化学键理论一直比较广泛地被用来解释偶联剂的作用。它 对指导选择偶联剂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化学键理论不 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偶联剂官能团不能与树脂反应,却仍有较 好的处理效果。
8
❖ 2.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 为了在玻璃纤维抽丝和纺织工序中达到集束、润
滑和消除静电吸附等目的,抽丝时,在单丝上涂了 一层纺织型浸润剂(石蜡乳剂)。 (1) 浸润剂会影响复合材料性能(妨碍了纤维与基 体材料的粘接),用前去除浸润剂,
(2)采用偶联剂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偶联剂的分 子结构中,一般都带有两种性质不同的极性基团, 一种基团与玻璃纤维结合,另一种基团能与基体树 脂结合,从而使纤维和基体这两类性质差异很大的 材料牢固地连接起来。
Cr
O
O
HH
O
OO
Cr
H H
O
H
O
H3C C CH2
H C
H
O
OO
O
H
Cr
Cr
H
O O
O
H
H
H
O
O
Si
O
Si O
Si
O
Si
17
第二步:干燥(脱水),沃兰之间及沃兰与玻璃纤维表面 间缩合——醚化反应;
H3C C CH2
C
O
O
H3C C CH2
C
O
O
O Cr Cr O
O
O
O
H
O
Si O Si
O
Cr
Cr O
19
❖ 3)常用的偶联剂
(1)耐高温型偶联剂 如适用于聚苯并咪唑(PBI)和聚酰亚胺(PI)玻璃纤维复
合材料的偶联剂,是一类带有苯环芳香族硅烷,这类偶联剂 都含有稳定的苯环和能与树脂反应的官能团。 (2)过氧化物型偶联剂
既是偶联剂又是引发剂、增粘剂。加热时,由于热裂解而 产生自由基,通过自由基反应可以和有机物或无机物起化学 键合作用。
R H
HO Si O O H
O
HH
O
R
O Si OH
O HH
O
-H2O
R
R
O Si O Si
O
O
Si O Si
Si
O
Si O
13
❖ 偶联剂处理后纤维的性能:
1 有机硅烷偶联剂与玻璃纤维的表面结合起来了。 有机硅烷中的R基团将与基体树脂反应,改变了玻璃纤维表 面原来的性质,使之具有憎水而亲基体树脂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