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合集下载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译文《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译文元结,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

结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

天宝十二载举进士,礼部侍郎阳浚见其文,曰:“一第慁①子耳,有司得子是赖!”果擢上第。

复举制科。

会天下乱,沉浮人间。

国子司业苏源明见肃宗,问天下士,荐结可用。

时史思明攻河阳,帝将幸河东,召结诣京师,问所欲言。

结自以始见轩陛,拘忌讳,恐言不悉情,乃上《时议》三篇。

帝悦曰:“卿能破朕忧。

”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

募义士于唐、邓、汝、蔡,降剧贼五千,瘗战死露胔于泌南,名曰哀丘。

史思明乱,帝将亲征,结建言:“贼锐不可与争,宜折以谋。

”帝善之,因命发宛、叶军挫贼南锋,结屯泌阳守险,全十五城。

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里行。

又参山南东道来瑱府,时有父母随子在军者,结说瑱曰:“孝而仁者,可与言忠;信而勇者,可以全义。

渠有责其忠信义勇而不劝之孝慈邪?将士父母,宜给以衣食,则义有所存矣。

”瑱纳之。

瑱诛,结摄领府事。

会代宗立,固辞,丐侍亲归樊上。

久之,拜道州刺史。

初,西原蛮掠居人数万去,遗户裁四千,诸使调发符牒二百函,结以人困甚,不忍加赋,即上言:“臣州为贼焚破粮储屋宅男女牛马几尽今百姓十不一在耄孺骚离未有所安岭南诸州,寇盗不尽,得守捉候望四十馀屯,一有不靖,湖南且乱。

请免百姓所负租税及租庸使和市杂物十三万缗。

”帝许之。

明年,租庸使索上供十万缗,结又奏:“岁正租庸外,所率宜以时增减。

”诏可。

结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馀。

进授容管经略使,身谕蛮豪,绥定八州。

会母丧,人皆诣节度府请留,加左金吾卫将军。

民乐其教,至立石颂德。

罢还京师,卒,年五十,赠礼部侍郎。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注:①慁:hùn辱没。

②租庸使:官名,主持国家的税收。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资治通鉴第六十八卷(汉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六十八卷(汉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六十八卷(汉纪)原文第六十八卷(汉纪)汉纪六十孝献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217)汉纪六十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丁酉,公元217年)[1]春,正月,魏王操军居巢,孙权保濡须,二月,操进攻之。

[1]春季,正月,魏王曹操驻军居巢,孙权守卫濡须。

二月,曹操向濡须进攻。

初,右护军蒋钦屯宣城,芜湖令徐盛收钦屯吏,表斩之。

及权在濡须,钦与吕蒙持诸军节度,钦每称徐盛之善。

权问之,钦曰:盛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好万人督也。

今大事未定,臣当助国求才,岂敢挟私恨以蔽贤乎?权善之。

当初,孙权的右护军蒋钦驻屯宣城,芜湖令徐盛逮捕了蒋钦的属吏,并上表将他斩首。

及至孙权在濡须时,蒋钦和吕蒙负责指挥各路军队,蒋钦每每称赞徐盛的优点。

孙权问蒋钦为什么称赞徐盛,蒋钦回答:徐盛忠诚、勤勉、贤强,有胆略,有器度,是个统帅万人的杰出将领。

如今事业尚未成功,臣下我应当帮助国家访求人才,怎么敢怀着私人怨恨而遮蔽贤能呢?孙权对此非常赞赏。

三月,操引军还,留伏波将军夏侯都督曹仁、张辽等二十六军屯居巢。

权令都尉徐详诣操请降,操报使修好,誓重结婚。

权留平虏将军周泰督濡须;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以泰寒门,不服。

权会诸将,大为酣乐,命泰解衣,权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泰辄记昔战斗处以对,毕,使复服;权把其臂流涕曰: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坐罢,住驾,使泰以兵马道从,鸣鼓角作鼓吹而出;于是盛等乃服。

三月,曹操率军撤回,留下伏波将军夏侯统领曹仁、张辽等二十六支部队驻守居巢。

孙权让都尉徐详到曹操那里请求投降;曹操派使者回复,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发誓与孙权重结姻亲。

孙权留平虏将军周泰统领濡须守军,朱然、徐盛等人都成了周泰的部下,他们认为周泰出身寒微,心中不服。

孙权召集各位将领,大摆酒宴,奏乐畅饮。

在酒席上孙权让周泰解开衣服,用手指着他身上的伤痕,询问受伤经过,周泰对那些战斗地点全都记得,依次回答。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在各个领域,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文言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

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1魏文侯①使乐羊伐中山②,克之;以封其子击③。

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

”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

次问翟璜,对曰:“仁君。

”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

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

②中山:战国时一小国。

③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④趋:快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1)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2)克之(3)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4)亲下堂迎之【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小题3】你觉得魏文侯是个仁君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小题1】(1)讨伐、攻打(2)攻占、战胜(3)反通返,返回(4)亲自【小题2】刚才任座说的话很是耿直,所以就知道(您一定是仁君)了。

【小题3】(1)不是仁君。

他以仁君自居,喜欢人家奉承他是仁君,听到颂扬便喜,听到批评便怒。

群臣懂得这个理,所以“皆曰仁君”。

魏文侯要的就是这个。

(2)是仁君。

从“怒”到“悦”的神态变化以及“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错误。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

《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资治通鉴》阅读及答案「篇一」古文阅读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②,人民给③,官无事,东方以宁。

是子不事④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⑤。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⑥。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

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⑧,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即墨:古地名。

下文中的“阿”、“鄄”和“薛陵”都是古地名。

②辟:开垦。

③给(jǐ):富裕。

④事:巴结。

⑤万家:这里指一万户的俸禄。

⑥馁(něi):饥饿。

⑦烹:煮。

古代的一种酷刑。

⑧饰诈:掩饰,欺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⑴语之曰⑵然吾使人视即墨⑶誉言日至()⑷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小题3:根据语段,概括齐国能够“强于天下”的原因。

(3分)参考答案:小题1:(4分)⑴告诉;对说⑵派,派遣⑶ 到⑷曾经小题2:(3分)这是你不巴结我的身边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

(3分,重点考查“是”、“子”、“左右”等词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小题3:(3分)①赏罚分明,对“饰诈”者惩治有力。

②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

(意思对即可。

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满分。

)小题1:试题分析:古文中有的字词要译成一个短语结构,比如本题中的“语”,要译成“对说”。

另外,要注意古文多义词在语境中的含义,比如“使”有多种含义,在本句是“派”。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注释,先了解字词义,再组成句子。

“是”即“是”(古文中少见),“子”:对对方的敬称,“事”:注释中有,巴结;“左右”,指身边人,“以”,连词“来”,“求助”:谋求帮助。

小题3:试题分析:要把全文大致翻译一下,然后注意分析齐威王的行为与影响,抓住“是日,烹⑦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套装共7册)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套装共7册)
五十 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0 1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
0 2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一唐纪五十 七
0 3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二唐纪五十 八
0 4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三唐纪五十 九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晋 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四晋纪六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三晋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五晋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七晋纪九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六晋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八晋纪十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晋纪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九晋纪十一
目录分析
资治通鉴卷第 1
一周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 2
二周纪二
3 资治通鉴卷第
三周纪三
4 资治通鉴卷第
四周纪四
5 资治通鉴卷第
五周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六秦纪 一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 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秦纪 三
资治通鉴卷第九汉纪 一
资治通鉴卷第 1
十汉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 2
十一汉纪三
3 资治通鉴卷第
十二汉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四隋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五唐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七唐纪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六唐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八唐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九唐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唐纪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一唐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二唐纪八

《资治通鉴隋纪》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资治通鉴隋纪》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资治通鉴隋纪》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资治通鉴隋纪》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隋纪》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李密之亡也,往依郝孝德,孝德不礼之;又入王薄,薄亦不之奇也。

密困乏,至削树皮而食之,匿于淮阳村舍,变姓名,聚徒教授。

郡县疑而捕之,密亡去,抵其妹夫雍丘令丘君明。

君明不敢舍,转寄密于游侠王秀才家,秀才以女妻之。

君明从侄怀义告其事,帝令怀义自赍敕书与梁郡通守杨汪相知收捕。

汪遣兵围秀才宅,适值密出外,由是获免。

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

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皆下之。

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

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

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

”让谢曰:“吾侪群盗,旦夕偷生草间,君之言者,非吾所及也。

”前宋城尉齐郡房彦藻,自负其才,恨不为时用,预于杨玄感之谋。

变姓名亡命,遇密于梁、宋之间,遂与之俱游汉、沔,遍入诸贼,说其豪杰;还日,从者数百人,仍为游客,处于让营。

让见密为豪杰所归,欲从其计,犹豫未决。

有贾雄者,晓阴阳占候,为让军师,言无不用。

密深结于雄,使之托术数以说让;雄许诺,怀之未发。

会让召雄,告以密所言,问其可否,对曰:“吉不可言。

”又曰:“公自立恐未必成,若立斯人,事无不济。

”让曰:“如卿言,蒲山公当自立,何来从我?”对曰:“事有相因。

所以来者,将军姓翟,翟者,泽也,蒲非泽不生,故须将军也。

”让然之,与密情好日笃。

密因说让曰:“今四海糜沸,不得耕耘,公士众虽多,食无仓廪,唯资野掠,常苦不给。

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

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新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新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jugrave,家贫)狭。

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来源:]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苏、张、终、贾正应比耳。

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

十八年,迁中书令。

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

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

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

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薄:接近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感激:内心愤怒不已C、遣使者四辈敦趣趣:通“促”,催促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除:官阶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周乃去,客密州/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今以钟磬置水中C、岑文本谓所亲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逆旅主人不之顾/上官大夫与之同列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①资旷迈②悠然独酌,众异之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④客,忠孝人也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⑥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A、①④⑥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③④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资治通鉴阅读参考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参考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参考答案解析及翻译(公元667)九月,(李)勣初度辽,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

”遂攻之,勣引兵进击,一十六城皆下之。

(公元668)侍御史洛阳贾言忠奉使自辽东还,上问以军事,言忠对曰:“高丽必平。

”上又问:“辽东诸将孰贤?”对曰:“薛仁贵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然夙夜谨慎,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

”上深然其言。

丁卯,上祀南郊,告平高丽,以李勣为亚献。

己巳,谒太庙。

(公元669)李勣寝疾,上及太子所赐药,勣则饵之;后辈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本日少愈,可共置酒为乐。

”因而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

汝曹勿悲泣,听我束缚。

我见房、杜①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余。

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

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育孤幼,谨察视之。

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②杀,然后以闻。

”自是不复更言。

十二月,戊申,薨。

上闻之,悲泣。

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辆车恸哭。

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克服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其姊尝病,勣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爇其须鬓。

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勣曰:“非为无人使令也。

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高宗乾封元年、总章元年)[注]①房、杜:房玄龄、杜如晦。

②挝:打。

4.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份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克服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B.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克服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C.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克服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D.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克服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5.以下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治通鉴》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资治通鉴》)注:累迁:多次升官。

昌邑:地名。

茂才:秀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王密为()昌邑令②夜怀金十斤以遗()震2、翻译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参考答案1.(1)做,当(2)送给;2.我(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老朋友),为什么?3.表现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品质。

)二: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当之(.到、往)郡②夜怀(怀揣)金十斤以遗震③夜怀金十斤以遗(赠与)震④故(原来、从前)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密愧而出”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2 分)。

A.道渴而死B.后狼止而后前狼又至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D.拔山倒树而来11.翻译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翻译:我了解你的为人,你怎么不了解我的为人?1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答案:可看出杨震清正廉明的高尚品质。

译文: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多次升职做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该去赴任时,路过昌邑(地名),他曾经推荐过的荆州茂才(秀才)王密正是昌邑县令,夜里揣着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资治通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10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②晒:微笑。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1分)
上与群臣论止盗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
(1)或()(2)自是()(3)遗()
【小题3】.说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意思(2分)
【小题4】.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2分)
【小题5】.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

(2分)
答案
【小题1】上与群臣/论止盗
【小题1】(1)有人(2)从此,从这以后(3)失物,丢失的东西
【小题1】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小题1】群臣:请重法以禁之;唐太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小题1】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
解析。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资治通鉴》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资治通鉴》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资治通鉴》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①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

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②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

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

”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刘邦。

②留侯:张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相与..坐沙中语( )(2)又见.疑平生过失( )(3)人人自坚.矣( )(4)群臣罢.酒(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项是(()A.以天下不.足遍封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为.其功多为.人谋而不忠乎C.我欲杀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于是上乃.置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

(2)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

12.《史记·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曰: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请你结合这个故事说说留侯之功。

【答案】9.共同,一起被坚定结束10.A 11.(1)陛下从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

(2)雍齿与我有旧怨,他多次使我受困受辱。

12.留侯张良在刘邦面临群臣争功不决、可能谋反的局势时,分析了群臣谋反的原因,并提出了先封赏刘邦最憎恨的雍齿的建议,从而稳定了群臣的情绪,避免了谋反的发生,为刘邦巩固统治立下了功劳。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

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那么相保,缓之那么争心生。

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

谭奔平原,遣辛毗①诣曹操请救。

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缺乏忧也。

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

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那么天下之难未息也。

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假设有所并那么力专,力专那么难图也。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

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②。

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

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那么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

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

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

谥肃侯。

②衅:征兆。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1.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转告B.力专那么难图也谋取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克服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暗中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一旦求救于明公莫大于河北B.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明公不取而伐荆州C.绍以宽厚得众心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D.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乃许谭3. 以下句子全部是劝说曹操攻打袁尚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① 急之那么相保,缓之那么争心生②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③ 使谭、尚自相敝④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⑤ 河北平,那么六军盛而天下震矣⑥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A ①②④B ③⑤⑥C ②③⑥D ②④⑤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 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资治通鉴》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

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

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

”(至德元年五月)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

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

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

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

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

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

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1.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许:答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贼疲,乃退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B.又败之于沙河于公岂不危哉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②贼倦矣,可以出战③战于嘉山,大破之④至暮,杖折枪归营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A. ①③⑥B. ①②⑤C. ②③④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资治通鉴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

”楚王说而许之。

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

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

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

两国之兵必俱至。

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

”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

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

”使者怒,还报楚王。

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

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

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

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资治通鉴》试题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试题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试题答案及译文唐昭宗景福元年辛丑, 司徒王建遣族子嘉州刺史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挥使华洪、茂州刺史王宗瑶将兵五万攻彭州, 杨晟逆战□败, 宗裕等围之。

久不下, 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俘掠, 谓之“淘虏”, 都将先择其善者, 余则士卒分之, 以是为常。

军士王先成者, 新津人, 本书生也, 世乱, □兵, 度诸将惟北寨王宗侃最贤, 乃往说之曰:“彭州本西川之巡属也, 陈、田召杨晟, 割四州以授之, 伪署观察使, 与之共拒朝命。

今陈、田已平而晟犹据之, 州民皆知西川乃其大府而司徒乃其主也, 故大军始至, 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 以俟招安。

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夺其赀财驱其畜产分其老弱妇女以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离愁怨;其在山中者暴露于暑雨, 残伤于蛇虎, 孤危饥渴, 无所归诉。

彼始以杨晟非其主而不从, 今司徒不加存恤, 彼更思杨氏矣。

”宗侃侧然, 不觉屡移其床前问之,矍然曰:“此诚有之, 将若之何?”先成请条列为状以白王建, 事凡四条:“其一, 乞招安山中百姓。

其二, 乞禁诸寨军士及子弟无得一人辄出淘虏, 仍表诸寨之旁七里内听樵牧, 敢越表者斩。

其三, 乞置招安寨, 中容数千人, 以置所招百姓, 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 为招安将使, 将三十人, 昼夜执兵巡卫。

其四,彭州土地宜麻, 百姓未入山时多沤藏者, 宜令县令晓谕, 各归田里, 出所沤麻鬻之, 以为资粮, 必渐复业。

”建得之大喜, 即行之, 悉如所申。

明日, 榜帖至, 威令赫然, 无敢犯□。

三日, 山中民竞出, 赴招安寨如归市, 寨不能容, 斥而广之;浸有市井, 又出麻鬻之。

民见村落无抄暴之患, 稍稍复故业。

月余, 招安寨皆空。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 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伪署观察使署:部署B.今司徒不加存恤存:抚恤C.仍表诸寨之旁七里内听樵牧听:听凭D.斥而广之斥:扩大答案:A(署:委任)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杨晟逆战□败, 宗裕等围之军士王先成者, 新津人, 本书生也, 世乱, □兵,明日, 榜帖至, 威令赫然, 无敢犯□A.而于者B.以于焉C.而为者D.以为焉答案:C(“而”:表转折关系, 却;“为”:动词, 做;“者”, 代词, ……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

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

光武遭汉中衰,群雄麋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

武功既成,文德亦洽。

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

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大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其忠厚清修之士,岂唯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

愚鄙污秽之人,岂唯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

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幸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混淆,是非颠倒,可谓乱矣。

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涝、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

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

夫岂特数子之贤哉,亦光武、明、章之遗化也!当是之时,苟有明君作而振之,则汉氏之祚犹未可量也。

不幸承陵夷颓敝之余,重以桓、灵之昏虐:保养奸回,过于骨肉;殄灭忠良,甚于寇雠;积多士之愤,蓄四海之怒。

于是何进召戎,董卓乘衅,袁绍之徒从而构难,遂使乘舆播越,宗庙丘墟,王室荡覆,烝民涂炭,大命陨绝,不可复救。

然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注】①遹:yù,遵循。

②烝:zhēng,众多。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俗吏慢之慢:傲慢,不敬
B.乃能敦尚经术乃:却,竟然
C.上则有……之徒面引廷争引:揭发,检举
D.岂特数子之贤哉特:仅仅,只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用来说明教化是国家“急务”的一组是(3分)
①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②足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③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④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
⑤加有大功于天下⑥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A.①②③B.①②⑤C.③④⑥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风俗是天下的大事。

只有圣明智慧的君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明白重视教化、匡正风俗的益处和功效。

B.在群雄蜂起、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汉光武帝却能凭一介平民之力,奋发起兵,恢复祖先的事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教化的作用。

C.孝和帝以后,贵戚专权,朝政的腐败。

面对混乱局势,志士仁人坚守道义,勇于赴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证了东汉王朝不至倾覆。

D.虽然汉室衰徽,但如果有明君发奋振作,那么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

可惜桓帝和灵帝昏庸暴虐,人心离散,王朝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武功既成,文德亦冷《(3分)
(2)其忠厚清惨之士,岂唯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

(3分)
(3)然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

(3分)
参考答案
9.A(慢:怠慢,懈怠)
10.C(①介绍光武帝起兵时面临的局势;⑤是介绍曹操立下的功劳)
11.B(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光武帝在征战中依然能够重视教化)
12.(1)军事上的功业已经建立,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

(“既”1分,“洽”1分,句意1分)
(2)那些忠诚、厚道、清正、有修养的人,哪里只是受到官员们的尊重,也被百姓仰慕。

(“其”1分,“见……于……”1分,句意1分)
(3)然而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虽然互相吞并,但还没有不以尊崇汉朝为理由的。

(“吞噬”1分,“辞”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而俗吏却对此怠慢;风俗是天下的大事,而庸君却对此疏忽。

只有明智的君子,经过深思熟虑,然后才知道它们的益处之大、功效深远。

汉光武帝遭逢汉朝中期衰落,群雄蜂起,他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奋发起兵,继承恢复祖先的事业,征伐四方,终日忙碌,没有空闲,却能够推崇儒家经典,以宾客之礼延聘儒家学者,大力兴办学校,昌明礼乐。

军事上的功业已经建立,教育和感化的德政也普遍推行开了。

接着是明帝、章帝,遵循先辈的遗愿,亲临太学拜访有学问的长者,手拿经典向他们请教。

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郡县官吏,全都选用熟悉儒家经典、品行端正的人,即便是虎贲卫士也都学习《孝经》,匈奴贵族的子弟们也要到国家设立的太学游学。

因此,教化确立于朝廷,风俗形成于民间。

那些忠诚、敦厚、清正、有修养的人,哪里只是受到官员们的尊重,也被百姓仰慕。

那些愚蠢卑鄙、邪恶下流之徒,岂止是不被朝廷容纳,也被乡邻鄙弃。

自从夏、商、周三代灭亡之后,教化风俗之好,还没有像东汉那样兴盛过。

到汉和帝以后,皇亲国戚独揽大权,奸佞小人得势妄行,赏罚没有标准,贿赂之风公然流行,贤良愚劣混淆不清,是非颠倒,可以说是混乱啊!然而东汉朝廷仍然能够延续,不至于灭亡,原因在于上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等人敢于当面检举、争辩,用公正的道义扶持危局;下有身为平民的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辈,形成民间的舆论来挽救颓败的形势。

所以,国家朝政虽然污浊,可是社会正气却没有衰微,直至有人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前面的人倒下了,而人们的忠义之心更加激奋,在后面紧紧跟随,虽然紧跟着被杀,他们仍然视死如归。

哪里只是这几个人(本身)贤德,也是汉光武帝、明帝、章帝留下的教化之功啊!在那时,如果有贤明的君主发奋振作,则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

不幸的是,国家经受衰败、凋敝之后,又加上桓帝、灵帝昏庸暴虐:袒护姑息奸佞小人,胜过骨肉之亲;屠杀忠良之士,比对待仇敌还厉害;积累了众多士人的愤怒,汇集了天下的愤怒。

于是何进从外地召来了军队,董卓乘机夺权,袁绍等人以此为借口向朝廷发难,使得皇帝流亡,宗庙荒废,王室倾覆,百姓遭殃,汉朝的命运终结,无法挽救。

然而各州郡掌握军队、占据地盘的人,虽然互相吞并,但还没有不以尊崇汉朝为理由的。

以魏武帝曹操的残暴强横,加上在世人面
前建立了大功,他存下取代君王的野心已经很久了,可直至去世都不敢废掉汉朝皇帝而由自己取而代之,难道是他没有做皇帝的欲望?不过是畏惧名声(不好)和道义(不合)而克制自己罢了。

由此看来,教化怎么可以轻视,风俗又怎么可以忽略!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