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1、概述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2.1地形条件(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泥石流知识点总结

泥石流知识点总结

泥石流知识点总结一、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泥石流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等。

下面将对这些因素逐一进行分析。

1.地形地貌:陡峭的山地和峡谷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地形陡峭,下垂的地貌使得地表的土壤和岩石容易被大雨冲刷,形成泥石流。

2.气候:大雨、暴雨和融雪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这些气候条件下,山地和峡谷地区的地表土壤和岩石容易被冲刷,形成泥石流。

3.植被:缺乏植被覆盖是泥石流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被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和岩石,阻止水流的侵蚀和冲刷,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也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地震、山体滑坡、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都可能引发泥石流。

5.人类活动:过度开发和滥伐森林、挖掘矿藏、建设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也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这些活动破坏了原始植被,加剧了地面的侵蚀和冲刷,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的预警预防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失,必须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预防工作。

下面将对泥石流的预警预防工作进行总结。

1.监测预警:通过安装地质灾害监测仪器、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设备,对险情地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提高预警时间和预警能力。

2.预报预警:根据监测数据和气象预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泥石流的预报和预警,发布预警信息,通知险情地区的居民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3.防治措施:采取防治措施,包括修建防护堤坝、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搭建警戒措施等,加强对险情地区的防范,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4.应急救援: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开展泥石流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在泥石流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救援和抢险,减少损失。

三、泥石流的灾害评估为了科学地评估泥石流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下面将对泥石流的灾害评估工作进行总结。

工程地质学(泥石流)详解

工程地质学(泥石流)详解

的 识
(3)因堵塞而造成堵塞体上游的淤埋

与淹没的灾害,堵塞体下游因堵塞体溃
决而突发的冲毁或淤埋的灾害。
(4)诱发大河上、下游河段的灾害, 直接灾害后果严重,具有难以抗御的特 点,并易诱发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灾情与灾害损失程度
石 流 活 动 危
灾害程度 分级
死亡人数 (人)
受威胁人 数(人)
直接经济 损失(万 元)
险 性
小型级
<3
<10
<100


中型级
3-10
10-100 100-500

技 术
大型级
10-30 100-1000 500-1000


特大型级
>30
>1000
>1000
注: 1、灾情分级:按死亡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划分 2、危害程度分级:按受威胁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划分
W

Y
泥石流危险性分级

流 活
洪水淘蚀
rc<1.3tf/m3 洪水
rc≥1.3tf/m3 泥石流
W
6、泥石流按携带物质组成分类
Y

rc≥1.6tf/m3 。泥沙粒径主要由均匀的粉粒级以下
流 物质组成,多为非牛顿体。多集中分布在黄土及火山灰
型 地区。
水 石 型
rc≥1.3tf/m3 。粉粒及粘粒含量极少,以沙、块石 为主,为牛顿体,多见于花岗岩地区。

rc≥1.3tf/m3。介于上述二种类型之间多为牛顿体,
石 少部分也可以是非牛顿体。广见于各类地质体地区及堆
型 积体中。
Y
W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上的大量泥土、砂石和水混合物组成的自然灾害。

它们以其瞬间的流动速度、巨大的破坏力和可预测性的危害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泥石流的因素。

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即地形条件和降水条件。

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坡面形状、地表覆盖物以及坡体的稳定性。

陡坡容易导致土壤和岩石的崩塌,而扇形坡面形状会增加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同时,地表覆盖物如植被和岩石遗迹可以增加地表的粗糙度,从而增加泥石流流动的阻力。

此外,坡体的稳定性也是泥石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坡体发生滑坡或崩塌时,下方的泥土和石块会被推动形成泥石流。

降水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雨可以通过增加土壤饱和度和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促使泥石流的形成。

大量的降雨会导致土壤的饱和度增加,进而导致土壤的流动性增强。

此外,降雨还会增加坡面上的渗流水量,进一步增加土壤流动的可能性。

在降雨过程中,陡坡上的水流会将土壤和砂石带入河流,并形成泥石流。

除了地形条件和降水条件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可能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地震、地质构造、冻融作用、人类活动以及植被状况。

地震会导致地表的震动,进而引发土壤滑动和崩塌。

地质构造的变化也会使地层中的砂石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泥石流。

冻融作用可能会破坏山体和岩石,增加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泥石流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采伐森林导致植被破坏,使土壤暴露在降雨中,增加了泥石流的可能性。

此外,建筑开发和道路建设都会改变地形和地质条件,从而增加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植被的状况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植被通过根系和茂密的枝叶来固定土壤,降低土壤的流动性。

植被还可以拦截雨滴,减缓降雨对土壤饱和度的影响。

因此,一片茂密的植被可以显著减少泥石流的可能性。

总之,泥石流形成机理的分析需要考虑地形条件和降水条件。

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坡面形状、地表覆盖物和坡体的稳定性,而降水条件则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浅谈泥石流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泥石流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漏斗 状 ,地 形 比较 开 阔 、周 围山体 破碎 、植 被 生长 不 良 ; 中游 流 通 区的地 形 多 为狭 窄陡深 的峡谷 ,谷 床 纵坡 降大 ; 下游 堆积 区的 地形 为开 阔平坦 的 山前平原 或河 谷阶 地 。 松散物 质 : 泥石 流常 发生于 地 质构造 复杂 、断裂褶 皱发 育 ,新 构 造活 动 强烈 ,地 震 烈度较 高 的地 区 。地表 岩石 破 碎 ,崩塌 、滑坡 等 不 良地 质现 象发 育 ,为 泥石 流 的形成 提 供 了 固体 物 质来源 。 水源 : 我 国泥石 流的 水源主 要是暴 雨 、长时 间的连 续 降 雨等 。暴 雨是 泥石 流形 成的动 力 因素 。
中 国科技 信 息 2 0 1 3年第 2 1 期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N D T E C H N OL O G Y I NF OR MA T I ON N o v . 2 0 1 3
资 源及 环 境
浅谈泥石流 的成 因及 预防措 施
梁 ,阻断交 通 ,阻碍救 援队 伍 和工 程机 械进 入 灾 区 ,加 大
救援 难 度 ,严重 延缓 救 援进 度 。通 讯线 路 ,造 成灾 区通 讯 中断 ,影 响救 援工 作开 展 。
这是 一 种长 期 的有 助于 减缓 泥 石流 形成 、能达 到 一定
防 御 目的 的 治 理 性 手 段 。 主要 方法 是 封 山 育林 ,固结 表
地 方 ,及 时逃 生 。泥 石 流预 警 的实 际操 作并 不 复杂 ,就是
在山沟 中设 置观察哨,在雨季密切观察 ,一旦洪水形成,
就拉 响 警报 ,告 知居 民立 即疏散 和 撤离 。
松 散物 质 ,如泥 沙 、石 块等 ;其次 是 触发 因素 ,即持续 的 强 降 雨 ,导 致 山洪 突然 暴 发 ,洪水 携 带大 量 泥 沙和 石块 形

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处置

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处置

• 被水围困怎样求救
• 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聚集人群突遭洪水围 困于基础较牢固的 高地或砖混结构的住宅 楼房时,只要有序固守等待求援或等 待陡 涨陡落的洪水消退后即可解围。
• 被水围困怎样求救
• 如遭洪水围困于低洼处的溪岸、土坯或木结构的 住年房里, 情况危急时(泥石流另述): 有通讯
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 报告 洪水态势和受困情况,寻求救援; ? 无通讯 条件的,可制造烟火或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 或集 体同声呼救,不断向外界发出紧急求助信号,
1.向市(省)政府、总队报告灾情,请求增援抢险救灾 2.立即投入全面救援 3.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主官率领全勤指挥部赶赴灾区;调 集临近支队,规定时间内集结完毕
1.向市(省)政府、总队报告灾情 2.灾区支队根据灾情性质,安排相应中队投入救援 3.成立总队抢险救援指挥部,总队值班领导率全勤指挥部赶 赴灾区 4. 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主官率领全勤指挥部赶赴灾区; 视情况调集增援力量
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 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 山洪
• 什么是山洪? 山洪是指流速大,过程短 暂, 往往夹带大量泥沙、 石块,突发性强、破 坏力 很大的小面积山区洪水。 主要是大暴 雨或特大暴雨引起的。
• 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 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自已周边环境,尽快 向山上或较高地方逃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 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 山洪暴发时,千万不要沿着洪道方向逃跑,而要 向两侧快速躲避。不要轻易涉水过河。 更不能为 了转移家禽、贵重物品及其它原因而延误逃洪时 间,造成“人物双亡”。 被山洪围困在山中,应 及与当地政府或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救援。
• 泥石流
•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斜坡上 由暴雨、冰雪消融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 石块、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常与山洪相 伴,其来势凶猛、爆发突然、破坏性强, 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 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

岩土工程勘察泥石流

岩土工程勘察泥石流
第8页/共28页
我国地貌第一、二级阶梯,包括广阔的高原、深 切割的极高山、高山和中山区,是泥石流最发育最集中的地区,泥石流沟群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其中成片的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四川盆地周边,以及陇东-陕南、晋西、 冀北等以及黄土高原东缘为主的地区。
第9页/共28页
二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第22页/共28页
全流域综合治理
拦挡工程是用以控制组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总量和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设工程冲刷、撞击和淤积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泥石流的全流域综合治理,目的是按照泥石流的基本性质,采用多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上、中、下游统一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整治,以制止泥石流形成或控制泥石流危害。这是大规模、长时期、多方面协调一致的统一行动。
第15页/共28页
1.泥石流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应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并对工程场地做出适宜性评价,提出防治方案的建议。2.泥石流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测绘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3.当需要对泥石流采取防治措施时,应进行勘探测试,进一步查明泥石流堆积物的性质、结构、厚度、固体物质含量、最大粒径、流速、流量、冲出量和淤积量。4.泥石流地区工程建设适宜性的评价。5.泥石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23页/共28页
拦挡工程 这类工程多布置在流通区内,修建拦挡泥石流的坝体,也称谷坊坝。它的作用,主要是拦泥滞流和护床固坡
排导工程 包括排导沟、渡槽、急流槽、导流堤等,多数建在流通区和堆积区。最常见的排导工程是设有导流堤的排导沟(泄洪道)。它们的作用是凋整流向,防止漫流,以保护附近的居民点、工矿点和交通线路。

泥石流

泥石流

泥石流读书报告土木142陈炜(14134203)一、概述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

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

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

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3.泥石流发生的水文气象条件是指暴雨给沟谷区域带来大量的汇聚水。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

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充水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后,结构破坏,摩阻力降低,流动性增大,从而与水一起流动形成泥石流。

春夏季节高强度的暴雨使得沟谷的水流和泥石混合形成泥石流,且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沿沟谷喷发出来,冲毁下游的建(构)筑物,造成泥石流灾害。

三、泥石流的分类及地貌1.分类1)按泥石流流域形态分类: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2)按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分类:水石流型泥石流;泥石流型泥石流;泥水流型泥石流3)按泥石流体性质分类: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2.泥石流的地貌1)泥石流侵蚀地貌:破碎坡;基岩谷;角峰2)泥石流的堆积地貌:泥石流堆积扇;堆积垄岗;堆积龙头;堆积斑3)泥石流的侵蚀-堆积地貌:阶地;葫芦谷;多变谷;缝隙堆积基岩谷四、泥石流的防治1.泥石流的治理措施1)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泥石流

泥石流

泥石流一、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发生在山区河流沟谷中的饱含泥、石、水的液固两相流,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突发性特殊洪流。

暴雨或(和)冰雪融水是其发生有诱因。

按其固体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泥石流、泥流和水石流等三类。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三、泥石流发育规律1、季节性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与种类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与种类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与种类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而引发的山体滑坡。

诱发泥石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做好防范措施很早重要。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等均会造成,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泥石流的种类按物质成分1.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2.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按流域形态1.标准型泥石流泥石流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物资容量大等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因此,应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加强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在遇到泥石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首先是地形条件。

地形形态和坡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并产生快速流动的地区。

泥石流形成地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其面积大的可达数十平方千米。

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并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

其次是地质条件。

泥石流多发育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山区。

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是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质来源,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是泥石流形成碎屑物质的来源。

再次是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因此,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包括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以及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都会增加物质的来源。

除此之外,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农业活动,以及一些矿山业主“采完,赚够,就走人”的做法,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局部地形,增强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补给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质来源。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的成因根据对泥石流频发地区的观测勘查结果,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崩塌、滑坡、土壤侵蚀剧烈、岩石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长度大、集水面积大、沟床纵向坡降大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

综上所述,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因素:1、自然因素一般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都是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模数相对较大,岩体构造面较发达,坡面陡且长,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很容易诱发局部山体滑坡,从而产生泥石流顺坡而下。

不同岩体结构面,抗风化能力不同,风化程度也不同,风化程度高的地区,沟谷内松散堆积物和风化剥落物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吉林省山区的岩体主要以火成岩为主,岩石的种类又以花岗岩和玄武岩居多,地表的花岗岩大多风化强烈、裂隙发育,玄武岩柱状节理也十分发育,这些特殊的地质条件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这里我们从一个重要的指标中找到规律,即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每平方千米年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

需要观测及计算获得。

在我国乃至国外是评价某地生态环境现状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测其变化,不但可以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还可以为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证明,随着土壤侵蚀的加强,也在增加,极易引起沟谷侵蚀发育,从而促进加剧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被剥蚀的泥土、砂石同时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资料表明,根据土壤侵蚀分级情况,当>5000t/(km2・a)时,只要坡度、降雨量和持续时间满足泥石流产生的三大因素,便极易产生泥石流,应重点加强监测,提前预警,启动相关预案。

2、人为因紊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地表植被被破坏,采取极其低下的不科学的耕作方式或进行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

由于植被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在植被被破坏后,坡面降水很容易形成径流并且逐渐形成侵蚀沟,久而久之,侵蚀沟不断发展,坡面被侵蚀沟纵横相切,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洪水混合下泄,从而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因素

泥石流的形成因素

泥石流的形成因素1、地形:沟谷,而不是脊背。

(山谷,而不是山脊)。

2、坡度:5%35%。

低于5%,不能加速流动;高于35%,不能积聚土壤、水分。

纵向(从山顶到山脚)坡度如此,横向(两侧山脊到沟谷中心线)坡度也如此。

3、长度:沟谷长度大于1公里,否则加速不够。

4、宽度:沟谷平均宽度(两侧山脊之间)大于300米,否则水土不够。

5、形状:沟谷纵向顺直,拐弯少,弯度小,有利于加速。

6、气候:冬春降水少,地表干燥疏松;夏季偶然暴雨,冲刷力大。

7、植被:植被稀少,根系枯干,不能抓住土壤;枯枝落叶少,不能降低地表水分蒸发。

8、地质:地表多为土壤、碎石,非石质;地震频发,地表松垮。

9、水源:上游水库为了卖水、发电,旱季保水不放水,汛期保坝才放水,加剧了春季的干旱、夏季的暴雨。

10、过程:偶遇暴雨,把疏松的地表冲散,在纵长、宽大的沟谷内汇集(流域面积超过x平方公里),水、土、碎石混成的流体总量超过x万立方米(龙头厚度必须超过x米),在坡度惯性作用下加速奔流,流速超过x米每秒,结果形成泥石流。

二、泥石流防治容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修建像篱笆墙一样的挡土坝,把泥土沙石拦下,让多余(饱和)的水分渗出流走。

这样可以淤成平原,以后可以绿化,彻底根除泥石流。

在山谷中修路建桥,下部也可以附加坝的功能,要把桥与坝结合起来建设,交通与水利不要各自顾各自。

能够渗水、透水、漫水的缓坡低坝,汛期能够通过洪水、拦住泥沙,旱季能够留住水分、滋润植被。

再大的洪水、泥石流也冲不垮。

通车的坝,两侧可以绿化。

不通车的、孤立的坝,应当全部绿化,甚至栽种喜水的大树,以加固坝的稳定性。

三、利用泥石流泥石流发生之后,淤泥不要清除,反而要围挡起来,稳定住泥土,形成一块平原。

堰塞湖不要疏通,这是天然的水库,省却了建造费用。

四、水库管理由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各地水库在干旱季节必须放水,并具体界定其保留的最低水位线与最迟放水时间。

旱季放水,既支持了抗旱,又腾出了库容,为汛期拦蓄洪水、预防泥石流做好了准备。

泥石流成因及预警措施

泥石流成因及预警措施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由于降水或融雪、冰川融水等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由泥沙石块等松散碎屑物质和水构成的特殊流体。

我国是多山国家,很多山区都遭受泥石流的威胁。

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明显变暖,很多地区降水量偏多,暴雨极易诱发泥石流。

通过对泥石流定义的阐述,探讨了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和分布区域,分析了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危害,概括了泥石流的类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是山地突然暴发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等的洪流。

它是山区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强度较大的山区沟谷中。

泥石流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泥沙骤然流失的产物。

它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频率、强度等的重要原因。

泥石流灾害对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因此对泥石流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8月7日22点左右,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1471人遇难,294人失踪。

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害。

因此,进一步加深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做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 泥石流的分布特点及分布区域1.1 泥石流的分布特点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分布特点如下:(1)集中分布: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接触带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之间的过渡带。

(2)两侧分布:在接触带和过渡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堆积分布: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由于山区发生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影响,人们需要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陡峭的山坡、沟谷和河道。

陡峭的山坡和沟谷使得泥石流的运动速度加快,形成猛烈的冲击力。

气候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降雨和融雪。

降雨过程中,大量的雨水会渗入土壤中,导致土壤饱和,失去支撑力,从而引发泥石流。

融雪过程中,大量的融雪水也会导致土壤饱和,产生泥石流。

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和地层结构。

土壤类型主要分为粉砂质土和粘土,粉砂质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粘土则具有较好的保水性。

地层结构主要指的是岩性和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岩性较脆弱的地区和断裂带发育的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

为了防治泥石流,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加强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警。

通过建立泥石流监测站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泥石流,提前采取避灾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是合理规划山区土地利用。

山区土地利用应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结合的原则,合理分布农田、林地、草地和湖泊,保持山地的生态平衡,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再次是加强山体治理和防护工程。

通过植被恢复、护坡、排水和加固等措施,加强对山体的治理和防护,减少山体的崩塌和滑坡,降低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取减灾移民、建设避灾场所和培训群众避险技能等措施,提高泥石流灾害的应对能力。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防治泥石流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山体治理和防护工程等。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浅析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摘要:泥石流的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因此针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应积极做好防治工程。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工程1.引言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泥石流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周期性。

其中诱导原因是自然原因、滥发乱砍、不合理的开发、次生灾害等。

2.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的原因泥石流是一种破坏性较大的自然地质灾害,它的形成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坡度比较大且容易蓄物蓄水的地形;在该地形里的土质或者堆积物较为松散;会出现大量的突发性的水流。

(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是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地形必须是处于高山地带,山地形式陡峭且沟比较深,这种地形才能便于水流或者松散固体物质的汇集或者堆积。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的上游区叫形成区,中游区叫流通区,下游区叫堆积区。

形成区的的地形必须是三面环山,有一面是空旷的,且位于该出口的地形陡峭,山上的土石比较松散,植物的长势不好,这样的地形才有利于松散物质和水流的汇集或者堆积:在流通区的地形上,多为狭窄的陡峭的峡谷,谷底是斜坡且倾斜度较大,使得在泥石流形成的过程中,流经此处能加快泥石流的流冲速度,增大其破坏性;堆积区的地形一般是属于平坦的平原,使得堆积物有堆积的地方。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松散物质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泥石流的发生常常处于山石松动,植被长势不好,地形结构复杂且会发生地震的区域,所以当有震感的时候,山上的土石由于松动就会发生滑落、崩塌等现象,从而给泥石流带来了较为丰富的松散物质来源。

其次,由于发生泥石流的地带是出于高山地带,山上的石头多以岩石为主,而岩石在长期的风雨和阳光暴晒下容易断层和风化,所以当泥石流发生的时候,也容易松动,为泥石流带来丰富的沙石等松散物质,还有近年来,由于乱砍乱伐,植被大肆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松动,这样也为泥石流带来了很多的固体物质。

泥石流知识介绍PPT课件

泥石流知识介绍PPT课件
高水位面达到水平时,堆积体内渗透动水压力达到最大,堆积体表层最易发生滑塌溃决。
03 泥石流的勘察
03 泥石流的勘察
任务:
查明泥石流的地质北京和形成条件,查明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布和特征并绘制专 门工程地质图,预测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和活动规律,做出确切的评价,正确 判定作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监测的建议。
化、沉陷和溃决而形成泥石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5.尾矿坝溃决型
尾矿坝溃决型泥石流是由于尾矿、矿渣和水体的混合物逐渐使尾矿拦挡坝渗透 变形、溃决冲出形成的。尾矿坝溃决一般起因于后期堆积坝体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运营维护不到位、监测预警缺乏和防灾意识不足等原因。因为尾矿坝内地下水浸润 线升高会导致渗流梯度增大,向外的地下水压力导致坝外坡管涌、流土、塌滑等渗 透变形加剧而发展为溃坝。尾矿坝拦截形成的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 流物源区,一旦尾矿坝溃决就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尾矿库不但可能孕育泥石流灾 害,也会污染土地和水资源,特别是居民点和重要设施附近的“头顶库”灾害风险更 大。
目的:
➢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勘察技术:
通过沟域地质调查测绘手段,辅以大量地质剖面测量和坑槽探工程来查明泥石流物源条件; 主要采用沟道典型断面测绘,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参数; 为查明拟布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则需布置一定的勘查工程,
根据沟口地形地质测绘和泥石流特征参数的分析和计算,对泥石流对巴郎河行洪的影响和堵 溃巴郎河发生二次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为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依据。

泥石流 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

泥石流 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沟谷形态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2、沟床纵坡降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3、沟坡坡度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

4、集水面积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0.5-10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0.5-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

5、斜坡坡向斜坡坡向对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和活动强度也有一定影响。

阳坡和阴坡比较,阳坡上有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植被生长茂盛,岩石风化速度快、程度高等有利条件,故一般比阴坡发育。

如我国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得多。

(二)碎屑固体物源条件某一山区能作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松散土层的多少,与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强度、山坡高陡程度、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有直接关系。

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原因

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原因

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原因一、概述泥石流是指在山区、丘陵地带发生的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是由于山体中的泥石松散失稳而形成的物质从陡坡上迅速流下的现象。

泥石流的集中分布是指在某些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本文将从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地质结构和人为活动等方面探讨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原因。

二、地形地势的影响1. 山势陡峭泥石流的集中分布与地形地势有密切关系。

当山势陡峭时,陡坡上的土壤和岩石更容易松动,降雨时容易形成泥石流。

陡峭的山势也增加了泥石流流速和冲击力,造成更大的破坏。

2. 河流纵深河流的纵深对泥石流的形成和集中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纵深较大的地区,水流冲击力强,泥石流易于形成,并随着河道的纵深扩散至下游,造成更大的危害。

3. 山谷狭窄山谷狭窄的地区泥石流容易集中分布。

由于山谷狭窄,泥石流的流速得不到有效的消散,泥石流在山谷内连续发生,对沿途的居民和建筑物造成严重威胁。

三、气候条件的影响1. 降雨强度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气象条件。

降雨强度大、频率高的地区泥石流容易集中分布。

降雨使得山体土壤饱和,陡坡上的土壤容易松动流失,形成泥石流,而频繁的降雨则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频率。

2. 年降水量年降水量是影响泥石流集中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降水量大的地区,土壤含水量高,泥石流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大。

特别是在雨季或多雨年份,泥石流灾害频发,造成巨大的损失。

3. 季节变化季节变化也对泥石流集中分布起到一定的影响。

在季风气候地区,夏季多雨,雨水引发了大量泥石流。

而在冬季,泥石流的发生则相对较少。

季节性的降雨变化直接影响了泥石流集中分布的区域和时段。

四、地质结构的影响1. 山体岩性山体岩性的差异对泥石流的发生和集中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泥石流容易在岩性较弱的山区发生,如页岩、弱结构砂岩等,这些岩石容易风化、破碎,使得土壤松散,从而容易形成泥石流。

2. 断层与裂缝地质断层和裂缝的分布也对泥石流的集中分布起到决定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分析防范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特点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第五,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除以上六个特点以外自然灾害是突然是不可预测的。

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

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分析、防范、降低自然灾害。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泥石流吧。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一、泥石流的危害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害。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二、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1、持续降雨或冻土解融或高山冰雪融化,导致山上土壤含水过多而松动
2、地势高差大,山上松动的土石易受重力影响而滑落.3.植被覆盖率低,树木无法对土石形成有效阻挡.
三、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亦能诱发泥石流,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

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

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

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

(3)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
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四、减轻与防治泥石流
1、如何减轻泥石流灾害?
第一,利用泥石流普查成果,在城镇、公路、铁路及其它大型基础设施规划阶段,避开泥石流高发区。

第二,对已经选定的建设区和线性工程地段开展地质环境评价工作,在工程设计建设阶段,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现有的泥石流灾害,预防新的泥石流灾害的产生。

第三,对现有的泥石流沟开展泥石流监测,预警报和“群测、群防”工作,减少泥石流发生造成的人员伤亡。

第四,对危害性较大,有治理条件和治理经费的泥石流沟进行治理,或为处于泥石流危害区内的重要建筑物建设防护工程。

第五,将处于泥石流规模大,又难以治理的泥石流危险区的人员和设施搬迁至安全的地方。

第六,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新的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2、如何治理泥石流沟?
泥石流沟治理一般采取综合治理方案,常用的治理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1)工程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可简单概括为“稳、拦、排”。

▲稳。

在主沟上游及支沟上建谷防群,防止沟道下切,稳定沟岸,减少固体物质来源
▲拦。

在主沟中游建泥石流拦沙坝,拦截泥沙和漂木,削减泥石流规模和容重。

堆积在拦沙坝上游的泥沙还可以反压坡脚,起到稳定坡岸作用。

▲排。

在沟道下游或堆积扇上建泥石流排导槽,将泥石流排泄到指定地点,防止保护对象造受泥石流破坏。

(2)生物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生物措施主要指保护、恢复森林植被和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地表汇流条件,进而抑制泥石流活动。

大多数泥石流沟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单纯采用生物措施难以见效,必须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对泥石流沟实行严格的封禁,禁止在流域内开荒种地、放牧、采石、采矿等一切有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和山体失稳的各种人类活动。

▲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迅速恢复植被。

如在流域上游营造水源涵养林,中游营造水土保持林,下游营造各种防护林。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如陡坡退耕还林,坡该梯,不稳定的山体上水田改为旱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

对待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我们都应该学着去了解、分析和防范自然灾害,把损失伤亡降到最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