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d inadequacy.

Key words:metonymy,contiguity,prominence,creative thinking,strategic metonymy,cognitive metonymy

5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概况

转喻,在传统修辞学那里表现为借代,是一种修辞格,和其它所有修辞格一样,是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一种修辞手段,对它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用不同的例旬对修辞效果进行分析、借代与其它辞格的区分上,更近一步的,能够涉及借代辞格与借代词、词的借代义之间的关系上,除此之外,并无新奇之处。

转喻地位的改变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认知语言学家

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Lakoff,1987)",转喻

不再仅仅是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作用仅限于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格,而是正

常的语言现象,甚至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在这种思

想的影响下,众多学者纷纷利用转喻理论来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词汇层面、语

法层面、语用层面等各个层面的语言现象无一不可以利用转喻来进行解释,转喻

的范围因此不断地扩大,解释力无限扩张,几乎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

但是,虽然从理论上讲,转喻和隐喻一样都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且较之以前转喻研究的文献在最近十几年大量涌现,但是转喻研究和隐喻研究却

无法同日而语。隐喻研究一直备受青睐,数不清的专著、论文、学位论文都在从

各个角度研究隐喻,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相比之下,转喻研究则冷清得多,

根据陈香兰(2005),国外目前研究转喻的文献多是论文集,国内研究转喻的专

著仅有李勇忠(2004)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

其余的都是单篇论文,或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顺便提到转喻,如王寅(2005)在

构建事件域认知模型时讲到了转喻。这些研究成果和隐喻的研究成果相比,在数

量上简直是屈指可数,同时在转喻的理论问题上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思

考。

所以,目前转喻研究的状况是:一方面是转喻范围的不断扩大、解释力不断

增强;另一方面是专门性、深入性研究的匮乏。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转喻研

究的问题便浮出水面:在目前学者认为是转喻的众多\n南

(1997)、张胜广(2005)则具体分析了借代造词的几种类型,史锡尧(2002)、

龙青然(2005)分析了借代造成语的类型,钱宗武、朱淑华(2004)则具体分析

12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了今文《尚书》中借代引申词义的八种类型。

就借代发生的层面而言,传统修辞学关注的主要是词汇层面的转喻,可见以

下文献:

转喻与转喻作为造词手法和词义引申手法的研究,可见史锡尧(1994)关于

借代造词,史锡尧(2002)关于借代造成语,刘正光、周红民(2002)关于惯用

语理解的理解,徐景亮(2007)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张辉(2003)

关于熟语的认知语义研究。

具体词语的转喻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体词语的转喻研究上,可见蔡梅(2006)

谈“手"的转喻,王敏(2005)英汉人体词认知对比研究,张志惠(2006)英汉

人体头部器官转喻现象研究,李群(2006)以“心一为部首汉字的情感隐喻及转

喻——认知个案研究,陈浩(2006)从认知角度看汉英日语的“口齿唇舌——言

语言说”转喻等。

最近几年也出现了对借代研究的反思,较惹人注目的是王希杰(2004)对借

代的定义进行了反思,认为流行的定义忽视了借代的本质,使得一些重要的借代

现象长期被忽视,作者从借代和空符号、有名称但我不知其名的借代、非名词性

的借代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借代并不是名称之间的替代,把借代的范围局限在名词

上也是不妥当的。这些论点和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研究不谋而合。

1.2认知语言学关于转喻的理论及主要研究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转喻进行关注,使得

转喻研究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局面。

转喻地位的提升得益于Lakoff&Johnson(1980)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

喻》一书。书中提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而非修辞手段,转喻从此摆脱了\n的范围内,认为是现实世界中人或

事物之间的邻近,而认知语言学则把这种邻近的范围扩大,除了人或事物的邻近

之外,动作、事件之间的邻近都可以纳入进来;传统修辞学也探讨转喻的心理机

制,但是对心理机制的探究多集中在邻近联想,而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心理机制

①转引自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建构》,‘外语研究》,2007年第l期

14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的探究更为全面与深入:格式塔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激活扩散理论等都能够解

释转喻。

但是二者对转喻的看法在本质上毕竟是不同的,认知语言学将转喻视为“日

常思维和行为方式在语言中的表现"这一根本看法直接导致了转喻范围不断扩大

的局面。下面就将国内语言学界目前涉及到的转喻现象进行梳理。

二、当前国内语言学界涉及的转喻现象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得转喻的范围在语法层面及语用层面得以扩展,特别是

语法层面,众多语法现象得以用转喻来进行阐释,因此本部分梳理的转喻现象主

要是语法层面的,也涉及一些词汇、语用层面的现象。

以下的分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因为无论是和句式有关的转喻还是和搭配

有关的转喻,都和词性的转换或活用有关。只是为了直观起见,而暂时使用的这

样的分类,以便于我们直观地看到和转喻有关的语法现象。

2.1词语迸入一般情况下不可进入的格式而形成的转喻现象

根据构式语法,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意义,构式义占主导,决定着句

子整体意义,限制进入构式的动词。①

语法中的转喻现象都涉及到句式,这里的“和句式有关的转喻"中的句式指

的是汉语语法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特点鲜明的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对进入该旬式的

词语一般都有特殊的要求,当某些不符合这些要求的词语进入该句式时,很多语

法学家便用转喻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目前能见到的和转喻有关的句式如下:

2.1.1中间动词出现在“施事+及物

//****************************************************************************// 本文档为3A学习网宣传资料,如需全套资料,请上网站---3A学习网---选择,打开百度首页,输入“3A学习网”字样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