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

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

伟大诗人歌德的生平介绍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

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获得了不朽的世界性声誉。

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的作品之一。

歌德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广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造型艺术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为人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他8岁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4岁开始写剧本,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他完成这部小说,仅用了4个星期的时间。

人们称歌德是个天才,事实上,歌德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名门。

父亲家资殷厚,作过皇家顾问。

母亲是法兰克福终身市长的女儿。

在这样的家庭中,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从16岁起,他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

可是他对法律没有兴趣,在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的学习上倒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他早期的创作尝试,明显地受到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

但就在他走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对于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来说有近水楼台之便。

70年代,这里成为启蒙运动的德国支流———“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

在这里,歌德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师———“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是他把歌德引导到荷马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世界之中,引导到对民间歌谣的收集和学习之中,使这位正在觉醒的天才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写下了诸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

歌德研究现状

歌德研究现状

中国的歌德研究现状综述中国人最早接触歌德可以追溯到曾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1834-1887);但歌德进入中国的公众视野则还需要等到1902或1903年,诸如赵必振依据日人编本所作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可特传”(歌德传);但真正从德文译介,并对歌德有所体悟的恐怕要推马君武。

从那时起,中国的歌德译介,逐步进入中国,并在现代中国语境之中发挥了极大的资源作用。

但较之篇幅庞大的歌德全集来说,仍然只能说是“同志仍需努力”。

深以为憾的是,中国至今没有一部《歌德全集》,哪怕首先是所有作品的全集呢?但比较集中的成果可以参见两部《歌德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10卷本《歌德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杨武能与刘硕良主编的14卷《歌德文集》。

应该说是相对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学界的歌德译介成果,如果说前者还只是将之前的成果萃聚一处,那么后者的编辑思路则比较明确,更具参考价值,且收罗的内容也更多些。

至于研究状况,一个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译介工作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制约外国学的研究;但另一个方面,中国的歌德研究确实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在不断有所推进的。

虽然陈铨在《中德文学研究》里,已有相当篇幅涉及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但毕竟不是专门研究歌德。

1936年,因为先后纪念歌德,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有关著作,如张月超的《歌德评传》、陈淡如编《论歌德》,但就其质量而言,尚非出类拔萃。

在我看来,就1949年以前的学界状况看,歌德研究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二。

《歌德之认识》全面展现了学界的相关研究,尤其在专题论述上“精彩纷呈”、“面貌多端”,不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得到足够重视,而且歌德与他国的文化渊源也得到梳理,诸如英国、法国等;但作为专门学问的开山者仍当推冯至的歌德研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歌德论述》,虽然从今天来看,其不成熟性显而易见,但在中国现代学术开创时的筚路蓝缕期,能有这样的篇幅虽短却独发创见的歌德研究著作,已属难能可贵,无论如何,它为后人奠下了由此起步的重要基石。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共3篇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共3篇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共3篇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1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自然哲学思想不仅对自然科学领域有很深的影响,而且对现代文化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发。

自然界是歌德思想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人类的存在也是自然界这个整体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歌德的自然哲学更加关注的是自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性。

他主张通过直接的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仅仅以理性和推理的方式来分析和推断。

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以谦逊和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自然,并且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和节奏。

在歌德看来,自然就像是一部巨大的诗歌作品,是创造者和造物者的杰作,充满着神奇和美妙。

他认为自然本身就包含着艺术的元素,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科学研究就是探索和欣赏这种艺术。

因此,他曾说过:“自然是一个古老的大诗人,他用他的花草、星辰和风景为我们讴歌着他的辉煌。

”在歌德的自然哲学中,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都被视为自然界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生命的普遍性和连续性,认为生命的形态和性质并非是突变和离散的,而是在一个长时间尺度上发生了演化和变化。

他还着重强调了植物的生命力和口感,曾说过:“植物是我们的忠实朋友,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食物和氧气,而且也是我们心灵的滋养者。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也对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鼓励人们在对待自然界时保持谦逊和敬畏的心态,并认为人类应当更加尊重和保护环境。

同时,他认为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美好和富有内涵的文化,能够使人们更加理解和热爱自然。

他曾说过:“没有科学的艺术是无足轻重的,没有艺术的科学也是没有灵魂的。

”总而言之,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在自然、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启示和启发作用。

冯至的歌德研究

冯至的歌德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冯至的歌德研究严宝瑜(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摘 要:本文概括地介绍了歌德在中国的接受史与歌德译介和研究的现状。

详细地介绍了冯至对歌德研究的贡献;论述了冯至的歌德研究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导;阐述了冯至的歌德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其中强调,他的研究扩大了歌德研究的范围,增进了我国学术界对歌德的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交给读者以理解歌德的钥匙,使歌德在中国经历第二次普及。

因此,如果把五四时代的歌德研究称之为“郭沫若阶段”,那么可以将解放以后的歌德研究称之为“冯至阶段”。

世界正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忽视精神文明、追求物质享受、见物不见人的现状,冯至对歌德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国文学研究;冯至;歌德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3)0420065208收稿日期:2002212218作者简介:严宝瑜(1923— ),男,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①《红楼梦》“程高本”,即高鹗续书的120回本,自1791年多次印行。

②乾隆22年,即1878年,清庭禁止外国商船进入除广州外的中国沿海港口;乾隆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

” 歌德在西方文学中是与但丁、莎士比亚并列的划时代的大作家。

如果说但丁“是欧洲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P269),而莎士比亚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那么歌德是继承了前两个时期欧洲人文主义传统的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和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开辟并宣示了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到来。

[2](P1—3)歌德生活和创作的时期(1749—1832)大致相当于我国清代乾嘉年间,与我国伟大小说家曹雪芹(1715?或1724?—1763或1764)①的生活和创作在时间上有交叉之处。

歌德研究综述

歌德研究综述

,
,
,
,
,
,
,
,
,

上 对 于《浮 士 德 》 少 有 人 探 讨 和 研 究 所 以 这 一 时 很 的 期 我 国 对 于《浮 士 德 》 研 究 进 展 不 大 评 论 文 章 极 中 少 冯 至 先 生 主 编 的《德 国 文 学 史 》 有 关 章 节 是 评 “ 中 浮 论《 士 德 》 较 有 影 响 的 代 表 性 文 章 《浮 士 德 》 是
,
是 通 过 郭 沫 若 的 翻 译 和 介 绍 宗 白华 和 冯 至 等 人 则 使 歌德 研 究 工 作进 一 步深 化
浮 关 〔 键 词 〕 歌德 研 究 郭 沫 若 冯 至 《 士 德 》

歌德研究在我 国还 有 很 大 的空 间可
中 〔 图 分类号
文 〔 献标识码 」
文 〔 章编 号 」

,
,

年 歌 德 研究 展 阶段 郭 沫 若 阶段 和 冯 至 阶 段 国 内 的 歌德研究 进 人后 冯 至 阶 专家冯 至先生 去 世 段 一 些 研 究 健将 都 是 冯 至 先 生 的 弟 子 或 者 再 传 弟 子 严 格 来 说仍 是 前 者 的 延 续 一 郭沫若阶段 歌德名 字在 中 国 的 出 现 据考证最早 在 年 到辛亥革命为止 先后有辜鸿铭 马君武 苏曼 殊 王 国 维 鲁 迅 等 人介 绍 或 翻 译 歌 德 但 他 们 的 介 绍很有 限 有 的 只 是顺便 提及 如 鲁 迅 先生 诗 歌 翻 译 只 凭 兴趣 且 都 为 文 言 文 歌 德 的 名 字 仅 限 于 狭 小 的 文人 圈 里 知 晓 谈不 上 有 什 么 影 响 歌德在 我 国 真 正 的 传 播并 发 生 影 响 是 在 五 四 运 动 开 始 以 后 主 要 是 通 过郭 沫 若 先 生 的 翻译 和 介 绍 首 先 郭 沫 若 把《浮 士 德 》 尾 合 唱 译 出 来 作 为 结 的 第 他 的 诗 集 《女 神 》 序 诗 继 而 译 歌 德《浮 士 德 》 一 年 郭 沫若 部 因 译 稿 被 老 鼠 咬 毁 而未 能 出 版 出 年抗 战爆发前 译 的《少 年 维 特 之烦 恼 》 版 到 巧 年 间 这 部 书在我 国 共 出 了 多版 推动 了全 国 青年读者对黑 暗现实 的反抗 而且影 响 到 那 时 的 文 第 学创作 年 郭 老 又 把《浮 士 德 》 二 部 译 了 出 月《 士德 》 一 二卷合集在上海 出 版 浮 第 来 同年 的 郭 老 还 写 了 一 篇 题 为《 浮 士 德 简 论 》 介 绍 文 章 《 浮 士 德 简 论 》 郭 老 几 十 年 辛 勤 研究 的 结 晶 他 是 的 对《浮 士 德 》 精 辟 评 介 一 部 灵 魂 发 展 史 一 部 时 代 精 神 发 展 史 一 直 影 响 着 现 在 的 评 论界 郭 沫若 的 翻译 和介 绍 只 限在歌 德 狂舰突进 时 期 的 作 品 《少 年 维 特 之 烦恼 》 能 代 表 歌 德 的 全 部 不 虽 然 代 表 作《浮 士 德 》 一 二 部 也 被 译 了 出 来 但 由 第 于 该 书 涵 义 艰 深 结构 奇 特 不 容 易 为 一 般读 者 接

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影响的研究

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影响的研究

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影响的研究概述: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旨在探讨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启示和借鉴。

一、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影响1.引进西方文学思想歌德的作品使中国读者首次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的思想和风格,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主题和表达方式,而且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2.译介德国浪漫主义歌德作品中融入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他的诗歌、戏剧和小说等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中传播了德国浪漫主义的精髓。

这对中国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使中国文学得以汲取西方浪漫主义的营养,拓宽了文学的发展路径。

3.诗意表达和哲学思考的结合歌德的作品融合了诗意的表达和哲学思考,他通过诗歌和戏剧中的艺术形式探索了深层次的人生和宇宙问题,这种形式创新和思想深度在中国的翻译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翻译者在将歌德的作品翻译成中文时,必须兼顾其诗意和哲学思考的特点,这对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启示1.传播与借鉴并重歌德作品的成功翻译中,中文读者既能欣赏到原作的风采,同时也能借鉴其中的艺术和创作技巧。

这一启示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非常重要,翻译者要在传播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原作的独特之处,并汲取其精髓,以提高中国文学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2.注重形式和内涵的统一歌德作品的翻译不仅传承了其艺术形式,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其中的哲学思考。

这为中国的文学翻译启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注重形式和内涵的统一。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的诗意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准确传达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三、歌德作品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借鉴1.多元化的翻译方法歌德作品的翻译实践证明,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风格和思想。

文学考研歌德专题复习

文学考研歌德专题复习

歌德专题研习与讨论主持人:江南时间:2016年7 月17 日关于歌德:涉及西方文论和外国文学史,在德国古典美学和德国思想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文学史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关于歌德的文论思想,《西方文论史》中有很详细地论述,主要把握他关于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几个著名观点,像“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创造出显示特征的整体”,还有歌德的风格论,这一点有可能会被拿来和布封以及刘勰的风格论相比较;歌德关于文学分类的观点以及他首次提出“世界文学”的观点,都是要注意的重点。

文学史方面,要注意他和席勒的交往以及他所积极参与的“狂飙突进”运动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先导作用,歌德的作品也是蔚为大观,我觉得了解《少年维特》,精读《浮士德》即可,下面会有详细论述。

历年真题:(12)简述歌德《浮士德》对人性的辩证思考(05)歌德认为绘画是“直接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的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勇相关文学理论对产生两者审美差异的原因及其特点进行辨析。

(09)“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

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

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

写出出处并阐述文学理论内涵。

关于文学理论的真题,我对这方面的知识仅限于课本,所以这里不论述了,我的侧重点是《浮士德》,精力有限,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重点阅读作品:了解《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是“狂飙突进”的典型代表作品,写青年维特爱上已经和别人订婚的少女夏绿蒂,激情澎湃,最后绝望自杀的故事,小说围绕维特的烦恼来写,包括爱情、事业、社交三方面的烦恼。

维特憧憬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返回自然,但是他的理想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根本不可能实现,这部作品总体表达的就是人类内心情感的冲突和奋进精神,但是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恋爱悲剧,而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烦恼、苦闷和憧憬(从反映一个时代的苦闷这一点我想到了现代文学三十年,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和问题小说还有第二个十年文坛上普遍存在的幻灭情绪,大家可以顺便回忆一下)。

德国诗人歌德简介

德国诗人歌德简介

德国诗人歌德简介范文一: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德国著名诗人歌德。

歌德是18世纪德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不仅是诗人,也是小说家、剧作家、科学家等多重身份的拥有者。

歌德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颇高,作品波澜壮阔,在德国文学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早年的诗作偏于抒情,包括《春晓》、《流浪者之夜歌》、《风筝赞》等。

其中《风筝赞》被认为是歌德诗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富有民间传说色彩,也很有感染力。

此外,歌德重视哲学思考,自然科学也是他的研究方向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浮士德》被誉为德国文学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浮士德文学”。

该小说借助浮士德这个人物,表现了人类内部深刻的矛盾,展现了人类的一生始终在与魔鬼和自我相争。

该作品体现了歌德在哲学领域思考的精髓。

总的来说,歌德是一位伟大的德国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作品代表了德国文学的巅峰创作,影响了世界文学。

希望大家能够阅读歌德的作品,领略他独特的艺术风范。

重点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歌德是一个多重身份的领域大师,其次提到歌德在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领域的重大成就和代表作品。

整篇文章重点突出歌德的作品和思想,语言简单易懂,通俗易懂,描述了歌德的重大历史影响。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贴切简明,如“表现”、“矛盾”、“哲学思考”、“代表作品”等词汇量大,鲜明地表达了歌德的学术和文学意义。

范文二: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重要的德国文学家--歌德。

作为18世纪德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德国文学之父,作品涵盖了诗歌、戏剧、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的诗歌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歌德早期作品充满激情,富有个人色彩,比如《流浪者之夜歌》、《风筝赞》都展现了他的叛逆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

后期他开始关注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完整性,如《浮士德》等小说就是探讨个人灵魂的成长和沉淀。

歌德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苦闷的年纪》,它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社会变迁带来的压力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首诗也代表了歌德早期作品中的一贯倾向:自由。

歌德研究综述

歌德研究综述

中文系11级汉语言5班学号:1102405024姓名:李华峰歌德研究综述一、作家生平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

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戏剧、散文、诗歌、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

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置,也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句《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离开了人世。

二、创作情况1775年以前是歌德的早年文学创作期。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继续上学。

在这里,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精神领袖赫尔德和一批文学青年。

在赫尔德的影响下,歌德开始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民间文学。

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一扫成规旧习的清新风格,民歌中奔放不羁的情感和自由灵活的形式,给了年轻的歌德以深刻启迪。

写出了《五月之歌》、《野玫瑰》等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民歌色彩浓郁的诗歌,歌德也因之被称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创始者。

1772—1775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文学作品。

他的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歌德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小说,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

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主人公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

深刻体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分子青年的形象。

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国内外研究现状

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国内外研究现状

9海外文摘1 作品概述《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德国作家歌德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小说,也是教育小说的典范之作,对以后教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既深远又深刻的影响。

作品围绕主人公威廉·迈斯特展开。

威廉·迈斯特出身商人家庭,禀性善良、正直。

威廉想要摆脱狭隘的市民生活,于是他首先投身于戏剧艺术,拓展自己的眼界,从而成长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他参与筹建一个流浪戏班,创作剧本,亲自登台演出,乃至成为剧团导演。

然而在此过程中,爱情的失意,剧团的矛盾让威廉面临着重重困难,于是他选择离开戏剧艺术。

离开舞台后,他进入塔楼会社,结识了一批怀有新思想的年轻贵族,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逐渐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所在,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性博爱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结束了他的学习时代。

2 在德国的研究状况德国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德国浪漫派的主要理论家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他把这部作品与费希特的《知识学》(G r u n d l a g e d e r g e s a m t e n Wissenschaftslehre)和法国大革命三者并称,称其“代表了时代的主要倾向”。

施莱格尔1798年发表的《论歌德的<迈斯特>》(ber Goethes Meister)一文,可以视作这部作品最好的注解,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部小说的宗旨:“不应该对这个人或那个人进行教育,而应该把自然,教育本身以多种案例来呈现,并将其浓缩为简单的原则。

”与施莱格尔不同,另外一位浪漫派作家诺瓦里斯(Novalis)则对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思想持完全反对的意见,并写作了《亨利希·冯·奥夫特丁根》(H ei nr ic h vo n Ofterdingen)这部未完成的小说,用来反对歌德的《迈斯特》。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歌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哲学家,他对自然哲学的贡献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具有独特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科学和哲学发展。

首先,歌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反对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主张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试图揭示自然的规律和秩序,并且认为人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

其次,歌德提出了“形而上学”和“现象学”的概念。

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外在现象,另一种是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他主张人应当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逐渐认识到自然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对自然的真正认识。

此外,歌德还提出了“变态”和“变化”这两个概念。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他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试图揭示其中的变态和变化规律,并且认为人应当通过对变态和变化的理解,来把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最后,歌德还提出了“整体”和“部分”的概念。

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他反对把自然界分割成各个独立的部分进行研究,主张人应当把自然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

他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试图揭示其中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

总之,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科学和哲学发展。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主张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他提出了“形而上学”和“现象学”的概念,试图揭示自然的本质和规律;他通过对变态和变化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还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

这些思想都对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科学和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歌德及其作品研究

歌德及其作品研究

篇名歌德及其作品研究作者鄭琬盈台南縣私立港明高中高一美班邱暐珽台南縣私立港明高中高一信班王芳敏台南縣私立港明高中高一信班歌德及其作品研究前言壹●前言在西方文學歷史中,富含浪漫思想的文學作品為數眾多,但是若探究其深層涵意及表現當代社會風貌方面,就不得不提到歌德及其著作《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的作品大都是以反封建的理想和呈現人們追求幸福與獲得上帝救贖的行為,並以他豐富的思維描寫出人民對於當時制度的不滿與反抗,因而受到許多青少年的歡迎。

貳●正文歌德簡介一、歌德簡介歌德是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

他生於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研讀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1775~1786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

於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

1788年回到魏瑪後只任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

隨著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註一)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

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1775~1828)。

少年維特的煩惱二、少年維特的煩惱1.內容綱要在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中,剛剛經歷愛情磨難的維特隱居到了一個幽靜沉寂的地方,在美麗的大自然的懷抱中,他受傷的心靈漸漸復甦。

坐落在一個小山崗旁的瓦爾海姆是他喜愛的地方。

由於一次舞會,維特與綠蒂相遇,並一見鍾情,但綠蒂已與阿爾伯特訂婚。

維特內心無限痛苦,絕望之中去了公使館做文職工作,然而仍不得志,憤然辭職後又來到了綠蒂身邊。

论歌德的哲学成就

论歌德的哲学成就

论歌德的哲学成就
高斯哲学家歌德是德国哲学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彰显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表现。

歌德的哲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质,影响了欧洲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也影响了现代的哲学发展。

歌德的哲学有其独特的特征,主要侧重于把握世界现实中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表象”,从而企图体现自然界中实质的理念。

他严肃正视客观事物,试图找到自然界中存在真理的实质,他倡导,“本质”是一个“客观不变的规律”,而不在意“表象”上的变化,只有认识“本质”,才能升华客观现实,并以此为准则去衡量事物的真正价值。

歌德善于把握客观实质,而非表象,这是他能够坚都把现实问题淋漓尽致地阐明的原因。

歌德的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也有着巨大的深远影响,首先,歌德主张“以本质对客观现实”的概念,彰显出客观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推动教育理念的改革,强调从现象观察和科学观察中把握客观实质,要求学校和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调整教学课程,加强客观理论的学习和综合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辨析真假、辨识有机的知识构成,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另外,歌德的思想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去开拓知识领域,向知识的深度挑战,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现象。

总之,歌德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

他具备以探究世界真理为目标的哲学思想,以客观把握实质为原则,以实践探索真理为理念,极大地深远地影响着欧洲和现代哲学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责任感地贯彻执行他的理想和创意,得以深化我们在实践和理论上的研究。

通过《歌德诗集》了解浪漫主义与艺术创作

通过《歌德诗集》了解浪漫主义与艺术创作

通过《歌德诗集》了解浪漫主义与艺术创作引言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强调个体情感、独创性和对自然、幻想的追求。

而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集《歌德诗集》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分析《歌德诗集》,来探讨浪漫主义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歌德与浪漫主义歌德的生平和思想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一位多产而多才华的作家、政治家和科学家。

他曾致力于不同领域的创作,如戏剧、小说、诗歌以及哲学等,并思考人类情感、自然界和宇宙等深层次问题。

《歌德诗集》概述《歌德诗集》是歌德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收录了歌德各个时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既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又描绘了自然风景和宇宙奥秘,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和思想。

浪漫主义与艺术创作浪漫主义的核心观点浪漫主义倡导个体情感的真实表达和追求,强调内心体验、独创性和自由。

艺术成为表现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同时也能唤起读者或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歌德诗集》中的浪漫主义元素通过对《歌德诗集》中一些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们展示了对自然界、爱情和人类存在等主题的独特见解,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歌德对艺术创作方法论的贡献歌德在他长达六十年左右的创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他提出并践行着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个性化。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通过独特的方式塑造作品。

结论通过对《歌德诗集》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浪漫主义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歌德以其个人经验、情感和对自然万物的思考,传达出了浪漫主义运动中追求自由和真实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他在艺术创作方法论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歌德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继续影响和启发后世文学艺术创作者。

浅谈歌德

浅谈歌德

Gothic movie
哥德式电影
《剪刀手爱德华》 主演:约翰尼· 德普
《惊情四百年》 主演:奇诺· 李维斯
《夜访吸血鬼》 主演:汤姆· 克鲁斯 布拉德· 皮特
Gothic clothing
哥特式服装
Gothic font
哥德式字母体
A M Y a m y
B N Z b n z
C D E F G H I J K L O P Q R S T U V W X c d e f g h I j k l o p q r s t u v w x
Modern typical gothic household
现代典型哥特式家居
End
谢谢欣赏~组长:吴 海健 组员:严 容邦
Goth
哥德
哥德(Goth)包含多种意思, 主要有: 1、哥德人; 2、哥德文学风格; 3、哥德式电影; 4、哥德字体; 5、哥德式建筑; 等等„
Goth
Goths
哥德人
Goths
哥德人
公元一世纪居住在多瑙河流域。 公元四世纪民族内部分裂。 一部份为西哥德。另一部落则为东哥德, 东哥德向东面迁移建立了城镇。在匈奴侵略者的强大武力下,被异族所吞并。 在匈奴人的统治下生活了数十年,东哥德在493年完全征服意大利。 公元53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出兵意大利, 并在554年彻底打败了东哥德, 东哥德王国灭亡。 西哥德续着西迁之旅,击败罗马人宣布独立。 711年,被北非穆斯林的摩尔人征服 。
Gothic architecture15世纪流行于欧 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建于天主教堂, 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 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 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 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 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 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 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 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 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 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 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 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 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 高塔。

L6.2歌德——论文摘要

L6.2歌德——论文摘要

文献资料库:论文摘要6.2歌德==================================================================论文摘要:1.严宝瑜《冯至的歌德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内容提要:本文概括地介绍了歌德在中国的接受史与歌德译介和研究的现状。

详细地介绍了冯至对歌德研究的贡献;论述了冯至的歌德研究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导;阐述了冯至的歌德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其中强调,他的研究扩大了歌德研究的范围,增进了我国学术界对歌德的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交给读者以理解歌德的钥匙,使歌德在中国经历第二次普及。

因此,如果把五四时代的歌德研究称之为"郭沫若阶段",那么可以将解放以后的歌德研究称之为"冯至阶段"。

世界正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忽视精神文明、追求物质享受、见物不见人的现状,冯至对歌德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叶隽:《思之和合:论歌德思维模式的拓新》,载《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内容提要:歌德对人类灭亡命运的判断表现了歌德思维模式不断尝试求新的特征。

歌德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述思方式的不同,他是始终立定于作为艺术家的立场,而进行他的运思活动的,并确实成就了他的诗哲之思。

这里探讨的"有始有终与周而复始"、"特殊性与普遍性"乃至对观念的质疑等,虽然表象殊异,但都充分反映出模式拓新之后的"变"与"不变",即他在魏玛古典时代的和合之思,实际上是前期"二元对立互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更多还原3.李湘云:《为欲望辩护:歌德的亚当·斯密意义》,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8年第2期。

内容提要:当启蒙思想家们力图把理性当作救世之主时,歌德却致力于在理性之外去寻求人类进展的真理。

宗白华对歌德的研究概述

宗白华对歌德的研究概述

欧洲文明的顶点, 他上承荷马以降的热情澎湃的古典心灵, 下 开 19 世 纪 狂 飙 运 动 以 后 所 有 文 学 艺 术 乃 至 人 格 生 活 的
面是情感的奔流, 一方面是理智的规范, 二者辩证地发展着, 统 一 于 歌 德 的 一 生 中 。歌 德 人 生 中 一 切 矛 盾 之 最 后 的 矛 盾 就
于时代的悲调”, 宗白华认为这种乐观精神就是德国将来必 定 复 兴 的 基 础 。[3(] P417) 歌 德 在 自 己 的 作 品 中 , 描 绘 出 的 是 一
信仰的一个伟大代表。歌德经历了许许多多种生活, 每一种 生活他都是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其中, 因此在每一种
幅充满暴力和压迫, 同时也是富于斗争和反抗精神的德国 生活当中歌德都会获得一个完满自足的人生。另一方面, 作
活经历的分析来揭示其所代表的人生意义, 另一方面通过 前 的 所 得 , 于 是 永 远 处 于 一 个 追 求 、失 落 、彷 徨 , 再 追 求 、再
分 析 歌 德 的 两 部 作 品《 浮 士 德 》和《 少 年 维 特 之 烦 恼 》, 来 失落、再彷徨的矛盾循环的过程当中, 人生的痛苦也因此而
的意义表现在“ 他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个新的人生情绪, 就是 ‘ 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肯定’”[1(] P5~6) 。郭沫若也认为, 歌德的
人生所呈现出的奇异矛盾, 也正是当时年轻人的普遍心理:
二 、歌 德 的 人 生 启 示 在欧洲文学史上, 歌德以其作品《 浮士德》代表了近代
“ 真理要探讨, 梦境也要追寻。理智要扩充, 直觉也不忍放 弃。”[2(] P35) 一方面是事业的求索, 一方面是现实的羁绊; 一方
宗白华对歌德的研究概述
Vol.28, No.3 May. 2007

歌德的成就有哪些

歌德的成就有哪些

歌德的成就有哪些
歌德的成就在很多领域内都出类拔萃,而歌德长达82年的高寿使得他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歌德的成就有很多。

那么歌德的成就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歌德的成就,希望能帮到你。

文学成就
首先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将德国文学水平提高到了欧洲的先进水平,对整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歌德除了在文学上具有非常高的造诣之外,还在自然科学上拥有不俗的成就,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如他在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

虽然法国科学家魏克—达苏对此的发现比歌德早四年,但歌德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独自完成这一发现的。

歌德还曾经担任过魏玛公国的重要职位,并且曾经积极的推行过一些改革措施。

绘画成就
歌德另一个值得称道的成就是其在绘画方面的杰出成就,歌德是一位造诣很高的风景画画家。

其实歌德早年的时候就对绘画非常的感兴趣,曾经一度想要做一名画家,这一兴趣维持了一生,歌德的一生创作出了2700多幅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风景画,还有一些是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和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系11级汉语言5班学号:1102405024姓名:李华峰歌德研究综述一、作家生平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

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戏剧、散文、诗歌、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

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置,也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句《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离开了人世。

二、创作情况1775年以前是歌德的早年文学创作期。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继续上学。

在这里,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精神领袖赫尔德和一批文学青年。

在赫尔德的影响下,歌德开始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民间文学。

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一扫成规旧习的清新风格,民歌中奔放不羁的情感和自由灵活的形式,给了年轻的歌德以深刻启迪。

写出了《五月之歌》、《野玫瑰》等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民歌色彩浓郁的诗歌,歌德也因之被称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创始者。

1772—1775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文学作品。

他的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歌德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小说,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

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主人公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

深刻体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分子青年的形象。

他出生于市民家庭,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细腻。

他虽没有改造现实社会的雄心壮志,却追求美好的理想,要求个性解放,幻想纯洁的爱情。

他有能力有才华,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严酷的现实却不容许他越雷池半步。

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处处受到压抑和侮辱。

在与环境的冲突中,他深深体验到自己的软弱无力,维特看不到希望,爱情无望,事业上又走投无路,感觉不到任何的人生价值,最后选择的自杀。

他的自杀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青年歌德对改变当时德国的一种绝望心情。

揭露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表明正是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扼杀了维特年轻的生命。

维特的思想和命运,曾引起了当时具有反抗意识的青年的共鸣,出现了“维特热”。

《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艺术上也别具一格。

它以维特与友人及绿蒂的通信以及他的日记片段的方式连缀而成。

作品还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情与景,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1775—1794年是歌德的第二个创作时期,当时,他脱离了狂飙运动。

1775年秋,歌德来到魏玛公园,不久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为官生涯,史称“魏玛十年”。

此时他所创作的一些为数不多但十分精美的诗篇,像《猎人的晚歌》、《流浪的夜歌》、《水上精灵之歌》等,“自然”不再是纯粹的人的心情的反映,“已经形成了依据自己的权利而存在的某种东西”。

这样,在他从政后期所写的作品中,已大大缩减了早期诗作的激情,流露出宁静、安详、克制的韵味。

1786年9月,他再也忍受不了令人窒息的环境,改名换姓逃离魏玛,前往心仪已久的意大利。

意大利浓郁的古典文化与他正在形成的新的文艺理想极为合拍。

在这里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接受了美术史学家温克尔曼的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淳朴、静穆、和谐之美,是真正的艺术理想,陆陆续续完成了早在魏玛从政时期已着手写作的一些作品,还写成了一些新作。

“古典”时期的歌德完成了10多年前已有初稿的历史剧《艾格蒙特》(1775—1787),创作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1775—1789)等作品,在这些古代题材的作品中,作者放弃了以往“狂飙突进”式的激情,转而表现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富于理性的美学观的体现。

1789年法国大革命震撼了世界。

这一年他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

作品进一步表现了他的通过自我克制和与现实妥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

在此期间,歌德还用诗体写成了一些学术性的著作。

在这些著作中,他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但却不承认质的突变。

1794年,歌德在耶拿结实了席勒,两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一致”。

从此开始了相互合作的10年,开创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这也是歌德文学创作的第三阶段。

1979年,两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

同时,两人还竞相写歌谣,1979年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歌谣年。

歌德在这10年间,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上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979)以及《浮士德》第一部(1806)等作品都是歌德在此期间完成的的重要作品。

19世纪以后欧洲乃至全世界各个领域的变化都能引起他的强烈兴趣,开始了第四阶段的创作。

在这个时期歌德的艺术视野突破了德国的狭隘世界,更多地关注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变化,并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的思想。

晚年的歌德,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智的眼光,使其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和对世界的追求更加深入,创作向哲理化的深度开掘。

这期间,歌德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亲和力》(1809)、自传性作品《诗与真》(1811—1814)、《意大利游记》(1816—1867)、诗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827)、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二部《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和《浮士德》第二部(1832)。

在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哲理性,展示了作家对人生、历史、时代诸多关系和真谛的辩证思索。

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体裁特色,对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已有研究成果梳理《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

从1733年开始创作,历经60年到大概1792年其逝世不久全部完成。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各分5场。

而第二部分又分成5幕,一共12110行。

《浮士德》的原始材料是流传已久的德国民间传说。

传说中的浮士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传教士。

但他向往世俗生活,甘愿以死后让魔鬼占有其灵魂为代价,换取省钱利用魔鬼做人生享受。

自从歌德将其改编后,后人已经自知其力,再也无法将其超越。

该作品是歌德所立的一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碑,可将其括为是一部“哲学的心灵剧”。

全剧的情节结构为:一幕序曲,两场赌赛,一生追求,五场悲剧。

从上帝与魔鬼的赌赛到浮士德从知识悲剧开始,经历了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事业悲剧,最后又回到开始。

其内在的线索为:人性、人生(理想的生活状态,完美人格、知识人生的追求的思考)。

同时,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

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内在的严重矛盾。

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终结了“善”与“恶”的“至境”。

《浮士德》中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在不出卖灵魂的前提下又能得到幸福。

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难题困扰在人们心头,因此,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该书也是一本拯救灵魂的巨作。

当浮士德的眼睛瞎了以后,他内心得到了满足,更是提醒人们向内心深处去看,危险的是外部的世界的一切都永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追求!《浮士德》全书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该书是现代哲学的诗,又是诗的现代哲学。

它艺术表达出来的新世界、人生观,是歌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

四、研读心得读了歌德作品,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从不同的侧面就可以看到不同的歌德,真的歌德形象也许有,那就是歌德本人,别人很难形得清楚,正如爱克曼所说:“这位非凡的人物及其精神可以比作一个多棱形的金刚石,每转一个方向就现出一种不同的色彩。

歌德在不同的情境对不同的人所显现的形象是不同的。

”品歌德的诗,再想想他的人生经历,再累积他的文学作品,唉,心里称他是“啊!我心中的歌德王子!”一会又觉得不对,又应该是“啊!我心中的歌德才子!”可是再读读似乎还不太准确,于是又觉得他更像是“啊,歌德疯子!”这个人太过立体,也太过多维了,没法形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歌德形象。

歌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世界文坛上绝对可以与莎士比亚、但丁相提并论,没有歌德,德国乃至世界文学史都将暗然失色。

他首先是个诗人,也是文艺理论家,还是政治活动家,也是个业余科学家,也是个思想家,也曾试图做过画家,他的书信,诗集,剧本,小学都被世人广泛传颂。

他的才华让人望尘莫及,敬而有佳,赞不绝口,他对爱情的火热与追求,赞叹之余又觉得远之较好,不能讲他用情泛滥,但他却处处留情,爱上一个便是死去活来,走进一段感情,走出一段感情,他都能火热燃烧,然后全身而退,不能说他多情,也不能说他无情,因为每一次他都真心的付出了爱,每一次离开他也是满心的伤痕,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就是他,一个作家,他的感情,他的思想的确是异于常人的,这也为他的小说,戏剧、请歌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与灵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